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与交互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卫国 唐克扬 +9 位作者 菲利普·比斯利 迈克尔·福克斯 亨利·埃克斯 鲁伊里·格林 李力 刘洁 胡寒阳(译) 冷延鹏(译) 何沐菲(译) 徐占一(译)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3,共23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智能产业的崛起,从人工智能到自然交互,从物联网到元宇宙,人们逐渐进入了数智时代。正如马克·维濏所提出的“普适计算”概念一样,前沿的科技正逐渐隐匿于无形之间,编织进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我们也已经发现...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智能产业的崛起,从人工智能到自然交互,从物联网到元宇宙,人们逐渐进入了数智时代。正如马克·维濏所提出的“普适计算”概念一样,前沿的科技正逐渐隐匿于无形之间,编织进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我们也已经发现传统的单一维度静态建筑空间越来越难满足人们不断催生和变迁的空间需求。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和智能场景的渗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未来需要进一步的革新和升级。如何让空间更为主动、体贴地响应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如何让空间变成可以思考、可以交流的生命体,如何营造新颖的、动态的、诗意的空间体验等成为当前数字建筑设计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交互”成为了未来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为了可以进一步厘清交互建筑和人屋交互设计的理论背景及内容边界,科学地探讨未来建筑设计与交互设计结合的可能方向,理性地构建未来建筑学发展的新学科交叉点,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研究院携手于2022年4月29日共同举办“建筑x交互:迈向智能未来”2022人屋交互设计国际会议,并邀请了全球范围内致力于交互建筑及人屋交互设计研究的一众专家学者就相关概念和问题笔谈。在建筑与交互结合的基础理论构建方面,徐卫国提出对于互动建筑的研究要需要突破传统的“人—建筑—环境”三位一体的场所理论背景,从智能建筑的角度出发,将机器人加入互动建筑设计的语境之中,构建形成“机器人—人—建筑—环境”相互积极互动的四位一体的新场所理论;唐克扬针对交互建筑所特有的“动”的概念,阐述了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动”的历史发展和内容变迁,并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人屋交互的可能设计思维方法和范式语境。在交互建筑设计探索方面,菲利普·比斯利通过详细介绍Grove交互装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直观且清晰地阐述了一种有机的、自然的、柔性的、气候友好的、超越传统建筑空间的、促进交流和互动的未来新型建筑空间设计的可能形式语言和构成逻辑;迈克尔·福克斯提出交互建筑的发展跟随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并通过相应的案例具体阐述了模块化机器人系统、微型机器人系统以及软体仿生机器人系统对于交互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利用诸如手势控制、生物拟态等关键技术所催化构成的交互建筑设计;在建筑与交互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学科建设方面,亨利·埃克斯对交互式建筑、响应式建筑、建筑智能等类似概念进行了明晰和区别,并通过相应的设计范例具体分析讨论了交互式建筑的交互内容、设计逻辑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差别,同时催生出建筑学由此而产生的新的名词和术语;鲁伊里·格林主要探讨了构建交互建筑这一交叉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并以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的表演与交互设计课程作为典型案例,介绍了构建创意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体系课程所需要的可能设施环境和课程内容;李力对互动建筑和交互式建筑设计的概念术语进行了辨析,并借助相关设计案例和研究成果从建筑设计过程及建成环境两个角度探讨了互动技术应用的场景和发展前景;刘洁介绍了人屋交互设计的概念变迁和发展脉络,提出未来的人屋交互设计研究除了思考技术的应用之外,还需要从建筑的本质出发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对空间和信息的系统化设计和情感化设计来提高建筑的智商和情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建筑 人屋交互设计 智能建筑 数字技术 交叉学
下载PDF
Parametric wind design
2
作者 Lenka Kormarrikova henri achten +1 位作者 Milos Kopriva Stanislav Kmet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18年第3期383-394,共12页
Although gradual, the changes in the weather patterns are also noticeable and impactful to architectural design. If the local microclimate is taken into account early in the conceptual stage of design, the longevity o... Although gradual, the changes in the weather patterns are also noticeable and impactful to architectural design. If the local microclimate is taken into account early in the conceptual stage of design, the longevity of the ultimate structure can be greatly enhanced, despite challeng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Parametric designing enables to discover the optimal architectural shape based on specific weather data. The paper intends to investigate how this design approach, coupled wit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s, can be used to create a wind-induced architecture. Both the benefit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approach are explored in detai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 architectural shape and wind flow is tested in a study called ‘FlowBrane’. The process of (1) designing a parametrically changeable geometry, (2) testing its behavior in the wind, and (3) evaluating the results allows looping back to the initial geometric design, continuing to improve the design and ultimate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rchitecture in the specific wind conditions of the chosen site. However, the need to test multiple geometries separately and to adjust the wind simulation for each test (and for every wind direction) remains a disadvantage that should be addressed in further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metric architectur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WIND PERFORMANCE Early design sta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