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人驾驶中的场景实时语义分割方法 被引量:10
1
作者 秦飞巍 沈希乐 +4 位作者 彭勇 邵艳利 袁文强 计忠平 白静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26-1037,共12页
无人驾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行驶环境感知,使人们对可在低功耗移动设备上实时运行的高精度语义分割方法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然而,在分析影响语义分割网络精度和速度的因素时可以发现,空间信息和上下文特征很难兼顾,而使用2路网络分... 无人驾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行驶环境感知,使人们对可在低功耗移动设备上实时运行的高精度语义分割方法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然而,在分析影响语义分割网络精度和速度的因素时可以发现,空间信息和上下文特征很难兼顾,而使用2路网络分别获取空间信息和上下文信息的方法,又会增加计算量及存储量.因此,提出从残差结构网络中划分出空间信息路径和上下文信息路径的想法,并基于此设计一个双路语义分割网络.该网络还含有用于融合2路多尺度特征的特征融合模块,以及用于优化上下文语义路径输出结果的注意力精炼模块.该网络基于PyTorch框架实现,使用NVIDIA1080Ti显卡进行实验,在道路场景数据集Cityscapes上,mIoU达到78.8%,运行速度达到27.5帧/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驾驶 实时语义分割 残差单元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使用过滤与放大技术的微博数据监控分析系统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向阳 张利军 +2 位作者 陈万烤 计忠平 俞俊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72-1880,共9页
推特等微博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针对微博数据海量、动态且复杂多样,导致从微博数据中实时获取有用信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问题,设计了一个交互的可视分析系统.系统首先基于关键词过滤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动态地监控不断... 推特等微博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针对微博数据海量、动态且复杂多样,导致从微博数据中实时获取有用信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问题,设计了一个交互的可视分析系统.系统首先基于关键词过滤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动态地监控不断获取的微博数据;接着以热力图、统计图、词云等可视化方式呈现微博的过滤效果,以方便用户进行探索;最后借鉴视频运动放大技术对微博数据中的微小时变模式进行放大,能有效地发现数据中的微小特征.以推特数据为例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动态地对微博数据进行有效分类,并能识别数据中的微小变化模式,帮助用户准确了解事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可视化 可视分析 支持向量机 运动放大
下载PDF
2019年广东前汛期连续暴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联系 被引量:4
3
作者 纪忠萍 源艳芬 +3 位作者 徐艳虹 韩浦城 方一川 谢炯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8-604,共17页
为了做好连续回流暴雨的中期与延伸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2019年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关系,分析了4~5月发生在西南部的两次连续回流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及其低频传播特征的差异,并与6月广东北部... 为了做好连续回流暴雨的中期与延伸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2019年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关系,分析了4~5月发生在西南部的两次连续回流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及其低频传播特征的差异,并与6月广东北部锋面型连续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5月两次以阳江为中心的西南部连续暴雨及前汛期降水均具有准23 d振荡,它们分别为有、无明显冷空气影响的连续回流暴雨且对应的大气环流场及低频传播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4月12~14日连续回流暴雨期间,500 hPa中高纬度具有稳定的"西阻"和"东阻",使冷空气不断地从东海入海高压的南部东移南下,925 hPa形成以阳江为中心相对干冷的强东南风与来自南海中南部从中南半岛转向的暖湿偏南风的辐合渐近线;而5月23~26日连续回流暴雨期间,500 hPa华东—东海—黄海为稳定高压坝,广东长时间处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中,地面上处于东海出海变性高压脊西南部及北部湾西南低槽前,925 hPa形成以阳江为中心来自孟加拉湾的强偏南风与珠江口以东东南风的辐合渐近线。来自我国中部(东海以东)低频反气旋南侧(西南侧)逐渐加强南传的低频东北风(东南风)与从140°E附近的西太平洋西传(孟加拉湾东传)到广东并加强的低频北风(南风)汇合在广东西南部,并有(无)与从南海中北部北传的低频气旋北侧低频东风相遇,导致4月12~14日(5月23~26日)有(无)明显冷空气影响的连续回流暴雨发生。而6月广东北部为东亚深槽引导的冷空气与来自孟加拉强盛西南风交汇所产生的锋面型连续暴雨,来自我国中部、孟加拉湾分别逐渐加强向南、向东传播到达广东的低频西南风,与来自中纬度低频反气旋外围的干冷东北风交汇在江南或南海北部,导致广东北部6月9~13日连续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回流暴雨 环流特征 传播特征 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急转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于玲玲 麦健华 +1 位作者 纪忠萍 张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1-622,共12页
利用1961—2015年广东86站3—5月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和海温资料,分析了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异常特征,旱涝急转前后的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转变及成因。(1)2015年5月第1候广东发生了严... 利用1961—2015年广东86站3—5月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和海温资料,分析了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异常特征,旱涝急转前后的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转变及成因。(1)2015年5月第1候广东发生了严重的旱涝急转事件,旱涝急转前全省严重干旱,旱涝急转后广东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2)旱涝急转前后,500 hPa中高纬度由"两槽两脊"转为"两脊一槽"和"两槽一脊",副高持续加强,广东地区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加强,地面由冷空气控制广东转为冷暖空气在广东交汇;水汽输送通道由北部湾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转为南海南部和中南半岛南部海面,广东低层水汽净流入增加。(3)黑潮区、北太平洋中部、Nino3、Nino4区及印度洋和南海的海温异常增暖造成了旱涝急转前后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汛前后 旱涝急转 大气环流 水汽条件 海温
下载PDF
1961-2019年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变化及前兆信号 被引量:2
5
作者 于玲玲 纪忠萍 麦健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5-1126,共12页
为了提高前汛期降水集中期及雨量的短期气候预测能力,利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9年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日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它在前冬大气环流场和海温场上的前兆信号及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近59年广东前汛期持... 为了提高前汛期降水集中期及雨量的短期气候预测能力,利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9年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日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它在前冬大气环流场和海温场上的前兆信号及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近59年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108次,总日数398日,主要发生在5-6月,达到或者超过10日的长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6月。持续性暴雨日数具有准2年、准7年及准12年的周期振荡;(2)前冬大气环流影响持续性暴雨日数异常偏多(少)的前兆信号:500 hPa欧洲(45°N-60°N,0°-30°E)脊(槽)偏强、西亚北部和中亚地区(30°N-50°N,50°E-70°E)及其以北的高空槽(脊)偏强,850 hPa南海北部(18°N-22°N,107°E-120°E)南风偏强(弱),它们主要通过调节后期东亚大槽和南海北部南风的强弱影响前汛期持续性暴雨日数;(3)前冬北太平洋中部(15°N-30°N,170°E-160°W)SST是影响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日数的SST关键区。在4~8年和8~18年尺度上它与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日数具有较好的相反变化关系。它通过影响后期大气环流影响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日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持续性暴雨 前兆信号 前冬大气环流关键区 前冬SST关键区
下载PDF
广东省冬季暴雨及其环流形势特征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麦健华 于玲玲 +2 位作者 纪忠萍 吴道航 陈柏林 《气象科技》 2021年第3期380-387,共8页
利用1981—2019年冬季广东省86个人工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2005—2020年的MICAPS探空资料,对广东省冬季暴雨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和探空指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冬季暴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东多... 利用1981—2019年冬季广东省86个人工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2005—2020年的MICAPS探空资料,对广东省冬季暴雨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和探空指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冬季暴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39年间各个站点每年平均出现冬季暴雨0.25站次;冬季暴雨过程以局地性暴雨过程为主,出现暴雨的站次数在10个以下的过程占比65.6%。(2)冬季暴雨过程在2月出现最多,12月最少,2月的暴雨对流特征较明显,1981—1990年、2011—2019年年均冬季暴雨过程2.1次,是近39年冬季暴雨出现最多的年代。(3)冬季暴雨大多出现在K指数和垂直温差ΔT适中,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小,SI指数和整层比湿积分IQ较大的层结条件下,以稳定性降水为主。(4)广东冬季暴雨最常见的天气形势为500hPa南支槽东移、850hPa稳定的偏南气流和冷式切变、地面有冷空气南下影响;切变冷空气型、南风冷空气型、南风变性高压脊型和南风西南低压型是最常见的4类冬季暴雨天气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暴雨 时空分布 环流特征 探空 广东省
下载PDF
结合体细分的复杂六面体网格模型交互式构造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勇杰 吴海燕 +3 位作者 谢津 何童 计忠平 徐岗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47-1658,共12页
针对目前六面体网格模型生成与构造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体细分的复杂六面体网格模型交互式构造方法.用户首先通过交互方式构建出模型骨架,在骨架结构的节点处放置立方体,并对节点立方体进行旋转、平移、缩放等交互操作.然后,通过... 针对目前六面体网格模型生成与构造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体细分的复杂六面体网格模型交互式构造方法.用户首先通过交互方式构建出模型骨架,在骨架结构的节点处放置立方体,并对节点立方体进行旋转、平移、缩放等交互操作.然后,通过节点之间的连接与拓扑分裂操作,便可以生成初始的六面体控制网格.进一步,通过Catmull-Clark插值体细分方法生成具有不同分辨率的六面体网格.最后通过padding操作消除在边界处的退化单元以及提升六面体网格单元质量,从而得到最终的六面体网格模型.数值实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方便且高效地交互生成六面体网格,与传统方法相比,省略了从表面网格生成体网格的中间步骤,在有限元分析、等几何分析及动画建模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面体网格模型 Catmull-Clark体细分 插值体细分 有限元分析 等几何分析
下载PDF
一种提高3D模型浅浮雕建模质量的方法
8
作者 冯伟 计忠平 +2 位作者 付晓峰 魏明强 张玉伟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9-233,289,共6页
顶点数较少的3D模型本身细节不够丰富,浅浮雕建模生成的浮雕效果较差。针对低分辨率3D模型本身细节不够丰富的问题,引入深度学习的方法对3D模型生成的法向图做超分辨率放大,设计出一种基于法向图的超分辨率卷积神经网络,丰富低分辨率法... 顶点数较少的3D模型本身细节不够丰富,浅浮雕建模生成的浮雕效果较差。针对低分辨率3D模型本身细节不够丰富的问题,引入深度学习的方法对3D模型生成的法向图做超分辨率放大,设计出一种基于法向图的超分辨率卷积神经网络,丰富低分辨率法向图的细节,网络的输入是低分辨率3D模型的法向图,输出是高分辨率法向图。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提升低分辨率法向图的细节,显著提升低分辨率3D模型的浅浮雕建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超分辨率 浅浮雕 法向图
下载PDF
“數千萬”校議
9
作者 季忠平 《文献语言学》 2018年第2期90-97,224,共9页
通過歷時調查,論述"數千萬"一詞在漢魏時曾用以表示接近於萬的約數,並以此爲個案,説明漢語詞義歷時演變的調查對於古典文獻校理的價值。
关键词 數千萬 校勘 歷時演變 《三國志校詁》
下载PDF
Orthogonalization of unified and extended Bézier basis and its transformation matrix
10
作者 FANG Meie ji zhongping WANG Guozhao 《Computer Aided Drafting,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13年第1期41-46,共6页
UE-Brzier (unified and extended Brzier) basis is the unified form of Brzier-like bases, including polynomial Brzier basis, trigonometric polynomial and hyperbolic polynomial Brzier basis.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Brz... UE-Brzier (unified and extended Brzier) basis is the unified form of Brzier-like bases, including polynomial Brzier basis, trigonometric polynomial and hyperbolic polynomial Brzier basis.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Brzier-like bases, UE-Brzier basis func-tions are not orthogonal. In this paper, a group of orthogonal basis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UE-Brzier basis. The transformation matrices between UE-Brzier basis and the proposed orthogonal basis are also sol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E-B6zier basis ORTHOGONALIZATION legendre basis transformation matrix
下载PDF
二次联合稀疏表示和低秩近似的浅浮雕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倩侃 计忠平 付晓峰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5-1259,共15页
目的针对低质量浅浮雕表面的噪声现象,提出一种二次联合局部自适应稀疏表示和非局部低秩矩阵近似的浅浮雕优化算法。方法本文方法分两个阶段。第1阶段,将浅浮雕灰度图划分成大小相同的数据块,提取边界块并进行去噪,分别对数据块进行稀... 目的针对低质量浅浮雕表面的噪声现象,提出一种二次联合局部自适应稀疏表示和非局部低秩矩阵近似的浅浮雕优化算法。方法本文方法分两个阶段。第1阶段,将浅浮雕灰度图划分成大小相同的数据块,提取边界块并进行去噪,分别对数据块进行稀疏表示和低秩近似处理。一方面,通过字典学习获得过完备字典和稀疏编码;另一方面,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将事先构建的外部字典库划分成k类,从k个簇中心匹配每个数据块的相似块并组成相似矩阵,依次进行低秩近似和特征增强处理。最后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重建并聚合新建数据块以得到新的高度场。第2阶段与第1阶段的结构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改用重建高度场的非局部自身相似性来实现块匹配。结果在不同图像压缩率下(70%,50%,30%),对比本文方法与BM3D(block-matching and 3D filtering)、WNNM(weighted nuclear norm minimization)、STROLLR(sparsifying transform learning and low-rank)、TWSC(trilateral weighted sparse coding)4个平滑降噪方法的浅浮雕重建结果,发现BM3D和STROLLR方法的特征保持虽好,但平滑效果较差,WNNM方法出现模型破损现象,TWSC方法的平滑效果比BM3D和STROLLR方法更好,但特征也同时被光顺化。阴影恢复形状法(shape from shading,SFS)是一种基于图像的3D建模法,但是其重建结果比较粗糙。相比之下,本文方法生成的浅浮雕模型更加清晰直观,在浅浮雕的特征增强和平滑去噪方面都展现出更好的性能。结论本文综合数据块的局部稀疏性和数据块之间的非局部相似性对粗糙的浅浮雕模型进行二次高度场重建。本文方法有效改善了现有浅浮雕模型的质量,提高了模型的整体视觉效果,为浅浮雕的优化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浮雕 平滑去噪 稀疏表示 块匹配 低秩矩阵近似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atorial pressure oscillations and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over China 被引量:2
12
作者 ji zhongping XIE jiongGuang +3 位作者 LIANG jian jiN RongHua WEN jing WENG Xiang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With daily reanalysis data by NCEP/NCAR and data of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over China from 1949 to 2005, the variation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of equatorial press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ropical cyclo... With daily reanalysis data by NCEP/NCAR and data of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over China from 1949 to 2005, the variation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of equatorial press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over China in the summer half of the years (June through October) are studied for the 57 years, using spectral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mmertime equatorial pressure is mainly of periodic oscillations of 5―7 days and 10―30 days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its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over China. The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is filtered from daily equatorial pressure in May―November over the 57 years with inverse wavelet transform and the probability for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on coastal China within four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oscillatory valleys of quasi-biweekly pressure at the equator is 59.7% and 73.0% for June to October and July to September respectively. The model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or quasi-biweekly oscillatory valleys of equatorial pressure in association with or without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over China in July―September is set up with the composite analysis method. When the valleys are associated with (without) landfall, zonal (meridional) circulation prevails in the mid and high latitudes of the Eastern Hemisphere, the high pressure ridge is weak (strong) near the Sea of Okhotsk, the westerly zone is northward (southward), the subtropical high is westward (eastward) in location and strong (weak) in intensity,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 is strong (weak) in southeast Asia, Southwest Monsoon is strong (weak) and stronger (weaker) while in the valleys of pressure, being favorable (unfavorable) for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over China.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del for oscillatory valleys of biweekly equatorial pressure in association with (without)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over China, which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ce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etween them, is beneficial to medium-term forecasts of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over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UATORIAL pressure quasi-biweekly oscillatory VALLEYS LANDFALL tropical CYCLONES China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dels
原文传递
The coral graynes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description of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2
13
作者 GU Dejun WANG Dongxiao +2 位作者 SUN Donghuai GAO Rongzhen ji zhong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B12期59-65,共7页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coral graynes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is studied using the annual mean coral grayness in northern SCS from 1789 to 1992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at Guangzhou from 1908 to 1992 ...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coral graynes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is studied using the annual mean coral grayness in northern SCS from 1789 to 1992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at Guangzhou from 1908 to 1992 by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 correlation analysis, Mann-Kendall’s abrupt change analysis and composite analysis.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south China precipitation as reflected by the series of Guangzhou precipitation rebuilt with the coral grayness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 of coral grayness in SCS has significant terms of tendency, much-weighte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and weak interannual variation. There was a century-scale abrupt change of coral grayness at the end of the 1880s that changed from positive anomalies to negative anomalies. The global field of SST differe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point of abrupt change was negative anomalies over the SCS and neighboring northern Indian Ocean, most of central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and coastal areas of the northern Atlantic Ocean. The large-scale distribution of SST anomalies is concomitant with the century-scale abrupt change of coral grayness in SCS.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coralgrayness in SCS and precipitation in Guangzhou on the interdecadal scale and the interdecadal precipitation in Guangzhou as reflected by the interdecadaldata of SCS coral grayness shows that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south China precipitation changes significantly from phase to phase. The current study aims at contributing in the effort of identifying alternative indexes for climate change in south China on the interdecadal scale and beyo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南海北部海域 珊瑚变灰 十年变异性 华南 年度降水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