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抚顺和新疆吉木萨尔煤精的显微组成和拉曼光谱对比研究
1
作者 王兰花 陈义林 +5 位作者 傅雪海 简阔 杨天宇 张博 洪勇 王文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2-300,共9页
煤精又称煤玉,是一种资源稀缺且价格昂贵的煤种,可作为工艺美术雕琢材料。采集了辽宁抚顺和新疆吉木萨尔这两个地区的6件煤精样品,测试分析了其煤岩煤质(显微组成、腐植体最大反射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拉曼光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煤精又称煤玉,是一种资源稀缺且价格昂贵的煤种,可作为工艺美术雕琢材料。采集了辽宁抚顺和新疆吉木萨尔这两个地区的6件煤精样品,测试分析了其煤岩煤质(显微组成、腐植体最大反射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拉曼光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6件煤精样品中显微组分均以腐植组为主,稳定组次之,惰质组含量最低,腐植体最大反射率(R_(o, max))介于0.41%~0.55%;抚顺煤精的稳定组以沥青质体和孢子体为主,而吉木萨尔煤精的稳定组则以角质体为主;这两个地区煤精的拉曼光谱特征差异显著,拉曼结构参数显著受控于煤岩煤质;煤精的拉曼光谱参数D_(1)峰与G峰的强度比(I_(D_(1))/I_(G))、面积比(A_(D_(1))/A_(G))均随稳定组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大,随腐植组和惰质组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吉木萨尔煤精的I_(D_(1))/I_(G)和A_(D_(1))/A_(G)值均显著小于抚顺煤精,这是由于抚顺煤精中含有大量沥青质体和孢子体,其大分子结构的芳环生长程度较差;这两个地区煤精的I_(D_(1))/I_(G)和A_(D_(1))/A_(G)值均随着R_(o, max)增大呈现差异化降低趋势;随着煤化程度增大,芳香层片空间排列有序化增强。拉曼光谱参数可有效指示不同产地煤精的大分子结构差异性,可为今后煤精类文物的产地溯源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及商品流通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精 显微组分 拉曼光谱 辽宁抚顺 新疆吉木萨尔
下载PDF
考虑煤岩硬度的悬臂式掘进机截割控制
2
作者 许向前 简阔 +1 位作者 王宁 李胜利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58,共6页
煤岩硬度显著影响悬臂式掘进机空间运行状态,分析掘进机空间运行状态与煤岩硬度变化的关联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悬臂式掘进机自动化截割控制。为提高截割控制精度,提出了一种考虑煤岩硬度的悬臂式掘进机截割控制方法。根据动力学原理获... 煤岩硬度显著影响悬臂式掘进机空间运行状态,分析掘进机空间运行状态与煤岩硬度变化的关联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悬臂式掘进机自动化截割控制。为提高截割控制精度,提出了一种考虑煤岩硬度的悬臂式掘进机截割控制方法。根据动力学原理获得了悬臂式掘进机空间运行状态与煤岩硬度变化的关系,得出随着截割头与目标点之间的距离、运动范围半径及动态角度增大,截割头的运行稳定性会相应提高。采用加权平衡的方式确定自动化控制参数,采用PID控制和闭环模糊控制方法实现掘进机自动化截割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都表现出较好的性能,掘进机截割头摆速在2 s内达到稳定值,动态工作稳定性好;悬臂式掘进机截割头回转和升降角度变化轨迹与期望轨迹之间的吻合度较高,整体偏离程度较小,控制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臂式掘进机 自动化截割控制 煤岩硬度 自动化控制参数 加权平衡 PID
下载PDF
我国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研究进展
3
作者 简阔 傅雪海 +3 位作者 夏大平 冯睿智 李咪 吉小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1,共11页
为总结我国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发展现状,全面收集了我国煤层次生生物气比较丰富地区的煤层水和产气的地球化学数据,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结果,从形成机理、形成环境、产气特征和煤层气生物工程多角度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为总结我国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发展现状,全面收集了我国煤层次生生物气比较丰富地区的煤层水和产气的地球化学数据,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结果,从形成机理、形成环境、产气特征和煤层气生物工程多角度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次生生物气在我国低煤级、中煤级以及高煤级含煤储层和煤矿区中均有存在,总体富含次生生物气地区中的地下水动力条件不强,普遍处于弱径流的水动力环境中,且水型多为Na-HCO3型和Na-Cl·HCO_(3)型;此外,煤层中次生生物气与热成因气往往混合存在,同时部分存在热成因气的生物再改造迹象,且产气途径多以CO_(2)还原为主,气体组分较干;目前,我国人工煤炭次生生物气数量尚达不到工业规模,煤层气生物工程还处于早期试验阶段,这主要受限于煤炭生物转化效率低和规模性生物气化技术不成熟;发现和培育高效产甲烷菌,将煤层气生物工程与采煤采气一体化技术相结合,实现规模性生物降解产气,是微生物增产煤层气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 地球化学特征 水动力环境 产甲烷菌 煤层气生物工程
下载PDF
低压低渗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以沁水盆地郑庄区块15号煤层为例
4
作者 简阔 马斌 +3 位作者 许晓晨 陈召英 茹忠亮 刘晓 《钻探工程》 2023年第6期99-106,共8页
沁水盆地太原组15号煤层总体低压低渗低饱和,煤储层相对较薄,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井产量普遍偏低。以沁水盆地郑庄区块为研究对象,依据本区15号煤层LDP-22H多分支水平井的成功开发经验,全面论述低压低渗煤储层煤层气钻完井工艺、标志层... 沁水盆地太原组15号煤层总体低压低渗低饱和,煤储层相对较薄,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井产量普遍偏低。以沁水盆地郑庄区块为研究对象,依据本区15号煤层LDP-22H多分支水平井的成功开发经验,全面论述低压低渗煤储层煤层气钻完井工艺、标志层判定、井眼轨迹控制等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采用钻井-录井-测井一体化地质导向技术可以有效卡准目的煤层,同时实时修正钻头轨迹,煤层平均钻遇率在97%以上,极大地提升了煤层有效进尺。865 d的排采实践表明,LDP-22H多分支水平井日产气量突破15万m^(3),日产气量稳定在8万m^(3)左右,全程累计产气量为2091.5469.3万m^(3),实现了超高产和稳产,标志着多分支水平井在低压低渗煤储层煤层气高效开发上有较好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多分支水平井要优化井位,加强水平井底部位排采能力,稳定压降速率,减小对煤储层渗透率敏感性伤害,提高排采的连续性,减少停泵和检修作业频次,保证产能的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水平井 钻完井工艺 排采实践 低压低渗煤储层 煤层气 沁水盆地
下载PDF
煤制生物气产出规律及其同位素分馏效应 被引量:8
5
作者 简阔 傅雪海 +5 位作者 韩作颖 许小凯 周丹 茹忠亮 王观宏 郭晨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02-2609,共8页
为了探索生物成因煤层气机理,选取低阶煤作为煤制生物气的母质,采用携带产甲烷菌的煤层矿井水为菌源,在高纯氮气环境中向500 mL产气瓶(反应瓶)中加入40 g煤样、20 mL富集后的菌种液、380 mL培养基完成接种,之后将产气瓶置于37℃下的振... 为了探索生物成因煤层气机理,选取低阶煤作为煤制生物气的母质,采用携带产甲烷菌的煤层矿井水为菌源,在高纯氮气环境中向500 mL产气瓶(反应瓶)中加入40 g煤样、20 mL富集后的菌种液、380 mL培养基完成接种,之后将产气瓶置于37℃下的振动培养箱中开展为期90 d的厌氧产气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厌氧封闭条件下,气体产出方式以乙酸发酵为主,产气效率较慢,产气过程受环境pH值的影响较大,进入产气稳定期后(>30 d),pH值与校正后的产气量随产气时间延续总体呈现同步变化规律,产酸菌与产甲烷菌的数量、丰度和活性直接影响了产气环境的pH值和产气量。产出气组分以CH4和CO2为主,存在极少量的氢气,气体组成偏干,CH4和CO2含量随稳定产气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的同步变化规律。90 d的产气过程中,δ^13C1值均小于-55‰;δ^13C(CO2)值介于-20.8‰^-10.7‰,平均为-16.38‰;δD1值介于-361‰^-332‰,平均为-348‰,可以判定产出气中CH4和CO2均为有机生物成因气;煤制生物气中CH4和CO2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次重要的继承性同位素分馏效应造成的,第1次分馏作用发生在生成乙酸过程中,由于有机母质本身脂族甲基碳同位素组成偏轻,而羧基碳同位素组成偏重,这种碳同位素组成特点在生成乙酸过程中得以继承;第2次分馏作用发生在乙酸发酵生成CH4和CO2过程中,乙酸中的甲基通过加氢形成CH4,而羧基通过去氢形成CO2,造成甲基本身的轻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H4中,而羧基的重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O2中。因此总体表现出产出生物气的轻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H4中,而重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O2中,δ^13C1越轻,δ^13C(CO2)越重,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90 d的产气时间里,微生物作用时间越长,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越轻,具有明显的富集轻碳同位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因气 继承性同位素分馏效应 产气规律 低阶煤 乙酸发酵
下载PDF
低阶煤热解结构演化及与烷烃气碳同位素相关性的红外光谱 被引量:3
6
作者 简阔 刘顺喜 +1 位作者 陈义林 傅雪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70-2075,共6页
为了阐释煤热解过程中结构演化与烷烃气碳同位素的关系,进行了低阶煤在高压釜密闭体系下热解实验,分析热解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精细剖析了煤结构演化规律,构建了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与结构演化的关系模型,揭示... 为了阐释煤热解过程中结构演化与烷烃气碳同位素的关系,进行了低阶煤在高压釜密闭体系下热解实验,分析热解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精细剖析了煤结构演化规律,构建了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与结构演化的关系模型,揭示了热解烷烃气碳同位素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在R_(o,max)<1.3%之前的阶段,煤中脂链轻碳同位素被分馏出去而重碳同位素被留在长链中;当1.3%<R_(o,max)<2.0%时,具有相对较重碳同位素组成脂链再进一步的断裂分解仍主导了烷烃气碳同位素变化,也即是R_(o,max)在2.0%之前的阶段,煤中脂链倾向性的裂解方式是烷烃气碳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后(R_(o,max)>2.0%)由于芳环缩聚和解体进程的加剧使得环内重碳物质得以释放进入烷烃气中,而导致其碳同位素组成迅速变重。热解烷烃气中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组成与煤脂链结构演化呈现同步性特征,δ^(13)CCH_4和δ^(13)CC_2H_6值可以作为煤脂链结构演化的敏感性指标。R_(o,max)=1.3%和2.0%是煤热解结构演化与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关联性的重要节点。研究成果对探索煤生烃与结构演化的耦合关系及二次生烃机理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演化 烷烃气碳同位素 热解 红外光谱 低阶煤
下载PDF
Effect of an electrostatic field on gas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 in tectonic coal 被引量:4
7
作者 jian kuo Lei Dongji +2 位作者 Fu Xuehai Zhang Yugui Li Heng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4期607-613,共7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sorption, desorption, and diffusion of gas in tectonic coal are important for the prediction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s. Three types of coal samples, of which both metamorphic grade and degree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sorption, desorption, and diffusion of gas in tectonic coal are important for the prediction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s. Three types of coal samples, of which both metamorphic grade and degree of damage is different, were selected from Tongchun, Qilin, and Pingdingshan mines. Using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 an electrostatic field,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s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 in tectonic coal. We found that gas adsorption in coal conforms to the Langmuir equation in an electrostatic field. Both the depth of the adsorption potential well and the coal 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 increases under the action of an electrostatic field. A Joule heating effect was caused by changing the coal–gas system conductivity in an electrostatic field. The quantity of gas adsorbed and DP result from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depth of the adsorption potential well, the coal 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 and the Joule heating effect. DP peaks when the three factors control behavior equally. Compared with anthracite, the impact of the electrostatic field on the gas diffusion capacity of middle and high rank coals is greater.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coal, the gas adsorption quantity, DP, and the gas diffusion capacity of tectonic coal are greater in an electrostatic field. In addition, 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 of tectonic coal, the larger the 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吸附 瓦斯扩散 构造煤 静电场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 焦耳热效应 扩散能力 解吸特性
下载PDF
考虑Klinkenberg效应的多孔介质气体渗流模型 被引量:7
8
作者 茹忠亮 简阔 马国胜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0-313,共4页
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气体可压缩性及Klinkenberg效应的多孔介质气体渗流数学模型,并给出了两种边界条件下多孔介质气体渗流方程的解析解;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Klinkenberg效应可有效增大多孔介质中气... 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气体可压缩性及Klinkenberg效应的多孔介质气体渗流数学模型,并给出了两种边界条件下多孔介质气体渗流方程的解析解;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Klinkenberg效应可有效增大多孔介质中气体的渗透系数,降低气体压力,对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的抽采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气体渗流 Klinkenberg效应 煤层气
下载PDF
基于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的沁南无烟煤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观宏 冯睿智 +2 位作者 简阔 茹忠亮 张晓军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8-494,515,共8页
为实现沁南地区煤层气井高产稳产,以沁南地区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煤矿3^(#)煤层的5个煤样,采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研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变质孔和溶蚀孔在沁南... 为实现沁南地区煤层气井高产稳产,以沁南地区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煤矿3^(#)煤层的5个煤样,采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研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变质孔和溶蚀孔在沁南无烟煤中尤为常见,可见较多微裂隙,张裂隙和剪裂隙均有发育;孔隙以微孔为主,大多为吸附孔,渗流能力较差,平均比表面积为1.34185 m^(2)/g,平均孔容为0.00720 cm^(3)/g,平均孔径为29.24 nm;低温液氮吸附回线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HX1型和HX2型孔隙形态以狭窄缝隙形孔为主,但HX2型存在部分两端开口透气性孔和少量墨水瓶形孔;HX3型孔隙形态由2个部分组成,在孔径<4.5 nm范围主要为狭窄缝隙形孔,在孔径>4.5 nm范围主要为狭窄缝隙形孔和墨水瓶形孔;以相对压力0.5为分界点,低压段和高压段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D_(1)和D_(2)与吸附回线类型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液氮吸附 无烟煤 孔隙结构 吸附回线 分形维数
下载PDF
黏土矿物和孔喉特征对致密砂岩可动流体分布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储层为例
10
作者 李咪 郭英海 +3 位作者 杨亦浩 简阔 茹忠亮 李冠霖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27-1640,共14页
开展致密砂岩可动流体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可有效提高储层开发潜力评价的准确性。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典型致密砂岩样品,联合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测、X射线衍射分析、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测试,分析了黏土矿物及孔喉特征对可... 开展致密砂岩可动流体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可有效提高储层开发潜力评价的准确性。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典型致密砂岩样品,联合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测、X射线衍射分析、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测试,分析了黏土矿物及孔喉特征对可动流体分布的影响。根据致密砂岩的孔隙类型,将其划分为“粒间孔—溶孔—晶间孔型”、“溶孔—晶间孔型”及“晶间孔型”储层。砂岩样品的可动流体百分数介于9.39%~78.79%之间,平均为41.63%,且与渗透率呈中等正相关性。研究发现,黏土矿物的存在不利于流体的可动性,半径>200μm区间的孔隙与半径>1μm区间的喉道有利于流体的可动性。伊利石含量较高,呈搭桥式分割孔隙,对流体的可动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粒间孔—溶孔—晶间孔型”砂岩中半径>200μm区间的孔隙占比较高,同时半径>1μm区间的喉道占比大于50%,可动流体百分数较高。“溶孔—晶间孔型”砂岩的可动流体百分数变化较大,但随着溶孔的增多、晶间孔的减少,孔喉对流体的束缚性减弱,可动流体百分数增高。“晶间孔型”砂岩以半径<200μm区间的孔隙为主,同时半径<0.5μm区间的喉道占比大于50%,可动流体百分数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可动流体 孔喉特征 黏土矿物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