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1对糖尿病(DM)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高脂高糖饲养佐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制备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模型。将48只C57/BL6成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1对糖尿病(DM)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高脂高糖饲养佐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制备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模型。将48只C57/BL6成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抑制剂ML385组(ML385组)(30 mg·kg^(-1)ML385)、人参皂苷Rh1组(G-Rh1组)(30 mg·kg^(-1)人参皂苷Rh1)和G-Rh1+ML385组(30 mg·kg^(-1)人参皂苷Rh1+30 mg·kg^(-1)ML385),每组12只,另外12只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作用8周后,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空腹血糖(FBG)、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及尿液中24 h尿蛋白(24 h UP)水平,并计算肾脏指数。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L385组和G-Rh1+ML385组小鼠血清中FBG水平和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G-Rh1组小鼠血清中FBG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L385组小鼠肾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G-Rh1组小鼠FBG水平和肾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G-Rh1组比较,G-Rh1+ML385组小鼠FBG水平和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L385组、G-Rh1组和G-Rh1+ML385组小鼠血清中BUN和Scr水平及尿液中24 h U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L385组小鼠血清中BUN水平及尿液中24 h U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G-Rh1组小鼠血清中BUN和Scr水平及尿液中24 h U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G-Rh1组比较,G-Rh1+ML385组小鼠血清中BUN和Scr水平及尿液中24 h U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L385组、G-Rh1组和G-Rh1+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和LDH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G-Rh1组小鼠肾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水平和LDH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与G-Rh1组比较,G-Rh1+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和LDH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L385组、G-Rh1组和G-Rh1+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ML385组和G-Rh1+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G-Rh1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G-Rh1组比较,G-Rh1+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人参皂苷Rh1可降低氧化应激,改善肾功能,对DM小鼠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展开更多
2015年,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全球流行率为0.9%,但随着病毒性肝炎清除工作的全面铺开,至2020年,HCV在全球的流行率已降至0.7%,但全球仍有约5800万HCV感染者和1500万新发感染者,每年的HCV相关死亡病例达30万。2019...2015年,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全球流行率为0.9%,但随着病毒性肝炎清除工作的全面铺开,至2020年,HCV在全球的流行率已降至0.7%,但全球仍有约5800万HCV感染者和1500万新发感染者,每年的HCV相关死亡病例达30万。2019年,我国HCV新发感染病例数达62.5万,经年龄校正后的发病率为[55(47.5~63.2)]/106。2006年,我国血清样本检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CV感染的流行率约为0.43%。2016年的数据提示,我国的HCV相关死亡为45300例,为全球高死亡率的地区。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了新的HCV消除结局指标,为HCV新发感染病例数<350000例/年并在总人群中发病率<2/100000/年,静脉药瘾者(people who inject drugs,PWID)<2/100人年。我国HCV基因型分布亦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基因型以1b型为主,约占62.7%,其次为2a型(17.4%),西南地区3型(5%)呈现较高流行率。近年来,基因3b型占比除在我国北部地区有所下降,在其他地区均呈上升趋势。我国基因型及亚型的分布和演变增加了我国丙型肝炎(丙肝)消除的难度。WHO建议筛查高风险人群(PWID和囚犯等),并根据医疗记录调整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模式;政府应组织高流行区(抗HCV血清流行率≥2%或≥5%)的大规模筛查。HCV感染风险持续人群的再感染率约为4.13/100人年,PWID为2.84/100人年,男男性行为者为7.37/100人年,囚犯人群则为7.23/100人年。因此,WHO建议应对HCV感染风险持续人群在HCV治愈后进行重复HCV检测。2022年,WHO HCV指南和2022年WHO HCV简化医疗服务和诊断流程文件均建议简化HCV诊断路径。我国的HCV疾病负担沉重,目前我国的HCV感染和诊治现状距离2030年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1对糖尿病(DM)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高脂高糖饲养佐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制备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模型。将48只C57/BL6成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抑制剂ML385组(ML385组)(30 mg·kg^(-1)ML385)、人参皂苷Rh1组(G-Rh1组)(30 mg·kg^(-1)人参皂苷Rh1)和G-Rh1+ML385组(30 mg·kg^(-1)人参皂苷Rh1+30 mg·kg^(-1)ML385),每组12只,另外12只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作用8周后,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空腹血糖(FBG)、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及尿液中24 h尿蛋白(24 h UP)水平,并计算肾脏指数。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L385组和G-Rh1+ML385组小鼠血清中FBG水平和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G-Rh1组小鼠血清中FBG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L385组小鼠肾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G-Rh1组小鼠FBG水平和肾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G-Rh1组比较,G-Rh1+ML385组小鼠FBG水平和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L385组、G-Rh1组和G-Rh1+ML385组小鼠血清中BUN和Scr水平及尿液中24 h U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L385组小鼠血清中BUN水平及尿液中24 h U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G-Rh1组小鼠血清中BUN和Scr水平及尿液中24 h U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G-Rh1组比较,G-Rh1+ML385组小鼠血清中BUN和Scr水平及尿液中24 h U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L385组、G-Rh1组和G-Rh1+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和LDH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G-Rh1组小鼠肾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水平和LDH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与G-Rh1组比较,G-Rh1+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和LDH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L385组、G-Rh1组和G-Rh1+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ML385组和G-Rh1+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G-Rh1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G-Rh1组比较,G-Rh1+ML385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人参皂苷Rh1可降低氧化应激,改善肾功能,对DM小鼠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文摘2015年,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全球流行率为0.9%,但随着病毒性肝炎清除工作的全面铺开,至2020年,HCV在全球的流行率已降至0.7%,但全球仍有约5800万HCV感染者和1500万新发感染者,每年的HCV相关死亡病例达30万。2019年,我国HCV新发感染病例数达62.5万,经年龄校正后的发病率为[55(47.5~63.2)]/106。2006年,我国血清样本检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CV感染的流行率约为0.43%。2016年的数据提示,我国的HCV相关死亡为45300例,为全球高死亡率的地区。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了新的HCV消除结局指标,为HCV新发感染病例数<350000例/年并在总人群中发病率<2/100000/年,静脉药瘾者(people who inject drugs,PWID)<2/100人年。我国HCV基因型分布亦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基因型以1b型为主,约占62.7%,其次为2a型(17.4%),西南地区3型(5%)呈现较高流行率。近年来,基因3b型占比除在我国北部地区有所下降,在其他地区均呈上升趋势。我国基因型及亚型的分布和演变增加了我国丙型肝炎(丙肝)消除的难度。WHO建议筛查高风险人群(PWID和囚犯等),并根据医疗记录调整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模式;政府应组织高流行区(抗HCV血清流行率≥2%或≥5%)的大规模筛查。HCV感染风险持续人群的再感染率约为4.13/100人年,PWID为2.84/100人年,男男性行为者为7.37/100人年,囚犯人群则为7.23/100人年。因此,WHO建议应对HCV感染风险持续人群在HCV治愈后进行重复HCV检测。2022年,WHO HCV指南和2022年WHO HCV简化医疗服务和诊断流程文件均建议简化HCV诊断路径。我国的HCV疾病负担沉重,目前我国的HCV感染和诊治现状距离2030年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