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制备的Cu-10Sn合金的载流摩擦学性能
1
作者 方长洋 季德惠 +3 位作者 熊光耀 肖叶龙 赵火平 沈明学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8,共9页
为提高Cu-10Sn合金接触线的力学及载流摩擦学性能,利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制备Cu-10Sn合金,分析Cu-10Sn合金的组织结构及硬度等,研究不同载荷和电流对Cu-10Sn合金的载流摩擦学行为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摩擦表面进行微观分析... 为提高Cu-10Sn合金接触线的力学及载流摩擦学性能,利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制备Cu-10Sn合金,分析Cu-10Sn合金的组织结构及硬度等,研究不同载荷和电流对Cu-10Sn合金的载流摩擦学行为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摩擦表面进行微观分析,揭示其磨损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与载荷为10 N时相比,30 N时摩擦副的平均摩擦因数增大,接触电阻和电弧能量降低,磨损加剧;Cu-10Sn合金与GCr15球对摩,合金表面被氧化,铜元素被转移并粘附于对摩球上形成黏着磨损;与纯机械摩擦行为相比,载流条件下Cu-10Sn合金表面磨痕加深,黏着物、氧化物的数量明显增加,摩擦因数和磨损体积发生显著变化;小载荷小电流下磨痕表面出现电弧烧蚀现象;而电流为10 A时,磨损表面形成的氧化膜的润滑作用,减缓了材料的磨损。在无电流条件下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和黏着磨损;而在载流条件下,电化学氧化和黏着磨损显著增强。研究结论为SLM技术制备的铜锡合金应用于接触线等电传导接触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 3D打印 铜锡合金 载流磨损 损伤机制 摩擦学
下载PDF
环境湿度对碳/铜滑动接触副载流摩擦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含欣 季德惠 +4 位作者 沈明学 肖叶龙 赵火平 刘新龙 熊光耀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弓网系统依靠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导线间的滑动电接触为电力列车输送电能,作为1个开放的摩擦学系统,外界环境对其服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中利用往复式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通过加装湿度控制模块,在滑动电接触条件下,以碳棒和铜棒为摩... 弓网系统依靠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导线间的滑动电接触为电力列车输送电能,作为1个开放的摩擦学系统,外界环境对其服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中利用往复式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通过加装湿度控制模块,在滑动电接触条件下,以碳棒和铜棒为摩擦配副,研究了环境湿度对碳/铜载流滑动接触副摩擦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载流条件下的摩擦系数高于无电流工况;无电流工况下,平均摩擦系数均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而单调降低;但由于累积电弧放电能量、平均接触电阻与相对湿度的正相关性,导致载流条件下在35%RH后的摩擦系数几乎不受环境湿度的影响.进一步发现,无电流工况下,碳棒上的黏着磨损和氧化磨损随相对湿度的增加逐步减缓,载流工况下,存在1个黏着磨损程度最低的最佳湿度值,出现在55%RH附近.高湿环境下,加速了碳/铜载流滑动过程中碳棒磨损表面分子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流摩擦 弓网系统 相对湿度 碳/铜接触 损伤机制
下载PDF
弓网系统载流摩擦磨损研究现状 被引量:8
3
作者 沈明学 李含欣 +1 位作者 季德惠 熊光耀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13-125,共13页
随着电力传输系统、现代铁路交通系统、工业发电机等领域的发展,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简称弓网系统)的载流摩擦行为备受关注。弓网系统是电力机车的关键受流部件,受电弓在工作时需要从接触网获取电能,其稳定性和受流质量关系到电力机车的... 随着电力传输系统、现代铁路交通系统、工业发电机等领域的发展,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简称弓网系统)的载流摩擦行为备受关注。弓网系统是电力机车的关键受流部件,受电弓在工作时需要从接触网获取电能,其稳定性和受流质量关系到电力机车的可靠、良好运行。文章介绍了载流摩擦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分析手段,阐述了弓网系统中4个主要因素(摩擦学参数、载流参数、环境工况、摩擦副材料)对其载流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弓网系统载流摩擦过程中的主要磨损机制及电弧烧蚀的影响,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网系统 载流摩擦 摩擦磨损 电弧烧蚀
下载PDF
CL60车轮表面气体软氮化对轮轨滚动接触条件下界面黏着与表面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伍强 秦涛 +4 位作者 沈明学 熊薇 彭金方 季德惠 熊光耀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9-324,共6页
在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磨损试验台上开展了CL60车轮表面气体软氮化对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和表面磨损行为的影响研究,对比分析了车轮表面气体软氮化对轮轨表面损伤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表面氮化处理可使车轮表面依次形成约3μm^5μm厚均匀致... 在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磨损试验台上开展了CL60车轮表面气体软氮化对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和表面磨损行为的影响研究,对比分析了车轮表面气体软氮化对轮轨表面损伤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表面氮化处理可使车轮表面依次形成约3μm^5μm厚均匀致密的白亮层和约20μm后的扩散层;车轮表面氮化处理后,干态下轮轨间黏着系数降低了11.7%、水态下降低了18.4%,但氮化处理仍可保持轮轨间较高的黏着系数,可以避免车轮打滑等现象的发生;渗氮处理不仅明显提高了车轮表面的耐磨性,而且也有效降低了钢轨试样的磨损,其磨损量分别减小了58.05%和10.77%。简言之,车轮渗氮处理有效降低了轮轨系统的综合磨耗,提高了车轮材料的滚动接触疲劳抗力。该方法有望应用于实际,从而有效提高轮轨系统的服役寿命、减缓重载条件下轮轨材料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氮化 表面磨损 疲劳裂纹 滚动接触 黏着系数
下载PDF
卷烟批量数据标准化及评价方法的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秋婷 冯振宇 +7 位作者 马晓伟 夏琼凤 戚文辉 靳志富 储睿 杨磊 吉德辉 雷广臣 《云南化工》 CAS 2018年第10期38-43,共6页
卷烟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于多组卷烟数据组间波动的评价,且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存在由于量纲、标准变化造成数据不可比的障碍,为消除这种不可比性,设计了一种卷烟生产过程中批量数据标准化的方法,将生产过程中的稳态数据按一定比例缩放,... 卷烟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于多组卷烟数据组间波动的评价,且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存在由于量纲、标准变化造成数据不可比的障碍,为消除这种不可比性,设计了一种卷烟生产过程中批量数据标准化的方法,将生产过程中的稳态数据按一定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特定区间,消除量纲、标准变化对数据分析、比较造成的不可比性。同时考虑组间均值由于样本量的不同平滑效果,对给定的组间标准范围进行基于样本量的缩小,对批量数据提供了一种同时考虑组内波动和组间波动的评价方式,该方法不仅消除了由量纲和标准变化造成的数据不可比性,同时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卷烟生产过程的均质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标准化 量纲 均质化水平
下载PDF
车轮踏面不圆顺对高速列车轮轨界面黏着与车轮表面损伤的影响
6
作者 沈明学 容彬 +3 位作者 李圣鑫 赵火平 季德惠 熊光耀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664-2672,2683,共10页
在JD-DRCF/M型滚动接触疲劳/磨损试验台上开展了有/无偏心车轮配副的轮轨滚滑接触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了一阶不圆顺车轮和正常圆顺车轮对轮轨界面黏着、车轮表面损伤与滚动接触疲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不圆顺会显著减小轮轨间黏... 在JD-DRCF/M型滚动接触疲劳/磨损试验台上开展了有/无偏心车轮配副的轮轨滚滑接触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了一阶不圆顺车轮和正常圆顺车轮对轮轨界面黏着、车轮表面损伤与滚动接触疲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不圆顺会显著减小轮轨间黏着系数,湿态下不圆顺车轮的轮轨黏着系数不足0.2,影响列车安全运行和牵引效果;车轮不圆顺明显加剧了钢轨磨耗,同时导致车轮沿周向的表面损伤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凸起侧附近疲劳剥落和撕裂断口特征最为明显;迎向凸起侧较背向凸起侧表面剥落更严重、疲劳裂纹扩展角更大;迎向凸起侧表面点蚀现象相对明显,背向凸起侧车轮表面黏着层堆积严重;此外,随着车轮滚动半径r_(θ)由最小值到最大值再到最小值循环变化,不圆顺车轮沿周向的表面粗糙度、表面硬度和塑性变形层厚度大致均呈先逐渐增加、经过凸起侧附近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车轮不圆顺 轮轨损伤 黏着系数 塑性变形层
下载PDF
表面纳米化对T2紫铜载流摩擦学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陈名祥 庄辉 +1 位作者 季德慧 熊光耀 《江西科学》 2022年第5期950-954,共5页
采用表面机械滚压处理(SMRT)在T2紫铜接触线表面制备出一层梯度纳米结构层(GNG),与未处理铜接触线对比在不同载流强度下进行了往复摩擦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梯度纳米结构的微观组织、力... 采用表面机械滚压处理(SMRT)在T2紫铜接触线表面制备出一层梯度纳米结构层(GNG),与未处理铜接触线对比在不同载流强度下进行了往复摩擦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梯度纳米结构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处理后接触线表层晶粒明显细化,厚度约320μm,硬度相比基体提高约20%。0 A条件下,与未处理铜接触线相比,处理后接触线摩擦系数提高约6%,磨痕表面发生较严重的黏着磨损;5 A、10 A和15 A条件下,处理后接触线摩擦系数降低约10%、32%和41%,磨损机制由严重磨粒和黏着磨损转变为轻微磨粒和黏着磨损,具有优异的载流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机械滚压处理 载流摩擦磨损 梯度纳米结构 受流性能
下载PDF
HIV感染者确诊后启动抗病毒治疗时间对病毒抑制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杜欢纯 马烨 +3 位作者 董兴齐 纪德惠 黄玲玲 赵燕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18-1223,共6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文山州、临沧市两市州2010-2019年HIV感染者确诊HIV感染后不同启动抗病毒治疗时间对病毒抑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云南省两市州新启动ART的患者并为在确诊HIV感染后1年内启动ART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了解云南省文山州、临沧市两市州2010-2019年HIV感染者确诊HIV感染后不同启动抗病毒治疗时间对病毒抑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云南省两市州新启动ART的患者并为在确诊HIV感染后1年内启动ART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IV感染诊断距启动病毒治疗时间间隔,分为“≤7天组”“8~30天组”“31~90天组”“91~180天组”“181~365天组”,分析不同启动ART时间对病毒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2010-2019年两市州新启动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感染者共计11271例,≤7天组占36.7%,8~30天组占32.0%,31~90天组占15.8%,91~180天组占7.4%,181~365天组占8.0%。研究对象接受ART 1年后,各组病毒抑制失败率依次为22.0%、24.5%、28.4%、29.5%和32.4%。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与≤7天组相比,启动治疗时间越晚和与25~44岁相比,≤14岁、15~24岁和>65岁是病毒抑制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HIV感染确诊后越早启动抗病毒治疗,越容易获得病毒抑制。应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优化管理服务,进而降低该人群发生病毒抑制失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病毒抑制
原文传递
纳米氧化锆分散液微喷射黏结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 被引量:3
9
作者 赵火平 李士伟 +4 位作者 汪阿金 肖叶龙 刘少鹏 季德惠 沈明学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406-2413,共8页
黏结剂微喷射黏结增材制造技术可成形任意形状陶瓷坯体,但坯体烧结后的致密度和强度低、表面较粗糙。采用纳米氧化锆分散液代替常规有机黏结剂作为喷射溶液,研究纳米氧化锆分散液喷射量对微喷射黏结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烧结性能的影响规... 黏结剂微喷射黏结增材制造技术可成形任意形状陶瓷坯体,但坯体烧结后的致密度和强度低、表面较粗糙。采用纳米氧化锆分散液代替常规有机黏结剂作为喷射溶液,研究纳米氧化锆分散液喷射量对微喷射黏结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烧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当纳米氧化锆分散液喷射量(体积分数)从0增加至175%时,氧化锆陶瓷烧结线收缩率和表面粗糙度显著减小,其减小幅度分别为6%~8%、57%,而致密度、抗弯强度和硬度明显增加,其增加幅度分别为18.1%、124.0%和187.0%。纳米氧化锆分散液喷射后,纳米氧化锆颗粒填充氧化锆粉层孔隙,提高了氧化锆坯体致密度,从而改善氧化锆陶瓷烧结质量,这为快速制造复杂致密的陶瓷零部件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射黏结 氧化锆 增材制造 致密度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Current-carrying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C/Cu contact pairs in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environments for railway catenary systems
10
作者 SHEN MingXue ji dehui +2 位作者 HU Qiang XIAO Li LI QiuPi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24年第8期2537-2548,共12页
Many current-carrying contact pairs, such as those found in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s, operate in open environments and are susceptible to significant external interference from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variations. ... Many current-carrying contact pairs, such as those found in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s, operate in open environments and are susceptible to significant external interference from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variati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contact resistance of C/Cu contact pairs under alternating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current conditions. Through experimentation, the wear rate and microtopography of the worn surface were analyzed under various constant parameters. Subsequently, the differences in tribological behavior and current-car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act pairs under these three parameters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decrease in temperatur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ontact pairs, carbon wear, and copper surface roughness. Additionally, the surface oxidation rate was lower at lower temperatures. Moreover, contact resistance did not consistently 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owing to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contact area and the oxide film. Compared with temperature, humidity fluctuations at room temperature exerted less influence o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contact resistance of the contact pairs. Dry environments rendered carbon materials vulnerable to oxidation and cracking, while excessive humidity fostered abrasive wear and arcing. High-current conditions generally degraded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C/Cu contacts. In the absence of current,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was extremely high, and the copper transfer was high. Under excessive current, copper was susceptible to plowing by carbon micro-bumps and abrasive particles,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The release of lipids from the carbon surface due to temperature elevation weakened the electrical contact performance and increased the occurrence of arc erosion, thereby exacerbating carbon w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humidity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 C/Cu wear current-carrying friction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