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熔喷三维气流场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姬长春 张开源 +1 位作者 王玉栋 王新厚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5-180,共6页
为探究双槽形熔喷模头喷气孔端面对空气流场特征和纤维拉伸工艺的影响,对熔喷三维流场进行数值分析。采用Gambit建立了双槽形熔喷模头的结构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熔喷三维气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流场中的速度、温度和压强分布规律及... 为探究双槽形熔喷模头喷气孔端面对空气流场特征和纤维拉伸工艺的影响,对熔喷三维流场进行数值分析。采用Gambit建立了双槽形熔喷模头的结构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熔喷三维气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流场中的速度、温度和压强分布规律及喷气孔端面对纤维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气孔端面对流场分布有一定影响,若远离流场中心,纺丝线上的速度和温度开始下降,而静压值变化较小;流场中心附近处纺丝线上的速度、温度和压强分布差别很小,靠近喷气孔端面的纺丝线上的温度、速度和静压最低;双槽形模头流场不同位置纺丝线上速度、温度和压强的不同导致制备的熔喷纤维在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喷工艺 气流模头 三维流场 数值计算
下载PDF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及针灸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宁 毕宇峰 +1 位作者 纪昌春 万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50-54,共5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在我国,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针灸治疗IBS-D具有独特作用,关...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在我国,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针灸治疗IBS-D具有独特作用,关注度日益提升。该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不同角度简要概述IBS-D的发病机制及针灸干预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IBS-D的进一步研究及针灸防治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机制 针灸治疗 综述
下载PDF
新型熔喷气流模头的设计与数值分析
3
作者 王玉栋 姬长春 +1 位作者 王新厚 高晓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5-100,共6页
为改善熔喷流场和降低纤维直径,在普通双槽形气流模头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模头,并对其进行数值研究。借助Gambit软件建立新型模头的几何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其流场进行模拟,分析了纺丝线上的速度、温度、湍流强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纤维牵... 为改善熔喷流场和降低纤维直径,在普通双槽形气流模头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模头,并对其进行数值研究。借助Gambit软件建立新型模头的几何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其流场进行模拟,分析了纺丝线上的速度、温度、湍流强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纤维牵伸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的双槽形模头相比,带有内稳定器的新型双槽形熔喷模头可有效地减小回流区的面积,增大纺丝线上的速度极大值,降低纺丝线上的速度波动和温度衰减速率;带有空气压缩器的新型气流模头可提高纺丝线上的流场速度和温度,但对模头附近的逆向速度和湍流强度峰值几乎没有影响;综合对比,同时带有内稳定器和空气压缩器的新型熔喷气流模头性能最佳,更有利于细化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喷 气流模头 二维流场 数值模拟 牵伸 熔喷非织造
下载PDF
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取穴规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郭靓 毕宇峰 +2 位作者 纪昌春 孙章胤 谢思睿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近5年有关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对照研究(RCT)文献。对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穴位处方进...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近5年有关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对照研究(RCT)文献。对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穴位处方进行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对针刺处方进行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197篇文献,涉及针刺处方338条,穴位108个,其中最常用穴位为神门、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主要集中在头面、下肢;特定穴应用频次最高为交会穴(725次);内关、神门为核心腧穴且二者关联性最强。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遵循平衡阴阳、镇静安神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针刺处方 取穴规律 聚类分析 数据挖掘
下载PDF
病证结合模式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宁 纪昌春 +1 位作者 万鹏 毕宇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533-538,共6页
从病证结合角度对功能性肠病进行诊治,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中医临床与基础实验的连接需要病证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因此,构建符合临床特征的病证结合模式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动物模型,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本病的病因及... 从病证结合角度对功能性肠病进行诊治,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中医临床与基础实验的连接需要病证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因此,构建符合临床特征的病证结合模式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动物模型,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从而发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优势。目前多数学者常应用多因素复合法制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并且国内常见的病证结合模式下的IBS-D动物模型有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脾胃湿热型3类,文章就病证结合模式下IBS-D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实验研究动物模型的制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综述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及韦恩分析探寻补气中药制剂发挥补气作用的靶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 被引量:4
6
作者 黄丽萍 乔博灵 +6 位作者 颜雪珍 赵亭 纪昌春 杨峥 张晓霞 郭正萍 罗苓芝 《陕西中医》 CAS 2022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寻益气复脉/参芪扶正注射液发挥补气作用的潜在靶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考察气虚患者经益气复脉/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GO(Gene Ontotology)分析及KEGG(Kyoto enc... 目的:探寻益气复脉/参芪扶正注射液发挥补气作用的潜在靶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考察气虚患者经益气复脉/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GO(Gene Ontotology)分析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并进一步进行韦恩分析,明确2个制剂治疗后共同的差异基因及生物学功能,最后利用一组临床队列样本,通过实时定量PCR,验证并明确与补气密切相关的基因。结果:两组共有的GO条目,包括生物过程的有32条,细胞组分的有2条,分子功能的有6条,生物通路有10条。共表达差异基因有6个,包括DUSP1、DUSP2、FKBP5、F8A2、C9orf129 EGR1。临床队列样本显示,FKBP5的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MAPK信号通路是益气复脉和参芪扶正发挥补气作用的核心通路,FKBP5基因水平下调是它们发挥补气作用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气 益气复脉 参芪扶正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 MAPK信号通路 FKBP5
下载PDF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互动及针灸干预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慧 毕宇峰 +4 位作者 纪昌春 刘秦浪 王宁 薛宇晗 谢思睿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49-52,共4页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常见的胃肠病之一,其发作突然、缠绵难治,且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多种因素引起脑-肠互动异常是发病的共性病理环节,调节脑-肠互...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常见的胃肠病之一,其发作突然、缠绵难治,且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多种因素引起脑-肠互动异常是发病的共性病理环节,调节脑-肠互动在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近年来基于该理论发现针灸治疗IBS-D具有独特作用,关注度日益提升。文章基于“脑-肠互动”理论对IBS-D发病机制以及针灸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IBS-D的进一步研究及针灸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脑-肠互动 针灸
下载PDF
浅析毕宇峰“调神温肾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经验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友朋 孙玲莉 +2 位作者 李伟伟 赵晶 纪昌春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第17期37-39,共3页
调神温肾法以中医"久病成郁"及"久病多虚"的思想为指导,注重形神共调,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远期疗效,减少腰痛的复发,打破疼痛-情志障碍-加重疼痛的恶性循环。该文探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调神温肾法以中医"久病成郁"及"久病多虚"的思想为指导,注重形神共调,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远期疗效,减少腰痛的复发,打破疼痛-情志障碍-加重疼痛的恶性循环。该文探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与肾阳、神的关系,剖析毕宇峰运用调神温肾法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并举验案1则,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调神温肾法 针灸疗法 毕宇峰
下载PDF
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郭靓 毕宇峰 +3 位作者 纪昌春 孙章胤 孙慧 薛宇晗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第3期381-384,F0003,共5页
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电针治疗本病的疗效影响因素包括电针波形选择、治疗频率、刺激强度、刺激时间、穴位选择等方面,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褪黑素、IL类细胞因子水平等方面。
关键词 电针疗法 原发性失眠 疗效 作用机制 综述
原文传递
针刺疗法的力学基础
10
作者 季恒 谭为康 +6 位作者 巫桐雨 舒文雅 吴啸 亚晓旭 纪昌春 王欣君 韩玉龙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24年第6期803-822,共20页
针刺疗法的有效性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许多国家将其纳入医疗系统.但是,针刺疗法的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如针刺过程定量化方法缺乏、针刺技术传承困难、穴位定位精确度不足等.随着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尤其是工程科学与医学的结合,为解... 针刺疗法的有效性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许多国家将其纳入医疗系统.但是,针刺疗法的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如针刺过程定量化方法缺乏、针刺技术传承困难、穴位定位精确度不足等.随着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尤其是工程科学与医学的结合,为解决针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文综述了针刺技术中力学核心要素的历史发展,包括力学刺激工具(针具)、针刺过程(刺入及行针阶段)和力学刺激对象(穴位)三个部分.通过对这三个力学要素的剖析,总结了其对针刺过程和治疗效果的定量化研究及影响.同时,梳理了在针刺量化研究中的力学实验及模型,深化了对针刺过程的理解.总结了针刺机器人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其在提升针刺技术传承、推动针灸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最后,展望了针刺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力学 力学刺激核心要素 针刺力学模型 针刺机器人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温针灸治疗失眠症选穴规律
11
作者 张荣妮 幸雨 +4 位作者 纪昌春 谢朝菊 王雪娇 郭靓 郭霁星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6期778-783,共6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温针灸治疗失眠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建库至...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温针灸治疗失眠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有关温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文献,提取针灸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干预措施、艾灸壮数、总有效率、取穴相关信息等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体针及温针使用的高频腧穴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温针灸治疗失眠症文献67篇,干预措施以单用温针灸为主,其次为联用耳针;多使用长1~2 cm的艾条灸1壮;总有效率多在92%~94%之间。共得到处方85首,体针取穴涉及腧穴55个(频次569次),其中百会(55次)、神门(54次)、三阴交(45次)应用较多;选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背腰部,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手少阴心经;特定穴以交会穴为主,其次为背俞穴;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得到“心俞-脾俞-肾俞-肝俞”等3个有效类群,关联性最强的穴位组合为百会与神门。温针灸取穴涉及腧穴44个(频次272次),三阴交(32次)、心俞(23次)、脾俞(23次)应用频次较高;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得到“心俞-脾俞-肾俞-肝俞”等3个有效聚类群,关联性最强的穴位组合为脾俞与心俞。结论温针灸治疗失眠症注重应用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配合头面部取穴,重视特定穴中交会穴的应用,且温针灸选穴以脏腑背俞穴为主,起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补虚安神以助眠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温针灸 用穴规律 聚类分析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lood pricking and cupping for treating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量:2
12
作者 XIE Chaoju SUN Zhangyin +1 位作者 ji changchun YANG jinshe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869-876,共8页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lood pricking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METHODS: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CNKI), Wanfa...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lood pricking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METHODS: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CNKI), Wanfang Med Online Database(Wanfa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 Pub Med, Web of Science,EMBase, and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from inception to October 31, 2021, f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 of the treatment of NLBP by blood pricking and cupping. The quality of each included study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ochrane Systematic Assessor’s Manual evaluation criteria, while the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RevMan 5.4software.RESULTS: A total of 13 thirteen RCTs included a total of 1088 subjects.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 indicated that blood pricking and cupping was superior to the other treatments at relieving NLBP pain [mean difference(MD) =-1.43;95% confidence interval(CI):-2.31 to 0.54;Z = 3.15;P = 0.002).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 of blood pricking and cupping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improving NLBP dysfunction(MD =-6.25;95%CI:-8.37 to-4.31);Z = 5.77;P < 0.000 01). 7 RCTs mentioned no adverse reactions, while one study reported mild syncope [7%(n = 3), all in the 17-30 years group] that was gradually relieved after rest. CONCLUSIONS: Blood pricking and cupping therapy can safely and effectively reduce pain and improve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NLBP. However, this study included limited high-grade studies with a small overall sample size;therefore, further high-quality large-sample RCTs are needed to improve clinical ev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back pain blood pricking cupping therapy META-ANALYSIS systematic review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原文传递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穴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万鹏 毕宇峰 +1 位作者 纪昌春 王宁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RCT文献。对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RCT文献。对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处方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5.0和Climentine 12.0对针灸处方进行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0篇,涉及针灸处方215个,穴位75个,其中常用穴位有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太冲、中脘、三阴交、关元、大肠俞、神阙、脾俞,出现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阳明胃经;穴位主要集中在双下肢与胸腹部;最常用的特定穴为合穴;天枢、足三里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具有重要地位。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遵循以循经取穴为主,辨证取穴为辅这一原则,同时亦运用特定穴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处方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数据挖掘 取穴规律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