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系内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顺、逆行运送速度及其在标记部位的存留时间 被引量:5
1
作者 鞠躬 舒斯云 +2 位作者 李文明 郭峰 杜永樑 《解剖学报》 CAS 1983年第1期37-46,116-117,共12页
用2~2.2公斤的白兔22只,在脊髓腰。段一侧注射一定量的HRP,存活12小时至7日,在脊髓脑干长距离顺、逆运送的基础上研究了顺、逆行运送的速度及HRP在标记部位存留的时间。脑干中主要观察的顺行标记部位为背侧副橄榄核,逆行标记部位为红核... 用2~2.2公斤的白兔22只,在脊髓腰。段一侧注射一定量的HRP,存活12小时至7日,在脊髓脑干长距离顺、逆运送的基础上研究了顺、逆行运送的速度及HRP在标记部位存留的时间。脑干中主要观察的顺行标记部位为背侧副橄榄核,逆行标记部位为红核及苍白中缝核。各核中顺行或逆行标记的出现及其消长过程相同,存活18小时后首先出现,2日后达高峰,7日后消褪殆尽。本研究得到以下的结论:1.HRP被顺、逆行运送的速度相等,每日至少350毫米,属快速运送。2.标记的净积累时间约为1日,故最佳存活期大致相当按纤维长度计所需的运输时间加1日。3.HRP在顺、逆行标记部位最多可存留~6日。4.HRP在不同纤维系的运速及存留时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区 红核 中脑盖 HRP 顺行 中缝核 逆行标记 大鼠 纤维性能 纤维长度 存留时间 标记细胞 二氨基联苯胺 胞体 视神经轴浆流 轴浆运输 存活期 脑干 辣根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大鼠下丘脑及邻近区域催产素免疫阳性神经元与垂体后叶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段晓勤 鞠躬 包新民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3期265-270,342-343,共8页
本文运用免疫细胞化学PAP及ABC法,显示大白鼠下丘脑内OXT免疫阳性神经元,并于垂体后叶注射WGA-HRP,显示下丘脑中逆行标记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下丘脑及其邻近区域内HRP与OXT双标记细胞,证实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穹窿前核和... 本文运用免疫细胞化学PAP及ABC法,显示大白鼠下丘脑内OXT免疫阳性神经元,并于垂体后叶注射WGA-HRP,显示下丘脑中逆行标记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下丘脑及其邻近区域内HRP与OXT双标记细胞,证实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穹窿前核和后核、血管周细胞群、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区及外侧区、背侧副细胞群内、室周部、第三脑室侧壁室管膜细胞下及室间孔部室管膜细胞下,均有OXT免疫阳性神经元,其中至少部分神经元可发出向垂体后叶的投射纤维。位于第三脑室侧壁室管膜下及室间孔部室管膜下的神经元,可能监测脑脊液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调节垂体后叶OXT的分泌,也可能直接通过共树突向脑脊液内释放O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产素 下丘脑 垂体后叶 HRP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 大白鼠
下载PDF
家兔前庭核与脊髓的联系——HRP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峰 鞠躬 +1 位作者 舒斯云 杜永梁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2期97-101,160,共6页
将HRP注入家兔颈、胸或腰髓的一侧灰质内,追踪前庭四核内的逆行标记细胞和顺行标记终支。发现同侧外侧核内标记细胞数量甚多,且具有体部定位规律。内侧核及降核的尾段标记细胞也较多,内侧核者甚为密集,它们投射到双侧脊髓的颈、胸、腰段... 将HRP注入家兔颈、胸或腰髓的一侧灰质内,追踪前庭四核内的逆行标记细胞和顺行标记终支。发现同侧外侧核内标记细胞数量甚多,且具有体部定位规律。内侧核及降核的尾段标记细胞也较多,内侧核者甚为密集,它们投射到双侧脊髓的颈、胸、腰段,对侧多于同侧,无体部定位关系。降核的头段及在此平面的内侧核内也有一定数量的标记细胞,也投射到颈、胸、腰髓,同侧为主,无体部定位关系。上核内只有极少量标记细胞,主要投射到对侧颈髓。顺行标记终支于降核、内侧核的见端小范围内及外侧核的尾端背面较为恒定,颈、腰注射例在降核和内侧核的尾端尤为密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核 脊髓 HRP法 家兔
下载PDF
家兔结合臂旁核的构筑 被引量:1
4
作者 鞠躬 胡琳 《解剖学报》 CAS 1983年第4期390-398,454,共10页
用家兔6只,作脑干连续横切,切片作细胞及髓鞘染色以观察结合臂旁核的构筑。除一般观察外,选择了核簇的5个核(区),各测量了100个细胞之长、短径,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各区的长、短径比值及其均数与95%数值范围;细胞面积及... 用家兔6只,作脑干连续横切,切片作细胞及髓鞘染色以观察结合臂旁核的构筑。除一般观察外,选择了核簇的5个核(区),各测量了100个细胞之长、短径,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各区的长、短径比值及其均数与95%数值范围;细胞面积及其均数与95%数值范围;长、短径正态双变量的80%可信限;对分布分散的组进行聚类并计算各类的80%可信限。我们认为兔之结合臂旁核簇主要可分为内侧结合臂旁核、外侧结合臂旁核及结合臂旁大细胞核,内侧结合臂旁核之背侧还有一小区,暂名为“d”区。结合臂内侧核位于结合臂之内侧,细胞较圆,大小差别大,按大小可聚成三类。外侧结合臂旁核位于结合臂之外侧,细胞较小,多呈梭形,也有一些较大细胞,可聚成二类。结合臂旁大细胞核见于核簇之中段,位于结合臂之腹外侧,细胞密集,大而较圆,与周围分界明显。此核向背侧有一延伸部,夹在结合臂与外侧结合臂旁核之间,细胞大而密集,呈梭形。“d”区的细胞小而圆,此区和内、外侧结合臂旁核的关系尚未明了。本文讨论了K(?)lliker-Fuse核和结合臂旁核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亚核 双变量 背侧 可信限 核(细胞学) 细胞核 家兔 短径 数值范围 尼氏小体 楔状核 核仁 蓝斑下核
下载PDF
家兔脊髓至桥核及脑桥尾侧被盖腹外侧部的投射
5
作者 鞠躬 舒斯云 +1 位作者 郭峰 杜永樑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31-136,225,共7页
用成年家兔18只,分别在其颈、胸、或腰髓之一侧灰质中注射HRP或WGA-HRP,追踪其在桥核及脑桥尾侧被盖腹外侧区的顺行标记。在桥核中,标记终支见于其尾侧1/3,分布于其旁正中核、脚核之背侧部及背外侧核中。在桥尾侧被盖腹外侧区中见4个小... 用成年家兔18只,分别在其颈、胸、或腰髓之一侧灰质中注射HRP或WGA-HRP,追踪其在桥核及脑桥尾侧被盖腹外侧区的顺行标记。在桥核中,标记终支见于其尾侧1/3,分布于其旁正中核、脚核之背侧部及背外侧核中。在桥尾侧被盖腹外侧区中见4个小细胞群内有标记终支,暂名之为VLPT_(1~4)细胞群。各核中之标记均为两侧性者,无明显的体部定位关系。我们在Nissl染色片上观察了VLPT_(1~4)细胞群的细胞构筑,讨论了它们与Meessen及Olszewski的“k”、“m”细胞群及桥延体的关系。4细胞群中,VLPT_(2)(相当Meessen及Olszewski“k”细胞群之腹侧部)及VLPT_(3)(相当Meessen及Olszewski“m”细胞群之一部)向吻侧合为一群,并渐融入桥核之背外侧部。这两细胞群可能为桥延体之一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桥核 脑桥被盖腹外侧部 HRP法 家兔
下载PDF
家兔结合臂旁核与脊髓的联系
6
作者 鞠躬 舒斯云 +1 位作者 郭峰 杜永樑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1期28-35,113,共9页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或麦芽凝集素-HRP(WGA-HRP)注射于家兔之颈,胸或腰髓的一侧灰质内,追踪结合臂旁核簇中之逆行标记细胞及顺行标记终支。标记细胞数量少,见于内、外侧结合臂旁核之腹侧部。标记终支较多,在外侧结合臂旁核中最为密集,“d...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或麦芽凝集素-HRP(WGA-HRP)注射于家兔之颈,胸或腰髓的一侧灰质内,追踪结合臂旁核簇中之逆行标记细胞及顺行标记终支。标记细胞数量少,见于内、外侧结合臂旁核之腹侧部。标记终支较多,在外侧结合臂旁核中最为密集,“d”区中次之,两者绕结合臂之背方连成一片。“d”区又与脑桥上端中央灰质之背外侧区中的标记区相续。内侧结合臂旁核中仅有少量标记终支。结合臂旁大细胞核中无标记细胞或终支。脊髓—结合臂旁核投射与结合臂旁核—脊髓投射之间可能有单突触性联系。未发现结合臂旁核内的标记有明显的体部定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臂旁核 脊髓 HRP法
下载PDF
家兔脊髓固有束的起始细胞和终支的分布——HRP法研究
7
作者 郭峰 鞠躬 +1 位作者 舒斯云 杜永樑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55-162,231,共9页
将HRP分别注入家兔脊髓的C_(6,7)、L_(5,6)和T_(5~7),C注射者观察L_(5)和T_(5),L注射者观察C_(5)和T_(5),T注射者观察C_(5)和L_(5)的标记细胞和顺行标记终支。标记细胞大量且恒定地存在于Ⅶ(包括胸髓的侧角)、Ⅷ层;其次为Ⅴ层和Ⅹ区;Ⅰ... 将HRP分别注入家兔脊髓的C_(6,7)、L_(5,6)和T_(5~7),C注射者观察L_(5)和T_(5),L注射者观察C_(5)和T_(5),T注射者观察C_(5)和L_(5)的标记细胞和顺行标记终支。标记细胞大量且恒定地存在于Ⅶ(包括胸髓的侧角)、Ⅷ层;其次为Ⅴ层和Ⅹ区;Ⅰ层的标记细胞多见于C、L,于T基本未见;Ⅳ、Ⅵ层的标记细胞不恒定且数量少;Ⅸ层在T可见少量,于L仅见个别,在C则未见到;Ⅱ、Ⅲ层于所有各例均未见到标记细胞。标记终支分布范围较广,几乎见于灰质各层。以Ⅹ区、Ⅶ层(包括胸髓的侧角)和Ⅷ层较为密集;L注射例在C_(5)腹角的腹外侧可见到明显的丛状终支,而于C注射例在L_(5)则未见到此特殊结构。还见到一些标记终支重叠在标记细胞上或紧挨其附近,也见到标记终支存在于未标记的运动神经元旁。根据形态学结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胸髓Ⅶ区外侧分(侧角)出现标记细胞和终支,提示脊髓节段间联系不仅与躯体运动有关,而且也和内脏活动有关。2.Ⅹ区标记细胞恒定,标记终支也较密集,提示该区在脊髓节段间的联系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3.腰膨大发出长的上升束,直接到达颈膨大腹角的腹外侧份,起着对运动神经元直接调节的作用。4.标记细胞旁有标记终支说明脊髓节段间有着反馈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束 HRP法 家兔
下载PDF
益生菌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炜 谢思明 +2 位作者 龚菊 徐若欣 黄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20期1016-1024,共9页
背景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2005-2019年发表的有关益生菌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益生菌治SAP对患者的住院时间,痛持... 背景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2005-2019年发表的有关益生菌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益生菌治SAP对患者的住院时间,痛持续时间,死亡,继发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预后相关指标是否有积极的统计学意义.目的评价益生菌制剂治疗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PubMed、Cochrane等文献数据库中检索益生菌治疗SAP的临床RCTs.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文献质量,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偏倚,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项RCTs,共921(n=921)名患者纳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治疗SAP的治疗过程中继发感染(hP<0.05)、平均住院时间(dP<0.05)、平均腹痛缓解时间(lP<0.05)、死亡(fP<0.05),SAP继发性多器官功能障碍(jP<0.05)等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以及腹痛时间以及继发感染的风险,减少患者的死亡以及继发性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临床疗效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部分人脸预测及识别 被引量:5
9
作者 居聪 李晓峰 黄飞虎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36-38,103,共4页
左右划分后的人脸被称为纵向部分人脸。为了衡量纵向部分人脸的大小,在尽可能少损失识别精度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纵向部分人脸,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将纵向部分人脸的大小按照其占整张人脸的宽度比量化。其次,采用深度学习方... 左右划分后的人脸被称为纵向部分人脸。为了衡量纵向部分人脸的大小,在尽可能少损失识别精度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纵向部分人脸,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将纵向部分人脸的大小按照其占整张人脸的宽度比量化。其次,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设计一种人脸比例特征网络。通过训练大量的部分人脸数据,使用该神经网络预测纵向部分人脸的宽度比,即部分人脸的大小。最后,通过分析不同大小的纵向部分人脸对人脸验证的影响程度判别出最佳宽比0. 7并作为比例阈值,当人脸比例特征网络预测结果超过比例阈值0. 7时,可用作后续人脸识别,否则丢弃该部分人脸图像。占宽比预测实验结果显示,在所选10个点处,平均误差在实际宽比1. 0时达到最大0. 035 735,在0. 1处达到最小0. 006 857。误差百分比在7%以下,方差最高不超过0. 000 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纵向部分人脸 深度学习 宽度比 神经网络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表达B7-H2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龚菊 黄坚 +5 位作者 徐若欣 吴云 满益伍 陈炜 唐兆芳 乐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149-154,共6页
背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见的急腹症,不同类型预后不同.AP的免疫应答和失衡免疫与其严重程度有关,炎症因子和相关免疫细胞在AP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因而寻找炎症细胞和新炎症免疫因子对精准治疗AP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 背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见的急腹症,不同类型预后不同.AP的免疫应答和失衡免疫与其严重程度有关,炎症因子和相关免疫细胞在AP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因而寻找炎症细胞和新炎症免疫因子对精准治疗AP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AP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表达B7-H2的临床意义.方法A P患者63例[轻度A P(m i l dA P,M A P)25例、中度AP(moderately severe AP,MSAP)20例、重度AP(severe AP,SAP)18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CD16^+细胞亚群上B7-H2表达情况,评价其与胰腺炎严重程度关联性及临床意义.结果AP患者发病24hCD14^+CD16^+细胞B7-H2出现异常高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11.10,P<0.001);A P各组B 7-H 2在C D 14^+C D 16^+细胞膜上表达明显高于CD14^+C D16^-细胞膜上表达(P<0.01);SAP组CD14^+C D 16^+和CD14^+C D 16^-细胞B7-H2表达(373.30±89.72和78.62±13.05)最高,M S A P组(279.55±76.95/44.92±12.44)其次,均高于M A P组(181.15±35.75/23.32±4.28),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AP组、MSAP组发病24 h、48 h、72hCD14^+CD16^+和CD14^+CD16^-单核细胞膜B7-H2动态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然而,SAP组无论C D14^+C D16^+还是CD14^+C D16^-细胞膜B7-H2表达24h、48h、72h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D14^+CD16^+和CD14^+CD16^-单核细胞膜B7-H2在AP患者体内高表达,与AP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SAP呈动态升高变化;同时B7-H2在AP患者CD14^+CD16^+单核细胞膜表达较CD14^+CD16^-单核细胞明显升高,为进一步认识AP免疫应答和失衡提供了新的线索,为AP精准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CD14^+CD16^+单核细胞 CD14^+CD16^-单核细胞 B7-H2
下载PDF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3D-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 for iodine-125 seed implant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被引量:13
11
作者 Wei Huang Jian Lu +7 位作者 Ke-Min Chen Zhi-Yuan Wu Qing-Bin Wang Jing-Jing Liu ju gong Zhi-Jin Chen Xiao-Yi Ding Zhong-Min W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46期5280-5287,共8页
AIM To evaluate a 3 D-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 for iodine-125 seed implant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database was performed, and a total of 25 patients w... AIM To evaluate a 3 D-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 for iodine-125 seed implant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database was performed, and a total of 25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who underwent iodine-125 seed implantation between January 2014 and November 2017 were analyzed. Of these, 12 implantations were assisted by a 3 D-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group A), and 13 implantations performed freehand were selected as a control group(group B). A 3 D coplanar template was designed and printed according to a preoperative CT scan and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The iodine-125 seeds were then implanted using the template as a guide. Dosimetric verification was performed after implantation. Pre-and postoperative D90, V100, and V150 were calculated. The success rate of iodine-125 seed implantation, dosimetric parameter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Iodine-125 seed implantation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the median pre-and postoperative D90 values were 155.32 ± 8.05 Gy and 154.82 ± 16.43 Gy,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values was minimal and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Postoperative V100 and V150 were 91.05% ± 4.06% and 64.54% ± 13.40%, respectively, which met the treatment requirement. A better dosimetric parameter was observed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V100: 91.05% ± 4.06% vs 72.91% ± 13.78%, P < 0.05). No major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either group. For group A, mild hemorrhage was observed in 1 patient with a peritoneal local hematoma due to mesenteric vein damage from the iodine-125 seed implantation needle. The hematoma resolved spontaneously without treatment. Postoperative blood amylase levels remained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for all patients.CONCLUSION A 3 D-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 appears to be a safe and effective iodine-125 seed implantation guidance tool to improve implantation accuracy and optimize dosimetric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RINTING BRACHYTHERAPY IODINE-125 PANCREATIC cancer
下载PDF
Percutaneous intraduct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treatment of biliary stent occlusion: A preliminary result 被引量:6
12
作者 Ning Xia ju gong +3 位作者 Jian Lu Zhi-Jin Chen Li-Yun Zhang Zhong-Min W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10期1851-1856,共6页
AIM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 novel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intraductal radiofrequency (RF) for the treatment of biliary stent obstruction. METHODS We specifically report a retrospective stu... AIM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 novel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intraductal radiofrequency (RF) for the treatment of biliary stent obstruction. METHODS We specifically report a retrospective study presenting the results of percutaneous intraductal RF in patients with biliary stent occlusion. A total of 43 cases involving biliary stent obstruction were treated by placing an EndoHPB catheter and percutaneous intraductal RF was performed to clean stents. The stent patency was evaluated by cholangiography and follow-up by 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or ultrasound after the removal of the drainage catheter. RESULTS Following the procedures, of the 43 patients, 40 survived and 3 died with a median survival of 80.5 (range: 30-243) d. One patient was lost to followup. One patient had the stent patent at the time of last follow-up. Two patients with stent blockage at 35 d and 44 d after procedure underwent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drain insertion only. The levels of bilirubin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cedure were 128 +/- 65 mu mol/L and 63 +/- 29 mu mol/L,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related complications (haemorrhage, bile duct perforation, bile leak or pancreatitis) and all patients' stent patency was confirmed by cholangiography after the procedure, with a median patency time of 107 (range: 12-180) d. CONCLUSION This preliminary clinical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percutaneous intraductal RF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biliary stent obstruction, increasing the duration of stent patency, although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Intraductal radiofrequency 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下载PDF
猫下脑干至脊髓颈膨大和腰膨大的纤维投射——HRP法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舒斯云 鞠躬 +1 位作者 杜永樑 郭峰 《解剖学报》 CAS 1981年第2期144-154,227,共12页
用猫10只,分别干其颈膨大或腰膨大的一侧全灰质或一侧后角内注射HRP,研究下脑干到脊髓颈、腰膨大的投射。我们发现下列核群有细胞发出纤维投射到脊髓:1.网状结构:巨细胞核、延髓中央核腹侧亚核、脑桥尾侧网状核和头侧网状核有较多脊髓... 用猫10只,分别干其颈膨大或腰膨大的一侧全灰质或一侧后角内注射HRP,研究下脑干到脊髓颈、腰膨大的投射。我们发现下列核群有细胞发出纤维投射到脊髓:1.网状结构:巨细胞核、延髓中央核腹侧亚核、脑桥尾侧网状核和头侧网状核有较多脊髓投射细胞。延髓中央核背侧亚核、小细胞网状核、外侧旁巨细胞核、旁正中网状核腹侧亚核及中脑楔形核也向脊髓发出少量投射。除延髓中央核和小细胞网状核主要投至后角外,其余核主要投射到后角以前灰质。2.中缝核:大中缝核、苍白中缝核、隐中缝核向颈、腰膨大发出投射。背侧中缝核仅投射到颈膨大后角以前灰质。3.薄束核及楔束核:向同侧颈、腰膨大发出部分重叠的定位投射。4.脑神经核:E-W核、动眼神经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及前庭内侧核、外侧核、脊核和上核,前庭核ι细胞群均有细胞向脊髓发出投射。在前庭外侧核内,标记细胞有体部定位排列。5.蓝斑、蓝斑下核、旁结合臂外侧核及内侧核、Kolliker-Fuse核、疑后核;投射至两侧脊髓。6.红核:大量标记细胞出现在对侧红核内。红核的腹外侧部细胞投射至腰膨大,背内侧部投射到颈膨大。7.上丘及中脑水管旁灰质投射到颈膨大后角以前的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细胞 对侧 脊髓后角 灰质 中缝核 HRP 蓝斑下核 细胞群 脑干 前庭上核 猫下 纤维
下载PDF
家兔脊髓与孤束核间的相互联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鞠躬 舒斯云 +1 位作者 杜永樑 郭峰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1期28-33,115,共7页
分别于14只家兔之颈、胸或腰髓一侧灰质内注射HRP或WGA-HRP,在孤束核中观察逆行标记细胞及顺行标记终支。标记细胞见于核之尾侧部,颈、胸注射例标记细胞的数量超过腰髓例。各例均以闩附近平面最为密集,主要分布于孤束之腹内侧;邻孤束之... 分别于14只家兔之颈、胸或腰髓一侧灰质内注射HRP或WGA-HRP,在孤束核中观察逆行标记细胞及顺行标记终支。标记细胞见于核之尾侧部,颈、胸注射例标记细胞的数量超过腰髓例。各例均以闩附近平面最为密集,主要分布于孤束之腹内侧;邻孤束之腹侧、腹外侧、外侧、内侧也各有一些。孤束核内侧之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其腹侧部,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之背侧;小细胞亚核中无标记细胞。胸髓注射例,在孤束之背外侧还有一群标记细胞。此处在颈、腰髓注射例仅有少数标记。标记终支的分布大体上同标记细胞,因此脊髓孤束核投射很可能与孤束核中脊髓投射细胞之间有直接突触联系。在闩平面附近,沿核之背外侧缘有一狭标记终支带,其中偶见个别标记细胞。此带可能与心脏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束核 脊髓 HRP法 家兔
下载PDF
家兔延髓腹外侧面浅表区与脊髓的联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鞠躬 舒斯云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2期138-142,225,共6页
本研究在正常兔脑Nissl切片上观察了延髓腹外侧面浅表区的细胞构筑。沿延髓锥体的外侧,有一浅位中、小细胞带,细胞多呈梭形。在延髓的中、上部,较外侧浅表地区内也有较少的细胞。在延髓中部距脑表约300μm左右有一细胞带,其多极性中型... 本研究在正常兔脑Nissl切片上观察了延髓腹外侧面浅表区的细胞构筑。沿延髓锥体的外侧,有一浅位中、小细胞带,细胞多呈梭形。在延髓的中、上部,较外侧浅表地区内也有较少的细胞。在延髓中部距脑表约300μm左右有一细胞带,其多极性中型细胞成分较为突出。在10只家兔一侧之脊髓颈、胸或腰段内注入HRP或WGA-HRP,追踪延髓腹外侧浅表区与脊髓的联系。各例均可见沿锥体外侧有一标记细胞区,外侧浅表区的标记较弱;延髓中部的细胞带中有较多标记细胞,在胸髓注射例尤为突出;面神经核腹内侧方的标记细胞,在颈髓注射例中多于胸、腰髓注射例,顺行的标记终支较少,颈髓注射例稍多。本文还讨论了延髓腹外侧浅表区的标记与化学敏感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腹外侧浅表区 化学敏感区 脊髓 细胞构筑 HRP法
下载PDF
猫脊髓后角Ⅱ、Ⅲ层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鞠躬 舒斯云 《解剖学报》 CAS 1980年第4期387-391,450-451,共7页
脊髓后角的Rolando胶状质,由于其结构上及功能上的特点,一直受到人们的注意。近年来Ralston等人研究了其超微结构^([1~4])。但是,迄今,关于Rolando胶状质究竟相当于Rexed^([5])的第几层的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Rexed认为其第二层相当... 脊髓后角的Rolando胶状质,由于其结构上及功能上的特点,一直受到人们的注意。近年来Ralston等人研究了其超微结构^([1~4])。但是,迄今,关于Rolando胶状质究竟相当于Rexed^([5])的第几层的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Rexed认为其第二层相当于Rolando胶状质。Szentágothai^([6])根据形态学的观察却认为Ⅱ、Ⅲ两层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应同属于Rolando胶状质。Szentágothai的这种看法为一些人所赞同,例如Sprague和Ha^([7])及Kerr^([4])等。但Ralston^([1,2])根据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认为Ⅱ、Ⅲ两层的结构不同,最显著的是Ⅱ层内有大量无髓纤维而Ⅲ层内则有许多细有髓纤维,其突触结构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后角 致密 纤维 膨体 超微结构 小泡
下载PDF
猫腹侧间脑至脊髓的直接投射
17
作者 鞠躬 舒斯云 +1 位作者 杜永樑 郭峰 《解剖学报》 CAS 1981年第3期241-246,338,共7页
用成年猫5只,在一侧脊髓灰质内注射HRP,其中注射于颈髓者3例,注射于腰髓者2例,在丘脑下部及其邻近地区发现有标记细胞。颈、腰髓注射后的标记情况无明显差别。两侧均有标记,同侧多于对侧。丘脑下部之室旁核标记细胞数量最多,后区及外侧... 用成年猫5只,在一侧脊髓灰质内注射HRP,其中注射于颈髓者3例,注射于腰髓者2例,在丘脑下部及其邻近地区发现有标记细胞。颈、腰髓注射后的标记情况无明显差别。两侧均有标记,同侧多于对侧。丘脑下部之室旁核标记细胞数量最多,后区及外侧区次之,背侧区及乳头体上核中有少量标记。Forel氏区中也有少量标记,丘脑底核及未定带内仅发现个别标记细胞。我们未能在背内侧核中见到标记细胞。乳头体上核中的标记未见有文献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下部 直接投射 标记细胞 脊髓 室旁核 脊髓后角 腹侧 间脑
下载PDF
Colocalization of Neurotensin and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in Oval Nucleus of the Bed Nuclei of Stria Terminalis in the Rat
18
作者 Han Zhongsheng ju gong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2期163-163,共1页
Ju et al first parcellated in detail the bed nuclei of stria terminalis according to its cyto-and chemoarchitecture.They found that the oval nucleus(OV)was rich in neurotensin(NT)-and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 Ju et al first parcellated in detail the bed nuclei of stria terminalis according to its cyto-and chemoarchitecture.They found that the oval nucleus(OV)was rich in neurotensin(NT)-and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like immunoreactivities.Using indirect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it has been show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at both neuropeptides show quite similar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OV of the Sprague-Dawley rat(180-25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ing (1 distribution
下载PDF
猫下脑干至脊髓后角Ⅰ~Ⅲ层的投射——HRP法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鞠躬 舒斯云 《解剖学报》 CAS 1980年第1期40-44,共5页
本文报告了一例猫颈髓后角Ⅰ~Ⅲ层注射HRP后的结果。标记细胞主要见于后束核、大中缝核、网状核、前庭核及孤束核。
关键词 脊髓后角 标记细胞 HRP 中缝核 脑干 猫下
下载PDF
猫中缝核至脊髓后角之体部定位投射——辣根过氧化物酶法研究
20
作者 鞠躬 舒斯云 《解剖学报》 CAS 1979年第1期56-63,115,共9页
从中缝核有下行纤维至脊髓,这是已被大量实验所证明了的。早在1960年,Brodal等^([1])就已用改变的Gudden法发现猫的延髓中缝核,包括大中缝核(nucleus raphe magnus)、苍白中缝核(nucleus raphe pallidus)及隐中缝核(nucleus raphe obscu... 从中缝核有下行纤维至脊髓,这是已被大量实验所证明了的。早在1960年,Brodal等^([1])就已用改变的Gudden法发现猫的延髓中缝核,包括大中缝核(nucleus raphe magnus)、苍白中缝核(nucleus raphe pallidus)及隐中缝核(nucleus raphe obscurus),投射到脊髓;桥中缝核(nucleus raphe pontis)也有少量投射。Dahlstrorm及Fuxe(1965)^([2]),Fuxe(1965)^([3])用荧光组织化学的方法证实了大白鼠的延髓中缝核至脊髓前、侧、后角的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核 标记细胞 针刺镇痛 脊髓后角 体部 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