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生防微生物代谢产物研发应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6
1
作者 何亚文 李广悦 +13 位作者 谭红 康前进 葛蓓孛 赵杨扬 张克诚 蒋细良 刘凤权 李亚宁 张红艳 白林泉 向文胜 邱德文 杨自文 邓子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7-548,共12页
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microbial metabolite pesticide,简称MMP)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为活性成分,用于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或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农药。MMP主要包括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源植物免疫诱抗剂和微生物源植物生长... 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microbial metabolite pesticide,简称MMP)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为活性成分,用于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或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农药。MMP主要包括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源植物免疫诱抗剂和微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我国应用面积最广的生物农药。部分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兼具预防与治疗效果,是未来绿色农药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总结了我国研发和应用的主要代谢产物农药种类、特点和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代谢产物农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新型代谢产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代谢产物农药 农用抗生素 植物免疫诱抗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
下载PDF
抗生素生物合成调控元件的功能解析
2
作者 李永泉 毛旭明 +1 位作者 康前进 白林泉 《科技资讯》 2016年第17期177-177,共1页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整个过程由多个环节构成,受到前体物供给、装配、外运、调控和抗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形成了相应的各种生物合成元件和模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控制生物合成基因转录和翻译等表达水平的调控蛋白及其机制。放线菌的调控蛋...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整个过程由多个环节构成,受到前体物供给、装配、外运、调控和抗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形成了相应的各种生物合成元件和模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控制生物合成基因转录和翻译等表达水平的调控蛋白及其机制。放线菌的调控蛋白有全局性、多效性和途径专一性三种类型,并形成复杂的级联调控网络,对抗生素的合成实施严谨的控制。调控基因的功能鉴定和调控机理的解析是定向提高生物合成基因转录水平和抗生素产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抗生素高效合成的放线菌底盘生物的必要基础。在该研究执行的前两年,本研究重点对纳他霉素产生菌和天蓝色链霉菌的多个重要调节基因及其调控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提高生物合成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因此,解析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是实施该策略的重要前提。该研究对恰塔努加链霉菌和天蓝色链霉菌中跟那他霉素、十一烷基灵菌红素和放线紫红素相关的多个途径专一性基因和多效性基因进行了功能鉴定,揭示了放线菌抗生素生物合成复杂而特别的调控机制,为途径优化和优良底盘生物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调控基因的改造显著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或缩短了发酵周期,已经初步显示出改造调节基因是提高抗生素产量的重要合成生物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生物合成 调控 放线菌
下载PDF
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洪雨 鲍大鹏 +1 位作者 康前进 吴莹莹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香菇因独特的"香"气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种气味来自于内源产生的多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笔者对香菇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在子实体中的时空分布和加工过程对风味物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综述,详细总结了干、鲜香菇风味差... 香菇因独特的"香"气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种气味来自于内源产生的多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笔者对香菇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在子实体中的时空分布和加工过程对风味物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综述,详细总结了干、鲜香菇风味差异的化学基础,推测了两类主要风味物质——八碳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反映了目前对于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笔者还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对香菇风味物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挥发性风味物质 八碳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
下载PDF
大型真菌来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吴莹莹 高利慧 +2 位作者 康前进 鲍大鹏 王莹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0-138,共19页
大型真菌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是天然活性产物的重要来源,其中许多种类有着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含氮杂环化合物是天然产物的一个重要家族,目前已有多种分离自大型真菌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被证明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对... 大型真菌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是天然活性产物的重要来源,其中许多种类有着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含氮杂环化合物是天然产物的一个重要家族,目前已有多种分离自大型真菌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被证明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对近十年来文献报道的大型真菌来源含氮杂环化合物(吲哚类、吡啶类、吡咯类、核苷类和环肽类)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期为开发高附加值的大型真菌品种及其深加工产品,深入发掘大型真菌来源的天然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药用菌 裸盖菇素 吲哚 吡啶 吡咯 核苷 环肽
下载PDF
福林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组装和异源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兴 韩舒婷 +4 位作者 马婧贤 陶美凤 康前进 白林泉 邓子新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1-304,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来源于林可链霉菌NRRL2936中的nosokomycin B_(2)的生物合成基因簇(noso-BGC)为基础,组装获得完整的福林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pho-BGC),再利用异源表达策略,激活pho-BGC的表达并通过底盘宿主的优选实现福林霉素发酵...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来源于林可链霉菌NRRL2936中的nosokomycin B_(2)的生物合成基因簇(noso-BGC)为基础,组装获得完整的福林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pho-BGC),再利用异源表达策略,激活pho-BGC的表达并通过底盘宿主的优选实现福林霉素发酵产量的提升。【方法】首先,在林可霉素基因簇缺失突变株JCK126基因组中,整合了福林霉素生物合成所缺失的moeA4、moeB4和moeC43个环合成基因(来源于加纳链霉菌ATCC 14672),通过对重组菌株LX19的发酵和提取物的检测确认了pho-BGC在林可链霉菌中的沉默表达。然后,利用基因组装技术将moeA4、moeB4和moeC43个环合成基因与noso-BGC进行连接,得到了含有完整pho-BGC的质粒pJQK572。接着,通过接合转移将质粒pJQK572分别导入Streptomyces coelicolor M1152、Streptomyces lividans SBT18、Streptomyces lividans LJ1018和Streptomyces coelicolor M1446宿主中获得不同的重组菌株LX20、LX21、LX22和LX23。最后,通过对不同重组菌株进行发酵并对提取物进行生物活性分析以及UPLC-TOF MS检测,确定福林霉素在不同异源宿主中的合成情况,并结合二级质谱分析(ESI-MS_(2))对其结构进行确定。【结果】pho-BGC在天蓝色链霉菌M1152中成功实现了异源表达,并在4拷贝天蓝色链霉菌M1446中发酵产量提高了约20%。【结论】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发酵检测确定了福林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在林可链霉菌中是沉默的;然后,在nosokomycin B_(2)基因簇的基础上,构建了含有完整pho-BGC的质粒pJQK572;获得了pho-BGC在不同宿主中的异源表达产物后,利用多种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发酵提取物进行检测,确定了pho-BGC在天蓝色链霉菌M1152中成功表达,接着通过多拷贝整合技术在菌株LX23中将福林霉素的产量提高了约20%。完整pho-BGC的拼接和在菌株LX20&LX23中的异源表达,为福林霉素生物合成机制的探索和高产优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可链霉菌NRRL2936 福林霉素 链霉菌宿主 异源表达 二级质谱分析
原文传递
安丝菌素产生菌拟诺卡氏菌EGI80425接合转移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成筱钰 王欣然 +2 位作者 康前进 李文均 白林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63-1171,共9页
安丝菌素是一种有强抗肿瘤作用的天然产物,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 ansamitocini EGI80425作为安丝菌素的产生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需要建立其遗传操作体系,并实施对该菌株的遗传改造。首先,通过优化菌丝体接合转移相关的培养时间... 安丝菌素是一种有强抗肿瘤作用的天然产物,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 ansamitocini EGI80425作为安丝菌素的产生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需要建立其遗传操作体系,并实施对该菌株的遗传改造。首先,通过优化菌丝体接合转移相关的培养时间、供受体比例和培养基中Mg2+浓度等,建立了效率为6.6×10^-3的整合型载体p IB139的接合转移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相关条件,建立了效率为6.2×10^-4的游离型质粒p JTU1278的接合转移方法;最后,利用游离型质粒对潜在的PKS竞争基因簇ClusterⅠ和ClusterⅦ进行了缺失。结果显示,ClusterⅠ缺失突变株CXY01中安丝菌素的产量为12.6 mg/L,相比野生型提高了95.3%;ClusterⅦ缺失突变株CXY02中安丝菌素产量为7.4 mg/L,相比野生型提高了15.2%。本研究建立了N. ansamitocini EGI80425的遗传操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菌进行了基因组片段敲除,有效提升了安丝菌素产量,为利用N. ansamitocini大量产生安丝菌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诺卡氏菌 安丝菌素 接合转移 竞争基因簇
原文传递
基于ARTP诱变的安丝菌素P-3高产菌株高通量筛选 被引量:1
7
作者 栾书慧 成筱钰 +2 位作者 康前进 马伟 白林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79-3087,共9页
美登素家族的安丝菌素P-3(ansamitocin,AP-3)属于大环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极强的抗肿瘤活性。鉴于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提高AP-3的产量成为国内外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 美登素家族的安丝菌素P-3(ansamitocin,AP-3)属于大环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极强的抗肿瘤活性。鉴于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提高AP-3的产量成为国内外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技术,并结合24深孔板发酵及以线黑粉酵母(Filobasidium uniguttulatum)为指示菌的高通量生物测定筛选技术,最终筛选到两株AP-3产量稳定提高15%的珍贵束丝放线菌(Actinosynnema pretiosum)的突变株——M13和M144。并对高通量生测筛选技术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实验过程的最佳参数:在液体摇瓶YPD中培养15 h时线黑粉酵母指示菌株可达到对数生长中期,且当摇瓶转接至孔板的接种量为10%时,指示菌与AP-3混合培养至30 h达到稳定期,可以明显观察到指示菌在0.2~0.7μg/mL AP-3浓度范围内的线性生长变化,酶标仪OD_(600)读数与AP-3浓度之间的标准曲线为y=0.0228x+1.8377,R^(2)=0.9906。以AP-3产量提高15%作为筛选指标,可筛选出高产突变株。对经高通量生测筛选出的突变株经10轮传代发酵后,最终筛选出两株AP-3产量稳定提高的突变株M13和M144。经二代重测序后,可定位突变株内部的突变位点,为今后从全基因组层面解析AP-3的高产原因,以及建立珍贵束丝放线菌ATCC31280的代谢网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 安丝菌素P-3 高通量筛选 诱变
原文传递
染色体DNA琼脂糖包埋法辅助的ExoCET技术克隆放线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
8
作者 马婧贤 韩舒婷 +7 位作者 盛勇 王珩瑜 邢利 罗晓霞 白林泉 康前进 邓子新 欧一新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964-4980,共1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将琼脂糖包埋染色体DNA的方法与ExoCET重组技术相结合,建立放线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捕获方法。然后将克隆基因簇导入通用底盘宿主中,实现目标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方法】首先,利用低熔点琼脂糖包...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将琼脂糖包埋染色体DNA的方法与ExoCET重组技术相结合,建立放线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捕获方法。然后将克隆基因簇导入通用底盘宿主中,实现目标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方法】首先,利用低熔点琼脂糖包埋技术制备菌株的染色体基因组总DNA,再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含有染色体DNA的琼脂块,获得线性化的DNA样品;然后利用ExoCET重组技术,以p15A线性载体片段将目标基因簇线性片段进行捕获;再通过PCR-targeting的方法向目标质粒中引入所需的接合转移DNA元件。接着,将改造质粒通过接合转移导入到Streptomyces coelicolor M1252宿主中,获得不同的重组菌株。最后,对不同的菌株进行发酵并提取化合物,最后进行活性检测以及质谱检测。【结果】通过该方法,从菌株S.lincolnensis NRR2936中成功获得了林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lmb-BGC),从菌株Nonomuraea nitratireducens WYY166^(T)中克隆得到了2个核糖体肽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nioblantin,niob-BGC和nitblantin,nitb-BGC),并实现了lmb-BGC在天蓝色链霉菌M1252中的成功表达。【结论】本研究通过将低熔点琼脂糖包埋技术与ExoCET重组技术进行合理整合,定向克隆得到了林可霉素以及2个新颖的羊毛硫肽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然后,分别对重组质粒改造后,在天蓝色链霉菌M1252宿主中进行表达,分别获得重组菌株MJX01、MJX02和MJX04。最后,利用质谱以及活性测试的手段对发酵提取物进行了检测,确定了林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天蓝色链霉菌M1252中成功表达。本研究为通过基因簇克隆和异源表达发掘新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DNA的琼脂糖包埋方法 ExoCET技术 林可霉素 羊毛硫肽 异源表达 质谱
原文传递
Asm8, a specific LAL-type activator of 3-amino-5-hydroxy-benzoate biosynthesis in ansamitocin production 被引量:4
9
作者 PAN WenQin kang qianjin +2 位作者 WANG Lei BAI LinQuan DENG ZiXi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3年第7期601-608,1-3,共8页
The highly potent antitumor agent ansamitocin P3 is a macrolactam isolated from Actinosynnema pretiosum ATCC 31565. A 120-kb DNA fragment was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the ansamitocin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 and con... The highly potent antitumor agent ansamitocin P3 is a macrolactam isolated from Actinosynnema pretiosum ATCC 31565. A 120-kb DNA fragment was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the ansamitocin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 and contains genes for polyketide assembly, precursor synthesis, post-polyketide synthesis modification, and regulation. Within the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 asm8 encodes an 1117-amino-acid protein with a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to the large ATP-binding LuxR family-type regulators.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determined that inactivation of asm8 by gene replacement in ATCC 31565 resulted in the complete loss of ansamitocin production, and that complementation with a cloned asm8 gene restored ansamitocin biosynthesis. Interestingly, the disruption of asm8 decreased the transcription of genes responsible for 3-amino-5-hydroxybenzoate (AHBA) formation, the starter unit required for ansamitocin biosynthesis. Subsequently, feeding of exogenous AHBA to the asm8 mutant restored ansamitocin biosynthesis, which showed that Asm8 is a specific positive regulator in AHBA biosynthesis. In addition, investigation of asm8 homologs identified two new ansamitocin producers, and inactivation of the asm8 homolog in A. pretiosum ATCC 31280 abolished ansamitocin production in this strai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ositive regulator Asm8 and discovery of the two new ansamitocin producers paves the way for further improving production of this important antitumor ag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合成基因簇 羟基苯甲酸 生产商 氨基酸 苯甲酸酯 活化剂 AL型 短管赤眼蜂
原文传递
基于丙酰辅酶A通量优化的安丝菌素P-2(AP-2)高产
10
作者 赵阳 王欣然 +1 位作者 康前进 白林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340-5346,共7页
微生物来源的安丝菌素是植物来源的美登素的结构类似物,在传统工业生产中常用来替代美登素作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毒素分子部分,因此获得安丝菌素高产菌株及高产培养基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在初始培养基中依次添加异亮氨酸、正丙醇... 微生物来源的安丝菌素是植物来源的美登素的结构类似物,在传统工业生产中常用来替代美登素作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毒素分子部分,因此获得安丝菌素高产菌株及高产培养基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在初始培养基中依次添加异亮氨酸、正丙醇和丙酸钠等三碳单元前体,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发酵结果表明,添加10 mmol/L异亮氨酸的培养基(FI)可使AP-2产量提高1.23倍,达到(22.12±1.5)mg/L;在FI培养基中添加1.5%正丙醇(FIP),可使AP-2产量再增加74.5%,达到(36.85±3.62)mg/L;在FIP培养基中添加25 mmol/L丙酸钠(FIPP),可使AP-2产量再增加近31%,达到(48.31±0.67)mg/L。在高产培养基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AP-2产量,使用同源重组双交换方法缺失NXJ24菌株中的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PASM6339;发酵结果表明,使用FIP培养基进行发酵,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PASM6339缺失突变株的AP-2产量比出发菌株NXJ24提高了9.4倍,达到(98.93±0.19)mg/L,获得AP-2高产菌株ZY-1。该研究表明,提高珍贵束丝放线菌中胞内丙酰辅酶A的代谢通量是提高AP-2产量的重要策略,且通过改变安丝菌素C3位不同酰基侧链在珍贵束丝放线菌胞内的比例,可定向改变安丝菌素不同组分的生产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酰辅酶A 安丝菌素P-2(AP-2) 丙酰辅酶A羧化酶(Pcc) 异亮氨酸 正丙醇
原文传递
dTDP-4-氨基-4,6-双脱氧-D-葡萄糖多酶催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11
作者 程星诺 康前进 白林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75-1486,共12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高效的dTDP-4-氨基-4,6-双脱氧-D-葡萄糖体外合成途径。参考Actinoplanes sp.SE50/110中dTDP-4-氨基-4,6-双脱氧-D-葡萄糖的生物合成过程,选取了来源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D-葡萄糖-胸腺嘧啶转移酶RfbA和dTD... 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高效的dTDP-4-氨基-4,6-双脱氧-D-葡萄糖体外合成途径。参考Actinoplanes sp.SE50/110中dTDP-4-氨基-4,6-双脱氧-D-葡萄糖的生物合成过程,选取了来源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D-葡萄糖-胸腺嘧啶转移酶RfbA和dTDP-D-葡萄糖-4,6-脱水酶RfbB,以及4种不同来源的氨基转移酶:来自Streptomyces venezuelae的DesI、来自大肠杆菌的GerB和WecE以及来自Shigella dysenteriae的VioA,经纯化获取了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目标蛋白。使用质谱检测各蛋白的转化效率,RfbA和RfbB的转化率分别为18.89%和98.34%;在4种氨基转移酶中VioA的反应转化率最高,可以达到41.67%。首先对RfbA催化的胸腺嘧啶转移反应进行条件优化,在最适条件下RfbA的转化率提高至32.14%。其次对VioA催化的氨基转移反应进行优化,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谷氨酸脱氢酶形成催化循环,重复生成谷氨酸,推动可逆反应正向移动,转化率提高至近100%。最后扩大反应体系,得到了目标化合物dTDP-4-氨基-4,6-双脱氧-D-葡萄糖。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高效的dTDP-4-氨基-4,6-双脱氧-D-葡萄糖体外合成途径,并且引入谷氨酸脱氢酶重复生成谷氨酸,极大地提高了可逆反应的转换效率。设计的体外多酶催化体系不仅可以用于获得阿卡波糖生物合成的关键中间体,也可用于获得具有类似生物合成过程的其他氨基双脱氧糖或糖核苷酸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卡波糖 氨基双脱氧糖 氨基转移酶 体外多酶催化
原文传递
CRISPR/Cas13a系统在大肠杆菌RNA编辑过程中的逃逸现象
12
作者 张悦 许杰 +6 位作者 王珩瑜 盛勇 欧一新 王斌 张蓓 康前进 张丽 《微生物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998-3013,共16页
【目的】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MG1655-ΔrecA和Escherichia coli DH10B中构建CRISPR/LshCas13a质粒干扰系统,通过靶向非必需基因lacZ和必需基因polA,分别分析RNA编辑实验中的逃逸现象。【方法】选取来自沙氏纤毛菌(Leptotrichia... 【目的】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MG1655-ΔrecA和Escherichia coli DH10B中构建CRISPR/LshCas13a质粒干扰系统,通过靶向非必需基因lacZ和必需基因polA,分别分析RNA编辑实验中的逃逸现象。【方法】选取来自沙氏纤毛菌(Leptotrichia shahii)中的Cas13a蛋白编码基因LshCas13a,构建可诱导的CRISPR/LshCas13a的RNA编辑系统相关质粒,选取MG1655-ΔrecA和DH10B为研究对象。通过Crisporo算法,设计靶向lacZ和polA的CRISPR RNA(crRNA)序列,考察利用LshCas13a质粒干扰实验靶向lacZ和polA的逃逸现象。再通过对逃逸菌落的数量和序列分析评估LshCas13a系统的逃逸现象,结合PCR和Sanger测序技术探究LshCas13a系统的逃逸事件。选取通过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转座破坏LshCas13a系统的LshCas13a基因的逃逸菌落,通过监测OD_(600)进一步考察菌株的生长情况。【结果】利用LshCas13a系统靶向MG1655-ΔrecA和DH10B中的lacZ和polA,发现靶向lacZ时,MG1655-ΔrecA通过LshCas13a基因点突变和IS转座突变方式逃逸;靶向polA时,MG1655-ΔrecA和DH10B通过点突变LshCas13a基因、IS转座和突变crRNA的直接重复(direct repeat,DR)序列等方式逃逸。LshCas13a编码基因的突变促进了菌株生长的恢复。【结论】本研究利用LshCas13a质粒干扰系统研究了E.coli宿主RNA编辑中的多样化逃逸现象,包括了染色体编码的IS介导的LshCas13a转座突变、LshCas13a点突变、crRNA的DR序列突变或重组等情况。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CRISPR/LshCas13a基因编辑系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CRISPR/LshCas13a 质粒干扰系统 逃逸现象 插入序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