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胁迫下蒭雷草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意兰 刘东明 +2 位作者 王俊 简曙光 王发国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2,共7页
为探讨蒭雷草(Thuarea involuta)在热带珊瑚岛干旱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对干旱胁迫下蒭雷草叶片抗逆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初期,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随胁迫程度增加的差异不显著;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除重度胁迫下先... 为探讨蒭雷草(Thuarea involuta)在热带珊瑚岛干旱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对干旱胁迫下蒭雷草叶片抗逆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初期,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随胁迫程度增加的差异不显著;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除重度胁迫下先迅速增加后急速下降外,其余处理的变化较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而升高;随时间延长,SOD活性不断上升,POD活性基本稳定,CAT活性则先下降后上升。除轻度胁迫下可溶性蛋白(SP)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余处理均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而增加;干旱胁迫下的脯氨酸(Pro)含量随时间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在处理第18天时不同胁迫程度间均差异不显著。因此,蒭雷草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用于南海诸岛的人工植物群落构建和植被恢复以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蒭雷草 热带珊瑚岛 干旱胁迫 生理响应
下载PDF
入侵植物飞机草和南美蟛蜞菊种子萌发特征对热带珊瑚岛生境的响应
2
作者 孙彰镁 旷远文 +2 位作者 王俊 简曙光 张玲玲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7-765,共9页
入侵植物对热带珊瑚岛植被及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研究热带珊瑚岛生境下入侵植物的种子萌发特征,可为预判入侵植物在热带珊瑚岛的扩张潜力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入侵植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 入侵植物对热带珊瑚岛植被及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研究热带珊瑚岛生境下入侵植物的种子萌发特征,可为预判入侵植物在热带珊瑚岛的扩张潜力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入侵植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和原生植物林泽兰(E. lindleyanum)种子为对象,通过“人为增温3℃+海砂基质+水”模拟热带珊瑚岛生境,测定种子萌发性状。结果表明:飞机草种子萌发性状主要受海砂基质和增温的影响;南美蟛蜞菊和林泽兰种子萌发性状则主要受海砂基质的影响。在热带珊瑚岛生境下,3种植物的繁殖潜力均显著低于大陆生境,飞机草和南美蟛蜞菊繁殖潜力降幅尤为显著。飞机草种子扩张潜力与林泽兰相当,但南美蟛蜞菊种子扩张潜力显著高于林泽兰。虽然飞机草和南美蟛蜞菊被人为带入热带珊瑚岛后的繁殖潜力有所下降,但其种子萌发特征对珊瑚岛生境的适应性和高于原生物种的扩张潜力均表明这2种入侵植物将对珊瑚岛植被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着重关注热带珊瑚岛生境入侵植物的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珊瑚岛 入侵植物 入侵潜力 种子萌发
下载PDF
西沙永兴岛抗风桐与海岸桐群落凋落叶分解及中型土壤动物的贡献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雅雅 饶鑫 +5 位作者 童升洪 韩晓鸽 王俊 简曙光 任海 申卫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805-8815,共11页
我国南海诸岛主要是珊瑚岛。植物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关于南海珊瑚岛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研究还是空白。以我国西沙群岛的优势树种抗风桐(Pisonia grandis)和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为研究对象,采用凋... 我国南海诸岛主要是珊瑚岛。植物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关于南海珊瑚岛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研究还是空白。以我国西沙群岛的优势树种抗风桐(Pisonia grandis)和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袋法,分别于分解期间的第3、6、9、13和15个月取样,探究中型土壤动物对两种植物群落中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和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没有中型土壤动物存在的情况(0.1 mm凋落物袋)相比,分解开始后的6个月内,中型土壤动物存在(2 mm凋落物袋)使抗风桐和海岸桐凋落叶分解速率分别提高了12.3%和4.8%(P<0.05);分解6—15个月期间,中型土壤动物存在使抗风桐和海岸桐凋落叶分解速率分别提高了33.0%和12.3%(P<0.05)。中型土壤动物排除显著影响了不同分解阶段凋落叶总碳(Total carbon, TC)、总氮(Total nitrogen, TN)、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残留率变化。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受土壤温度显著影响(P<0.05),它们对凋落叶分解的贡献可能主要受优势类群如真螨目和寄螨目的影响。相较海岸桐,抗风桐凋落叶的分解周期更短,中型土壤动物对其的贡献更大;选用抗风桐作为南海珊瑚岛退化植被恢复或新建的先锋种对促进生态系统元素循环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中型土壤动物 珊瑚岛
下载PDF
抗风桐的丛生芽诱导与再生 被引量:4
4
作者 于昕塍 梁韩枝 +7 位作者 陈双艳 熊玉萍 吴坤林 郑枫 简曙光 任海 曾宋君 马国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0-896,共7页
南海珊瑚岛礁自然植被由于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出现了退化现象,急需进行植被恢复重建。抗风桐作为南海珊瑚岛礁的优势种,在防风固沙以及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以抗风桐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对... 南海珊瑚岛礁自然植被由于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出现了退化现象,急需进行植被恢复重建。抗风桐作为南海珊瑚岛礁的优势种,在防风固沙以及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以抗风桐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对其不定芽增殖和活性炭对生根、移栽的影响,以便建立其种苗快速繁殖和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1)MS基本培养基适合于丛生芽的诱导和增殖,最佳继代培养周期为60 d,最佳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1 mg·L^(-1) NAA,培养60 d后增殖倍数达5.52;(2)不定芽在MS+1.0 mg·L^(-1) IBA培养基中生根率为96.0%,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1.6 g·L^(-1)活性炭后其生根率下降至42.4%;(3)以添加活性炭生根培养获得的组培苗进行移栽成活率高达93.9%,而不添加活性炭生根培养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仅为78.3%。研究结果可为抗风桐种苗的离体快繁和珊瑚岛礁的植被恢复奠定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风桐 丛生芽 增殖 生根 移栽
下载PDF
热带珊瑚岛植物种植对土壤改良及其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黄峰 王玮韧 +6 位作者 饶鑫 郝珖存 何聃 王俊 简曙光 申卫军 任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227-6237,共11页
植被及关联的土壤微生物对于维持热带珊瑚岛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采集了植物种植前的种植土和种植早期珊瑚砂土,以及栽植幼苗基质中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利用扩增子测序的手段,分析其中的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 植被及关联的土壤微生物对于维持热带珊瑚岛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采集了植物种植前的种植土和种植早期珊瑚砂土,以及栽植幼苗基质中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利用扩增子测序的手段,分析其中的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变化。分析结果显示,种植土、幼苗基质中的非根际土和根际土可能是珊瑚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要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类群包括以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为代表的真菌,以及以变形菌门、酸杆菌门为代表的细菌。珊瑚砂土的真菌丰度(864.2±41.4,为每0.25 g土的物种数)显著低于来自苗基质的根际土(1086.1±64.3,P=0.014)和苗非根际土(1251.4±48.1,P<0.001);珊瑚砂土的细菌丰度与苗基质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比种植土和植物种植后的珊瑚砂土的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也发现植物种植对真菌和细菌类群组成产生了影响;主要类群接合菌门真菌相对丰度从0.2%增加到17.4%,而伞菌纲真菌的相对丰度从20.8%下降到0.9%,β-变形菌纲细菌的相对丰度从17.7%下降到0.1%。研究结果启示,珊瑚砂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并非是对不同来源微生物进行简单的集合,其中生活史与植物关系密切的微生物类群,目前还未在珊瑚砂土壤中表现出优势分布;相反,一些在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中较少出现的微生物,在珊瑚砂土壤中则广为存在,从而说明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过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细菌 生态恢复 扩增子测序
下载PDF
中国热带珊瑚岛橙花破布木(Cordia subcordata)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8
6
作者 吴淑华 陈昊雯 +3 位作者 简曙光 刘慧 张炜 任海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6期57-63,共7页
橙花破布木(Cordia subcordata)为紫草科常绿小乔木,生长在沿海荒地以及红树林边缘,是我国西沙群岛和南沙太平岛的优势乡土树种。对其叶片生理生态学特征、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橙花破布木叶片栅栏... 橙花破布木(Cordia subcordata)为紫草科常绿小乔木,生长在沿海荒地以及红树林边缘,是我国西沙群岛和南沙太平岛的优势乡土树种。对其叶片生理生态学特征、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橙花破布木叶片栅栏组织排列较为紧密有序,而海绵组织则排列较疏松无序,具备明显的阳生性特征;叶片面积大,可竞争到更多的光照;叶片下表皮气孔数多,利于同化二氧化碳并积累干物质;上表皮厚,比叶面积小、导管直径和导管密度大,叶导水率低,木质部密度大,这些生理生态特征有利于其充分利用水分,并适应干旱环境。橙花破布木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脯氨酸(PRO)和脱落酸(ABA)含量较高,但丙二醛(MDA)的含量较低,说明其对逆境的耐受性较强。橙花破布木体内养分含量较高,而其生长的土壤养分含量低,说明其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较高。因此,橙花破布木对高温、强光、干旱、贫瘠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而在热带滨海地区的绿化和防风林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花破布木 叶片结构 生理生态特性 土壤营养元素 防风林建设
下载PDF
海岸桐的抗旱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晓盈 刘东明 +2 位作者 简曙光 王发国 赵文忠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4-921,共8页
南沙群岛土壤主要以珊瑚砂为主,由于其光照强、土壤水分和养分贫瘠等环境条件,导致很少植物能够在岛上正常生长。为了快速恢复南沙岛礁的植被,需要筛选出抗旱性强的植物并进行引种。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海岸植物... 南沙群岛土壤主要以珊瑚砂为主,由于其光照强、土壤水分和养分贫瘠等环境条件,导致很少植物能够在岛上正常生长。为了快速恢复南沙岛礁的植被,需要筛选出抗旱性强的植物并进行引种。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海岸植物,在海岛和海岸带防风固沙及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以西沙永兴岛自然环境下的海岸桐为研究材料,对其形态解剖学特征、抗氧化能力、抗逆性物质含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程度增强,海岸桐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和叶片厚度等结构都会增加,能有效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失,节水能力较强;(2)其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快速增加,脯氨酸含量也不断增加,证明海岸桐有较强的抵御干旱的调节能力;(3)其根部营养物质含量少但叶片营养物质含量高,叶绿素总含量减少的速度慢,说明海岸桐能够高效利用养分且受干旱胁迫的损害程度小。综上所述,海岸桐抗旱能力强,能在土壤水分的环境下正常生长,可引种于南沙岛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桐 抗旱性 形态解剖学特征 抗逆性物质 营养元素
下载PDF
西沙热带珊瑚岛典型乔木叶片性状和养分再吸收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龙靖 黄耀 +3 位作者 刘占锋 简曙光 魏丽萍 王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8-256,共9页
养分再吸收对植物养分收支和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至关重要,研究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下优势植物的养分再吸收特征对于深入理解海岛植物适应性和海岛陆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西沙群岛的热带珊瑚岛生境,以抗风桐(Pisonia gr... 养分再吸收对植物养分收支和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至关重要,研究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下优势植物的养分再吸收特征对于深入理解海岛植物适应性和海岛陆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西沙群岛的热带珊瑚岛生境,以抗风桐(Pisonia grandis)和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e)两种代表性单优乔木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叶片性状和养分再吸收特征,并分析了可能影响养分再吸收过程的因素。结果表明,抗风桐的比叶面积(288.59 cm^(2)·g^(-1) vs 150.42 cm^(2)·g^(-1))和叶片氮磷比(11.39 vs 2.97)显著高于海岸桐,但叶碳含量、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碳氮比和木质素氮比均显著低于海岸桐,说明抗风桐的适应策略偏向于资源获取,海岸桐则偏向于资源保护。抗风桐和海岸桐的成熟叶片氮磷比均小于14,表明其生长主要受氮限制。抗风桐和海岸桐均具有相对较高的氮再吸收效率(60.28%和52.64%)和较低的磷再吸收效率(49.75%和30.73%),表明二者均趋于采取较保守的氮利用策略。抗风桐和海岸桐叶片磷再吸收程度分别为1.63 mg·g^(-1)和3.76 mg·g^(-1),对磷再吸收不充分(>0.5 mg·g^(-1)),在富磷的珊瑚岛生态系统中更倾向于从土壤中直接获取磷以满足生长的需求。总之,抗风桐和海岸桐通过协调叶片资源分配、提高叶片氮再吸收效率和降低叶片磷再吸收效率以适应热带珊瑚岛的特殊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抗风桐 海岸桐 优势种 养分利用策略 养分再吸收 叶片性状 土壤养分
下载PDF
Enhanced adaptability of Sesbania rostrata to Pb/Zn tailings via stem nodulation 被引量:1
9
作者 jian shuguang SHEN Weijun YANG Zhongy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8期1135-1141,共7页
Sesbania rostrata is wellknown for its stem nodulation, but the roles of stem nodulation in root nodulation and adaptation of S. rostrata to Pb/Zn-enriched tailings environment has been poorly understood. We investiga... Sesbania rostrata is wellknown for its stem nodulation, but the roles of stem nodulation in root nodulation and adaptation of S. rostrata to Pb/Zn-enriched tailings environment has been poorly understood.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inoculating (with stem nodule treatment) and non-inoculating (without stem nodule treatment) Azorhizobium caulinodans on the growth, root nodulation, and N fixation of S. rostrata grown on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substrata: Pb/Zn tailings, garden soil amended tailings, and garden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 height, stem basal diameter, biomass, chlorophyll content, nitrogen content and N-accumulation per plant were 2.3%-4.9%, 2.2%-7.7%, 27.8%-72.2%, 17.1%-23.5%, 12.3%-34.2%, and 43.1%-131.2%, respectively, higher in treatments with stem nodule than those without stem nodule for the same soil substrate. With respect to soil substrata, all measurements had consistently higher values in tailings than in amended tailings and garden soil, indicating that the poorer the soil condition, the greater the contribution of stem nodule. In contrast, the number and fresh weight of root nodules on plants without stem nodule were 6.9-11.6 times and 5.8-29.0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with stem nodule,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plants grew on Pb/Zn tailings. In general, stem nodulation favored plant growth and nitrogen fixation of S. rostrata, but suppressed root nodulation. With the ability of stem and root nodulation, S. rostrata can be used as a pioneer plant species for remediation of Pb/Zn tai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sbania rostrata stem nodulation root nodulation Pb/Zn tailings remediation
下载PDF
线路非全相运行对发电机危害的分析与处理
10
作者 张乐刚 李传纪 +2 位作者 鉴曙光 史红艳 刘勇燕 《莱钢科技》 2021年第3期6-8,共3页
线路非全相运行事故在热电系统中虽然不很常见,但这种事故的危害极大,对发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系统的稳定性有着极大地威胁。因此,对线路非全相运行事故的发生进行分析并采取处理措施加以预防,从而保证了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 发电机 非全相 危害 预防
下载PDF
35 kV高压开关柜绝缘性能优化
11
作者 李传纪 鉴曙光 +1 位作者 鞠福道 张海龙 《莱钢科技》 2021年第3期14-16,共3页
对35 kV高压开关柜绝缘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从提升绝缘部件性能、改善运行环境、优化柜内布局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无线测温和局放检测技术加强状态监测。
关键词 绝缘性能 改进措施 在线监测
下载PDF
高压单芯电缆施工和运行的探索
12
作者 鉴曙光 李传纪 +2 位作者 张海龙 鞠福道 胥晓云 《莱钢科技》 2020年第4期42-44,共3页
通过对高压单芯电缆结构和屏蔽层原理进行分析,阐述了电缆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要求,探讨了单芯电缆屏蔽层接地的方式,最后指出了单芯电缆在运行过程中的监测手段。
关键词 单芯电缆 屏蔽层 监测技术
下载PDF
火龙果茎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改良 被引量:7
13
作者 农全东 张明永 +4 位作者 张美 简曙光 陆宏芳 夏快飞 文和明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1-377,共7页
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热带水果,其茎富含多糖、多酚及其它次生代谢物,黏性极大,很难从中提取高质量的DNA。特别是一年生以上的老茎,目前尚未有较好的DNA提取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研究对CTAB+Tris-... 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热带水果,其茎富含多糖、多酚及其它次生代谢物,黏性极大,很难从中提取高质量的DNA。特别是一年生以上的老茎,目前尚未有较好的DNA提取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研究对CTAB+Tris-HCl洗涤法进行了3种方式的改良。结果表明,"改进三"方法可不受取样时期和取样部位的限制,从一年生以上火龙果茎中提取的DNA质量最好且不含黏性物质,可用于酶切与分子标记等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该研究探索了一条较为理想的火龙果茎DNA提取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DNA提取 改进CTAB+Tris-HCl洗涤法
原文传递
火龙果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克隆及其应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农全东 张明永 +5 位作者 焦正利 程华萍 张美 简曙光 陆宏芳 夏快飞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194-4203,共10页
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种质资源评价是开展火龙果育种的基础,也可为火龙果的其它方面研究提供指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Mt-cyt b)是物种鉴定、系统进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面研究的潜在遗传分子标记。本研究通过同源... 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种质资源评价是开展火龙果育种的基础,也可为火龙果的其它方面研究提供指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Mt-cyt b)是物种鉴定、系统进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面研究的潜在遗传分子标记。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从红肉火龙果获得了长度为3 093 bp的Pmt-cyt b基因片段,包括1 628 bp的5’UTR、1 182 bp的CDS及283 bp的3’UTR,预测编码393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火龙果与白花蝇子草、白玉草、甜菜和奎藜的进化关系最近。对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21份火龙果种质资源的进行Pmt-cyt b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不同火龙果Pmt-cyt b基因序列完全一样,说明Pmt-cyt b可能不适用于火龙果的品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我们的研究补充了火龙果Mt-cyt b种质鉴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为火龙果种质资源的评价工作和研究仙人掌科其它植物Mt-cyt b基因提供序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Hylocereus spp.) 线粒体细胞色素B 种质资源 评价
原文传递
厚藤胚胎发生晚期丰富蛋白基因IpLEA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洁旋 张会 +2 位作者 简曙光 夏快飞 张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235-4244,共10页
LEA(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基因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广泛响应逆境胁迫的功能基因,主要参与调控植物对缺水等逆境胁迫的耐受。为了探索厚藤LEA基因的抗逆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前期对厚藤(Ipomoea pes-caprae L.)c DNA文库的筛... LEA(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基因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广泛响应逆境胁迫的功能基因,主要参与调控植物对缺水等逆境胁迫的耐受。为了探索厚藤LEA基因的抗逆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前期对厚藤(Ipomoea pes-caprae L.)c DNA文库的筛选,获得了一个编码厚藤LEA基因的全长c DNA,命名为IpLEA(Gen Bank登录号:MF680612)。通过在酵母中表达,表明IpLEA能够提高转基因酵母的耐盐性及抗氧化能力。以厚藤成年植株及幼苗为材料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的结果表明:IpLEA基因在厚藤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在厚藤幼苗中的表达受到高盐、甘露醇胁迫和ABA处理的诱导。推测IpLEA基因参与厚藤应答高盐、干旱等逆境胁迫,并响应ABA信号的传递。本研究为今后厚藤IpLEA基因的进一步功能发掘和厚藤响应极端逆境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藤 LEA基因 逆境胁迫
原文传递
Advances in the reintrodu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wild plant species 被引量:20
16
作者 REN Hai jian shuguang +2 位作者 LIU HongXiao ZHANG QianMei LU HongFa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6期603-609,共7页
Human disturbance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increased the risk of extinction for rare and endangered wild plant species.One effective way to conserve these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is through reintroduction.In this r... Human disturbance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increased the risk of extinction for rare and endangered wild plant species.One effective way to conserve these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is through reintroduction.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advances in wild plant reintroduction from five perspectives:the establishment of reintroduction biology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the importance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reintroduction;reintroduction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recruitment limitation in reintroduction;and reint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In addition,we consider the future of plant reintroduction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物种 植物物种 野生植物 生物多样性保护 全球气候变化 遗传多样性 人为干扰 生态修复
原文传递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divergence times of the family Araucariaceae based on the DNA sequences of eight genes 被引量:1
17
作者 LIU Nian ZHU Yong +7 位作者 WEI ZongXian CHEN Jie WANG QingBiao jian shuguang ZHOU DangWei SHI Jing YANG Yong ZHONG Y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5期2648-2655,共8页
Araucariaceae is one of the most primitive families of the living conifers,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divergence times are critically important issues. The DNA sequences of 8 genes, i.e., nuclear ribosom... Araucariaceae is one of the most primitive families of the living conifers,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divergence times are critically important issues. The DNA sequences of 8 genes, i.e., nuclear ribosomal 18S and 26S rRNA, chloroplast 16S rRNA, rbcL, matK and rps4, and mitochondrial coxI and atp1,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and GenBank were used for constructing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s of Araucariaceae, indicating that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genera of this family should be ((Wollemia, Agathis), Araucaria). On the basis of the fossil calibrations of Wol-lemia and the two tribes Araucaria and Eutacta of the genus Araucaria, the divergence time of Arauca-riaceae was estimated to be (308 ± 53) million years ago, that is,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was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rather than Triassic as a traditional view. With the same gene combination, the diver-gence times of the genera Araucaria and Agathis were (246 ± 47) and (61 ± 15) Ma, respectively. Statistical analyses on the phylogenetic trees generated by using different genes and comparisons of the divergence times estimated by using those genes suggested that the chloroplast matK and rps4 genes are most suitable for investigating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divergence times of the family Araucariace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关系 DNA序列 南洋杉 基因 基础 分歧 家庭
原文传递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Cycas fairylakea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被引量:1
18
作者 jian shuguang LIU Nian +4 位作者 GAO Zezheng WEI Qiang XIE Zhenhua WU Mei REN Hai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6年第4期430-433,共4页
There are five wild populations of Cycas fairylakea in Guangdong Province,China,three of which are newly found.A study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fairylakea populations showed that this species had a narro... There are five wild populations of Cycas fairylakea in Guangdong Province,China,three of which are newly found.A study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fairylakea populations showed that this species had a narrow colonization area within 300 hm^(2),and an island pattern of distribution.Because of the overexploitation,urbanization,environment pollution,plant diseases,and insect pests,the wild populations and individuals of C.fairylakea decreased markedly in the past decades.All five populations have an opposite pyramid age structure,few coning plants,few seed production,and low level of seed germination rate or sterility.In conclusion,C.fairylak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threatened seriously and an urgent need to take effective efforts to protect the plants and habitats in its location sites wa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as fairylakea wild population ENDANGERED CONSERV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