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徒制对缓解高职院校高年资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
1
作者 蒋永文 夏天添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高年资教师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然而“躺平(职业倦怠)”亦成为阻碍其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我国高职院校99对高年资教师与青年教师为对象,展开了为期5天的调查... 高年资教师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然而“躺平(职业倦怠)”亦成为阻碍其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我国高职院校99对高年资教师与青年教师为对象,展开了为期5天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师徒制存在“师—徒”间的双向增益机制;(2)师徒制能够通过知识重组路径抑制高年资教师职业倦怠的滋生,同时,指导成效是干预这一效果的重要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组态分析提出了“专业资本导向型”与“心理资本导向型”两种基于师徒制的高年资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案,进而建议相关院校加大对师徒制的资源投入力度,赋予该制度一定的灵活性,以期从根源上解决高年资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徒制 知识重组 职业倦怠 高年资教师 组态分析
下载PDF
什么样的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共同富裕?——基于案例研究与组态分析
2
作者 蒋永文 夏天添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191,207,共8页
为回答“什么样的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问题,该研究立足“两山”理念,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通过案例分析构建了基于绿色发展模式的共同富裕实现机制模型,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与组态分析,探讨了不同条件组态的绿色发展模式... 为回答“什么样的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问题,该研究立足“两山”理念,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通过案例分析构建了基于绿色发展模式的共同富裕实现机制模型,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与组态分析,探讨了不同条件组态的绿色发展模式如何高绩效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结果显示:绿色产业分工、绿色技术变革、绿色资源分配、宏观调控、教育投入与资本流动是影响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条件变量,并以此提出了“产业分工型绿色发展模式”“技术变革型绿色发展模式”“资源分配型绿色发展模式”三种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高绩效组态路径方案。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相关地方政府可从绿色产业分工、绿色技术变革与绿色资源分配视角出发,探索有地方资源禀赋或产业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以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多实质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念 绿色发展模式 共同富裕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GC-MS融合技术的优质红茶和缺陷红茶香气品质评价
3
作者 王立磊 杨艳芹 +6 位作者 谢佳灵 缪伊雯 王启威 江用文 邓余良 童华荣 袁海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282,共9页
依据专家感官审评结果将14个红茶样本按香气品质的优劣划分为优质红茶与缺陷红茶2组,基于快速气相电子鼻(fast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ic-nose,GC-E-Nos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融合技术结... 依据专家感官审评结果将14个红茶样本按香气品质的优劣划分为优质红茶与缺陷红茶2组,基于快速气相电子鼻(fast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ic-nose,GC-E-Nos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融合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2组茶样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影响两类茶样分类的关键差异组分。结果显示:GC-E-Nose(44维)和GC-MS(73维)相融合可以得到117维融合数据集,用其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以实现两类红茶的准确分类,其模型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R_(Y)^(2)=0.976,Q^(2)=0.959)较单一的GC-E-Nose或GC-MS数据模型更优。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1.6和P<0.05双变量原则,共筛选出二甲基硫醚(B3、B25)、β-紫罗酮(A59)、(3E)-4,8-二甲基壬-1,3,7-三烯(A20)、二氢猕猴桃内酯(A64)、芳樟醇(A17)、苯乙醇(A19)、δ-辛内酯(A41)和γ-壬内酯(A45)8个关键香气组分对分类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GC-E-Nose与GC-MS融合技术可以实现缺陷红茶和优质红茶的快速、准确分类,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感官审评方法的补充,为红茶品质控制和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融合技术 红茶 香气 快速气相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和代谢组学分析揉捻转速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吴仕敏 余勤艳 +5 位作者 朱佳依 滑金杰 沈帅 江用文 袁海波 李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1-310,共10页
为探索揉捻转速(35、45、55、60 r/min)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及内质成分的影响,采用鸠坑群体种开展不同揉捻转速的制茶实验。通过感官分析与电子舌分析、色差分析相结合,探究不同揉捻转速对工夫红茶滋味、汤色等风味品质的影响;采用系统... 为探索揉捻转速(35、45、55、60 r/min)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及内质成分的影响,采用鸠坑群体种开展不同揉捻转速的制茶实验。通过感官分析与电子舌分析、色差分析相结合,探究不同揉捻转速对工夫红茶滋味、汤色等风味品质的影响;采用系统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茶色素和总茶黄素组分开展定量分析;利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对4种揉捻转速所制得工夫红茶中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揉捻转速对工夫红茶内质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45 r/min揉捻所制得的工夫红茶感官品质最佳,滋味和香气品质较优,电子舌和色差分析验证了45 r/min揉捻制得的工夫红茶滋味和汤色品质较佳。不同揉捻转速制得的工夫红茶中有16种差异化合物,主要是原花青素C_(1)、牡荆素、异牡荆素、天冬酰胺、天冬氨酸、没食子酸、苹果酸、琥珀酸和葡萄糖酸等,揉捻转速对酚酸类、有机酸类、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影响相对较大,对其他成分影响相对较小。45 r/min揉捻制得的工夫红茶中茶红素、品质指数、糖类、天冬氨酸等含量较高,而有机酸类、酚酸类和茶褐素等含量相对较低,表明揉捻转速为45 r/min时更有利于工夫红茶优质风味品质的形成。本研究可为工夫红茶的品质提升和精准化加工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揉捻转速 风味品质 内质成分 代谢组学
下载PDF
采用PLS-DA分析毛火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滑金杰 王华杰 +4 位作者 王近近 李佳 江用文 王岳梁 袁海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0-270,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毛火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明确新型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干燥设备的毛火效果,该研究以一芽一二叶初展嫩度的"福鼎大白"品种为原料进行工夫红茶加工,设定电磁滚筒-热风耦合(Rotary pot-Hot air coupling Fir... 为探究不同毛火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明确新型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干燥设备的毛火效果,该研究以一芽一二叶初展嫩度的"福鼎大白"品种为原料进行工夫红茶加工,设定电磁滚筒-热风耦合(Rotary pot-Hot air coupling First-Drying with electromagnetic heat,RHFD)、链板热风(Chain plate Hot air First-Drying,CHFD)、箱式热风(Box Hot air First-Drying,BHFD)、滚筒式滚炒(Rotary pot First-Drying,RFD)等4种毛火方式,比较所制茶样的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可溶性糖、咖啡碱、氨基酸等29个非挥发性指标,114个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的挥发性香气指标,10个外形和汤色色泽客观评价指标,同时进行了毛火方式的热效率、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性能指标的分析比较,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统计(PartialLeastSquaresDiscriminationAnalysis,PLS-DA)分析毛火方式对优质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并获得标志性差异化合物。结果表明: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毛火处理下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显著最低(P<0.05),简单儿茶素含量较高,茶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茶黄素综合指标TDE和茶色素综合指标10TFRB最高(P<0.05),毛火方式对茶黄素总量影响不显著(P>0.05);挥发性化合物总量以RHFD方式最高,RFD方式次之,CHFD方式最低;RHFD毛火方式芳香类、萜烯类等化合物含量最高。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毛火升温快、温度分布均匀且稳定性好,热效率和生产效率高(分别为50.0%、220 kg/h),生产成本较低(仅0.32元/kg),预热时间仅14min;所制红茶在汤色透亮度、香气甜久度、滋味甜醇度等方面均得到提升,感官总分最高(P<0.05),达88.1。PLS-DA分析从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角度均可将工夫红茶4种毛火方式显著区分,并分别获得了43种和18种差异化合物,结合差异性分析获得标志性差异化合物,2,4,6-三(1,1-二甲基乙基)-4-甲基环己-2,5-二烯-1-酮、香叶醇、3-辛酮、水杨酸甲酯、茶黄素、茶褐素、可溶性糖、表儿茶素等,可作为区分工夫红茶毛火方式,以及定向加工甜香、甜醇、高亮等优质工夫红茶的指标物质。该研究为红茶加工基础和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控制 香气 工夫红茶 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技术 毛火 多元统计 茶色素 香叶醇 性能参数
下载PDF
温度对茶发酵叶色泽及茶色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6
作者 滑金杰 袁海波 +2 位作者 姚月凤 江用文 王近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00-308,共9页
为探究温度对发酵外形、汤色指标和品质成分的影响,并获得快速判别发酵适度的指标,该文以福鼎大白茶品种鲜叶为原料,设置25、30、35、40℃等4个发酵温度,首次检测在制品外形L值(亮度)、a值(红度)、b值(黄度)和△E值(总色差),汤色LC值(... 为探究温度对发酵外形、汤色指标和品质成分的影响,并获得快速判别发酵适度的指标,该文以福鼎大白茶品种鲜叶为原料,设置25、30、35、40℃等4个发酵温度,首次检测在制品外形L值(亮度)、a值(红度)、b值(黄度)和△E值(总色差),汤色LC值(总汤色值)、LL值(汤色透亮度)、La值(汤色红度)和Lb值(汤色黄度)等色泽属性,以及TFs(茶黄素)、TRs(茶红素)和TBs(茶褐素)等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建立3类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酵的进行会导致外形色泽L值、b值的下降,a值的增加,汤色LC值、La值和Lb值的先升后降,LL值的下降,各色泽属性的剧变期均发生在前90 min;不同温度比较,低温(25或30℃)有利于外形亮度L值、外形黄度b值、总汤色LC值、汤色黄度Lb值和汤色红度La的值的稳定,高温(35℃)有利于外形红度a值和汤色透亮度LL值的增加。品质成分TFs和TRs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然茶红素峰值点出现时间晚于茶黄素,整体上以25℃发酵有利于TFs的形成和累积,而30℃发酵有利于TRs累积。相关性分析表明,TFs和TRs均与TFRB(茶黄素和茶红素之和与茶褐素的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TFRB值较TFR值(茶红素与茶黄素的比值)更可有效代表茶黄素和茶红素在叶内的贡献表征;外形色泽属性与汤色色泽属性间呈极显著相关性,TFs与L值、b值、L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C值、La值呈显著正相关,TRs仅与a值和Lb值呈显著正相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获得了以LL值、Lb值和b值为变量的茶黄素回归模型,R2达到0.804,结合回归模型和相关性结果可以看出外形黄度b值最为关键,可作为判断发酵适度和衡量茶黄素含量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温度 加工 红茶 色泽属性 茶黄素 茶红素
下载PDF
微波杀青对茶在制品物理特性影响的初探 被引量:11
7
作者 滑金杰 袁海波 +3 位作者 王近近 江用文 董春旺 邓余良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6-482,共7页
以一芽一叶的福鼎大白茶鲜叶为原料,设定6个微波杀青的时间梯度(0、30、60、90、120、150 s),按时间点取样,测定在制品的含水率、容重、色差Lab值、长度、宽度等,研究微波杀青时间对茶在制品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波杀青的进... 以一芽一叶的福鼎大白茶鲜叶为原料,设定6个微波杀青的时间梯度(0、30、60、90、120、150 s),按时间点取样,测定在制品的含水率、容重、色差Lab值、长度、宽度等,研究微波杀青时间对茶在制品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波杀青的进行,在制品的含水率在前90 s匀速缓慢下降,而后急速下降,容重在微波30 s后显著下降;茶在制品的平均相对长度差、相对宽度差和面积差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微波60~90 s时相对最小;在制品色差L值、|a|值、b值随着微波杀青的进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微波前90 s均较鲜叶有显著提升,而后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微波杀青时间和含水率均对L值、|a|值、b值、相对长度差等呈显著影响,总体上看以微波杀青60~90 s最有利于获得较优的外形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杀青 茶在制品 物理特性 相对长度差 色差Lab值
下载PDF
茶红素分离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山 陈小强 +5 位作者 滑金杰 李佳 董春旺 王银诚 江用文 袁海波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1-210,共10页
采用茶汤有机试剂萃取分离,并分别经过反相C_(18)柱层析纯化,制备出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酸性正丁醇层三部分茶红素。根据紫外可见光波扫描计算出色价,并研究了茶红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30%、50%和70%甲醇梯度洗脱,纯化... 采用茶汤有机试剂萃取分离,并分别经过反相C_(18)柱层析纯化,制备出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酸性正丁醇层三部分茶红素。根据紫外可见光波扫描计算出色价,并研究了茶红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30%、50%和70%甲醇梯度洗脱,纯化后3类茶红素液相检测发现无咖啡碱和茶黄素,仅有少量儿茶素杂质。纯化后色素色价分别为乙酸乙酯层128.04,正丁醇层91.04,酸性正丁醇层76.16。遮光处理,p H=3酸性条件,45℃以下贮藏,有利于茶红素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红素 柱层析 色价 稳定性
下载PDF
茶叶加工“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 被引量:5
9
作者 江用文 袁海波 +3 位作者 朱宏凯 滑金杰 杨艳芹 沈帅 《中国茶叶》 2021年第10期10-17,共8页
“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叶加工在基础理论研究、工艺技术创新、加工装备和生产线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为“十四五”茶叶加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总结了茶叶加工领域“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叶加工在基础理论研究、工艺技术创新、加工装备和生产线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为“十四五”茶叶加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总结了茶叶加工领域“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领域“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为茶叶加工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 十三五 进展 十四五 展望
下载PDF
足火工艺参数对工夫红茶热风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近近 袁海波 +4 位作者 滑金杰 江用文 董春旺 邓余良 杨艳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87-296,共10页
干燥是制茶必不可少的工序,为探究足火条件对红茶热风干燥特性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明确较优足火工艺参数,该文以工夫红茶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定130、110、90和70℃共4个不同热风足火温度,茶叶干燥至10、20、30、40、50、60min时通过其品质... 干燥是制茶必不可少的工序,为探究足火条件对红茶热风干燥特性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明确较优足火工艺参数,该文以工夫红茶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定130、110、90和70℃共4个不同热风足火温度,茶叶干燥至10、20、30、40、50、60min时通过其品质成分含量的测定和感官审评,分析了不同足火温度下工夫红茶的热风干燥特性,探讨了足火条件对工夫红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研究了足火温度间的关键差异性成分。结果表明:足火温度越高,茶叶含水率越低、干燥速率越大、干燥至含水率小于5%的时间越短,其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在1.729×10^-8~3.648×10^-8 m^2/s之间,干燥活化能为15.40 kJ/mol;Page模型可用于反映茶叶足火过程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决定系数在0.924~0.995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008~0.023之间,离差平方和在1.043×10^-4~7.866×10^-4之间;足火温度越高,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总儿茶素、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越高,同时茶黄素、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含量越低;90℃足火40min为工夫红茶的较佳足火干燥工艺;咖啡碱、可溶性糖、氨基酸、儿茶素C、茶黄素可作为工夫红茶足火工序的控制指标。该研究为优质工夫红茶标准化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时间 品质控制 红茶 足火 干燥特性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GC-TOFMS/OAV不同栗香特征绿茶关键香气组分分析 被引量:58
11
作者 张铭铭 尹洪旭 +5 位作者 邓余良 姚月凤 江用文 滑金杰 袁海波 杨艳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4-252,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3类典型栗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对关键香气组分进行筛选。结果表明:3类不同栗香特征的绿茶共鉴定出79种共有香气组分,其中萜烯...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3类典型栗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对关键香气组分进行筛选。结果表明:3类不同栗香特征的绿茶共鉴定出79种共有香气组分,其中萜烯类较多,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基于OAV不小于1,共筛选出12种关键香气组分,其中己醛、1-辛烯-3-酮、β-紫罗兰酮在3类典型栗香绿茶中OAV均不小于10,特别是1-辛烯-3-酮在3类典型栗香绿茶中OAV均超过100;以OAV结果为基础,在模拟体系中添加相同浓度和比例的关键香气组分进行香气重构,3类典型栗香重构样与对照样的夹角余弦值均在0.97以上。本研究明确了12种关键香气组分对栗香绿茶特征香气的贡献作用,并通过香气重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结果的可靠性,为绿茶赋香物的定性及量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栗香绿茶 气味活度值
下载PDF
电子舌在工夫红茶甜纯滋味特征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姚月凤 王家勤 +6 位作者 滑金杰 许琦 张铭铭 江用文 袁海波 董春旺 李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36-241,共6页
为了更客观、快速、准确地评价工夫红茶的甜纯滋味特征,首先以专家人工感官审评为依据,根据茶汤滋味特点将工夫红茶分为甜纯、纯正、欠纯3组。然后采用电子舌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手段综合评价茶汤滋味,并建立甜纯滋味判别方程。最后... 为了更客观、快速、准确地评价工夫红茶的甜纯滋味特征,首先以专家人工感官审评为依据,根据茶汤滋味特点将工夫红茶分为甜纯、纯正、欠纯3组。然后采用电子舌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手段综合评价茶汤滋味,并建立甜纯滋味判别方程。最后,对验证集中的工夫红茶开展电子舌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电子舌响应的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揭示电子舌可有效区分滋味甜纯或非甜(纯正、欠纯)工夫红茶,且影响甜纯滋味识别的关键电子舌传感器为SWS甜味传感器(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基于二元逻辑回归构建甜纯滋味判别预测方程,且整体预测准确率达93.8%。此外,验证集茶样的电子舌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电子舌用于评判工夫红茶甜纯滋味的有效性。综上,本研究采用电子舌技术实现了对工夫红茶甜纯滋味特征的快速、准确判别评价,为后续茶叶滋味特征成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亦可为茶汤滋味的客观、智能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电子舌 甜纯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IRAE-HS-SPME/GC-MS分析杀青方式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华杰 滑金杰 +5 位作者 余勤艳 江用文 王近近 杨艳芹 邓余良 袁海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09-217,共9页
为探明创新型联合杀青方式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滚筒杀青为对照,设定滚筒-微波、滚筒-远红外、滚筒-微波-远红外、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共5种方式,结合感官审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成品茶样香气成分68种,采用偏最小二乘-判... 为探明创新型联合杀青方式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滚筒杀青为对照,设定滚筒-微波、滚筒-远红外、滚筒-微波-远红外、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共5种方式,结合感官审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成品茶样香气成分68种,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层次聚类分析、香气活度值法、差异显著性分析等探明绿茶栗香形成的最佳杀青方式,寻找栗香关键组分。结果表明,滚筒联合远红外有利于栗香品质的提升,其中以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可获得高扬持久的栗香,且滋味鲜爽,整体品质最优;滚筒联合远红外杀青处理利于高沸点醇类、酮类、芳香烃类如芳樟醇、反式-β-紫罗酮等的转化与形成,以滚筒-远红外-微波处理含量显著最高;PLS-DA及层次聚类分析可根据栗香强度将不同类杀青方式准确区分及聚类,结合香气活度值,明确反式-β-紫罗酮、芳樟醇、顺-3-己酸己烯酯、壬醛、香叶醇、苯乙醛6种物质为栗香关键组分。本研究可为定向化、标准化生产优质栗香绿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栗香 杀青方式 顶空固相微萃取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层次聚类分析 香气活度值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悬浮发酵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江用文 滑金杰 +1 位作者 袁海波 马海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1-77,共7页
以同一嫩度的英红9号、福鼎大白、金观音、槠叶齐4个差异性较大品种的鲜叶为原料进行悬浮发酵实验,开展茶树品种、酶源类型(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等)、儿茶素组分(含量、配比等)对茶黄... 以同一嫩度的英红9号、福鼎大白、金观音、槠叶齐4个差异性较大品种的鲜叶为原料进行悬浮发酵实验,开展茶树品种、酶源类型(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等)、儿茶素组分(含量、配比等)对茶黄素形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PPO活性/POD活性比值以福鼎大白最高,英红9号和金观音次之;简单儿茶素总量(total simple catechin,TSC)和酯型儿茶素总量(total ester-type catechin,TETC)均以英红9号最高,福鼎大白和金观音次之,槠叶齐最低;各儿茶素组分除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均呈前期迅速下降、后期平稳的趋势,儿茶素剧烈消耗期在发酵前30 min;茶黄素组分形成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点在发酵15 min和30 min,不同品种不同茶黄素组分峰值时间和高度不同;整体上,以最高儿茶素底物含量和第2高PPO活性/POD活性比值的英红9号品种茶黄素的形成量显著最多,最高PPO活性的福鼎大白和金观音品种可最快形成茶黄素,但较高活性的POD和较低含量的儿茶素,导致茶黄素的形成量较低,而具有最低PPO活性/POD活性比值和最低含量的儿茶素底物的槠叶齐品种形成茶黄素的能力最差。即PPO活性/POD活性比值越大,儿茶素底物含量越大,TETC/TSC比值越大,形成茶黄素的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儿茶素 茶树品种 茶黄素
下载PDF
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龙井绿茶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近近 袁海波 +5 位作者 陶瑞涛 滑金杰 邓余良 董春旺 江用文 王霁昀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5-566,共12页
为探究采用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对龙井绿茶品质的影响,把茶叶分别存储于风冷冰箱的冷藏室和冷冻室、直冷冰吧的冷藏室和冷冻室等4种不同的贮藏环境中贮藏90、180、270、360 d时分别取样,通过生化成分含量测定及感官审评等分析比较不... 为探究采用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对龙井绿茶品质的影响,把茶叶分别存储于风冷冰箱的冷藏室和冷冻室、直冷冰吧的冷藏室和冷冻室等4种不同的贮藏环境中贮藏90、180、270、360 d时分别取样,通过生化成分含量测定及感官审评等分析比较不同贮藏条件对绿茶的存储效果。结果表明,整个贮藏期内,冷冻室对生化成分的存储效果优于冷藏室,其中风冷冰箱冷冻室能有效地保持茶叶低含水率,贮藏180 d时其含水率显著低于直冷冰吧(P<0.05),直冷冰吧冷冻室则对叶绿素、维生素C、咖啡碱等含量保持效果较好,贮藏180 d时其维生素C和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风冷冰箱(P<0.05);在0~180 d的贮藏期内,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均在风冷冰箱的冷冻室保留率高(均约为95%),贮藏后期则在直冷冰吧的冷冻室保留率高,且贮藏结束时均与风冷冰箱差异显著(P<0.05)。风冷冰箱有利于绿茶滋味和香气的保持,直冷冰吧有利于绿茶外形的保持,即不同贮藏条件对茶叶的感官分属性的影响不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汤色、滋味、香气、咖啡碱和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在不同的贮藏方式间差异较大。结合两设备的特点可知,茶叶相对短期存储时可选择风冷冰箱,长期存储时则直冷冰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品质 贮藏 风冷冰箱 直冷冰吧
下载PDF
足火热传递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及色泽、滋味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华杰 滑金杰 +2 位作者 江用文 王近近 袁海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48-157,共10页
目的:为探究不同足火热传递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翠峰’品种为原料制作工夫红茶,设定3类、共5种足火热传递方式:热辐射(远红外足火、微波足火)、热对流(箱式热风足火)、热传导(理条足火、六角辉锅足火),检测干茶外形亮... 目的:为探究不同足火热传递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翠峰’品种为原料制作工夫红茶,设定3类、共5种足火热传递方式:热辐射(远红外足火、微波足火)、热对流(箱式热风足火)、热传导(理条足火、六角辉锅足火),检测干茶外形亮度(L值)、红度(a值)、黄度(b值),汤色透亮度(LL值)、红度(La值)、黄度(Lb值)等指标,及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黄酮苷、可溶性糖等60余种品质成分,比较不同方式下各指标差异,结合感官审评及电子舌技术评价所制成品茶的品质优劣,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及显著性分析探明各方式对"高亮"汤色、"甜醇"滋味、"乌润"外形等的影响,并获得标志性差异物质。结果表明:热传导足火有利于儿茶素组分(除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茶黄素组分、茶红素、茶褐素,除牡荆素葡萄糖苷(vitexin-glucoside,Vit-Glc)外的黄酮苷组分、氨基酸组分、可溶性总糖等成分的保留和浸出,六角辉锅足火整体上较理条足火低,热辐射次之,热对流最低。外形L值和b值、汤色La值和Lb值均以热传导显著最优,外形a值以微波足火最优,汤色LL值以热对流最优。电子舌分析可看出3类方式雷达相应轮廓图显著不同,热辐射、热传导、热对流方式分别对茶汤酸味和鲜味、苦味和咸味、甜味和综合属性响应强烈。感官审评角度热传导方式下汤色红亮,但外形色泽易带灰,滋味较浓带涩,热辐射则获得香气高甜,滋味浓爽,汤色橙红。PLS分析模型将3类方式下工夫红茶在汤色和滋味分属性明显区分,外形属性则热传导明显区分于热辐射和热对流,通过显著性分析获得不同足火热传递方式工夫红茶分属性的关键差异物:汤色差异成分为茶黄素、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gallate,TF-D-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可溶性糖、精氨酸、磷酸乙醇胺等;外形色泽差异成分为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总茶黄素、茶褐素、Vit-Glc、葡萄糖苷、瓜氨酸、甘氨酸等;滋味差异成分为茶黄素、TF-D-G、茶褐素、槲皮素-3-O-β-D-龙胆双糖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精氨酸、瓜氨酸、甘氨酸等。本研究可为定向化、标准化生产"乌润""高亮""甜醇"的优质工夫红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足火热传递方式 品质成分 色差 电子舌 偏最小二乘法分析
下载PDF
基于色差系统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家勤 姚月凤 +2 位作者 袁海波 江用文 李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茶汤亮度是反映工夫红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茶汤亮度评价依赖于专家感官审评,缺少量化的评价手段。以感官审评的茶汤亮度为依据,对43个不同亮度茶汤开展色差分析,并结合多变量分析和线性回归拟合,建立茶汤亮度预测方程。结果... 茶汤亮度是反映工夫红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茶汤亮度评价依赖于专家感官审评,缺少量化的评价手段。以感官审评的茶汤亮度为依据,对43个不同亮度茶汤开展色差分析,并结合多变量分析和线性回归拟合,建立茶汤亮度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基于茶汤色差轮廓,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可有效区分亮、暗茶汤。基于线性回归拟合,筛选出关键变量为L99(明度)、C*(彩度),建立的茶汤亮度预测方程为Lpre=–46.028+0.519×L99+0.117×C*,预测值和感官审评所得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P<0.01)。此外,验证集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预测方程用于红茶茶汤亮度评价的有效性。综上,本研究通过茶汤色差系统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量化评价方法,对红茶品质的客观智能评价及后续高亮红茶的定向化加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茶汤亮度 色差分析 多变量分析
下载PDF
温度和湿度对龙井绿茶和工夫红茶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近近 袁海波 +5 位作者 陶瑞涛 邓余良 滑金杰 董春旺 江用文 王霁昀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09-217,共9页
为探究环境湿度和温度对茶叶贮藏品质的影响,以龙井绿茶和工夫红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其贮藏于室温及4℃的高湿区(RH 65%)、中湿区(RH 45%)、干区(RH 25%)共6种贮藏环境中3个月后,分析茶叶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体上环境湿度越低,... 为探究环境湿度和温度对茶叶贮藏品质的影响,以龙井绿茶和工夫红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其贮藏于室温及4℃的高湿区(RH 65%)、中湿区(RH 45%)、干区(RH 25%)共6种贮藏环境中3个月后,分析茶叶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体上环境湿度越低,茶叶生化成分含量及干茶色泽品质就会越高,其中中湿区部分生化成分含量已显著高于高湿区(P<0.05),且与干区无显著差异(P>0.05);相同湿度环境下,对于龙井绿茶,4℃更有利于其生化成分含量和干茶色泽品质的保持,对于工夫红茶,则4℃和室温均可;龙井绿茶和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分别在4℃和室温的中湿区最优。综上,4℃中湿区和室温中湿区可分别作为绿茶和红茶短期贮藏环境。同时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氨基酸、VC、a值及茶黄素可分别作为表征其短期贮藏品质的主要指标。该研究为茶叶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井绿茶 工夫红茶 温度 湿度 贮藏品质
下载PDF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分析不同足火方式对绿茶中叶绿素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仕敏 江用文 +2 位作者 滑金杰 袁海波 李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4-51,共8页
探索不同足火方式(远红外足火、微波足火、提香机足火、理条足火、六角辉锅足火)对绿茶色泽和叶绿素降解的影响。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茶叶中叶绿素组分及其降解衍生物方法,可在20 min内检... 探索不同足火方式(远红外足火、微波足火、提香机足火、理条足火、六角辉锅足火)对绿茶色泽和叶绿素降解的影响。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茶叶中叶绿素组分及其降解衍生物方法,可在20 min内检测19种叶绿素及降解组分,并较好分离6对差向异构体,且预处理简单。将该方法用于5种不同足火方式所制绿茶中叶绿素及其降解组分的检测分析,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足火方式对绿茶叶绿素降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足火所制绿茶色泽感官品质和色泽属性均优于其他足火方式。微波足火所制得绿茶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等含量最高,而降解产物焦脱镁叶绿酸a、焦脱镁叶绿酸b、焦脱镁叶绿素a、焦脱镁叶绿素b含量最低,表明微波足火过程中绿茶发生异构化、脱镁降解反应、脱羧甲基化反应的程度均低于其他足火方式,故微波足火更有利绿茶中叶绿素的保留。本研究可为绿茶品质提升和定向化加工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足火方式 叶绿素 降解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对不同栗香特征绿茶判别分析 被引量:59
20
作者 尹洪旭 杨艳芹 +4 位作者 姚月凤 张铭铭 王家勤 江用文 袁海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98,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analysis,HCA)对18个不...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analysis,HCA)对18个不同栗香特征的绿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PCA、PLS-DA和HCA均可直观地对3种不同栗香特征的绿茶进行有效区分;PLS-DA中,18个栗香茶样基于其香气特征实现良好分离,其中R2Y=0.843、Q2=0.694,说明该模型对3种栗香特征绿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好的预测能力;HCA中,3种栗香绿茶在聚类距离12处被清晰地分成3类,其中板栗香型和嫩栗香型距离更接近,聚类效果和感官辨识基本一致。此外,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大于1,筛选出了38种区分不同栗香特征的重要挥发性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主成分分析 层次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