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性心包穿刺术中损伤冠状动脉致心脏压塞1例
1
作者 左嵩 龙德勇 +5 位作者 薄小雯 甄雷 蒋晨曦 桑才华 董建增 马长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172-174,共3页
干性心包穿刺术作为建立心外膜通路的关键技术,自1996年首次报道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等存在心外膜通路介导的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之中。近年来,随着室性心律失常消融在全国的逐步推广及普及,该技术临床需求日益增大。然而,干性... 干性心包穿刺术作为建立心外膜通路的关键技术,自1996年首次报道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等存在心外膜通路介导的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之中。近年来,随着室性心律失常消融在全国的逐步推广及普及,该技术临床需求日益增大。然而,干性心包穿刺术操作极富挑战性,常遇到穿刺操作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本文报道1例干性心包穿刺时损伤冠状动脉分支导致心脏压塞的病例,通过及时给予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进行压迫止血,成功解除了患者的生命危险,为将来临床中出现相似病例的处理提供宝贵的临床经验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性心包穿刺 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压塞
下载PDF
一种新型复合摆线转子泵设计
2
作者 蒋辰希 邱文刚 李世鹏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7-164,共8页
为减少摆线转子泵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齿面磨损,使之适用于更恶劣的工况,提出一种新型复合摆线转子泵的设计方案。该新型转子泵的内转子齿顶齿廓和齿侧齿廓由两段圆弧复合而成,外转子的齿顶齿廓和齿侧齿廓由两段摆线复合而成。齿侧齿廓起... 为减少摆线转子泵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齿面磨损,使之适用于更恶劣的工况,提出一种新型复合摆线转子泵的设计方案。该新型转子泵的内转子齿顶齿廓和齿侧齿廓由两段圆弧复合而成,外转子的齿顶齿廓和齿侧齿廓由两段摆线复合而成。齿侧齿廓起到驱动作用,齿顶齿廓仅有密封作用。通过对比新型复合摆线转子泵和普通摆线转子泵的齿面滑动率和压力角发现,新型复合摆线转子泵的齿面滑动率变化更平缓、齿面滑动率绝对值更小、压力角范围更合理,可有效减少齿面磨损。对新型复合摆线转子泵的齿廓进行修形处理,还可进一步减小齿面磨损和运动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摆线 转子泵 滑动率 压力角 修形
下载PDF
右心室前乳头肌和调节束结合部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特点 被引量:4
3
作者 蒋晨曦 马长生 +6 位作者 龙德勇 姚艳 桑才华 李松南 郭雪原 杜昕 董建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547-552,共6页
目的探讨前乳头肌(APM)-调节束(MB)结合部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APM-MB起源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8例及APM体部起源者2例的心电图特点进行比较。在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心腔内超声指导下行激动标测、并... 目的探讨前乳头肌(APM)-调节束(MB)结合部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APM-MB起源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8例及APM体部起源者2例的心电图特点进行比较。在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心腔内超声指导下行激动标测、并记录最早激动点特征,于该处及邻近部位行起搏标测并予比较,消融后予24 h动态心电图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APM-MB起源PVC时QRS波时限133~161(143.1±11.1)ms,类本位曲折时间46~58(51.1±3.7)ms,均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电轴指向左上,胸前导联移行均晚于V5,下壁导联下降支均可见切迹而起源于APM体部者无切迹。最早激动点提前体表QRS起点12~25(18.5±4.9)ms,5例(5/8)可见浦肯野电位。所有患者于该处起搏标测形态符合,与APM体部起搏(4/8)相比下壁导联下降支均有切迹(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于最早激动点消融6例(6/8)PVC消失,2例QRS波有改变,予继续标测消融后消失。随访(15.0±8.9)个月,1例(1/8)复发。结论APM-MB起源PVC具有独特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点,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结合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消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消融 前乳头肌 调节束 心腔内超声
下载PDF
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 被引量:3
4
作者 桑才华 李梦梦 +6 位作者 龙德勇 蒋晨曦 李松南 郭雪原 王伟 董建增 马长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电生理特征和导管消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1例左心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术中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联合三维心腔内超... 目的探讨左心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电生理特征和导管消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1例左心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术中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联合三维心腔内超声技术,经三维心腔内超声证实有效靶点位于左前或者左后乳头肌,完成三维解剖重建、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分析乳头肌的解剖结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腔内靶点图特点和消融技巧等。结果心腔内超声提示22例(71.0%)患者最早起源点位于乳头肌中段,6例(19.4%)起源于基底部,3例(9.7%)起源于近腱索处。标测到的最早激动点平均领先体表QRS波(28±11)ms,15例(48.4%)患者可记录到高频或碎裂电位。起搏信号到心室波距离SV间期在腱索段最长(52.0±8.5)ms,中段其次(32.5±5.7)ms,基底部最短(13.1±4.1)ms。31例(100%)患者均成功消融,贴靠压力5~15 g。随访15(14,17)个月,3例(9.7%)患者出现复发,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心室各组乳头肌之间的传导相互绝缘,起博标测初步定位,激动标测精确定位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心腔内超声指导下贴靠稳定,有助于达到消融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肌 室性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下载PDF
政策认知、实施效果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影响关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强 王亚影 蒋晨曦 《公共治理研究》 2022年第4期88-96,共9页
基于2018年全国8个省份1371份调查数据,从制度的总体评价、政策认知和实施效果三个层面考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绩效,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乡居... 基于2018年全国8个省份1371份调查数据,从制度的总体评价、政策认知和实施效果三个层面考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绩效,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得到被调查对象的普遍认可,总体满意度较高,持满意态度的比例达78.3%。制度建设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可,信任度较高,但制度的减负作用和缩差效果距离公众预期尚存在一定差距,养老担忧依然广泛存在。缴费方面的满意度较高,政策支持、经办服务的满意度偏低,待遇方面的满意度最低。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个人层面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层面的收入水平影响公众满意度,政策认知层面的政策支持、经办服务、缴费和待遇因素,实施效果层面的制度公平性、制度信任度、减负作用和缩差效果影响制度的公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绩效评估 LOGISTIC回归模型
下载PDF
起源于三尖瓣环顶部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和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琎 龙德勇 +8 位作者 蒋晨曦 桑才华 汤日波 喻荣辉 李松南 刘相飞 杜昕 董建增 马长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9期499-505,共7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TA)顶部的室性期前收缩(PVC)体表心电图特点、腔内心电图特征和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263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220例行导管消融治疗,证实起源于TA... 目的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TA)顶部的室性期前收缩(PVC)体表心电图特点、腔内心电图特征和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263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220例行导管消融治疗,证实起源于TA顶部的PVC患者共8例,分析8例患者心电图特点。结果 8例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6个月无复发。体表心电图QRS波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样图形,Ⅰ导联R波高于窦性心律时[(0.75±0.12)mV比(0.93±0.17)m V,P<0.005],下壁(Ⅱ、Ⅲ、a VF)导联与窦性心律时相近,显著低于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P<0.01);a VR导联以负向为主,a VL导联则多为正向,均与窦性心律时相似,而临近的右心室流出道前壁起源aVL导联多为负向;胸前导联移行通常在V3~V4晚于窦性心律时;QRS波常见切迹,以下壁导联和V4~V6导联多见。靶点处常可见到反转电位或负向起始电位。结论起源于TA顶部的PVC具有一定的心电图特征,本研究通过体表心电图早期识别起源部位,采用特殊的导管到位方式,均成功通过导管消融术有效终止PVC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环 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征 导管消融
下载PDF
用于复杂心律失常的新型三维标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牟文英 马长生 +4 位作者 蒋晨曦 李松南 桑才华 汤日波 董建增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2期20-23,共4页
目的房颤、室速、室颤等复杂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和机制研究需要获取心内膜、心外膜共同标测的三维电解剖信息,现有的标测系统无法实现。为满足这一特有需要,本文进行新型三维标测系统方案研究。方法该系统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基于磁场... 目的房颤、室速、室颤等复杂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和机制研究需要获取心内膜、心外膜共同标测的三维电解剖信息,现有的标测系统无法实现。为满足这一特有需要,本文进行新型三维标测系统方案研究。方法该系统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基于磁场定位原理,借助磁定位软件,实现磁导管的多点同步磁定位;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图像与信息融合技术,利用拓扑映射方法,结合心外膜分区技术,建立心内膜、心外膜及其共同标测的电解剖图。结果动物实验初步结果表明,设计的新型三维标测系统能够进行心内膜及对应区域心外膜标测,满足复杂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及机制研究的特有需要。结论新型标测系统为复杂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及机制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标测 心外膜标测 复杂心律失常 心内膜心外膜联合标测 三维标测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全自动显微镜的HER2阳性乳腺癌诊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姜辰希 董枫 +3 位作者 傅琪钲 叶德贤 周晓燕 柏乾明 《中国数字医学》 2020年第11期29-32,共4页
目的:研究旨在针对目前病理科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套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全自动显微镜的HER2阳性乳腺癌的诊断系统,提高诊... 目的:研究旨在针对目前病理科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套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全自动显微镜的HER2阳性乳腺癌的诊断系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方法:设计和构建了一套基于AI的全自动显微镜的HER2阳性乳腺癌诊断系统。在硬件方面,设计和开发了自动扫描台、高速相机以及电动Z轴集成高分率光栅等,集成电动物镜切换、滤光片切换、预览相机、自动滴油装置等硬件模块,可同时支持扫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两类全景图像,可以实现人工智能全自动显微镜HER2乳腺癌辅助诊断一体机(简称一体机)多用途的应用。在软件方面,本课题组基于荧光显微镜拍摄的HER2基因FISH荧光染色照片,结合AI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技术,以及传统计算机视觉处理方法,构建肿瘤细胞检测模型。此外,研究还基于HE染色组织病理图片对HER2阳性进行预测分析。根据在FISH荧光染色的HER2阳性细胞,在HE上进行定位,建立DL模型,提取大量特征进行判读。结果:该系统的信号寻找准确率、肿瘤细胞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满足病理科实验室的工作需求,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解决了现有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显著提高了可重复性;显著降低了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变异。基于FISH图片,乳腺癌HER2基因信号自动计数准确率趋于100%;基于HE染色组织病理图片对HER2阳性进行预测分析奠定了较好的可行性基础。结论:该系统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全面解决了目前病理科现有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该系统在HER2型恶性肿瘤的诊断、对靶向药物治疗反应的预测以及对病理科医生的培训和教育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乳腺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下载PDF
双嘧达莫联合他克莫司对激素耐药的过敏性紫癜患儿高凝状态及血清sICAM-1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蒋晨曦 王薛平 吴春青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72-175,180,共5页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他克莫司对于激素耐药的过敏性紫癜患儿高凝状态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他克莫司对于激素耐药的过敏性紫癜患儿高凝状态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嘧达莫、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他克莫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凝指标及血清sICAM-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肿痛、皮疹、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ICAM-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嘧达莫联合他克莫司治疗激素耐药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机体血凝指标,抑制机体免疫反应,降低血清sICAM-1,有利于患儿症状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过敏性 双嘧达莫 他克莫司
下载PDF
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薛平 杨洁 +1 位作者 蒋晨曦 安岩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12期1373-137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66例HSP患儿为HSP组,另选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66例HSP患儿为HSP组,另选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均行Hp抗体检测,并采用免疫印迹法对Hp抗体进行分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HSP组中Hp阳性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治疗和抗Hp感染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HSP组Hp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SP组Hp感染Ⅰ型和中间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而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HSP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Ⅰ型、中间型可能是HSP发病的重要因素。采用抗Hp感染治疗能有效提高儿童HSP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过敏性紫癜 分型 临床疗效 复发率
下载PDF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过敏性紫癜患儿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薛平 杨洁 +1 位作者 蒋晨曦 安岩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11期1262-1264,共3页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过敏性紫癜患儿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60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儿25例)、治疗组(“四联”根除治...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过敏性紫癜患儿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60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儿25例)、治疗组(“四联”根除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儿25例)和阴性组(常规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阴性患儿110例)。治疗后对全部患儿随访半年,分析预后情况。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6个月后,三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幽门螺杆菌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阴性组及对照组患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根治治疗,可降低患儿发生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过敏性紫癜患儿 根除治疗 预后
下载PDF
Impact of different termination modes on atrial fibrillation termination in catheter ablation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被引量:7
12
作者 WANG Ping DONG Jian-zeng +7 位作者 LONG De-yong NING Man TANG Ri-bo YU Rong-hui XUE Zeng-ming SANG Cai-hua jiang chen-xi MA Chang-sh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877-1883,共7页
Background The optimal endpoint for catheter ablation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remains ambiguou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AF termination as a procedural endpoint and the termination mode ... Background The optimal endpoint for catheter ablation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remains ambiguou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AF termination as a procedural endpoint and the termination mode on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ninety-thre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tepwise ablation for persistent AF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e AF termination by ablation group and into the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CV) group. Subgroups were also analyzed based on different termination modes. Follow-up assessment included early recurrence and sinus rhythm (SR) maintenance. Results During initial ablation, 33 patients (11.3%) were directly converted to SR, 166 patients (56.7%) were converted to atrial tachycardia (AT) that subsequently restored SR with further ablation in 98 patients (33.4%), and a total of 162 patients (55.3%) underwent cardioversion due to persistent atrial arrhythmias. Comparison between termination by ablation and termination by cardioversion in patients exhibiting AF or AT revealed th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early recurrence (38.2% vs. 43.8%, P=0.328) and SR maintenance (67.2% vs. 59.8%, P=0.198) during the (23±7) months follow-up. Even after repeat ablation, the SR maintenance continued to exhibit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bove two groups (72.5% vs. 70.4%, P=0.686). Further analysis of subgroups, however, demonstrated that patients with AF terminated directly to SR experienced better clinical outcomes than other subgroups (P 〈0.05). Furthermore, atrial arrhythmias present during ablation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prediction of recurrence mode: AF or AT (P 〈0.05). Conclusions Termination as a procedural endpoint is not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long-term SR maintenance in persistent AF. AF methods that convert arrhythmia directly to SR have, however, been linked with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s, although conversions to AT may not be correlated. Atrial arrhythmias observed during the ablation may be used to predict the recurrence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catheter ablation TERMINATION sinus rhythm maintenance RECURRENCE
原文传递
Efficacy of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eyond HATCH score 被引量:7
13
作者 TANG Ri-bo DONG Jian-zeng +6 位作者 LONG De-yong YU Rong-hui NING Man jiang chen-xi SANG Cai-hua LIU Xiao-hui MA Chang-sh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9期3425-3429,共5页
Background HATCH score is an established predictor of progression from paroxysmal to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HATCH score could predict recurrence after cath... Background HATCH score is an established predictor of progression from paroxysmal to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HATCH score could predict recurrence after catheter ablation of AF. Methods The data of 488 consecutive paroxysmal A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n index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s (PV) abl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Of these patients, 250 (51.2%) patients had HATCH score=0, 185 (37.9%) patients had HATCH score=l, and 53 (10.9%) patients had HATCH score 〉2 (28 patients had HATCH score=2, 23 patients had HATCH score=3, and 2 patients had HATCH score=4).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HATCH score 〉2 had significantly larger left atrium size, the largest 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 and the lowest ejection fraction. After a mean follow-up of (823+532) days, the recurrence rates were 36.4%, 37.8% and 28.3% from the HATCH score=0, HATCH score=l to HATCH score 〉2 categories (P=0.498).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eft atrium size, body mass index, and failure of PV isolation were predictors of AF recurrence. After adjustment for body mass index, left atrial size and PV isolation, the HATCH score was not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recurrence (HR=0.92, 95% confidence interval=0.76-1.12, P=0.406)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Conclusion HATCH score has no value in prediction of AF recurrence after catheter ab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TCH score atrial fibriUation catheter ab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