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早先受照射者剂量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青杰 陈德清 +2 位作者 陈晓宁 julie r.korenberg 姜恩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82,共6页
目的 建立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方法 ,并探讨用该方法进行早先辐射受照射者的剂量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筛选 8对染色体端粒和着丝粒特异性人工细菌染色体 (BAC)克隆 ,建立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方法 ,用该方法分析60 Coγ射线离体照射的新生儿... 目的 建立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方法 ,并探讨用该方法进行早先辐射受照射者的剂量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筛选 8对染色体端粒和着丝粒特异性人工细菌染色体 (BAC)克隆 ,建立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方法 ,用该方法分析60 Coγ射线离体照射的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并建立相应的标准剂量 效应曲线 ,参照标准剂量 效应曲线来估算两例早先受照射者的累积吸收剂量。结果 本研究中建立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用生物素和 (或 )地高辛将端粒和着丝粒BACDNA标记成绿、红、黄 (绿 +红 ) 3种荧光染色 ,使得 1 ,2 ,3 ,7,8,9,1 4和 1 5号染色体很容易辨认。用该方法分析受60 Coγ射线照射的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除断片外 ,其他染色体畸变的剂量 效应曲线均为线性二次剂量反应模式。用所有细胞或稳定性细胞中的完全相互易位率作指标 ,估算了两例早先受射照者的吸收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早先辐射受照射 剂量重建 染色体端粒 染色体着丝粒 人工细菌染色体
原文传递
M-FISH技术检测辐射诱导染色体易位和双着丝粒畸变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青杰 陈德清 +2 位作者 julie r.korenberg 陈晓宁 沈岩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讨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M FISH)技术检测的易位和双着丝粒染色体畸变的差异。方法 用 1,2 ,3,7,8,9,14和 15号染色体端粒和着丝粒特异性探针的M FISH方法 ,分析6 0 Coγ射线离体照射的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易位和双着丝粒畸变... 目的 探讨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M FISH)技术检测的易位和双着丝粒染色体畸变的差异。方法 用 1,2 ,3,7,8,9,14和 15号染色体端粒和着丝粒特异性探针的M FISH方法 ,分析6 0 Coγ射线离体照射的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易位和双着丝粒畸变。结果  (1)用M FISH方法分析6 0 Coγ射线诱导的易位和双着丝粒染色体畸变的剂量 效应曲线 ,均符合线性二次剂量效应模式 ;易位与双着丝粒的比值在大多数剂量水平不等于 1。 (2 )细胞中无非稳定性畸变的完全相互易位的比例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3)对大多数被标记染色体 ,3 0 0Gyγ射线照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观察值与理论值无差别 ;9号染色体畸变 (易位和双着丝粒 )观察值显著高于理论值 (P <0 0 5或P <0 0 1) ,15号染色体易位观察值显著低于理论值 (P <0 0 1)。结论 电离辐射诱导的染色体易位率不等于双着丝粒畸变率 ;对于大多数染色体 ,辐射诱发染色体易位率和双着丝粒畸变率符合随机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染色体畸变 辐射损伤 双着丝粒畸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