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涠洲岛海水中可培养细菌的溶藻活性初探
1
作者 黄华林 覃仙玲 +5 位作者 农志文 赖俊翔 苏芯莹 赖海清 黄丹蕾 李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的响应规律,分析甲藻胞外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并通过KEGG和CAZy数据库预测目标菌株合成溶藻物质的能力。结果 从24株细菌中筛选到15株对至少一种甲藻表现出溶藻活性的菌株,总阳性率为62.5%,菌株M026对3种甲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溶藻效果。添加10%的M026发酵无菌滤液,共培养3 d后,3种甲藻细胞死亡率均高达95.0%。生理生化响应表明,在M026发酵无菌滤液胁迫下,甲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3种抗氧化相关酶(SOD、CAT和APX)活性先增加后下降,且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到藻细胞内溶产物为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菌株M026含有溶藻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及多种降解植物细胞壁的酶。结论 菌株M026可作为微生物溶藻菌剂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可培养细菌 甲藻 溶藻活性
下载PDF
氮、磷限制对球形棕囊藻不同形态细胞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傅云飞 赖俊翔 +4 位作者 王英辉 韦福佳 邢政 谢芳 李杰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0,共11页
为探究营养盐胁迫对广西北部湾不同倍性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细胞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控制试验,设置4.0∶1.0、24.5∶1.0和64.0∶1.03个氮、磷限制比例,对球形棕囊藻的单倍体和二倍体细胞进行人工海水培养... 为探究营养盐胁迫对广西北部湾不同倍性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细胞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控制试验,设置4.0∶1.0、24.5∶1.0和64.0∶1.03个氮、磷限制比例,对球形棕囊藻的单倍体和二倍体细胞进行人工海水培养,比较二者的生长变化及各生长期内藻多糖含量和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的释放差异。结果表明,氮、磷营养对二倍体细胞前期生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单倍体细胞,二倍体细胞生长率显著高于单倍体细胞(P<0.05)。球形棕囊藻细胞分泌的多糖主要以溶解性胞外多糖(Soluble Exopolysaccharide,sEPS)为主,其次是胞内多糖(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IPS),固着性胞外多糖(Bound Exopolysaccharide,bEPS)占总糖比例最低。单倍体细胞和二倍体细胞的bEPS分泌趋势相反。氮、磷限制组的单倍体单细胞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EPS)、IPS和TEP产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磷限制组的二倍体单细胞EPS、IPS和TEP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氮限制组(P<0.05)。总而言之,营养盐胁迫刺激球形棕囊藻EPS和TEP的产生,球形棕囊藻TEP的产生受营养盐相对存量的影响。二倍体细胞多糖与TEP对磷限制的响应比单倍体细胞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球形棕囊藻 营养盐胁迫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多糖
下载PDF
织锦巴非蛤育苗期水体菌群结构特征
3
作者 熊向英 曾梦清 +3 位作者 蒋艳 董兰芳 赖俊翔 陈瑞芳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为探究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幼体发育各阶段水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特征,为其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幼体在D形幼虫期(HD)、壳顶期(HK)、变态前期(HB)、变态后期(HA)、稚贝期(HZ)的水体菌群进... 为探究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幼体发育各阶段水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特征,为其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幼体在D形幼虫期(HD)、壳顶期(HK)、变态前期(HB)、变态后期(HA)、稚贝期(HZ)的水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Alpha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HD菌群丰度和菌群多样性均最高,而HZ菌群丰度最低,HB菌群多样性最低。在门分类水平上,幼体发育所有阶段中占优势的细菌门类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包括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在科分类水平上,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是整个育苗周期的主导类群;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相对丰度在HB低于1%,在HA和HZ逐渐增长,分别为9.95%和12.82%;冷形菌科(Cryomorphaceae)相对丰度在HD不足1%,在HK、HA和HZ的相对丰度较高,为5.98%-7.67%。值得注意的是,海源菌科(Idiomarinceae)的相对丰度在织锦巴非蛤幼体发育不同阶段有较大差异,在HD和HK的相对丰度不足1%,但在HB迅速增加到31.90%。综上,织锦巴非蛤幼体不同发育阶段水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锦巴非蛤 育苗期 水体菌群 细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5种饲料对糙海参幼参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4
作者 刘京 刘旭佳 +3 位作者 李智巧 赖俊翔 姜发军 胡超群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为探讨不同饲料间的营养搭配,优化热带海参配合饲料及提高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人工养殖技术,本研究分析了5种饲料对糙海参幼参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采用虾料、螺旋藻粉、马尾藻粉、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由配合饲料、马尾藻... 为探讨不同饲料间的营养搭配,优化热带海参配合饲料及提高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人工养殖技术,本研究分析了5种饲料对糙海参幼参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采用虾料、螺旋藻粉、马尾藻粉、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由配合饲料、马尾藻粉、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ate)、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benthica)和螺旋藻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分别投喂幼参[体质量为(1.06±0.20) g],养殖周期40 d,最后测定幼参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及体壁营养成分。结果显示,40 d时配合饲料组幼参体质量、SGR最高,发酵饲料组次之,均显著高于其余饲料组(P<0.05)。虾料组、配合饲料组幼参体壁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马尾藻粉组、螺旋藻粉组(P<0.05),发酵饲料组与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发酵饲料组和虾料组幼参含水率显著高于螺旋藻粉组、马尾藻粉组以及试验初始时幼参的含水率(P<0.05);马尾藻粉组幼参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虾组、配合饲料组以及试验初始时幼参的灰分含量(P<0.05);虾料组幼参能值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马尾藻粉组、螺旋藻粉组幼参能值显著低于其余组(P<0.05)。在幼参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SEAA)和呈味氨基酸(FAA)含量方面,配合饲料组、发酵饲料组和虾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显著高于马尾藻组和螺旋藻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的糙海参幼参生长效果最佳,可为糙海参幼参养殖管理以及其饲料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海参 饲料 生长 体壁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对虾海水池塘养殖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以及尾水处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旭佳 何绪刚 +2 位作者 赖俊翔 黄国强 侯杰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3期36-47,共12页
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解决对虾海水池塘养殖面源污染以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研究了对虾海水池塘养殖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与尾水生态处理技术。采用自行设计的沉淀塔进行固废收集,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利用硝化-反硝化... 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解决对虾海水池塘养殖面源污染以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研究了对虾海水池塘养殖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与尾水生态处理技术。采用自行设计的沉淀塔进行固废收集,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利用硝化-反硝化-再硝化处理工艺进行尾水脱氮处理。结果显示,在对虾池塘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前期、中期与后期,沉淀塔对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分别为10.6%±1.8%、31.1%±5.7%、52.2%±5.2%;总氮集污效率分别为1.4%±0.2%、3.4%±0.6%、9.1%±0.1%。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均装填生物毛刷,自然挂膜60 d后,分别进行溶氧控制30 d,溶氧质量浓度分别为1.11~1.98 mg/L、0.27~0.45 mg/L、4.60~5.82 mg/L。经测定分析,三级处理桶总氮、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45.5%与93.6%,将处理桶中的毛刷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第三级处理桶中硝化细菌丰度最高,主要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本研究构建了“沉淀塔固废集污”+“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模式,为对虾海水池塘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模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处理 生态处理 对虾养殖 池塘养殖 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
下载PDF
织锦巴非蛤稚贝与饵料微藻的脂质组成及分析
6
作者 徐艳 柯珂 +5 位作者 姜发军 赖俊翔 邹杰 曾梦清 张秀国 陈瑞芳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2-930,共9页
为了揭示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与3种饵料微藻的脂质组成特征及其相关性,本研究用氯仿-甲醇提取织锦巴非蛤稚贝和饵料微藻中的脂质,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脂质进行分类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 为了揭示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与3种饵料微藻的脂质组成特征及其相关性,本研究用氯仿-甲醇提取织锦巴非蛤稚贝和饵料微藻中的脂质,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脂质进行分类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成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7类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7%以上,主要为烷烃类化合物和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样品的长链脂肪酸可以聚类成2组,第一组包括织锦巴非蛤(湿、干)、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第二组为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5个样品长链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主要分为主成分1(60.8%)和主成分2(23.0%),织锦巴非蛤、青岛大扁藻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棕榈酸(C16:0)、亚麻酸(C18:3n3)、反油酸(C18:1n9t)、亚油酸(C18:2n6)、硬脂酸(C18:0)可作为其特征脂肪酸成分。研究表明,虽然织锦巴非蛤的长链脂肪酸和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更相似,但是青岛大扁藻更能满足其脂质营养需求,是织锦巴非蛤稚贝培育期的优良饵料,建议在培育织锦巴非蛤稚贝时以投喂青岛大扁藻为主的同时混合投喂牟氏角毛藻和球等鞭金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锦巴非蛤 饵料微藻 GC-MS 脂质 长链脂肪酸
下载PDF
梯度升温降温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生长和生理生化响应
7
作者 梁思柔 李杰 +6 位作者 蓝彩碧 许铭本 陆家昌 谢芳 韦维 赖俊翔 王英辉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3-652,共10页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频繁暴发,不仅会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生产安全,还会堵塞核电站冷源取水系统产生严重安全隐患。球形棕囊藻藻华的暴发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本研究采用梯度升温降温实验,研究不同温度(高温、低温)...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频繁暴发,不仅会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生产安全,还会堵塞核电站冷源取水系统产生严重安全隐患。球形棕囊藻藻华的暴发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本研究采用梯度升温降温实验,研究不同温度(高温、低温)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的生理生化响应及温度胁迫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过程。结果显示:低温胁迫抑制球形棕囊藻细胞的正常生长繁殖,但不会激活其进入PCD响应;高温胁迫使球形棕囊藻出现氧化应激,从而导致其发生PCD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被激活后球形棕囊藻细胞出现Annexin V-FITC阳性反应。环境胁迫使球形棕囊藻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抗氧化酶活性快速升高,并激活Caspase-3使藻细胞发生PCD响应,表现出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细胞收缩和质膜从细胞壁分离等特征。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球形棕囊藻藻华的生消机制与防治赤潮灾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温度胁迫 细胞程序性死亡 SOD CASPASE-3
下载PDF
磷限制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TEP形成的影响
8
作者 蓝彩碧 李杰 +1 位作者 赖俊翔 许铭本 《海洋技术学报》 2023年第5期94-101,共8页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虽常年为磷限制状态,但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灾害频繁发生。球形棕囊藻暴发时主要以囊体形式存在,赤潮衰退后,囊体破裂产生大量的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在海洋...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虽常年为磷限制状态,但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灾害频繁发生。球形棕囊藻暴发时主要以囊体形式存在,赤潮衰退后,囊体破裂产生大量的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形成高碳、高黏性泡沫,影响渔业和核电取水安全。本文通过设置氮磷比为32∶1和64∶1的半连续培养实验,探讨磷限制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以及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比为32∶1和64∶1的磷限制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囊体密度及囊体表面细胞数,在培养的后半期都受到了抑制。与控制组相比,两个磷限制的处理组在囊体直径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在氮磷比为32∶1的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的TEP生产量与控制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氮磷比为64∶1的条件下,TEP的生产量显著降低(p<0.05),磷限制程度的加剧对球形棕囊藻细胞分泌TEP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环境胁迫下球形棕囊藻TEP形成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赤潮 生长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磷限制
下载PDF
金鲳鱼白点病发生对其运动行为的影响
9
作者 曾军 赖俊翔 +5 位作者 梅卫平 廖国华 徐文刚 杨凯 符亚五 林川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1367-1370,共4页
金鲳鱼是适合深海网箱养殖的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白点病是其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解金鲳鱼白点病发生后对其运动行为的影响,取健康鱼(对照组)和患白点病鱼(试验组)做对比试验。试验时间共15 d,分别于试验开始时、试验1周后和... 金鲳鱼是适合深海网箱养殖的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白点病是其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解金鲳鱼白点病发生后对其运动行为的影响,取健康鱼(对照组)和患白点病鱼(试验组)做对比试验。试验时间共15 d,分别于试验开始时、试验1周后和试验结束时,观察对照组和试验组鱼的运动轨迹以及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变化。用数码相机对其运动轨迹进行观察和跟踪拍摄,每次拍摄时间持续5 min,对所拍视频资料进行剪辑加工并用UMATracker和Tracker 6.0.10软件对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对照组鱼的运动轨迹为直线且常伴有环游现象,试验组鱼的运动轨迹中直线和环游现象的变化明显弱于对照组,且试验结束时鱼仅停留在水箱一小角落,无较大活力。试验开始时,对照组鱼的速度峰值达到3.6 m·s^(-1)左右,速度大多集中在0.60 m·s^(-1)左右;试验组的速度峰值仅为1 m·s^(-1)左右,远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束时,对照组鱼的速度峰值为0.70 m·s^(-1)左右,速度大部分时间集中在0.35 m·s^(-1),全程接近匀速运动;试验组鱼的速度峰值为0.45 m·s^(-1),且在前20 s速度几乎为0 m·s^(-1),后45 s大部分时间在0.30 m·s^(-1)左右。试验期间对照组鱼的运动距离在试验开始时为41.0 m,试验结束时为17.9 m;试验组鱼的运动距离在试验开始时为16.4 m,最后仅为2.3 m。试验结束时,对照组鱼运动距离的变化显著高于试验组。本研究表明,患白点病的金鲳鱼运动轨迹发生改变、运动速度下降、运动距离明显缩短。因此,在今后金鲳鱼深海智慧网箱养殖过程中,通过监测其运动行为的变化,可能有效预防其白点病的发生。本文探讨金鲳鱼白点病发生对其运动行为的影响,旨在为其资源保护及深海智慧网箱养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鲳鱼 白点病 运动轨迹 运动速度 网箱养殖
下载PDF
基于HPLC色素分析的钦州湾外湾海域冬季浮游植物群落 结构
10
作者 潘绘竹 许铭本 +2 位作者 赖俊翔 蓝彩碧 马继先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9-310,共12页
为了研究钦州湾外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于2021年1月(冬季)在该海域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表层水的光合色素组成,进而使用CHEMTAX软件估算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优势... 为了研究钦州湾外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于2021年1月(冬季)在该海域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表层水的光合色素组成,进而使用CHEMTAX软件估算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为硅藻,其后依次为隐藻和青绿藻,它们分别占据了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62.29%、20.25%和9.77%。从粒级结构上看,小型浮游植物(主要为硅藻)的贡献率为39.25%,粒径小于20μm的浮游植物贡献率为60.75%;硅藻的细胞粒径范围较广,而隐藻、甲藻和蓝藻的细胞粒径多在20μm以下。在空间分布上,硅藻的生物量由近岸向远岸海域逐渐升高,隐藻和青绿藻的分布则相反;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在盐度低、营养盐含量较高的近岸区占优势,小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则由近岸向高盐度、低营养盐的远岸海域逐渐增大。浮游植物类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核电站温排水、盐度、潮流、营养盐以及贝类养殖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色素 环境因子 HPLC CHEMTAX 钦州湾
下载PDF
球形棕囊藻北部湾株对不同形态磷源的利用及碱性磷酸酶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覃仙玲 陈波 +2 位作者 赖俊翔 陆家昌 牙韩争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80-86,共7页
【目的】探讨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北部湾株BBW PG-01对不同磷源利用能力的差异以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特性,揭示溶解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在该藻赤潮发生时的重要作用。【方法】在实... 【目的】探讨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北部湾株BBW PG-01对不同磷源利用能力的差异以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特性,揭示溶解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在该藻赤潮发生时的重要作用。【方法】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以KH_2PO_4(PO_4^(3-))、核糖核酸(RNA)、葡萄糖-6-磷酸钠盐(G-6-P)、三磷酸腺苷二钠(ATP)和卵磷脂(LEC)作为磷源,对比研究BBW PG-01在这5种不同磷源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及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并结合磷饥饿条件下的无机磷吸收动力学及碱性磷酸酶动力学分析其对无机磷和有机磷的竞争机制。【结果】5种形态磷源均可被BBW PG-01利用,RNA为其最优生长磷源,而以大分子有机磷LEC为磷源时生长最差,两者最大细胞密度分别为4.40×10~8 cells/L和2.39×10~8 cells/L,水解大分子DOP可能需要更高的酶活性。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磷缺乏的条件下,BBW PG-01具有通过高亲和力来竞争磷源以维持生长的能力。【结论】球形棕囊藻北部湾株在AP的作用下,能够利用多种DOP进行生长,且在低磷条件下对无机磷(DIP)和DOP均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海洋中DOP可能是球形棕囊藻赤潮暴发和维持的重要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北部湾 有机磷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对球形棕囊藻的下行控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家昌 李杰 +4 位作者 赖俊翔 王英辉 姜发军 许铭本 庄军莲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323-329,共7页
为认识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下文简称棕囊藻)的下行控制作用,首先通过垂直拖网的方式对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丰度的月变化进行调查;然后,通过室内实验获得强额孔雀水蚤对... 为认识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下文简称棕囊藻)的下行控制作用,首先通过垂直拖网的方式对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丰度的月变化进行调查;然后,通过室内实验获得强额孔雀水蚤对单细胞棕囊藻的摄食率;最后,在棕囊藻赤潮易发季节,选择固定站位对棕囊藻囊体数量与强额孔雀水蚤丰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连续观测。结果发现,强额孔雀水蚤在广西近岸终年存在;在调查海域,其丰度变化为(1005±886)ind.·m^-3到(10723±5168)ind.·m^-3,平均值为(5878±3373)ind.·m^-3。棕囊藻囊体密度高值期出现在强额孔雀水蚤丰度低值期。强额孔雀水蚤可高效摄食单细胞棕囊藻,水温从16℃到28℃时,其对单细胞棕囊藻的摄食率从(61.55±44.65)×10^3 cells·ind.·h^-1到(73.92±4.66)×10^3 cells·ind.·h^-1,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对摄食率影响并不显著(P>0.05)。较之小孔径浮游生物网(孔径160μm),以往使用大孔径浮游生物网(孔径505μm)对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进行采样,所得强额孔雀水蚤丰度降低2个数量级。鉴于强额孔雀水蚤可高效摄食单细胞棕囊藻,而自然海区中又存在高密度的强额孔雀水蚤,推测强额孔雀水蚤是广西近岸单细胞棕囊藻的重要捕食者,其摄食调控在控制棕囊藻赤潮的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在研究广西近岸棕囊藻赤潮发生机理时,建议考虑以强额孔雀水蚤为代表的小型桡足类动物的下行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额孔雀水蚤 桡足类 球形棕囊藻 下行控制 北部湾
下载PDF
北部湾沿岸三种常见赤潮藻类对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
13
作者 陆家昌 陆敏桢 +2 位作者 李杰 赖俊翔 庄军莲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4-422,共9页
本研究向自然海水中接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游离单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不同赤潮藻类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色哈卡藻和中肋骨... 本研究向自然海水中接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游离单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不同赤潮藻类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色哈卡藻和中肋骨条藻均经历了从增殖到衰亡的过程,中肋骨条藻在磷酸盐耗尽后消亡,磷酸盐随之被重新释放到水体中;而无论增殖还是衰亡,红色哈卡藻添加组磷酸盐含量均持续降低。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在迅速增殖将磷酸盐耗尽后并未衰亡,其密度维持相对稳定。红色哈卡藻添加组和中肋骨条藻添加组的细菌密度显著低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P<0.05)。三种藻类相比,红色哈卡藻添加组中纤毛虫、异养微型鞭毛虫(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HNF)和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pigmented nanoflagellate,PNF)的丰度最高(P<0.05),但该组微型鞭毛虫的营养结构(HNF/PNF)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球形棕囊藻添加组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从而导致该组微型鞭毛虫营养结构显著偏向异养(P<0.05)。实验结束时,球形棕囊藻添加组纤毛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本研究中,球形棕囊藻可通过与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竞争营养盐并抵御异养微型鞭毛虫及纤毛虫捕食的方式对微食物网产生影响。红色哈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可被异养微型鞭毛虫摄食。中肋骨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受营养盐的调节,细菌的分解可能在该藻衰亡后的营养盐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肋骨条藻 红色哈卡藻 球形棕囊藻 异养细菌 微型鞭毛虫 纤毛虫
下载PDF
球形棕囊藻增加水体黏度对柱形宽水蚤的摄食抑制
14
作者 李杰 陆家昌 +3 位作者 蓝彩碧 赖俊翔 王佳乐 韦福佳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4,共9页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在囊体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溶解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随之带来的水体黏度变化对桡足类摄食活动产生的影响仍然有争议。为揭示球形棕囊藻赤潮带来的海域水体黏度增加对柱形...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在囊体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溶解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随之带来的水体黏度变化对桡足类摄食活动产生的影响仍然有争议。为揭示球形棕囊藻赤潮带来的海域水体黏度增加对柱形宽水蚤(Temora stylifera)摄食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球形棕囊藻培养液和海藻酸钠溶液设置黏度摄食实验,测定柱形宽水蚤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的摄食率,并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过程中胞外颗粒聚合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含量和培养液的黏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球形棕囊藻的生长过程中,TEP含量和水体黏度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分别为(2.63±3.72)-(677.33±34.92)μg/liter xanthan equiv.和(2.96±0.58)-(4.92±0.19)Mpa·s,且球形棕囊藻的游离细胞丰度、囊体丰度和囊体直径与TEP含量、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球形棕囊藻培养液和海藻酸钠溶液摄食实验组中,黏度高、低规格组的摄食率和滤水率均呈显著差异,低黏度组的摄食率和滤水率高于高黏度组的(P<0.05)。推测柱形宽水蚤的摄食率受到水体黏度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柱形宽水蚤 摄食 黏度 透明胞外颗粒聚合物
下载PDF
管壳缝类硅藻中国新记录属种——非洲南氏藻
15
作者 李朗 赖俊翔 +3 位作者 孙琳 梁君荣 陈长平 高亚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1-335,共5页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采自黄海水域的1个管壳缝类硅藻——非洲南氏藻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该种壳体带面呈矩形,壳面窄椭圆形,具有钝圆的末端。(2)壳缝居中,由两条等长的分支组成。(3)管壳缝由复...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采自黄海水域的1个管壳缝类硅藻——非洲南氏藻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该种壳体带面呈矩形,壳面窄椭圆形,具有钝圆的末端。(2)壳缝居中,由两条等长的分支组成。(3)管壳缝由复杂、接合的肋突支撑,但无龙骨。(4)每条线纹仅有1个孔纹,壳套上最多有1列孔纹。(5)目前本种仅发现于南非萨尔达尼亚湾和中国黄海。非洲南氏藻是该属在中国的第一个报道种类,因此,该属也是在中国第一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新记录 管壳缝 南氏藻属 黄海
下载PDF
动表生硅藻的中国新记录种——弱小楔菱藻
16
作者 李朗 赖俊翔 +3 位作者 孙琳 梁君荣 陈长平 高亚辉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55,共4页
本研究报道了采自黄海的一个中国硅藻新记录种——弱小楔菱藻Gomphonitzschia exigua Sovereign,该藻为生活在隆背体壮蟹Romaleon gibbosulum De Haan上的动表生硅藻(Epizoic Diatom)。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弱小楔菱藻的形态进行了详细... 本研究报道了采自黄海的一个中国硅藻新记录种——弱小楔菱藻Gomphonitzschia exigua Sovereign,该藻为生活在隆背体壮蟹Romaleon gibbosulum De Haan上的动表生硅藻(Epizoic Diatom)。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弱小楔菱藻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描述了该种的地理分布和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弱小楔菱藻 动表生硅藻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中国
下载PDF
广西典型岩溶地区硒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累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杰 钟晓宇 +1 位作者 赖俊翔 林珊 《矿产与地质》 2022年第2期380-388,共9页
为查明硒在岩溶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累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系统采集了广西典型岩溶区大新县农作物及其配套根系土232组,分析测定了土壤和农作物中Se、Al_(2)O_(3)、Fe_(2)O_(3)、Corg等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根系土点位富硒率为92%,成... 为查明硒在岩溶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累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系统采集了广西典型岩溶区大新县农作物及其配套根系土232组,分析测定了土壤和农作物中Se、Al_(2)O_(3)、Fe_(2)O_(3)、Corg等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根系土点位富硒率为92%,成土过程中岩溶区土壤硒主要受自然理化性质的影响,成土母岩对其影响逐渐减弱。农作物Se含量变化范围为0.003~0.24 mg/kg,平均值为0.034 mg/kg,变异系数为102.83%,100%的玉米、55%的早稻、49%的晚稻达到富硒标准,不同农作物硒含量差异明显,主要受地质背景、作物种类等因素影响,玉米和水稻中硒含量显著高于香蕉、龙眼和柑橘,土壤-玉米系统中硒的迁移能力显著强于其他农作物系统。相关分析表明,根系土Se与Al_(2)O_(3)、Fe_(2)O_(3)、Corg呈显著正相关,与K2O、MgO、CaO、pH值显著负相关。农作物籽实中Se含量与根系土Mo、Cr、As、Ge、Fe_(2)O_(3)、Al_(2)O_(3)呈负相关,表明根系土中铁铝等黏土矿物不利于农作物吸收硒;与根系土pH值、SiO_(2)呈正相关,表明砂质土壤和中碱性土壤利于农作物吸收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壤-农作物系统 累积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Phaeocystis globosa Bloom Monitoring: Based on P. globosa Induced Seawater Viscosity Modification Adjacent to a Nuclear Power Plant in Qinzhou Bay, China 被引量:5
18
作者 KANG Zhenjun YANG Bin +10 位作者 lai junxiang NING Yi ZHONG Qiuping LU Dongliang LIAO Riquan WANG Pei Solomon Felix Dan SHE Zhicai JIA Zhen LAO Yanling LI N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207-1220,共14页
The mucus produced by the outbreak of Phaeocystis globosa in the adjacent waters of the Fangchenggang Nuclear Power Plant(FCGNPP) in China has blocked the entrance of the cooling water filtration system of the FCGNPP,... The mucus produced by the outbreak of Phaeocystis globosa in the adjacent waters of the Fangchenggang Nuclear Power Plant(FCGNPP) in China has blocked the entrance of the cooling water filtration system of the FCGNPP, and posed a threat to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FCGNPP. At present, there is no related research on whether the changes in seawater viscosity could be used as a new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d providing early warning of P. globosa tide. During a complete red tide cycl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the hydrological conditions(temperature, salinity, dissolved oxygen), chlorophyll-a(Chl-a),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number and size of P. globose colonies, concentration of 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 and the seawater viscosity were measur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seawater viscosity η_(T,S) and tempera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eached-0.998. The biological seawater viscosity η_(Bio)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P. globosa colonies,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s 0.747. Because the increase in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especially during the outbreak of P. globosa and a large amount of mucus produced by the colonies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eawater viscosity, we suggest that biological factors w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crease in seawater viscosity. The η_(Bio) was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occurrence process of P. globosa bloom and could be used as a valuable index for P. globosa bloom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water viscosity Phaeocystis globosa red tide MONITORING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乡村居住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综述
19
作者 蔡宇帆 王轶 赖均翔 《中外建筑》 2022年第8期14-21,共8页
对乡村居住转型与空间重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是把握乡村发展脉络的重要手段,并可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文章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以及硕博士论文作为核心数据来源,通过Cite Space软件平台绘制相关可视化知识图谱,对生成的关... 对乡村居住转型与空间重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是把握乡村发展脉络的重要手段,并可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文章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以及硕博士论文作为核心数据来源,通过Cite Space软件平台绘制相关可视化知识图谱,对生成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时区知识图谱,即对国内乡村居住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的进程演化、特点表征进行识别与归纳。研究在将相关研究划分为“萌芽期—飞速期—稳步期”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热点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研究程度层层深化和研究领域发散交融的三方面特征。并指出未来乡村居住转型与空间重构的研究应该在权威理论体系构建,视角与方法创新,持续高度响应国家战略要求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居住形态 转型 空间重构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硅壳和细胞内含物对硅藻沉降速率的影响
20
作者 张萍 陆家昌 +4 位作者 李朗 石天应 赖俊翔 庄军莲 李杰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7-934,共8页
硅藻沉降是海洋碳汇的重要途径,其速率影响生物泵效率。为了解硅壳和细胞内含物对硅藻沉降速率的影响,本文以北部湾处于指数生长期的17种常见硅藻为例,通过SETCOL法测定活细胞、热致死细胞(含硅壳和完整细胞内含物,但无细胞活性)和硅壳... 硅藻沉降是海洋碳汇的重要途径,其速率影响生物泵效率。为了解硅壳和细胞内含物对硅藻沉降速率的影响,本文以北部湾处于指数生长期的17种常见硅藻为例,通过SETCOL法测定活细胞、热致死细胞(含硅壳和完整细胞内含物,但无细胞活性)和硅壳的沉降速率。结果表明,硅藻活细胞、热致死细胞和硅壳的沉降速率与粒径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p<0.01)。不同粒径范围内硅壳和细胞内含物对沉降速率的影响不同,小于25μm硅藻的沉降速率主要受硅壳影响,25μm到65μm硅藻的沉降速率均受硅壳和细胞内含物的共同影响,像哈德掌状藻这样的大型硅藻,其沉降速率则主要受细胞内含物的影响。总体上看,随粒径的增加,硅藻细胞沉降速率受硅壳的影响减弱,受内含物的影响增强。沉降速率受硅壳主导的硅藻,大部分具有通过表面突出物与其他细胞相连的能力;而沉降速率受细胞内含物主导的硅藻,通常体积较大,细胞间相互独立,可以灵活地对沉降速率进行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沉降速率 碳沉降 SETCOL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