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效果
1
作者 白中乐 白雪洋 +4 位作者 洪晋 王琎 陈晓伟 郭树领 赵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465-3469,共5页
目的探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的36例患者的资料... 目的探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的36例患者的资料,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性早搏来源于RVOT,根据术中室性早搏数量多少灵活采用激动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找到靶点进行对应肺动脉根部瓣下和瓣上联合消融,分析该方法即刻及3个月成功率。结果术中室性早搏数量少的患者也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导管消融术并取得满意的远期效果。结论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RVOT室性早搏临床可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激动标测 起搏标测 射频消融 右室流出道
下载PDF
高功率短时程脉冲式消融电隔离上腔静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作者 白雪洋 白中乐 +4 位作者 洪晋 王琎 陈晓伟 郭树领 赵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4期4430-4432,共3页
目的 探讨高功率短时程脉冲式消融方法电隔离上腔静脉(S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和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且接受SVC电隔离术的10... 目的 探讨高功率短时程脉冲式消融方法电隔离上腔静脉(S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和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且接受SVC电隔离术的108例心房颤动患者。SVC消融策略为首选节段性消融,先进行SVC间隔侧消融,之后消融前壁和后壁,最后消融游离壁侧。消融间隔侧时为连续放电策略,消融前壁、后壁和游离壁时采用高功率短时程脉冲式放电。有效性指标为完成SVC电隔离,安全性指标为心脏压塞、窦房结损伤和膈神经损伤。结果 有107例(99.1%)心房颤动患者完成SVC电隔离,在成功完成SVC电隔离的患者中,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间隔侧消融,89例(83.2%)患者进行了前壁侧消融,63例(58.9%)患者进行了后壁侧消融,101例(94.4%)患者进行了游离壁侧消融。采用高功率短时程脉冲式消融时每点放电4(3,5)次达到消融终点。从SVC建模至完成SVC电隔离的时间是7(6,8)min。完成SVC电隔离后观察15 min电位均未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脏压塞、窦房结损伤和膈神经损伤。结论 采用高功率短时程脉冲式放电消融的方法可以高效和安全地完成SVC的电隔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上腔静脉电隔离 高功率短时程 脉冲式消融
下载PDF
国产化背景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3
作者 吕明久 洪进 +1 位作者 陈莉 王勇 《空天预警研究学报》 CSCD 2024年第6期463-466,共4页
为了提升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的质效,结合计算机相关领域国产化背景,在分析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国产软硬件在课程教学中的占比、整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积极引进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课程思政与课程内... 为了提升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的质效,结合计算机相关领域国产化背景,在分析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国产软硬件在课程教学中的占比、整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积极引进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一体化设计、加快构建多元全面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对策措施.这些对策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可以为军校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化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BOPPPS教学法在预选军士指令课程中的应用
4
作者 洪进 阮冰 +1 位作者 甘玉环 洪丹丹 《船舶职业教育》 2024年第3期35-38,共4页
BOPPPS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法。为提升预选军士指令课程教学质量,在分析该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BOPPPS教学法在指令课程中的应用步骤、方法。教学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法应用在指令课程中,能够... BOPPPS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法。为提升预选军士指令课程教学质量,在分析该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BOPPPS教学法在指令课程中的应用步骤、方法。教学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法应用在指令课程中,能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PPPS教学模式 预选军士 教学质量 学习目标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实践育人路径探索——以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
5
作者 刘畅 洪瑾 郭茜 《科教导刊》 2024年第29期121-123,共3页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在引导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文章分析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实践育人的路径及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实践育人的三点建议:丰富工作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建立规范,适度指导;优化激励...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在引导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文章分析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实践育人的路径及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实践育人的三点建议:丰富工作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建立规范,适度指导;优化激励机制,建立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育人 高校图书馆 学生馆员 志愿服务
下载PDF
阻尼器套索连接平面外变形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6
作者 郭罗灿 陈永祁 +4 位作者 李文斌 洪金 马良喆 陈闯 郑久建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6,共8页
当黏滞阻尼器采用套索连接布置时,可有效提高结构的附加阻尼比。为探讨套索连接平面外变形与结构抗震性能的关系,利用SAP2000建立子结构模型,分别设置平面外和控制平面外两种工况,研究单向地震作用下套索连接平面外变形对阻尼器力学性... 当黏滞阻尼器采用套索连接布置时,可有效提高结构的附加阻尼比。为探讨套索连接平面外变形与结构抗震性能的关系,利用SAP2000建立子结构模型,分别设置平面外和控制平面外两种工况,研究单向地震作用下套索连接平面外变形对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索连接子结构发生平面外变形时,阻尼器有效刚度和耗能效率都降低。对于实际工程,套索平面外变形时,结构某方向的动力响应会加剧,且阻尼器产生弯矩力,不利于其正常工作,甚至超出限值。建议黏滞阻尼器采用套索连接布置时,施工过程可焊接高强度钢板来保证系统在面内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索子结构 平面外变形 有效刚度 液体黏滞阻尼器 高层建筑抗震
下载PDF
基于DPC/GRASP的全球海洋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与性能评估
7
作者 金适宽 马盈盈 +7 位作者 王中挺 洪津 陈斐楠 提汝芳 陈澄 刘震 翟思曜 龚威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6期680-697,共18页
研究气溶胶粒子的空间分布及其复杂的光学特性对于阐明海洋大气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高分五号02[GF-5(02)]星搭载的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PC)的观测数据,并结合大气和地表特性的通用反演(GRASP)算法的Components模块... 研究气溶胶粒子的空间分布及其复杂的光学特性对于阐明海洋大气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高分五号02[GF-5(02)]星搭载的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PC)的观测数据,并结合大气和地表特性的通用反演(GRASP)算法的Components模块,研究了全球海洋上空多种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空间分布,并通过气溶胶自动观测网(AERONET)对结果进行了初步对比验证。结果显示,DPC/GRASP方案对海面多种气溶胶参数具有较好的反演能力。具体而言,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埃斯特朗指数(AExp)、细粒子气溶胶光学厚度(FAOD)、粗粒子气溶胶光学厚度(CAOD)以及单次散射反照率(SSA)与AERONET观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0.848、0.837、0.914和0.750。而AOD的正平均偏差(0.034)表明,DPC/GRASP在海面上会略高估气溶胶的浓度,这主要是源于对细粒子气溶胶的略微高估。在全球空间分布上,DPC/GRASP的AOD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产品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这表明DPC能正确描述海面气溶胶的空间分布。本研究展示了DPC数据对全球海洋多种复杂气溶胶参数优异的监测能力,为未来大气硬件仪器的研制和气溶胶反演算法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高分五号 多角度偏振成像仪 大气和地表特性的通用检索 海洋气溶胶反演
下载PDF
黄花棘豆对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和损伤的影响
8
作者 李鸿亮 李文鹏 +6 位作者 苟育聪 周凯欣 吕玺玮 孙富燕 莫重辉 洪金 高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6-1144,共9页
【目的】探究黄花棘豆对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和损伤的影响,为高原动物黄花棘豆中毒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小鼠黄花棘豆病理模型,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RT-qPCR检测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基因(Grp78、Chop、Xbp1... 【目的】探究黄花棘豆对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和损伤的影响,为高原动物黄花棘豆中毒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小鼠黄花棘豆病理模型,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RT-qPCR检测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基因(Grp78、Chop、Xbp1、Atf4、Atf6)表达变化,WB检测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CHOP)表达变化,明确黄花棘豆对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和损伤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饲喂黄花棘豆小鼠出现病理症状,体重显著下降,肝脏质量降低,肝细胞索紊乱,肝小叶排列松散,肝细胞变形、细胞坏死,肝脏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结论】说明黄花棘豆导致小鼠肝脏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和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棘豆 小鼠 肝脏 内质网应激 损伤
下载PDF
光谱扫描用音圈电机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9
作者 汪文韬 洪津 +2 位作者 吴洋 罗环 许智龙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6期729-738,共10页
星载高精度太阳辐射照度光谱仪是观测研究太阳辐照度的重要仪器之一,其波长扫描机构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光谱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驱动光栅达到要求的定位精度,本文设计了以音圈电机为核心的伺服驱动系统。根据系统所需功能,设计了... 星载高精度太阳辐射照度光谱仪是观测研究太阳辐照度的重要仪器之一,其波长扫描机构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光谱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驱动光栅达到要求的定位精度,本文设计了以音圈电机为核心的伺服驱动系统。根据系统所需功能,设计了数字信号处理(DSP)加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驱动控制器结构方案,并进行了功能划分,随后依据所需功能设计了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其中硬件电路主要包括电机驱动电路、高精度电流采集电路、位置反馈采集电路。软件程序包括DSP和FPGA两部分,DSP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外部存储接口(EMIF)通讯、三环比例-积分-微分(PID)计算,FPGA主要用于配合DSP的三环PID算法,其功能主要包括电机驱动程序、模拟/数字(A/D)采样控制、编码器采样、与DSP数据交换。最后通过仿真验证、实验测试和实际应用,验证了驱动系统的有效性,实现了对音圈电机的三环PID控制,实际电机定位精度可以满足驱动光栅的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圈电机 光谱扫描 数字信号处理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
下载PDF
高糖补饲对围产期牦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10
作者 何晓蝶 周于凯 +5 位作者 祁文福 苟育聪 黄锦荣 洪金 张寿 高磊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6,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高糖补饲对围产期牦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约200 kg)的雌性围产期牦牛16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补饲1.25 g/(kg&#... 试验旨在研究高糖补饲对围产期牦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约200 kg)的雌性围产期牦牛16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补饲1.25 g/(kg·d)高糖饲粮。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从产前第21 d开始到产后第28 d结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牦牛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产前第14 d,牦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产前第7 d,牦牛血清生长激素(GH)、尿素氮(BUN)、碱性磷酸酶(ALP)、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牦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分娩当天,牦牛血清GH、BUN、葡萄糖(GLU)、ALP、GSH-Px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牦牛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牦牛血清雌激素(E_(2))、孕酮(P_(4))含量显著提高(P<0.05);产后第7 d,牦牛血清GH、BUN、GLU、胆固醇(TC)、磷(P)、GSH-Px、T-AOC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牦牛血清AST、丙二醛(MDA)、SOD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牦牛血清ALP活性显著提高(P<0.05);产后第14 d,牦牛血清GH、白蛋白(ALB)、TC、P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牦牛血清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产后第21 d,牦牛血清GH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牦牛血清TC含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高糖补饲可以提高围产期牦牛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补饲 围产期牦牛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指标
下载PDF
From 0D to 3D:Hierarchical structured high-performance free-standing silicon anodes based on binder-induced topological network architecture
11
作者 Yihong Tong Ruicheng Cao +4 位作者 Guanghui Xu Yifeng Xia hongyuan Xu hong jin Hui X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6-23,I0002,共9页
Free-standing silicon anodes with high proportion of active materials have aroused great attention;however,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re severely suppressed.Herein,to resolve the appeal ... Free-standing silicon anodes with high proportion of active materials have aroused great attention;however,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re severely suppressed.Herein,to resolve the appeal issues,a free-standing anode with a"corrugated paper"shape on micro-scale and a topological crosslinking network on the submicron and nano-scale is designed.Essentially,an integrated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structure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robust carbon nanotubes network with firmly anchored SiNPs via forming interlocking junctions.In which,the hierarchical interlocking structure is achieved by directional induction of the binder,which ensures well integration during cycling so that significantly enhances mechanical stability as well as electronic and ionic conductivity of electrodes.Benefiting from it,this anode exhibits outsta nding performance under harsh service conditions including high Si loading,ultrahigh areal capacity(33.2 mA h cm^(-2)),and high/low temperatures(-15-60℃),which significantly extends its practical prospect.Furthermore,the optimization mechanism of this electrode is explored to verify the crack-healing and structure-integration maintaining along cycling via a unique self-stabilization process.Thus,from both the fundamental and engineering views,this strategy offers a promising path to produce high-performance free-standing electrodes for flexible device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facing volume effect challe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ological network SELF-STABILIZATION FLEXIBILITY FREE-STANDING Silicon anode
下载PDF
星载对地观测偏振传感器及其大气遥感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正强 谢一凇 +5 位作者 洪津 王中挺 王舒鹏 孙晓兵 乔延利 顾行发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17,共16页
偏振反映电磁波的方向特性,是除强度之外电磁波的另一维度的信息。在电磁波与大气颗粒物的相互作用中,偏振由于其对颗粒物物理特征的高敏感性,可以有效提高卫星遥感探测的丰度和精度,改善对大气中特性复杂的气溶胶和云等成分的探测能力... 偏振反映电磁波的方向特性,是除强度之外电磁波的另一维度的信息。在电磁波与大气颗粒物的相互作用中,偏振由于其对颗粒物物理特征的高敏感性,可以有效提高卫星遥感探测的丰度和精度,改善对大气中特性复杂的气溶胶和云等成分的探测能力。首次综合介绍了我国研制的4种类型星载对地观测偏振传感器,包括多角度偏振相机、推扫式偏振成像仪、摆扫式偏振仪、多通道偏振辐射计,并分析了代表性的国产偏振传感器的指标参数,总结了各类载荷的探测能力。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星载偏振传感器的主要定标方法,包括发射前实验室定标、星上定标和在轨定标。偏振载荷具有增加卫星观测维度和精度、对大气颗粒物粒径和形状特征敏感、改善弱信号探测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能够获取全球范围内高精度的大气气溶胶和云参数。星载对地观测偏振传感器具有广阔的大气遥感应用空间和潜力,可在细颗粒物PM2.5卫星遥感、关键气候因子观测及评估、极端环境事件监测、气溶胶生态效应评估、对地观测高精度大气校正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 卫星传感器 大气遥感 气溶胶和云 定标
下载PDF
鹿茸多肽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霖 王肖辉 +5 位作者 荆自伟 杜秋争 师莹莹 孙志 洪晋 赵杰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8-345,共8页
目的研究鹿茸多肽(Velvet Antler Polypeptides,VAP)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法诱导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四氯化碳组、四氯化碳+鹿茸多肽组(20、40 mg... 目的研究鹿茸多肽(Velvet Antler Polypeptides,VAP)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法诱导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四氯化碳组、四氯化碳+鹿茸多肽组(20、40 mg·kg^(-1))、阳性对照组(水飞蓟宾组,SB,100 mg·kg^(-1))。各组动物每天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连续干预6周。采用HE染色法观察病理组织形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纤维化标志物(α-SMA,Col-I)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MAPK和PI3K/Akt信号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大量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肝脏纤维化标志物α-SMA、Col-I明显高表达,肝损伤指标ALT、AS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鹿茸多肽组能明显降低α-SMA、Col-I的表达水平,改善肝脏纤维化病理改变,降低ALT、AST、TNF-α、IL-1β、IL-6血清含量(P<0.01),并逆转肝脏MAPK和PI3K/Akt的信号蛋白表达水平。结论鹿茸多肽可能是通过干预MAPK和PI3K/Akt信号传导路径,从而实现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四氯化碳 鹿茸多肽 MAPK PI3K/AKT 小鼠
下载PDF
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4
作者 白雪洋 白中乐 +5 位作者 刘刚琼 王琎 洪晋 辜和平 李凌 董建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方法:39例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A组20例,B组19例。两组均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B组术... 目的:探讨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方法:39例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A组20例,B组19例。两组均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B组术后即刻复查心脏彩超,二尖瓣瓣口面积大于1.5 cm2且无心包积液及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立即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比较B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心房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等,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左心房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B组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少量心包积液,给予观察后自行吸收;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复查时再次出现房颤,心脏彩超提示瓣口面积减少至1.0 cm2,并再发心力衰竭,至心外科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于术后3个月复发房颤,应用胺碘酮后转复窦性心律。B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左房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射频消融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基于驾驶员心率变异性的光学隧道驾驶负荷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罗杰 程鹏 +3 位作者 陆百川 徐进 洪进 杨宗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4-50,64,共8页
为研究不同光学隧道对驾驶员工作负荷的影响,招募了6位测试驾驶员开展小客车实车试验,采集真实交通状态下的驾驶员心电信号。以驾驶员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心率值(HR)、心跳间期的标准差(SDNN)和相邻心跳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作为... 为研究不同光学隧道对驾驶员工作负荷的影响,招募了6位测试驾驶员开展小客车实车试验,采集真实交通状态下的驾驶员心电信号。以驾驶员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心率值(HR)、心跳间期的标准差(SDNN)和相邻心跳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作为驾驶负荷表征参数,分析不同种类的光学隧道对驾驶员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规律,探讨驾驶负荷与驾驶员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种类的光学隧道中,驾驶员HR均值显著大于静息状态,心跳间期(RR)均值显著小于静息状态;在隧道驾驶时驾驶员SDNN显著小于静息状态,非光学隧道时驾驶员SDNN小于光学隧道测量值;在不同光学隧道驾驶员RMSSD有明显差异,其中非光学隧道RMSSD平均降幅为41.57%,光学隧道RMSSD平均降幅为30.76%,表明非光学隧道驾驶员心率变异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隧道 实车试验 心电信号 心率变异性 驾驶负荷
下载PDF
简易法心腔内超声指导下零射线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白雪洋 白中乐 +4 位作者 刘刚琼 王琎 洪晋 李凌 董建增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5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简易法心腔内超声指导下零射线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120例,其中60例按常规方法行射频消融术(对照组);另外60例应用简易法... 目的探讨简易法心腔内超声指导下零射线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120例,其中60例按常规方法行射频消融术(对照组);另外60例应用简易法心腔内超声指导下零射线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试验组)。比较两组冠状静脉窦电极放置时间、房间隔穿刺时间、左房建模时间、预处理总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房间隔穿刺所用时间较对照组略延长(P<0.001),但左心房三维建模时间缩短(P<0.001),两组预处理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X线曝光时间为0。对照组行房间隔穿刺时有1例穿入心包,两组在射频消融中各有1例心包积液。结论简易法心腔内超声指导下零射线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可实现零射线,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腔内超声 零射线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系统级偏振定标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康晴 袁银麟 +5 位作者 翁建文 丁蕾 李健军 吴浩宇 洪津 郑小兵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6-48,共13页
系统级偏振定标是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irectional polarization camera, DPC)研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大气气溶胶和云相态等定量化探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矩阵光学和辐射度学理论,建立了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偏振响应定标模型,对... 系统级偏振定标是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irectional polarization camera, DPC)研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大气气溶胶和云相态等定量化探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矩阵光学和辐射度学理论,建立了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偏振响应定标模型,对关键影响参量进行定标。采用大口径积分球参考光源和分视场测量方法,消除了光楔平板对DPC三检偏通道视场非一致性的影响,实现了高频和低频相对透过率的高精度测量。采用傅里叶级数的分析方法,建立全视场起偏度的测量模型,消除参考光源偏振方位角绝对位置引入的测量误差,实现光学系统偏振特性的准确测量。采用可调偏振度光源和大口径积分球辐射源,开展了偏振定标精度的比对验证实验和精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全视场偏振定标精度优于0.5%,自然光状态下的偏振定标精度优于0.05%,验证了宽视场偏振遥感器偏振辐射响应定标模型的合理性,说明该系统级偏振定标方法可满足宽视场光学偏振遥感器的高精度偏振观测科学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遥感 偏振遥感器 偏振定标 定标精度
下载PDF
星载大气气溶胶及细颗粒物偏振遥感发展及趋势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勇 何军 +4 位作者 代海山 汪少林 孙允珠 洪津 孙斌 《上海航天》 CSCD 2019年第S2期138-147,共10页
针对星载大气气溶胶及颗粒物探测需求,介绍了大气气溶胶多参数遥感的基本原理,构建最优化反演算法实现对气溶胶微物理参数的反演。结合目前对大气细颗粒探测的迫切需求,从卫星遥感大气气溶胶的现状出发,分别介绍了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偏... 针对星载大气气溶胶及颗粒物探测需求,介绍了大气气溶胶多参数遥感的基本原理,构建最优化反演算法实现对气溶胶微物理参数的反演。结合目前对大气细颗粒探测的迫切需求,从卫星遥感大气气溶胶的现状出发,分别介绍了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偏振遥感大气气溶胶的典型星载仪器,对我国高分五号卫星的多角度偏振探测载荷(directional polarization camera,DPC)的亮点进行重点阐述,总结了目前卫星载荷探测大气细颗粒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大气气溶胶及细颗粒物遥感探测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并提出后续天基气溶胶细颗粒物遥感载荷可能的技术体制及路线,为细颗粒物遥感载荷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细颗粒物 多角度探测 偏振探测 载荷配置 高分五号卫星
下载PDF
中国大气成分卫星遥感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兴赢 王富 +11 位作者 王维和 黄富祥 陈炳龙 高玲 王舒鹏 闫欢欢 叶函函 司福祺 洪津 李小英 曹琼 李正强 《气象科技进展》 2022年第5期64-73,共10页
大气成分(ACs)影响着大气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卫星遥感的全球观测能力在大气成分监测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风云气象卫星等遥感卫星计划。从1988年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经过了二十年的探索和积累,200... 大气成分(ACs)影响着大气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卫星遥感的全球观测能力在大气成分监测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风云气象卫星等遥感卫星计划。从1988年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经过了二十年的探索和积累,2008年风云三号A星的成功发射实现我国自主卫星大气成分探测零的突破。随后,我国成功实施了多个面向大气成分监测的科学探索和业务卫星计划,大大促进了卫星遥感在气溶胶颗粒物、痕量气体和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其中,极轨风云三号和静止风云四号两大系列业务卫星搭载的成像仪以及高分五号和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等搭载的气溶胶偏振测量仪,分别提供了高空间覆盖和高时间分辨的气溶胶颗粒物观测。风云三号系列业务卫星和高分五号科学试验卫星上搭载的高光谱探测仪实现了多种痕量气体的监测,而中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科学试验卫星、风云三号D星和高分五号科学试验卫星先后实现了大气二氧化碳柱浓度的全球探测能力。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星大气成分遥感的地面真实性检验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22年4月我国刚刚发射成功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全球首次搭载有二氧化碳探测的主动激光雷达,这将提供更高精度的大气二氧化碳和气溶胶颗粒物的观测资料,更好服务于我国大气环境治理和“双碳”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卫星 大气成分 气溶胶颗粒物 痕量气体 温室气体
下载PDF
多角度偏振成像仪高精度辐射定标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银麟 康晴 +6 位作者 翁建文 丁蕾 李健军 李双 吴浩宇 洪津 郑小兵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4-35,共12页
开展高精度辐射定标方法研究,对于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实现大气气溶胶粒子分布和微观物理特性探测反演的科学应用至关重要。采用傅里叶级数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全视场起偏度的测量模型,消除了参考光源偏振方位角绝对位置引入的测量误差,实现... 开展高精度辐射定标方法研究,对于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实现大气气溶胶粒子分布和微观物理特性探测反演的科学应用至关重要。采用傅里叶级数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全视场起偏度的测量模型,消除了参考光源偏振方位角绝对位置引入的测量误差,实现了光学系统偏振特性的准确测量。结合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的辐射与偏振定标模型,开展了光学系统偏振特性的校正方法研究,实现偏振特性引起辐射定标不确定度由8%下降至2.2%以内。利用高精度二维转动平台和大口径积分球辐射源,采用分视场测量方法,校正像元响应非一致性,实现相对辐射校正精度优于0.5%。采用基于标准灯漫反射板的辐亮度量值传递链路,经过各影响因素的分析评测,所有波段辐射定标精度均优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辐射定标 不确定度 气溶胶 偏振 传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