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地区深反射地震──揭示印度大陆北缘岩石圈的复杂结构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文津 k.d.纳尔逊 +3 位作者 车敬凯 L.布朗 徐中信 郭宗汾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38-152,共15页
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被认作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中、新生代以来汇聚、碰撞、挤压的结果,是典型的陆-陆碰撞地带。此文介绍了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布置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内,从喜马... 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被认作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中、新生代以来汇聚、碰撞、挤压的结果,是典型的陆-陆碰撞地带。此文介绍了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布置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内,从喜马拉雅山山脊南的帕里到康马南的萨马达共中15点(CMP)叠加剖面上表现出如下特点:①显示了在地壳中部有一强反射带,向北缓倾斜下去,延长达100km以上。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活动的道冲断裂或是一条巨大的拆离带,印度地壳整体或下地壳沿此拆离层俯冲到藏南之下;②上部地壳的反射,显示了上地壳存在着大规模的叠瓦状结构;③下地壳的反射显示了塑性流变特征;④在测线南部莫霍反射明显,深度达72─75km,发现了南部有双莫霍层的存在;⑤试验中还取得莫霍层下面32s、38s、48s等双程走时的多条反射,均向北倾斜,反射同相轴延续较长,信息丰富,反映了上地幔的成层结构。这些结果对印度大陆地壳整体或其下地壳俯冲到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之下并导致西藏南端地壳增厚的观点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 俯冲 双层莫霍 喜马拉雅地区 深反射地震
下载PDF
印度板块俯冲到藏南之下的深反射证据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文津 k.d.纳尔逊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喜马拉雅和相邻的西藏高原,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原和异常厚地壳的地区,是作为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新生代碰撞的结果,并被认作是典型的陆-陆碰撞[1.2.3.]地带。在此,我们报道了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进行本区地壳成像的第一... 喜马拉雅和相邻的西藏高原,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原和异常厚地壳的地区,是作为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新生代碰撞的结果,并被认作是典型的陆-陆碰撞[1.2.3.]地带。在此,我们报道了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进行本区地壳成像的第一个结果,试验的100km长剖面,布置在特提斯喜马拉雅(TethyanHimalaya)最南端,且跨过了喜马拉雅山脊,接近高喜马拉雅(HighHimalaya)地带,剖面显示了在地壳中部有一强反射带。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活动的道冲断裂,印度板块是沿此断裂俯冲到藏南之下;上地壳反射使人们联想到上地壳存在着大规模的叠瓦状结构;莫霍反射来自本区双倍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地壳的底部。这些结果对西藏南端地壳增厚,是由于印度大陆地壳整体俯冲到包括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地壳之下的观点,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印度板块 亚洲板块 陆-陆碰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