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黄土高原西缘甘肃万象洞MIS5石笋δ^(18)O记录与南方地区石笋记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安春雷 张平中 +3 位作者 代志波 张德忠 杨勋林 k.r.johnson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5-990,共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石笋WXSM51和WXSM52提供了M IS 5(118~79kaB.P.)高分辨率的1δ8O记录。研究表明,万象洞石笋1δ8O值与夏季风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我国西南部的贵州董歌洞石笋1δ8O记录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 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石笋WXSM51和WXSM52提供了M IS 5(118~79kaB.P.)高分辨率的1δ8O记录。研究表明,万象洞石笋1δ8O值与夏季风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我国西南部的贵州董歌洞石笋1δ8O记录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与高纬度的格陵兰NGR IP冰芯1δ8O记录和65°N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万象洞石笋1δ8O记录了118~79kaB.P.期间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同步,而且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同时它与地中海碳酸盐记录有很好的相似性,和巴西石笋1δ8O记录在千年尺度上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说明东亚季风区、地中海地区以及巴西季风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指示了南北半球气候在千年尺度上存在“跷跷板”(seesaw)现象。万象洞石笋1δ8O记录的M IS 5b与M IS 5 a突发性转换,与NGR IP冰芯1δ8O记录相似,而与神农架记录存在差异,说明万象洞地区对亚洲季风强度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石笋 氧同位素组成 亚洲季风 MIS5 甘肃武都万象洞 黄土高原西缘
下载PDF
白垩纪与第三纪分界处的高分辨率叶化石记录
2
作者 k.r.johnson 陶鲁 《海洋地质译丛》 1990年第2期F003-F003,F004,共2页
解释白垩纪与第三纪分界处生物灭绝的理论,是须要经过生物群的充分采样分析检验的。虽然孢粉学是研究陆地范围的地层层位及估量植物灭绝的主要方法,但尚未同叶化石(大植物)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虽然补充了代表地方性生物群的孢粉组合的... 解释白垩纪与第三纪分界处生物灭绝的理论,是须要经过生物群的充分采样分析检验的。虽然孢粉学是研究陆地范围的地层层位及估量植物灭绝的主要方法,但尚未同叶化石(大植物)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虽然补充了代表地方性生物群的孢粉组合的大植物研完有能力提高分类的分辨能力,但是过去却缺乏解决白垩纪最晚期植物历史所需的样品量和地层段。如今笔者把北达科他州100米厚的白垩纪与第三纪分界联合剖面的大植物资料与详细的孢分析联系了起来。在本文中白垩纪与第三纪分界以30%的孢粉植物群灭绝为标志。这与铱和冲击矿物异常是一致的,此界线分布在最高的恐龙遗迹之上约2米。越过此分界面,大植物有79%的种被更替,而分界面之下17~25米变化较小。这种型式与白垩纪最晚期流星冲击之前气候变暖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第三纪 高分辨率 叶化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