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Ce负载对赤泥脱除中低温烟气中NO的促进作用
1
作者 李扬 徐博 +2 位作者 杨赫 靳立军 胡浩权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2-372,共11页
本研究对酸洗赤泥催化剂进行Cu、Ce、Cu/Ce浸渍负载,并研究了金属改性赤泥对烟气中NOx的催化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u负载催化剂中的Cu+与Cu^(2+),有效促进了赤泥对低温烟气(200–300℃)中的NO转化率,Cu的负载量达到6%时,赤泥的最高N... 本研究对酸洗赤泥催化剂进行Cu、Ce、Cu/Ce浸渍负载,并研究了金属改性赤泥对烟气中NOx的催化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u负载催化剂中的Cu+与Cu^(2+),有效促进了赤泥对低温烟气(200–300℃)中的NO转化率,Cu的负载量达到6%时,赤泥的最高NO转化率达到了90.7%;而Ce负载催化剂中的Ce^(3+)与Ce^(4+),有效促进了赤泥对中温烟气(200–400℃)中的NO转化率,Ce的负载量达到8%时,赤泥的最高NO转化率达到了94.0%;Cu/Ce负载催化剂表现出比单金属负载催化剂更好的低温NO转化率,最佳的负载Cu:Ce比例为1∶1,双金属负载催化剂表现出比Cu负载催化剂更好的中温(300–400℃)中的NO转化率,最高达到了95.5%。其原因是,在Cu/Ce协同作用下,Cu+以及Cu^(2+)的还原过程分别从229、302℃降至201以及247℃,同时使发生Fe2O3→FeO的还原过程的温度降低,促使ACRM-Cu1Ce1具有更强的低温氧化还原能力,同时,双金属负载使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弱酸性峰,也使催化剂的强、弱酸性峰都向低温偏移,并使负载后的赤泥具有了较高的Fe离子平均氧化态以及较高的Cu+含量,促进了赤泥催化剂对低温NO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SCR CU CE 负载
下载PDF
准东煤分步和直接化学链燃烧特性
2
作者 亚力昆江·吐尔逊 高志伟 +5 位作者 代正华 钟梅 靳立军 李建 刘洋 魏博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6,共11页
化学链燃烧作为高效的低碳排放燃烧技术,在提高燃料利用率和减少CO_(2)排放方面显示出其独特优势。采用Fe_(2)O_(3)/Al_(2)O_(3)载氧体,利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开展了准东煤直接和分步化学链燃烧试验,探究了载氧体反应前后理化特性。发... 化学链燃烧作为高效的低碳排放燃烧技术,在提高燃料利用率和减少CO_(2)排放方面显示出其独特优势。采用Fe_(2)O_(3)/Al_(2)O_(3)载氧体,利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开展了准东煤直接和分步化学链燃烧试验,探究了载氧体反应前后理化特性。发现准东煤热解挥发分化学链燃烧碳转化率和CO_(2)选择性随温度和载氧体与煤质量比(OC/C)增加而升高。OC/C和温度升高提高半焦化学链燃烧碳转化率,但降低CO_(2)选择性。相比煤直接化学链燃烧,在相同条件,分步化学链燃烧CO_(2)选择性大幅提高、碳转化率有所降低。反应温度800℃,分步化学链燃烧CO_(2)选择性达89.51%,相比直接化学链燃烧提升了29.18%。反应温度950℃,分步化学链燃烧碳转化率在60.40%,比直接化学链燃烧降低6.78%。与半焦反应后载氧体还原程度高于与煤热解挥发分反应后载氧体,半焦与载氧体的反应是煤化学链燃烧的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为实现准东煤低碳清洁燃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载氧体 煤热解挥发分 半焦 CO_(2)选择性
下载PDF
耦合富氢小分子催化活化的煤热解提高焦油产率策略与实践
3
作者 靳立军 刘铮铮 +2 位作者 李扬 杨赫 胡浩权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13-3619,共7页
热解作为“工程热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是实现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的重要途径。提高热解焦油或化学品产率是提升煤转化效率和经济性的关键。煤热解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因此稳定煤裂解产生的自由基是提高焦油产率的关键。基于煤的热解反应... 热解作为“工程热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是实现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的重要途径。提高热解焦油或化学品产率是提升煤转化效率和经济性的关键。煤热解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因此稳定煤裂解产生的自由基是提高焦油产率的关键。基于煤的热解反应机理及煤中H/C原子比低的特征,本文提出了通过富氢小分子气体的催化活化耦合煤热解提高焦油产率的策略,利用甲烷、乙烷等小分子气体催化活化产生的富氢活性自由基来稳定煤热解产生的自由基,达到抑制煤裂解自由基间的聚合或裂解形成半焦及气体反应的发生,实现热解焦油产率的显著提高。研究表明,甲烷经催化重整或等离子体活化后与煤热解过程耦合,可显著提高焦油产率和一定程度提升焦油品质,该过程具有普适性。甲烷活化方式、催化剂性能、煤种性质等是影响耦合效果的关键因素。同位素示踪证实了富氢小分子自由基参与煤热解焦油的形成。这种富氢小分子气体可拓展至纯甲烷、乙烷、热解煤气等。在此基础上,基于生物质、废塑料、废轮胎等有机固废具有比煤更高H/C原子比及热解过程产生富氢活性物种的特性,发展了煤与生物质、废旧塑料、废轮胎等固体有机物的共热解,发现提高升温速率、改变共热解混合模式等可强化协同作用,实现煤热解焦油产率提高及生物质、废轮胎等资源化高效利用。这种基于小分子气体催化活化耦合传统煤热解技术,为解决现有热解过程存在的焦油产率低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为发展先进的煤炭分质分级转化技术提供了新途径。耦合反应器的开发及用于小分子气体活化的高性能催化剂制备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热解 自由基 焦油 小分子活化 甲烷
下载PDF
NiW/SAPO-11催化剂对煤焦油加氢尾油模型化合物二十烷加氢异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旭红 吴玉起 +6 位作者 代正华 钟梅 靳立军 刘洋 亚力昆江·吐尔逊 李建 周玉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5-404,共10页
以SAPO-11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机械化学法制备Ni系催化剂,引入W调节其电子结构、晶粒尺寸与形态分布以及催化剂的孔结构、酸性与酸量等,基于对XRD、TEM、BET、NH3-TPD、吡啶吸附红外等结果的深入分析,探究催化剂NiW配比对催化剂性质和煤... 以SAPO-11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机械化学法制备Ni系催化剂,引入W调节其电子结构、晶粒尺寸与形态分布以及催化剂的孔结构、酸性与酸量等,基于对XRD、TEM、BET、NH3-TPD、吡啶吸附红外等结果的深入分析,探究催化剂NiW配比对催化剂性质和煤焦油加氢尾油模型化合物正二十烷(n-C_(20))加氢异构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Ni/SAPO-11负载W后,比表面积不同程度增加,W质量分数为0.5%时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149 m^(2)/g;Ni的平均粒径减小,W质量分数为1%时降至最小值4.43 nm,比Ni/SAPO-11减小36%,且Ni^(0)的含量和表面酸量均最高。此外,W促进了Ni的还原,使得还原峰温向低温方向移动。XPS分析表明,随着W含量的增加,Ni^(0)的结合能降低,W5+的结合能升高。二十烷(n-C_(20))的加氢异构产物分布显示,3Ni1W/SAPO-11作用下n-C_(20)的转化率和异二十烷(i-C_(20))的收率均最高,分别为88.23%和75.72%,且以单支链异二十烷(Mono-i-C_(20))为主,收率达71.65%。在线取样结果显示,n-C_(20)在金属位点与酸功能的双重作用下先生成单支链异构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向多支链异构体转化,不稳定的多支链异构体会进一步裂解成小分子烷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PO-11 长链烷烃 NiW催化剂 加氢异构
下载PDF
淖毛湖煤加氢热解产物特性及半焦气化反应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郭二光 王贵金 +2 位作者 陈佳奇 靳立军 胡浩权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4,共9页
在加压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淖毛湖煤在常压和1.5 MPa氢气和氮气中的热解试验,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比研究了氢气和氮气下的热解产物产率和组成及半焦结构的变化,并利用热重分析研究热解半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结果表明:与常压N_(2)中热... 在加压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淖毛湖煤在常压和1.5 MPa氢气和氮气中的热解试验,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比研究了氢气和氮气下的热解产物产率和组成及半焦结构的变化,并利用热重分析研究热解半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结果表明:与常压N_(2)中热解相比,煤在加压的H_(2)中热解可有效提高热解气体中CH_(4)和C_(2)~C_(3)的产率,在800℃热解CH_(4)和C_(2)~C_(3)的体积产率分别由53.5和16.6 mL/g增至345.6和20.8 mL/g。焦油和轻质焦油产率也有效提升,在600℃下,与常压N_(2)中热解相比,1.5 MPa H_(2)中煤热解的焦油产率由19.3%升至22.8%,焦油中脂肪烃含量由35.5%降至14.8%,单环芳烃含量由8.3%增至28.9%,轻质焦油质量分数和产率分别升至95.0%和21.8%。半焦的N_(2)吸附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煤在加压H 2中热解得到半焦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由常压氮气下的40 m^(2)/g和0.05 cm^(3)/g增至289 m^(2)/g和0.16 cm^(3)/g,孔结构显著发展,有利于半焦的CO_(2)气化反应进行;而半焦的石墨化程度及大芳香环比例增加,不利于半焦气化反应;但由热重分析得到的加压加氢热解半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明显提高,表明孔结构对半焦CO_(2)气化反应性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热解 焦油 半焦结构 气化反应性
下载PDF
淖毛湖煤和棉秆共热解协同效应分析
6
作者 胡孟启 罗杰 +5 位作者 刘洋 钟梅 代正华 靳立军 亚力昆江·吐尔逊 李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4,共10页
煤和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填料方式会显著影响挥发分之间相互作用及产物分布。分析分隔放置(Case 1)、机械混合(Case 2)、煤在棉秆上层(Case 3)和煤在棉秆下层(Case 4)4种填料方式下淖毛湖煤(NMH)和棉秆(CS)共热解产物的分布、组成及性质... 煤和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填料方式会显著影响挥发分之间相互作用及产物分布。分析分隔放置(Case 1)、机械混合(Case 2)、煤在棉秆上层(Case 3)和煤在棉秆下层(Case 4)4种填料方式下淖毛湖煤(NMH)和棉秆(CS)共热解产物的分布、组成及性质,并结合分形理论研究共热解半焦的孔隙特征,探究共热解协同效应。结果表明,NMH和CS协同作用因填料方式不同而变化,填料方式对共热解产物分布及性质影响大。用Case 4方式时,共热解焦油产率最高,为15.94%,较理论计算值增加3.89%,正协同效应最显著。此时,CS热解产生的富氢组分及时与NMH热解挥发物发生交互作用,导致H_(2)、CH_(4)和C_(2)~C_(4)产量较理论值降低,共热解焦油产率增加。不同填料方式对共热解焦油中轻油馏分均产生负协同作用。含氧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可能是因为共热解过程促进脱氧反应(如脱羧和脱羰基化等),进一步生成脂肪烃,减少含氧官能团发生交联反应;在共热解中,·H自由基与活性含氧基团产生正协同作用,促使焦油中O、N、S原子向固体或气体产物转移。由半焦分形结果可知半焦分形维数D_(1)和D_(2)均在2~3间,说明半焦粗糙度和孔结构均满足分形结构基本特征。对于Case 3和Case 4方式,位于下层样品半焦的表面更粗糙。用Case 3方式所得CS-C孔隙更小;而Case 4方式所得NMH-C孔隙更不均匀,孔结构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棉秆 填料方式 共热解 协同效应
下载PDF
1961—2020年黄河源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7
作者 严昌盛 王鹏 +3 位作者 靳莉君 刘静 轩党委 张荣刚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1,共8页
基于1961—2020年黄河源区16个雨量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MK)检验、滑动t检验、Pettitt检验、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对黄河源区年降水、季节降水、汛期降水的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 基于1961—2020年黄河源区16个雨量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MK)检验、滑动t检验、Pettitt检验、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对黄河源区年降水、季节降水、汛期降水的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年降水以10.0 mm/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除冬季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外,春季、夏季、秋季和汛期降水同样呈增加趋势。(2)黄河源区降水除春季无明显突变外,全年、夏季、秋季、冬季和汛期的对应突变年份分别为2015年、1998年、2018年、2016年和2019年。(3)黄河源区年降水存在3~7 a、6~12 a、9~13 a和16~24 a的变化周期,第一、第二主周期为19 a和11 a,两种主周期都经历了3次“丰-枯”变化;年降水存在2种模态,4种降水表现类型,2种模态的年份数为35 a和13 a。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源区防汛抗旱及上游水库群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KENDALL检验 时空分布 黄河源区 小波分析 经验正交分解
下载PDF
重质油组成与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刘磊 靳立军 +2 位作者 钟梅 代正华 刘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新疆低阶煤和重质油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煤油共液化工业前景,但重质油自身流动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煤油共液化的发展。为认识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5种性质差异明显的重质油和2种工业循环溶剂油,探究其与上湾煤形成... 新疆低阶煤和重质油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煤油共液化工业前景,但重质油自身流动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煤油共液化的发展。为认识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5种性质差异明显的重质油和2种工业循环溶剂油,探究其与上湾煤形成的油煤浆流变性能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预加氢调控减压渣油的组成结构,分析重质油组成、结构与流变性能,获得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重质油本身是牛顿流体,加入煤粉后转变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剪切稀化特征;重质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组分含量越高,形成油煤浆的黏度越高,体系内部的触变结构越丰富,非牛顿流体特征越明显。减压渣油稠油预加氢后,形成油煤浆的黏度显著降低,其中,380℃下预加氢2 h后制成的油煤浆黏度在135℃时降至451 mPa·s,同时油煤浆的触变特性也明显减弱。预加氢促使减压渣油中的长链断裂为短链烃,胶质和沥青质组分转化为饱和分与芳香分,从而抑制胶团的生成,降低油煤浆黏度。其中,380℃下预加氢2 h后胶质含量较未处理减少约21%,重均分子量降至1594 Da,芳香环β位的H含量增加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共液化 油煤浆 黏温特性 触变特性 预加氢
下载PDF
生物质与聚丙烯共热解特性研究
9
作者 陈佳奇 武云飞 +3 位作者 王一鸣 班延鹏 靳立军 胡浩权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5-1003,共9页
为深入认识生物质与废塑料共热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通过热重分析仪和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杨木单独热解特性以及聚丙烯添加量对杨木和聚丙烯共热解产物分布和产品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500℃为杨木单独热解时获得焦油产物的最佳温度,最高... 为深入认识生物质与废塑料共热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通过热重分析仪和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杨木单独热解特性以及聚丙烯添加量对杨木和聚丙烯共热解产物分布和产品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500℃为杨木单独热解时获得焦油产物的最佳温度,最高焦油产率为31.2%;在低温段(小于380℃),杨木和聚丙烯共热解的最大失重速率实验值略大于理论值,在高温段(大于430℃),共热解DTG曲线的峰值温度向高温区偏移;共热解对气体产物的生成起到了正协同作用,提高了气体产物的低位热值,对焦油的生成起到了负协同作用,但共热解使焦油中的酚类、酸类、酮类、呋喃类等含氧化合物的含量降低,烯烃类化合物的含量显著提高;此外,共热解使半焦的石墨化程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聚丙烯 共热解 产物分布 协同效应
下载PDF
神华上湾煤在含CO气氛下的直接液化行为研究
10
作者 唐博文 张瑞 +2 位作者 刘海云 靳立军 胡浩权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5-1386,共12页
本研究通过对比CO、H_(2)、N_(2)三种气氛下的液化行为,探究了CO对神华上湾煤液化过程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不同CO/H_(2)比以及催化剂对合成气条件下液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CO气氛下煤直接液化的油产率达到43.1%,比H_(2)气氛中低4.... 本研究通过对比CO、H_(2)、N_(2)三种气氛下的液化行为,探究了CO对神华上湾煤液化过程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不同CO/H_(2)比以及催化剂对合成气条件下液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CO气氛下煤直接液化的油产率达到43.1%,比H_(2)气氛中低4.2%,但比N_(2)气氛下高10.2%,添加神华863催化剂后液化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表明,CO在液化过程中可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和CO与煤有机结构间的反应促进煤液化。对液化产物进行GC-MS、FT-IR等分析发现,CO使液化油中苯系物、脂肪烃与含氧化合物同时增多,对液化残渣中官能团与自由基浓度的影响不明显。在CO+H_(2)合成气下的实验结果表明,在20%CO的合成气中煤液化具有最高的油产率,达到57.4%;适当提高煤的含水量能够提升液化效果;神华863催化剂对液化过程与水煤气变换反应均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CO 合成气 水煤气变换反应
下载PDF
低阶煤与聚丙烯共热解协同效应分析
11
作者 王雪婷 钟梅 +3 位作者 代正华 靳立军 周琦 杨潇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5,共9页
新疆地区煤炭储量丰富,低阶煤占比较高。其中,哈密地区的煤炭普遍具有挥发分高的特点,适宜通过热解提取其中的油气组分。然而热解焦油存在重质组分含量高、黏度大、易带尘等问题,因此如何降低焦油中重质组分含量,提升焦油品质是实现其... 新疆地区煤炭储量丰富,低阶煤占比较高。其中,哈密地区的煤炭普遍具有挥发分高的特点,适宜通过热解提取其中的油气组分。然而热解焦油存在重质组分含量高、黏度大、易带尘等问题,因此如何降低焦油中重质组分含量,提升焦油品质是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的关键。塑料与煤具有相似的热解温区,且塑料的H/C原子比远高于煤,其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富氢组分可促进煤的一次热解反应或抑制煤热解过程中的交联现象。煤与塑料共热解过程中,挥发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其机制与二者接触方式密切相关。通过TG、TG-MS和TG-FTIR-GC/MS探究聚丙烯(PP)和淖毛湖煤(NMH)共热解过程中相互作用。TG-MS结果显示二者快速分解阶段主要热解温度区间基本重合,PP热解过程生成·CH_(3)。PP置于NMH上方时,二者质量比显著影响NMH热失重行为和挥发物释出规律,当NMH、PP_(exp)质量比为8:2时,正协同效应最明显。TG-FTIR-GC/MS结果显示,8NMH-2PP_(exp)热解过程中,PP热解自由基促进NMH化学键断裂,形成的相互作用改变氧的释放形式,CO和H_(2)O增加,CO_(2)减少。烯烃及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比理论计算值高30.58%和16.18%,CO_(2)和烷烃类分别低8.89%和14.43%。Flynne-Walle-Ozawa计算结果表明,共热解平均活化能比理论计算值低6.8 kJ/mol,与PP促进NMH挥发物的释放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淖毛湖煤与聚丙烯 共热解 协同效应 活化能
下载PDF
近60年渭河流域极端降水和洪水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吉峰 靳莉君 张永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203,共12页
渭河流域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是气候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极端降水事件往往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水引发的流域径流变化,而极端降水和洪水变化规律有待挖掘。本文基于1961—2021年气象水文资料,选用8个极... 渭河流域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是气候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极端降水事件往往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水引发的流域径流变化,而极端降水和洪水变化规律有待挖掘。本文基于1961—2021年气象水文资料,选用8个极端降水指数、4个代表水文站年最大洪峰流量,采用百分位阈值法、Kriging空间插值法、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小波分析法,分析了渭河流域极端降水和洪水时空演变特征、周期特征以及2021年极端降水和洪水特性。结果表明:(1)近60年渭河流域极端降水总量和暴雨频次显著增加的同时,极端降水强度亦有所增强,而弱降水事件减少。极端洪水整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极端降水和洪水均在2000年以后显著增加,特别是极端降水总量和暴雨频次较多年均值偏多12%~22%,并且各极端降水指数极大值均出现在2000年以后。(2)极端降水和洪水年内分布不均,前者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后者除“七下八上”期外,9月也是多发期。(3)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由上游向下游递增的分布,中游南部极端降水普遍强于北部。流域内大部分站点极端降水指数呈增加趋势,显著增加地区位于中游周至—临潼区间以及长武—宁县。(4)极端降水和洪水存在多个周期变化特征,且极端洪水周期年代际特征显著。(5)2021年渭河流域极端降水强度、大雨以上降雨日数均为近61年来之最,华县站出现2012年以来最大洪水过程,咸阳站出现1935年有实测资料以来9月份同期最大洪水。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以及治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年最大洪峰流量 趋势分析 小波分析 时空变化 渭河流域
下载PDF
2021年黄河中游秋汛及天气形势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鹏 靳莉君 刘静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4期74-78,82,共6页
2021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黄河中游阴雨持续超过40d,并发生7次强降水过程,其中泾渭河、北洛河、汾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倍,均列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第一位。受降雨影响,黄河发生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秋汛洪水... 2021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黄河中游阴雨持续超过40d,并发生7次强降水过程,其中泾渭河、北洛河、汾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倍,均列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第一位。受降雨影响,黄河发生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秋汛洪水,其中黄河中下游9d内连续出现3场编号洪水,潼关站发生1979年以来最大洪水,渭河、伊洛河、沁河发生9月同期最大洪水,汾河、北洛河发生10月同期最大洪水。利用水文站报汛数据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2021年黄河流域秋汛期主要降水特征和洪水过程,分析产生秋汛洪水的降水天气形势。结果表明,本年度秋汛期,亚洲大陆中高纬以西低东高的环流型为主,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低槽偏深,东亚地区高压脊偏强,同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南亚低值区宽广,稳定的天气形势致使冷暖空气在黄河中游频繁交汇;水汽输送主要依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孟加拉湾低值系统共同作用,黄河中游表现为异常强盛的水汽通量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雨 秋汛 编号洪水 天气形势
下载PDF
2020年太湖流域洪水及太湖总磷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伟 吕艺 +4 位作者 薛宗璞 施维 金丽君 沈伟 张昱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2,共7页
收集整理了2000—2020年太湖水量、总磷数据,对2020年太湖流域洪水以及其后太湖总磷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与2016年洪水进行了比较。从洪水特征、出入湖磷通量、环湖河道磷质量浓度、太湖磷存量及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明确了2020年... 收集整理了2000—2020年太湖水量、总磷数据,对2020年太湖流域洪水以及其后太湖总磷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与2016年洪水进行了比较。从洪水特征、出入湖磷通量、环湖河道磷质量浓度、太湖磷存量及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明确了2020年洪水对太湖总磷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洪水并未造成太湖总磷污染的反弹,2020年后太湖总磷污染情况出现明显好转;与2016年洪水不同,2020年洪水并没有造成入湖磷通量的增加;2020年入湖总磷质量浓度较2007年以来的平均值下降了21.5%,这是入湖磷通量未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磷 2020年洪水 磷通量 水质结构 太湖
下载PDF
Mo_(2)C/Cu共负载TiO_(2)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
15
作者 李扬 蔚慧健 +3 位作者 靳立军 杨赫 李德康 胡浩权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7,共12页
光能驱动CO_(2)还原技术有望减少CO_(2)排放并同时提供高价值化学燃料,缓解能源转型带来的压力。发展高活性光催化剂是实现该技术应用的关键,负载贵金属是提高其光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贵金属成本昂贵、储量稀少等原因,限制了其大... 光能驱动CO_(2)还原技术有望减少CO_(2)排放并同时提供高价值化学燃料,缓解能源转型带来的压力。发展高活性光催化剂是实现该技术应用的关键,负载贵金属是提高其光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贵金属成本昂贵、储量稀少等原因,限制了其大规模使用。因此,发展贵金属替代品对光催化CO_(2)还原具有重要意义。Mo_(2)C是一种具有与贵金属相似的电子结构的过渡金属碳化物,采用尿素还原方式制备了Mo_(2)C和Cu共负载TiO_(2)光催化剂,结合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对其在紫外光下的光催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TiO_(2)上负载Mo_(2)C后,在CO_(2)催化转化过程中显著促进H_(2)和CH_(4)的产生,而Mo_(2)C和Cu共沉淀可抑制H_(2)产生并促进CO_(2)进一步转化为CH_(4);光照4 h后,其CH_(4)累计产量达76.1μmol/g,为纯TiO_(2)的5.6倍。Cu沉积可促进CO_(2)吸附并抑制水蒸气吸附,从而减少H_(2)生成。Mo_(2)C和Cu的共沉积可有效减小TiO_(2)带隙宽度、抑制光生电子与空穴对的复合并促进光生电荷在催化剂表面的分离与转移,从而提高其光催化反应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还原 二氧化碳 氧化钛 类贵金属
下载PDF
沁河“21.7.11”洪水气象成因分析
16
作者 靳莉君 刘静 朱春子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68,共6页
利用水文站雨量观测资料、气象站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风场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造成2021年7月11日沁河洪水的暴雨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发生在暖区内,具有时间集中、强度大、中小... 利用水文站雨量观测资料、气象站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风场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造成2021年7月11日沁河洪水的暴雨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发生在暖区内,具有时间集中、强度大、中小尺度对流显著的特征。大暴雨点集中在山前迎风坡,地形增幅作用显著。(2)较高的不稳定能量积累以及深厚的暖湿层为此次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沁河北高南低的地形分布使得低涡前部西南气流输送的水汽在沁河中游转向并形成水汽辐合,强降水发生在低涡东侧略偏北的位置。(3)此次暴雨首先是由地面辐合线以及地形的共同作用触发对流所致,后期随着高空槽逼近,配合850hPa急流增强、低涡辐合,引发对流再次强烈发展,形成了强度更大的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境条件 地面辐合线 对流
下载PDF
“21·7”河南持续性暴雨成因分析
17
作者 刘静 靳莉君 +1 位作者 韩作强 张利娜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5,共7页
采用水文站、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2021年7月18—22日发生在河南中北部的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水汽输送特征以及动力热力结构,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东北延伸、高空急流增强、大陆高压和西太副高稳... 采用水文站、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2021年7月18—22日发生在河南中北部的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水汽输送特征以及动力热力结构,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东北延伸、高空急流增强、大陆高压和西太副高稳定对峙、黄淮低涡缓慢西移、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双台风互旋持续输送水汽,为暴雨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太行山和嵩山等山脉对暴雨具有增幅作用;(2)暴雨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对流层低层偏东风气流对西北太平洋暖湿空气的持续输送,水汽辐合层的深厚程度以及辐合强弱对暴雨强度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暴雨区上空强散度柱以及强上升运动是20日和21日极端暴雨发生的重要动力机制,高温高湿大气层结的发展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对流不稳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 环流背景 水汽输送 物理量诊断
下载PDF
2021年黄河中游秋汛降水特点与环流特征分析
18
作者 靳莉君 刘静 王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4期85-94,共10页
为了提高黄河中游秋汛降水预报能力,以便为该区农业生产乃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利用水文站和气象站日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逐日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黄河中游秋汛降水特点以及环流形势的逐日... 为了提高黄河中游秋汛降水预报能力,以便为该区农业生产乃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利用水文站和气象站日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逐日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黄河中游秋汛降水特点以及环流形势的逐日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21年黄河中游秋汛洪水由6次强降水过程造成,具有持续日数长、雨带稳定、雨势强、落区重叠度高的特点。秋汛期内,副高脊线相对稳定,副高季节性南落异常偏迟,同时西伸脊点偏西。欧亚中高纬地区盛行阻塞形势,黄河中游强降水过程主要发生在双阻形势下乌拉尔山阻高达到强盛期后的减弱崩溃期以及乌拉尔山形成阻高的单阻形势下。南亚高压偏强、偏东是200 hPa高空40°-45°N、110°-140°E形成急流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前期不显著,位置偏南,9月下旬以后向北扩展,高、低空急流合适配置为黄河中游强降水发生时上升运动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秋汛期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依靠副高南侧异常强盛的偏东气流以及副高西北侧强盛的西南气流完成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汛 副高 阻高 急流 环流特征 黄河中游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晓宇 任悦 +7 位作者 刘伟 苗彦玲 张辉 靳丽君 张恒乐 康晓宁 白杰 王遵义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47-850,共4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多柔比星脂质体^(+)环磷酰胺^(+)白蛋白紫杉醇(AC-T)序贯化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多柔比星脂质体^(+)环磷酰胺^(+)白蛋白紫杉醇(AC-T)序贯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所有患者完成免疫治疗及新辅助化疗3周后无手术禁忌证,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84.55±6.09vs.75.93±6.12,P<0.05)。治疗8个周期后,观察组完全缓解率(CRR)、CD4^(+)、CD8^(+)、CD4^(+)/CD8^(+)、IgG、IgA和IgM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43.25±6.85)min vs.(82.53±8.53)min]和术中出血量[(136.52±8.74)mL vs.(241.63±8.32)mL]均少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放化疗 辅助 三阴性乳腺癌 生活质量 免疫 主动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被引量:1
20
作者 殷雨来 任悦 +6 位作者 张恒乐 张辉 白杰 康晓宁 靳丽君 王遵义 张晓宇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0期18-21,共4页
目的探究PD-1抑制剂联合GP方案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就诊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78例,根据晚期TNBC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治疗分为对照组(n... 目的探究PD-1抑制剂联合GP方案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就诊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78例,根据晚期TNBC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治疗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接受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GP化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卡瑞丽珠单抗注射液静脉注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比较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胸苷激酶1(TK1)、肿瘤标志物水平(CEA、CA153、CA125)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ORR(57.9%)和DCR(78.9%)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2.4%和54.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FS分别为7.00个月(95%CI:6.17~7.83)和4.50个月(95%CI:4.00~5.00);OS分别为9.40个月(95%CI:8.95~9.85)和6.50个月(95%CI:5.79~7.21),观察组的PFS和OS均长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胸苷激酶1(TK1)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A125水平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01),且观察组的CE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TK1、CA153、CA125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PD-1抑制剂联合GP方案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较好,且不良反应相对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PD-1抑制剂 卡瑞丽珠单抗 吉西他滨 顺铂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