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中低表达的微小RNA let-7b-5p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李国盛 何融泉 +2 位作者 周华富 孔晋亮 陈罡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58-565,共8页
目的探索微小RNA let-7b-5p用于早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可行性。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获取GSE152702、GSE171517、GSE27486以及GSE40738原始数据集,共包含145例NSCLC患者(NS... 目的探索微小RNA let-7b-5p用于早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可行性。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获取GSE152702、GSE171517、GSE27486以及GSE40738原始数据集,共包含145例NSCLC患者(NSCLC组)和83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液样本数据。NSCLC组数据涵盖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和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比较NSCLC组和对照组的let-7b-5p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及诊断性meta分析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let-7b-5p诊断NSCLC(LUAD和LUSC)的效能。结果GSE152702、GSE27486以及GSE40738数据集显示,let-7b-5p在LUAD患者的血液中低表达(均P<0.05),GSE152702数据集还显示LUSC患者的血液中let-7b-5p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LUAD和LUSC组的SMD结果进一步明确NSCLC组血液中let-7b-5p表达较对照组下调(SMD=-0.50,95%CI:-0.75~-0.26)。ROC曲线和诊断性meta分析显示,血液中let-7b-5p的表达水平可区分NSCLC样本和正常样本(AUC=0.79,敏感度=0.71,特异度=0.76)。ROC曲线分析显示,let-7b-5p在NSCLC中的10个潜在靶基因[碱性亮氨酸拉链和W2结构域2(basic leucine zipper and W2 domains2,BZW2)、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A(cell division cycle 25A,CDC25A)、细胞分裂周期相关基因8(cell division cycle associated8,CDCA8)、Ⅲ型胶原α-1链(collagen typeⅢalpha 1 chain,COL3A1)、外纺锤体极样蛋白1(extra spindle pole bodies like 1,ESPL1)、高迁移率族AT-hook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AT-hook 1,HMGA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结合蛋白3(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 3,IGF2BP3)、NME/NM23核苷二磷酸激酶4(NME/NM23 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4,NME4)、葡萄糖磷酸变位酶2样蛋白1(phosphoglucomutase 2 like 1,PGM2L1)以及核糖核苷酸还原酶调节亚基M2(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regulatory subunit M2,RRM2)]可区分LUAD与正常肺样本(AUC=0.765~0.980)以及区分LUSC与正常肺样本(AUC=0.749~0.997)。结论检测血液中的let-7b-5p表达水平可能可作为诊断NSCLC(包括LUAD和LUSC)患者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微小RNA let-7b-5p 体液 诊断
下载PDF
儿童遗传性胰腺炎及其家系分析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何小莉 梁淑恒 +2 位作者 李妙遐 孔晋亮 单庆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1-646,共6页
遗传性胰腺炎(H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表现为胰腺炎反复发作,常并发3c型糖尿病(T3cDM),甚至导致胰腺癌的发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报道了1例由丝氨酸蛋白酶1(PRSS1)基因p.Val39Ala(V39A)突变导致的HP患儿,同时对其... 遗传性胰腺炎(H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表现为胰腺炎反复发作,常并发3c型糖尿病(T3cDM),甚至导致胰腺癌的发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报道了1例由丝氨酸蛋白酶1(PRSS1)基因p.Val39Ala(V39A)突变导致的HP患儿,同时对其家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诊治HP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遗传性胰腺炎 儿童 丝氨酸蛋白酶类 基因 突变 3c型糖尿病 胰腺肿瘤
下载PDF
绿原酸对不同水平环二鸟苷酸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谭政 孔晋亮 +2 位作者 罗劲 刘六媛 杨婷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研究绿原酸对不同水平环二鸟苷酸(c-di-GMP)铜绿假单胞菌(P.a)早期和成熟生物被膜(BF)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构建3种P.a菌株—PAO1、P.a胞内c-di-GMP高表达菌株(PAO1ΔwspF)和P.a胞内c-di-GM... 目的:研究绿原酸对不同水平环二鸟苷酸(c-di-GMP)铜绿假单胞菌(P.a)早期和成熟生物被膜(BF)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构建3种P.a菌株—PAO1、P.a胞内c-di-GMP高表达菌株(PAO1ΔwspF)和P.a胞内c-di-GMP低表达菌株(PAO1/Plac-yhjH)BF体外模型,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绿原酸(1/2 MIC、1/4 MIC、1/8 MIC)组。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测定3 d及7 d载体表面BF总量,连续稀释法计数绿原酸作用3 d及7 d后BF内活菌,观察绿原酸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在绿原酸的作用下,无论3 d还是7 d载体表面所形成BF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BF内活菌均较空白对照组少(P<0.05),3种菌株的运动区域直径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绿原酸对不同水平c-diGMP P.a早期和成熟BF均具有抑制作用,对BF内活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影响其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C-DI-GMP 生物被膜 铜绿假单胞菌
下载PDF
ITCH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蓝冰 张东伟 +2 位作者 孔晋亮 钟家将 贺婵娟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ITCH在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以及ITCH沉默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人正常肺上皮细胞系BEAS-2B和人肺癌细胞系A549、Calu3中ITCH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PEI转染试剂分别向A... 目的探讨ITCH在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以及ITCH沉默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人正常肺上皮细胞系BEAS-2B和人肺癌细胞系A549、Calu3中ITCH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PEI转染试剂分别向A549细胞转染si ITCH(si ITCH组)和si NC(si NC组),采用CCK-8法、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和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ITCH、Bcl-2、Bax、Cyclin D1、MMP-2、MMP-9、β-catenin、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人肺正常上皮细胞系BEAS-2B中ITCH蛋白表达水平为0. 98±0. 043,显著低于Calu3细胞的1. 92±0. 073和A549细胞的2. 74±0. 1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i ITCH组96 h时细胞增殖倍数为1. 97±0. 021,显著低于si NC组的3. 72±0. 232(P <0. 05); si ITCH组细胞凋亡率为(43. 2±1. 52)%,显著高于si NC组的(2. 3±0. 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i ITCH组穿膜细胞数为(297. 2±22. 21)个,显著低于si NC组的(601. 2±3. 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si NC组比较,si ITCH组Bcl-2、Cyclin D1、MMP-2、MMP-9、β-catenin表达水平降低,Bax、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ITCH沉默通过调控MMP、Cyclin D1、Bcl-2/Bax等信号通路抑制肺癌细胞增殖、侵袭并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ITCH 增殖 凋亡 侵袭
下载PDF
小鼠腹腔引流管载体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模型的建立
5
作者 刘晓岚 周志坚 +6 位作者 张真强 秦海洸 刘晓庆 荆雪宁 孔晋亮 宋志军 吴红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7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腹腔引流管载体建立小鼠腹腔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被膜(BF)感染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PA BF体内感染的致病性、耐药机制及其防治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利用临床常用的腹腔引流管切成圆片在体外预先建立PA BF感染的载体,然后...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腹腔引流管载体建立小鼠腹腔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被膜(BF)感染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PA BF体内感染的致病性、耐药机制及其防治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利用临床常用的腹腔引流管切成圆片在体外预先建立PA BF感染的载体,然后把载体植入小鼠的腹腔造成BF感染的动物模型。1 d后评估小鼠腹腔的感染情况、细菌学和病理学的改变等。结果小鼠腹腔载体植入1 d后取出引流管载体,可见PAO1组载体表面有生物被膜样结构存在,并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活菌,腹腔载体周围包裹组织呈现出急性炎症改变;术后第2天,PAO1组小鼠比空白对照组小鼠体表温度较前1 d增高更明显,体重较前1 d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制作的腹腔引流管PA生物膜载体植入体内可诱发小鼠腹腔PA BF感染,模拟体内留置导管引起的PA BF感染的情况,对这种难治性感染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管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模型
下载PDF
美罗培南对胞内不同c-di-GMP浓度表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谢杰鹏 孔晋亮 +4 位作者 陈一强 王可 罗劲 张真强 刘冬梅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1001-1006,共6页
目的:探究美罗培南对胞内不同环二鸟苷酸(c-di-GMP)浓度表型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两倍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对各菌株的抑菌浓度(MIC);设阴性对照组和3个美罗培南干预组(1/2MIC、1/4MIC、1/8MIC)。用1/2MIC、1/4MIC、... 目的:探究美罗培南对胞内不同环二鸟苷酸(c-di-GMP)浓度表型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两倍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对各菌株的抑菌浓度(MIC);设阴性对照组和3个美罗培南干预组(1/2MIC、1/4MIC、1/8MIC)。用1/2MIC、1/4MIC、1/8MIC的美罗培南分别干预野生株PAO1、PA胞内c-di-GMP高表达株(PAO1ΔwspF)、PA胞内c-di-GMP低表达株(PAO1/Plac-yhjH),观察美罗培南对其运动能力的影响,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美罗培南对PAO1、PAO1ΔwspF、PAO1/Plac-yhjH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以及对生物被膜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在美罗培南的干预下,PAO1、PAO1ΔwspF、PAO1/Plac-yhjH的运动区域直径均比阴性对照组小(P<0.05),所形成的的生物被膜也均比阴性对照组少(P<0. 05),而破坏的生物被膜均比阴性对照组多(P<0. 05)。结论:美罗培南能抑制PAO1、PAO1ΔwspF、PAO1/Plac-yhjH的运动能力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美罗培南能破坏PAO1、PAO1ΔwspF、PAO1/Plac-yhjH形成的生物被膜,美罗培南对PAO1、PAO1ΔwspF、PAO1/Plac-yhjH的抑制效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C-DI-GMP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下载PDF
2015—2019年某三甲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变迁情况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珂 蒋玉婷 +4 位作者 刘唐娟 孔晋亮 黄莹莹 温中薇 陈一强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通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2015—2019年肺炎克雷伯菌(KP)耐药趋势及变迁情况的分析,为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到2019年12月住院的421例患者中分离出的502株KP菌株,比较不同年份菌... 目的:通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2015—2019年肺炎克雷伯菌(KP)耐药趋势及变迁情况的分析,为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到2019年12月住院的421例患者中分离出的502株KP菌株,比较不同年份菌株的科室分布、标本类型以及耐药率变迁情况。结果:痰标本(47.01%)和血液标本(26.29%)是分离出KP的主要标本来源。重症监护病房(ICU)(14.74%)、儿科(13.35%)、血液内科(10.16%)、呼吸内科(9.76%)和新生儿科(9.76%)是KP感染最常检出的几个科室。2015—2019年KP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头孢唑啉(χ^(2)=11.964,P=0.018;χ^(2)=11.462,P=0.022;χ^(2)=11.156,P=0.02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KP的检出率存在波动,2015—2016年呈上升趋势、2016—2017年呈下降趋势、2017—2018年呈上升趋势、2018—2019年呈下降趋势(χ^(2)=11.783,P=0.019)。KP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2015—2017呈上升趋势、2017—2019呈下降趋势(χ^(2)=10.736,P=0.030)。多重耐药(MDR)KP检出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由2015年的72.22%降低到了2019年的52.38%。结论:本院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临床应加强对KP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减少耐药KP菌株的出现、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Β-内酰胺酶 碳青霉烯酶
下载PDF
中药对耐药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解寻 孔晋亮 +2 位作者 罗劲 卢桦崧 刘冬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813-2816,共4页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细菌及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能力不断上升,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愈加有限。生物膜是耐药菌适应环境,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手段,而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中药提取物能够单独或联用传统抗生素在生物膜相关感染中起到很...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细菌及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能力不断上升,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愈加有限。生物膜是耐药菌适应环境,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手段,而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中药提取物能够单独或联用传统抗生素在生物膜相关感染中起到很好的抗生物膜作用,表明其很有可能成为抗耐药菌感染的辅助甚至替代药物。而动物相关研究则是中药走向临床的中药一环。该文将从生物膜耐药机制以及多种中药提取物单用或联合抗生素使用在体内实验中对不同耐药菌生物膜起到的抑制效果作一综述,以期为中药应用于临床生物膜相关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提取物 生物膜 体内研究
下载PDF
人杀菌肽LL-37联合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冬梅 孔晋亮 +6 位作者 罗劲 刘丽华 王可 蔡双启 刘唐娟 卢桦崧 解寻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年第10期1-4,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生物被膜模型,研究人杀菌肽LL-37联合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人杀菌肽LL-37、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定量法测定人杀菌肽LL-37联合...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生物被膜模型,研究人杀菌肽LL-37联合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人杀菌肽LL-37、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定量法测定人杀菌肽LL-37联合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人杀菌肽LL-37、绿原酸及两药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构的作用。结果人杀菌肽LL-37,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的MIC分别为256μg/ml、8192μg/ml,联合用药后人杀菌肽LL-37的MIC为64μg/ml,绿原酸的MIC为512μg/ml,FICI值为0.312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联合用药组与空白组相比死菌增加,活菌及生物被膜减少。结论LL-37联合绿原酸对抗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杀菌肽LL-37 绿原酸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下载PDF
经胸腔镜诊断胸膜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两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丽卿 孔晋亮 +3 位作者 王可 巫艳彬 卢桦崧 罗劲 《新医学》 2019年第10期743-747,共5页
目的探讨胸膜马尔尼菲青霉(PM)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胸膜 PM 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及误治。方法分析 2 例经胸腔镜诊断胸膜 PM 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并以“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或“马尔尼菲篮状菌/Penicilliu... 目的探讨胸膜马尔尼菲青霉(PM)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胸膜 PM 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及误治。方法分析 2 例经胸腔镜诊断胸膜 PM 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并以“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或“马尔尼菲篮状菌/Penicillium talaromyces”“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或“胸腔积液”或“胸膜/Pleura”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 PubMed 检索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两例患者均表现为咳嗽、咯痰、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损害;均为右侧渗出性胸腔积液,肺内有片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胸腔镜下取胸膜组织检查,一例病理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个别圆形酵母样阳性小体,另一例真菌培养示 PM 生长,抗真菌治疗效果良好。检索文献收集到 4 例详细报道经胸腔积液培养出 PM,4 例均有皮疹、淋巴结肿大(除 1 例未提及淋巴结)。结论渗出性胸腔积液、皮肤损害及淋巴结肿大可能是胸膜 PM 感染三联征。经胸腔镜取病变胸膜检查为胸膜 PM感染的有效诊断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 胸腔积液 感染 诊断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对烟曲霉菌不同时期的抑制作用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更森 孔晋亮 罗劲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烟曲霉菌不同时期(孢子期、菌丝期、早期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相关混合微生物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建立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分别作用于临床分离的烟曲霉菌孢子期、菌丝期及早期生物被膜,观察...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烟曲霉菌不同时期(孢子期、菌丝期、早期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相关混合微生物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建立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分别作用于临床分离的烟曲霉菌孢子期、菌丝期及早期生物被膜,观察三者间差异。用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二甲氧唑黄(XTT)比色法评价生物被膜体外生长动力学;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超微结构。结果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烟曲霉孢子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对烟曲霉菌丝的抑制作用,而对烟曲霉早期生物被膜无抑制作用,且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见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与烟曲霉孢子组几乎不能形成生物被膜,且烟曲霉孢子不能形成完整菌丝结构。其与烟曲霉菌丝期混合组可见混合生物被膜形成,且烟曲霉菌丝可见生长,但相对于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与烟曲霉早期生物被膜组比较,其菌丝密度明显低于后者。结论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于烟曲霉孢子期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对烟曲霉早期生物被膜无抑制作用,对烟曲霉菌丝期的抑制作用介于两者之间且能够形成混合生物被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烟曲霉菌 生物被膜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hsa-miR-107低表达的潜在临床价值
12
作者 李建棣 李国盛 +7 位作者 何融泉 黄志广 朱斯怡 孙浩嘉 孔晋亮 周华富 党裔武 陈罡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2358-2371,共14页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hsa-miR-107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探究其潜在靶向调控机制。方法:基于全球NSCLC血清miRNA和组织mRNA基因芯片及测序数据集,评估hsa-miR-107综合表达水平,计算标准化平均...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hsa-miR-107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探究其潜在靶向调控机制。方法:基于全球NSCLC血清miRNA和组织mRNA基因芯片及测序数据集,评估hsa-miR-107综合表达水平,计算标准化平均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鉴定差异表达miRNA、mRNA。以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hsa-miR-107的预后价值。参考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和降解组测序结果对hsa-miR-107靶向mRNA进行鉴定,并对hsa-miR-107候选靶基因、NSCLC差异表达基因的交集进行功能注释、蛋白质交互分析。绘制汇总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Pearson相关系数散点图初步验证hsa-miR-107的靶向枢纽基因。结果:与155份正常人血清样本相比,hsa-miR-107在全球145份NSCLC患者血清样本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MD=-0.49(-0.73~-0.24)],且对NSCLC有中等区分能力[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9,95%CI:0.75~0.82]。然而,血清hsa-miR-107高水平表达预示NSCLC患者预后较差(P<0.05,样本数:67)。hsa-miR-107靶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周期通路、DNA复制通路、p53信号通路及细胞衰老通路,其中CCNE1、CDK1基因与hsa-miR-107呈显著负相关且均在NSCLC中呈高表达,被鉴定为hsa-miR-107靶向通路枢纽基因。结论:hsa-miR-107在NSCLC患者血清中低表达且其表达可预示NSCLC患者不良预后。低表达hsa-miR-107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通路基因CCNE1、CDK1促进NSCLC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清微小RNA hsa-miR-107 临床意义 潜在机制
下载PDF
CCT家族基因及CCT4基因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分析
13
作者 蒋玉婷 刘唐娟 +2 位作者 苏晓桃 孔晋亮 陈一强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270-275,共6页
目的:通过挖掘生物信息数据库,探讨含TCP-1的伴侣蛋白(CCT)家族基因及CCT4基因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分析。方法:从Linkedomics和UALCAN数据库收集肺腺癌中CCT家族基因的相关信息,分析其在肺腺癌及肺腺癌临床总分期和TNM分期中的表达情... 目的:通过挖掘生物信息数据库,探讨含TCP-1的伴侣蛋白(CCT)家族基因及CCT4基因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分析。方法:从Linkedomics和UALCAN数据库收集肺腺癌中CCT家族基因的相关信息,分析其在肺腺癌及肺腺癌临床总分期和TNM分期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肺腺癌预后的相关性;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CCT4的相关蛋白,并对CCT4及其相关蛋白进行富集分析。结果:CCT2/3/4/5/6A/6P1/7/8的表达与肺腺癌预后呈相关关系(P<0.05),CCT2/4/5/6A/6B/7/8的表达与肺腺癌临床总分期相关(P<0.05),CCT2/3/4/5/6A/6B/6P1/7/8的表达与肺腺癌T分期相关(P<0.05),CCT2/4/5/6A/6P1/7/8的表达与肺腺癌N分期相关(P<0.05),CCT4的表达与肺腺癌M分期相关(P<0.05)。CCT2/3/4/5/6A/6P1/7/8在肺腺癌中均高表达(P<0.05),CCT6B在肺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4在肺腺癌中高表达,尤其在有长期吸烟史、发生TP53基因突变或临床分期越晚的肺腺癌患者中高表达(P<0.05)。STRING数据库分析显示,CCT4主要有CCT2、CCT3等20个相关蛋白,富集在伴侣蛋白介导的蛋白质折叠、肌动蛋白的CCT/TRiC折叠、CCT/TRiC法形成微管蛋白折叠中间体和PDCL(PhLP1)与CCT/TRiC在G蛋白β折叠中的协同作用等通路。结论:CCT家族基因尤其是CCT4在肺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且对肺腺癌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CCT4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肺腺癌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T4 肺腺癌 预后
下载PDF
CTCS-3线路GSM-R数字光纤直放站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蒋笑冰 孔进亮 郭跃林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20年第2期22-27,共6页
研究CTCS-3线路应用GSM-R数字光纤直放站技术指标及冗余组网,以京沈客专GSM-R网络无线覆盖为例,分析工程静态测试及联调联试数据,开展GSM-R网络优化,为GSM-R数字光纤直放站在CTCS-3线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GSM-R网络 数字光纤直放站 网络优化
下载PDF
成人CYBB基因异常慢性肉芽肿病1例
15
作者 莫华恒 梁勋斯 +5 位作者 刘丽华 叶柳镅 蔡双启 罗劲 孔晋亮 王可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3-497,共5页
患者男性,28岁,入院前4年反复发热、咳嗽、咳痰,多次胸部CT检查提示实变为主,伴渗出、少量胸腔积液,每次治疗后病灶明显吸收,但半年内类似症状再发,胸部CT出现新的实变,每年于外院以肺结核、肺部感染住院诊疗2~3次,接受抗结核、抗感染... 患者男性,28岁,入院前4年反复发热、咳嗽、咳痰,多次胸部CT检查提示实变为主,伴渗出、少量胸腔积液,每次治疗后病灶明显吸收,但半年内类似症状再发,胸部CT出现新的实变,每年于外院以肺结核、肺部感染住院诊疗2~3次,接受抗结核、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上述症状能够缓解,但仍反复,最终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该患者位于X染色体上的CYBB发生IVS7/DC7位点突变,明确诊断为慢性肉芽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肉芽肿病 基因异常 住院诊疗 胸部CT 位点突变 全基因组测序 咳痰 肺部感染
原文传递
含重复凋亡结构杆状病毒抑制剂5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李国盛 何融泉 +4 位作者 陈罡 符宗望 周华富 孔晋亮 刘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90-2093,共4页
目的探索含重复凋亡结构杆状病毒抑制剂5(BIRC5)在肺鳞状细胞癌(LUSC)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2863例公共数据样本(截至2022年3月31日)及385例内部样本(采集自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开展回顾性研究。采用Wilcoxon秩和检... 目的探索含重复凋亡结构杆状病毒抑制剂5(BIRC5)在肺鳞状细胞癌(LUSC)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2863例公共数据样本(截至2022年3月31日)及385例内部样本(采集自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开展回顾性研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标准化均数差(SMD)分析BIRC5表达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以及Cox回归分析。采用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曲线下面积(AUC)检测BIRC5表达水平区分LUSC样本与对照样本的能力。结果各数据集均显示LUSC组中的BIRC5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中位数0.057~12.478比0.000~7.959,W=18~313102,P<0.05;SMD=3.25),且实验证实BIRC5蛋白在LUSC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中位数3.000比0.000,W=6831,P<0.05)。BIRC5高表达者中位总体生存期长于低表达者(7.42年比4.54年、5.60年比3.24年、4.54年比2.90年,P<0.05),且BIRC5是LUSC独立的预后保护因素(风险比<1,P<0.05)。BIRC5 mRNA表达可以区分LUSC组和对照组(灵敏度=0.97,特异度=0.96,AUC=0.99)。结论BIRC5在LUSC中高表达,该基因可能作为LUSC预后及鉴别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重复凋亡结构杆状病毒抑制剂5 鳞癌 表达 预后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理组织中MTH1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东伟 孔晋亮 +4 位作者 蓝冰 王丰 杨朝生 孙雪皎 钟家将 《国际呼吸杂志》 2019年第18期1366-1372,共7页
目的探讨mutT同系物1(MTH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柳州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诊断为NSCLC的197例患者的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M T H1蛋... 目的探讨mutT同系物1(MTH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柳州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诊断为NSCLC的197例患者的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M T H1蛋白的表达,根据MTH1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MTH1高表达组、MTH1低表达组,分析MTH1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MTH1高表达组与MTH1低表达组比较,男性、吸烟指数≥20包年、鳞癌、TNM分期>Ⅰ期、肿瘤直径≥3 cm、淋巴结转移、胸膜浸润阳性、淋巴管浸润和血管浸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TH1高表达者和M T H1低表达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6%和92.3%(χ2=10.003,P=0.001);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0%和83.7%(χ2=10.117,P<0.001).MTH1高表达(HR=1.713,95%CI:1.865~4.118,P=0.047)和淋巴结转移(H R=9.189,95%CI:2.824~39.457,P<0.001)是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M T H1高表达(HR=1.605,95%CI:1.627~3.248,P=0.039)和淋巴结转移(H R=4.501,95%C I:1.942~11.546,P<0.001)是患者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NSCLC中MTH1高表达患者表现出更高的恶性特征,其生存率低于MTH1低表达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预后 mutT同源物1 生存率
原文传递
同源盒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谱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尚威 高莉 +9 位作者 何融泉 黄志广 周华富 孔晋亮 杨林杰 黄素宁 甘廷庆 莫伟嘉 莫俊贤 陈罡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38-1442,共5页
目的研究同源盒A(homebox A,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预后价值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OXA家族基因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集的3对肺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并整合其他多... 目的研究同源盒A(homebox A,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预后价值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OXA家族基因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集的3对肺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并整合其他多种技术分析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MD)评价HOXA家族基因在1214例肺鳞癌和1139例非癌肺样本中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分析计算风险率(HR)评价HOXA家族各基因表达对肺鳞癌患者总体生存的影响。使用Pearson检验分析测序数据中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甲基化程度与表达值的相关性。结果HOXA9、HOXA10、HOXA7、HOXA1和HOXA13在肺鳞癌中显著高表达(SMD=1.14、0.41、0.61、1.72、1.03);HOXA5在肺鳞癌中显著低表达(SMD=-1.21)。HOXA家族中高表达基因的预后模型具有显著的预后分层价值(HR=1.41,P<0.05)。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值与甲基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640,P<0.05)。结论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受异常甲基化的调控。HOXA家族联合预后模型有望应用于肺鳞癌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癌 基因芯片 预后 甲基化
原文传递
Caspofungin versus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for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or febrile neutropenia 被引量:1
19
作者 Zhang Jinyu Gong Yizhen +2 位作者 Wang Ke kong jinliang Chen Yiqi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53-757,共5页
Background Nowadays,there are published trials in regards to the comparison of caspofungin with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L-AmB).However,these studies have a modest sample size and convey inconclusive results.The ai... Background Nowadays,there are published trials in regards to the comparison of caspofungin with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L-AmB).However,these studies have a modest sample size and convey inconclusive result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iew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spofungi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s),compared with L-AmB.Methods Electronic databases (up to July 31,2013) PubMed and Embase databases,the Cochrane Library,and Google Scholar were searched to identify relevant trials of caspofungin and L-AmB.Analyses of efficacy and adverse outcomes were performed by relative risks (RR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s).Heterogeneity was assessed by x2-test and the/2-statistic.Results Three trials were included in this meta-analysis with 1249 modified intention-to-treat (MITT) pati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spofungin produced equal efficacy in favorable overall response (RR=1.02,95% Cl 0.88-1.18; P=0.81) and mortality rate (RR=1.53,95% Cl 0.38-6.27,P=0.55),safer in clinical adverse events (RR=0.20,95% Cl 0.08-0.54; P=0.001),laboratory adverse events (RR=0.69,95% Cl 0.57-0.84; P=0.0002),and discontinuation rate (RR=0.26,95% Cl 0.08-0.83,P=0.02),compared with L-AmB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Fls.Conclus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meta-analysis,it would appear that caspofungin was measured to have equal efficacy in clinical outcomes and safer in terms of adverse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POFUNGIN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META-ANALYSIS TREATMENT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febrile neutropenia
原文传递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by levofloxacin-impregnated catheters in vitro and in vivo
20
作者 Yan Ping Liu Wei +2 位作者 kong jinliang Wu Hong Chen Yiqi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54-58,共5页
Background Implanted medical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are increasing,hence a need for developing catheter polymers bonded to antimicrobials.We evaluated preventive effects of levofloxacin-impregnated catheters in c... Background Implanted medical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are increasing,hence a need for developing catheter polymers bonded to antimicrobials.We evaluated preventive effects of levofloxacin-impregnated catheters in catheterrelated Psue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 PAO1) infection.Methods Drug release from levofloxacin-impregnated catheters was measured in vitro.Levofloxacin-impregnated catheters and polyvinyl chloride (PVC) catheters were immersed in 5 ml 50% Luria Bertani medium containing 108 CFU/m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hen incubated for 6,12,24 or 48 hours at 37℃ when bacteria adhering to the catheters and bacteria in the growth culture medium were determined.Impregnated and PVC catheters were singly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in mice,50 μl (107CFU) of PAO1 was injected into catheters.After the first and fifth days challenge,bacterial counts on implanted catheters and in surrounding tissues were determined microbiologically.Bacterial coloniza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on implanted catheters were assess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Results Drug release from levofloxacin-impregnated catheters was rapid.Levofloxacin-impregnated catheters had significantly fewer bacteria compared to PVC in vitro.After first and fifth day of challenge,no or significantly fewer bacteria adhered to impregnated catheters or in surrounding tissues compared to PVC.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al images after first day displayed from none to significantly fewer bacteria adhering to impregnated implanted catheters,compared to bacteria and microcolonies adhering to PVC catheters.After the fifth day,no bacteria were found on impregnated catheters,compared to clusters surrounding mucus-like substance and coral-shaped biofilms with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on PVC catheters.After the first day of challenge,secretion occurred in all implanted catheters with surrounding tissues mildly hyperaemic and swollen.After the fifth day,minute secretions inside impregnated catheters and no inflammation in tissues,whereas purulent secretion inside PVC catheters and abscesses in surrounding tissues.Conclusion Levofloxacin-impregnated catheter is a promising new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Psue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levofloxacin-impregnated catheter Psuedomonas aeruginosa bacterial adhesion biofil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