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中超临界CO_(2)解吸滞后机理及其对地质封存启示
1
作者 刘操 闫江伟 +4 位作者 赵春辉 钟福平 贾天让 刘小磊 张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54-3166,共13页
将CO_(2)注入不可采煤层地质封存既是降低温室气体效应最理想选择之一,也是煤炭工业降低CO_(2)排放、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煤层CO_(2)地质封存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注入煤层中的CO_(2)到底能否长期停留而安全封存?... 将CO_(2)注入不可采煤层地质封存既是降低温室气体效应最理想选择之一,也是煤炭工业降低CO_(2)排放、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煤层CO_(2)地质封存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注入煤层中的CO_(2)到底能否长期停留而安全封存?”。鉴于此,在弄清煤体CO_(2)解吸滞后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超临界CO_(2)解吸滞后机理,建立煤层CO_(2)地质封存量化模型,探讨利用解吸滞后实现煤层CO_(2)长期安全封存。研究表明:煤中超临界态CO_(2)解吸滞后程度大于亚临界态CO_(2),在超临界阶段,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形成近似“平行线”的稳定滞后特征;解吸滞后的本质原因是煤中微纳米级亲水性孔隙形成弯液面、产生强大毛细压力、渗吸液态水、截断并固定超临界CO_(2)流体、最终形成了CO_(2)残余封存,例如,煤中直径40~10 nm圆柱形无机孔隙可产生7.30~29.12 MPa毛细压力,足以封堵超临界态CO_(2);以九里山煤样解吸等温线数据为例,采用基于煤层CO_(2)解吸滞后的地质封存量化模型,评估出900~1500 m深部二1煤层封存总量稳定在35~37 m^(3)/t,其中,吸附封存约占80%,残余封存约占15%,而结构封存仅占5%;解吸滞后启示应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煤层残余封存CO_(2)比例,原因是毛细堵塞的残余封存CO_(2)较围岩密封的游离和吸附CO_(2)更安全且没有泄露风险,煤层灰分、水分、孔隙尺寸和形貌等物性参数是影响残余封存效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超临界CO_(2) 解吸滞后 残余封存 毛细压力 地质封存量化模型
下载PDF
四川省煤层瓦斯赋存分布规律
2
作者 熊建龙 贾天让 +1 位作者 赵文峰 闫江伟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3-146,共4页
搞清煤层瓦斯赋存规律是做好瓦斯灾害防治和生产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应用瓦斯地质的研究方法,结合四川省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资料,探讨了四川省煤层瓦斯赋存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煤层瓦斯赋存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晚二叠世煤层瓦斯... 搞清煤层瓦斯赋存规律是做好瓦斯灾害防治和生产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应用瓦斯地质的研究方法,结合四川省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资料,探讨了四川省煤层瓦斯赋存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煤层瓦斯赋存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晚二叠世煤层瓦斯赋存明显高于晚三叠世煤层;叙永-筠连叠加褶皱带和华蓥山滑脱褶皱带晚二叠世煤层长期处于强烈的构造挤压中,构造煤发育,加之煤变质程度高,瓦斯含量高,是全省突出矿井主要集中在该区域的根本原因;芙蓉矿区位于叙永-筠连叠加褶皱带中段北部,主控构造珙长背斜是由多个次级背、向斜组成,且除其倾伏端发育的中型断层对煤层有一定破坏作用外,无切割煤系的区域性断层,有利于瓦斯保存,是造就该矿区成为四川省瓦斯灾害最严重的矿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赋存 构造控制 瓦斯地质规律 瓦斯分带
下载PDF
新型防超限装置焦作矿区施钻效果分析
3
作者 辛新平 杨恒 +5 位作者 李学臣 魏国营 郝殿 贾天让 郭艳飞 刘小磊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5-148,共4页
构造煤发育地区,施钻期间易导致喷孔,瓦斯会大量涌出,若采取措施不当,会导致巷道瓦斯浓度超限,采用防喷装置阻止瓦斯和煤渣涌出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研制的新型防超限系列装置在九里山矿进行了应用,该套装置重点改进了密封设计、煤水计量... 构造煤发育地区,施钻期间易导致喷孔,瓦斯会大量涌出,若采取措施不当,会导致巷道瓦斯浓度超限,采用防喷装置阻止瓦斯和煤渣涌出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研制的新型防超限系列装置在九里山矿进行了应用,该套装置重点改进了密封设计、煤水计量及质量等。现场应用效果显示:施钻工程量明显减少,每米冲煤量显著提高,初始抽采瓦斯浓度基本在30%以上,将近70%的钻孔初始抽采瓦斯浓度超过50%,抽采瓦斯纯量也较实施前提高了1倍,预抽周期可缩短1/2,能够显著提高钻孔施工和瓦斯抽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钻 瓦斯浓度 防超限 冲煤量 喷孔
下载PDF
气源岩吸附试验的机理及吸附特征新认识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操 张玉贵 +1 位作者 贾天让 钟福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41-3452,共12页
吸附常数是煤矿瓦斯防治、煤层气抽采、页岩气开发等工程必备的基础指标。然而,大量吸附试验却得出了两类特征迥异的吸附等温线:Langmuir型和"峰值型",普遍采用Langmuir模型拟合这些非Langmuir型等温线,不但得出了错误的吸附... 吸附常数是煤矿瓦斯防治、煤层气抽采、页岩气开发等工程必备的基础指标。然而,大量吸附试验却得出了两类特征迥异的吸附等温线:Langmuir型和"峰值型",普遍采用Langmuir模型拟合这些非Langmuir型等温线,不但得出了错误的吸附常数,而且带来了极大的生产安全风险。鉴于此,本文经过吸附试验机理推导、等温吸附试验、等温线校正和误差分析,得出:①等温吸附试验只能测出由Gibbs吸附量组成的"峰值型"等温线,出现峰值拐点的本质原因是等温吸附原理中减掉了Gibbs舍弃量ρv^a,并非负吸附、超临界吸附等原因造成的。②Gibbs吸附等温线出现峰值拐点的临界压力是由Gibbs舍弃量ρv^a决定的,其中,煤体结构决定了吸附相体积v^a的大小,试验温压条件决定了游离相密度ρ的大小。③煤和页岩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其实际吸附量等温线在达到饱和吸附压力后必然形成Langmuir型等温线。截距法根据Gibbs等温线的下降特征反推吸附相密度所得出的实际吸附量等温线完全符合饱和吸附的物理特征,是合理可靠的;液相法采用液相密度代替吸附相密度,不仅缺乏理论依据而且误差较大;Langmuir模型法运用LM算法拟合吸附相密度,需要人为设定各未知参数的初始值和边界值,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④不能将实验室测试出的吸附等温线直接应用于吸附常数计算、非常规气资源量预测等,原因是体积法常因试验压力较低引起未饱和吸附、忽视Gibbs舍弃量等误差,而重量法在高压条件下测得的"峰值型"吸附等温线必须校正后才能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常数 吸附相 实际吸附瓦斯量 吸附相密度 Gibbs表面过剩吸附量
下载PDF
废弃煤矿瓦斯资源估算与评价方法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小磊 闫江伟 +4 位作者 刘操 贾天让 冯阵东 魏建平 魏国营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51,共7页
基于我国废弃煤矿瓦斯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为合理评估我国废弃煤矿瓦斯资源,提出“资源估算+初步评价”的思路,建立废弃煤矿瓦斯资源估算和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所需参数少和实用性强等优点;依据废弃煤矿瓦斯涌出特点及废弃时间,划分废弃... 基于我国废弃煤矿瓦斯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为合理评估我国废弃煤矿瓦斯资源,提出“资源估算+初步评价”的思路,建立废弃煤矿瓦斯资源估算和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所需参数少和实用性强等优点;依据废弃煤矿瓦斯涌出特点及废弃时间,划分废弃煤矿类型,将其分为稳定型和非稳定型两大类,非稳定型进一步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根据废弃煤矿类型及瓦斯赋存特征,构建废弃煤矿瓦斯资源评价模型,将废弃煤矿瓦斯资源划分为16个类型,分析认为废弃煤矿中瓦斯资源主要以保有煤炭资源中赋存的瓦斯资源为主,动用煤炭遗煤中瓦斯资源及可解吸量相对较少;基于各类型的特点,从瓦斯资源和赋存角度,将其开发价值划分为相对较好、相对中等、相对较差和相对最差四级。最后以焦作矿区为例,统计主要煤矿关闭时间,划分废弃煤矿类型,重点评价2006年以来关闭的非稳定型废弃煤矿。估算焦作矿区近15年来,开采层废弃煤矿瓦斯资源量约为26.06×10^(8) m^(3),其中,保有煤炭资源中瓦斯资源量约为20.75×10^(8) m^(3),动用煤炭遗煤中瓦斯资源量约为5.31×10^(8) m^(3),开发价值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煤矿 瓦斯资源量 瓦斯赋存 类型划分 评价模型
下载PDF
华北煤系变形特征与煤矿瓦斯赋存规律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蔚 卫彦昭 +1 位作者 贾天让 闫江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瓦斯既是煤矿灾害的致灾因素之一,又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厘清煤系变形瓦斯赋存规律是煤矿瓦斯灾害预防和煤层气高效开发的基础。以华北煤系为研究对象,以构造演化及控制为主线,运用板块构造、构造演化和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等理论,系统... 瓦斯既是煤矿灾害的致灾因素之一,又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厘清煤系变形瓦斯赋存规律是煤矿瓦斯灾害预防和煤层气高效开发的基础。以华北煤系为研究对象,以构造演化及控制为主线,运用板块构造、构造演化和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等理论,系统研究华北煤系变形特征与煤矿瓦斯赋存规律。结果表明,华北板块处于三大构造域相互作用交接的中心,控制着华北板块的形成与演化,华北板块与周缘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煤系的形成、赋存和变形,控制构造煤的形成与分布,同时控制着煤矿瓦斯的生成、运移和保存;华北煤系变形强度具有由板缘向板内、由挤压型造山带向远离造山带减弱的趋势;构造煤的形成与分布和构造演化过程中煤系变形有较好的一致性,构造煤的发育程度也具有由板缘向板内以及由靠近挤压型造山带向远离造山带减弱的趋势,伸展构造带构造煤不发育,但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大型滑脱构造容易形成成层发育的构造煤;华北煤矿瓦斯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带特征,可划分为7个高突瓦斯区和6个低瓦斯区,进一步划分为15个高(突)瓦斯带和13个低瓦斯带。研究成果对国家有的放矢的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煤系 地质构造 构造演化 构造煤 瓦斯赋存
下载PDF
颗粒煤甲烷吸附过程扩散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林晨 贾天让 +1 位作者 周市伟 张玉贵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49,共6页
为了研究甲烷在颗粒煤中扩散、吸附至平衡过程的扩散特性,基于颗粒煤吸附甲烷幂函数扩散模型,利用磁悬浮天平高压等温吸附仪,测定不同压力下颗粒煤甲烷吸附过程中扩散量随时间变化值,研究颗粒煤甲烷吸附达到平衡前的扩散特征。实验结果... 为了研究甲烷在颗粒煤中扩散、吸附至平衡过程的扩散特性,基于颗粒煤吸附甲烷幂函数扩散模型,利用磁悬浮天平高压等温吸附仪,测定不同压力下颗粒煤甲烷吸附过程中扩散量随时间变化值,研究颗粒煤甲烷吸附达到平衡前的扩散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平衡压力对颗粒煤甲烷吸附和扩散特性影响显著;吸附量和平均扩散系数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颗粒煤甲烷吸附过程扩散系数随时间呈幂函数衰减,前500 s衰减幅度较大,平均扩散系数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颗粒煤吸附甲烷幂函数扩散模型对于描述颗粒煤甲烷吸附扩散过程具有较高准确性,有助于分析煤层气排采过程煤层气吸附量的动态变化,提高煤层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煤 甲烷 压力 扩散特征
下载PDF
含水率对构造煤煤粒瓦斯扩散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庆浩 贾天让 +1 位作者 李松林 魏国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7-122,共6页
为了研究分析不同含水率对煤粒瓦斯扩散的影响,以平煤八矿构造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瓦斯扩散试验装置,测定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煤粒瓦斯解吸量,对比分析不同扩散模型,优选适合描述含水煤粒瓦斯解吸全过程的扩散模型,进而研究不同含水率对煤粒... 为了研究分析不同含水率对煤粒瓦斯扩散的影响,以平煤八矿构造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瓦斯扩散试验装置,测定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煤粒瓦斯解吸量,对比分析不同扩散模型,优选适合描述含水煤粒瓦斯解吸全过程的扩散模型,进而研究不同含水率对煤粒瓦斯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时段下,干燥煤样的累计瓦斯解吸量最大,随着含水率增加煤样的累计瓦斯解吸量越来越小,水分的增加封堵了瓦斯扩散通道,在煤微孔隙内产生一定的蒸气压增大了瓦斯扩散的阻力使得单位时间内的瓦斯解吸量不断减小;通过3种扩散模型的对比发现幂函数模型在误差大小和稳定性方面都优于其他2种模型;利用该幂函数模型对扩散系数进行计算得出4种含水率对煤粒扩散系数的影响发现,扩散系数均经历前期快速下降和后期缓慢下降2个阶段,扩散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且扩散速率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含水率 扩散模型 扩散系数
下载PDF
颗粒煤超临界态甲烷吸附相密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明杰 刘浩 +2 位作者 贾天让 龚泽 杨明鑫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113,共9页
查明颗粒煤超临界态甲烷吸附相密度特征是研究温度、压力影响煤样吸附甲烷量的基础。选用安阳–鹤壁煤田鹤壁六矿与龙山矿颗粒煤样,借助磁悬浮天平等温吸附仪测量温度为308、313和318 K,压力为1~24 MPa下的等温吸附线。利用截距法、Lang... 查明颗粒煤超临界态甲烷吸附相密度特征是研究温度、压力影响煤样吸附甲烷量的基础。选用安阳–鹤壁煤田鹤壁六矿与龙山矿颗粒煤样,借助磁悬浮天平等温吸附仪测量温度为308、313和318 K,压力为1~24 MPa下的等温吸附线。利用截距法、Langmuir三元模型拟合法与液相密度法分别计算超临界甲烷吸附饱和时的吸附相密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定吸附相体积的方法,一方面计算未吸附饱和时的吸附相密度,对峰值型拐点与过剩吸附量出现负值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另一方面校正出较为理想的绝对吸附量。吸附相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甲烷吸附相密度受温度、压力和煤变质程度的影响: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力升高先快速增加,后逐渐变缓,测量范围内吸附饱和时,无烟煤吸附相密度为121.60~136.17kg/m^(3),贫瘦煤为73.29~76.96 kg/m^(3);绝对吸附量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液相密度法校正出的绝对吸附量会出现负值,明显与实际不符,用截距法和Langmuir三元模型法校正的绝对吸附量会因实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结合吸附常数b值的变化规律,发现用Langmuir三元模型法描述超临界甲烷的吸附行为最为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煤 超临界甲烷 吸附相密度 过剩吸附量 绝对吸附量
下载PDF
九里山矿底板岩巷施钻瓦斯涌出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恒 辛新平 +5 位作者 魏国营 李学臣 刘小磊 郝殿 贾天让 郭艳飞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3-166,共4页
以焦作矿区九里山矿为例,通过实测堆煤瓦斯涌出量及钻孔下风侧距离钻孔不同距离断面上的瓦斯体积分数,研究底板岩巷施钻期间瓦斯涌出来源、涌出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煤瓦斯释放量相对较低,通过正常通风不会导致瓦斯体积分数超限... 以焦作矿区九里山矿为例,通过实测堆煤瓦斯涌出量及钻孔下风侧距离钻孔不同距离断面上的瓦斯体积分数,研究底板岩巷施钻期间瓦斯涌出来源、涌出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煤瓦斯释放量相对较低,通过正常通风不会导致瓦斯体积分数超限;正常施钻期间,钻孔瓦斯涌出量相对较高,距钻孔不同距离,瓦斯体积分数不断变化,整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距离钻孔下风侧2 m的位置上,仍然可能导致瓦斯体积分数超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钻 瓦斯体积分数 瓦斯涌出量 堆煤 九里山矿
下载PDF
Mechanism of stepwise tectonic control on gas occurrence: A study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1
11
作者 jia tianrang Zhang Zimin +1 位作者 Wei Guoying Tang Chu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4期601-606,共6页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gas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preventing gas disasters. Presently, how tectonic structures control gas occurrence remains problematic.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th...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gas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preventing gas disasters. Presently, how tectonic structures control gas occurrence remains problematic.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theory and elucidates the mechanism of stepwise tectonic control on gas occurrenc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s occurrence and the patterns of gas distribution in coal mines in North China. On the one hand, tectonic compression and shearing lead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thus deform the coal and reduce the coal seam permeability, further contributing to gas preser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ectonic extension and rifting lead to stress release and thus improve the coal seam permeability, further contributing to gas emission. Therefore, the distribution zones of tectonic compression, ubiquitous coal deformation, and gas accumulation have been step-wisely revealed, and the coal-gas outburst proneness zones are finally identified. The proposed theory of step-wise tectonic control on gas occurrence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gas prediction and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occurrence Geological structure Stepwise control Tectonic evolution
下载PDF
Geological Controls on High Produc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in Linxing Block, Eastern Ordos Basin, China
12
作者 QI Yu JU Yiwen +6 位作者 MENG Shangzhi YU Kun LI Wuyang jia tianrang WU jianguang CHEN Wangang LUO l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30-443,共14页
Tight sandstone gas in the Linxing Block, eastern Ordos Basin, has been successfully exploited. The high performance is mainly a result of the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key geological controls for high produc... Tight sandstone gas in the Linxing Block, eastern Ordos Basin, has been successfully exploited. The high performance is mainly a result of the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key geological controls for high produc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seismic data, field observation, sample features, mercury porosimetry,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asin modeling. Firstly, the coal measures have good gas generation potential,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coalbeds and organic-rich shales, but also because coal laminae and microbial mats in the shal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ir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contents. Secondly, except for the uplifted zone of the Zijinshan complex and the eastern fault zone, rare large faults develop in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sequence, ensuing the sealing capacity of cap rock. Small fractures gener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sandstones rather than the mudstones. Thirdly,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Linxing Block was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ies.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Linxing Block started in the Late Triassic, followed by three short pauses of thermal maturation caused by relatively small uplifts;the maximum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eriod is the Early Cetaceous as a combined result of regional and magmatic thermal metamorphisms. Field profiles show abundant fractures in sandstone beds but rare fractures in mudstone beds. Mechanical properties, determined by lithostratigraphy, confine the fractures in the sandstones, increasing the permeability of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retaining the sealing capacity of the mudstone cap rocks. The modern ground stress conditions favor the opening of predominant natural fractures in the NNW-SSE and N-S directions. These conclusions are useful for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tight sandstone ga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SANDSTONE gas structure FRACTURE BASIN evolution ORDOS BASIN
下载PDF
龙山矿无烟煤超临界状态下吸附甲烷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明杰 杨明鑫 +2 位作者 贾天让 刘浩 龚泽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为研究超临界状态下吸附甲烷动力学特征,以河南安阳龙山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磁悬浮天平进行了从亚临界到超临界状态煤吸附甲烷的等温吸附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基于吸附动力学方程和单孔扩散模型,探讨了无烟煤中甲烷分子扩散、吸附... 为研究超临界状态下吸附甲烷动力学特征,以河南安阳龙山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磁悬浮天平进行了从亚临界到超临界状态煤吸附甲烷的等温吸附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基于吸附动力学方程和单孔扩散模型,探讨了无烟煤中甲烷分子扩散、吸附至平衡整个过程中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室测得“峰值”型等温吸附线为过剩吸附曲线,使用截距法校正得到的绝对吸附量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平衡时间与温度、压力均为负相关,随压力增大,吸附平衡时间趋于稳定;Bangham动力学方程最适合描述煤吸附甲烷的动力学过程,吸附速率随压力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现象,与温度呈正相关;煤中甲烷分子扩散系数随压力表现出3个阶段特征:急剧上升—缓慢上升—急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量法 平衡时间 吸附 动力学 扩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