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持续监测滤波后的垂直位移更快速短距离地震预警:2010年台湾甲仙地震典型例子研究
1
作者 Yih-Min Wu Ting-Li Lin +6 位作者 Wei-An Chao hsin-hua huang Nai-Chi Hsiao Chien-Hsin Chang 张磊 吴何珍 吕春来 《世界地震译丛》 2014年第4期1-10,共10页
收集了台湾强震观测计划(TSMIP)台站记录的2010年袭击台湾南部的甲仙地震(M6.4)的强震加速度图,用来对我们提出的短距离地震预警(EEW)方法进行离线测试。2010年的甲仙地震表明了人们对短距离地震预警的迫切需求。所测试的短距... 收集了台湾强震观测计划(TSMIP)台站记录的2010年袭击台湾南部的甲仙地震(M6.4)的强震加速度图,用来对我们提出的短距离地震预警(EEW)方法进行离线测试。2010年的甲仙地震表明了人们对短距离地震预警的迫切需求。所测试的短距离地震预警方法是一种基于阈值的方法,依赖于滤波后的垂直位移的幅度。我们的结果显示,与台湾当前针对短距离警报的地震预警系统(EEWS)相比,所测试方法的地震预警提前时间有了显著提高。对于震中距约为25km的地方,地震预警的提前时间比强地震动加速度到达时间早了2~4s。我们认为,这种基于阈值的地震预警方法也许可用于目标地区和全球孕震区附近急需地震预警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系统 台湾强震 垂直位移 短距离 滤波 监测 利用 地震动加速度
下载PDF
对本地及远震P波数据采用非线性联合反演来调查台湾地区岩石圈速度结构——板块连续性和漂移
2
作者 hsin-hua huang Yih-Min Wu +1 位作者 Xiaodong Song 张瑶(译) 《海洋地质》 2021年第2期8-15,共8页
两个翻转俯冲带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台湾周边地区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特征。欧亚板块在台湾岛之下是否发生俯冲/变形和以何种方式发生是构造模型争论的关键。以前报道过一个深度在200km以下的往东倾斜高速度异常体,但是它的具体... 两个翻转俯冲带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台湾周边地区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特征。欧亚板块在台湾岛之下是否发生俯冲/变形和以何种方式发生是构造模型争论的关键。以前报道过一个深度在200km以下的往东倾斜高速度异常体,但是它的具体形态是不确定的,因此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采用两步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欧亚板块的板片成像的几何形态得以恢复,南部区域超薄,在中心区域变得更大更陡,北部发生严重形变。通过板片是否撕裂的合成记录实验可以探明到板块断裂的可能深度和尺度。此外,在23.2°N发现板片形变似乎与在台湾南部曾经发生的非火山成因地震和近年来的北西-南东走向构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南部 构造模型 欧亚板块 联合反演 板片 合成记录 几何形态 连续性
下载PDF
基于本地及远震P波数据的非线性联合反演研究台湾地区岩石圈速度结构——板块连续性和变形
3
作者 hsin-hua huang Yih-Min Wu +4 位作者 Xiaodong Song 丁龙翔 张衡 万玲 范广慧 《海洋地质》 2016年第3期75-82,共8页
两个翻转俯冲带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台湾周边地区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欧亚板块在台湾岛之下是否且以何种形式发生俯冲/变形是构造模式争论的关键。尽管之前报道过一个深达200km以下的东倾高速异常体,但其具体的形态仍不确定... 两个翻转俯冲带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台湾周边地区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欧亚板块在台湾岛之下是否且以何种形式发生俯冲/变形是构造模式争论的关键。尽管之前报道过一个深达200km以下的东倾高速异常体,但其具体的形态仍不确定,因此产生了不同解释。采用非线性联合反演的两步方法恢复欧亚板块的几何形态成像发现,南部区域超薄,向中心区域逐步变大变陡,在北部存在严重形变。通过板块是否撕裂的合成记录实验研究板块断离的可能深度及范围。此外,研究发现在23.2°N,板块变形可能与台湾南部发生的非火山成因地震和近期NW—SE走向构造位置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板块 岩石圈结构 台湾地区 联合反演 非线性 变形 速度结构 连续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