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Ultraviolet Radiation Datasets that Cover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Hui LIU Bo HU +42 位作者 Yuesi WANG Guangren LIU Liqin TANG Dongsheng JI Yongfei BAI Weikai BAO Xin CHEN Yunming CHEN Weixin DING Xiaozeng HAN Fei HE Hui HUANG Zhenying HUANG Xinrong LI Yan LI Wenzhao LIU Luxiang LIN Zhu OUYANG Boqiang QIN Weijun SHEN Yanjun SHEN hongxin su Changchun SONG Bo suN Song suN Anzhi WANG Genxu WANG Huimin WANG Silong WANG Youshao WANG Wenxue WEI Ping XIE Zongqiang XIE Xiaoyuan YAN Fanjiang ZENG Fawei ZHANG Yangjian ZHANG Yiping ZHANG Chengyi ZHAO Wenzhi ZHAO Xueyong ZHAO Guoyi ZHOU Bo ZH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7期805-815,共11页
Ultraviolet(UV) radia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ecosystems, environments, and human health, as well as atmospheric processes and climate change. Two ultraviolet radiation dataset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O... Ultraviolet(UV) radia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ecosystems, environments, and human health, as well as atmospheric processes and climate change. Two ultraviolet radiation dataset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One contains hourly observations of UV radiation measured at 40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stations from 2005 to 2015. CUV3 broadband radiometers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UV radiation, with an accuracy of 5%, which meets the World Meteorology Organization's measurement standards. The extremum method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he measured datasets. The other dataset contains daily cumulative UV radiation estimates that were calculated using an all-sky estima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a hybrid model. The reconstructed daily UV radiation data span from 1961 to 2014. The mean absolute bias error and root-mean-square error are smaller than 30% at most stations, and most of the mean bias error values are negative, which indicates underestimation of the UV radiation intensity. These datasets can improve our basic knowledge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UV radiation. Additionally, these datasets can be used in studies of potential ozone formation and atmospheric oxidation, as well as simulations of ecological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nstructed ozone absolute ultraviolet estimates environments climatic cumulative sunshine meteorological
下载PDF
中国云豹种群分布现状与关键栖息地信息更新 被引量:6
2
作者 马子驭 何再新 +7 位作者 王一晴 宋大昭 夏凡 崔士明 苏红信 邓建林 李平 李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9,共15页
云豹(Neofelis nebulosa)是中国大型猫科动物中对森林生态系统依赖性最高的物种。中国作为云豹的主要分布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在盗猎、森林采伐、土地利用变化等威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云豹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 云豹(Neofelis nebulosa)是中国大型猫科动物中对森林生态系统依赖性最高的物种。中国作为云豹的主要分布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在盗猎、森林采伐、土地利用变化等威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云豹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近数十年来均大幅缩减,其分布现状亟需全面评估。本研究系统检索和查阅了国内1950年以来的云豹标本、野外调查记录、地方志、新闻报道等直接证据,整理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内云豹记录存在的年代;基于2010–2020年国内55个地区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结合同期研究文献中记录的中国云豹确认分布位点,校准了已发表的云豹栖息地适合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叠加保护地和行政区划图层,根据2010–2020年间森林覆盖率的减量评估云豹栖息地适合度的变化,以识别我国的云豹关键栖息地和保护优先区。结果显示,1950–2009年,我国的云南、西藏、四川、陕西、甘肃、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以及台湾共17个省级行政区有云豹分布,但其中12个迄今已超过20年无确凿记录,且目前仅在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仍有云豹记录延续。当前我国大陆地区云豹潜在栖息地总面积64,093 km~2,分别位于9个连续的栖息地斑块中,其中3个为跨境斑块。2010–2020年间,我国境内共在5个自然保护区的10个样区记录到云豹,全部位于西藏东南部以及云南西部和南部的2个跨境栖息地斑块(即“喜马拉雅-横断山脉西侧-若开山脉”和“无量山南麓-安南山脉”)的边缘。2010–2020年间,这两个斑块在中国境内区域的年均森林覆盖率减量(0.84%)小于境外(1.57%)。从本研究的结果推断,中国目前确认分布的云豹种群极有可能维持在跨境分布的生境中,面临内部和跨境的双重挑战。相关保护地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反盗猎执法,并开展栖息地恢复工作以提升云豹栖息地质量与斑块连通性,同时与周边分布区国家开展跨境保护合作,为现有云豹种群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食肉动物 栖息地适合度 物种分布 森林覆盖率 跨境保护 保护地
原文传递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的研究态势与热点: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付瑞玉 苏宏新 +1 位作者 张忠华 胡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55-1267,共13页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其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其研究态势与热点变化可为CFor Bio的长远发展以及其他生态监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对2007–2...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其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其研究态势与热点变化可为CFor Bio的长远发展以及其他生态监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对2007–2017年间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CFor Bio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 CForBio发表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3篇增长到2017年的5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的增长较为明显(从2007年的1篇增长到2017年的34篇)。金光泽(70篇)、马克平(68篇)、郝占庆(68篇)等学者发表论文数量较多,中国科学院的植物研究所(104篇)、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67篇)、华南植物园(59篇)等是CFor Bio中相对活跃的研究机构,但各样地负责机构和学者间的合作仍较少,跨机构间的协同研究还有待提高。CForBio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树木空间分布格局、植物功能性状、树木密度制约、群落系统发育等方面,为揭示我国不同气候带森林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未来CFor Bio的研究应加强国内外机构间的合作创新并建立数据共享途径,注重近地面遥感、多源数据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在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多尺度与多维度解析、植物–土壤反馈机制、树木冠层和根系的结构与功能等方向持续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研究态势 文献计量分析 WEB of SCIENCE 中国知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