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的应用
1
作者 郭彩荣 王为民 +2 位作者 张岩岗 姜应和 何柳东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84-86,共3页
随着人们对于饮用水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22)新标准的实施,饮用水处理已成为公众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膜分离技术原理及分类,介绍了微滤、超滤... 随着人们对于饮用水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22)新标准的实施,饮用水处理已成为公众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膜分离技术原理及分类,介绍了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饮用水 水处理 应用
下载PDF
处理氨气生物滴滤塔中氮转化途径及生物相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姜应和 陈晓凤 +2 位作者 周俊兆 韩旻沂 金建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1-138,共8页
为了探究除氨生物滴滤塔中氮转化途径及其生物相特征,以氨气(NH3)作为研究对象,在填料塔空塔停留时间为5.7 s,循环液喷淋强度为637 L/(h·m^(2))条件下,进行了平均进气浓度分别为5.21、11.06和17.32 mg/m^(3)(以N为计)的3组试验,NH... 为了探究除氨生物滴滤塔中氮转化途径及其生物相特征,以氨气(NH3)作为研究对象,在填料塔空塔停留时间为5.7 s,循环液喷淋强度为637 L/(h·m^(2))条件下,进行了平均进气浓度分别为5.21、11.06和17.32 mg/m^(3)(以N为计)的3组试验,NH3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86%、95.12%、96.13%,且出气浓度均低于1 mg/m^(3)(以N为计)。在3组试验过程中,对进气、出气以及循环液中各种化学形态N元素分别进行了检测,通过N质量平衡分析了生物滴滤塔中氮转化途径,结果表明进气中的NH3-N经液相吸收后,很大一部分被微生物利用后直接氧化成NO3--N、NO2--N,少部分N元素被反硝化脱除,还有一部分N元素被转化为Norg。应用Illumina平台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滴滤塔内生物膜中的生物种属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等,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群落主要利用硝化菌群将NH4+-N氧化成硝氮和亚硝氮,并利用反硝化菌群将硝氮和亚硝氮反硝化成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 生物滴滤塔 转化途径 生物相
下载PDF
铁改性生物炭吸附初雨中氮磷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何琨 姜应和 +2 位作者 周龙 韩旻沂 金建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86,共9页
将制备的铁负载改性生物炭(Fe-BC)用于初期雨水径流中低浓度氮磷的吸附去除,旨在寻求经济高效的氮磷吸附材料。文章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Fe-BC进行了表征,发现有晶体结构产生和Fe-O官能团出现。... 将制备的铁负载改性生物炭(Fe-BC)用于初期雨水径流中低浓度氮磷的吸附去除,旨在寻求经济高效的氮磷吸附材料。文章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Fe-BC进行了表征,发现有晶体结构产生和Fe-O官能团出现。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吸附热力学试验对Fe-BC吸附氮磷的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Fe-BC与NO_(3)^(-)-N的结合方式主要是外层络合物,吸附过程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度较高,以物理吸附为主,是自发、熵增的放热反应,不同温度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83~5.70 mg/g;与PO_(4)^(3-)-P的结合则主要通过形成内层络合物实现,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Temkin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是自发、熵增的吸热反应,不同温度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78~2.19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改性生物炭 磷酸根 硝酸根 吸附模型 吸附机理
下载PDF
雨水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韦毓韬 姜应和 +4 位作者 张校源 熊家祺 胡险峰 李文婷 刘丽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68-72,共5页
随着城市化发展,重金属污染物会通过汽油燃烧、轮胎的磨损、油脂的渗漏等过程产生,其通常吸附于颗粒物表面或以化学态、离子态的形式附着于地面。经过雨水的冲刷作用,重金属污染物溶于雨水径流排入受纳水体,造成受纳水体污染,影响生态... 随着城市化发展,重金属污染物会通过汽油燃烧、轮胎的磨损、油脂的渗漏等过程产生,其通常吸附于颗粒物表面或以化学态、离子态的形式附着于地面。经过雨水的冲刷作用,重金属污染物溶于雨水径流排入受纳水体,造成受纳水体污染,影响生态环境。通过综合性地讨论我国几个城市的道路雨水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对比不同城市和同一城市不同功能性用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就交通因素、大气污染程度、下垫面因素和季节性变化等对雨水径流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为我国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重金属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瓦池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及其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嘉颖 姜应和 +1 位作者 龚树毅 赵俊 《净水技术》 CAS 2020年第5期86-91,共6页
为了优化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为后续升级改造方案提供设计依据,以公安县瓦池污水处理厂2017年实际运行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进水COD、BOD5、TN、NH+4-N和TP的变化规律、分布特征以及与出水水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ODCr、B... 为了优化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为后续升级改造方案提供设计依据,以公安县瓦池污水处理厂2017年实际运行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进水COD、BOD5、TN、NH+4-N和TP的变化规律、分布特征以及与出水水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ODCr、BOD5、TN、NH+4-N和TP的年均值分别为201.93、101.51、32.14、21.52、3.34 mg/L,且随季节变化较明显;依据ATV-DVWK-A131E标准,该厂CODCr、BOD5、TN、NH+4-N和TP的设计进水浓度可分别取215、115、35、24、4.5 mg/L;原设计进水BOD5和NH+4-N较为合理,原设计进水COD偏大、原设计进水TN和TP偏小;进水COD、BOD5和NH+4-N浓度的变化会导致各自出水水质指标的正相关变化,进水TN浓度的变化会导致出水NH+4-N的正相关变化,进水TN和TP对出水TN和TP的影响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进水水质 变化规律 出水水质 相关性
下载PDF
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2
6
作者 杨丰恺 姜应和 徐天会 《山西建筑》 2019年第1期164-167,共4页
在点源污染已得到初步控制的基础上,城市非点源污染如今已成为城市水环境的重大污染源之一并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来源、特征、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分析,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 在点源污染已得到初步控制的基础上,城市非点源污染如今已成为城市水环境的重大污染源之一并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来源、特征、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分析,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强化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非点源污染 影响因素 防治措施
下载PDF
Zn-Al-La-LDHs改性膨润土对富营养化湖泊中磷的锁定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铭楷 姜应和 +4 位作者 程润喜 胡芳 周欢 林子阳 张翔凌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3-1832,共10页
采用恒定pH共沉淀法制备了Zn-Al-La-LDHs改性膨润土,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对样品微观形貌、元素组成、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Al-La-LDHs已成功合成并负载于膨润土表面;Langmuir和Freundl... 采用恒定pH共沉淀法制备了Zn-Al-La-LDHs改性膨润土,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对样品微观形貌、元素组成、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Al-La-LDHs已成功合成并负载于膨润土表面;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Zn-Al-La-LDHs改性膨润土对磷酸根的吸附过程,吸附过程中同时存在单层吸附和多层吸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2 mg·g^(-1)。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汤逊湖中心取5根带底泥和上覆水的样柱,进行了除磷药剂投加量实验。结果表明,根据上覆水溶解性磷酸盐(SRP)含量、表层8 cm底泥中活性磷(NaOH-P)含量、投药量安全系数(取10%)、改性膨润土吸附容量,可计算得到投药量;据前述计算结果投加所需的除磷药剂后,汤逊湖实验柱上覆水总磷(TP)质量浓度锁定在0.05 mg·L^(-1)以下,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体有关总磷的水质要求(TP≤0.05 mg·L^(-1))。以上结果说明所研制的Zn-Al-La-LDHs改性膨润土可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控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Zn-Al-La-LDHs 改性膨润土 吸附剂 除磷
原文传递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Wetland Habita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ed Wetland: A Review 被引量:12
8
作者 XU Zhouying BAN Yihui +2 位作者 jiang yinghe ZHANG Xiangling LIU Xiaoy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592-617,共26页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presence and functional rol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AM) fungi in wetland habitats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mycorrhizal status in wetlands and ...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presence and functional rol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AM) fungi in wetland habitats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mycorrhizal status in wetlands and the effect of flooding on AM fungal colonization. Plants of 99 families living in 31 different habitats have been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M fungi, even including submerged aquatic plants and several plant species that were thought to be nonmycorrhizal(Cyperaceae, Chenopodiaceae, and Plumbaginaceae). The functions of AM fungi in wetland ecological systems could be concluded as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composition,success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wetland plant community, and the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wetland plants. Affecting the composition,success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wetland plant community, AM fungi have positive, negative, or neutral eff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wetland speci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AM fungi in constructed wetland(CW) include flooding, phosphorus, plant species, aerenchyma, salinity, CW types, operation modes of CW, and wastewater quality.The generalist AM fungi strains can be established spontaneously, rapidly, and extensively in wastewater bioremediation technical installations; therefore, AM fungi can be considered ideal inhabitants of technical installations for the plant-based bioremediation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by organic pollutants or other contaminants. In the future, roles of AM fungi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urifying capacity of AM-CW system must be understood to optimize CW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人工湿地 湿地生境 综述 应用 湿地生态系统 AM真菌 有机污染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