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要素地质调查地质遗迹与旅游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方法研究
1
作者 王燚 章旭 +5 位作者 王德伟 马昭雄 郝红兵 黄永高 张彤 简涛 《四川地质学报》 2024年第2期354-359,共6页
近年旅游地质学已有长足发展,国内大力推进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四川省进行了全省文化与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但是对系统的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建议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较少。由于成都龙泉山地区具有地质遗迹景观、自然景观... 近年旅游地质学已有长足发展,国内大力推进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四川省进行了全省文化与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但是对系统的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建议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较少。由于成都龙泉山地区具有地质遗迹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均较为丰富的特征,项目难以单独采用地质遗迹和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评价。以此基础,尝试探寻一种将地质遗迹和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合二为一的方法,并首次提出了撰写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报告的方法和报告具体内容。实践证明此方法较为全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要素地质调查 旅游地质学 地质遗迹 旅游资源 开发利用建议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下载PDF
藏南南木林地区闪长岩脉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黄永高 秦宇龙 +6 位作者 康志强 韩飞 李应栩 冯佐海 李光明 贾小川 杨学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4-1446,共13页
在拉萨地体中南部南木林地区发现了侵入于晚古生代盆地中的闪长岩脉,并对其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表明,闪长岩脉以岩枝或岩株状顺层侵入于... 在拉萨地体中南部南木林地区发现了侵入于晚古生代盆地中的闪长岩脉,并对其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表明,闪长岩脉以岩枝或岩株状顺层侵入于晚古生代地层中,以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辉石闪长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58.31±0.39 Ma、60.53±0.96 Ma、61.75±0.44 Ma、65.02±0.31 Ma和68.71±0.92 Ma五组年代学数据,显示其为晚白垩世晚期到古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具有较低含量的SiO_(2)(49.58%~55.61%),较高含量的Al_(2)O_(3)(16.56%~17.38%)、MgO(3.09%~5.48%)和Mg^(#)值(45~55),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型式呈右倾式,稀土元素总含量低,轻重稀土分异中等,具有微弱的Eu异常(δEu=0.85~0.95),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与俯冲带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锆石结晶温度平均为728℃,表明其岩浆经历了在水近饱和条件下发生的熔融过程。综合研究认为,南木林地区的闪长岩脉可能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是俯冲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交代上覆地幔楔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长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南木林 拉萨地体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南木林地区晚三叠世中酸性岩浆作用及构造意义
3
作者 韩飞 宋元宝 +8 位作者 张伟 李道凌 黄永高 李应栩 贾小川 杨学俊 杨青松 宋旭波 卢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7-561,共15页
拉萨地块新特提斯初期演化过程是构建特提斯时空格架的重要环节,受制于研究对象的匮乏,其认识尚待深入。为此,本研究选取中拉萨地块南木林甲措乡地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岩石... 拉萨地块新特提斯初期演化过程是构建特提斯时空格架的重要环节,受制于研究对象的匮乏,其认识尚待深入。为此,本研究选取中拉萨地块南木林甲措乡地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岩石成因和源区,为新特提斯初期演化提供新的制约。分析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4.3±1.1)Ma和(206.1±1.3)Ma,代表晚三叠世两期次岩浆事件。岩浆岩里特曼指数(σ)介于1.79~4.71,具有钙碱性-碱性特征,Al_(2)O_(3)含量为15.01%~17.57%,A/CNK=0.76~1.12,显示出准铝质-过铝质的特征,此外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SiO_(2)含量61.87%~73.72%,平均65.76%)、高钾(最高达4.25%)、较低的Mg#(31~46,均值为41)特征。二者微量元素均表现为强烈富集Rb、U、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以及La、Ce等轻稀土元素,而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表现出弧型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Rb/Sr值(0.05~5.50,均值为2.54)指示壳源特征。(La/Yb)N值较高,平均12.05,反映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的特征,Eu负异常不明显(δEu=0.57~1.01,平均0.73)。综合研究表明,南木林地区中酸性岩体为壳幔混合成因的I型花岗岩,其形成过程可能为: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导致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岩浆底侵形成新生下地壳,随后幔源岩浆热烘烤导致新生下地壳重熔,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甲措乡中酸性岩体。本研究指示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作用在晚三叠世(≈214 Ma)之前已经发生,早于新近发现的晚三叠世Be-Rb±(Nb-Ta)稀有金属矿化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南木林 晚三叠世 锆石U-PB 岩石成因
下载PDF
滇西北香格里拉翁水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永高 熊昌利 +5 位作者 罗改 张彤 贾小川 杨学俊 叶春林 王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7-907,共11页
翁水地区位于滇西北义敦岛弧南段,属于香格里拉弧斑岩型Cu-Mo-W成矿带,区内已发现大型休瓦促Mo-W矿床及多处金属矿床(点),具寻找Mo、W、Pb和Zn等多金属矿前景。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成果显示,翁水地区Cu、W、Pb、Zn、Sn、As... 翁水地区位于滇西北义敦岛弧南段,属于香格里拉弧斑岩型Cu-Mo-W成矿带,区内已发现大型休瓦促Mo-W矿床及多处金属矿床(点),具寻找Mo、W、Pb和Zn等多金属矿前景。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成果显示,翁水地区Cu、W、Pb、Zn、Sn、As、Sb、Bi、Co和Ni等元素丰度显著高于西南三江成矿带水系沉积物背景值;元素异常明显受控于构造和岩性,Au元素主要富集在喇嘛亚组三段(T3lm^3);W、Mo和Bi元素主要富集在二长花岗岩;Pb,Zn元素主要富集在图姆沟组二段(T3t^2)。综合研究区元素异常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异常查证结果,圈定29处地球化学综合异常,优选2处找矿预测区,即休瓦促Mo-W A级找矿预测区和磨莫亚Pb-Zn-AgB级找矿预测区,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勘查方向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地球化学 找矿预测 翁水 义敦岛弧
下载PDF
西藏中冈底斯带北部早白垩世构造属性:来自则弄群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的制约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彤 黄波 +3 位作者 罗改 马昭雄 黄永高 王燚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2期75-90,共16页
中冈底斯带广泛分布则弄群火山岩,其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出露于来多地区的则弄群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旨在精确限其形成时代,探讨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来多地区的则弄群火山岩形成于124.0~114.7Ma之间... 中冈底斯带广泛分布则弄群火山岩,其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出露于来多地区的则弄群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旨在精确限其形成时代,探讨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来多地区的则弄群火山岩形成于124.0~114.7Ma之间;岩石SiO 2含量在54.53%~78.35%之间,铝饱和指数A/CNK为0.77~3.75,属偏铝质-过铝质岩石,轻稀土富集,负Eu异常明显,相对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具有弧火山岩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则弄群火山岩可能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的狮泉河-永珠-纳木错-嘉黎蛇绿岩带所代表的Slainajap洋在早白垩世向南俯冲消减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火山岩 则弄群 U-PB年龄 Slainajap洋 冈底斯带
下载PDF
滇西丽江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6
作者 黄永高 罗改 +3 位作者 张彤 贾小川 杨学俊 熊昌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59-60,共2页
滇西丽江地区位于羌塘—三江造山带与扬子陆块西南缘结合部位,金沙江—红河新生代富碱斑岩带中部,长期以来,备受地学界关注。近年来,发表了诸多有关该区新生代富碱斑岩的研究成果。毛晓长等(2012)认为该区桃花村二长花岗斑岩的形成与欧... 滇西丽江地区位于羌塘—三江造山带与扬子陆块西南缘结合部位,金沙江—红河新生代富碱斑岩带中部,长期以来,备受地学界关注。近年来,发表了诸多有关该区新生代富碱斑岩的研究成果。毛晓长等(2012)认为该区桃花村二长花岗斑岩的形成与欧亚大陆碰撞后期陆内走滑拉分等作用引发的壳幔作用密切相关;黄永高等(2018)对该区新生代富碱斑岩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区富碱斑岩既有钾玄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又有C型埃达克岩石亲和性,其形成与减压熔融及幔源岩浆底侵促使增厚下地壳底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新生代 锆石 微量元素 滇西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通甸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靶区优选 被引量:6
7
作者 黄永高 冯佐海 +4 位作者 罗改 熊昌利 张彤 贾小川 杨学俊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2-744,共13页
通甸地区地处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铅-锌-铜-银巨型矿集区东北部,具有寻找沉积岩型铅锌矿的前景。在通甸地区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以进一步指导铅锌矿勘察工作。确定了Pb、Zn和Ag等15种单元素异常范围,揭示了不同成因类型... 通甸地区地处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铅-锌-铜-银巨型矿集区东北部,具有寻找沉积岩型铅锌矿的前景。在通甸地区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以进一步指导铅锌矿勘察工作。确定了Pb、Zn和Ag等15种单元素异常范围,揭示了不同成因类型组合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圈定了21处地球化学综合异常。通过化探异常查证,识别出两条铅锌矿(化)体,经分析检测,Pb含量为1.93%~2.01%,Zn含量为0.48%~12.22%。研究表明,三合洞组(T 3 sh)碳酸盐岩和与其上下地层接触部位是区内重要的矿源层。结合异常分布规律、异常查证结果以及成矿地质背景进行综合评价,优选AS05甲1综合异常区为最佳铅锌找矿靶区,为通甸地区深入开展矿产勘查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地球化学 找矿靶区 铅锌矿 通甸地区 兰坪盆地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中段南木林地区始新世岩浆作用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韩飞 黄永高 +5 位作者 李应栩 贾小川 杨学俊 杨青松 严刚 李道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03-1416,共14页
选取南冈底斯中段南木林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二长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50.24±0.68Ma,为始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冈底斯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地球化... 选取南冈底斯中段南木林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二长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50.24±0.68Ma,为始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冈底斯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里特曼指数为1.66~1.94,具有钙碱性特征,A/CNK=1.11~1.15,显示出过铝质的特征,同时具有高硅、高钾(可达钾玄岩系列)特征。微量元素强烈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及La、Ce等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Zr等高场强元素(HFSE),表现出弧型或壳源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Sm/Nd值为0.45~0.57,平均值为0.53,显示出岩浆的深源特征。稀土元素(La/Yb)N值较高,平均值为9.25,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且具有较显著的负Eu异常特征。综合研究表明,南木林花岗岩体形成过程为俯冲至断离的特提斯洋壳发生脱水作用,导致上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玄武质岩浆形成,岩浆随后上涌底侵至莫霍面附近,巨大的热烘烤作用迫使下地壳(富黏土或泥质岩)发生部分熔融,之后玄武质与长英质岩浆发生了广泛的混合作用,最后侵位成岩形成南木林地区广泛的含基性包体的花岗岩体。这为特提斯洋闭合、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时限提供了同位素年龄证据,也丰富了冈底斯岩体成岩模式和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二长花岗岩 始新世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
下载PDF
西藏南木林盆地发现早侏罗世火山作用——来自锆石U-Pb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永高 韩飞 +4 位作者 李应栩 贾小川 杨学俊 李光明 杨青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6-1267,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拉萨地体南缘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洋的演化息息相关,新特提斯洋的开启和俯冲时间,是青藏高原新生代以前地质演化的重要问题。以往多认为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最早地质记录是位于高原南部的桑日群... 1研究目的(Objective)拉萨地体南缘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洋的演化息息相关,新特提斯洋的开启和俯冲时间,是青藏高原新生代以前地质演化的重要问题。以往多认为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最早地质记录是位于高原南部的桑日群,最新年代学研究表明其时代为早侏罗世,但是以叶巴组和桑日群比马组为代表的火山岩仅分布在拉萨及其以东的地区;拉萨以西的地区同时期岩浆岩以侵入岩为主,鲜有同时期火山岩的相关报道。本次工作在拉萨地体南缘中部南木林盆地识别出一套早侏罗世时期的安山岩,为新特提斯洋的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 南木林盆地 早侏罗世 火山作用 拉萨地体 岩浆作用 桑日群 地质记录
下载PDF
U-Pb Geochronology of Hydrothermal Zircons from the Nyainqentanglha Ductile Shear Zone: Constraints on Inception of Cenozoic East–West Extens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
10
作者 huang yonggao LI Yingxu +5 位作者 HAN Fei JIA Xiaochuan YANG Xuejun LI Guangming KANG Zhiqiang WANG Chunz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314-1316,共3页
Objective The giant Nyainqentanglha granitic batholith, located in the Lhasa Terrane, is the youngest granite pluton emplaced at 18.3–11.0 Ma during the Miocene epoch. A series of NE-striking sinistral normal ductile... Objective The giant Nyainqentanglha granitic batholith, located in the Lhasa Terrane, is the youngest granite pluton emplaced at 18.3–11.0 Ma during the Miocene epoch. A series of NE-striking sinistral normal ductile shear zones developed on its north and south sides.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western boundary faults of the Yadong-Gulu rift system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critical temporal constraints for the large-scale East–West extension event in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EAST CENOZOIC
下载PDF
桂东北鹰扬关地区罗家山辉长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1
作者 秦亚 杨珺茹 +7 位作者 冯佐海 朱家明 倪战旭 黄永高 吴杰 周云 刘奕志 白玉明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3-821,共19页
对桂东北鹰扬关地区新发现的罗家山辉长岩开展年代学、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可进一步约束区域构造背景.罗家山辉长岩的主要矿物为单斜辉石(Cpx)和斜长石(Pl).单斜辉石具有高铁铝、低钙钠钛的特征,其成分为Wo_(27~31)En_(36~47)Fs_(21~3... 对桂东北鹰扬关地区新发现的罗家山辉长岩开展年代学、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可进一步约束区域构造背景.罗家山辉长岩的主要矿物为单斜辉石(Cpx)和斜长石(Pl).单斜辉石具有高铁铝、低钙钠钛的特征,其成分为Wo_(27~31)En_(36~47)Fs_(21~32),属于普通辉石;斜长石具有高硅铝钠、低钙钾的特点,其成分为An_(0~3)Ab_(96~100)Or_(0~2),属于钠长石.根据单斜辉石的化学成分判定罗家山辉长岩的母岩浆属于Si不饱和的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单斜辉石温压估算结果表明,罗家山辉长岩的形成温度介于1282~1292℃,平均值1287℃;形成压力介于1.53~2.37 GPa,平均值2.02 GPa;对应深度介于50.49~78.21 km,平均值66.80 km.LA-ICP-MS锆石U-Pb年龄表明罗家山辉长岩形成于(768.9±6.8)Ma.单斜辉石的化学成分特征表明罗家山辉长岩属于典型的板内拉斑玄武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断罗家山辉长岩起源于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圈减薄的伸展裂谷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压估算 单斜辉石 板内裂谷 罗家山辉长岩 桂东北鹰扬关地区 岩石学 矿物学
原文传递
西藏中冈底斯成矿带晚三叠世铍铷稀有金属矿化:独居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应栩 李光明 +5 位作者 黄永高 韩飞 杨青松 严刚 张林奎 魏启荣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379-2391,共13页
在西藏南木林县北部地区新发现了Be-Rb±(Nb-Ta)稀有金属找矿线索,但由于含矿岩体中锆石U含量过高,导致对其进行U-Pb年代学研究不能获得可靠的岩浆结晶年龄.采用LA-ICP-MS方法对赋矿岩体的独居石进行了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207.0&#... 在西藏南木林县北部地区新发现了Be-Rb±(Nb-Ta)稀有金属找矿线索,但由于含矿岩体中锆石U含量过高,导致对其进行U-Pb年代学研究不能获得可靠的岩浆结晶年龄.采用LA-ICP-MS方法对赋矿岩体的独居石进行了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207.0±0.7 Ma(n=22,MSWD=0.101)的独居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和207.0±0.8Ma(MSWD=0.107)的下交点年龄,能够更加可靠地代表赋矿岩浆岩的结晶年龄.该独居石U-Pb年龄表明,含矿岩体结晶于晚三叠世,晚于区内的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可能代表了尚未能完全识别出的冈底斯印支期造山活动晚期一次重要的成岩事件.该期赋存稀有金属岩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冈底斯成矿带的矿种和矿床类型,对更加深入地认识冈底斯成矿带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丰富和完善与青藏高原多岛弧盆演化有关的造山与成矿理论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成矿带 铍铷矿化 晚三叠世 独居石U-Pb 年代学
原文传递
The emplacement mechanisms and growth styles of the GuposhanHuashan batholith in western Nanling Range, South China 被引量:5
13
作者 FENG ZuoHai WANG ChunZeng +4 位作者 LIANG JinCheng LI JunZhao huang yonggao LIAO JiaFei WANG R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45-60,共16页
The Guposhan-Huashan batholith was emplaced during transition from Tethysian tectonic regime to Pacific tectonic regime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The regional EW-striking Yishan-Quannan basement deep fault zone, as... The Guposhan-Huashan batholith was emplaced during transition from Tethysian tectonic regime to Pacific tectonic regime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The regional EW-striking Yishan-Quannan basement deep fault zone, associated with the Tethysian regime, is thought likely to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the bathol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tholith was, however, achieved when the Pacific tectonic extensional regime dominated. The batholith consists of seven individual intrusive units that were emplaced subsequently over a 15 m.y. span. Deformation structures and strain analysis of the intrusive units and their country rock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active and passive emplacement mechanisms. For example, shape-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dioritic enclaves and megacrystic K-spars within earlier uni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im synforms resulted from active mechanisms. It is estimated that active 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propagation each contributed approximately 27%, and stoping accounted for 46% of the space for the entire batholith. The active emplacement mechanisms produced earlier units at deeper levels of the crust and followed by passive emplacement mechanism at shallower crustal levels when the tectonic regime changed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Each intrusive unit shows a different growth mode. Niumiao and Yangmeishan intrusions show a polarized lateral growth mode, the main-phase Lisong and Wanggao intrusions show either a central growth mode or an eccentric growth mode, and the youngest Baishuidai and Huamei units have a polarized multi-point central growth mode. Both Guposhan and Huashan plutons show a concentric growth zoning pattern with the former built in an outward growth style and the latter an inward growth style. The well-preserved circular shape of both plutons is indicative of relatively stationary magma feeders, suggesting that any considerabl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in the region was unlikely even if the area was in an intracontinental strike-slip tectonic setting during the last emplacement phases of the batholi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ite early Yanshanian emplacement mechanism growth style Guposhan-Huasha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