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断裂带年代学和阿尔金山隆升 被引量:83
1
作者 刘永江 Franz Neubauer +5 位作者 葛肖虹 johann genser 袁四化 李伟民 巩庆林 陈元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4-146,188,共14页
对阿尔金山断裂带内变形的中生代剪切带中眼球状片麻岩、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和新生代剪切带中强变形绿片岩系列样品中同构造新生云母矿物的^40Ar-^39Ar法定年,获得了164.3—178.4Ma和26.3—36.4Ma两组年龄。结合阿尔金走滑断裂水... 对阿尔金山断裂带内变形的中生代剪切带中眼球状片麻岩、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和新生代剪切带中强变形绿片岩系列样品中同构造新生云母矿物的^40Ar-^39Ar法定年,获得了164.3—178.4Ma和26.3—36.4Ma两组年龄。结合阿尔金走滑断裂水平错距的研究,认为164.3—178.4Ma的年龄代表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起始活动时间(早侏罗世末—中侏罗世),尔后分别在距今100—85Ma,40—25Ma和10—8Ma发生多次脉冲式走滑活动。新生代沉积物研究表明上干柴沟组和下干柴沟组砂岩骨架矿物成份含量明显不同,随时间变化,石英含量减少,岩屑组份和不稳定矿物含量增加,分选性逐渐变差。这表明阿尔金山在渐新世(下干柴沟组时期)开始发生明显的隆升。地震和柴达木—塔里木盆地沉积速率资料显示在晚中新世山体也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隆升。七个泉组(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和下伏沉积物(上新世中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反映了最后一次强烈隆升事件发生在晚上新世。多数隆升事件和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脉冲式活动的同位素年龄完全一致,表明阿尔金山的隆升和断裂带的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同位素年代学 山体隆升 位移量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来自构造节理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32
2
作者 任收麦 葛肖虹 +4 位作者 刘永江 乔德武 尹成明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77-88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尤其是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影响程度一直存在争议。在冷湖0号、冷湖4号、鄂博梁、结绿素等剖面开展了野外构造节理测量,应用地层恢复技术,分析了柴北缘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尤其是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影响程度一直存在争议。在冷湖0号、冷湖4号、鄂博梁、结绿素等剖面开展了野外构造节理测量,应用地层恢复技术,分析了柴北缘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晚侏罗世之后,柴北缘主要受东西方向的挤压,这与区域上的研究结果一致;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可能再次影响了侏罗系;晚白垩世受南北挤压应力的影响,地层隆升遭受剥蚀;始新世下干柴沟期至上新世狮子沟期,柴北缘处于弱活动时期,接受稳定沉积;上新统狮子沟组沉积之后,由于阿尔金山的隆升,盆地北缘主体受北西—南东向应力的影响,涉及地层包括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和上油砂山组;早、中更新世七个泉期之后,受南北向构造应力场的强烈影响,在狮子沟组、上油砂山组和下油砂山组中都有其分量,较老地层的地表露头中也有记录,这期构造运动对柴北缘油气运聚具有破坏和二次成藏的作用。因此,围绕柴北缘其他地质剖面开展更进一步的构造节理测量和分析工作,对油气资源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晚中生代-新生代 构造演化 节理
下载PDF
^(36)Cl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任收麦 葛肖虹 +5 位作者 杨振宇 林源贤 胡勇 刘永江 johann genser Andrea B.RIES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10-1117,T0001,共9页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是多期次的,尤其早更新世晚期的快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西部盆-山地貌形成与荒漠化的出现有着重大影响,这已成为近年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红色泥...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是多期次的,尤其早更新世晚期的快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西部盆-山地貌形成与荒漠化的出现有着重大影响,这已成为近年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红色泥岩36Cl断代法定年,首次测定该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1.54~0.28MaB.P.)之间。结合敦煌盆地同时代地层(0.837MaB.P.和1.142MaB.P)的低角度掀斜现象,以及前人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酒西盆地的研究结果,认为早更新世晚期,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北向挤压作用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造成大范围的挤压变形与山脉隆升,这对我国西北地区构造格架的最终形成和晚期油气运移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早更新世 ^36Cl断代法定年 构造事件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中北段尼尔基L型构造岩构造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韩国卿 刘永江 +4 位作者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梁琛岳 温泉波 赵英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22-1934,共13页
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东缘的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中亚造山带东段。断裂带呈NNE走向,沿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交界,一直向南延伸至河北省境内与平场-桑园大断裂相接,全长1200km。该断裂带... 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东缘的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中亚造山带东段。断裂带呈NNE走向,沿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交界,一直向南延伸至河北省境内与平场-桑园大断裂相接,全长1200km。该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大型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目前对于断裂带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北段的嫩江断裂,但侧重区域地球物理方面,通过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深反射剖面研究确定了断裂带的走向、展布位置,及伸展拆离断层或大型低角度正断层的性质;其南段断裂带(红山-八里罕断裂)的研究,主要与喀喇沁隆起的形成时间、性质、演化阶段等方面相联系;然而对断裂带中段的嫩江-八里罕断裂的研究少有报道。近期,我们报导了嫩江-白令海断裂带岭下及白城地区发现的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韧性剪切带,并同断裂带南段的红山-八里罕断裂带楼子店地区进行系统的对比。通过对岭下地区韧性剪切带详细的野外调查、构造要素测量、显微构造研究、同构造变形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石英EBSD组构分析以及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我们认为岭下韧性剪切带与楼子店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一致,证实了红山-八里罕断裂带至少可以向北延伸至中段岭下地区,其性质同为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并具有相同的早期走滑时限(~130Ma)。本次,我们进一步对嫩江-白令海断裂带中北段尼尔基地区韧性剪切带进行研究,通过对带内韧性变形岩石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其岩石类型属L型构造岩,具左行剪切特征。综合分析发现除构造岩的类型(岭下与楼子店地区发育S-L型构造岩),其余与岭下与楼子店地区韧性剪切带性质相同。另外,年代学表明L型花岗质岩石中发育的锆石,1)呈自形具有致密的韵律环带,且Th/U比值介于0.06至1.25之间,显示了岩浆成因特点;2)年龄大体分为两个区间258~403Ma(n=5)和207~174Ma(n=15,加权平均年龄为190.0±6.1Ma);3)较老年龄258~403Ma的锆石普遍具有"核-边"结构,证实了该区域存在多期古生代岩浆事件。207~174Ma的锆石中,两粒锆石呈现~190Ma核部年龄,反映了区域内曾经历了早侏罗世的一次强烈的岩浆侵入事件,此后尼尔基地区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侏罗世(~170Ma),而并非是前人认为的二叠纪。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显示了一个稳定的年龄坪为158.99±0.61Ma。通过显微构造的观测发现长石残斑与S-C组构指示了左行韧性剪切特征,其动态重结晶主要为膨凸式特点(BLG)。而石英颗粒边界相嵌现象明显,为亚晶粒旋转(SR)向颗粒边界迁移(GBM)重结晶过渡阶段。综合长石和石英的重结晶特征指示,其变质条件为高绿片岩相,变形温度在500℃左右,显然高于白云母的封闭温度(300~400℃),故此我们认为尼尔基左行韧性剪切带的快速隆升时间应为中晚侏罗世(158.99±0.61Ma)。结合最新发表的东北地区黑龙江蓝片岩(前人称之"黑龙江群")与郯庐断裂带北段两个分支(佳依断裂与敦密断裂)的年代学数据,以及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速度和方向的相关证据,我们认为1)嫩江-八里罕断裂可能经历了三期变形演化阶段,包括中-晚侏罗世左行伸展走滑阶段(~160Ma),早白垩世中期左行走滑/斜滑剪切阶段(~130Ma)及早白垩世晚期的伸展阶段;2)两期走滑剪切阶段与郯庐断裂带及其北段两个分支具有相似性,其中早期~160Ma的走滑剪切事件相对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时间(~170Ma)晚近10Myr;3)松辽盆地形成早期受到中-晚侏罗世的左行走滑断裂的控制,该左行走滑断裂的成因应归功于侏罗纪时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快速的斜向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构造岩 左行剪切 尼尔基地区 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
下载PDF
柴北缘-南祁连地区构造热事件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永江 Franz Neubauer +2 位作者 李伟民 johann genser 李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7-1329,共13页
对柴北缘路乐河剖面新生代沉积物和山前现代河沙中碎屑的锆石U-Pb同位素热年代学研究表明:研究区物源区发育~260、~450、500~600、800~900Ma 4个主要年龄峰值和~1.8、2.5~2.6Ga 2个较小的年龄峰值。结合研究区已有的同位素年龄数... 对柴北缘路乐河剖面新生代沉积物和山前现代河沙中碎屑的锆石U-Pb同位素热年代学研究表明:研究区物源区发育~260、~450、500~600、800~900Ma 4个主要年龄峰值和~1.8、2.5~2.6Ga 2个较小的年龄峰值。结合研究区已有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提出:柴北缘—南祁连地区在二叠纪中—晚期遭受了一次较强烈的低温区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柴北缘高压榴辉岩及其相关的地质体隆升到地表的时间晚于上新世;柴北缘—南祁连地区先后主要经历了800~900 Ma的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500~600 Ma的泛非区域变质事件和~450Ma的俯冲碰撞变质事件;柴北缘—南祁连地区的主要构造热事件发生在元古代,主要集中在500~600Ma和800~900Ma,表明柴北缘—南祁连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性质与扬子板块相似,与华北板块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南祁连 碎屑锆石 U-PB定年 构造热事件 构造
下载PDF
基于透射电镜的香肠构造流变计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樊春 曾佐勋 +2 位作者 Franz Neubauer 杨光明 johann genser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44,共4页
采用透射电镜(TEM)对采自奥地利东阿尔卑斯和北京西山的香肠构造中的香肠体和相应基质的样品进行了超微构造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基质中的位错密度较粗颗粒香肠体中的位错密度明显低很多。故认为香肠体的变形机制以位错蠕变为主,而基质的... 采用透射电镜(TEM)对采自奥地利东阿尔卑斯和北京西山的香肠构造中的香肠体和相应基质的样品进行了超微构造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基质中的位错密度较粗颗粒香肠体中的位错密度明显低很多。故认为香肠体的变形机制以位错蠕变为主,而基质的变形机制则以扩散蠕变为主。这从一个侧面为香肠构造流变计的这一假设提供了超微观研究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射电镜 香肠构造 位错密度 位错蠕变 扩散蠕变 阿尔卑斯山 西山 变形机制
下载PDF
从多岛弧盆系构造看西特提斯造山系构造演化 被引量:3
7
作者 袁四化 刘永江 +4 位作者 常瑞虹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关庆彬 黄倩雯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6-331,共16页
本文通过综述近年西特提斯带主要缝合带的研究进展及所代表洋盆的发育特征,提出了古特提斯缝合带可能的位置和俯冲消亡方式。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了西特提斯带古生代末-中生代洋陆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古特提斯洋完全可以类比,自晚古生代末... 本文通过综述近年西特提斯带主要缝合带的研究进展及所代表洋盆的发育特征,提出了古特提斯缝合带可能的位置和俯冲消亡方式。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了西特提斯带古生代末-中生代洋陆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古特提斯洋完全可以类比,自晚古生代末西特提斯带主要受古特提斯大洋双向俯冲制约,在俯冲带后缘以二叠纪裂谷带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中生代多岛弧盆系的新特提斯构造格局,西特提斯造山系主要表现为弧后洋盆消减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岛弧盆系 特提斯造山系 缝合带 洋板块地质
下载PDF
Metamorphic stages in mountain belts during a Wilson cycle:A case study in the central Sanandaj-Sirjan zone(Zagros Mountains,Iran)
8
作者 Farzaneh Shakerardakani Franz Neubauer +5 位作者 Manfred Bernroider Fritz Finger Christoph Hauzenberger johann genser Michael Waitzinger Behzad Monfared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30-459,共30页
Polymetamorphic units 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al orogens,and rift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are often overprinted by subsequent metamorphism during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This study ... Polymetamorphic units 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al orogens,and rift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are often overprinted by subsequent metamorphism during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This study reports th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nd evolution of the Dorud-Azna metamorphic unit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anandaj-Sirjan zone(SSZ),Iran.Here,new geothermobarometry results are integrated with ^(40)Ar/^(39)Ar mineral and Th-U-Pb monazite and thorite ages to provide new insight of polyphase metamorphism in the two different basement units of the SSZ,the lower Galeh-Doz orthogneiss and higher Amphibolite-Metagabbro units.In the Amphibolite-Metagabbro unit,staurolite micaschist underwent a prograde P-T evolution from 640±20℃/6.2±0.8 kbar in garnet cores(M1)to 680±20℃/7.2±1.0 kbar in garnet rims(M2).Three Th-U-Pb monazite ages of 306±5 Ma,322±28 Ma and 336±39 Ma from the garnet-micaschists testify the Carboniferous age of M1 metamorphism.In the same unit,the metagabbro records P-T conditions of 4.0±0.8 kbar and 580±50℃ in the(magmatic)amphibole core(Late Carboniferous intrusion)to 7.5±0.7 kbar and 700±20℃ in the amphibole rim indicating a prograde P-T path during subsequent burial(M1).New ^(40)Ar/^(39)Ar dating of white mica from the staurolite micaschist yielded a staircase pattern ranging from 36±12 Ma to 170±2 Ma.This implies polymetamorphism with a minimum Late Jurassic cooling age through the Ar retention temperature of ca.425±25℃ after M2 metamorphism and a Paleogene low-grade metamorphic overprint(M3),while ^(40)Ar/^(39)Ar white mica dating of garnet micaschist yielded a plateau age of 137.84±0.65 Ma.We therefore interpret the amphibolite-grade metamorphism M2 to have predated 170 Ma and is likely between 180 and 200 Ma.Furthermore,it is overprinted at about 36 Ma under retrogressive low-grade M3 metamorphism(at temperatures of~350-240℃)during final shortening and exhumation.In the underlying Galeh-Doz unit,the Panafrican granitic orthogneiss intruded at P-T conditions of 3.2±4 kbar and 700±20℃,then it was metamorphosed and deformed at 600±50℃ and 2.0±0.8 kbar(metamorphic stage M1)prior to Late Carboniferous intrusion of mafic dikes.^(40)Ar/^(39)Ar dating of amphibole from the Galeh-Doz orthogneiss gave plateau-like steps between 260 and 270 Ma,representing the age of cooling through ca.500℃ after the M1 metamorphic event.Interestingly,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polyphase metamorphic histories in both the Galeh-Doz orthogneiss and Amphibolite-Metagabbro units at different P-T conditions and final thickskinned Paleogene emplacement of these units over the underlying low-grade metamorphic June Complex.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th units are affected by high-T/low-P Late Carboniferous orogenic metamorphism along with the bimodal magmatism,as result of rifting.We propose that the Early Jurassic amphibolite-grade M2 metamorphism of the SSZ is correlated with the initial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an Ocean.Eventually,the investigated units reflect various stages of a Wilson cycle,from rifting to initiation of the subduction in final plate coll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IFEROUS Polyphase metamorphism Petrochronology Chemical Th-U-Pb age dating ^(40)Ar/^(39)Ar dating Collisional orogen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性质、时间及其位移量 被引量:13
9
作者 韩国卿 刘永江 +4 位作者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邹运鑫 李伟 梁琛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1-482,共12页
松辽盆地的西缘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传统认识上认为其为一条NNE向的大型正断层或拆离断层.通过对断裂带中南段楼子店,岭下地区韧性变形岩石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 松辽盆地的西缘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传统认识上认为其为一条NNE向的大型正断层或拆离断层.通过对断裂带中南段楼子店,岭下地区韧性变形岩石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测量,石英组构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和变形带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证实断裂带南段楼子店地区与中段岭下地区变形岩石具有相同的变形组构特征,应为同一断裂带同期变形的产物,初步确定了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中南段在早白垩世早期(~130 Ma)曾经历左行走滑变形阶段;通过对断裂带两侧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和倭勒根岩群展布的研究,确定嫩江-八里罕断裂带的现今累计走滑位移量在40~50 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 楼子店地区 岭下地区 左行走滑 位移量 40Ar/39Ar测年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timing,and offsets of the middle-southern segment of the western boundary strike-slip fault of the Songliao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7
10
作者 HAN GuoQing LIU YongJiang +4 位作者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ZOU YunXin LI Wei LIANG ChenYu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464-475,共12页
作为 Songliao 盆和 Da Hinggan 山的东方边缘的西方边界差错, Nenjiang-Balihan 差错位于东北中国的中央部分。是一个巨大的深层的 NNE 惹人注目的差错传统地被认为,由一个正常差错或分开差错排水量描绘了。域调查导致了发现可锻砍在... 作为 Songliao 盆和 Da Hinggan 山的东方边缘的西方边界差错, Nenjiang-Balihan 差错位于东北中国的中央部分。是一个巨大的深层的 NNE 惹人注目的差错传统地被认为,由一个正常差错或分开差错排水量描绘了。域调查导致了发现可锻砍在 Lingxia 和 Louzidian 区域,中间和差错系统的南部的扇区的地区。作者在这个领域里进行了结构的元素的大小,微结构研究,有限紧张大小,石英的比较喜欢的水晶取向上的研究用电子背决定了散布使变形的岩石的衍射和白云母 40Ar/39Ar 年表在可锻砍地区。变丑 Lingxia 和 Louzidian 展示的结果表演可锻砍地区是类似的,并且他们代表一个连续差错,即, Nenjiang-Balihan 的中间南部的片断指责在早白垩纪(130 妈) 的可锻的砍,它经历了左首的罢工滑倒。由在 Nenjiang-Balihan 差错的双方上测量 Xar 蠢人河缝术和 Wolegen 组的排水量,差错的累积罢工滑倒偏移量是大约 4050 km,这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边界断层 左旋走滑 西部 东北 中国 偏移 有限应变测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