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反射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海娟 匡朝阳 +1 位作者 袁兴赋 熊强青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0年第4期399-405,共7页
在羌塘盆地开展地震探测,因特殊的地表和地震地质条件,原始资料受各种干扰波影响,信噪比较低,成像效果较差。首先针对这些特点,分析了原始记录及地质特征,并根据各种干扰波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压制方法,通过多域组合去噪、去噪模块串联... 在羌塘盆地开展地震探测,因特殊的地表和地震地质条件,原始资料受各种干扰波影响,信噪比较低,成像效果较差。首先针对这些特点,分析了原始记录及地质特征,并根据各种干扰波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压制方法,通过多域组合去噪、去噪模块串联技术方法消除了各种干扰波影响,突出有效波信息,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然后分析了勘探区速度分析的难点,并针对性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获得了准确的叠加速度,使叠加达到最佳效果,最终成像剖面与叠加速度剖面有很好的对应性,准确的速度参数提高了资料解释的精度。研究表明,在羌塘盆地运用叠前去噪和速度分析关键处理技术适应性较强,对处理此类地区地震资料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资料处理 叠前去噪 速度分析
下载PDF
羌塘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干扰波特征分析及去噪方法
2
作者 周海娟 匡朝阳 +2 位作者 陈耀 陈雷 王秋璇 《地质学刊》 CAS 2020年第3期288-294,共7页
基于西藏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原始资料,对地震干扰波类型进行分析,从不同道集域、频率、速度、能量等方面分析干扰波的特征,针对强能量干扰、面波、次生干扰波及随机噪声在单炮记录上的特点,经反复测试,总结出压制各种干扰波的合适方... 基于西藏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原始资料,对地震干扰波类型进行分析,从不同道集域、频率、速度、能量等方面分析干扰波的特征,针对强能量干扰、面波、次生干扰波及随机噪声在单炮记录上的特点,经反复测试,总结出压制各种干扰波的合适方法及相应去噪模块相组合方式,在实际处理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叠前去噪需要把握好尺度,尽可能地保护有效信息不受损失;压制干扰波需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分步处理,先强后弱,先线性后随机,形成一套去噪流程,并联合使用多种技术方法。实践证明,上述方法对羌塘盆地的干扰波压制十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勘探 干扰波 噪声 信噪比 羌塘盆地 西藏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西拉木伦缝合带地壳精细结构——数据处理 被引量:3
3
作者 符伟 邓小凡 +3 位作者 侯贺晟 王海燕 匡朝阳 谭晓淼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91-2302,共12页
深地震反射法已经被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构造的先进技术,是获得岩石圈内部构造边界几何以及地震波在深层岩石中传播的动力学信息的重要手段.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代表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同时还经历了蒙古鄂霍... 深地震反射法已经被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构造的先进技术,是获得岩石圈内部构造边界几何以及地震波在深层岩石中传播的动力学信息的重要手段.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代表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同时还经历了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但其缝合带的真实存在性、位置以及构造属性仍然不明确.为确定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中段的深部构造样式与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作用,横穿西拉木伦缝合带的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至奈曼旗布设了一条满覆盖长度160 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采用球面扩散补偿有效补偿了深层和大偏移距能量;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改善了单炮资料振幅差异大的问题.处理剖面所显示的地震波组特征清晰,莫霍面位于双程走时12 s左右,约为36 km深处,平坦展布.中、下地壳呈现出向南部倾斜的连续反射.揭露了古亚洲洋板块消亡的方式是南向俯冲消减,证明了西拉木伦缝合带可以延伸至松辽盆地西南侧.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古生代板块构造缝合带的下地壳及莫霍面的精细结构探测成果对于理解显生宙大陆增生与后期叠加改造机制具有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西拉木伦缝合带 花岗岩成像难点 地震处理 大炮成像
原文传递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the juncture zone betwee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被引量:30
4
作者 GAO Rui HUANG Dongding +7 位作者 LU Deyuan QIAN Guihua LI Yingkang kuang chaoyang Li Qiusheng LI Pengwu Feng Rujin Guan Y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24期2281-2286,共6页
Fine structures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f the basin-and-range juncture o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 first delineated by th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the juncture z... Fine structures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f the basin-and-range juncture o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 first delineated by th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the juncture zone betwee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Evidence is found for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northwest marginal lithosphere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ollision with Tarim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The lithosphere image of the face-to-face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determin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at the lithosphere scale and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continent- continent coll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st KUNLUN TARIM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FACE-TO-FACE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basin-and-range coup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