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早白垩世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飞行能力解析
1
作者 马雪 钱迈平 +3 位作者 蒋仁 刘凯 所颖萍 项红莉 《华东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198-205,共8页
发现于辽宁省西部的早白垩世湖相沉积岩地层的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骨架化石及其围绕的羽毛化石,呈现出鸟类飞行的早期演化特征:①圣贤孔子鸟的胸骨不发达,不发育龙骨突,标志着飞行能力弱,而现代善于飞行的鸟类的胸骨和... 发现于辽宁省西部的早白垩世湖相沉积岩地层的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骨架化石及其围绕的羽毛化石,呈现出鸟类飞行的早期演化特征:①圣贤孔子鸟的胸骨不发达,不发育龙骨突,标志着飞行能力弱,而现代善于飞行的鸟类的胸骨和龙骨突发达,附着的大块飞行肌肉可占体重20%以上。②圣贤孔子鸟的前肢具有3个灵活的手指,指爪大,呈镰刀状,更善于爬树,作为对比,现代善于飞行鸟类的前肢具有一组小翼羽,用于调节通过翅膀表面的气流,避免大攻角时发生失速,确保顺利起飞或降落。另一方面,圣贤孔子鸟也展现出某些进步的特征:①圣贤孔子鸟具有轻便而无牙齿的角质喙,用于啄食;仅有8节尾椎,末端有一个尾综骨,用于附着扇状尾羽,可提供关键的控制面,有利于随时控制飞行方向和速度(特别是在起飞和降落时);其明显膨大的肱骨近端具有一个卵形凹陷,推断是一种气囊系统构造,减轻了骨架的结构重量。②圣贤孔子鸟拥有发达的羽毛系统,几乎和现代飞行鸟类相同,十分有利于飞行。圣贤孔子鸟的翼形属于宽短形,与现代雉类相似,反映它们的飞行方式很可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贤孔子鸟 飞行能力 早白垩世 辽西
下载PDF
变克拉通化对盆地构造—沉积—油气成藏作用的响应:以阿富汗—塔吉克盆地为例
2
作者 张艺琼 计智锋 +4 位作者 尹微 鲁兵 姜仁 何登发 李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9-830,共12页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位于北特提斯构造域北缘,帕米尔突刺构造带的西侧,内部发育伴随盐构造的滑脱产生的断褶相间的独特构造地质现象,与塔里木盆地一样被称为“变克拉通化”。本文综合利用阿富汗—塔吉克盆地的地震地质资料、油气田资料,...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位于北特提斯构造域北缘,帕米尔突刺构造带的西侧,内部发育伴随盐构造的滑脱产生的断褶相间的独特构造地质现象,与塔里木盆地一样被称为“变克拉通化”。本文综合利用阿富汗—塔吉克盆地的地震地质资料、油气田资料,结合盆地地表及地下的构造—地层沉积类型和样式,分析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旨在为油气勘探的“盐相关构造”领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表明,从地层结构格架来看,上侏罗统的膏盐岩作为区域性的滑脱面,控制了阿富汗—塔吉克盆地盐上、盐下两套构造层系的冲断变形,盐上构造层系属盐丘构造系统,平面上具有线形构造形态,而盐下构造层系大部分为断层滑脱褶皱的构造样式。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在晚古生界基底之上存在3期构造运动:弧后伸展环境(中二叠世—三叠纪)、台地稳定沉积时期(侏罗纪—古近纪)、喜马拉雅造山期挤压阶段(渐新世末至今)。盆地因盐构造滑脱作用和岩层间滑移作用产生多套区域滑脱面,形成复背斜、复向斜、构造楔等多种构造样式,盆内挤压变形的最小缩短率约为13%。已发现的含油气区多位于复向斜带的隆起区,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始新统的页岩和泥质碳酸盐岩为烃源岩,白垩系碎屑岩、古近系碳酸盐岩为储集岩层,白垩系膏盐岩和始新统的区域性页岩为封盖层,发育盐下、盐上两套成藏组合,形成断背斜、地层岩性生物礁等圈闭,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 构造样式 形成演化 油气地质 变克拉通
下载PDF
安徽中南部大隆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特征
3
作者 阚天翔 李龙明 +3 位作者 陈默 蒋仁 沈越峰 韩旭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1-947,共7页
晚二叠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一套以硅质岩、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分布广泛,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文章基于实测剖面和有机地化测试资料探究安徽中南部大隆组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结果表明:大隆组在巢... 晚二叠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一套以硅质岩、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分布广泛,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文章基于实测剖面和有机地化测试资料探究安徽中南部大隆组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结果表明:大隆组在巢南、安庆—铜陵、泾县、宁国等沉积凹陷周缘厚度可达40~70 m,并向南北两侧逐步减薄;大隆组表现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早期形成深水盆地相沉积,晚期则转变为潜水陆棚相沉积,区域上自西北部至东南部依次为深水盆地相、浅水陆棚相和开阔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组合。大隆组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分数为1.46%~15.80%,R o值高于2.00%,属于优质烃源岩,热演化处于过成熟早期阶段,沉积凹陷边缘区是页岩气勘探需重点调查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晚二叠世 大隆组 沉积环境 页岩气
下载PDF
黄淮海南部第四纪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4
作者 廖霞 王平 +4 位作者 蒋仁 殷勇 胡竹君 张志平 朱龙辰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73-192,共20页
黄淮海南部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重要水系长期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地层记录了中国东部第四纪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环境演变的信息。研究显示黄淮海南部第四纪广泛发育海侵—海退旋回层序,然而海侵次数和时间仍... 黄淮海南部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重要水系长期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地层记录了中国东部第四纪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环境演变的信息。研究显示黄淮海南部第四纪广泛发育海侵—海退旋回层序,然而海侵次数和时间仍存在争议,相关层序地层研究开展较少。基于黄淮海南部地区公开发表的34口典型钻孔,结合3个露头剖面,对地层进行了分区。将黄淮海南部第四系岩石地层划分为连云港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长江三角洲北翼和南黄海陆架区四个地层区。基于钻孔的岩相和生物相特征,识别出暴露相、风暴潮相和浅海相冷水团沉积三个标志性沉积特征,并将地层划分为五个典型的沉积相组合,即河道—河漫滩相组合、潮间—潮下—浅海相组合、滨岸沼泽—障壁海岸—滨海相组合、潮坪—潮上相组合和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组合。在此基础上,重建了黄淮海南部第四纪的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首次海侵时间为早更新世(不早于1.9 Ma),中更新世后才出现明显的海、陆交替特征。最后,还对年代地层的新方法(如宇生核素)和层序地层的建立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南部 第四纪地层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地震资料在气藏测井解释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以西伯利亚盆地M气田为例
5
作者 吴国海 胡欣 +4 位作者 郭振华 倪国辉 姜仁 杨爰齐 王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西伯利亚盆地M气田的白垩系上部层系HM1层、HM2层砂岩储层存在低阻气层,测井资料不完整,缺少密度和中子孔隙度曲线,给气层的解释评价带来较大困难。应用测井及试气资料发现地震剖面中亮点反射特征和储层含气性有很好的相关性,应用AVO技... 西伯利亚盆地M气田的白垩系上部层系HM1层、HM2层砂岩储层存在低阻气层,测井资料不完整,缺少密度和中子孔隙度曲线,给气层的解释评价带来较大困难。应用测井及试气资料发现地震剖面中亮点反射特征和储层含气性有很好的相关性,应用AVO技术,对地震叠前资料作了提噪和振幅补偿等处理工作,得到5个道集高精度的AVO剖面,通过分析振幅和炮检距的变化关系,进一步证实了地震亮点反射特征是气层引起的,确定了地震资料在辅助测井解释及气层预测研究中的可行性。用测井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有效刻度、标定,排除地震反射特征中与天然气富集无关的岩性等因素,建立地震反射特征和储层含气性之间的直接关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地震资料中包含的天然气信息,亮点反射、锅底反射、屏蔽—吸收等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辅助测井解释,在弥补测井资料不足的同时,也对测井解释结论进一步验证,根据亮点的分布范围精确地圈定出HM1层、HM2层的含气范围,真正实现了井—震结合。另外,利用亮点的振幅变化特征在预测高丰度的含气区、预测气层的厚度变化及估算气水界面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气藏进行解释评价中采用这种井—震结合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井位优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成果得到了生产实践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气藏 测井解释评价 重要作用
下载PDF
地表基质调查的工作思路刍议:以海南岛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响 周效华 +4 位作者 相振群 蒋仁 涂兵 周岱 鲁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地表基质调查是当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的全新领域,如何开展还缺乏统一的行动指南。在初步总结地表基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全国、大区、关键地段3个层次、分阶段组织开展全国地表基质调查的总体思路。结合海南岛地表基质发育... 地表基质调查是当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的全新领域,如何开展还缺乏统一的行动指南。在初步总结地表基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全国、大区、关键地段3个层次、分阶段组织开展全国地表基质调查的总体思路。结合海南岛地表基质发育的地质背景和赋存条件,就南方强风化区地表基质调查工作进行了实例分析。建议按照分区逐级调查与分类补充调查相结合、调查与研究并重的原则,开展海南岛全域—流域—重点区段不同层级地表基质调查。针对地表基质分类补充调查提出基础调查指标、特征调查指标和评价指标,强调热带强风化条件下海陆交互作用、表生地质作用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地表基质的控制与影响。在查清海南岛地表基质现状和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地表基质的综合评价和区划,探索形成热带强风化区地表基质调查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基质调查 热带强风化区 调查指标 技术方法 海南岛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Sedimentary Facies, Provenance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Heshangzhen Group: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 被引量:3
7
作者 ZHOU Xiaohua HU Xiumian +6 位作者 jiang ren GAO Tianshan MA Xue XING Guangfu SUN Gaoyuan SHU Xujie ZHAO Xi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138-1158,共21页
The Neoproterozoic Jiangnan orog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Precambrian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The tectonic nature of the N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due to... The Neoproterozoic Jiangnan orog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Precambrian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The tectonic nature of the N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due to poo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s and the lack of geochronological data. Here, we present sedimentological, provenance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from the Heshangzhen Group in the eastern Jiangnan orogen. Sedimentolog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uojiamen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a submarine fan, and the overlying Hongchicun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front of a fan delta. 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s constrain the lower Luojiamen and Hongchicun formations with ages of 827.3 ± 8.4 Ma and 825 ± 12 Ma, respectively. The sandstones of the Luojiamen 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number of intermediate to felsic volcanic grains, suggesting a volcanic arc source. In contrast, quartz and sedimentary lithic grains increase in the Hongchicun Formation, showing a new input from a collisional orogenic source. Detrital zircon from six sandstone samples in the Luojiamen and Hongchicun formations yield similar age spectra of 930–820 Ma with a peak at ca. 845–860 Ma, with one main cluster at 930–820 Ma. Detrital zircons of 930–845 Ma show a positive value of εHf(t)(+2.4 to +11, mean +7.6),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volcanic arc of the nearby Shuangxiwu Group. There are a minor group of zircons with U-Pb ages ranging from 820 Ma to 845 Ma from the middle part of the Luojiamen Formation and Hongchicun Formation, with εHf(t) values between-20 to +2.4,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angqiaoshan Group. within light of the bidirectional paleocurrents in the Luojiamen Formation,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zircons of 820–845 Ma were recycled from the Shuangqiaoshan Group, which is derived from a continental arc to the northwest. Our data suggests that the Luojiamen Formation was formed in an inter-arc basin, while the Hongchicun Formation was formed in an accretionary wedge-top basin. When juxtaposed with the conglomeratic characteristics at the bottom of the Luojiamen Form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unconformity represented by the ‘Shen Gong Movement' reflects the rapid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island arc volcanic material. The disconformity between the Luojiamen and Hongchicun formations is the imprint of transition from inter-arc basin to accretionary wedge-top basin,which represents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Shuangxiwu arc and the Yangtze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VENANCE detrital zircon chronology Heshangzhen Group NEOPROTEROZOIC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雪柯 王震 +4 位作者 计智锋 尹微 姜仁 侯珏 张艺琼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62,共9页
根据地震、钻井及薄片等资料,采用地震波阻抗储层反演技术,对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下一步风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可分为灰岩类、云... 根据地震、钻井及薄片等资料,采用地震波阻抗储层反演技术,对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下一步风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可分为灰岩类、云岩类、云灰岩/灰云岩类、硅化硅质岩类等,储层孔隙度为4%~12%,渗透率通常小于1 mD,属于低—中孔、低渗孔洞-孔隙型储层。②研究区阿克若尔构造带主要发育岩性油气藏,无统一油水界面,油层呈薄层状分散分布,对比性和连续性均较差,优质储层多为高频三级层序旋回中上部的高生长率滩体及不整合面附近的岩溶储层。③采用基于层位-测井约束的初始模型的地震波阻抗储层反演技术预测碳酸盐岩薄储层,可更清晰地呈现KT-Ⅰ和KT-Ⅱ油层组储层的纵、横向展布特征。研究区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KT-Ⅱ油层组顶部的G1和G4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阻抗储层反演 孔洞-孔隙型储层 滩体 岩溶储层 成藏规律 岩性油气藏 盐下碳酸盐岩 石炭系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非药物疗法在慢性疼痛干预中的应用和治疗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林相宏 江仁 +1 位作者 黄长顺 陈晓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06-2419,共14页
疼痛是一种由身体组织的真实或潜在损伤引起的不舒服感觉,慢性疼痛为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慢性疼痛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高。然而应用药物治疗慢性疼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阿片类药物对部分类型的慢性痛,如神经病理性疼... 疼痛是一种由身体组织的真实或潜在损伤引起的不舒服感觉,慢性疼痛为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慢性疼痛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高。然而应用药物治疗慢性疼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阿片类药物对部分类型的慢性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不佳。而阿片类镇痛药物则因成瘾和易诱发胃肠道副作用而受限,因此非药物干预治疗逐渐受到关注。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慢性疼痛常用的非药物疗法包括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stimulation,SCS)、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最新研究揭示了光照和声音的中枢镇痛机制,提示光疗和声疗在临床转化上的潜力。鉴于光照和声音都属于非侵入性治疗,因此这两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梳理以上非药物镇痛手段的干预方法、优缺点以及镇痛机制,希望为深入理解慢性痛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为优化疼痛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疗法 疼痛 脉冲射频 脊髓电刺激 光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含山—无为地区下蜀黄土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探讨
10
作者 陈默 李龙明 +3 位作者 阚天翔 蒋仁 吴雪峰 李加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4-1531,1579,共9页
第四纪中—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下游广泛发育黄土沉积,下蜀黄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章研究含山—无为地区下蜀黄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北方西峰黄土、东秦岭黄土和南方镇江、九江、合肥、宣城等地下蜀黄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含山—... 第四纪中—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下游广泛发育黄土沉积,下蜀黄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章研究含山—无为地区下蜀黄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北方西峰黄土、东秦岭黄土和南方镇江、九江、合肥、宣城等地下蜀黄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含山—无为地区下蜀黄土经历了中等化学风化;主、微量元素特征表现出与北方西峰黄土的相对一致性,因此北方黄土高原黄土可能是含山—无为地区下蜀黄土主要物源之一。研究结果可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的物源及物源区古环境信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山—无为地区 下蜀黄土 地球化学特征 物源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北翼ZKA01钻孔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11
作者 刘宪光 杨晋炜 +6 位作者 蒋仁 梁飞刚 夏斌 王钜 胡利 孙丰瑞 董军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6-868,共13页
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及海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热点。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往复摆动、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地层频繁缺失,目前尚未在该地区同一个钻孔内发现完整的海侵记录。基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1... 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及海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热点。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往复摆动、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地层频繁缺失,目前尚未在该地区同一个钻孔内发现完整的海侵记录。基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1钻孔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古地磁年代学和光释光(OSL)测年研究,对比区域钻孔资料确定了该孔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发现ZKA01钻孔完整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5次海侵事件。结果表明,ZKA01孔B/M界线位置在108.00m处,M/G界线位置为300.25 m处。中、上更新统界线位于第Ⅲ海相层底部,即92.95m处。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界线置于该钻孔发现的第Ⅰ海相层底部,即16.65m处。晚更新世以来,前3次海侵发生在MIS5(128~74 ka)阶段,其中MIS5.1海侵规模较大,仅次于全新世时期的海侵规模。第4次海侵发生在MIS3阶段(60~24 ka),在深度上和年代上相当于MIS3时期的“第Ⅱ海相层”。第5次海侵发生在MIS1(12 ka至今)阶段,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的浅海环境,该次海侵规模最大。同时发现MIS5阶段初次海侵记录在该地区各钻孔埋深大致相当,该界面可作为长江三角地区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的标志性地层。以上研究成果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晚期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研究分析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年代学 地层 沉积环境 微体生物化石 MIS5 海侵
下载PDF
降膜吸收CO_(2)水平管外滴状流的脉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斌广 江稔 +3 位作者 盖殿臣 田永生 马晓旭 杨洛鹏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0-226,共7页
液滴的瞬态行为对强化水平管降膜吸收CO_(2)装置的性能至关重要。基于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建立了滴状流降膜吸收CO_(2)的二维模型,引入液滴下坠长度与无量纲时间来分析滴状流降膜吸收CO_(2)过程中的液滴脉动与管间距和雷诺数Re的... 液滴的瞬态行为对强化水平管降膜吸收CO_(2)装置的性能至关重要。基于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建立了滴状流降膜吸收CO_(2)的二维模型,引入液滴下坠长度与无量纲时间来分析滴状流降膜吸收CO_(2)过程中的液滴脉动与管间距和雷诺数Re的关系。结果表明:液体在换热管下侧堆积直至形成液滴的过程中,受到重力、表面张力与惯性的相互作用,液滴的移动方向出现了多次反转;液滴脉动过程中,由于摩擦阻力的存在,随着无量纲时间的增加,液滴脉动幅度逐渐减小;由于管间距的增加提高了液滴在换热管底部交汇时的动能,导致随着管间距的增加,液滴的脉动次数与脉动幅度逐渐增加;在Re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液滴滴落速度的减小导致液滴的脉动次数与幅度也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膜吸收 滴状流 脉动幅度 脉动次数 管间距
下载PDF
威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展布及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梁峰 张琴 +6 位作者 卢斌 姜巍 熊小林 陈鹏 姜仁 梁萍萍 马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9-1029,共11页
通过对威远地区14口评价井或导眼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开展系统的笔石生物地层、岩相地层、测井响应、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证实了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隆起的发育,指出古隆起发育控制页岩的厚度及岩相展布,明确... 通过对威远地区14口评价井或导眼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开展系统的笔石生物地层、岩相地层、测井响应、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证实了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隆起的发育,指出古隆起发育控制页岩的厚度及岩相展布,明确优质页岩展布受古隆起发育控制,并提出水平井井位优化部署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生物地层、岩性地层、电性特征、地层厚度等方面证实在Z4-Z1—WY1—W5—WX井一带存在(水下)古隆起;2)不同时期地层分布及岩相主要受古隆起发育控制,隆起区及周边地层厚度薄,黏土矿物或碳酸盐矿物含量高,坳陷区沉积厚度大,硅质矿物含量高;3)威远地区五峰组页岩沉积期物源多来自其西部或北部,鲁丹阶早期以生物成因石英为主,物源较少,鲁丹阶晚期物源可能来自川南的黔中古陆,不同的物源方向意味着沉积体系的变化;4)鲁丹阶早期(LM1~LM3)地层储层品质最优,产量高,其储层参数平面展布受隆起发育控制,拗陷区域储层品质最好。建议以鲁丹阶早期地层为目标靶体实施水平井,优先部署该层段厚度较大区域水平井,尽量避开隆起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笔石生物地层 古隆起 水平井产量
下载PDF
鼻咽癌患者放化疗3年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殷利 吕俭霞 +4 位作者 程平 姜忍 杨春连 李亦建 江庆华 《广东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681-686,共6页
目的随访鼻咽癌放患者化疗出院3年后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及康复情况调查表和中文版EQ-5D量表对118例鼻咽癌放化疗出院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出院后康复及生活... 目的随访鼻咽癌放患者化疗出院3年后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及康复情况调查表和中文版EQ-5D量表对118例鼻咽癌放化疗出院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出院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118例患者中46例(39%)的患者已就业,25例(21.20%)患者颈部僵硬。所有患者的EQ-5D效用值为0.877±0.048,常有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方面的问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鼻咽冲洗、张口度、颈部僵硬、是否就业是EQ-5D效用值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鼻咽癌患者出院后及中长期生存的康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构建针对鼻咽癌患者出院后症状集群特点和随着时间变化规律的延续护理方案,提高鼻咽癌幸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化疗后 康复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过表达长链非编码RNA CTC-459F4.3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军 吴一凡 +3 位作者 张茂娜 江悦 江忍 张弘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 观察长链非编码RNA CTC-459F4.3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探索过表达CTC-459F4.3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qPCR检测CTC-459F4.3在28例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株(Huh7、SMMC-7721、MHCC-97H和BEL-7404)中的表... 目的 观察长链非编码RNA CTC-459F4.3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探索过表达CTC-459F4.3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qPCR检测CTC-459F4.3在28例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株(Huh7、SMMC-7721、MHCC-97H和BEL-7404)中的表达。选择CTC-459F4.3表达最低的肝癌细胞株,分为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质粒)和CTC-459F4.3组(转染CTC-459F4.3质粒)。MTT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CTC-459F4.3对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肝癌组织中羧基末端区域小磷酸化酶样蛋白(CTDSPL)的表达。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过表达CTC-459F4.3对CTDSPL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CTC-459F4.3在肝癌组织呈低表达( P <0.01)。与人正常肝细胞相比,CTC-459F4.3在肝癌细胞株呈低表达( P <0.05),CTC-459F4.3在SMMC-7721细胞中的表达最低( P <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TC-459F4.3组SMMC-7721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 P <0.05),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 P <0.05)。与癌旁组织相比,CTDSPL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TC-459F4.3组SMMC-7721细胞中CTC-459F4.3表达明显增加( P <0.01)。结论 CTC-459F4.3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呈低表达,过表达CTC-459F4.3可显著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CTDSPL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长链非编码RNA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CTDSPL
下载PDF
新冠疫情期间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调查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海琴 林佳媛 +2 位作者 庞帅 蒋仁 程齐俭 《临床肺科杂志》 2021年第4期492-498,共7页
目的调查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在新冠疫情期间(2020年1月15日~3月15日)的病情变化、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4月,通过查询患者稳定期吸入剂等处方信息、结合电话回访问卷,调查我院呼吸科门诊随访、吸入治疗的慢阻肺或支气管哮喘患... 目的调查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在新冠疫情期间(2020年1月15日~3月15日)的病情变化、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4月,通过查询患者稳定期吸入剂等处方信息、结合电话回访问卷,调查我院呼吸科门诊随访、吸入治疗的慢阻肺或支气管哮喘患者。汇总资料,通过卡方检验、U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收到191份有效问卷。慢阻肺占44%、哮喘56%,男性59.2%,年龄65(58,73)岁,病程10(4,20)年,吸烟率47.1%,吸入药时间48(24,72)月。2月治疗依从性良好占63.4%,慢阻肺组优于哮喘组(P=0.008)。依从性欠佳者中,11.4%因疫情顾虑不来医院随访,慢阻肺组高于哮喘组(P=0.01)。48.2%的慢病患者伴有可能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其中慢阻肺组高于哮喘组(P<0.001)。成功戒烟、吸入治疗超过48个月、医生督导是近2月治疗依从性好的显著相关因素(P<0.05)。结论疫情期间部分慢性气道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欠佳,慢阻肺患者更易受疫情影响并有焦虑或抑郁情绪;依从性与戒烟行为、吸入疗程及医生督导相关。加强对特定人群(如哮喘、持续吸烟、吸入疗程短)的宣教随访可改善治疗依从性,疫情等特殊环境下,更多关注慢阻肺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气道疾病 依从性 调查
下载PDF
江苏洋口港地区埋藏古潮成砂脊年代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仁 曾剑威 +5 位作者 刘凯 劳金秀 于俊杰 彭博 赵玲 李长波 《华东地质》 2019年第1期11-18,共8页
江苏如东县洋口港地区普遍发育末次冰盛期(MIS 2)"第一硬粘土层"。全新世早期,该区暴露侵蚀,仅局部地区发育潮汐水道。全新世中期(7 000 a B.P.)以来,在最大海侵作用影响下,研究区大部分地区以潮坪沉积为主;高海平面时期(5 22... 江苏如东县洋口港地区普遍发育末次冰盛期(MIS 2)"第一硬粘土层"。全新世早期,该区暴露侵蚀,仅局部地区发育潮汐水道。全新世中期(7 000 a B.P.)以来,在最大海侵作用影响下,研究区大部分地区以潮坪沉积为主;高海平面时期(5 220 a B.P.),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处于水下沉积环境;随着海平面下降,北部地区发育古潮成砂体,属于滨海潮坪—潮成砂脊沉积体系。根据地层沉积特征,识别出4期埋藏古潮成砂脊。地层AMS14C年龄表明,4期砂脊是依次在5 220~1 000 a B.P.沉积形成的,反映了潮汐动力作用下古潮成砂脊的动态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成砂脊 岩相古地理 全新世海侵 洋口港 江苏
下载PDF
利用相位扫描方法判定地震剖面极性
18
作者 贺佩 曾庆才 +5 位作者 黄家强 姜仁 陈胜 郭晓龙 王秀姣 杨亚迪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9-765,共7页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是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的基础,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的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后续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判断地震剖面对应子波的极性,合成记录标定才会准确,因此,地震资料极性的判断是最基础的工作。在实际...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是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的基础,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的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后续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判断地震剖面对应子波的极性,合成记录标定才会准确,因此,地震资料极性的判断是最基础的工作。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采用正极性子波和负极性子波分别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然后对比二者与地震道的对应关系这种常规的判断地震资料极性的方法很难判别地震剖面的极性。笔者以苏里格气田地震剖面极性判定为例,根据相位扫描原理,通过正演模拟以及公式推导表明:地震剖面的相位与相位校正量互为相反数。在实际资料分析中,利用相位扫描方法,对比井阻抗与井旁道反演的相对阻抗,得到相位校正量进而得到地震剖面的相位,帮助判断地震剖面的极性,该方法直观,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操作与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极性 地震剖面相位 相位校正量 相位扫描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晚中生代以来地层特征及其沉积-构造响应--以SHJ02钻孔为例
19
作者 蒋仁 曾剑威 +6 位作者 刘凯 李长波 周效华 赵玲 于俊杰 彭博 劳金秀 《华东地质》 2020年第2期97-107,共11页
江苏泗洪及周边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盆地演化及现今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带泗洪段多期构造活动。新近纪—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完整记录了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沉积基底起伏特征和沉积物堆积过程。文章以泗洪段SHJ02钻孔为例... 江苏泗洪及周边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盆地演化及现今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带泗洪段多期构造活动。新近纪—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完整记录了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沉积基底起伏特征和沉积物堆积过程。文章以泗洪段SHJ02钻孔为例,在钻孔岩心特征分析及地层序列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古地理环境及构造演化特征。SHJ02钻孔孔深246.00 m,自上而下揭示的地层包括:第四系(埋深0~47.43 m)、新近系(埋深47.43~239.52 m)、晚白垩世红层(埋深239.52~242.70 m)及早白垩世火山岩(埋深>242.70 m)。该区晚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序列和沉积格架特征,揭示了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晚白垩世断陷沉积、古近纪隆升剥蚀、新近纪伸展环境下河-湖相沉积,以及第四纪晚期挤压背景下快速隆升的构造演化过程。新近纪—第四纪河道演化变迁、河-湖相频繁交替等沉积体系的快速转换是对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近系 第四系 地层序列 新构造运动 郯庐断裂带泗洪段 江苏
下载PDF
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20
作者 赵涓涓 张弘 +2 位作者 江忍 张军 来旭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讨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两例卵巢浆液性癌的临床情况、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肿瘤的诊... 目的探讨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两例卵巢浆液性癌的临床情况、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2例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患者年龄分别为54岁和64岁,首发症状均为左颈部淋巴结肿大。镜下见淋巴结内大量呈乳头状、片状分布的异型细胞及砂粒体,异型细胞核级别高,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检测均表达WT-1、CA-125、CK7、ER和CD99。结论晚期卵巢浆液性癌可以远隔体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结合临床情况,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综合分析是确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浆液性癌 颈部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