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母岩发育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代谢的差异性
1
作者 付瑞桐 万翔宇 +4 位作者 杨馨逸 李德军 胡培雷 段鹏鹏 张玉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2-1443,共12页
针对不同母岩发育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代谢特征及驱动因子不明确的科学问题,以石灰岩和碎屑岩两种母岩发育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18O-H2O标记测定微生物生长速率、微生物呼吸速率、微生物生物量碳利用效率(CUE)以及微生物周转时间... 针对不同母岩发育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代谢特征及驱动因子不明确的科学问题,以石灰岩和碎屑岩两种母岩发育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18O-H2O标记测定微生物生长速率、微生物呼吸速率、微生物生物量碳利用效率(CUE)以及微生物周转时间,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质矿物保护特性和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明确岩性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代谢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土壤的pH和0.05mm~0.002 mm粒径含量高于碎屑岩发育土壤,而有机碳(SOC)、全氮(TN)、可溶性碳(DOC)、C︰P和N︰P却低于碎屑岩发育土壤(P<0.05);石灰岩发育土壤交换性钙镁(Ca+Mg)和游离态铁铝((Fe+Al)d)含量高于碎屑岩发育土壤,但非晶态铁铝((Fe+Al)o)含量则低于碎屑岩发育土壤;石灰岩发育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碎屑岩发育土壤(P<0.05);石灰岩发育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高于碎屑岩发育土壤,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真菌细菌比(F︰B)和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比(G+︰G-)则显著低于碎屑岩发育土壤(P<0.05);石灰岩发育土壤微生物生长速率和周转速率显著高于碎屑岩发育土壤(P<0.05),但微生物呼吸速率和CUE在两种土壤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长速率和微生物周转速率均与土壤pH、(Ca+Mg)︰(Fe+Al)o、(Ca+Mg)︰SOC、(Fe+Al)d︰SOC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DOC、铁铝结合态有机碳、酶活性、MBC︰MBN、F︰B和G+︰G-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此外,土壤CUE与MBC和MBC︰MBN呈显著负相关(P<0.05);微生物呼吸速率仅与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两种岩石发育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代谢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控制,这一研究结果为解释不同母岩发育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差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碎屑岩 森林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代谢 磷脂脂肪酸 有机质
下载PDF
利福平耐药与敏感肺结核患者痰液样本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对比分析
2
作者 张泓泰 任怡宣 +6 位作者 胡培磊 王嫩寒 李洁 田丽丽 赵琰枫 陈双双 李传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5-633,共9页
目的:利用16S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利福平耐药与利福平敏感肺结核患者呼吸道菌群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0份)和湖南省胸科医院(10份)确诊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共80份)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痰液样本GeneXpert MTB/RIF检... 目的:利用16S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利福平耐药与利福平敏感肺结核患者呼吸道菌群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0份)和湖南省胸科医院(10份)确诊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共80份)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痰液样本GeneXpert MTB/RIF检测、靶向rpoB高通量测序(tNGS测序)和利福平药物敏感性试验,将80例患者分为利福平耐药组(RFP-R组,41例;利福平耐药决定区突变)和利福平敏感组(RFP-S组,39例;利福平耐药决定区无突变)。对痰液微生物16S V4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统计分析。结果:RFP-R组和RFP-S组共获得41950224个原始16S rRNA序列。RFP-R组的平均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为344个,RFP-S组的平均OTU为342个。厚壁菌门(47.72%)、拟杆菌门(22.36%)、变形菌门(14.67%)、放线菌门(7.57%)、梭杆菌门(6.46%)是肺结核患者痰液中检出的主要细菌门,占微生物群落的98.78%。与RFP-S组相比,RFP-R组梭杆菌门(7.531%vs.5.167%;t=2.218,P=0.030)和螺旋体门(0.596%vs.0.246%;t=2.128,P=0.038)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与RFP-S组相比,RFP-R组颤杆菌克属(0.690%vs.0.326%;t=3.112,P=0.003)、产线菌属(0.135%vs.0.030%;t=2.171,P=0.035)、Allisonella菌属(0.046%vs.0.006%;t=3.237,P=0.002)、假单胞菌属(0.205%vs.0.054%;t=2.040,P=0.046)和密螺旋体属(0.601%vs.0.242%;t=2.155,P=0.036)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0.351%vs.0.772%;t=―2.044,P=0.046)和Pauljensenia菌属(2.314%vs.3.706%;t=―2.660,P=0.010)相对丰度显著减少。结论:利福平耐药与敏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不影响肺结核患者呼吸道菌群的整体结构,但利福平耐药与敏感患者在2个门(梭杆菌门、螺旋体门)和7个属(颤杆菌克属、产线菌属、Allisonella菌属、假单胞菌属、密螺旋体属、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Pauljensenia菌属)的丰度中存在差异,其中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和Pauljensenia菌属在利福平敏感患者中丰度较高,其余在利福平耐药患者中丰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利福平 抗药性 生物多样性 细菌
下载PDF
基于BACTEC MGIT 960培养的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混合感染检测方法的研究
3
作者 陈振华 郭婧玮 +4 位作者 王珏 胡培磊 易松林 刘怡 谭云洪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43-1249,共7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混合感染的检测方法,为临床诊治混合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脓肿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3...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混合感染的检测方法,为临床诊治混合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脓肿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3种NTM和MTBC标准菌株(H37Rv)各制备3种不同初始浓度(10^(-2)mg/ml、10^(-4)mg/ml和10^(-6)mg/ml)的菌液,将每个浓度的NTM与MTBC采用9种不同比例(NTM标准菌株与H37Rv按照1∶99、5∶95、10∶90、20∶80、50∶50、80∶20、90∶10、95∶5和99∶1)混合制成81种混合感染标本。3种感染模型分别为脓肿分枝杆菌和H37Rv、鸟分枝杆菌和H37Rv、胞内分枝杆菌和H37Rv。经BACTEC MGIT 960培养,采用MPB64抗原检测、对硝基苯甲酸(PNB)生长试验、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和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法4种方法对培养液进行检测。结果:3种混合感染模型的81份标本均在34 d内报告阳性。其中,MPB64抗原检测阳性3份(3.7%,3/81);PNB生长试验阳性78份(96.3%,78/81);荧光PCR熔解曲线法仅检出相应的NTM 64份(79.0%,64/81),仅检出MTBC 3份(3.7%,3/81),同时检出相应的NTM和MTBC 14份(17.3%,14/81);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法检出MTBC 67份(82.7%,67/81)。结论:临床标本经BACTEC MGIT 960培养,仪器报告阳性后,用MPB64抗原检测和PNB生长试验初判,若有NTM生长,建议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NTM,同时用单一检测MTBC核酸的方法对培养液进行检测,以免MTBC漏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非典型性细菌 重叠感染 培养技术 研究技术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气候韧性的提升作用
4
作者 唐祎欣 张伟 +3 位作者 吴汉卿 胡培雷 肖丹 王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430-8441,共12页
土壤质量提升是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的关键。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基于黔桂喀斯特地区气候梯度样带84个样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综合分析,分别以耕地和次生林作为退化和顶级... 土壤质量提升是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的关键。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基于黔桂喀斯特地区气候梯度样带84个样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综合分析,分别以耕地和次生林作为退化和顶级恢复对照,探讨了自然恢复(灌木林)和人工恢复(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提升效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丰度以及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等养分含量,也对土壤质地有一定改善;(2)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均提高了土壤质量,两种恢复方式之间土壤质量指数无显著差异,但与次生林依然存在差距。灌木林和人工林的土壤质量仅约为次生林土壤质量的62%—66%;(3)耕地土壤质量随年均温和年平均降雨量的增加而下降,次生林的土壤质量随年平均降雨量的增加而上升,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提升率与年均温和年平均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阐明了在一定范围的气候变化下进行植被恢复可以显著提升喀斯特地区土壤的气候韧性,揭示了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提高了土壤碳氮养分含量及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这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喀斯特退化土地生态恢复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域 气候变化 土壤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赵元 张伟 +2 位作者 胡培雷 肖峻 王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535-8544,共10页
植被恢复被认为是提升退化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有效措施。然而,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下SOC不同组分变化特征、稳定性和固持能力的研究还较缺乏。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以耕地为对照,以恢复15年... 植被恢复被认为是提升退化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有效措施。然而,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下SOC不同组分变化特征、稳定性和固持能力的研究还较缺乏。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以耕地为对照,以恢复15年的人工恢复(人工林)和自然恢复(耕地撂荒后植被自然演替为灌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SOC、颗粒态有机碳(P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易氧化态有机碳(ROC)、惰性碳指数(RI)和SOC相对固持能力(SCS_(capacity))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人工林和灌丛SOC、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耕地,且灌丛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MOC则在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与耕地相比,人工林和灌丛RI显著下降,但SCS_(capacity)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15年后主要提升土壤活性碳组分,且自然恢复比人工恢复更有利于于提升土壤活性碳组分;然而,耕地退耕后短期内土壤碳稳定性并未增加,强调植被恢复后避免再次毁林开荒对于维持土壤碳固持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惰性碳指数 植被恢复 喀斯特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储量动态及其对极端内涝灾害的响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伍方骥 刘娜 +3 位作者 胡培雷 王克林 张伟 邹冬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9-437,共9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石漠化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植被恢复是提升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固持的有效方式,但该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土壤碳氮动态监测的研究还很缺乏。本研究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对象,选取人工林、牧...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石漠化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植被恢复是提升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固持的有效方式,但该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土壤碳氮动态监测的研究还很缺乏。本研究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对象,选取人工林、牧草地、人工林+牧草地、撂荒地自然恢复4种最主要的植被恢复方式为研究对象,以耕地作为对照,对比分析退耕前(2004年)、退耕10年(2014年)和13年后(2017年)土壤碳氮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其中2004—2014年研究区未发生极端内涝灾害,2014—2017年连续发生2次极端内涝灾害事件。研究结果表明,退耕10年后,4种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均显著增加,但退耕13年后,除撂荒地SOC持续增加外,其他3种恢复方式下SOC表现出下降趋势。植被恢复后土壤全氮(TN)储量提升相对缓慢,退耕10年仅牧草地显著增加,退耕13年后人工林+牧草和撂荒地TN增加,且撂荒地在退耕后呈持续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Ca2+与SOC、T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2014年相比,2017年不同植物恢复方式下土壤交换性Ca2+均显著下降,这可能与研究区2015年和2016年连续内涝灾害有关。以上结果说明,不同恢复方式均能显著提升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氮固持,并以自然恢复最佳,其生态系统能有效抵御极端气候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方式 植被恢复年限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内涝灾害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苔藓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肖露梅 张伟 +3 位作者 王彩艳 胡培雷 陈元凯 王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769-9779,共11页
苔藓功能性状反映了苔藓对生长环境的响应与适应,对其所在土壤表层的功能特性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但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初期苔藓功能性状与土壤因子关系还缺乏深入认识。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牧草和人工林+牧草3种植被恢复方式... 苔藓功能性状反映了苔藓对生长环境的响应与适应,对其所在土壤表层的功能特性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但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初期苔藓功能性状与土壤因子关系还缺乏深入认识。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牧草和人工林+牧草3种植被恢复方式下苔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苔藓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苔藓单位面积冠层质量(CMA)、冠层密度(CD)、生物量和饱和吸水量在牧草地有最大值。苔藓冠层高度在牧草地显著低于人工林和人工林+牧草,且牧草地苔藓营养元素含量较低。(2)人工林和人工林+牧草表层土壤(0—2 cm)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SWC)较高,牧草地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和SWC较低。(3)冗余分析表明,苔藓营养性状(营养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与土壤因子主要呈正相关关系,而CMA、CD及生物量关联指标与土壤因子主要呈负相关关系,土壤交换性镁和SWC是影响苔藓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苔藓通过不同的性状组合适应不同植被类型生境,其中牧草地更适宜苔藓拓殖和生长,可考虑将苔藓应用于牧草地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 功能性状 喀斯特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土壤中氯乙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胡佩雷 刘绿叶 刘成霞 《广东化工》 CAS 2019年第15期193-194,共2页
采用乙腈与磷酸混合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土壤样品中的氯乙酸,同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对其进行分离,并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7289x-0.2641,线性相关系数R2=... 采用乙腈与磷酸混合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土壤样品中的氯乙酸,同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对其进行分离,并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7289x-0.2641,线性相关系数R2=0.9990,线性范围为1.0~20μg/mL,方法检出限为2.0mg/kg。采用该方法对某地7批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氯乙酸的含量均为未检出。通过对土壤样品基质加标试验,回收率均值为97.5%,加标平行样相对偏差RD值为8.7%,表明了该方法的回收率与方法精密度均较好,适用于土壤中氯乙酸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提取 液相色谱法 氯乙酸 土壤
下载PDF
岩性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付瑞桐 李德军 +2 位作者 胡培雷 段鹏鹏 张玉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0-1007,共8页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然而,岩性如何影响SOC矿化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喀斯特地区的石灰岩和非喀斯特地区的碎屑岩发育的土壤为对象,利用荧光分析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测定土...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然而,岩性如何影响SOC矿化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喀斯特地区的石灰岩和非喀斯特地区的碎屑岩发育的土壤为对象,利用荧光分析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量以及群落组成,采用铁、铝氧化物和交换性钙镁含量来评估矿物保护特征,结合室内培养探究岩性对SOC矿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碎屑岩和石灰岩发育土壤的SOC矿化量有显著差异,培养结束时(第42天),碎屑岩发育土壤的累积矿化量比石灰岩发育土壤高38.5%。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和矿物保护特性对两种岩性发育土壤的SOC矿化量的共同解释度为47.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岩性可以通过调控土壤矿物保护特性或土壤化学性质影响土壤SOC的矿化,也可以通过调控土壤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微生物性质来影响SOC矿化,岩性还可以直接影响SOC的矿化。上述结果表明,为了预测土壤碳的动态变化,并尽量减少全球变化下的碳排放,应考虑土壤SOC矿化的岩性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 SOC矿化 磷脂脂肪酸 土壤酶活性 矿物保护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the Xpert MTB/RIF assay for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and rifampin resistance in county-level laboratories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24
10
作者 hu peilei Bai Liqiong +8 位作者 Liu Fengping Ou Xichao Zhang Zhiying Yi Songlin Chen Zhongnan Gong Daofang Liu Binbin Guo Jingwei Tan Yunh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1期3744-3750,共7页
Background The Xpert MTB/RIF showed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previous studies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epidemi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settings and patient populations in high-burden tuberculosis (TB) co... Background The Xpert MTB/RIF showed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previous studies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epidemi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settings and patient populations in high-burden tuberculosis (TB) countries.However,there were little data obtained by validation or demonstration study of the assay in China.In this study,the performance of Xpert MTB/RIF was investigated in two county-level laboratories in Hunan Province,China.Methods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 and suspicion for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 were enrolled.For each patient suspected to have PTB,three sputum specimens (one spot sputum,one night sputum,and one morning sputum) were collected and each sputum was tested with smear microscopy,L(o)wenstein-Jensen (LJ) culture,and Xpert MTB/RIF test.For comparison across subgroups and testing methods,95%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calculated.All analyses were done with SPSS 16.0,and P <0.05 was regarded as significant.Results For case detection,the sensitivity of Xpert MTB/RIF was 100% for smear-and culture-positive TB and 88.6% for smear-negative and culture-positive TB; the overall sensitivity was 94.5% for all culture-positive patients.The specificity was 99.8%.The sensitivity of Xpert MTB/RIF assay was 22.0% in clinical TB patients and the specificity reached 100.0% in the group of patients who are infected with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For the detection of rifampin resistance,the sensitivity of MTB/RIF RIF-resistance detection was 92.9%,and the specificity was 98.7%.Of the 26 Xpert MTB/RIF-positive and RIF-resistant patients confirmed by LJ proportion tests,20 (76.9%) patients were infected by MDR-TB.Conclusions The Xpert MTB/RIF assay is a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method for diagnosis of TB and RIF resistance,which will enable it to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in county-level laboratories and lead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infectious pool and improvements in TB control in China.Further evaluations in county-level laboratories for implementing the assay are still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tuberculosis Xpert MTB/RIF DIAGNOSIS rifampin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湖南省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和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彬彬 胡培磊 +3 位作者 陈振华 易松林 张小萍 谭云洪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77-685,共9页
目的分析湖南省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描述相应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分型和成簇特征。方法收集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3862例完成包括吡嗪酰胺在内的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吡... 目的分析湖南省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描述相应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分型和成簇特征。方法收集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3862例完成包括吡嗪酰胺在内的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药敏测试的患者基本信息和药敏结果,计算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率,并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212株吡嗪酰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对其进行24位点的MIRU-VNTR分型,用遗传差异值(h值)和Hunter-Gaston指数(HGI)进行位点分辨率的评价,运用BioNumerics 5.0软件对MIRU-VNTR结果进行成簇分析;并进一步对簇内的菌株进行pncA测序分析。结果湖南省结核病患者的吡嗪酰胺耐药率为14.7%(566/3862),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的吡嗪酰胺耐药率为60.5%(511/84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抗结核药物全敏感(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均为敏感)的结核病患者,单耐异烟肼、MDR-TB患者产生吡嗪酰胺耐药的风险更高,调整OR值(95%CI)分别为:13.08(5.67~30.18)、298.41(164.88~540.08),P值均<0.01。成簇性分析结果显示:65株菌株形成19个簇,成簇率为30.7%(65/212),8个簇至少存在两株菌株具有相同的pncA突变类型,其中4号簇的4例患者、6号簇的3例患者和16号簇的2例患者均居住在同一个县。至少有47.6%[101(47例初治患者+54例复治成簇患者)/212]的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患者提示是由传播导致的。结论湖南省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形势较严峻,对任意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结核病患者,尤其是MDR-TB患者,需尽快进行吡嗪酰胺药敏测试从而确定治疗方案;近一半结核病患者产生吡嗪酰胺耐药是由于传播导致,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防治策略是重点做好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的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的发现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吡嗪酰胺 结核 抗多种药物性 串联重复序列 基因分型技术
原文传递
105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12
作者 李文彬 胡培磊 +9 位作者 陈忠南 陈振华 易松林 余艳艳 郭靖玮 刘彬彬 王巧智 万康林 谭云洪 唐细良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2-795,共4页
目的 分析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脓肿分枝杆菌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湖南省胸科医院2019-2020年分离鉴定出的脓肿分枝杆菌临床菌株,采用微孔药敏板最小抑菌浓度试验,检测脓肿分枝杆菌对磺胺甲恶... 目的 分析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脓肿分枝杆菌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湖南省胸科医院2019-2020年分离鉴定出的脓肿分枝杆菌临床菌株,采用微孔药敏板最小抑菌浓度试验,检测脓肿分枝杆菌对磺胺甲恶唑、利奈唑胺、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莫西沙星、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妥布霉素和强力霉素(多西环素)共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共收集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菌株105株。结果显示,脓肿分枝杆菌对阿米卡星、克拉霉素敏感性高,分别为98.10%和93.33%;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为78.10%,而其他药物的敏感性均低于50%。脓肿分枝杆菌对强力霉素的耐药性最强,耐药率为84.76%;其对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较高,分别为75.24%、74.28%、72.38%。96.19%(101/105)的菌株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脓肿分枝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及利奈唑胺可作为临床治疗脓肿分枝杆菌病的优选抗菌药物。最好是在药敏试验下进行精准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 脓肿分枝杆菌 脓肿分枝杆菌病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