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感云安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田 李洋 +2 位作者 贾维嘉 王国军 彭绍亮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52,共18页
通过调研大量的国内外传感云安全的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的传感云系统存在一系列严重的安全问题,如不同服务提供商的信誉问题、物理节点耦合漏洞、数据权限管理漏洞等,严重地阻碍了传感云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分析了传感云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通过调研大量的国内外传感云安全的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的传感云系统存在一系列严重的安全问题,如不同服务提供商的信誉问题、物理节点耦合漏洞、数据权限管理漏洞等,严重地阻碍了传感云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分析了传感云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对比了现有的传感云安全技术,讨论总结了不同种类解决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传感云发展面临的安全挑战。最后,设计了基于雾计算框架下传感云安全的实现方案,为传感云的安全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计算 无线传感网 传感云 安全 雾计算
下载PDF
雾计算的概念、相关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8
2
作者 贾维嘉 周小杰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3-165,共13页
首先,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雾计算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雾计算出现的背景及其相对于云计算的优势,对雾计算及其他相似的计算模式进行比较,指出了雾计算相比于传统计算模式的优点。然后,总结了雾计算的体系结构与各层功能。同时,对于雾计... 首先,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雾计算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雾计算出现的背景及其相对于云计算的优势,对雾计算及其他相似的计算模式进行比较,指出了雾计算相比于传统计算模式的优点。然后,总结了雾计算的体系结构与各层功能。同时,对于雾计算在网络管理和资源调度这2个方面的研究问题展开讨论,总结了前人提出的解决方法并指出了现有方法的不足。最后,对于雾计算的一些相关应用进行了阐述,并以智能驾驶、工业物联网这2个示范应用为例指出了当前雾计算在实际应用上仍需攻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计算 时延 地理分布 移动性
下载PDF
红花绿绒蒿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区智 严朋飞 +2 位作者 张莹欣 贾维嘉 屈燕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1-139,共9页
以红花绿绒蒿为试材,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酶切时间、Mg^2+用量、dNTPS用量、模板DNA稀释倍数等对AFLP反应体系的影响,以期建立一个适合红花绿绒蒿的AFLP反应体系,并用优化后的体系对64对AFLP引物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通过所建立的AFL... 以红花绿绒蒿为试材,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酶切时间、Mg^2+用量、dNTPS用量、模板DNA稀释倍数等对AFLP反应体系的影响,以期建立一个适合红花绿绒蒿的AFLP反应体系,并用优化后的体系对64对AFLP引物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通过所建立的AFLP反应体系能够获得清晰的条带,并利用该体系筛选出8对适合于红花绿绒蒿AFLP分析的引物组合。该研究可为今后AFLP标记在绿绒蒿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种质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AFLP 体系建立与优化
下载PDF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传感云低耦合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梁玉珠 梅雅欣 +3 位作者 杨毅 马樱 贾维嘉 王田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9-648,共10页
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衍生了一种新的网络结构——传感云.传感云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结合的产物.物联网中的物理节点可以通过传感云平台虚拟成多个节点,为用户提供服务.然而,当底层物理传感器节点同时接收多个服务命令时,会出现... 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衍生了一种新的网络结构——传感云.传感云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结合的产物.物联网中的物理节点可以通过传感云平台虚拟成多个节点,为用户提供服务.然而,当底层物理传感器节点同时接收多个服务命令时,会出现一些服务冲突,即耦合问题.这种耦合问题可能导致服务的失败,并危及系统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思想的扩展KM(Kuhn-Munkres)算法.边缘计算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在物联网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那些由于延迟等限制而无法有效利用云计算的应用.边缘计算作为云和物联网层的中间平台,可以提供调度方法.首先,边缘层对重复请求命令进行合并,减少向下传输的命令数量;其次,优先调用边缘层数据缓存队列里的数据;最后利用改进KM算法实现每一轮的最大匹配.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小计算成本,接近最短的时间解决耦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云 物联网 边缘计算 低耦合 Kuhn-Munkres算法
下载PDF
不同氮肥对西南蜡梅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明虎 罗钰颖 +3 位作者 贾维嘉 李玥 朱玉婷 王澍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86-93,共8页
以盆栽西南蜡梅为试材,对西南蜡梅种植土壤施用不同氮肥(CK、N1(NH4NO3)、N2(KNO3)、N3(C2H5NO2)、N4(NH4Cl)),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氮肥对西南蜡梅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分析其理化性质、土壤细菌群落及... 以盆栽西南蜡梅为试材,对西南蜡梅种植土壤施用不同氮肥(CK、N1(NH4NO3)、N2(KNO3)、N3(C2H5NO2)、N4(NH4Cl)),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氮肥对西南蜡梅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分析其理化性质、土壤细菌群落及植物生长的关系,以期为西南蜡梅推广栽培、科学施肥和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氮肥处理后植株株高和干质量均高于CK,且均为N1最高;qPCR结果显示,与CK相比,N1的根际细菌拷贝数最高;DGGE图谱分析显示,氮肥处理后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拷贝数及多样性指数均与西南蜡梅幼苗植株生长呈极显著相关(P<0.01)。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对植株生长发育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影响明显,施NH4NO3对盆栽西南蜡梅幼苗植株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细菌拷贝数、多样性指数促进作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西南蜡梅 细菌丰度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筇竹种子发芽条件及筇竹笋矿质元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贾维嘉 王澍 《种子》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3,共5页
筇竹为珍稀笋材两用混生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研究对筇竹种子进行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的萌发实验,并培育实生苗发笋后,利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3个不同出土高度(2 cm,5 cm,8 cm)的筇竹笋中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实验结... 筇竹为珍稀笋材两用混生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研究对筇竹种子进行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的萌发实验,并培育实生苗发笋后,利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3个不同出土高度(2 cm,5 cm,8 cm)的筇竹笋中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最适宜筇竹种子萌发的条件是20℃,12 h光照/12 h黑暗,但25℃和暗处理更能促进胚根伸长。不同生长时期的筇竹笋钾含量丰富(6521.13~7405.24 mg·kg-1),其次是钠(625.56~814.83 mg·kg-1),铜含量最低(6.86~9.62 mg·kg-1)。筇竹笋的钾、钠含量随高度的增高逐渐下降,而钙、铁、铜、锰含量逐渐升高,锌含量变化呈中峰优势,镁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研究为筇竹种子萌发及笋品质提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 种子萌发 竹笋 矿质元素
下载PDF
克孜尔石窟第77窟调查简报 被引量:1
7
作者 贾伟加 《吐鲁番学研究》 2020年第1期107-113,I0004,I0005,155,共10页
克孜尔石窟现有洞窟349个,据地理位置可分为谷西、谷内、谷东和后山四个区。第77窟,为克孜尔石窟壁画发展的早期洞窟之一,在本文中对其洞窟形制、塑像以及壁画等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描述,通过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碳十四测定数据等,可判断7... 克孜尔石窟现有洞窟349个,据地理位置可分为谷西、谷内、谷东和后山四个区。第77窟,为克孜尔石窟壁画发展的早期洞窟之一,在本文中对其洞窟形制、塑像以及壁画等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描述,通过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碳十四测定数据等,可判断77窟大致开凿于公元5世纪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城 克孜尔石窟 77窟 公元 5世纪
下载PDF
威氏绿绒蒿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严朋飞 张莹欣 +4 位作者 贾维嘉 刘建 郭小雪 江元祺 屈燕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8064-8070,共7页
为探究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基因在威氏绿绒蒿(Meconopsis wilsonii)花色形成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蓝紫色威氏绿绒蒿花瓣为研究对象,使用RACE克隆技术,克隆了花青素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DFR,命名为M... 为探究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基因在威氏绿绒蒿(Meconopsis wilsonii)花色形成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蓝紫色威氏绿绒蒿花瓣为研究对象,使用RACE克隆技术,克隆了花青素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DFR,命名为M_(w)DFR,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131 bp,编码了37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2.19 k D,为不稳定蛋白。Mw DFR蛋白具有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结构域,属PLN02650超基因家族。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威氏绿绒蒿与罂粟的DFR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到92.13%,聚为一个分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威氏绿绒蒿开花过程的5个时期,M_(w)DFR基因均有表达,但在前期积累时期表达最多,之后随着花的发育逐渐降低,推测其参与威氏绿绒蒿花色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氏绿绒蒿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威氏绿绒蒿MwF3'H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严朋飞 张莹欣 +2 位作者 贾维嘉 刘建 屈燕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6382-6387,共6页
为探究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基因在威氏绿绒蒿(Meconopsis wilsonii)花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本研究以威氏绿绒蒿蓝紫色的花瓣为研究材料,使用RACE克隆技术克隆获得了威氏绿绒蒿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关... 为探究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基因在威氏绿绒蒿(Meconopsis wilsonii)花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本研究以威氏绿绒蒿蓝紫色的花瓣为研究材料,使用RACE克隆技术克隆获得了威氏绿绒蒿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F3’H,命名为MwF3’H。分析发现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620 bp,编码了539个氨基酸,推测蛋白质分子量为59.7 kD,理论等电点(pI)为8.05,不稳定指数为33.02,属于稳定蛋白。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威氏绿绒蒿(M.wilsonii)与长果绿绒蒿(M.delavayi)的F3’H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相似度达到92.86%,聚为一个分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w F3’H基因在威氏绿绒蒿花发育不同的5个时期均有表达,在前期花青素积累时期表达最多,随着花的发育逐渐降低,但在盛花期表达量再次增长。推测其在威氏绿绒蒿花色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氏绿绒蒿 类黄酮3’-羟化酶 花色 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Connectivity in finite ad-hoc networks 被引量:3
10
作者 WANG HanXing LU GuiLin +1 位作者 jia weijia ZHAO Wei 《Science in China(Series F)》 2008年第4期417-424,共8页
Research on ad-hoc network connectivity has mainly focused on asymptotic results in the number of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 one-dimensional ad-hoc network G1, assuming all the nodes are independently uniform distrib... Research on ad-hoc network connectivity has mainly focused on asymptotic results in the number of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 one-dimensional ad-hoc network G1, assuming all the nodes are independently uniform distributed in a closed interval [0, Z](z ∈ R^+), we derive a generic formula for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network is connected. The finite connected ad-hoc networks is analyzed. And we separately suggest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make the ad-hoc network to be connected in one and two dimensional cases, facing possible failed nodes (f-nodes). Based on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unit-disk assumption for the node transmission, we prove that the nodes of the connected two-dimensional ad-hoc networks (G2) can be divided into at most five different groups. For an f-node no in either of the five groups, we derive a close formula for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re is at least one route between a pair of nodes in G2 -- {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 ad-hoc network topological evolution connectivity probability COMPON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