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重减渣不同溶剂萃取组分结构及对催化临氢转化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侯焕娣 袁梦龙 +4 位作者 蔡新恒 张文 王廷 董明 申海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3-1384,共12页
以甲苯、正戊烷、正庚烷、正庚烷/甲苯体积比3/1的混合溶剂4种溶剂分级萃取沙特重质减压渣油(沙重减渣)获得的可溶物及不溶物为原料,脱沥青油(DAO)、催化柴油(LCO)和催化油浆(FCC-slurry oil)为溶剂油,在反应温度415℃、氢初压7 MPa、... 以甲苯、正戊烷、正庚烷、正庚烷/甲苯体积比3/1的混合溶剂4种溶剂分级萃取沙特重质减压渣油(沙重减渣)获得的可溶物及不溶物为原料,脱沥青油(DAO)、催化柴油(LCO)和催化油浆(FCC-slurry oil)为溶剂油,在反应温度415℃、氢初压7 MPa、萃取组分质量分数10%、催化剂质量分数1000μg/g以及反应时间1 h的条件下进行催化临氢热转化实验,研究分级萃取组分结构特征、临氢反应性能差异以及溶剂油对戊烷沥青质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沙重减渣5种分级萃取组分分子以孤岛型结构为主,含硫化合物所占比例超过70%,每个分子至少含有1~2个硫原子。催化临氢反应结果表明,分级萃取组分中富含的多硫化合物通过定向加氢-选择性脱硫反应路径,同时实现脱硫及孤岛型结构轻质化,使得5种分级萃取组分(戊烷沥青质(C5As)、庚烷可溶物(C7S)、庚烷沥青质(C7As)、混合溶剂1可溶物(M1S)、混合溶剂1沥青质(M1As))的总转化率均大于97%,其中C7S、C5As及M1S 3种组分的轻质化率大于94%;当从C5As中萃取分离出C7S后得到C7As, C7As临氢转化缩合率增加了218%,通过研究发现,C7S对C7As良好的溶解及较高的饱和溶解度是移除C7S后C7As临氢反应缩合率显著增加的本质原因。3种溶剂油抑制戊烷沥青质临氢反应缩合反应的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为LCO>FCC-slurry oil>DAO,这与溶剂油LCO的饱和组分含量较低以及在反应过程承担传氢作用的纯芳烃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大于91.5%)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萃取 催化临氢反应 溶解度参数 含硫化合物 孤岛型结构转化 溶剂油传氢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渣油浆态床加氢产物分布预测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郗荣荣 赵飞 +2 位作者 李吉广 侯焕娣 申海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6-95,共10页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渣油浆态床加氢试验数据样本中的变量进行特征选择,优化得到相关性小的17个输入变量,建立了结构为17-14-7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用以模拟加氢产物(裂化气、汽油、柴油、蜡油、残渣、不溶物)分布和氢气消耗;同时...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渣油浆态床加氢试验数据样本中的变量进行特征选择,优化得到相关性小的17个输入变量,建立了结构为17-14-7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用以模拟加氢产物(裂化气、汽油、柴油、蜡油、残渣、不溶物)分布和氢气消耗;同时,针对试验数据样本少、数据不平衡的问题,利用关联式模型进行数据扩充。结果表明:数据扩充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为17-15-7结构,其预测精度大幅提升,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从66%降至6.57%;为了提高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基于扩充后的数据样本建立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其预测最大平均相对误差降至5.38%;进一步将遗传算法(GA)与CNN模型结合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发现GA优化后CNN模型预测的最大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态床渣油加氢 关联模型 BP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预测精度 产物分布
下载PDF
FCC油浆浆态床加氢预处理制备针状焦原料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秋生 董明 +2 位作者 王廷 侯焕娣 王子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44,共6页
以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2号催化裂化装置的油浆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散型Co-Mo催化剂,通过高压釜反应模拟浆态床加氢反应过程,考察氢初压、反应时间、催化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初压3 MPa、反应时间120 min、催化剂质... 以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2号催化裂化装置的油浆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散型Co-Mo催化剂,通过高压釜反应模拟浆态床加氢反应过程,考察氢初压、反应时间、催化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初压3 MPa、反应时间120 min、催化剂质量分数5000μg g、反应温度400℃的条件下,产物的硫、氮质量分数分别为0.44%和0.14%,可满足针状焦原料的需求;且重油馏分收率及三环和四环芳烃总质量分数分别为73.8%和48.9%,相比于现有工业预处理技术分别提高3.8百分点和12.9百分点,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催化裂化油浆浆态床加氢预处理工艺能制备出满足高品质针状焦指标要求的原料,同时具有重油馏分收率高、三环和四环芳烃损失率低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油浆 浆态床加氢 针状焦
下载PDF
减压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文 龙军 +3 位作者 任强 王春璐 侯焕娣 董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3-542,共10页
分子结构特性决定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而决定其溶解性能。通过分子模拟研究减压渣油不同结构分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互溶性及由此导致的渣油胶体稳定性。研究表明,芳环数目越多、烷基侧链越短的分子结构内聚能密度越大,溶解度参数越大。... 分子结构特性决定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而决定其溶解性能。通过分子模拟研究减压渣油不同结构分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互溶性及由此导致的渣油胶体稳定性。研究表明,芳环数目越多、烷基侧链越短的分子结构内聚能密度越大,溶解度参数越大。在渣油体系中,沥青质、重胶质分子聚集形成胶核,饱和烃、芳香烃、轻胶质分子形成连续相。胶质分子结构影响其胶溶性能,侧链长度适中的胶质分子,其与沥青质、芳香分互溶性好,胶溶性能优异;沥青质的聚集程度随胶质分子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芳香分、胶质分子的协同作用使沥青质、饱和烃分子稳定存在于同一体系中,因此渣油胶体稳定性取决于不同分子结构的连续性和配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渣油 溶解度参数 分子间相互作用 胶体稳定性 分子模拟
下载PDF
劣质渣油清洁高效加工技术开发 被引量:6
5
作者 申海平 董明 +2 位作者 侯焕娣 王红 龙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6-143,共8页
基于对渣油中沥青质存在形态和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开发了渣油改质的高活性催化剂,提出了沥青质脱金属和高效轻质化的工艺技术。劣质渣油催化临氢热转化技术(RMX)利用高效传质的高压临氢鼓泡浆态床反应器和高活性催化剂,使劣质渣油在相... 基于对渣油中沥青质存在形态和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开发了渣油改质的高活性催化剂,提出了沥青质脱金属和高效轻质化的工艺技术。劣质渣油催化临氢热转化技术(RMX)利用高效传质的高压临氢鼓泡浆态床反应器和高活性催化剂,使劣质渣油在相对稳定的浆液体系中转化为轻质组分,其渣油轻质化率大于95%,沥青质轻质化率大于90%,金属脱除率大于99%。RMX技术作为劣质渣油改质平台技术,可与现有固定床加氢和催化裂化工艺组合;与现有的延迟焦化加工路线相比,RMX组合工艺的轻质油品或化工原料收率增加33.13百分点。RMX技术是适应炼油厂向化工转型发展、产品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的优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渣油 沥青质 临氢热转化 浆态 渣油改质
下载PDF
渣油胶体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郭鑫 申海平 +2 位作者 侯焕娣 李吉广 黄汤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43-48,共6页
由于环境、物质变化常破坏渣油原有的稳定状态,在不同阶段对渣油的高效加工利用带来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渣油稳定性现有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渣油胶体理论和胶体模型的认识。简述了结合渣油胶体稳定性理论而提出的CI、CII... 由于环境、物质变化常破坏渣油原有的稳定状态,在不同阶段对渣油的高效加工利用带来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渣油稳定性现有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渣油胶体理论和胶体模型的认识。简述了结合渣油胶体稳定性理论而提出的CI、CII、S、NCSI等稳定性预测参数,并对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直接观察法、基于溶剂滴定的参数法、指数评价方法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并就各个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就渣油胶体体系稳定性研究来说,经典的四组分理论模型和基于溶剂效应来表征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会一直是研究重点,然而展望渣油稳定性研究,基于分子水平理论研究以及更便捷准确快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会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胶体稳定性 模型 表征方法
下载PDF
塔河减压渣油高温催化临氢热转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董明 龙军 +3 位作者 侯焕娣 申海平 王蕴 李吉广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共5页
以塔河减压渣油(简称塔河减渣)为原料,在实验室小型试验装置和中型连续试验装置上,对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催化临氢热转化加工塔河减渣的工艺操作条件及改质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高分散的油溶性催化剂,在高压釜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温度... 以塔河减压渣油(简称塔河减渣)为原料,在实验室小型试验装置和中型连续试验装置上,对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催化临氢热转化加工塔河减渣的工艺操作条件及改质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高分散的油溶性催化剂,在高压釜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添加量、溶剂油添加量、反应时间以及助剂添加量对塔河减渣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的转化率和缩合率的影响,优化了操作参数。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进行了塔河减渣催化临氢热转化中型试验,得到初馏点大于524℃组分的裂化率为85.2%,馏分油收率为80%,金属(Ni+V)和沥青质脱除率均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减压渣油 高温转化 催化临氢热转化
下载PDF
分散型催化剂作用下噻吩类化合物的临氢转化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侯焕娣 赵毅 +3 位作者 董明 申海平 代振宇 龙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1-288,共8页
以有机钼为前驱体制备了分散性纳米RDC-Mo催化剂,采用微型反应釜进行了噻吩类模型化合物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DBT)热转化及RDC-Mo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对比了热转化及催化临氢过程噻吩类模型化合物热转化反应效果。采用X射线衍射(... 以有机钼为前驱体制备了分散性纳米RDC-Mo催化剂,采用微型反应釜进行了噻吩类模型化合物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DBT)热转化及RDC-Mo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对比了热转化及催化临氢过程噻吩类模型化合物热转化反应效果。采用X射线衍射(XRD)及高分辨率的透射电镜(HRTEM)对所制备的分散型催化剂进行了分析表征。采用模拟计算方法深入研究了分散型催化剂催化临氢热转化显著提高噻吩类化合物转化率以及不同结构噻吩类反应差异的内因。结果表明:制备的分散型催化剂RDC-Mo具有高度分散纳米尺寸特征,其晶粒尺寸为3.63 nm。相比于热转化,高分散纳米催化剂RDC-Mo作用的催化临氢过程显著强化了噻吩类化合物的转化,使其转化率大幅度提高。高分散度纳米催化剂显著强化了噻吩类化合物与催化剂活性中心、H2的可接近性;H2经纳米催化剂活化形成的氢自由基强化噻吩类化合物中与S相连的芳环碳定向加氢,促使C—S键断裂能垒大幅下降,在较低温发生断裂;该反应路径正是造成分散型催化剂临氢体系显著提高噻吩类化合物裂化转化率的内在原因。受定向加氢的概率、在活性中心MoS2吸附难易以及定向加氢后C—S键键长变化3方面的影响,不同结构噻吩类化合物转化率由大到小顺序为苯并噻吩、噻吩、二苯并噻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类化合物 催化临氢 高分散纳米催化剂 定向加氢
下载PDF
不同类型分散型催化剂对渣油催化临氢热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侯焕娣 董明 王子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7-162,共6页
采用5种不同结构、形态的催化剂进行模型化合物和实际渣油催化临氢热转化试验,考察不同催化剂催化性能差异;采用多种分析表征方法对催化剂进行物相和结构表征,以期获得造成催化剂反应性能差异的内在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的不同... 采用5种不同结构、形态的催化剂进行模型化合物和实际渣油催化临氢热转化试验,考察不同催化剂催化性能差异;采用多种分析表征方法对催化剂进行物相和结构表征,以期获得造成催化剂反应性能差异的内在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的不同形态、均相有机催化剂的有机配体都会影响菲加氢反应性能,均相有机催化剂的菲加氢活性由高到底顺序为有机钼>有机镍>有机铁;低分散度、大尺寸的固体粉末铁催化剂的渣油缩合率高,生成的致密焦具有石墨碳特征;实验室自制有机钼催化剂在反应体系中生成单层或双层分散的纳米尺寸的硫化钼,具有更高的渣油裂化率和更低的缩合生焦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渣油临氢热转化 催化剂表征 菲加氢
下载PDF
不同氢源对十二烷基芘热裂化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焕娣 赵毅 +4 位作者 王子军 代振宇 权奕 董明 龙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9-555,共7页
采用微型反应釜进行了模型化合物十二烷基芘的热转化、添加供氢剂四氢萘(THN)热转化及分散型催化剂(RDC-Mo)作用下的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考察了不同来源活性氢对十二烷基芘热转化反应的影响,并采用分子模拟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 采用微型反应釜进行了模型化合物十二烷基芘的热转化、添加供氢剂四氢萘(THN)热转化及分散型催化剂(RDC-Mo)作用下的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考察了不同来源活性氢对十二烷基芘热转化反应的影响,并采用分子模拟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活性氢对十二烷基芘裂化反应的影响不同,供氢剂抑制缩合的同时也抑制裂化反应;分散型催化剂作用下的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抑制缩合促进裂化,且显著提高烷基芳烃侧链在α位断裂选择性(提高43百分点)。分子模拟探究其原因是,高分散度RDC-Mo催化剂活化氢气形成的活性氢更容易定向进攻十二烷基芘芳环与侧链相连碳(简称Ipso碳),促使侧链α位C—C键断裂能垒显著下降(129 kJ/mol),远低于侧链β位断裂能垒(>325 kJ/mol),从而显著促进裂化反应的同时提高侧链在α位断裂选择性;而供氢剂四氢萘最容易供出α位的氢与十二烷基芘Ipso碳存在很大空间位阻,不能实现定向加氢进而促进裂化,其主要作用是稳定体系中的自由基,抑制自由基链反应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氢剂 催化临氢热转化 高分散纳米催化剂 十二烷基芘 脱烷基
下载PDF
沥青质分子聚集体的解离对策 被引量:12
11
作者 蔡新恒 龙军 +3 位作者 任强 董明 侯焕娣 王威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9-898,共10页
针对沥青质分子大芳环体系和多杂原子结构特征引起的π-π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运用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等方法,研究沥青质分子聚集体的解离对策。对于π-π相互作用,从降低沥青质分子间π电子云重叠和减少沥青质分子的π电子数目两个... 针对沥青质分子大芳环体系和多杂原子结构特征引起的π-π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运用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等方法,研究沥青质分子聚集体的解离对策。对于π-π相互作用,从降低沥青质分子间π电子云重叠和减少沥青质分子的π电子数目两个方向研究解离措施;对于氢键作用,从降低沥青质分子间S—H、N—H、O—H间轨道叠加电子转移效应和减少沥青质分子的S、N、O数目两个方向研究解离措施。结果表明:引入π电子云分散剂可有效降低沥青质分子间π电子云重叠程度,对沥青质分子的稠合芳环进行局部加氢饱和可以减少其π电子数目,两条途径的分子模拟结果均能实现沥青质分子聚集体的解离;削弱沥青质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对减弱氢键作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针对π-π相互作用的解离思路和措施也适应于金属卟啉分子与沥青质分子形成的聚集体,镍卟啉分子与沥青质分子形成的聚集体的解离难度比钒卟啉的大;提高温度加剧分子热运动及脱除杂原子可削弱或消除氢键作用,但在沥青质分子的其他芳环体系未改变的前提下,消除氢键作用不能实现对沥青质分子聚集体的完全解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分子聚集体 解聚 Π-Π作用 氢键作用
下载PDF
浆态床油溶性加氢催化剂前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廷 侯焕娣 +2 位作者 董明 陶梦莹 龙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669-3676,共8页
浆态床渣油加氢工艺是加工劣质油品的有效方法,由于原料具有高沥青质、高金属含量的特点,工艺的核心在于提供稳定高效的加氢裂化催化剂。油溶性催化剂前体能够原位转化为纳米级尺寸的催化剂活性相,其分散度高、加氢活性高,因而成为浆态... 浆态床渣油加氢工艺是加工劣质油品的有效方法,由于原料具有高沥青质、高金属含量的特点,工艺的核心在于提供稳定高效的加氢裂化催化剂。油溶性催化剂前体能够原位转化为纳米级尺寸的催化剂活性相,其分散度高、加氢活性高,因而成为浆态床渣油加氢工艺的首选。本文主要介绍了4类常见的油溶性有机钼化合物,即二烷基(芳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Mo-DTP)、环烷酸钼(MoNaph)、异辛酸钼、六羰基钼,比较它们在氢气和硫作用下的转化过程以及对重质原料的加氢性能,找出各自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为深入研究和设计开发油溶性催化剂前体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浆态床 加氢 有机化合物 二硫化钼
下载PDF
沥青质组分轻质化转化的分子结构基础探索 被引量:6
13
作者 蔡新恒 董明 +5 位作者 侯焕娣 王威 李吉广 张智华 任强 龙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5-543,共9页
渣油资源高效轻质化转化为轻、中质馏分原料,化工轻油,甚至直接产化学品,是提高渣油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渣油及沥青质组分的轻质化转化,实质是要大幅降低渣油的馏程范围使其从重变轻,以及降低沥青质沉淀析出倾向使体系相容性提高。... 渣油资源高效轻质化转化为轻、中质馏分原料,化工轻油,甚至直接产化学品,是提高渣油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渣油及沥青质组分的轻质化转化,实质是要大幅降低渣油的馏程范围使其从重变轻,以及降低沥青质沉淀析出倾向使体系相容性提高。研究发现,降芳环反应无论是对降低原料分子的沸点还是对减少原料分子的聚集倾向都具有显著正向效果。基于此,对沥青质组分的多环芳烃体系开展分子表征。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减压渣油沥青质分子以孤岛型结构为主,含有多个噻吩环且噻吩环主要处在分子结构内部位置,而噻吩环位于结构外围位置及湾型的含硫沥青质分子相对较少。基于分子表征结果探讨比较不同结构类型沥青质分子的降芳环反应路径,提出具有桥键或内部杂环的沥青质分子(群岛型Ⅰ、群岛型Ⅱ、群岛型Ⅲ和孤岛型Ⅰ)通过断桥键及加氢脱内部杂环反应可大幅度降低芳环数,从而显著降低沸点和聚集活性,实现轻质化目标,并且需要的氢耗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分子结构 轻质化 沸点 聚集活性 降芳环反应
下载PDF
芳烃催化加氢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曦 申海平 +1 位作者 侯焕娣 郭鑫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33-138,共6页
对萘、菲、蒽及芘根据不同计算方法所得的反应活性位进行总结,对苯在金属表面的催化加氢机理-芳烃交换机理进行概括,对菲在MoS2/Al2O3催化剂表面生成二氢菲的基元反应步骤和在Ni-MoS2/Al2O3催化剂表面加氢生成四氢菲的过程进行总结,还... 对萘、菲、蒽及芘根据不同计算方法所得的反应活性位进行总结,对苯在金属表面的催化加氢机理-芳烃交换机理进行概括,对菲在MoS2/Al2O3催化剂表面生成二氢菲的基元反应步骤和在Ni-MoS2/Al2O3催化剂表面加氢生成四氢菲的过程进行总结,还给出了蒽的催化加氢反应网络图,分析了在不同催化条件下蒽是否有中环断裂情况的发生,给出了芘在RaneyNickel(W-7)催化剂表面生成二氢芘、四氢芘和六氢芘的催化加氢机理反应图,以及根据能量最低理论,判断芘发生加氢反应的优先位置情况,分别计算了芘加氢生成二氢芘、四氢芘、六氢芘和十氢芘可能存在的加氢路径。并总结了蒽、菲等多环芳烃发生催化加氢反应的规律。加深对多环芳烃催化加氢机理的研究将更好地指导重质油轻质化的进行,因此对多环芳烃催化加氢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氢化合物 加氢 反应 催化
下载PDF
分散型浆态床渣油加氢双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
15
作者 武世伟 王廷 +1 位作者 侯焕娣 申海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406-5415,共10页
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采用了高分散性催化剂,其具有定向催化加氢活性和抑制结焦能力,保证了渣油中沥青质的高效轻质化,维持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而在分散型催化剂中添加助金属,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催化剂的成本,还可以显著提... 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采用了高分散性催化剂,其具有定向催化加氢活性和抑制结焦能力,保证了渣油中沥青质的高效轻质化,维持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而在分散型催化剂中添加助金属,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催化剂的成本,还可以显著提高催化剂的加氢活性。本文全面综述了浆态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中分散型双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括钴-钼、镍-钼、铁-镍等双金属催化剂,重点介绍了双金属催化剂的活性和活性相结构,同时分析总结了不同双金属催化剂的优缺点。通过探索双金属催化中金属之间的协同作用,深入认识催化剂活性相结构,展望分散型双金属催化剂的未来发展,对渣油高效转化催化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加氢 分散系 纳米粒子
下载PDF
Review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Deaggregation and Separation Methods for Asphaltene Aggregates 被引量:3
16
作者 Cai Xinheng Long Jun +3 位作者 Dong Ming Wang Wei hou huandi Tian Songba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20年第2期10-20,共11页
Asphaltenes generally exist in the form of molecular aggregates in crude oil or in petroleum residues,and asphaltene aggregates can usually cause serious problems to oil exploitation,transportation,and processing.Achi... Asphaltenes generally exist in the form of molecular aggregates in crude oil or in petroleum residues,and asphaltene aggregates can usually cause serious problems to oil exploitation,transportation,and processing.Achieving deaggregation and separation of asphaltene aggregates is a premise and basis for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cessing of heavy oils.Aiming at 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asphaltene molecular aggregates,it has proposed and summarized that aspahltene aggregates can be subject to deaggregation by means of five approaches,including solvent diluting,removing active sites,moderate heating,ultrasonication and on-line molecular collision.Moreover,asphaltenes can be further separated to narrow fractions for molecular-level research based on polarity difference,molecular size difference,acid-base properties,and reactivity dif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HALTENE MOLECULAR AGGREGATES DEAGGREGATION SEPAR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Dispersed Mo-Fe Catalysts on Catalytic Hydrothermal Conversion of Residue 被引量:2
17
作者 Tao Mengying hou huandi +1 位作者 Dong Ming Xu Ke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21年第4期58-64,共7页
Replacement of precious single metal catalysts with cost-effective,highly-dispersed composite catalysts for catalytic hydrothermal conversion of residue holds tremendous promise for the residue upgrading technologies.... Replacement of precious single metal catalysts with cost-effective,highly-dispersed composite catalysts for catalytic hydrothermal conversion of residue holds tremendous promise for the residue upgrading technologies.Organic metals were added to the feed as the oil-soluble precursors,and were transformed into the catalytic active phases in this work.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s of the composite catalysts had been investigated b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ray diffra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he composite catalysts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efficient in the catalytic hydrothermal conversion of both the model compound and the residue.Increased metal dispersion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wo metals played indispensable roles in such catalytic system.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test conditions specified in the article,the catalyst ha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when the mass ratio of molybdenum to iron was 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ersed Mo-Fe catalysts catalytic hydrothermal conversion of residue catalyst characterization catalytic activity evaluation
下载PDF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Petroleum Molecules by CID FT-ICR MS with Narrow Isolation Window 被引量:1
18
作者 Liu Ling Zhang Yiwei +4 位作者 Zhang Zhihua hou huandi Zhang Qundan Tian Songbai Wang We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3期32-41,共10页
High resolu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has been applied to obtain the structure information of petroleumsamples. Here, we report a mefflod for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rude oil molecules by the collision-indu... High resolu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has been applied to obtain the structure information of petroleumsamples. Here, we report a mefflod for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rude oil molecules by the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CID) technology coupled wiffl the high-field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mlce mass spectrometry (FT-ICRMS). The ion isolation window was narrowed down to 1 Da to distinguish file complex homologues contained in petroleum.Aromatic model compounds and crude oil samples were measured by CID FT-ICR MS at different collision energy levels.The fragmentation of model compounds wiffl alkyl side-chains was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size of file aromatic rings. Thefragmentation of model compounds wiffl archipelago structures depended on file lengffl of file bridge alkylene chain. Theprevalent reaction pafflway of model compounds with naphthenic rings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position of naphfflen-ic rings in file molecules. On file basis of file fragmentation pathways, the structure differences of two crude oils were recog-nized as different content of naphthenic rings by CID technology with 1 Da isolation window. The NMR analysis was alsoapplied to confirm file CID results. This study exhibits the great potential of CID FT-ICR MS wiffl narrow isolation windowin file sml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rude oil molec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ICR MS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CID) naphthenic rings crude oil NMR
下载PDF
Linkage of Aromatic Ring Structures in Saturates, Aromatics, Resins and Asphaltenes Fractions of Vacuum Residues Determined by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3
19
作者 Wang Wei Liu Yingrong +2 位作者 Liu Zelong hou huandi Tian Songba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1期59-65,共7页
The linkage of aromatic ring structures in vacuum residues was important for the refining process. The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 combined with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 The linkage of aromatic ring structures in vacuum residues was important for the refining process. The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 combined with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CID) is a powerful method to characteriz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etroleum fractions. In this work, model compounds with different aromatic ring structures were measured by CID FT-ICR MS. The cracking of the parent ions and the generated fragment ions were able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linkage of the model compounds. Then, vacuum residues were separated into saturates, aromatics, resins and asphaltenes fractions(SARA), and each frac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CI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aromatic rings in saturates and aromatics fractions were mainly of the island-type structures, while the aromatic rings in resins and asphaltenes fractions ha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archipelago-type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ICR MS vacuum residues SARA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CI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