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元数引导滤波彩色图像细节增强 被引量:9
1
作者 武昆 李桂菊 +2 位作者 韩广良 杨航 王宇庆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9-427,共9页
为了使彩色图像细节突出,可视性强,提出一种基于四元数引导滤波的彩色图像增强方法.首先将传统引导滤波推广到四元数域中,推导得出基于四元数的引导滤波;其次将彩色图像以四元数矩阵的形式建模,通过四元数引导滤波对图像的四元数矩阵进... 为了使彩色图像细节突出,可视性强,提出一种基于四元数引导滤波的彩色图像增强方法.首先将传统引导滤波推广到四元数域中,推导得出基于四元数的引导滤波;其次将彩色图像以四元数矩阵的形式建模,通过四元数引导滤波对图像的四元数矩阵进行滤波处理;再采用图像分层方法将待增强彩色图像分成一个平滑图像和一个细节图像,并对细节图像进行自适应增强处理;最后将平滑图像和增强后的细节图像重构,得到最终的增强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增强效果显著,不仅使图像边缘明显突出、纹理更加清晰,同时颜色保真,其视觉效果优于传统的图像增强方法,客观评价指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节增强 四元数 引导滤波 自适应增强变换
下载PDF
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
2
作者 牟立坤 成立峰 +4 位作者 韩光良 赵素伟 宋祖耀 褚光旭 王金龙 《精准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脊索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MRI检查,肿瘤主要位于斜坡和鞍区。CT影像上肿瘤呈等密度...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脊索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MRI检查,肿瘤主要位于斜坡和鞍区。CT影像上肿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常见斑片状或斑点状钙化,并且可见骨质破坏。MRI检查显示肿瘤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Flair像呈稍高信号,肿瘤内钙化、出血和囊变坏死区信号常不均质,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不均匀,典型者呈蜂房样不均质强化。所有患者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25例患者术后同时行放射治疗;手术肉眼全切者16例,次全切除者10例,2例仅行少量切除或取活检;术后患者随访3个月~5年,肿瘤复发者14例,死亡者9例,失访者1例,存活者18例。结论脊索瘤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措施,放疗是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足部模型点云配准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天娇 叶方坚 +1 位作者 韩广良 刘培勋 《机电工程技术》 2020年第5期75-78,共4页
由于人体足部呈长条状且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使得用三维扫描设备进行点云数据采集时,会出现点云数据重叠度较低的情况,配准难度较高。针对人体足部的外表结构不规则几何特性,提出了一种先粗配准再细配准方法对足部模型点云进行配准。先对... 由于人体足部呈长条状且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使得用三维扫描设备进行点云数据采集时,会出现点云数据重叠度较低的情况,配准难度较高。针对人体足部的外表结构不规则几何特性,提出了一种先粗配准再细配准方法对足部模型点云进行配准。先对采集到的足部模型点云数据进行去噪、滤波等预处理,再在足部模型下设置一立方体底座,利用立方体底座法向量规则均匀的特性来辅助粗配准工作;再采用点云分割方法去掉立方体底座,最后利用ICP最近点迭代对足部模型进行细匹配,从而实现对足部模型的点云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配准方法与传统的ICP方法相比,不但可以实现对足部模型点云的配准,且在配准速度上提高了54%,配准精度上提高了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部模型点云配准 AABB包围盒 最近点迭代
下载PDF
Color image detail enhancement based on quaternion guided filter 被引量:3
4
作者 Wu Kun Li Guiju +2 位作者 han guangliang Yang hang Liu Peixun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I CSCD 2017年第4期40-50,共11页
Color image enhancement is an active research field in image processing. Currently, many image enhancement methods are capable of enhancing the details of the color image. However, these methods only process the red, ... Color image enhancement is an active research field in image processing. Currently, many image enhancement methods are capable of enhancing the details of the color image. However, these methods only process the red, green and blue (RGB) color channels separately, which leads to color distortion easil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the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to integrate the quaternion theory into the traditional guided filter to obtain a quaternion guided filter (QGF). This method makes full use of the color information of an image to realize the holistic processing of RGB color channels. So as to preserve color information while enhancing details,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lor image detail enhancement algorithm based on the QGF.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effective in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color image detail enhancement, and enables image's edges to be more prominent and texture clearer while avoiding color distortion.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image enhancement methods, the proposed method achieves better enhancement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the visual quality and the objective evaluating indic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ail enhancement quaternion guided filter self-adaptive enhancement transfbrm
原文传递
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治疗成人脑源性痉挛状态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明鑫 宗强 +5 位作者 韩光良 徐冬云 高秀琴 栾红 李超 张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SPN)治疗成人脑源性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PN治疗的61例成人脑源性肢体痉挛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后痉挛程度、肌张力、步态功能及生命质量的改...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SPN)治疗成人脑源性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PN治疗的61例成人脑源性肢体痉挛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后痉挛程度、肌张力、步态功能及生命质量的改善率,并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1例患者,共计73侧肢体手术。其中上肢5侧,下肢68侧,共涉及94支周围神经。所有患者随访11~26个月,平均(19.5±7.6)个月。术后即刻痉挛程度缓解率为100.0%,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1.8%(67/73);术后即刻肌张力下降率为100.0%,随访期间为94.5%(69/73)。术后3个月、6个月步态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3.6%(51/61)和90.2%(55/61)。随访期间上肢功能改善比例为4/5,生命质量提高率为91.8%(56/61)。73例患者术后6侧(8.2%)肢体发生感觉障碍,3侧(4.1%)肢体肌力下降,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期间2侧肢体(2.7%)痉挛复发。结论SPN是治疗成人脑源性肢体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痉挛状态 脑源性 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 成人
原文传递
颈动脉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周帅 高秀琴 +6 位作者 姜丽娜 王明鑫 韩光良 李超 王鲁飞 郭嘉 刘炜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60-164,共5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头颈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935例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统计标本的有304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颅内血流代偿较差... 目的 探讨颈动脉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头颈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935例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统计标本的有304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颅内血流代偿较差的患者。术中行转流管转流的患者为转流管组(98例),术中未行转流管转流的患者为对照组(206例),通过比较2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对术中转流管的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结果 转流管组和对照组的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3±0.6) min和(13.6±8.2) min,术后出现颅脑过度灌注发生率分别为1.02%(1/98)和7.28%(15/206),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颅内血管代偿较差的患者,CEA中转流管的熟练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管
原文传递
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顽固性眩晕合并耳鸣一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王瀚 矫婧 +4 位作者 韩光良 张凯 李红星 刘贻哲 宗强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6期378-380,共3页
第Ⅷ组颅神经由前庭和耳蜗神经组成。前庭蜗神经于桥小脑角区(cerebellar pontine angle,CPA),受责任血管压迫可能引起眩晕、耳鸣、耳聋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并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1]。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对1例顽固... 第Ⅷ组颅神经由前庭和耳蜗神经组成。前庭蜗神经于桥小脑角区(cerebellar pontine angle,CPA),受责任血管压迫可能引起眩晕、耳鸣、耳聋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并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1]。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对1例顽固性眩晕合并耳鸣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减压 顽固性眩晕 耳蜗神经 颅神经 桥小脑角区 前庭蜗神经 血管压迫 中心医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