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三大构造旋回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宪彰 能源 +3 位作者 徐振平 李跨越 黄少英 段云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9,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形成经历了南华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大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其多旋回构造演化导致油气成藏和分布十分复杂。随着近年来盆地超深层已经成为油田的重点勘探领域,有必要对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进行深入... 塔里木盆地形成经历了南华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大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其多旋回构造演化导致油气成藏和分布十分复杂。随着近年来盆地超深层已经成为油田的重点勘探领域,有必要对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最新的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发现塔里木盆地油气规模成藏主力烃源岩为库车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及塔西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陆相烃源岩、台盆区寒武系海相烃源岩。盆内烃源岩及储盖组合的发育均受控于盆地3大伸展-挤压构造旋回,烃源岩的发育位置决定了塔里木盆地发育库车山前、北部坳陷、麦盖提斜坡及塔西南山前四大含油气系统。盆地在历经3大伸展-挤压旋回,其台盆区、库车前陆及塔西南前陆地区油气成藏组合差异大。台盆区发育石炭系膏泥岩与志留系—石炭系海相砂岩、奥陶系泥岩与灰岩、中寒武统膏盐岩与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储盖组合;库车地区发育新近系—第四系泥岩与砂岩、古近系膏盐层与白垩系砂岩、侏罗系泥岩与三叠系—侏罗系砂岩储盖组合;塔西南地区发育中新统泥岩-砂岩、古近系膏盐层与白垩系砂岩、石炭系—二叠系泥岩与碳酸盐岩储盖组合,分别组成了台盆区、库车及塔西南地区的上部、中部及下部组合。盆内烃源岩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印支期、喜山期发生排烃,形成三期油气充注,结合塔里木盆地关键变革期的岩性、断裂、不整合及隆起的发育特征,构建了盆地三期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构造旋回 含油气系统 储盖组合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区走滑断裂系统及其控藏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漆家福 陈石 +2 位作者 罗彩明 黄少英 能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62-3682,共21页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与满加尔凹陷过渡区(阿-满过渡区)发育大量位移较小的走滑断裂。这些断裂从盆地基底向上切割了盆地不同时代的沉积盖层,并控制了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缝洞型油气藏的发育,成为塔里木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目标,也是...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与满加尔凹陷过渡区(阿-满过渡区)发育大量位移较小的走滑断裂。这些断裂从盆地基底向上切割了盆地不同时代的沉积盖层,并控制了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缝洞型油气藏的发育,成为塔里木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目标,也是近些年来塔里木盆地构造变形及其控藏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阿-满过渡区走滑断裂系构造特征及其与缝洞储集体分布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走滑断裂在阿-满过渡区具有不同尺度的透入性分布特征,在垂向上由下至上可划分出中寒武统盐下基底构造层(T∈_(2)之下)、上寒武统到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T∈_(3)-TO_(2))以及上奥陶统到泥盆系碎屑岩构造层(TO3-TD)等3个构造变形层,在平面上可以划分为塔北斜坡区、阿瓦提东斜坡区、满加尔西斜坡区和塔中隆起区4个变形区,不同变形层、变形区的走滑断裂剖面构造样式与平面构造组合有所不同,总体上构成一个复杂的走滑断裂系。(2)阿-满过渡区走滑断裂系是多期构造变形叠加的结果,其形成演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中晚寒武世、中晚奥陶世以及志留纪—泥盆纪等3个构造期,同一断裂在不同构造期的活动方式有所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变形区的断裂活动方式也有差异,总体上均以走滑剪切位移为主。(3)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活动期及变形程度)特征对古生界缝洞储集体的发育有显著的控制,优质的缝洞储集体沿着那些规模较大、中晚奥陶世走滑变形显著、古构造位置较高的部位分布,单条走滑断裂的主位移带位置变换、局部斜张、位移消减或变换等构造部位有利于缝洞储集体的发育,岩性及局部构造组合控制缝洞型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阿-满过渡带 走滑断裂系 多期活动 缝洞型油气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至侏罗纪不整合面分布特征及成因
3
作者 李跨越 能源 +5 位作者 黄少英 段云江 侯筱晓 胡建宁 付永红 姜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68,共18页
不整合研究对盆地演化、古地貌重建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塔里木盆地发育多种不整合。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资料分析,研究盆地晚奥陶世—侏罗纪形成的不整合面展布及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不整合研究对盆地演化、古地貌重建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塔里木盆地发育多种不整合。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资料分析,研究盆地晚奥陶世—侏罗纪形成的不整合面展布及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不整合结构类型主要有平行、削截、褶皱、断褶、叠加超覆、单一超覆及异岩不整合;(2)志留系底界发育断褶、褶皱、削截、叠加超覆、单一超覆及平行不整合,呈东西带状分布,在盆地中南部发育大范围角度不整合,阿瓦提–满加尔坳陷中北部发育平行不整合,塔北隆起发育小范围角度不整合;泥盆—石炭系底界主要发育平行、削截、断褶、单一超覆、叠加超覆及异岩不整合,平面分布具有以北部坳陷沉积中心连线为轴近似南北对称特点;三叠系底界不整合由北向南,发育叠加超覆不整合、低角度削截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反映海西晚期盆地北缘南天山洋闭合造山运动;侏罗系底界发育褶皱、叠加超覆、削截及异岩不整合,整体以满加尔–英吉苏凹陷沉积中心连线为轴似对称分布;(3)不整合面分布特征反映出构造运动的差异性、古隆起的迁移及活动性,不整合对盆内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盆地演化 古地貌 塔里木盆地 古隆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三层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7
4
作者 罗彩明 梁鑫鑫 +4 位作者 黄少英 能源 张玮 陈石 曹淑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31,148,共15页
塔中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以塔中隆起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开展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剖面和平面几何学特征、断裂的活动期次和断裂形成机制研究。地震资料显示塔中走滑断... 塔中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以塔中隆起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开展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剖面和平面几何学特征、断裂的活动期次和断裂形成机制研究。地震资料显示塔中走滑断裂于石炭纪之前定型,少数走滑断裂的活动持续到了石炭纪之后,断穿基底到志留系和泥盆系,断面直立,但是在不同层位断层的几何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性,主要分为3层结构:深层中、下寒武统断裂平面上呈线性展布,中、下寒武统在断裂两侧上拱;深部断裂向上继续切穿上寒武统和奥陶系,并在碳酸盐岩顶面发育许多分支断裂,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平面上组合为斜列断裂;浅层走滑断裂发育在上奥陶统-志留系和泥盆系内,剖面上常以负花状构造样式出现,平面上表现为该层特有的北西向雁列断层。这3层断裂在垂向上叠置,形成复杂的空间形态,将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演化阶段划分为3期:中寒武世塔中地区存在构造反转事件,在压扭应力作用下发育规模较小的走滑断裂;晚奥陶世走滑断裂复活,形成正花状构造;志留纪—泥盆纪走滑断裂持续活动。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形成受周缘构造环境控制,在中寒武世局部压扭应力、晚奥陶世压扭环境和志留纪—泥盆纪的压扭环境下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层结构模型 分层变形 分期活动 形成机制 走滑断裂 塔中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华纪—中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及其盐下勘探选区意义 被引量:27
5
作者 杨海军 陈永权 +6 位作者 潘文庆 王斌 杨文静 黄少英 杨鹏飞 易艳 王晓雪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98,共15页
中深1井、柯探1井(京能)、轮探1井相继发现,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展现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沉积演化认识不清楚、沉积相图不准确,导致源储分布认识程度低是近年来一些探井失利的主要原因。基于新增的高精度地震资料探讨南华纪—中... 中深1井、柯探1井(京能)、轮探1井相继发现,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展现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沉积演化认识不清楚、沉积相图不准确,导致源储分布认识程度低是近年来一些探井失利的主要原因。基于新增的高精度地震资料探讨南华纪—中寒武世的构造—沉积演化并开展新一轮沉积相编图,旨在厘定寒武系盐下重要层系源储盖层分布,指导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勘探区带优选。研究发现,南华纪—寒武纪经历3期大型构造运动,即塔里木运动、库鲁克塔格运动与柯坪运动,形成南华系底、震旦系底与寒武系底3个大型不整合面,控制南华系裂陷—坳陷、震旦系坳陷—碳酸盐台地与寒武系缓坡—碳酸盐台地3层沉积结构;隆起演化经历南华纪“三坳两隆”、震旦纪“连片隆起”到寒武纪“马蹄形隆起”的演化过程。基于地质结构研究、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编制了重点层系的沉积相图。在新的沉积相认识指导下,提出3个继承性坳陷控制烃源岩广覆式发育,两个继承性隆起控制两套白云岩储层大面积发育,中寒武统蒸发盐岩区域盖层广泛分布的认识;指出轮南周缘与塔中—古城地区是盐下勘探优选区带,阿瓦提周缘与和田河气田周缘是潜在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南华系 震旦系 寒武系 勘探潜力
下载PDF
细银质针治疗围绝经期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6
作者 侯冯彬 黄少莹 +2 位作者 邱世明 贺昀 梁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1期95-98,共4页
目的观察细银质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围绝经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及其对炎性因子和雌二醇(E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4月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收治的153例围绝经期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观察细银质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围绝经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及其对炎性因子和雌二醇(E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4月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收治的153例围绝经期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用针法的不同分为细银质针组和温针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炎症因子、E2水平。结果细银质针组总有效率为82.79%(101/122),显著高于温针组的61.29%(19/31)(P<0.05);且细银质针组总有效率寒湿阻滞型为90.91%(30/33)、肝肾亏虚型为86.67%(26/30),明显高于瘀血阻滞型的67.86%(19/28)、湿热阻滞型的64.52%(20/3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WOMAC评分和炎症因子、E2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细银质针组优于温针组(P<0.05)。结论细银质针治疗围绝经期膝骨性关节炎效果显著,且对寒湿阻滞型、肝肾亏虚型的效果优于湿热阻滞型、瘀血阻滞型,且能改善患者炎症因子和E2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膝骨性关节炎 细银质针疗法 寒湿阻滞证 肝肾亏虚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钻探工程的特殊地质因素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勇 徐珂 +4 位作者 张辉 黄少英 尹国庆 王志民 曾昌民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8-98,共11页
超深层地质体伴随高压、高温、高应力聚集的高强度能量,易变形失稳,导致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高。深地钻探中特殊地质因素研究对于工程实践意义重大。以塔里木盆地为例,通过对钻探过程全层系地质因素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将非目的层当作目的... 超深层地质体伴随高压、高温、高应力聚集的高强度能量,易变形失稳,导致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高。深地钻探中特殊地质因素研究对于工程实践意义重大。以塔里木盆地为例,通过对钻探过程全层系地质因素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将非目的层当作目的层精细研究,分析了影响超深层油气钻探工程地质因素的产生背景和赋存环境,进一步从“沉积建造作用、构造改造作用,沉积—构造耦合作用”揭示钻探工程与地质因素之间的内在交互关联性,并着重论述了特殊地质因素研究与描述方法。结果表明:(1)相比中浅层油气藏,超深井钻探95%的进尺均在非目的层,非目的层钻探直接影响勘探开发进程;(2)相比中浅层油气藏,地表状况、复杂岩性、地质行迹、地层流体及超深层极高的温压场均是超深井钻探面临的巨大挑战;(3)系统科学地分析超深层钻探工程的特殊地质因素,提高对油气藏认识的全面性和对井控安全风险的评估,有利于风险防范和井位部署;(4)全地层特殊地质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地质与钻井工程之间的桥梁,推动了地质工程一体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钻探工程 特殊地质因素 地质工程一体化 井控安全 钻井提速
下载PDF
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法研究克拉苏构造带盐构造变形机理 被引量:12
8
作者 段云江 黄少英 +3 位作者 李维波 张慧芳 马小丹 廖斐然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4-419,共6页
为研究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构造挤压变形演化过程及其主控因素,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阿瓦特段、大北段和克深段3条主干地震剖面的盐构造变形演化过程。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挤压背景下盐岩层表现为塑性变形特征,具有较... 为研究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构造挤压变形演化过程及其主控因素,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阿瓦特段、大北段和克深段3条主干地震剖面的盐构造变形演化过程。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挤压背景下盐岩层表现为塑性变形特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盐上层、盐岩层和盐下层为整体挤压、分层变形的构造特征;盐下层发育一系列由北向南的冲断构造,盐上层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变形构造;先存断裂主要控制盐下层构造变形和应力的传播范围;先存盐底辟主要影响盐上层构造的隆升范围,盐岩展布形态和基底古隆起主要影响盐上层构造变形。研究结果揭示了克拉苏构造带盐构造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有利于提高对盐构造变形机理和演化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带 盐构造 离散元数值模拟 构造变形机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部满深1断裂带的多期断裂活动 被引量:8
9
作者 黄少英 张玮 +8 位作者 罗彩明 李曰俊 李洪辉 周慧 李程 吴根耀 黄智斌 刘亚雷 文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5-1033,共19页
满深1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阿满过渡带,走向NNE‑SSW,是三维地震解释发现的一条断裂带。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识别出6期断裂,从老到新包括:南华—震旦纪正断层、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逆冲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 满深1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阿满过渡带,走向NNE‑SSW,是三维地震解释发现的一条断裂带。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识别出6期断裂,从老到新包括:南华—震旦纪正断层、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逆冲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三叠纪逆冲断层和侏罗纪正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的正断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正断层和晚泥盆世—石炭纪正断层两期。前者为主,是昆仑—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造山后构造;后者是前者的复活。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作用形成一系列近南北走向的正断层,组合成一条NNE‑SSW走向的右列左旋张扭性断层带,形成满深1断裂带。二叠纪裂谷作用成因的正断层和岩浆活动显著改造断裂带,使之基本定型。三叠纪的冲断构造叠加于依合2构造之上。侏罗纪伸展作用对构造带有一定的调整影响。南华—震旦纪正断层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冲断构造与满深1断裂带相交,对构造带的形成影响不大。侏罗纪正断层的发现,是塔里木盆地当时处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深 1 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中部 中志留世—石炭纪张扭性断层带 二叠纪正断层 侏罗纪正断层 三叠纪逆断层 地震资料解释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变形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维波 李江海 +2 位作者 王洪浩 黄少英 能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1010,共10页
在解释库车前陆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三维地震剖面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手段、单因素变量控制方法,通过六组模拟对比实验,探讨挤压背景下应变速率大小和作用时间、盐岩展布形态、先存盐底辟、基底先存断裂以及基底古隆起等因素,对... 在解释库车前陆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三维地震剖面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手段、单因素变量控制方法,通过六组模拟对比实验,探讨挤压背景下应变速率大小和作用时间、盐岩展布形态、先存盐底辟、基底先存断裂以及基底古隆起等因素,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变形的影响。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应变速率大小,应力作用时间对冲断带变形的影响更为显著,变形缩短率相同时导致挤压隆升幅度更大,可达70.25%,向前传播距离均更远,横向上变形范围可达73.82%,盐下层叠瓦状逆冲断裂倾角更小。先存底辟主要影响挤压端垂向变形规模,使得隆升幅度更大。先存断裂主要影响挤压端水平方向变形范围,挤压变形水平传播更远。基底古隆起和盐岩展布形态对克拉苏构造带变形也具有重要影响,基底隆起前沿形成应力集中带,盐岩在此聚集形成构造三角带。由于盐岩的分隔作用,盐上层变形相对较弱,靠近挤压端发育背斜和冲断构造,向盆地方向逐渐变为宽缓的向斜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冲断带 离散元数值模拟 克拉苏构造带 影响因素 变形特征
下载PDF
塔北隆起X型走滑断裂成因机制的新解释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少英 宋兴国 +4 位作者 罗彩明 能源 马小丹 漆家福 陈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97-1808,1829,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两组呈小角度相交(40°)的透入性X型走滑断裂,分别沿着NNE走向和NNW延伸。在对塔北哈拉哈塘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走滑断层的几何展布特征以及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重点解析了RP6断裂和...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两组呈小角度相交(40°)的透入性X型走滑断裂,分别沿着NNE走向和NNW延伸。在对塔北哈拉哈塘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走滑断层的几何展布特征以及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重点解析了RP6断裂和HA13断裂,分析比较NNW向与NNE向断层的变形及发育特征差异;结合盆地重磁资料以及周缘造山带的活动特征,对塔北隆起小角度的X型走滑断层的发育机制以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塔北隆起走滑断层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分为三个构造层:震旦系-中寒武统下构造层(TH_(3)界面以下)、上寒武统-中奥陶统中构造层(TH_(3)-TO_(3)t界面)和上奥陶统-石炭系上构造层(TO_(3)t-TP界面)。断层在下构造层和中构造层中整体处于压扭环境,多发育正花状构造;上构造层中断层主要发育负花状构造或正断层,整体处于张扭环境。两组断裂比较,NNW向断裂活动性强,在各构造层中均有显著的断裂特征发育,垂向连通性强,发育先存基底断裂,而NE向断层主要发育在中构造层,在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中断层发育不明显。活动性分析表明,断层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多期性,走滑断层的形成经历了三期主要活动:中寒武世末、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石炭纪。塔北隆起X型走滑断裂的形成受到了NNW向基底断裂和薄弱带的控制,NNW向先存基底断裂带或薄弱带优先发育走滑断裂,基底断裂与主挤压应力方向的夹角小于45°-Φ/2,NNE断层的发育受NNW向先存断裂限制,最终形成小角度相交的X型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隆起 共轭走滑断裂 分层分期变形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形成时间的判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少英 张玮 +6 位作者 李曰俊 周思宇 李洪辉 郑多明 黄智斌 李程 黄彤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89-1098,共10页
轮南古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一个大型基底卷入型鼻状背斜。卷入背斜构造变形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及其以下地层。它的形式演化控制着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的形成与分布。过轮南古隆起的地震剖面上显示,这里发育上泥盆统东河砂岩底、志... 轮南古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一个大型基底卷入型鼻状背斜。卷入背斜构造变形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及其以下地层。它的形式演化控制着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的形成与分布。过轮南古隆起的地震剖面上显示,这里发育上泥盆统东河砂岩底、志留系底和上奥陶统底3个与古隆起形成密切相关的不整合面。上奥陶统底是一个低角度不整合面至平行不整合面,地层间断很小。志留系与下伏地层之间是一个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存在一定规模的地层间断。东河砂岩与下伏地层之间是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是一个较大的地层间断。东河砂岩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下志留统甚至更老地层之上。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中-上志留统缺失)为生长地层;上奥陶统之下的地层是前生长地层;东河砂岩及其上覆的石炭系是生长后地层。根据已有构造分析成果,塔里木盆地中志留世—中泥盆世处于造山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据此分析,轮南古隆起(背斜)的构造变形起始于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初,持续至早志留世。此后进入风化夷平阶段,古隆起依然存在,但是背斜构造变形已经结束。至东河砂岩沉积时,轮南古隆起基本被夷平,并逐渐被埋于地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古隆起 基底卷入型背斜 生长地层 不整合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中志留 世—中泥盆世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沉积物源分析及对盆地属性的制约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汉林 黄伟康 +5 位作者 李勇 章凤奇 吴鸿翔 杨志林 黄少英 杨树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6-766,共11页
新元古代是全球大地构造演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经历了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过程。作为我国三个最主要的克拉通盆地之一的塔里木盆地,其发育的新元古界南华系和震旦系沉积体系纪录了大量新元古代盆地构造属性和板块... 新元古代是全球大地构造演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经历了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过程。作为我国三个最主要的克拉通盆地之一的塔里木盆地,其发育的新元古界南华系和震旦系沉积体系纪录了大量新元古代盆地构造属性和板块动力学信息,同时也是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什艾日克剖面震旦系为对象,在野外调查和沉积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碎屑锆石U-Pb定年和物源示踪研究。震旦系苏盖特布拉克组碎屑锆石存在约2600,2300,2000~1800,790~730和620 Ma等5个年龄峰值,其中2600,2300和2000~1800 Ma年龄峰值的碎屑锆石来自于塔里木克拉通内部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基底;790~730 Ma年龄峰值的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晚期的裂谷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而620 Ma年龄峰值的锆石直接来自地层沉积时的岩浆作用,表明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塔里木盆地本身。结合地震剖面所具有断陷-坳陷的结构特征、南华系快速充填的浊积岩沉积建造、震旦系由碎屑岩建造转变为海相碳酸盐岩建造、震旦系苏盖特布拉克组沉积同期的岩浆作用,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经历了裂谷性盆地的断-坳转换阶段和坳陷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年代学 物源分析 盆地属性 震旦纪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部中生代碰撞相关构造及其在古特提斯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勇 李曰俊 +11 位作者 杨宪彰 文磊 黄少英 张亮 王祥 陈才 王斌 段云江 周慧 李洪辉 刘亚雷 黄彤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5-340,共26页
地震资料解释和野外地质调查,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发现中生代碰撞相关构造。同碰撞构造发育于西昆仑山前、阿尔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为晚三叠世冲断构造。既有晚三叠世新形成的冲断构造,也有先存构造的复活(如车尔臣断裂)。碰撞后构造见于... 地震资料解释和野外地质调查,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发现中生代碰撞相关构造。同碰撞构造发育于西昆仑山前、阿尔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为晚三叠世冲断构造。既有晚三叠世新形成的冲断构造,也有先存构造的复活(如车尔臣断裂)。碰撞后构造见于西昆仑和阿尔金山前,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及其控制下形成堑—垒构造。晚三叠世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在西昆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均为NNE-SSW;冲断方向是由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在麦盖提斜坡有反冲。它们是塔里木板块南缘一次碰撞造山的同碰撞构造。这是北羌塘—塔里木碰撞,是古特提斯洋复杂的闭合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塔里木南部的侏罗纪—白垩纪伸展构造是其碰撞后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冲断构造 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 碰撞相关构造 塔里木盆地南部 北羌塘—塔里木碰撞 古特提斯闭合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却勒盐推覆体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洪浩 李江海 +3 位作者 潘相茹 毛翔 黄少英 能源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7-187,共11页
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发育中国最好的地表盐构造,可作为盐构造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前人对本区盐构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下,包括地下盐构造样式的识别、地下盐构造分段性研究及盐构造形成机制研究等,而对于地表盐构造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 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发育中国最好的地表盐构造,可作为盐构造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前人对本区盐构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下,包括地下盐构造样式的识别、地下盐构造分段性研究及盐构造形成机制研究等,而对于地表盐构造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填图,并辅以地震解释、遥感解译等方法,对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却勒盐推覆体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却勒盐推覆体的发育受控于却勒逆冲断层,库姆格列木群盐岩随逆冲断层出露地表。盐推覆体在东西向上构造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在推覆体的中、西部,推覆体上盘地层发育齐全,盐岩仅沿推覆体逆冲前缘出露地表,属于典型的露趾增生型盐席;而在推覆体东部的察尔汗盐席处,盐上地层被剥蚀,盐岩出露地表后在重力的驱动下向周缘流动,属于溢流增生型盐席。察尔汗盐席受地表径流和降水作用影响明显,发育大量溶洞和盐山构造,并以"脉动流"的形式向前增生。盐内能干层的变形特征是反映盐岩流动性强弱的指标,盐推覆体东部察尔汗盐席盐内能干层变形样式更复杂,盐岩的流变性更强。缺少厚层顶板的限制和受降水及地表径流的充分影响是察尔汗盐席盐岩流变性较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冲断带 却勒盐推覆体 察尔汗盐席 分段性 变形特征
下载PDF
柯坪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解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云江 黄少英 +5 位作者 肖中尧 杨芝林 罗彩明 廖斐然 姚琨 马小丹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33,共17页
柯坪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勘探程度低,地表、地下构造变形复杂,构造模型存在多解性.本文通过对最新地震资料的解释,结合地质露头和钻井资料,建立起该地区新的构造模型.柯坪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 柯坪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勘探程度低,地表、地下构造变形复杂,构造模型存在多解性.本文通过对最新地震资料的解释,结合地质露头和钻井资料,建立起该地区新的构造模型.柯坪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东西向具有“跷跷板式”的沉积特征.中部皮羌段中寒武统盐层厚度大,主要发育盐下冲断构造和盐上反向滑脱构造;东、西两段主要发育基底卷入构造.石炭纪柯坪褶皱冲断带存在一期古隆起构造.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沉积的康克林组具有填平补齐的特征.皮羌段发育两期断裂.早期为海西期断裂,晚期为喜山期断裂.石炭纪古隆起受控于早期断裂.喜山期形成的盐上滑脱构造对下伏潜在的古油藏具有封闭和保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柯坪褶皱冲断带 盐滑脱构造 基底卷人构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地层—构造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云江 黄少英 +9 位作者 罗彩明 王振鸿 娄洪 石磊 袁瑞 姚琨 张星 蒋俊 周思宇 张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1-355,共15页
通过塔里木盆地盆缘露头区震旦系和盆内钻井岩心震旦系的对比,辅以全盆地42条地震大剖面以及多块三维地震资料和盆内各构造区块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探讨了盆内震旦系岩性特征、分布范围以及构造样式,同时结合大地构造背景恢复震旦... 通过塔里木盆地盆缘露头区震旦系和盆内钻井岩心震旦系的对比,辅以全盆地42条地震大剖面以及多块三维地震资料和盆内各构造区块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探讨了盆内震旦系岩性特征、分布范围以及构造样式,同时结合大地构造背景恢复震旦纪早期原型盆地及构造格局。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向中央隆起带尖灭;盆地西南缘构造活动强烈,震旦系可能遭受抬升剥蚀;发育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具有南北分区的构造特征;发育地堑型、伸展断陷型、多米诺型和反转型4种构造样式。盆地北部由大陆裂谷转变为克拉通内坳陷,形成板内坳陷,为震旦系主要的沉积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震旦纪 坳陷盆地 断裂样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超深层现今地温场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少英 胡方杰 +2 位作者 张科 田浩男 赵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55-3966,共12页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是我国的大型油气聚集带。本文借助9口钻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和86口钻井的试油温度数据,系统研究了该区的0~6000 m地温梯度、大地热流、超深层温度(6000~8000 m和奥陶系—寒武系烃源岩底界面)分布特征。中央隆起区0~600...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是我国的大型油气聚集带。本文借助9口钻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和86口钻井的试油温度数据,系统研究了该区的0~6000 m地温梯度、大地热流、超深层温度(6000~8000 m和奥陶系—寒武系烃源岩底界面)分布特征。中央隆起区0~6000 m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4.1~27.8℃/km,平均值为20.6℃/km;大地热流介于34.4~60.6 mW/m^(2),平均值为46.7 mW/m^(2);6000 m埋深处温度介于98.1~180.2℃,平均值为137.4℃;7000 m埋深处温度介于107.4~198.9℃,平均值为150.0℃;8000 m埋深处温度介于117.4~217.5℃,平均值为162℃,受基底起伏、岩石热物性和构造作用等影响,整体上均具有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的趋势。奥陶系—寒武系烃源岩底界面温度介于81.6~228.2℃和91.0~248.6℃,受到埋藏深度的影响,表现出巴楚凸起温度最低,塔中凸起温度次之,古城低凸起温度最高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气的性质和保存。本研究不仅明确了中央隆起超深层温度场分布特征,而且为今后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中央隆起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地层温度
下载PDF
塔里木板块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联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勇 黄少英 +7 位作者 罗彩明 侯贵廷 常海宁 张昊 夏金凯 仲子奇 李祥 魏论研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3,共12页
塔里木拼贴时代和方式以及塔里木板块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联系是塔里木板块形成演化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的重要问题,对塔里木盆地基底性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南、北塔里木差异性对... 塔里木拼贴时代和方式以及塔里木板块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联系是塔里木板块形成演化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的重要问题,对塔里木盆地基底性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南、北塔里木差异性对比分析和拼合时间的地质年代统计分析,探讨了形成统一的塔里木板块的时间问题。进一步基于大地构造比较学分析,将塔里木板块和扬子板块与世界其他板块的地质亲缘性开展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古地磁数据分析和造山带及俯冲带对比分析,探讨了塔里木板块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关系。本文认为19~20亿年北塔里木向南塔里木俯冲并发生陆陆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塔里木板块。9~19亿年前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与印度板块有较强的地质亲缘性,都处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西部边缘,并在地块周缘存在俯冲带,与北美板块东南缘的俯冲带具一定的可对比性;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波罗的板块亲缘性较强,位于古赤道附近,处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东部边缘。构造热事件的地质亲缘性表明塔里木、扬子和华北克拉通都是哥伦比亚超大陆周缘的小型克拉通,共同参与了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汇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塔里木 塔里木板块 扬子板块 华北板块 哥伦比亚超大陆
下载PDF
中药足浴方联合细节护理干预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伴外感发热患者中的效果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丽勤 黄少英 潘惠冰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2期61-64,共4页
目的 探讨在上呼吸道感染伴外感发热患者在治疗期间联合应用细节护理和中药足浴方的效果。方法 以2020年1~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肺病科住院治疗的86例上呼吸道感染伴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方便抽样法将其纳入对照组... 目的 探讨在上呼吸道感染伴外感发热患者在治疗期间联合应用细节护理和中药足浴方的效果。方法 以2020年1~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肺病科住院治疗的86例上呼吸道感染伴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方便抽样法将其纳入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应用细节护理,观察组在细节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中药足浴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护理质量和炎症因子。结果 2组在干预后各时间点的体温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干预后各时间点的体温均较低(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在干预后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出院前,2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均较入院后降低,白介素-4(IL-4)均较入院后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TNF-α、IL-1β均低于对照组,IL-4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伴外感发热患者于治疗期间应用中药足浴方联合细节护理干预可以促进临床症状尽早缓解,可进一步增强降温效果,有效缓解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伴外感发热 中药足浴方 细节护理干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