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课件的翻转课堂在新入职护士岗前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贾小会 贾成业 屈晓敏 《临床研究》 2023年第1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析基于微课件的翻转课堂在新入职护士岗前技能培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入职时间进行分组,选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3月新入职护士50例为对照组,2021年8月新入职护士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式实行技能培训,观察组接受基于微... 目的探析基于微课件的翻转课堂在新入职护士岗前技能培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入职时间进行分组,选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3月新入职护士50例为对照组,2021年8月新入职护士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式实行技能培训,观察组接受基于微课件的翻转课堂开展技能培训,对组间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静脉注射、心电监测、皮内注射、静脉采血、心肺复苏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培训满意度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课件的翻转课堂应用于新入职护士岗前技能培训效果良好,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微课件 新入职护士 岗前技能培训 考核成绩
下载PDF
“碳中和”的内涵、创新与愿景 被引量:96
2
作者 邹才能 薛华庆 +8 位作者 熊波 张国生 潘松圻 贾成业 王影 马锋 孙倩 关春晓 林敏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6-57,共12页
地质作用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是地质历史时期5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的主要诱因之一。人类工业化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大气CO_(2)温室效应加剧,生存环境面临威胁与挑战。碳中和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 地质作用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是地质历史时期5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的主要诱因之一。人类工业化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大气CO_(2)温室效应加剧,生存环境面临威胁与挑战。碳中和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探究“碳中和学”的理论与技术内涵、科技创新体系和发展前景,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结论认为:①碳中和体现“能源学”与“碳中和学”的理论内涵,包含碳减排、零碳、负碳、碳交易等;②碳中和催生以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S(碳捕集与封存)为核心的碳工业和以绿氢为核心的氢工业等新产业;“灰碳”和“黑碳”是CO2的两种应用属性,“碳+”“碳-”“碳=”是碳中和的3种产品与技术;③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能源转型规模大,碳中和实现周期较短;二是能源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安全不确定性、利用经济性、颠覆性技术难预测性等问题;三是转型后可能面临新的关键技术“卡脖子”和关键矿产资源“断链子”等风险;④基于目前的认知预判能源领域的十大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包括煤炭地下气化、中低熟页岩油原位开采、CCUS/CCS、氢能与燃料电池、生物光伏发电、天基太阳能发电、光储智能微网、超级储能、可控核聚变、智慧能源互联网,同时碳中和需要实施节能提效、减碳固碳、科技创新、应急储备、政策支撑五大战略协同工程;⑤未来我国不同能源类型定位各有侧重,煤炭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与“兜底”作用,石油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急需”与民生原料用品“基石”作用,天然气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新能源最佳“伙伴”作用,新能源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接替”与“主力”作用;⑥碳中和是绿色化工业革命、减碳化能源革命、生态化科技革命的重大实践,将为人类社会、环境与经济带来新的深刻变革;⑦碳中和进程中需遵循“技术的颠覆性突破、能源的安全性保障、经济的可行性实现、社会的稳定性可控”4项原则,重点依靠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保障国家能源“独立自主”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宜居地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中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达峰 碳减排 碳工业 氢工业 能源转型 能源独立 能源学 碳中和学
下载PDF
中国大气田科学开发的内涵 被引量:27
3
作者 邹才能 郭建林 +4 位作者 贾爱林 位云生 闫海军 贾成业 唐海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共12页
大气田是指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10^8 m^3、天然气峰值年产量在10×10^8 m^3以上且具有一定稳产期的气田。其是中国天然气储产量快速增长和未来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我国供气安全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260余... 大气田是指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10^8 m^3、天然气峰值年产量在10×10^8 m^3以上且具有一定稳产期的气田。其是中国天然气储产量快速增长和未来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我国供气安全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260余个大气田开发实践的系统分析和典型气田的解剖模拟,综合研究了大气田科学开发的内涵、核心技术以及全生命周期指标体系。大气田科学开发的内涵包括:①提出以"识别水、控制水、治理水"为技术体系的天然气开发理念,即常规气田"控水开发"、非常规气田人工压裂"注水开发",根据气藏类型和气藏特征,确定合理的采气速度;②综合评价气田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气田长期稳产;③根据气井生产特征和储层发育特征,选取适用的气田稳产方式;④依据对常规与非常规气藏不同开发阶段的精细描述、气藏开发特征和生产动态的监测,确定气田可采储量、气田水与人工注水开发规律、气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气田效益稳产期与发展战略。大气田科学开发的核心技术包括:规模优化技术、科学布井技术、均衡开采技术和深度挖潜技术。进而综合优选出产量、压降、采出程度、单位压降产量等多个参数作为评价大气田科学开发的关键指标,建立了高压、低渗透-致密、裂缝-孔隙型和页岩气等4类气藏的全生命周期指标体系。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不同类型大气田的科学开发,进一步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气田 天然气开发地质学 分布特征 科学开发 全生命周期 核心技术 开发指标 开发对策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生产规律 被引量:23
4
作者 郭建林 贾爱林 +6 位作者 贾成业 刘成 齐亚东 位云生 赵圣贤 王军磊 袁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3-58,共6页
随着我国页岩气开发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开发规模的不断加大,适时开展气井生产数据分析、评价已投产井生产规律是评价阶段开发效果和制订下一步开发部署的依据和保障。为此,通过分析北美地区6个页岩气开发区块和我国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长... 随着我国页岩气开发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开发规模的不断加大,适时开展气井生产数据分析、评价已投产井生产规律是评价阶段开发效果和制订下一步开发部署的依据和保障。为此,通过分析北美地区6个页岩气开发区块和我国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长宁—威远区块、昭通区块的页岩气水平井生产数据,采用双曲—指数混合递减模型建立不同区块的归一化产量递减曲线,探讨了页岩气井初始产量的变化趋势和产量递减规律,并建立了页岩气水平井估算最终开采量(EUR)的快速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开发初期页岩气水平井平均初始产量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初始产量分布则存在着差异,而后,气井平均初始产量变化呈平台式,后期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②双曲—指数递减模型应用于中国和北美地区页岩气水平井的产量递减分析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同一区块不同批次的气井产量递减规律相似;③长宁区块前3年产量递减比例依次为55%、38%和33%,与北美地区Fayetteville区块接近,威远区块生产初期产量递减比例依次为63%、46%和37%,明显高于北美地区5个区块;④气井EUR与第1年累计产气量(Q1)正相关,一般为Q1的2~5倍,Woodford区块气井EUR/Q1最高,长宁区块与Barnett、Eagle Ford、Fayetteville和Haynesville区块相当,而威远区块则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 生产规律 初始产量 递减率 EUR 北美地区 中国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下载PDF
基于多井模型的压裂参数-开发井距系统优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军磊 贾爱林 +4 位作者 位云生 贾成业 齐亚东 袁贺 金亦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81-992,共12页
以变缝宽导流裂缝为基本流动单元,建立考虑井间干扰和缝间干扰的多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采用半解析方法求解模型,模拟多井开发平台全生命周期生产动态,分析裂缝长度、裂缝导流能力、井距、缝距等因素对生产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以变缝宽导流裂缝为基本流动单元,建立考虑井间干扰和缝间干扰的多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采用半解析方法求解模型,模拟多井开发平台全生命周期生产动态,分析裂缝长度、裂缝导流能力、井距、缝距等因素对生产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压裂规模为内部约束条件,以经济效益为外部约束条件的“嵌套式”全局优化方法来优化水平井-裂缝等钻完井参数。研究表明,不考虑约束条件时,增加裂缝与地层接触面积、降低缝/井间干扰强度、平衡裂缝与地层流入流出关系均能有效提高平台开发效果,但不存在最优钻完井参数。仅考虑内部约束条件时,存在最优裂缝导流能力和长度,但不存在最优井距、缝距。同时考虑内外部约束条件时,裂缝导流能力、裂缝长度、井距、缝距等因素间产生关联,出现参数优化空间,在压裂规模较小时宜采用小井距、宽缝距、短裂缝的水平井部署模式;在压裂规模较大时则宜采用大井距、窄缝距、长裂缝的部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多段压裂 裂缝导流能力 裂缝长度 井距 缝距 参数优化
下载PDF
页岩气压裂水平井控压生产动态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贾爱林 位云生 +4 位作者 刘成 王军磊 齐亚东 贾成业 李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80,共10页
为了理清页岩气压裂水平井采取控压生产制度延缓裂缝闭合与提高页岩气最终可采量(EUR)的内在联系,明确控压生产的气藏工程意义,以有限导流裂缝为基本流动单元,引入变应力敏感系数,建立地层裂缝耦合的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预测模型并求解,... 为了理清页岩气压裂水平井采取控压生产制度延缓裂缝闭合与提高页岩气最终可采量(EUR)的内在联系,明确控压生产的气藏工程意义,以有限导流裂缝为基本流动单元,引入变应力敏感系数,建立地层裂缝耦合的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预测模型并求解,然后将所建立的模型与经典模型、Saphir软件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应力敏感性特征参数、控压生产制度等因素对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的影响,并在两口井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所建立的模型与经典模型、Saphir软件数值模型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②应力敏感性的存在使得裂缝导流能力随着气井生产的持续进行而递减,进而导致气井累计产气量降低,并且应力敏感性越强,累计产气量降低的幅度就越大;③与放压生产方式相比,采用控压方式生产的页岩气压裂水平井的初期产气量及累计产气量虽然偏低,但最终累计产气量却更高,页岩气压裂水平井采取长期控压生产的方式更具合理性。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为页岩气井控压生产制度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压裂水平井 控压生产 变应力敏感系数 非线性流动 初期产气量 最终累计产气量
下载PDF
世界天然气产业形势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1
7
作者 何东博 贾成业 +3 位作者 位云生 郭建林 冀光 李易隆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2,共12页
天然气产业发展是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化石能源为主体向无碳新能源为主体转变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第三次世界能源转型的关键。为加快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构建新常态下安全、先进、高效的国家能源体系,在回顾世界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基... 天然气产业发展是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化石能源为主体向无碳新能源为主体转变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第三次世界能源转型的关键。为加快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构建新常态下安全、先进、高效的国家能源体系,在回顾世界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站在能源体系转型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维度,从7大视角深刻剖析了世界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动力,从4个方面全方位研判了世界天然气产业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纵观世界天然气产业发展历程,天然气产业发展具有天然气自然属性、产业政策、上中下游的一体化协同三大驱动力;②世界能源体系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持续上升,大气田是世界天然气产量的基础和保障,天然气贸易呈现国际化、LNG与管道气均衡发展的形势,天然气在发电、工业燃料和城市燃气等终端消费领域用量持续上升;③“碳中和”与能源转型引领了世界天然气产业链全面发展,迎来天然气黄金发展期。结论认为,研究成果研判了世界天然气产业发展趋势,相关认识和建议不仅对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工业 勘探开发 天然气贸易 天然气化工 碳中和 能源转型 产业形势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区块典型平台页岩气水平井动态特征及开发建议 被引量:18
8
作者 位云生 齐亚东 +2 位作者 贾成业 金亦秋 袁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6,共6页
位于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范围内的威远页岩气田(以下简称威远区块),同一平台上气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其页岩气井产气量的主控因素和开发工艺措施的有效性认识尚不明确。为此,以威远区块PT2平台... 位于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范围内的威远页岩气田(以下简称威远区块),同一平台上气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其页岩气井产气量的主控因素和开发工艺措施的有效性认识尚不明确。为此,以威远区块PT2平台的6口水平井为例,针对气井生产动态存在的差异,从钻遇优质页岩段的长度、水平段轨迹倾向、压裂段长度、改造段数、加砂量及井底积液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影响威远区块页岩气水平井产气量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优质页岩段钻遇长度是气井高产的物质地质保障,水平压裂段长度、改造段数/簇数和加砂量是主要的工程因素;(2)页岩气井生产早期均为带液生产且水气比较大,当产气量低于临界携液流量时,井底积液对产气量和井口压力的影响不容忽视;(3)建议低产井应采用小油管生产(油管内径小于等于62 mm),对于上半支低产井,应及早采取橇装式排水采气工具和措施以释放气井产能,而对于下半支低产井,则应放压生产,防止井底过早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产量主控因素 生产动态 临界携液流量 开发措施 四川盆地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威远页岩气田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关键参数评价及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乔辉 贾爱林 +1 位作者 贾成业 位云生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4,共8页
目前,中国页岩气开发及储层评价工作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有效利用地质及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进行页岩储层评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优选确定了页岩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TOC含量、矿物成分及矿物的脆性指数、... 目前,中国页岩气开发及储层评价工作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有效利用地质及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进行页岩储层评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优选确定了页岩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TOC含量、矿物成分及矿物的脆性指数、储层物性及含气量。概括了页岩地层使用的测井系列、页岩气层的定性测井响应特征,详细论述了表征页岩储层特征的关键参数定量评价方法,从有机地球化学参数、页岩的矿物组分及脆性指数、页岩储层物性参数、储层含气性评价4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论述。最后,探讨了页岩储层综合评价研究进展及中国页岩气储层评价存在的问题,为建立适合我国页岩气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优选优质页岩富集区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关键参数 定量评价 有机质 矿物成分 储层物性 含气性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分类评价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建林 贾成业 +4 位作者 何东博 李林 朱汉卿 周倚 刘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3-332,共10页
文章在资源评价和有利区优选的基础上,建立了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确定孔隙度(Φ)大于3%,含气饱和度(Sg)高于30%,岩石骨架密度(DEN)低于2.7 g/cm^3,脆性指数(BI)高于40%时,对应含气量(Vt)高于1 m^3/t,可识别... 文章在资源评价和有利区优选的基础上,建立了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确定孔隙度(Φ)大于3%,含气饱和度(Sg)高于30%,岩石骨架密度(DEN)低于2.7 g/cm^3,脆性指数(BI)高于40%时,对应含气量(Vt)高于1 m^3/t,可识别出储层与非储层,是有效储层识别的标准。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价思路,选取含气量表征页岩储层物质基础,与孔隙度和有机质丰度正相关;选取脆性指数评价工程可压性,与硅质和碳酸盐岩含量正相关,明确了含气量和脆性指数可综合表征页岩储层地质和工程两方面特征。进一步将有效储层划分为三类:Ⅰ类储层含气量(Vt)高于4m^3/t,脆性指数(BI)高于50%;Ⅱ类储层含气量与脆性指数中任何一项低于4m^3/t或50%;三类储层含气量(Vt)介于1~4m^3/t,脆性指数(BI)为40%~50%。川南地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各小层品质较好,以Ⅰ、Ⅱ类储层为主,局部为Ⅲ类储层。采用该分类评价标准,评价水平井实际钻遇储层品质,Ⅰ类储层比例与气井测试产量、EUR间呈正相关,且当Ⅰ类储层钻遇率高于50%,气井测试产量超过15×10^4m^3/d概率达到92%,对应气井EUR在8000×10^4m^3以上,达到效益开发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含气量 脆性指数 分类评价 Ⅰ类储层 钻遇率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储渗单元研究方法与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建林 贾成业 +3 位作者 闫海军 季丽丹 李易隆 袁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2-424,共13页
精细表征储层特征和储层结构是致密砂岩气藏开发中后期的主要技术需求。基于不同类型砂体的相似孔渗特征将辫状河沉积体系中河道充填和心滩砂体聚类为储渗单元,提出了储渗单元研究概念和研究思路,开展了辫状河沉积体系储渗单元发育模式... 精细表征储层特征和储层结构是致密砂岩气藏开发中后期的主要技术需求。基于不同类型砂体的相似孔渗特征将辫状河沉积体系中河道充填和心滩砂体聚类为储渗单元,提出了储渗单元研究概念和研究思路,开展了辫状河沉积体系储渗单元发育模式研究。通过露头观测和测井相标志,识别出辫状河沉积体系中储渗单元发育四种叠置模式,即心滩叠置型、河道充填叠置型、心滩和河道充填叠置型、心滩或河道充填孤立型;基于储渗单元发育模式,提出了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开发井型的适应性,指出辫状河沉积体系中河道叠置带是叠置型储渗单元发育的有利部位,是水平井开发的有利目标,辫状河沉积体系中的过渡带和洼地主要发育孤立型储渗单元,适合直井或丛式井组开发。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野外露头研究和苏里格气田加密井区井间干扰试验表明,辫状河沉积体系中储渗单元发育规模为顺古水流方向长600 m和垂直水流方向宽400 m左右,证实苏里格气田具备进一步加密到400×600 m的条件,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5%~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辫状河沉积体系 储渗单元 叠置模式 开发井型 采收率
下载PDF
食管癌^(18)F-FDG PET/CT显像SUV_(max)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钰 贾承晔 +2 位作者 邓小虎 周海中 刘康其 《肿瘤影像学》 2018年第6期471-474,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18)F-FDG PET/CT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_(max))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食管癌患者PET/CT显像数据,研究食管癌原发病灶SUV_(max)与病灶大小(横径和长度)的相关性、不同长... 目的:探讨食管癌^(18)F-FDG PET/CT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_(max))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食管癌患者PET/CT显像数据,研究食管癌原发病灶SUV_(max)与病灶大小(横径和长度)的相关性、不同长度原发病灶之间SUV_(max)的差异及原发病灶SUV_(max)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食管鳞癌病灶SUV_(max)与病灶的横径、长度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95,P=0.000;r=0.420,P=0.001)。不同长度病灶间SUV_(max)比较,<3.0 cm与3.0~5.0 cm病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0,P=0.007),<3.0 cm与>5.0 cm病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6,P=0.005),但3.0~5.0 cm与>5.0 cm病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4,P=0.251)。SUV_(max)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相关性(F=1.256,P=0.293)。结论:食管癌SUV_(max)对评价肿瘤原发病灶的大小具有重要价值,但SUV_(max)无法预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PET/CT 18F-FDG
下载PDF
昭通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吸附能力 被引量:19
13
作者 朱汉卿 贾爱林 +3 位作者 位云生 贾成业 金亦秋 袁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15,共7页
为明确四川盆地南缘昭通示范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吸附能力,设计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高温甲烷吸附实验,获得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使用修正过的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对等温吸附线进行拟合,以... 为明确四川盆地南缘昭通示范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吸附能力,设计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高温甲烷吸附实验,获得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使用修正过的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对等温吸附线进行拟合,以评价页岩样品的甲烷吸附能力,并探讨微观孔隙结构对页岩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富有机质页岩纳米级孔隙主体为墨水瓶状和狭缝型,比表面积为9.429~27.742 m^2/g,孔体积为0.011~0.02 cm^3/g,平均孔径为8.546~10.982 nm,分形维数为2.552 2~2.725 5。使用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拟合高温甲烷吸附曲线,30℃甲烷吸附的Langmuir体积为1.397 32~4.076 61 m^3/t,不同页岩样品吸附能力差异明显。富有机质页岩中,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大,一方面有机质孔数量增多,页岩比表面积增大,甲烷吸附位点增多,页岩吸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分形维数增大,孔隙表面非均质性增强,孔径减小,孔隙壁之间的吸附势能增强,页岩吸附能力增强。富有机质页岩中粘土矿物对吸附性能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页岩 低温氮气吸附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甲烷吸附能力
下载PDF
低温氩气吸附实验在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朱汉卿 贾爱林 +3 位作者 位云生 贾成业 金亦秋 袁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9-565,共7页
针对页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强、孔径分布广泛的特点,使用氩气作为吸附质,通过87 K下的低温氩气吸附实验,研究蜀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有机碳含量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孔... 针对页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强、孔径分布广泛的特点,使用氩气作为吸附质,通过87 K下的低温氩气吸附实验,研究蜀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有机碳含量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孔隙呈狭缝型,富有机质页岩样品平均比表面积31.65 m^2/g,平均孔体积0.062 2 cm^3/g,小于50 nm的微孔和介孔贡献了页岩孔隙中90%以上的比表面积,2~100 nm的介孔和宏孔贡献了页岩孔隙中90%以上的孔体积。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随着页岩中有机碳含量的增高,页岩比表面积、孔体积增大,微孔占比增多,孔隙表面分形维数增大,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增强,页岩的吸附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气吸附 比表面积 孔径分布 分形维数 页岩
下载PDF
基于氩气吸附的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朱汉卿 贾爱林 +3 位作者 位云生 贾成业 金亦秋 袁贺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7-84,共8页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定性描述页岩镜下孔隙形态及确定其类型,创新使用低温氩气(Ar)吸附实验测量页岩样品的比表面积、孔体积以及孔径分布,实现了页岩小于100...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定性描述页岩镜下孔隙形态及确定其类型,创新使用低温氩气(Ar)吸附实验测量页岩样品的比表面积、孔体积以及孔径分布,实现了页岩小于100 nm(纳米级)孔隙的连续测量,并根据FrenkelHalsey-Hill(FHH)模型研究了页岩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对页岩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及粒内孔,并以有机质孔为主。Ar吸附等温线表明,纳米级孔隙以狭缝型为主,孔径主体分布在10 nm以下的微孔和介孔中,呈"三峰"特征,微孔主要集中在0.6~0.9 nm以及1.8~2.0 nm,介孔主要集中在4.0~5.0 nm。纳米级孔隙分形维数为2.55~2.64,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有机碳(TOC)含量控制了页岩纳米级孔隙的发育,TOC含量的增加使得页岩中微孔及其所占比例增高,分形维数增大,孔隙结构趋于复杂,有利于页岩储层吸附能力的增强。该研究成果对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氩气吸附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龙马溪组
下载PDF
滇黔北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汉卿 位云生 +2 位作者 贾成业 金亦秋 袁贺 《复杂油气藏》 2018年第1期12-17,共6页
针对页岩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运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优选非定域密度泛函(NLDFT)计算方法,对吸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富有机质页岩样品纳米级孔隙微孔和介孔的连续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滇黔北地区龙马溪组下部富有机质页岩既发育微孔,也... 针对页岩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运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优选非定域密度泛函(NLDFT)计算方法,对吸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富有机质页岩样品纳米级孔隙微孔和介孔的连续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滇黔北地区龙马溪组下部富有机质页岩既发育微孔,也发育介孔,页岩纳米级孔隙呈狭缝型和墨水瓶状,平均比表面积为14.24 m^2/g,平均孔体积为12.99 mm^3/g,微孔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滇黔北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纳米级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大降低了页岩的比表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低温氮气吸附 孔隙结构 比表面积 龙马溪组页岩 滇黔北地区
下载PDF
Optimization workflow for stimulation-well spacing design in a multiwell pad
17
作者 WANG Junlei jia Ailin +4 位作者 WEI Yunsheng jia chengye QI Yadong YUAN He JIN Yiqi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5期1039-1050,共12页
A flow mathematical model with multiple horizontal wells consider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wells and fractures was established by taking the variable width conductivity fractures as basic flow units.Then a semi-analyti... A flow mathematical model with multiple horizontal wells consider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wells and fractures was established by taking the variable width conductivity fractures as basic flow units.Then a semi-analytical approach was proposed to model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full-life cycle in well pad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racture length,flow capacity,well spacing and fracture spacing on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Finally,an integrated workflow is developed to optimize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parameters of the horizontal wells by incorporating the productivity prediction and economic evaluation.It is defined as nested optimization which consists of outer-optimization shell(i.e.,economic profit as outer constraint)and inner-optimization shell(i.e.,fracturing scale as inner constraint).The results show that,when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s aren’t considered,the performance of the well pad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contact area between fracture and formation,reduc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fractures/wells,balancing inflow and outflow between fracture and formation,but there is no best compromise between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parameters.When only the inner constraint condition is considered,there only exists the optimal fracture conductivity and fracture length.When considering both inner and outer constraints,the optimization decisions including fracture conductivity and fracture length,well spacing,fracture spacing are achieved and correlated.When the fracturing scale is small,small well spacing,wide fracture spacing and short fracture should be adopted.When the fracturing scale is large,big well spacing,small fracture spacing and long fracture should be u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izontal WELL multi-staged FRACTURING FRACTURE flow capacity FRACTURE length WELL SPACE FRACTURE SPACE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下载PDF
世界能源转型内涵、路径及其对碳中和的意义 被引量:210
18
作者 邹才能 何东博 +3 位作者 贾成业 熊波 赵群 潘松圻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247,共15页
"绿色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气候变化是全球工业化以来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能源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能源转型是指人类利用能源从木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从油气到新能源、从有碳到无碳的发... "绿色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气候变化是全球工业化以来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能源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能源转型是指人类利用能源从木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从油气到新能源、从有碳到无碳的发展趋势,是能源形态、能源技术、能源结构、能源管理等能源体系主体要素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以清洁、无碳、智能、高效为核心的"新能源"+"智能源"能源体系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世界能源转型具有两个驱动力和一个推动力,世界能源格局的空间、地域不均衡是内部驱动力,新能源竞争力逐渐上升是外部驱动力,以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推动力。世界能源转型具有政治、技术、管理和商业4方面内涵,其中,以共商共议、全球协作机制为核心的政治协同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政治内涵;从能源资源型向能源技术型转变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技术内涵;智能源水平不断提升是世界能源转型的管理内涵;国际油公司向国际能源公司的商业模式转型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商业内涵。世界能源转型路径要求国际社会通过政治协同、科技推动、管理驱动和商业带动,逐步实现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革命、新能源的低成本革命和能源管理的智慧化革命,促进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从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变为以非化石、清洁新能源为主体,推动人类社会能源生产与供给体系绿色、清洁、高效、安全发展,达到人类能源利用与地球碳循环系统"碳中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能源转型是实现国家和区域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重塑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力量,是切实履行《巴黎协定》要求、实现能源利用"碳中和"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提出,将推动中国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加快转型,实现"能源革命",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转型 碳中和 智能源 新能源 CO2埋存 CO2驱油 巴黎协定 能源独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