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研究
1
作者 田文得 鞠建庆 +6 位作者 高洁 付长庚 高铸烨 薛梅 徐浩 史大卓 陈可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 基于冠心病“瘀毒”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文献系统分析与横断面临床研究构建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对条目进行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条目权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条目权重... 目的 基于冠心病“瘀毒”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文献系统分析与横断面临床研究构建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对条目进行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条目权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条目权重及临床实用性原则建立诊断标准。结果 文献系统分析筛选条目43个,横断面临床研究纳入患者400例,筛选条目39个,归纳分类后形成包含67个条目的条目池;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筛选保留条目28个;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权重类条目(0.0430~0.1976)9个、中权重类条目(0.0153~0.0289)9个与低权重类条目(0.0060~0.0147)10个。结合临床实用性原则,优化形成包括必要指标(心绞痛程度进行性加重、近1个月反复发作性心绞痛等)、理化指标(心脏肌钙蛋白或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等)及舌象脉象(舌青紫或紫暗等、脉弦细或脉涩)3个维度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两轮专家问卷咨询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68、0.395,格朗巴赫系数为分别为0.967、0.893,提示专家意见一致性好,结果可信度高。结论 该诊断标准涵盖了反映瘀毒互结致病特点的宏观表征和理化指标,可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瘀毒互结证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冠心病中医核心数据集构建思路
2
作者 贾君迪 鞠建庆 +4 位作者 高铸烨 李金根 赖润民 石榴 徐浩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64-867,共4页
核心数据集是临床采集的标准化数据集合,有助于数据标准统一,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医药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形成提供支撑。笔者概述核心数据集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意义,探索冠心病中医核心数据集实施的思路方法,并提出难点与解决策略,以期... 核心数据集是临床采集的标准化数据集合,有助于数据标准统一,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医药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形成提供支撑。笔者概述核心数据集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意义,探索冠心病中医核心数据集实施的思路方法,并提出难点与解决策略,以期为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核心数据集、提升中医药研究质量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数据集 中医 中西医结合 冠心病
原文传递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3
作者 田文得 张杰 +1 位作者 鞠建庆 徐浩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9-805,共7页
目的 调查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索超高危ASCVD的核心病机。方法 纳入2022年3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诊断为超高危ASCVD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 目的 调查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索超高危ASCVD的核心病机。方法 纳入2022年3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诊断为超高危ASCVD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史及中医四诊信息,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纳入的200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口苦、反复发作胸痛、胸痛发作进行性加重、气短、口干、倦怠乏力、口气臭秽、急躁易怒、小便黄、口唇色暗等;频率最高的脉象为弦脉和滑脉,相兼脉象为弦滑脉;最常见的舌象为苔黄、舌色紫暗、老舌。通过因子及聚类分析可将证候分为三类:瘀毒互结证、气虚兼阳虚证及痰热内阻证。常见证素为瘀毒、气虚、阳虚、痰浊、气滞。结论 超高危ASCVD患者常见证候为瘀毒互结证、气虚证、阳虚证、痰热内阻证,其核心病机可归纳为“正气亏虚,痰瘀蕴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证候分布 核心病机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代谢模式差异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李超 鞠建庆 +2 位作者 潘文慧 李运伦 杨雯晴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515-5520,共6页
目的:探索原发性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候的代谢模式,试图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揭示高血压病的证候本质,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精准阐释和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对19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GYSK组)、16例阴阳两虚证患者(YYLX组)和18名健康志愿者... 目的:探索原发性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候的代谢模式,试图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揭示高血压病的证候本质,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精准阐释和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对19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GYSK组)、16例阴阳两虚证患者(YYLX组)和18名健康志愿者(HC组)的血清进行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并进行模式识别和生物标记识别。结果:GYSK组鉴定出7种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花生四烯酸、白三烯a4、3,4-二羟基扁桃酸、孕酮、2-甲氧基-雌二醇-17b-3-葡萄糖醛酸苷、创伤酸、7-羟基-D4-神经前列腺素;YYLX组检测到9种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乳清酸、5-甲基胞嘧啶、植物鞘氨醇、羊毛甾醇、石榴酸、PS(18∶0/18∶1(9z))、PE(14∶0/22∶4(7z,10z,13z,16z))、SM(d18∶1/12∶0)、PC(20∶1(11z)/20∶4(5z,8z,11z,14z))。结论: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从微观层面揭示了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与阴阳两虚证的代谢本质,有助于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代谢组学 肝阳上亢证 阴阳两虚证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注射液改善阿司匹林抵抗机制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赖润民 鞠建庆 +1 位作者 赵艺涵 徐浩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719-2726,共8页
该文利用网络药理学理念和网络分析技术,拟探讨丹红注射液改善阿司匹林抵抗的潜在活性成分和可能作用机制。利用TCMSP平台收集丹参和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信息,就拓扑学特征对丹红注射液的活性成分进一步筛选,选取节点自由度≥... 该文利用网络药理学理念和网络分析技术,拟探讨丹红注射液改善阿司匹林抵抗的潜在活性成分和可能作用机制。利用TCMSP平台收集丹参和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信息,就拓扑学特征对丹红注射液的活性成分进一步筛选,选取节点自由度≥9的活性成分作为主要活性成分;从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的基因靶点,采用Cytoscape3. 7. 0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用FunRich 3. 1. 3软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共获得丹红注射液活性成分110个,经筛选得到主要活性成分共60个,其中丹参成分51个,红花成分11个,丹参、红花共有成分2个;收集到靶点基因159个。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主要通过涉及凝血过程、炎症反应、代谢调节的21条通路改善阿司匹林抵抗。该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丹红注射液从凝血过程、炎症反应、代谢调节等途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改善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为后续研究开展实验工作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丹参 红花 阿司匹林抵抗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杜天依 鞠建庆 +6 位作者 曲华 孟闫燕 姜众会 赵伶俐 石榴 欧阳嘉慧 高铸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1-1405,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以血管内膜纤维斑块形成为特征的动脉疾病^([1])。随着对AS研究的深入,其诊断和治疗取得显著进展,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仍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以血管内膜纤维斑块形成为特征的动脉疾病^([1])。随着对AS研究的深入,其诊断和治疗取得显著进展,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仍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死亡原因^([2,3])。如何有效预防A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仍然是重大的临床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血管内膜 纤维斑块 中药干预 动脉疾病 死亡原因 取得显著
原文传递
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中药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赖润民 林骞 +5 位作者 张贺 鞠建庆 刘启予 石榴 贾君迪 徐浩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5-421,共7页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比较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中药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共364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及随访数据,根据随访结束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将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定义为病例组(346...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比较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中药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共364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及随访数据,根据随访结束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将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定义为病例组(346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定义为对照组(3300例),基于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匹配后,匹配对照组纳入200例。应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方法对病例组和匹配对照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气虚、阳虚证型占比相对偏高,而匹配对照组气滞、血瘀、痰浊证型占比相对偏高(P<0.05,P<0.01)。分析病例组206首处方、匹配对照组161首处方、总计225味中药。病例组使用频率最高中药依次为枳壳、白术、茯苓、当归和桃仁,高频联用中药包括当归、川芎、桃仁和枳壳。匹配对照组使用频率最高中药依次为黄芪、丹参、半夏、炙甘草和柴胡,高频联用中药包括黄芪、三七、丹参、瓜蒌和天麻。结论在真实世界中,再发心血管事件人群的中药处方偏重理气活血,而未再发心血管事件人群的中药处方偏重益气和血、活血化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心血管事件 真实世界 病例对照研究 中药 关联规则
原文传递
活血解毒中药对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赖润民 林骞 +6 位作者 张贺 王彤歆 鞠建庆 刘启予 石榴 贾君迪 徐浩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9-1074,共6页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索中药处方中应用活血解毒中药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共1220例基线资料齐全、有完整中药处方信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与随访数据,将处方中含有...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索中药处方中应用活血解毒中药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共1220例基线资料齐全、有完整中药处方信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与随访数据,将处方中含有兼具活血、解毒功效中药的患者归为活血解毒中药组,处方中含有活血中药和解毒中药配伍的患者归为活血解毒处方组,其余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Cox回归方法比较三组患者在1年随访期时再发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经校正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活血解毒中药组的患者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和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卒中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分别降低了69%(P<0.01)和58%(P<0.05);活血解毒处方组的患者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降低了42%(P<0.01),而硬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药处方中应用活血解毒中药,或将活血中药与解毒中药配伍使用,可显著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短期心血管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活血解毒 心血管事件 真实世界研究 中医
原文传递
近10年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杰 鞠建庆 +1 位作者 林骞 徐浩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34-840,共7页
目的 对近10年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以探索本领域发展的演进路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文献并进行筛选,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10年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共现分析... 目的 对近10年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以探索本领域发展的演进路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文献并进行筛选,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10年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分析,并对英文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10 441篇,英文文献685篇。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发表文献最多并起“桥梁”作用的机构,陈可冀、段金廒、王伟、王阶、Lee MS等团队为本领域贡献最大的研究团队。研究热点词包括丹参、当归、高效液相色谱法、冠心病、补阳还五汤、中医证候、机制、血瘀证、炎症、凋亡等;研究内容集中于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观察和治疗经验,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药作用机制,血瘀证证候研究,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系统综述等新思路、新方法;其中活血化瘀与疾病防治研究、方药作用机制研究、证候本质和规范化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至今处于前沿热点。结论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领域近10年研究活跃,得到了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活血化瘀 CITESPACE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NLRP3炎性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鞠建庆 徐浩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20-1024,共5页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性体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炎性体,其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亦开展了中药调控NLRP3炎性体...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性体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炎性体,其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亦开展了中药调控NLRP3炎性体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干预 心血管疾病 中药调控
原文传递
Or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A Meta-Analysis 被引量:5
11
作者 MEI jun XU Hao +1 位作者 XU Feng-qin ju jian-qing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770-777,共8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or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OCHM) for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 Methods: Pub Med, 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 Cochrane Librar...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or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OCHM) for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 Methods: Pub Med, 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 Cochrane Library, Chinese Biological Medicine Database(CBM), Wanfang Database, Chongqing VIP Information(VIP) 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were searched for appropriate articles from respective inceptions until June 3, 2018.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CHM for the patients with HFp EF were eligible. Quality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by employing the Cochrane Risk of Bias assessment tool. Papers were independently reviewed by two reviewers and analyzed using Cochrane software Revman 5.3. Dichotomous data were analyzed by relative risk(RR) with a 95% confidence interval(CI), while continuous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mean difference(MD) with 95% CI for effect size. Results: A total of 16 RCTs involving 1,320 participants were identified. Fourteen of the trials us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CWM) as the control, the control of 1 trial was no treatment, and another was placebo. Three of the trials served Chinese patent medicine(CPM) as interventions, and other OCHM were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CMDs). Only limited evidence showe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OCHM may get better effect o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 MD –37.29, 95% CI –53.08 to –21.50, P<0.00001) or 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 MD –236.04, 95% CI –356.83 to –115.25, P=0.0001), 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 MD –9.94, 95% CI –16.77 to –3.11, P=0.004), but the results had high heterogeneities. With concerns on 12 of 16 trials, the meta-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djuvant therapy of OCHM might be mor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overall response rate(RR 1.17, 95% CI 1.11 to 1.24, P<0.00001), when compared with CWM alone. Subgroup meta-analysis between CPMs and CMDs showed that the two CPMs may have more therapeutic effect on MLHFQ, but not on NT-pro BNP, and CMD came to the opposite conclus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s on 6-min walk test(6 MWT). Adverse events, such as more defecation, weakness, cardiopalmus, edema, cough and hypotension, were mild in all groups and disappeared after the easement of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Conclusions: Due to the insufficient quality of trials that were analyzed,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confirm or deny the potency of OCHMs in treating HFp EF at the present time. More rigorously designed RCTs focusing on primary endpoints with long-term followup are warranted to validate the effect of OCHMs for patients with HFp 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META-ANALYSIS systematic review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