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山耦合机制下库车坳陷砂岩型铀成矿的构造约束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国荣 焦养泉 +6 位作者 陈正乐 王强强 阿种明 鲁克改 王元元 孙潇 杨军锋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81-594,共14页
库车坳陷处于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其局部地区已有新的找矿发现,但整体而言仍未获得实质性找矿突破。文章依据区域地质和勘查钻孔资料,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测试,通过综合分析,探讨了库车坳陷在构造-地形地貌的盆山耦合过程中,上新... 库车坳陷处于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其局部地区已有新的找矿发现,但整体而言仍未获得实质性找矿突破。文章依据区域地质和勘查钻孔资料,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测试,通过综合分析,探讨了库车坳陷在构造-地形地貌的盆山耦合过程中,上新统库车组区域成矿流场的迁移、汇聚过程,区域氧化带及砂岩型铀矿的构造改造特点和分类,并分析了不同构造改造型氧化带的铀成矿潜力。主要认识有:库车坳陷新生代以来的盆山耦合体制有利于“盆地”尺度初始氧化带及铀成矿流场的发育,上新统库车组中的含氧含铀成矿流体总体具自北向南渗流趋势。在库车坳陷内,东西向构造带限定了库车组成矿流场和大规模氧化带的发育空间和南部边界。随着同生长性质的秋里塔格构造带的逐步褶皱抬升,在拜城凹陷南部形成大型“拦水坝”(构造阻水带)和区域性排泄区,库车组区域成矿流场和氧化带被“阻拦”在秋里塔格构造带北翼,“新”“老”两套铀成矿系统在此处叠加,从而形成库车组最具规模的工业铀成矿带。库车组的构造改造型氧化带可划分为3类:早期铀成矿系统被后续氧化成矿流体进一步叠加改造型,铀成矿规模最大并最具找矿潜力,代表区段为日达里克—赛里木一带;早期铀成矿系统后期被构造阻断型,具备一定的成矿潜力,代表区段为温宿、东阿瓦特及却勒一带;早期铀成矿系统被后期氧化再迁移型,成矿潜力有限,代表区段为吐孜塔格及克拉苏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构造变形 库车组 成矿流场 铀矿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铀成矿模式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龙辉 剡鹏兵 +6 位作者 焦养泉 吴立群 张字龙 荣辉 张帆 李振成 钟伟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2-233,共12页
自2019年以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找矿获得重大突破,下白垩统有望成为继中侏罗统之后又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建立下白垩统的成矿模式能够更好地指导找矿工作。基于前人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现有的钻探与测试资料,对该区下白... 自2019年以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找矿获得重大突破,下白垩统有望成为继中侏罗统之后又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建立下白垩统的成矿模式能够更好地指导找矿工作。基于前人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现有的钻探与测试资料,对该区下白垩统铀成矿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初步构建了下白垩统的铀成矿模式。研究表明:现有的6种岩石类型可划分为3类地球化学类型,铀矿化主要富集于褐色、褐红色砂岩向绿色砂岩过渡的褐灰色砂岩中,绿色砂岩为先氧化后还原形成;下白垩统的铀成矿类型以层间氧化作用为主、潜水氧化作用为辅,成矿年龄主要为晚白垩世;下白垩统的铀成矿模式为“二次氧化”成矿模式,分为3个期次:一次氧化成矿期、大规模还原期和二次氧化成矿期。研究结果可以为鄂尔多斯盆地新层位的铀矿勘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模式 砂岩型铀矿 下白垩统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下载PDF
大营地区古层间氧化带识别与空间定位预测 被引量:14
3
作者 鲁超 焦养泉 +4 位作者 彭云彪 吴立群 苗爱生 荣辉 谢惠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8-1240,共13页
潜在铀储层内部的层间氧化作用与铀成矿作用同时进行而且密不可分,(古)层间氧化带被认为是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运用岩芯和钻孔资料以及各分带的岩石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信息识别古层间氧化带,结合铀储层中具有古氧化性质和... 潜在铀储层内部的层间氧化作用与铀成矿作用同时进行而且密不可分,(古)层间氧化带被认为是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运用岩芯和钻孔资料以及各分带的岩石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信息识别古层间氧化带,结合铀储层中具有古氧化性质和还原性质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定量地给予古层间氧化带以空间定位,并据此可以划分出古完全氧化带、过渡带和还原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铀储层规模、隔挡层、暗色泥岩及煤层等因素对于古层间氧化带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层间氧化带 二次还原 空间定位 识别标志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地下水系统关键要素与格架模型 被引量:23
4
作者 焦养泉 王双明 +3 位作者 范立民 吴立群 荣辉 张帆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11-2422,共12页
地下水与含煤岩系矿产资源密切共生,直接制约含煤岩系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长远规划。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盆地,几十年勘查实践表明侏罗纪含煤岩系除具有5套(组)可采煤层外,还伴生有丰富的砂岩型铀矿、砂岩型高岭土和石英砂等... 地下水与含煤岩系矿产资源密切共生,直接制约含煤岩系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长远规划。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盆地,几十年勘查实践表明侏罗纪含煤岩系除具有5套(组)可采煤层外,还伴生有丰富的砂岩型铀矿、砂岩型高岭土和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基于已往对鄂尔多斯盆地的认知和经验,认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和输导通道是侏罗纪含煤岩系地下水系统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其中,潜在的地下水补给水源包含3套地下水储层(直罗组底部含水层、下白垩统洛河组含水层和罗汉洞组含水层)和地表水系;地下水输导通道则包含了区域规模的骨架砂体、不整合界面、断裂系统和人工采动裂隙系统等四大类型。含煤岩系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水害”,通常是原有的地下水系统被动揭露或者被破坏的表现,是人为因素连通了地下水水源与人工作业面从而导致地下水的泄漏。聚焦侏罗纪含煤岩系矿产资源的安全开发,一方面需要深入总结地下水系统关键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更进一步则需要揭示地下水系统关键要素与矿产资源的空间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含煤岩系地下水的格架模型,以此为煤系资源开发和矿井水害防治提供沉积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在鄂尔多斯盆地,由于构造背景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地下水水源类型、输导通道类型、含煤岩系产状、矿产类型组合等都不尽相同,构成的地下水格架模型也因地而异,因此需要区别对待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侏罗纪含煤岩系 鄂尔多斯盆地 补给水源 输导通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聚煤规律及其对古气候和铀成矿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焦养泉 吴立群 +1 位作者 荣辉 张帆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31-2345,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不限于延安组,其始于富县组沉积末期(Toarcian晚期),终于直罗组沉积早中期(Bathonian期)。关注侏罗纪含煤岩系衰退演化阶段的直罗组聚煤特征与发育演化规律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的...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不限于延安组,其始于富县组沉积末期(Toarcian晚期),终于直罗组沉积早中期(Bathonian期)。关注侏罗纪含煤岩系衰退演化阶段的直罗组聚煤特征与发育演化规律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的地层结构,重塑Bathonian期古气候变化和迁移的细节过程,还有助于从外部还原介质的角度剖析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环境。结合区域露头调查并通过大范围钻孔资料的地层对比发现,在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时期,全盆地具有较大范围的聚煤作用,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说明此时的古气候尚处于潮湿环境。但是,聚煤规模却远不如延安组,以发育薄煤层、煤线和碳质泥岩为特征,说明Bathonian期鄂尔多斯盆地总体处于由潮湿向干旱转变的古气候背景中。调查发现,从直罗组下段上亚段沉积期开始,全盆地聚煤作用步调不尽一致。此阶段,盆地南部、中部和东部聚煤作用终结,预示古气候已转变为干旱型。而在盆地北部和西部,聚煤作用持续发育,自东向西聚煤层位逐渐抬升,目前见到最高的聚煤层位位于贺兰山二道岭地区的直罗组中上段,煤层最厚可达6.60 m。这预示着,始于Toarcian晚期开始形成的潮湿古气候经由Aalenian-Bajocian期和Bathonian期的演化,最终从贺兰山二道岭地区退出而被干旱古气候所取代,古气候迁移的途径为南东—北西向。近10 a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煤铀兼探”实践证实,直罗组微弱的聚煤作用是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关键制约因素(外部还原介质)。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层位,而且直接参与到了铀成矿的全过程之中。直罗组微弱聚煤作用的产物--煤层或碳质泥岩被认为是东胜铀矿田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罗组 聚煤规律 侏罗纪含煤岩系 古气候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榆林地区北部侏罗纪古河道砂体与采煤涌(突)水关系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吴立群 王建英 +9 位作者 杨帆 郑宇航 焦养泉 荣辉 王宏科 马雄德 孙魁 陈雪永 屈伸 李金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99-3609,共11页
在水文地质条件看似简单的榆神—神府矿区,采煤涌(突)水事故时有发生,一些煤矿的涌水量位居鄂尔多斯盆地之首,以往普遍认为的充水含水层难以解释这些现象。基于20 a来对直罗组底部铀储层(古河道砂岩)的研究,结合直罗组古河道砂体与延安... 在水文地质条件看似简单的榆神—神府矿区,采煤涌(突)水事故时有发生,一些煤矿的涌水量位居鄂尔多斯盆地之首,以往普遍认为的充水含水层难以解释这些现象。基于20 a来对直罗组底部铀储层(古河道砂岩)的研究,结合直罗组古河道砂体与延安组可采煤层的空间配置关系,以及砂岩型铀矿形成与开发的基本条件,特别是直罗组古河道隐伏露头与地表泉群(带)、采煤涌(突)水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直罗组古河道可能是榆神—神府矿区矿井涌(突)水的主要水源。主要认识有:①直罗组古河道砂体具有区域性的分布规模,在其上游形成的具有世界级规模的东胜铀矿田证实直罗组古河道是一套区域含水层,因为含水层是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的必要条件。②在直罗组古河道隐伏露头的上方,集中发育了具有超常流量的泉群和泉带,它们距直罗组古河道越近其流量越大,说明直罗组古河道为重要的含水层,为榆神—神府矿区泉带提供了主要的水源。③直罗组古河道含水层构成了延安组含煤岩系的直接顶板,采煤证实直罗组古河道含水层与煤矿涌(突)水具有明显的关系。位于古河道潜伏露头附近的煤矿易于发生涌(突)水事故,而远离古河道的煤矿涌水量罕见,且采煤涌(突)水量与古河道砂体厚度呈正相关。④从关键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配置、耦合关系及其采煤时域的角度,构建了榆神—神府矿区采煤涌(突)水的成因机理模型,该模型阐明了泉带的形成发育和演化机理,揭示了采煤涌(突)水的形成机制,为未来水害防治、保水采煤、煤-铀兼采等提供了基础地质“预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突)水 古河道 直罗组 侏罗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后生蚀变成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戴明建 李文辉 +4 位作者 刘璐 彭云彪 焦养泉 苗爱生 张字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0-526,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是中国近期落实的又一特大型铀矿床,为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根据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建立了新的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后生蚀变分类方法,即将其划分为控矿蚀变、成矿蚀变和保矿蚀变3类。分别从... 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是中国近期落实的又一特大型铀矿床,为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根据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建立了新的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后生蚀变分类方法,即将其划分为控矿蚀变、成矿蚀变和保矿蚀变3类。分别从垂向上和平面上分析了后生蚀变的空间分布规律,剖面自下而上整体表现为保矿蚀变-成矿蚀变-控矿蚀变的垂向序列;平面上重点分析了氧化砂体厚度、氧化砂体百分率、氧化砂体底埋深、氧化砂体底标高等参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纳岭沟铀矿床 后生蚀变成因 直罗组
下载PDF
神府南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古河道冲刷带的空间定位预测 被引量:3
8
作者 荣辉 焦养泉 +6 位作者 高彬 范立民 张帆 吴立群 乐亮 王建英 郭亮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61-3571,共11页
古河道冲刷带是含煤岩系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不仅可以造成可采煤层几何形态的变化,而且影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因此,准确预测古河道冲刷带的空间分布一直是煤矿地质领域关心的重要问题。目前,对古河道冲刷带的预测主要采用沉积分析... 古河道冲刷带是含煤岩系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不仅可以造成可采煤层几何形态的变化,而且影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因此,准确预测古河道冲刷带的空间分布一直是煤矿地质领域关心的重要问题。目前,对古河道冲刷带的预测主要采用沉积分析、地球物理及地质统计等方法。由于地下地球物理探测干扰因素多、影响地质统计数学模型的地质条件复杂,导致物探方法和地质统计方法对古河道冲刷带的预测结果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而沉积学分析被认为是解决古河道冲刷带分布预测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神府南区是陕北侏罗纪煤田的主要矿区之一,该区延安组含煤岩系顶部发育的直罗组砂体属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成因,其对可采煤层可以形成明显的冲刷带。以直罗组古河道含水层为水源的煤矿突水危险性较大,古河道顶板水害成为威胁矿区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对直罗组古河道冲刷带的分布规律仍然不清楚,给该区域矿井防治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鉴于此,在野外地质调查、岩心编录基础上,通过砂分散体系、煤层厚度及古河道砂体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编图,实现对神府南区含煤岩系顶板古河道冲刷带的空间定位预测。研究发现,直罗组下段古河道以大套厚层砂体发育为主,厚度多在30~70 m,由多个正韵律旋回构成,其对下伏延安组地层产生了明显的冲刷作用,造成延安组第Ⅴ单元、第Ⅳ单元地层缺失或减薄。砂分散体系、煤层厚度及下伏地层单元及岩性分布编图表明,神府南区古河道冲刷带主要沿着红碱淖—尔林兔—锦界一线发育,古河道对延安组第Ⅴ单元完全冲刷区域的宽度为17~28 km,而对延安组第Ⅴ单元冲刷区域的宽度却更大,达到37~46 km。直罗组下段古河道冲刷带对于神府南区煤炭开采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在古河道砂体冲刷带附近进行煤炭开采时要做好煤层顶板水害防治工作。研究成果不仅对精准预测含煤岩系中古河道冲刷带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可为神府南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安组 直罗组 防治水 古河道冲刷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含水层研究进展与水害防治建议 被引量:13
9
作者 范立民 迟宝锁 +7 位作者 王宏科 马雄德 焦养泉 孙魁 苗彦平 王建文 胡俭 马万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35-3546,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田原煤产量持续增加,在国家能源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以直罗组含水层为突水水源的顶板水害威胁日益凸显。从含煤岩系沉积学、矿井水文地质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空...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田原煤产量持续增加,在国家能源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以直罗组含水层为突水水源的顶板水害威胁日益凸显。从含煤岩系沉积学、矿井水文地质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空间赋存特征、与煤层的空间关系、直罗组含水层为水源的矿井涌水特点、直罗组地下水赋存特征和运移规律,总结了直罗组含水层水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结果表明:直罗组垂向上可分为上、中、下3段,其中下段为一套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流相沉积,砂体规模较大,与下伏延安组冲刷结构明显。平面上,直罗组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榆神北区—神府南区直罗组沉积时期,存在1条NW—SE向的古河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河流-三角洲充填沉积砂体;直罗组古河道砂体对延安组冲刷强烈,使延安组1煤、2煤和3煤在不同地区缺失。整体上,对延安组第5段冲刷作用最为强烈,第4段次之,仅有个别钻孔可见对第3段具有冲刷;以直罗组含水层作为水源的矿井涌水具有涌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水位变幅小、稳定“供水”能力强的特点,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直罗组下段砂岩厚度、砂地比、隔水岩组厚度等从宏观上控制着直罗组地下水的赋存,良好的孔隙度、渗透率为直罗组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地下水微观储存空间;在研究区西部安定组覆盖区,直罗组与上部洛河组以及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基本不存在水力联系,主要接受侧向的缓慢补给,补给条件较差,主要以静储量为主。而在研究区东部基岩风化区,直罗组与上部第四系萨拉乌苏组之间具有较为强烈的水力交换,补给条件较好,以侧向补给和上部含水层的垂向补给为主,地下水径流速度快,交替频繁,以动储量为主;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含水层及其水害防控问题,应从直罗组沉积体系控水机理、水文地质条件、矿井涌水量与直罗组古河道砂体含水层持续“供水”关系、地下水源头防治水技术、含水系统的供水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罗组含水层 煤矿防治水 顶板水害 水资源保护(保水采煤)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下侏罗统富县组底部石英砂岩成因与物源 被引量:5
10
作者 计波 焦养泉 刘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01-16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富县组底部发育一套石英砂岩,对其形成原因存在不同的认识。为了查明石英砂岩的成因及其物质来源,利用沉积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富县组石英砂岩具有吉尔伯特型三角洲典型的“三层结构...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富县组底部发育一套石英砂岩,对其形成原因存在不同的认识。为了查明石英砂岩的成因及其物质来源,利用沉积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富县组石英砂岩具有吉尔伯特型三角洲典型的“三层结构”,属湖泊扇三角洲相。石英砂岩的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高岭石占绝对优势,石英多为单晶石英,高岭石呈碎片状和折扇状,可能为原始沉积时带入。碎屑组分与岩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其物源为盆地内部隆起提供的富石英质沉积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断印支期延长组顶部长石砂岩风化蚀变形成的富含石英与高岭石的源区物质是富县组底部石英砂岩形成的关键,此类型石英砂岩的形成与不整合面上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有关,且与高岭石土矿床紧密伴生,有可能作为识别不整合面存在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石英砂岩 沉积特征 岩石地球化学 物源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锆石自辐射损伤对晶格破坏与元素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钰函 吴立群 +1 位作者 焦养泉 荣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2-782,共11页
锆石富U和Th并具有极高稳定性,通常用于地质测年。岩浆锆石晶体具有典型的振荡环带结构,其核部的振荡环带常受到局部改造而形成杂乱不规则的区域,此类锆石的结构可分为外部振荡环带区域和核部孔隙区域。由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自身辐... 锆石富U和Th并具有极高稳定性,通常用于地质测年。岩浆锆石晶体具有典型的振荡环带结构,其核部的振荡环带常受到局部改造而形成杂乱不规则的区域,此类锆石的结构可分为外部振荡环带区域和核部孔隙区域。由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损伤会导致锆石的晶格破坏(锆石蜕晶化),从而使振荡环带区域形成小型指状交互断裂结构,这为元素交换提供了“运移通道”。本文结合锆石的微观结构,探讨自辐射损伤对锆石内部元素运移的影响,以及砂岩型铀矿中铀源与铀的迁移。砂岩型铀矿床中的锆石晶体在表生含铀氧化流体和铀矿物辐射双重作用下,使U迁入导致锆石U含量增加;另一方面,造山带中的锆石蜕晶化作用释放出的铀,运移至沉积盆地可为砂岩型铀矿提供微弱“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观结构 自辐射损伤 运移通道 砂岩型铀矿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rassic Coal Measures and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China 被引量:27
12
作者 jiao yangquan WU Liqun +3 位作者 RONG Hui PENG Yunbiao MIAO Aisheng WANG Xiao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117-2132,共16页
Outcrop and drill hole data show that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are composed mainly of the Yan’an Formation and the lowstand system tract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and there is a regio... Outcrop and drill hole data show that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are composed mainly of the Yan’an Formation and the lowstand system tract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and there is a regional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m. The Dongsheng uranium deposi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Research data indicate that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study area have a certain hydrocarbon-generating capacity, although the metamorphic grade is low (Ro=0.40%–0.58%). In the Dongsheng region alone, the accumulative amount of generated coalbed methane (CBM) is about 2028.29 × 108 –2218.72 × 108 m3; the residual amount is about 50.92 × 108 m3, and the lost amount is about 1977 × 108 m3. Analysis of the burial history of the host rocks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Dongsheng uranium deposit suggests that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generated hydrocarbon mainly from Middle Jurassic to Early Crataceous, which is the main mineralization phase of the Dongsheng uranium deposit. By the Late Cretaceous, a mass of CBM dissipated due to the strong tectonic uplift, and the Dongsheng uranium deposit stepped into the preservation phase. Therefore, the low-mature hydrocarbon-containing fluid in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not only served as a reducing ag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but also rendered the second reduction of paleo-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and become the primary reducing agent for ore conservation. Regional strata correlation reveals that the sandstone-type uranium reservoir at the bottom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is in contact with the underlying industrial coal seams in the Yan’an Formation through incision or in the form of an unconformity surface. In the Dongsheng region with poorly developed fault systems,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and scour surface served as the main migration pathways for low-mature hydrocarbon-containing fluid migrating to the uranium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rank coalbed methane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Yan’an Formation Zhiluo Formation Ordos Basin
下载PDF
Architectural Units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 Quantity Evaluation of Cretaceous Sandstones in the Ordos Basin,China 被引量:5
13
作者 WU Liqun jiao yangquan +2 位作者 ZHU Peimin LEI Xinrong WANG Yongh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49-262,共14页
Sandstone is a common lithology in a number of groundwater reservoirs. Studying the skeleton sandstone architectural units, therefore, lays the basis for characterizing aquifer systems,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resour... Sandstone is a common lithology in a number of groundwater reservoirs. Studying the skeleton sandstone architectural units, therefore, lays the basis for characterizing aquifer systems,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resource evaluation. Thi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retaceous aquiferous sandstones in the Ordos basin, China,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a basin-scale skeleton sandstone in the Luohe Formation which contains 11 isolated barrier beds, 12 small skeleton sandstone bodies in Huanhe Formation, and 3 in the Luohandong Formati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superimposed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medium properties of these skeleton sandstones and isolated barrier beds can be shown by 3D visualization models. Simultaneously, resource quantity can be evaluated with the 3D inquiry function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property models and structural models indicates that the salinity of groundwater of the Luohe Formation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locations of isolated barrier beds that contain abundant gypsum. Through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groundwater resource of the Cretaceous Luohe and Luohandong formations is estimated to be 1.6×10-(12) m-3, and the total groundwater resource of the Cretaceous system in the Ordos basin is more than 2×10-(12)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eleton sandston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groundwater CRETACEOUS Ordos basin
下载PDF
铀储层地质建模:揭示成矿机理和应对“剩余铀”的地质基础 被引量:17
14
作者 焦养泉 吴立群 +4 位作者 荣辉 张帆 乐亮 陶振鹏 孙钰函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568-3583,共16页
野外露头和典型矿床的地质建模显示,铀储层存在着严重的沉积和成岩非均质性,即铀储层砂体存在物理结构和物质成分的差异,它们一方面通过制约铀成矿流体场和层间氧化作用达到对铀成矿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地浸采铀的溶矿流体场以及对... 野外露头和典型矿床的地质建模显示,铀储层存在着严重的沉积和成岩非均质性,即铀储层砂体存在物理结构和物质成分的差异,它们一方面通过制约铀成矿流体场和层间氧化作用达到对铀成矿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地浸采铀的溶矿流体场以及对溶剂的选择.本文从铀成矿机理探讨和提高采收率的角度,遴选了地质模型表征的3大类、10余种关键要素,并总结了各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是铀储层内部沉积界面和构成单元形成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成岩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铀储层结构和成分的复杂性.研究指出,与铀成矿密切相关的后生蚀变作用优先发育于物性条件好但还原介质丰度低的河道单元中,显示层间氧化带和铀矿的形成发育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地下地质建模受参数获取方法和精度约束而具有很大的预测性,但是在矿床尺度下系统总结关键参数的空间配置规律和相互制约关系,对服务找矿预测和地浸采铀才具有真正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建模 铀储层 成矿机理 地浸采铀 直罗组 鄂尔多斯盆地 矿床学
原文传递
中国盆地铀资源概述 被引量:18
15
作者 焦养泉 吴立群 +1 位作者 荣辉 张帆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75-2696,共22页
近20多年来,我国在北方6大沉积盆地中陆续发现了系列大型和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丰富的资源量昭示了沉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促使铀汇聚的化学反应器.然而,盆地中的铀矿床类型远不止于砂岩型一种,它们一并构成了宝贵的盆地铀资源.将在沉积... 近20多年来,我国在北方6大沉积盆地中陆续发现了系列大型和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丰富的资源量昭示了沉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促使铀汇聚的化学反应器.然而,盆地中的铀矿床类型远不止于砂岩型一种,它们一并构成了宝贵的盆地铀资源.将在沉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制约而促使铀富集形成的系列铀矿床,统称为盆地铀资源.充分考虑铀成矿作用的关键制约要素和矿床形成的发育时序,将盆地铀资源划分为同沉积型、不整合型和成岩型三大类13个亚类型矿床.在盆山耦合的构造体制驱动下,铀的变价属性是铀大尺度循环(汇聚与分散)的基础,这使得各种铀矿床之间既具有成因联系又能相互转化.我国已探明盆地铀资源的矿床成因类型、时空分布和资源量规模极不均衡,但是北方砂岩型铀矿床和南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构成了盆地铀资源的主体,从而具有"一北一南"、"一陆一海"、"一新一老"的基本格局.目前,北方砂岩型铀矿是我国勘查和开发的重点,然而铀储层结构和物质成分的非均质性极大,地浸采铀技术亟需革新以适宜多数砂岩型铀矿床的开发.同时,需要在新地区、新层位发现更多新类型铀矿床,还需要依赖技术研发盘活已发现的以南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为代表的"超低孔渗"、"富有机质"、"深埋藏"的系列"呆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铀资源 矿床分类 成因联系 时空分布格局 勘查开发潜力 矿床学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结构定量表征及制约因素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曹民强 荣辉 +4 位作者 陈振岩 焦养泉 里宏亮 王岩 李青春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53-3466,共14页
层间氧化带精细结构的量化表征对揭示砂岩型铀成矿规律至关重要.利用系列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编图对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结构进行了量化表征,发现该矿床层间氧化带主要由红色砂岩、浅黄色砂岩、灰白色砂岩、灰色含矿砂岩和原生... 层间氧化带精细结构的量化表征对揭示砂岩型铀成矿规律至关重要.利用系列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编图对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结构进行了量化表征,发现该矿床层间氧化带主要由红色砂岩、浅黄色砂岩、灰白色砂岩、灰色含矿砂岩和原生灰色砂岩构成,分别对应于强氧化亚带、弱氧化亚带、微弱氧化亚带、过渡带和还原带.铀矿化与层间氧化带内部结构关系密切:工业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过渡带,微弱氧化亚带矿体连续性相对较差,弱氧化亚带发育零星铀矿化,还原带靠近过渡带一侧发育低品位的零星铀矿化.铀储层内部结构和沉积相对层间氧化带发育具有重要制约作用:辫状河砂体及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是氧化带发育区域;辫状分流河道边部及分流间湾中决口扇砂体是过渡带发育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 钱家店铀矿床 松辽盆地 铀储层 沉积学
原文传递
沉积、成岩与铀成矿:中国砂岩型铀矿研究的创新发现与认知挑战 被引量:6
17
作者 焦养泉 吴立群 +7 位作者 荣辉 张帆 乐亮 宋昊 陶振鹏 彭虎 孙钰函 向尧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80-3602,共23页
21世纪,中国在砂岩型铀矿勘查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砂岩型铀矿产出于沉积盆地,铀矿的形成必须经历由沉积埋藏到抬升成矿两个重要的演化阶段.其中,在抬升成矿阶段,大气降水和氧化-还原作用的参与和约束是最显著的成矿特征.显然... 21世纪,中国在砂岩型铀矿勘查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砂岩型铀矿产出于沉积盆地,铀矿的形成必须经历由沉积埋藏到抬升成矿两个重要的演化阶段.其中,在抬升成矿阶段,大气降水和氧化-还原作用的参与和约束是最显著的成矿特征.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表生成岩作用的产物,是铀储层复杂成岩序列中的重要一环,隶属于“外生成矿”的范畴.虽然,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作用遵循氧化还原与铀变价的普遍机理,但是特殊的沉积背景却导致了铀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和地区的专属性.一些由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古气候造就的关键控矿要素,能够从“基因”上直接影响表生成岩阶段的铀成矿作用,由沉积、成岩到铀成矿是一个具有成因联系的地质过程,而盆山耦合机制始终是其最根本的原始驱动力.随着对铀成矿作用细节行为研究的深入,一些创新发现不断地冲击着以往固有的认识,诸如碳质碎屑与铀成矿的相互作用、黄铁矿复杂而有序的演化习性、碳酸盐胶结物与铀成矿的共生叠置、敏感矿物的流体示踪、铀储层非均质性制约下的铀成矿机理、双重还原介质制矿模型、铀成矿的复合地球化学障等.还有一些研究对传统地质学理论提出了认知挑战,诸如,铀储层开放成岩环境中碳质碎屑的“碳化作用机理”、黄铁矿溶蚀或者生长界面上的铀沉淀化学动力机制、干旱沉积背景的铀成矿机理等.同时,铀成矿机理和普遍规律的研究,也为砂岩型铀矿的衰变地质效应研究和盆地铀资源的系统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相信,针对沉积盆地整装的系统的成矿机理与成因联系研究,必将释放巨大的盆地铀资源潜力和矿床产能,在进一步丰富铀成矿理论的同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作用 成岩-成矿作用 成矿机理 砂岩型铀矿 盆地铀资源 沉积学.
原文传递
盆山耦合机制驱动下的库车坳陷铀成矿作用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立群 焦养泉 +8 位作者 王国荣 王强强 荣辉 阿种明 张帆 鲁克改 陶振鹏 孙潇 向尧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74-3191,共18页
库车坳陷周缘的铀矿化非常活跃,蕴藏于上新统库车组下段的砂岩型铀矿的控矿要素、成矿机理、成矿规律,特别是远景选区是近年来铀矿地质学家关注的重点.笔者充分依据区域地质资料、野外地质调查和勘查钻孔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试图在构造‒... 库车坳陷周缘的铀矿化非常活跃,蕴藏于上新统库车组下段的砂岩型铀矿的控矿要素、成矿机理、成矿规律,特别是远景选区是近年来铀矿地质学家关注的重点.笔者充分依据区域地质资料、野外地质调查和勘查钻孔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试图在构造‒沉积‒地形地貌的盆山耦合机制中,遵循砂岩型铀矿的普遍成矿机理、按照由源到汇的研究思路,剖析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的关键控矿要素、时空配置关系,从铀成矿系统分析的角度揭示库车组关键控矿要素的协同控矿机理,以期为铀矿勘查提供战略服务.主要认识有:新生代南天山造山带的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既控制了库车组含铀岩系的充填演化过程,也制约了库车组下段铀成矿的基本格局和成矿作用过程,盆山耦合机制是驱动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的原始驱动力.南天山造山带岩浆岩分布规模虽然有限,但在托木尔峰一带存在富铀花岗岩.充分发育的地表水流域系统,一方面能够携带造山带的碎屑物堆积于库车坳陷,从而分阶段形成系列的大型物源‒沉积朵体,造就了潜在的含铀岩系和优质的铀储层.另一方面,穿越造山带富铀花岗岩的流域系统,不仅通过物理搬运为铀储层提供了原始微量铀的积累,而且通过衍生的地下含矿流体系统促进了区域层间氧化带的发育以及成矿所需的溶解铀质.在库车坳陷,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行迹限定了含矿流场和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空间(拜城凹陷),铀矿化集中发育于区域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特别是南部“阻水面”一侧).在拜城凹陷南部边缘,随着具有同沉积生长性质的秋里塔格构造带的不断隆升,区域的含矿流场和层间氧化带被迫向北迁移并发生“左旋”,从而造就了包括日达里克铀矿床在内的“新”“老”两个铀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控矿要素 铀成矿系统 盆山耦合 库车组下段 库车坳陷 矿床学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矿床铀矿物赋存状态及富集机理 被引量:25
19
作者 谢惠丽 焦养泉 +4 位作者 刘章月 李西得 易超 荣辉 万璐璐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1-1543,共13页
为了进一步深化铀矿物的富集机理.利用α径迹放射性照相、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矿床中铀矿物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该区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少量沥青铀矿和含铀钛矿物.沉积-成岩期碎屑铀矿物赋存在碎屑... 为了进一步深化铀矿物的富集机理.利用α径迹放射性照相、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矿床中铀矿物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该区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少量沥青铀矿和含铀钛矿物.沉积-成岩期碎屑铀矿物赋存在碎屑颗粒内部,吸附在锐钛矿周围,为铀储层中预富集的铀.成矿期铀矿物大部分赋存在碎屑颗粒填隙部位,与黄铁矿、碳质碎屑相伴生,与石英颗粒及方解石胶结关系密切;部分吸附在包裹碎屑颗粒的蒙脱石薄膜上.另外发现了,沥青铀矿-赤铁矿-黄铁矿的矿物组合,以及硒铅矿(PbSe)和白硒铁矿(FeSe2)与铀矿物相伴生,并伴有REE含量明显升高.分析得出,沥青铀矿形成于成矿早期,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流体的过渡界面,偏向于氧化酸性一侧;而铀石主要形成于成矿晚期的还原碱性环境.双重铀源供给、丰富的还原介质、多源流体的耦合,局部的热液流体叠加改造,共同造就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矿、富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状态 铀矿物 富集机理 铀矿床 鄂尔多斯盆地 矿床地质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南部钱家店铀矿床姚家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20
作者 夏飞勇 焦养泉 +3 位作者 荣辉 吴立群 朱强 万璐璐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235-4251,共17页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成分在沉积岩物源分析及构造背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区4口钻孔中的姚家组砂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砂岩碎屑颗粒石英含量最高,长石次之,岩屑含量最低,平均值分别为42%、37%和21%,具...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成分在沉积岩物源分析及构造背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区4口钻孔中的姚家组砂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砂岩碎屑颗粒石英含量最高,长石次之,岩屑含量最低,平均值分别为42%、37%和21%,具有锆石+钛磁铁矿+石榴子石的重矿物组合,反映源岩以酸性岩浆岩或变质岩为主,Dickinson判别图解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大陆物源区;姚家组砂岩的稀土元素以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中度铕负异常为特征.砂岩CIA值为52.02~60.16,平均值为56.69,反映了干燥气候背景下弱的化学风化作用.源岩属性判别图解表明源岩为再旋回的古老沉积物及长英质火山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构造背景判别图解综合表明姚家组砂岩物源区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姚家组砂岩的物源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燕山陆内造山带发育的火山-沉积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家店铀矿床 姚家组砂岩 地球化学特征 源区风化 物源 构造背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