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抗滑桩-锚杆组合结构支护下边坡变形机制研究
1
作者 蒋志坚 黄旭东 +1 位作者 黄小平 朱珍德 《山西建筑》 2024年第22期69-73,144,共6页
为研究多地层地质边坡在抗滑桩和锚杆组合结构支护下的稳定性,依托贵州某水库工程,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构建典型水库边坡变形数值模型,对有无支护两种工况分别进行计算分析,研究水库溢洪道边坡的变形规律,得出结论如下:抗滑桩和... 为研究多地层地质边坡在抗滑桩和锚杆组合结构支护下的稳定性,依托贵州某水库工程,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构建典型水库边坡变形数值模型,对有无支护两种工况分别进行计算分析,研究水库溢洪道边坡的变形规律,得出结论如下:抗滑桩和锚杆组合支护可以减小边坡的变形,稳定性系数从支护前的0.85提升到支护后的1.52;抗滑桩在岩层交界附近弯矩和剪力最大;数值模型和实际监测变形值吻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地质边坡的组合支护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变形机制 抗滑桩-锚杆组合结构 支护
下载PDF
基于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的防渗帷幕优化设计研究
2
作者 黄小平 蒋志坚 +2 位作者 平扬 朱珍德 吴俊宇 《水道港口》 2024年第2期244-250,共7页
裂隙岩体渗流问题广泛存在于采矿、水利、边坡和地下工程之中,严重影响工程稳定性,给大坝防渗帷幕的设计带来了困扰。结合深汕水底山水库工程,针对重力坝绕坝裂隙岩体渗流问题,利用3DEC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式,构建含裂隙网络的精细三维... 裂隙岩体渗流问题广泛存在于采矿、水利、边坡和地下工程之中,严重影响工程稳定性,给大坝防渗帷幕的设计带来了困扰。结合深汕水底山水库工程,针对重力坝绕坝裂隙岩体渗流问题,利用3DEC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式,构建含裂隙网络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对基于地勘信息的防渗帷幕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岩体裂隙渗流分析,提出了右岸处防渗端界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及左岸整体防渗墙深度向下延伸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EC离散元 裂隙网络 渗流分析 防渗帷幕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多地层边坡支护模拟研究
3
作者 黄小平 蒋志坚 +1 位作者 黄旭东 朱珍德 《吉林水利》 2024年第10期1-6,共6页
为探究不同支护形式对多地层边坡开挖破坏的影响规律,依托贵州某复杂多地层溢洪道边坡工程,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理论,开展喷锚+预应力锚索以及锚杆+抗滑桩支护下的多地层边坡开挖模拟,对比模拟与现场监测结果。结果表明:采用锚杆+抗滑桩... 为探究不同支护形式对多地层边坡开挖破坏的影响规律,依托贵州某复杂多地层溢洪道边坡工程,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理论,开展喷锚+预应力锚索以及锚杆+抗滑桩支护下的多地层边坡开挖模拟,对比模拟与现场监测结果。结果表明:采用锚杆+抗滑桩支护方案优于喷锚+预应力锚索支护方案,稳定安全系数由1.20提升至1.45;锚杆+抗滑桩支护后边坡整体位移从坡顶到坡脚逐渐减小;抗滑桩弯矩值和剪力值的最大值处均位于岩土体结构面或交界面处,锚杆的轴向力从坡顶到坡脚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最大轴向拉力约57.4 kN;采用锚杆+抗滑桩支护后,边坡现场位移监测数据变化速率逐渐减小,现场监测点的最大位移与数值模拟最大位移值基本吻合,证明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地层边坡 边坡稳定性 组合支护方案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时代诉求与培育策略
4
作者 徐春梅 乔兴媚 姜志坚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5,共5页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势,培养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而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应遵循现实逻辑、需求逻辑与应用逻辑等。高职院校完成这一使命任务的关键在教师,高职教师是数字理念、数字知识、...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势,培养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而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应遵循现实逻辑、需求逻辑与应用逻辑等。高职院校完成这一使命任务的关键在教师,高职教师是数字理念、数字知识、数字技能与数字能力的统一体。但目前高职教师的数字基础技能、数字素养创新能力以及数字技术灵活应用能力等造成高职人才培养的滞后性。面向未来,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应从转变思维模式,构建新的数字技术知识体系,促进数字化教学,实现教师与数字技术共生,加强专业升级改造,提高教师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水平等措施着手,提高高职教师的时代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高职教师 数字素养 专业升级 时代价值
下载PDF
铵态氮加富对贝克喜盐草光合作用、谷氨酰胺合成酶和氨基酸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江志坚 Chanaka Isuranga PREMARATHNE +4 位作者 方扬 林基桢 吴云超 刘松林 黄小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海草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由于体型小,其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且近海氮负荷增加导致其处于加速退化状态。目前贝克喜盐草对铵毒害的生理响应尚不清楚。基于室内模拟实验,设置了四种铵态氮梯度(对照;25、50和100μmol·L^(-1... 海草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由于体型小,其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且近海氮负荷增加导致其处于加速退化状态。目前贝克喜盐草对铵毒害的生理响应尚不清楚。基于室内模拟实验,设置了四种铵态氮梯度(对照;25、50和100μmol·L^(-1)),结合叶绿素荧光技术、非损伤微测技术和靶向代谢组学,探讨了铵态氮加富对贝克喜盐草光合作用、叶绿素、叶肉细胞铵离子流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贝克喜盐草叶片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呈现低铵态氮加富>中铵态氮加富>对照>高铵态氮加富的变化趋势,高铵态氮加富显著降低了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碳库用于铵态氮的同化。同时,铵态氮加富显著增加了铵离子内流流速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把过多的铵同化成氨基酸。但是,铵态氮加富却降低了氨基酸成分,这可能是由于氨基酸被用来合成有机物如关键次生代谢物,以进一步调节和适应铵毒害作用。因此,适度的铵营养盐增加可促进贝克喜盐草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而高浓度的铵营养盐则对贝克喜盐草产生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态氮 贝克喜盐草 光合作用 谷氨酰胺合成酶 氨基酸
下载PDF
基于序贯自适应误差状态Kalman滤波的MARG姿态估计算法
6
作者 林新华 赵陶然 +3 位作者 林威 孙文涛 江志健 王梦蕾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75-1180,共6页
在由磁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MARG)组合的航姿参考系统中,加速度计和磁传感器易受线性加速度和软硬磁干扰影响,从而降低系统姿态估计精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欧拉角误差的序贯自适应误差状态Kalman滤波算法,用于抗干扰的MAR... 在由磁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MARG)组合的航姿参考系统中,加速度计和磁传感器易受线性加速度和软硬磁干扰影响,从而降低系统姿态估计精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欧拉角误差的序贯自适应误差状态Kalman滤波算法,用于抗干扰的MARG姿态估计。通过建立基于欧拉角误差的线性系统误差模型,避免了基于四元数或欧拉角的MARG姿态估计算法中存在的非线性问题;同时,采用序贯Sage-Husa自适应算法,通过欧拉角误差量测值实时估计量测噪声参数,抑制线性加速度和软硬磁干扰对倾角和航向角估计精度的影响。为验证所提算法有效性,进行了抗干扰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无序贯自适应误差状态Kalman滤波算法,所提算法的航向角估计最大误差降低了94%以上,倾角估计最大误差降低了20%以上,提高了系统姿态估计精度,同时具有强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G传感器 姿态估计 欧拉角误差 抗干扰 KALMAN滤波
下载PDF
全球海草的中文命名 被引量:25
7
作者 黄小平 江志坚 +3 位作者 张景平 于硕 刘松林 吴云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7-133,共7页
海草(seagrass)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以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全球已知海草的种类有70余种,隶属6科13属;中国现有海草22种,隶属4科10属。2014年11月"第十一次国际海草生物学研讨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Seagr... 海草(seagrass)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以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全球已知海草的种类有70余种,隶属6科13属;中国现有海草22种,隶属4科10属。2014年11月"第十一次国际海草生物学研讨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Seagrass Biology Workshop)在三亚召开时,国内海草研究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并进行了统一命名。然而,国内中文文章在引用非中国海草种类时,同一种海草的中文名称不一致,或者同一属不同的物种以一样的中文名出现,或者用属中文名后接拉丁文方式表达。同时,国外海草的中文名也多以"藻"来命名,容易引起混淆。因此,有必要在中国海草"藻"名更改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全球其他海草的中文命名,以利于国内海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全球 中文命名
下载PDF
基于种子法的海菖蒲海草床恢复 被引量:11
8
作者 于硕 张景平 +3 位作者 崔黎军 江志坚 张凌 黄小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4,共6页
海草床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海洋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分布面积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下降,海草床保护和恢复已成为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研究首次尝试在野外用种子法对热带... 海草床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海洋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分布面积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下降,海草床保护和恢复已成为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研究首次尝试在野外用种子法对热带海草优势种海菖蒲进行生态恢复,并探究影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埋藏深度及种子保护对海菖蒲种子的萌发率影响显著。埋藏深度为6cm时,海菖蒲种子的萌发率仅为1.25%,大部分种子腐烂失活。埋藏深度为2cm时,网袋埋藏种子的萌发率高达96.10%,但直接埋藏种子的萌发率远远低于用网袋保护的种子,这可能是由于生物扰动或动物捕食增加了种子的流失。春季大型藻类和附着藻类的爆发是导致海菖蒲幼苗生长受阻、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 生态恢复 种子
下载PDF
3D打印重度肋骨骨折模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才铭 高晓盈 +4 位作者 吴祖培 蒋志坚 陈宇宁 黄健东 周路路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8期983-987,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重度肋骨骨折模型的临床应用。方法:对9例重度肋骨骨折患者,共50处肋骨骨折,进行3D重建,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1:1物理模型,并测量肋骨骨折处高度及弯曲度,选择合适的接骨器型号进行体外模拟复位和内固定术。最后,根据3D... 目的:探讨3D打印重度肋骨骨折模型的临床应用。方法:对9例重度肋骨骨折患者,共50处肋骨骨折,进行3D重建,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1:1物理模型,并测量肋骨骨折处高度及弯曲度,选择合适的接骨器型号进行体外模拟复位和内固定术。最后,根据3D打印模型及数据参数指导临床内固定术。同时,利用3D打印模型进行临床教学及医患沟通。结果:(1)3D打印结果:3D重建及3D打印模型均获得清晰的立体解剖结构,3D打印模型更直观真实。(2)根据3D打印模型测量的数据参数选取肋骨接骨器,均完全符合目标肋骨的要求。(3)3D打印模型有助于临床教学及医患沟通。结论:3D打印肋骨骨折模型有助于准确诊断重度肋骨骨折,有助于合适接骨器的准备及术中操作导航,从而减少手术创伤;通过3D打印模型,有助于医患沟通和临床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三维重建 肋骨骨折 内固定 肋骨接骨器
下载PDF
数字化设计精准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才铭 高晓盈 +4 位作者 吴祖培 蒋志坚 陈宇宁 黄健东 周路路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年第15期2265-2271,共7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精准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根据cT资料进行皮肤和肋骨三维重建;在皮肤可视化状态下定位肋骨骨折,设计手术切口;计算机虚拟复位后,测量骨折处的高度和弯曲度,选择合适的...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精准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根据cT资料进行皮肤和肋骨三维重建;在皮肤可视化状态下定位肋骨骨折,设计手术切口;计算机虚拟复位后,测量骨折处的高度和弯曲度,选择合适的肋骨接骨器,并进行虚拟内固定术。最后,根据以上数据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三维重建结果:均获得了清晰的立体解剖结构及可视化3D图像模型。2.数字化设计结果:20例患者总共77处肋骨骨折,数字化设计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采用数字化设计定位肋骨骨折更精准(P=0.001),手术更做创;虚拟复位均达到解剖复位要求,接骨器的高度及弯曲度完全符合目标肋骨的要求(P=0.001),固定良好。3.随访1-6个月,接骨器均无上翘、移位、滑脱。结论数字医学技术有助于充分了解多发肋骨骨折的立体解剖结构,有助于术中精准定位及肋骨接骨器的最优选择,具有精准化、做创化、个性化、安全性等优点,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数字医学 三维重建 精准医学 内固定 肋骨接骨器
下载PDF
软黏土静力剪切破坏过程中小应变剪切模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勇 蒋志坚 +3 位作者 平扬 卢文斌 何燕新 张聪 《河南科学》 2018年第7期1062-1069,共8页
在软土地基上兴建大型建筑工程,软黏土在长期静荷载作用下土体结构的演变破坏是工程结构设计和地基稳定性分析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温州软黏土为试验材料,利用动三轴联合弯曲元系统对饱和软黏土在静力剪切状态下小应变剪切模量的变化... 在软土地基上兴建大型建筑工程,软黏土在长期静荷载作用下土体结构的演变破坏是工程结构设计和地基稳定性分析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温州软黏土为试验材料,利用动三轴联合弯曲元系统对饱和软黏土在静力剪切状态下小应变剪切模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弯曲元测得的数据与共振柱数据间的异同、软黏土试样的抗剪切强度、应力-应变关系及有效应力路径的变化等.结果表明,小应变剪切模量与有效应力存在一定关系,当有效应力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小应变剪切模量会出现突降,且有一个明显的拐点,此时土体结构完全破坏,说明小应变剪切模量可以用来表征土体结构变化,该拐点可作为判断土体结构破坏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软黏土 小应变剪切模量 共振柱试验 动三轴试验 弯曲元
下载PDF
海南典型热带海草床4种代表性鱼类的生长特征及其对海草资源量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启明 刘松林 +4 位作者 张弛 崔黎军 江志坚 吴云超 黄小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70,共9页
文章以海南岛新村湾、黎安港和潭门港海草床为研究区域,选取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点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四带牙鯻(Pelates quadrilineatus)和细鳞鯻(Terapon jarbua)4种代表性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长与体质量的关... 文章以海南岛新村湾、黎安港和潭门港海草床为研究区域,选取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点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四带牙鯻(Pelates quadrilineatus)和细鳞鯻(Terapon jarbua)4种代表性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并探讨4种鱼类对海草资源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除栖息于潭门港海草床的4种鱼为负异速生长,其他区域海草床的鱼类均为正异速或等速生长;4种鱼的体质量生长速率(即异速生长因子b)和肥满度呈现黎安港>新村湾>潭门港的趋势,并与3个海草床的海草覆盖率、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推测海草资源量下降可能增加鱼类的被捕食压力和减少食物来源,从而导致生活于海草床的代表性鱼类生长速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鱼类 生长特征 海草资源量
下载PDF
珠江口沉积物有机质特征、来源及其对碳存储的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商博文 吴云超 +2 位作者 江志坚 刘松林 黄小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8,共13页
河口沉积物作为承接陆海过程的重要载体,是有机质赋存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研究了珠江口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含量和沉积物可溶性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以及其在口内区、混合区和口外区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碳稳定同位素(δ^(13)C)... 河口沉积物作为承接陆海过程的重要载体,是有机质赋存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研究了珠江口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含量和沉积物可溶性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以及其在口内区、混合区和口外区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碳稳定同位素(δ^(13)C)估算了珠江口各区域沉积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的贡献。结果显示:(1)沉积物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空间变化相似,口内区和混合区域沉积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口外区;主成分分析发现,口内区沉积有机质含量主要受径流输入的影响,口外区主要受Fe^(3+)的影响;(2)MixSIAR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结果显示,口内区和混合区沉积有机质以陆源为主,口外区则以海源为主;(3)珠江口沉积物新生有机质较多,可快速被利用,总体上不利于有机碳存储;而陆源输入导致口内区和混合区沉积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有机碳可存储性相对较高,口外受海源有机质和铁氧化物—有机质复合体的影响,有机碳可存储性相对较低。本研究可为深入认知河口区沉积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有机碳存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有机质 陆源输入 荧光特征 有机碳存储 珠江口
下载PDF
大亚湾夏季浮游群落生产代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尧 向晨晖 +1 位作者 江志坚 宋星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92,共10页
2017年8月对大亚湾海域浮游群落初级生产、群落呼吸代谢及其平衡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潜在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对沿岸生态系统功能与健康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夏季海水表层呈自养状态,而底层呈异养状态,群落总初级生产力(g... 2017年8月对大亚湾海域浮游群落初级生产、群落呼吸代谢及其平衡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潜在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对沿岸生态系统功能与健康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夏季海水表层呈自养状态,而底层呈异养状态,群落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呼吸代谢速率(community respiration,CR)与净生产力(net commutnitiy production,NCP)在表层分别为1335.36±910.12、597.86±403.30和737.50±608.22mg C·m^(-3)·d^(-1);在底层分别为43.65±37.05、216.25±147.28和–160.27±137.01mg C·m^(-3)·d^(-1)。海湾整体呈自养状态,水柱平均NCP为233.41±248.88mg C·m^(-3)·d^(-1);部分沿岸水域存在异养状态。1~200μm粒级浮游生物是GPP和CR的主要贡献者。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NCP在表层受GPP和CR共同调控,且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营养盐正相关;而在底层主要受CR影响,且与盐度正相关。大亚湾夏季群落生产代谢平衡存在明显的水平和垂向变化,NCP的区域差异与潜在波动性对该海湾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群落呼吸 代谢平衡 大亚湾
下载PDF
基于大直径SHPB的岩石动态响应特征试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蒋志坚 孙赑 +1 位作者 平扬 朱珍德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36,共7页
为研究巷道围岩在高应变率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利用大直径分离式霍普金森杆(SHPB)加载系统,对岩样进行冲击压缩试验,探究岩石试样在大直径SHPB冲击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波形整形器采用橡胶垫片可以有效改善波形形状,... 为研究巷道围岩在高应变率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利用大直径分离式霍普金森杆(SHPB)加载系统,对岩样进行冲击压缩试验,探究岩石试样在大直径SHPB冲击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波形整形器采用橡胶垫片可以有效改善波形形状,减少波形弥散;岩石试样的动力增强系数与应变率提高系数呈正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应变率敏感性特点;随着应变率的增加,破碎块度平均尺寸和能量利用率均降低;大直径SHPB冲击作用下,岩石试样的能量利用率较低,最高仅为1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SHPB 动态响应 应变率效应 破坏形态 能量利用率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水环境及滨海湿地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凌 江志坚 黄小平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11期160-165,共6页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前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大湾区区域性、累积性、复合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湾区区域发展与保护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有必...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前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大湾区区域性、累积性、复合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湾区区域发展与保护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有必要科学总结大湾区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和建议,强调推进大湾区基于生态系统、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和协同治理,实现大湾区海陆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与功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生态环境问题 协同治理 陆海统筹
下载PDF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载羟基喜树碱PGPP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萍 蒋志健 +2 位作者 张杰祥 赵瑞芝 胡巧红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甘草次酸修饰的PEG-pep-PEI-PLGA(PGPP)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HCPT/PGPP纳米粒,应用单因素法考察超声功率、投药量、超声时间以及水相∶油相体积比对栽药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在此...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甘草次酸修饰的PEG-pep-PEI-PLGA(PGPP)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HCPT/PGPP纳米粒,应用单因素法考察超声功率、投药量、超声时间以及水相∶油相体积比对栽药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超声功率、投药量及水相∶油相体积比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优化载药纳米粒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超声功率对包封率有显著影响,投药量对载药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优化获得的HCPT/PGPP纳米粒制备工艺为:水相∶油相为10.8∶1(体积比),超声功率为494 W,投药量为0.82 mg。该工艺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包封率为(81.2±2.7)%,载药量为(3.76±0.13)%,Zeta电位为(27.4±3)m V,平均粒径为[(331.9±10.5)nm](PDI=0.289±0.024)。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适用于制备HCPT/PGPP纳米粒,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优化获得载药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所得的载药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粒径较均匀且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PGPP纳米粒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工艺优化 乳化-溶剂挥发法
下载PDF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Sliding Wall-Climbing Robot 被引量:5
18
作者 LI Jun GAO Xueshan +3 位作者 FAN Ningjun LI Kejie jiang Zhihong jiang zhijia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733-741,共9页
Sliding wall-climbing robot (SWCR) is applied worldwide for its continuous motion, however, considerable air leakage causes two problems: great power consumption and big noise, and they constraint the robot's comp... Sliding wall-climbing robot (SWCR) is applied worldwide for its continuous motion, however, considerable air leakage causes two problems: great power consumption and big noise, and they constraint the robot's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So far, effective theoretical model is still lack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concept of SWCR's adsorption performance is presented, and the techniques of improving utilization rate of given adsorption force and utilization rate of power are studied respectively to improve SWCR's adsorption performance. The effect of locomotion mechanism selection and seal's pressure allocation upon utilization rate of given adsorption force is discussed, and the theoretical way for relevant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are provided. The directions for improving utilization rate of power are pointed out based on the detail analysis results of suction system's thermodynamics and hydrodynamics. On this condition, a design method for SWCR-specific impeller is presented, which shows how the impeller's key parameters impact its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with the aid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imulations. The robot prototype, BIT Climber, is developed, and its functions such as mobility, adaptability on wall surface, payload, obstacle ability and wall surface inspection are test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s for the adhesion performance of the robot adsorption system on the normal wall surface, at the impeller's rated rotating speed, the total adsorption force can reach 237.2 N, the average effective negative pressure is 3.02 kPa and the design error is 3.8% only, which indicates a high efficiency.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the robot suction system's static pressure efficiency reaches 84% and utilization rate of adsorption force 81% by the experiment. This thermodynamics model and SWCR-specific impeller desig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WCR's adsorption performance and expand this robot applicability on the various walls. A sliding wall-climbing robot with high adhesion efficiency is developed, and this robot has the features of light body in weight, small size in structure and good capability in payl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l-climbing robot adsorption performance centrifugal impeller CFD simulation
下载PDF
Leaching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om seagrass leaf litter and its biogeochem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5
19
作者 LIU Songlin jiang zhijian +5 位作者 ZHOU Chenyuan WU Yunchao ARBI Iman ZHANG Jingping HUANG Xiaoping TREVATHAN-TACKETT Stacey M.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8期84-90,共7页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nutrients that supports the microbial-based food web in seagrass ecosystem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how the various fractions of DOM ...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nutrients that supports the microbial-based food web in seagrass ecosystem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how the various fractions of DOM from seagrass leaves contributed to the coast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To address this gap, we carried out a 30-day laboratory chamber experiment on tropical seagrasses Thalassia hemprichii and Enhalus acoroides. After 30 days of incubation, on average 22% carbon(C), 70% nitrogen(N) and 38% phosphorus(P) of these two species of seagrass leaf litter was released. The average leache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 and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 of these two species of seagrass leaf litter accounted for 55%, 95% and 65% of the total C, N and P lost, respectively. In the absence of microbes, about 75% of the total amount of DOC, monosaccharides(MCHO), DON and DOP were quickly released via leaching from both seagrass species in the first 9 days. Subsequently, little DOM was released during the remainder of the experiment. The leaching rates of DOC, DON and DOP were approximately 110, 40 and 0.70 μmol/(g·d). Leaching rates of DOM were attributed to the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and other labile organic matter within the seagrass leaf. Thalassia hemprichii leached more DOC, DOP and MCHO than E. acoroides. In contrast, E. acoroides leache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DON than T. hemprichii, with the overall leachate also having a higher DON: DOP ratio.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n overall higher amount of DOM leachate from T. hemprichii than that of E. acoroides that is available to the seagrass ecosystem. According to the logarithmic model for DOM release and the in situ leaf litter production(the Xincun Bay, South China Sea), the seagrass leaf litter of these two seagrass species could release approximately 4×10~3 mol/d DOC, 1.4×10~3 mol/d DON and 25 mol/d DOP into the seawater.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readily available nutrients for the microbial food web, the remaining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from the litter would also enter microbial re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What is not remineralized from either DOM or POM fractions has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the permanent carbon st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Thalassia hemprichii Enhalus acoroides leaf litter LEACHING
下载PDF
Dynamics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in seagrass Thalassia hemprichii and its response to shading 被引量:4
20
作者 jiang zhijian HUANG Xiaoping ZHANG Jingp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8期61-67,共7页
A field survey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dynamics in seagrass Thalassia hemprichii at the Xincun Bay in southern China. An indoor experiment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NSC in T. h... A field survey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dynamics in seagrass Thalassia hemprichii at the Xincun Bay in southern China. An indoor experiment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NSC in T. hemprichiito shade was conducted. Belowground tissue of T. hemprichiiwas the dominant site of NSC reserves, and soluble sugar was the primary storage compound. The starch content of belowground tissue was lower in high intertidal areas than in low intertidal areas, indicating that the longer air exposure in high intertidal areas resulted in less NSC synthesis and less accumulation of NSC in T. hemprichii. The lowest level of soluble sugar and its proportion to NSC in belowground tissue were observed near the cage culture area, where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 in water and sediment was the highest; while the highest level of that was observed near the coastal shrimp farm, where salinity was the lowest. Soluble sugar in belowground tis- sue showed the following trend: summer〉spring〉winter〉autumn. This corresponded to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intensity of light. Leaf sugar accumulated during the autumn-winter period, providing a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 for flower bud formation and seed germination. Short-term shading decreased NSC accumu- lation. Coll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nutrient enrichment, freshwater discharge and exposure to air affect NSC dynamics in T. hemprichii. Light intensity, flower bud formation, and seed germination were all found to induc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NSC in T. hemprich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alassia hemprichii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Xincun Bay DYNAMICS SHAD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