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1992年6月28日加州兰德斯大地震初动的地方观测
1
作者
R.Abercrombie
j.mori
张孟申
《世界地震译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7-45,共9页
1992年6月28日的兰德斯地震(M_w7.3)有一个突发性的初动。第一个大振幅的到达时刻相对于发震时刻滞后3s,前边有一个较小尺度的滑动。另外一些大地震已经观测到了类似的突发初动,但是,兰德斯地震是在附近台站上首次很好地记录到的地震之...
1992年6月28日的兰德斯地震(M_w7.3)有一个突发性的初动。第一个大振幅的到达时刻相对于发震时刻滞后3s,前边有一个较小尺度的滑动。另外一些大地震已经观测到了类似的突发初动,但是,兰德斯地震是在附近台站上首次很好地记录到的地震之一。我们使用这些记录来研究震源和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间关系,以确定3s震源形成过程的滑动函数。用大能量释放的初动相对于初始震源的相对定位表示它的发源地比初始震源偏北1~4 km之间并且滞后约 2.5s。用三个子台站的台阵对P波的分析显示出大振幅初动比初至波有较快的视速度,表示大振幅的发源地比起始初动深几公里。我们用一个位置距震源很近的M_L2.8的前震作为经验上的格林函数以作对主震地震图上前3s的路径校正和场地校正。所得的反褶积呈现出一个滑动函数,它显示出在主能量释放之前有两个较小的地震,一个是M_w4.4,紧跟着又一个M_w5.6。与单纯的中等地震相比,这两个较小一点的地震与简单的中等地震比起来并不显得异常,表示它们是触发或发展成更大地震的普通事件。如果小地震和中等地震通常都“引爆”更大的地震,那就意味着地震破裂期间的动应力,就在引起地震方面来说与长期静应力至少是同样重要的,且根据前兆现象进行可靠的地震预测的前景并没有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大震
地震动
地震观测
兰德斯地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的横向变化控制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的破裂长度
2
作者
L.Bai
S.L.Klemperer
+9 位作者
j.mori
M.S.Karplus
L.Ding
H.B.Liu
G.H.Li
B.W.Song
S.Dhakal
江勇(译)
李国辉(译)
白玲(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20年第1期22-32,共11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大地震活动频繁,影响着长达2500km的人口密集地带。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MW7.8)发生在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上,为陆陆碰撞带断裂活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观测资料。我们使用覆盖整个余震区的近震台站地震波形...
喜马拉雅造山带大地震活动频繁,影响着长达2500km的人口密集地带。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MW7.8)发生在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上,为陆陆碰撞带断裂活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观测资料。我们使用覆盖整个余震区的近震台站地震波形数据对MHT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HT沿构造走向呈现清晰的横向变化,在主震区存在低喜马拉雅断坡,而在余震区东部变得更深且倾角更加平缓。余震区以东MHT界面上的地震波速表现为高速异常,可能与印度板块基底隆起的俯冲结构有关,余震区以西同样存在地震波速异常。MHT的总体形态结构变化控制了廓尔喀地震的破裂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逆冲断裂
破裂长度
横向变化
大地震
尼泊尔
控制
地震波形数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92年6月28日加州兰德斯大地震初动的地方观测
1
作者
R.Abercrombie
j.mori
张孟申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世界地震译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7-45,共9页
文摘
1992年6月28日的兰德斯地震(M_w7.3)有一个突发性的初动。第一个大振幅的到达时刻相对于发震时刻滞后3s,前边有一个较小尺度的滑动。另外一些大地震已经观测到了类似的突发初动,但是,兰德斯地震是在附近台站上首次很好地记录到的地震之一。我们使用这些记录来研究震源和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间关系,以确定3s震源形成过程的滑动函数。用大能量释放的初动相对于初始震源的相对定位表示它的发源地比初始震源偏北1~4 km之间并且滞后约 2.5s。用三个子台站的台阵对P波的分析显示出大振幅初动比初至波有较快的视速度,表示大振幅的发源地比起始初动深几公里。我们用一个位置距震源很近的M_L2.8的前震作为经验上的格林函数以作对主震地震图上前3s的路径校正和场地校正。所得的反褶积呈现出一个滑动函数,它显示出在主能量释放之前有两个较小的地震,一个是M_w4.4,紧跟着又一个M_w5.6。与单纯的中等地震相比,这两个较小一点的地震与简单的中等地震比起来并不显得异常,表示它们是触发或发展成更大地震的普通事件。如果小地震和中等地震通常都“引爆”更大的地震,那就意味着地震破裂期间的动应力,就在引起地震方面来说与长期静应力至少是同样重要的,且根据前兆现象进行可靠的地震预测的前景并没有得到改善。
关键词
地震
大震
地震动
地震观测
兰德斯地震
分类号
P315.7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的横向变化控制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的破裂长度
2
作者
L.Bai
S.L.Klemperer
j.mori
M.S.Karplus
L.Ding
H.B.Liu
G.H.Li
B.W.Song
S.Dhakal
江勇(译)
李国辉(译)
白玲(校)
机构
不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出处
《世界地震译丛》
2020年第1期22-32,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年尼泊尔地震相关地质灾害的地震学成因”(编号:41761144076)资助
文摘
喜马拉雅造山带大地震活动频繁,影响着长达2500km的人口密集地带。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MW7.8)发生在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上,为陆陆碰撞带断裂活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观测资料。我们使用覆盖整个余震区的近震台站地震波形数据对MHT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HT沿构造走向呈现清晰的横向变化,在主震区存在低喜马拉雅断坡,而在余震区东部变得更深且倾角更加平缓。余震区以东MHT界面上的地震波速表现为高速异常,可能与印度板块基底隆起的俯冲结构有关,余震区以西同样存在地震波速异常。MHT的总体形态结构变化控制了廓尔喀地震的破裂长度。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逆冲断裂
破裂长度
横向变化
大地震
尼泊尔
控制
地震波形数据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1992年6月28日加州兰德斯大地震初动的地方观测
R.Abercrombie
j.mori
张孟申
《世界地震译丛》
北大核心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的横向变化控制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的破裂长度
L.Bai
S.L.Klemperer
j.mori
M.S.Karplus
L.Ding
H.B.Liu
G.H.Li
B.W.Song
S.Dhakal
江勇(译)
李国辉(译)
白玲(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