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iew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its impact over mountain glaciers 被引量:1
1
作者 NIU Hewen CHEN Mengxue +5 位作者 kang shichang SHUKLA Tanuj QIN Huili GAO Wanni HUANG Shihai ZHANG F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19,共19页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water-soluble carbonaceous matter in the cryosphere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biogeochemical process in the earth system.Water-soluble carbonaceous ...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water-soluble carbonaceous matter in the cryosphere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biogeochemical process in the earth system.Water-soluble carbonaceous matter is a heterogeneous mix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that is soluble in aquatic environments.Despite its importance,we still lack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for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i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exact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s with microorganisms,glacier meltwater.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glacier DOC deposited through anthropogenic emission,terrestrial,and biogenic sources.We present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DOC and its effect over snow albedo and associated radiative forcings.Results indicate that DOC in snow/ice is made up of aromatic protein-like species,fulvic acid-like materials,and humic acid-like materials.Light-absorbing impurities in surface snow and glacier ice cause considerable albedo reduction and the associated radiative forcing is definitely positive.Water-soluble carbonaceous matter dominated the carbon transport in the high-altitude glacial area.Owing to prevailing global warming and projected increase in carbon emission,the glacial DOC is expected to release,which will have strong underlying impacts on cryosphere ecosystem.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carbon cycle in high altitude cryosphere regions.A new compilation of globally distributed work is required,including large-scale measurements of glacial DOC over high-altitude cryosphere regions,to overcome and address the scientific challenges to constrain climate impacts of light-absorbing impurities related processes in Earth system and climat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 glacier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Molecular composition Radiative forcing
下载PDF
北极地区热融湖塘甲烷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刘治银 张玉兰 +2 位作者 康世昌 付佳星 高坛光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457-474,共18页
北极地区显著升温导致多年冻土快速退化,进而发育形成大量热融湖塘,是温室气体排放热点。通过对1992—2023年2月北极热融湖塘甲烷(CH_(4))研究结果的整合梳理,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北极地区热融湖塘CH_(4)排放特征、热融湖塘的CH_(4)循环过... 北极地区显著升温导致多年冻土快速退化,进而发育形成大量热融湖塘,是温室气体排放热点。通过对1992—2023年2月北极热融湖塘甲烷(CH_(4))研究结果的整合梳理,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北极地区热融湖塘CH_(4)排放特征、热融湖塘的CH_(4)循环过程以及微生物机制。结果显示:北极地区CH_(4)年平均排放通量约为(7.78±19.60)g CH_(4)·m^(-2)·a^(-1),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高排放区出现在东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地区[(23.40±26.50)g CH_(4)·m^(-2)·a^(-1);(11.00±26.40)g CH_(4)·m^(-2)·a^(-1)]。冒泡排放是北极热融湖塘CH_(4)排放的主导途径,年排放通量约为(13.80±28.60)g CH_(4)·m^(-2)·a^(-1),占比可达52.02%。湖塘沉积物类型对热融湖塘CH_(4)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叶叨码冻土区的排放为(17.90±32.90)g CH_(4)·m^(-2)·a^(-1),是非叶叨码冻土区的3.24倍。同时,泥炭地热融湖塘CH_(4)的主要排放途径及变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对气温升高的响应可能略不同于其他湖泊,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热融湖塘扩张与排水的变化趋势以及CH_(4)产生过程与氧化过程对热融湖塘的CH_(4)排放潜力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北极地区热融湖塘CH_(4)排放的系观测仍然存在诸多空白,尤其缺乏多种排放途径的联合观测,对CH_(4)微生物过程认识不足。该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北极地区热融湖塘排放特征及具体排放机制的认识,为评估该地区热融湖塘CH_(4)排放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融湖塘 甲烷 北极 多年冻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applicability evaluation of four precipitation products at multiple spatiotemporal scales in Northwest China
3
作者 WANG Xiangyu XU Min +3 位作者 kang shichang LI Xuemei HAN Haidong LI Xingdo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9期1232-1254,共23页
Precipit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water cycle of Northwest China.Obtaining accurate precipitation data is crucial f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hydrological forecasting,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 Precipit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water cycle of Northwest China.Obtaining accurate precipitation data is crucial f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hydrological forecasting,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Currently,the applicability of multi-source precipitation products for long time series in Northwest China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evaluated.In this study,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83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20 were selected to assess the regional applicability of four precipitation products(the fifth generation o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global climate(ERA5),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GPCC),Climatic Research Unit gridded Time Series Version 4.07(CRU TS v4.07,hereafter CRU),and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based on the following statistical indicators:correlation coefficient,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relative bias(RB),mean absolute error(MAE),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false alarm ratio(FAR),and equitable threat score(E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was generally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and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1979 to 2020.Compared with the station observations,ERA5 showed a larger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than the other products.The overall overestimation of multi-year average precipitation was approximately 200.00 mm and the degree of overestima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intensity.The multi-year 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GPCC and CRU was relatively close to that of station observations.The trend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TRMM was overestimated in high-altitude regions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Lanzhou with more precipitation.At the monthly scale,GPCC performed well but underestimated precipitation in the Tarim Basin(RB=-4.11%),while ERA5 and TRMM exhibited poor accuracy in high-altitude regions.ERA5 had a large bias(RB≥120.00%)in winter months and a strong dispersion(RMSE≥35.00 mm)in summer months.TRMM showed a relatively low correlation with station observations in winter months(correlation coefficients≤0.70).The capture perform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ERA5,GPCC,and TRMM had lower POD and ETS values and higher FAR values in Northwest China as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ncreased.ERA5 showed a high capture performance for small precipitation events and a slower decreasing trend of POD as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ncreased.GPCC had the lowest FAR values.TRMM was statistically ineffective for 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of daily precipitation events.The finding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ata users to select appropriate dataset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for data developers to develop new precipitation product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products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global climate(ERA5)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GPCC) Climatic Research Unit gridded Time Series(CRU TS)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 applicability evaluation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Quantifying glacier surging and associated lake dynamics in Amu Darya river basin using UAV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4
作者 SAFAROV Mustafo kang shichang +5 位作者 MURODOV Murodkhudzha BANERJEE Abhishek NAVRUZSHOEV Hofiz GULAYOZOV Majid FAZYLOV Ali VOSIDOV Firdav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9期2967-2985,共19页
Glaciers in the Pamir region are experiencing rapid melting and reced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for the Amu Darya river basin.Predominantly,surging glaciers,which undergo unpredictab... Glaciers in the Pamir region are experiencing rapid melting and reced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for the Amu Darya river basin.Predominantly,surging glaciers,which undergo unpredictable advances,are potentially leading to the obstruction of high-altitude river channels and also 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decrease of-703.5±30.0 m.There i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from 19 to 75)and area(from 4889.7±0.6 m2 to 15345.5±0.6 m2)of RGS lakes along with supra-glacier ponds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ArcGIS base map in 2011 and high-resolution UAV data in 2023.For M glacier,number of lakes increased from 4 to 22 but the lake area declined from 10715.2±0.6 to 365.6±0.6 m2.It was noted that the largest lake in 2011 with an area of 10406.4±0.6 m2 at the southeastern portion of the glacier was not observed in 2023 due to outburst.Both the glaciers have substantially impacted the river flow(Abdukahor river)by obstructing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river channel in recent years and might cause outburst floods.These findings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glacier dynamic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surrounding areas,emphasizing the urgent need for continued monitoring and appropriate management strategies,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surging glaciers and the associated ris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AV Remote sensing Climate change Glacier dynamics Google Earth Engine PAMIR
下载PDF
Occurr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natural and farmland soil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5
作者 kang Qiangqiang ZHANG Yulan +5 位作者 kang shichang ZHANG Shengyin LUO Xi LI Longrui WANG Zhaoqing ZHANG Shunc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7期2159-2172,共14页
Microplastics(MPs)become ubiquitous in soil and are an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 concern worldwide.However,the status of MPs in natural and farmland soils in remote area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In this study,... Microplastics(MPs)become ubiquitous in soil and are an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 concern worldwide.However,the status of MPs in natural and farmland soils in remote area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Ps in natural and farmland soils along two transect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The average abundance of MPs in natural and farmland soils was 29,778 and 56,123 items kg^(-1),respectively,with a detection size range of 10-1000μm.MPs in the size range of 10-100μm accounted for 84.1%of particles detected.Among the 21 polymers detected,polyethylene dominated in both farmland and natural soils.The shape of MPs was dominated by fragments(95.8%),followed by fibers(3.8%)and beads(0.4%).The abundance of MP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in natural soil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bundance of MPs 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due to the narrow range of values of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With the growing concern regarding MPs pollution,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MPs in high altitude and remote area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their global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lastics pollution SOIL Remote areas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AMAP评估报告解读: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特征及其对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
6
作者 张玉兰 罗犀 +1 位作者 康世昌 刘治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45-1756,共12页
基于北极理事会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MAP)工作组于2021年发布的“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LCFs)对北极气候、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科学评估报告,本文系统解读了黑碳(BC)、甲烷(CH_(4))、臭氧(O3)与硫酸盐(SO_(4)^(2-))气溶胶等短寿... 基于北极理事会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MAP)工作组于2021年发布的“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LCFs)对北极气候、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科学评估报告,本文系统解读了黑碳(BC)、甲烷(CH_(4))、臭氧(O3)与硫酸盐(SO_(4)^(2-))气溶胶等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特征及其对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报告指出:BC、O3和CH_(4)共同促进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变暖,而SO_(4)^(2-)气溶胶对北极气候变化具有致冷效应,由此减缓了由CO_(2)和SLCFs导致的部分增暖效应。全球人为源CH_(4)排放量以及北极大气中的CH_(4)含量持续增加,苔原退化、泥炭地融化、森林火灾频发等导致北极地区BC和有机碳气溶胶排放日益增多,气候变暖进一步导致更大范围且更加频繁的森林火灾和冻土退化,对BC与CH_(4)等释放以及气候效应形成正反馈。因此,SLCFs减排将有利于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同时讨论了北极地区SLCFs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 气候变化 北极 黑碳 臭氧 甲烷 AMAP
下载PDF
AMAP评估报告解读: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新认识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犀 张玉兰 +1 位作者 康世昌 陈金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7-1766,共10页
北极理事会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MAP)工作组于2021年发布了《北极气候变化新进展2021:关键趋势和影响》科学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过去49年(1971—2019年),北极近地表气温升高幅度(3.1℃)约为全球平均的3倍,导致北极降水、海冰、陆地冰、... 北极理事会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MAP)工作组于2021年发布了《北极气候变化新进展2021:关键趋势和影响》科学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过去49年(1971—2019年),北极近地表气温升高幅度(3.1℃)约为全球平均的3倍,导致北极降水、海冰、陆地冰、多年冻土和积雪等发生显著变化,冰川加速消融。除白令海外,北极海冰持续减少,是影响中纬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形成的原因之一。北极本地极端事件(极端降水、极端热事件、极端冷事件和极端野火)的频发也显著影响着北极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不同情景下北极气候变化预估显示:2040年9月,北冰洋将首次出现无冰状态;到2050年,夏季无海冰将成为北极新常态。由于COVID-19疫情影响使得许多北极研究计划和项目推迟或取消,导致包括一些关键指标在内的数据集在2020—2021年出现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气候变化 海冰 积雪 AMAP
下载PDF
阿尼玛卿山冰川跃动基本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万钦 上官冬辉 +5 位作者 蒋宗立 刘时银 康世昌 魏俊锋 郭小军 陈立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0-496,共17页
已有研究表明阿尼玛卿山地区有4条跃动冰川,其中西坡晓玛沟冰川的跃动已经造成4次冰川垮塌灾害。基于1977年以来Landsat和2015年以来Sentinel-2等卫星影像,以冰川末端和表面典型地物变化为主要参考,研究了阿尼玛卿山地区跃动冰川的分布... 已有研究表明阿尼玛卿山地区有4条跃动冰川,其中西坡晓玛沟冰川的跃动已经造成4次冰川垮塌灾害。基于1977年以来Landsat和2015年以来Sentinel-2等卫星影像,以冰川末端和表面典型地物变化为主要参考,研究了阿尼玛卿山地区跃动冰川的分布和跃动事件发生、持续时间以及跃动周期等基本特征。结果显示,阿尼玛卿山地区有多达11条跃动冰川(包括分支冰川),条数和面积分别占2022年该地区冰川总条数和总面积的约10%和约66%。1986年以来,阿尼玛卿山地区已经发生了17次冰川跃动事件,其中曲什安22号和切木曲23号冰川的跃动目前仍在进行中。西坡晓玛沟冰川2000年以来的频繁跃动已造成5次不同规模的冰川垮塌灾害事件,其中2021年的跃动和垮塌事件此前未被报道。此外,尚有7条冰川在1986年以来某些时段有微弱前进现象,疑似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跃动,条数和面积分别占2022年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总条数和总面积的约6%和约13%。研究结果还显示,阿尼玛卿山冰川的跃动表现为以慢速跃动为主的特征,并且多具有50年以上的跃动周期。在1990年以来的气候变暖背景下,维格勒当雄冰川和哈龙冰川的跃动特征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表现为跃动幅度变小、跃动速度降低。同时,多条冰川积累区陡峭后壁产生大范围冰崩,冰川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暖还可能已导致玛卿岗日冰帽稳定性的降低,对晓玛沟和维格勒当雄等外溢冰川的跃动和垮塌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尼玛卿山 冰川跃动 冰川垮塌灾害 集群分布
下载PDF
冰冻圈甲基汞研究进展
9
作者 唐文君 黄杰 +4 位作者 康世昌 马明 张强弓 郭军明 孙学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93,共14页
作为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在全球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活动排放的汞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迁移到偏远的冰冻圈地区,并在环境中转化为更具毒性的甲基汞,经食物链传递、富集和放大,会对冰冻圈生态环境构成重大... 作为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在全球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活动排放的汞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迁移到偏远的冰冻圈地区,并在环境中转化为更具毒性的甲基汞,经食物链传递、富集和放大,会对冰冻圈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为了深化理解冰冻圈甲基汞研究现状,本文总结了典型冰冻圈介质甲基汞的浓度水平和分析方法,重点梳理了甲基汞在冰川、冻土、积雪和海冰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别是对冰冻圈微生物汞甲基化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同时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冻圈甲基汞分布、行为和环境影响,这对于评估人类和野生生物在冰冻圈中的甲基汞暴露风险至关重要。鉴于目前对低温环境中甲基汞变化过程和机理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对未来冰冻圈甲基汞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汞 冰冻圈 冰川 冻土 积雪 海冰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冰冻圈典型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轩宇 许民 +1 位作者 康世昌 孙立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1-469,共19页
机器学习模型由于其优越的模拟预测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文学研究,但其在高海拔地区的冰冻圈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方面尚有待深入。本研究基于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BP)、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支持... 机器学习模型由于其优越的模拟预测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文学研究,但其在高海拔地区的冰冻圈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方面尚有待深入。本研究基于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BP)、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支持向量回归(SVR)、遗传优化BP神经网络(GA-BP)和双层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对两个典型冰冻圈流域,即叶尔羌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开展模拟研究,结合精度评价指标(NSE、RMSE和R)以及水文过程频率曲线对模型模拟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双层LSTM模拟能力在叶尔羌河流域远优于其他模型,而疏勒河流域LSTM模拟效果与其他模型模拟结果相近,双层LSTM更适用于冰冻圈流域水文过程模拟。通过损失函数对模型参数化方案进行评价发现,LSTM模型在研究区模拟效果主要受优化器影响,叶尔羌流域学习衰减速率和初始学习率影响次之,而疏勒河流域初始学习率影响次之。对整个研究时段的径流突变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输入数据中降水和极端降水总量对研究区水文过程变化影响较大,气温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机器学习 冰冻圈流域 水文过程模拟 参数化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分离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志康 许民 +4 位作者 康世昌 韩海东 王鹏寿 李振中 张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0-132,共13页
降水相态的转变会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明确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转变规律,该研究基于西北地区1961-2017年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日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以及站点高程数据,利用湿球... 降水相态的转变会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明确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转变规律,该研究基于西北地区1961-2017年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日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以及站点高程数据,利用湿球温度动态阈值模型对降雪和降雨进行分离,并对分离结果精度进行验证;基于此分析了区域不同相态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雨雪分离阈值变化及降水相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7年西北地区不同相态的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雨量的增加速率为9.80 mm/10 a,降雪量的增加速率为1.07 mm/10 a,雪雨比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07%/10 a。但空间变化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总体表现为“西增东减”。西北地区极端降雪量的显著增加导致了降雪量的显著增加,而总降雪日数趋势变化不显著,主因是小雪日数的显著减少和极端降雪日数的显著增加共同所致,小雪日数的下降速率为0.25 d/10 a,极端降雪日数的增加速率为0.12 d/10 a。雨雪分离的阈值温度在年内波动较大,年际总体呈现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的下降速率分别为6×10^(-4)、7×10^(-4)℃/10 a,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在流域尺度上,各相态降水变化速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雪雨比则相反;降雪量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和相对湿度影响,雪雨比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该研究对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的水资源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温度 雨雪分离 湿球 雪雨比 西北地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3
12
作者 王会军 唐国利 +48 位作者 陈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姜大膀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康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成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玉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陈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 吴通华 刘慧 谭显春 尹云鹤 于仁成 黄海军 许艳 刘娜 战云键 任玉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预估 灾害 风险
下载PDF
2000-2014年祁连山西段老虎沟12号冰川高程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其兵 康世昌 王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3-740,共8页
祁连山冰川自1990s以来持续萎缩,冰川融水径流变化对邻近的干旱区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以往遥感与实测研究显示祁连山西段老虎沟12号冰川面积减少、末端退缩、运动速度降低及平衡线高度升高。为了进一步验证老虎沟12号冰川变化规律,利... 祁连山冰川自1990s以来持续萎缩,冰川融水径流变化对邻近的干旱区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以往遥感与实测研究显示祁连山西段老虎沟12号冰川面积减少、末端退缩、运动速度降低及平衡线高度升高。为了进一步验证老虎沟12号冰川变化规律,利用高分辨率Terra SAR-X/Tan DEM-X微波影像数据,与SRTM-C DEM进行差分干涉,得出老虎沟12号冰川2000-2014年高程年平均变化值为(-0.29±0.09)m·a-1。为了验证遥感观测结果,利用RTK-GPS对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进行测高,并与SRTM-C DEM上相应点的高程值进行比较,计算测量点的高程年变化值,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年平均变化值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利用Terra SAR-X/Tan DEM-X微波影像数据及差分干涉技术监测祁连山冰川高程变化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高程变化 老虎沟12号冰川 遥感 TerraSAR-X/TanDEM-X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小菊 武发思 +5 位作者 徐瑞红 贺东鹏 张国彬 康世昌 李潮流 汪万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6-447,共12页
为探明莫高窟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采集了2014年4-12月第16窟及72窟外环境中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2.5样品,对比分析了样品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及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解析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窟区主风向为南风,起沙风频率仅为... 为探明莫高窟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采集了2014年4-12月第16窟及72窟外环境中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2.5样品,对比分析了样品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及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解析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窟区主风向为南风,起沙风频率仅为0.01%,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2)窟外PM2.5和PM10~2.5、窟内PM2.5和PM10~2.5中水溶性离子总浓度分别为6.1±4.0μg·m^(-3)、12.2±9.1μg·m^(-3)、3.7±0.8μg·m^(-3)和7.5±1.6μg·m^(-3),SO_(4)^(2-)、Ca^(2+)、NO3^(-)、Na^(+)及Cl^(-)是主要组成,SO42-、NO3-和Ca2+之和在窟外和窟内PM2.5和PM10~2.5中占总离子比例分别为79.24%,76.81%,80.61%及77.74%,二次离子主要来自固定污染源;(3)PM2.5与PM10~2.5中各离子浓度的比值在窟外、内分别为0.33~0.88、0.25~0.94,9种水溶性离子在不同粒径粒子中富集程度有所差异,3-5月的沙尘、7-9月的降雨、11月农村农作物秸秆燃烧及冬季取暖燃煤等对水溶性离子都有一定影响,窟内PM2.5中游客数量与NH4+和NO^(3-)有一定的相关性(R2=0.27、0.35)、PM10~2.5中游客数量与NH4+有一定的相关性(R2=0.31);(4)沙尘天气下窟外和窟内的PM2.5与PM10-2.5中Cl-、SO_(4)^(2-)、Na^(+)、K+和Ca^(2+)的浓度增加,窟区微环境主要受区域环境气象因素影响,建议极端沙尘天气关闭洞窟;(5)莫高窟大气环境呈碱性;(6)PM2.5和PM10~2.5主要来源于当地秸秆燃烧、二次污染源、土壤沙尘及干涸的大泉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文物保护 水溶性离子 大气颗粒物 壁画盐害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若干前沿科学问题 被引量:34
15
作者 游庆龙 康世昌 +3 位作者 李剑东 陈德亮 翟盘茂 吉振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5-901,共17页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冻圈和大气圈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对“亚洲水塔”和“第三极”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影响。研究并梳理了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如高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高...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冻圈和大气圈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对“亚洲水塔”和“第三极”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影响。研究并梳理了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如高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高原变暖放大效应及海拔依赖型变暖的物理机制;再分析资料在高原气候变化应用的适用性;气候模式在高原资料稀缺地区的模拟偏差特征及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升温阈值下高原气候变化的预估及其风险等。同时展望了高原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科学难点。认清高原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可为“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前沿问题
下载PDF
竞技型滑雪场赛道雪质及其气候变化风险评价——以河北省万龙滑雪场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毕研群 王飞腾 +5 位作者 韩海东 丁明虎 效存德 康世昌 任贾文 王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9-718,共10页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在我国举办,比赛项目以雪上项目为主。赛道雪质是雪务工作的核心问题,而目前国内关于竞技型滑雪场赛道雪质研究少有涉及。通过研究以人造雪为主的河北省万龙滑雪场赛道雪质特性,了解我国竞技型雪场目前赛道现状。通...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在我国举办,比赛项目以雪上项目为主。赛道雪质是雪务工作的核心问题,而目前国内关于竞技型滑雪场赛道雪质研究少有涉及。通过研究以人造雪为主的河北省万龙滑雪场赛道雪质特性,了解我国竞技型雪场目前赛道现状。通过比较,找出与国际雪联要求标准赛道雪质的差距,依据赛道雪质变化特性,提出雪质保持和提升方案,并对影响雪质的要素进行风险评估,以提升我国赛事雪务工作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型 滑雪场 人造雪 雪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内陆大气污染物科学研究——以纳木错站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殷秀峰 康世昌 +1 位作者 张强弓 张国帅 《自然杂志》 2020年第5期373-378,共6页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其地理位置特殊。青藏高原自身大气污染物排放少,空气相对洁净,是大气污染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纳木错站位于青藏高原内陆,该站多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整体平均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全球大陆大气背景...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其地理位置特殊。青藏高原自身大气污染物排放少,空气相对洁净,是大气污染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纳木错站位于青藏高原内陆,该站多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整体平均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全球大陆大气背景监测站。尽管喜马拉雅山高耸于青藏高原南部,但由南亚释放的大气污染物仍然能够在大气环流的传输下,向北跨越喜马拉雅山进入青藏高原内陆,引起纳木错站大气污染物事件级污染。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在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内陆纳木错站开展了多种大气污染物研究,获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高原大气污染物科学研究,为中国国际环境谈判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纳木错 大气污染物 长距离传输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法对降水中污染元素来源评估的不确定性讨论--以西藏拉萨和纳木错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小文 陈鹏飞 +4 位作者 康世昌 严芳萍 胡召富 高少鹏 李潮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4,共6页
在降水元素测试中对降水样品的前处理通常有两种方法:样品直接酸化和过滤后酸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并最终影响到对元素来源的解释.为明确这两种处理方法对降水中重金属元素来源评估的影响,本文选取青藏高原的典型城市拉... 在降水元素测试中对降水样品的前处理通常有两种方法:样品直接酸化和过滤后酸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并最终影响到对元素来源的解释.为明确这两种处理方法对降水中重金属元素来源评估的影响,本文选取青藏高原的典型城市拉萨市和典型的背景区纳木错,对采集的24个降水样品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处理,并对两组样品中的1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富集因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个研究点过滤后样品元素含量都显著低于未过滤样品的元素含量,其中拉萨未过滤降水样品中的常量元素Al和Fe的含量分别比过滤后样品中的含量高约50和20倍,表明降水中的Al和Fe主要以颗粒态存在.相应地,典型污染元素如Cu、Zn和Cd等在两种样品中的含量变化相对较小,表明这些元素在降水中主要以溶解态存在.同样地,纳木错降水样品中元素也存在类似的变化特征.由于上述原因,拉萨和纳木错过滤后的降水样品中大部分元素(如Ni、Zn和Cd)的富集因子值高于未过滤样品中的值.因此,对降水样品过滤会导致一些典型污染元素的富集因子值增高,进而高估人类活动对这些元素的贡献.所以,用未过滤的降水样品进行元素富集因子研究得到的结果会更接近实际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金属元素 富集因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冰川氮记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玉兰 康世昌 +1 位作者 史贵涛 杜文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持续退缩,显著影响区域气候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重要的营养元素,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备受关注。冰川中含氮化合物的迁移转化是冰冻圈地区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氮记录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冰芯... 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持续退缩,显著影响区域气候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重要的营养元素,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备受关注。冰川中含氮化合物的迁移转化是冰冻圈地区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氮记录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冰芯氮记录的历史变化,指出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认为一定程度上受亚洲地区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的影响。通过全面的雪冰氮(总氮以及NO_(3)^(-)、NH_(4)^(+)等)数据收集与分析,阐明了冰川雪冰中可溶无机氮北高南低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冰川物质平衡数据,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氮的释放量,结果表明:可溶无机氮年均释放量可达4700t·a^(-1)以上。基于目前的研究与认识,提出了冰冻圈地区冰川雪冰氮研究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了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特别关注有机氮以及氮同位素的研究,加强冰川氮释放迁移对青藏高原冰冻圈地区氮循环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冰芯 氮记录 气候变化 冰冻圈
下载PDF
秦岭太白山南麓降水中常量无机离子特征及其来源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爱刚 刘晖 +1 位作者 康世昌 王少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1-780,共10页
以2011年11月至2014年9月连续采集的74个有效降水样品为研究载体,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太白山南麓黄柏塬地区降水中常量无机离子(NH_4^+、Ca^(2+)、Na^+、K^+、Mg^(2+)、SO_4^(2-)、NO_3^-、Cl^-、F^-)的化学特征,并结合富集... 以2011年11月至2014年9月连续采集的74个有效降水样品为研究载体,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太白山南麓黄柏塬地区降水中常量无机离子(NH_4^+、Ca^(2+)、Na^+、K^+、Mg^(2+)、SO_4^(2-)、NO_3^-、Cl^-、F^-)的化学特征,并结合富集因子法、端源贡献法及后向气流轨迹模型探究其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中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a^(2+)>SO_4^(2-)>NH_4^+>NO_3^->K^+>Na^+>Mg^(2+)>Cl^->F^-,主要阳离子是Ca^(2+)和NH_4^+,共占阳离子总量的76.21%,主要阴离子是SO2-4和NO-3,共占阴离子总量的90.83%。降水总离子年平均浓度为404.64μeq·L-1,相对于国内外已研究的其他高山站点偏高,表现出典型的大陆型及人为源干扰的特征。受排放源、气象因子、植被、降水量等因素影响,降水总离子浓度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源解析结果显示降水中SO2-4和NO-395%以上由人为源贡献,Ca2+和Mg2+主要来源于地壳风化,Na+海盐源和非海盐源贡献约各占一半,K+主要来自于非海盐贡献,而F-和NH+4则几乎全部由人为源贡献。不同路径气团影响下的降水离子组分具有明显不同,北方气团途径太原、石家庄、北京、兰州等工业发达城市,工业燃煤交通废气排放量大,降水中SO2-4、NO-3浓度均偏高,离子总浓度也明显高于南方气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太白山 无机离子 化学特征 源解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