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DNA技术的密云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及生态位变化分析
1
作者 曲疆奇 郝桐锋 +4 位作者 李永刚 刘录民 郝东生 贾成霞 张清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8-307,共10页
为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后新水域环境对鱼类群落的影响,采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首次对密云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生态位宽度Shannon-Winner(B_(i))和重叠Pianka... 为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后新水域环境对鱼类群落的影响,采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首次对密云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生态位宽度Shannon-Winner(B_(i))和重叠Pianka指数(Q_(ik))研究了鱼类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共生共存及生态位分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密云水库共检出86个鱼类物种eDNA信息,隶属14目21科68属,有3个鱼类eDNA信息仅注释到科、属级分类水平;鱼类主要栖息于水库底层(61.63%),以肉食性(43.02%)和杂食性(26.74%)摄食类型为主;PCoA分析显示,密云水库各采样点鱼类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P>0.05),Alpha多样性各项指数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鱼类生态位宽度为1.15~9.25,均为中生态和广生态位种,其中,生态位重叠指数Q_(ik)>0.6的种对有517对,约占总种对数的14.15%;与历史资料相比,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鲤(Cyprinus carpio)等增殖放流鱼类仍为水库主要经济鱼类。研究表明,蓄水后营底栖、以肉食性和草食性为主要生活策略的水库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彼此之间竞争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 鱼类群落结构 多样性 生态位变化 南水北调
下载PDF
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大型圆形养殖池的流场特性
2
作者 吴彦飞 冯德军 +3 位作者 曲疆奇 贾成霞 桂福坤 张清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7,共9页
为了探究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大型圆形养殖池内的水动力特性,利用研发的无人船搭载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系统现场测定了潜水推流器数量(n=2、4)对圆形养殖池不同水层(h=1.5,2.0,2.5 m)流场分布特... 为了探究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大型圆形养殖池内的水动力特性,利用研发的无人船搭载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系统现场测定了潜水推流器数量(n=2、4)对圆形养殖池不同水层(h=1.5,2.0,2.5 m)流场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推流器数量为2个时,大型圆形养殖池1.5、2.0、2.5 m水层池边流速分别为0.4、0.3、0.1 m/s,当推流器数量为4个时,1.5、2.0、2.5 m水层池边流速分别为0.6、0.4、0.3 m/s;水平方向上,养殖池流速随着池边缘距池中心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减小,垂直方向上,流速随着水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流速分布显示,无论利用2个还是4个推流器推流,都能在养殖池内产生旋转流,但高流速仅仅在养殖池边缘附近,且养殖池中心附近的流速接近于0,导致污物很难到达养殖池中心的排污口。研究表明,推流器数量与大型圆形养殖池不同水层流场分布特性密切相关,养殖池内不同水层的平均流速均随着推流器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圆形养殖池由中心到池壁均产生较为明显的流场分区现象,高流速区域分布在养殖池表层池壁附近;大尺寸圆形养殖池在初始水动力条件、推流器数量一定时,环流仅在池边产生,池塘中间位置产生环流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大型圆形养殖池内潜水推流器布设方式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形养殖池 现场测试 水动力特性 潜水推流器 测流无人船
下载PDF
6种野生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1
3
作者 贾成霞 杨慕 +3 位作者 胡庆杰 曲疆奇 刘盼 张清靖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6,共10页
为探讨同一水域生长野生鱼的营养成分,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密云水库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和鳊鱼(Parab... 为探讨同一水域生长野生鱼的营养成分,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密云水库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和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鱼粗蛋白含量最高(21.25%),鲫鱼含量最低(17.70%);翘嘴鲌粗脂肪含量最高(5.73%),鳊鱼含量最低(1.18%)。6种鱼富含矿物质K、Na、Ca、Mg、P及Fe、Mn、Zn、Se,为优质的高钾低钠膳食来源。人体必需氨基酸均占氨基酸总量的40.00%以上,鲜味氨基酸占37.53%~39.21%,谷氨酸含量均为最高。鲤鱼、鲫鱼、草鱼、青鱼、翘嘴鲌和鳊鱼肌肉中分别检出22、17、20、22、24和19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差异较大。结果表明6种鱼均为优良的蛋白质来源,氨基酸组成合理,有益矿物质和脂肪酸丰富,营养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鲫鱼 草鱼 青鱼 翘嘴鲌 鳊鱼 营养成分
下载PDF
生态浮床池塘水体核心微生物种类及氮循环功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曲疆奇 张清靖 +4 位作者 俞文钰 刘盼 杨慕 贾成霞 朱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2-313,共12页
为探索生态浮床池塘水体微生物对氮循环的贡献及其潜在驱动机制,本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联合解析有无生态浮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氮循环功能差异。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与无浮床水体相比,浮床水体中... 为探索生态浮床池塘水体微生物对氮循环的贡献及其潜在驱动机制,本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联合解析有无生态浮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氮循环功能差异。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与无浮床水体相比,浮床水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微生物占主要优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浮床水体中C39、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栖湖菌属(Limnohabitans)、多核杆菌属(Polynucleobacter)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试验期间,浮床水体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Chao丰富度指数显著升高(P<0.05)。甲基杆菌、热单胞菌(Caldimonas)和伯克氏菌(Bulkholderia)是浮床水体脱氮过程中关键核心微生物组。氮循环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铺设生态浮床后,浮床水体氮代谢活动能力显著增强(P<0.05),以固氮(nifH、nifD、nifK)、反硝化(narG、napA、nirS、norB和nosZ)和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nrfA、nrfH)为主的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显著提高(P<0.05)。核心微生物组促进了水体生物固氮、反硝化和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提升了养殖池塘水体氮循环的能力,显著降低了池塘水体中总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P<0.05)。研究表明,生态浮床核心微生物组介导的固氮和反硝化作用是实现池塘水体氮素转化和迁移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养殖池塘水体氮循环,有利于养殖池塘生态环境保护和含氮污染物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池塘 生态浮床 水体微生物 氮循环 功能
下载PDF
密云水库鲢鱼、鳙鱼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6
5
作者 贾成霞 曲疆奇 +4 位作者 李永刚 胡庆杰 刘盼 杨慕 张清靖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47,共8页
为全面了解密云水库鲢鱼、鳙鱼的营养特征,以密云水库秋季鲢鱼和鳙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矿物质元素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云水库鲢鱼和鳙鱼肌肉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40&#... 为全面了解密云水库鲢鱼、鳙鱼的营养特征,以密云水库秋季鲢鱼和鳙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矿物质元素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云水库鲢鱼和鳙鱼肌肉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40±0.40)%和(18.60±0.57)%,粗脂肪含量为(0.60±0.10)%和(1.48±0.91)%,富含人体所需的钾、钠、钙、镁、磷等常量元素及铁、锰、锌、硒等微量元素;鲢鱼、鳙鱼肌肉中,18种常见氨基酸均被检出,其中谷氨酸含量高,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00%和40.16%,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99.15和98.76;鲢鱼、鳙鱼肌肉中分别检出脂肪酸12种和19种,相对含量均表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而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均以二十二碳六烯酸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二十碳五烯酸,两者之和分别达30.64%和23.79%。研究结果表明,密云水库鲢鱼、鳙鱼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氨基酸组成合理,富含矿物质和有益脂肪酸,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可食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 鲢鱼 鳙鱼 营养成分
下载PDF
恩诺沙星对西伯利亚鲟血清和肝脏中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盼 杨慕 +2 位作者 贾成霞 张清靖 曲疆奇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3-279,共7页
分别在15℃和26℃下将恩诺沙星以10 mg/kg质量浓度对西伯利亚鲟口灌给药,测定给药后0.125、0.25、0.5、1.0、1.5、2、4、6、8、12、18、24、36、48、60、72、96 h和120 h血清及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分别在15℃和26℃下将恩诺沙星以10 mg/kg质量浓度对西伯利亚鲟口灌给药,测定给药后0.125、0.25、0.5、1.0、1.5、2、4、6、8、12、18、24、36、48、60、72、96 h和120 h血清及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试验结果显示,两个温度下给药后,各时间点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有所升高。15℃下,在6~24 h,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脏中谷草转氨酶;36~120 h(除72 h外)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又显著高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0.25~4 h和36~120 h肝脏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26℃下,6~120 h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脏中谷草转氨酶;在0~0.5 h,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而1.5~120 h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高于肝脏中谷丙转氨酶。试验结果显示,口灌恩诺沙星后,血清和肝脏中转氨酶类(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表现为逐渐升高至一定水平后缓慢下降和维持平稳,但26℃下18~36 h时间段内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脏中的活性,说明肝细胞已在一定程度上受损。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温度下,以10 mg/kg剂量给药,恩诺沙星对西伯利亚鲟血清和肝脏无明显毒性作用。该试验结果将为恩诺沙星在西伯利亚鲟养殖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西伯利亚鲟 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
下载PDF
16种观赏植物对锦鲤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体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贾成霞 辛支明 +3 位作者 曲疆奇 刘盼 杨慕 张清靖 《渔业现代化》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为筛选适合锦鲤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体污染物高效净化的浮床植物,研究了16种观赏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铜(Cu)、锌(Zn)、汞(Hg)和铅(Pb)的净化能力。研究发现:16种植物株高、根长、生物量均明显增加,对上述这... 为筛选适合锦鲤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体污染物高效净化的浮床植物,研究了16种观赏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铜(Cu)、锌(Zn)、汞(Hg)和铅(Pb)的净化能力。研究发现:16种植物株高、根长、生物量均明显增加,对上述这些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富集去除作用。不同植物中污染物含量差异较大,莲花竹中TN含量最高,都为(2.82±0.10)%,花叶万年青和红掌中TP含量最高,为(0.41±0.01)%;千屈菜中Cu、Zn和Pb含量均最高;彩叶草中Hg含量最高。花叶芦竹和黄菖蒲对TN和TP的累积量最高;千屈菜对Cu、Zn和Hg累积量均最高,花叶芦竹对Pb的累积量最高。16种植物TN、TP和Pb累积量与生物量呈现良好相关性。研究表明:黄菖蒲、花叶芦竹和千屈菜可作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生态浮床的潜力净水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水 工厂化养殖 循环水养殖 观赏植物 重金属污染
下载PDF
Excess polonium-210 in the coastal atmosphere originating from marine biogenic material 被引量:3
8
作者 YANG Weifeng CHEN Min +2 位作者 HUANG Yipu LIU Guangshan jia chengxi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78-87,共10页
The depositional fluxes of atmospheric polonium-210 were measured at one site in Xiamen from August 2001 to March 2002. With predominant marine air mass, the depositional fluxes of atmospheric polonium-210 ranged from... The depositional fluxes of atmospheric polonium-210 were measured at one site in Xiamen from August 2001 to March 2002. With predominant marine air mass, the depositional fluxes of atmospheric polonium-210 ranged from 0.01 to 0.09 Bq/(m^2· d), with an average of 0.04 Bq/(m^2 · d). The seasonal pattern showed elevated polonium-210 fluxes in summer and autumn rather than in winter. Atmospheric depositional fluxes of polonium-210 showed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beryllium-7 (r^2 =0. 85) and lead-210 fluxes (r^2 =0.71 ), indicating their similar removal mechanism from atmosp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onium-210 depositional fluxes and the precipitation amount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dominates the polonium-210 removal from the atmosphere. The observed high activity ratios of polonium-210 to lead-210 indicated the occurrence of excess polonium-210 in coastal atmosphere, which may originate from marine surface waters either by indirect (foam), or mare likely, direct ( air - sea exchange) input of marine bingenic material into the atmosphere. This source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in situ decay of lead-2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cess polonium-210 depositional flux coastal atmosphere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