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科学
1
作者 刘丛强 李思亮 +5 位作者 刘学炎 王宝利 郎赟超 丁虎 郝丽萍 张琼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66,共12页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威胁。本文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人类世全球变化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地球系统各圈层演化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关注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生态和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应对人类世全球变化需要系统理解人类活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多要素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针对人类世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文末提出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和方向,并强调解决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高度影响下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各种复杂科学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Chronological Study of Coal-seam Water and its Implication on Gas Production in the South Qinshui Basin
2
作者 CHEN Biying FANG Lujia +4 位作者 lang yunchao XU Sheng LIU Congqiang ZHANG Luyuan HOU Xiao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07-219,共13页
The knowledge of the residence time of formation water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the subsurface flow and hydrological setting.To better identify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oal seam water and its impact on gas ... The knowledge of the residence time of formation water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the subsurface flow and hydrological setting.To better identify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oal seam water and its impact on gas storage and production,this study collected coalbed methane co-produced water in the southeast Qinshui Basin and detected 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especially 36Cl and 129I concentrations.The calculated tracer ages of 129I(5.2–50.6 Ma)and 36Cl(0.13–0.76 Ma)are significantly younger than the age of coal-bearing formation(Pennsylvanian-Cisuralian),indicating freshwater recharge after coal deposition.The model that utilises 129I/I and 36Cl/Cl ratios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recharge and the proportion of recharge water reveals that over 60%of pre-anthropogenic meteoric water entered coal seams since 10 Ma and mixed with residue initial deposition water,corresponding to the basin inversion in Cenozoic.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 reveals the primary recharge pathway for meteoric water from coal outcrops at the eastern margin to the basin center.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occurrence of higher gas production rates from wells that accept water recharge in recent times and suggests the possible potential of the non-stagnant zones for high gas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M co-produced water iodine-129 chlorine-36 water chemistry Qinshui Basin
下载PDF
筑坝对河流水化学和流域风化速率估算的影响——以乌江支流三岔河、猫跳河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仇晓龙 王宝利 +4 位作者 梁重山 郎赟超 刘涛泽 李亚军 肖晶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8-776,共9页
利用水化学可以估算所在流域的化学风化速率,但筑坝对此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西南喀斯特三岔河和猫跳河河流-水库体系为研究对象,季节性调查了其水化学情况,并对其所在流域的岩石风化速率进行了估算,以评估筑坝对此/L,表明其水... 利用水化学可以估算所在流域的化学风化速率,但筑坝对此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西南喀斯特三岔河和猫跳河河流-水库体系为研究对象,季节性调查了其水化学情况,并对其所在流域的岩石风化速率进行了估算,以评估筑坝对此/L,表明其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这四种离子之和(MTDS)在水库中相对稳定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河流MTDS变化相对复杂且无明显规律,表明筑坝显著影响了原有河流的水化学。河流筑坝后水流变缓,水深增加,生物作用增强,导致MTDS在水库剖面出现化学分层,而水库底层泄水的发电方式使得大坝下游水化学继承了水库底层水的特征,由此利用坝前坝后水化学数据计算出的化学风化速率差异在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风化速率 水库 喀斯特 乌江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梯级水库建造对水化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万发 钟君 +5 位作者 李彩 易沅壁 陈赛男 陈率 郎赟超 李思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3-725,共13页
为深入了解河流梯级筑坝对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化学分布的影响,于2017年1、4、7和10月别对乌江干流洪家渡水库(多年调节)、乌江渡水库(季调节)和索风营水库(日调节) 3个具有不同滞留时间的水库进行水样采集,分析入库水、坝前剖面水和下泄... 为深入了解河流梯级筑坝对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化学分布的影响,于2017年1、4、7和10月别对乌江干流洪家渡水库(多年调节)、乌江渡水库(季调节)和索风营水库(日调节) 3个具有不同滞留时间的水库进行水样采集,分析入库水、坝前剖面水和下泄水的水化学特征,探讨河流梯级筑坝对水化学分布及风化速率估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水库深层水比表层水HCO3-浓度分别高12.9%、5.5%和8.0%,Ca^(2+)浓度分别高15.9%、2.4%和8.5%.河流梯级筑坝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体水化学组成,从而影响碳酸盐岩风化速率估算.整体上,洪家渡水库、索风营水库和乌江渡水库的全年风化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1.7%~15.4%、-5.6%~1.1%和-0.3%~3.4%.河流筑坝作用对风化速率估算及主量离子浓度的影响:HCO_3^-与Ca^(2+)浓度分布均为:洪家水库>乌江渡水库>索风营水库,这与水体滞留时间长短规律一致,表明水体滞留时间影响着水化学的组成分布.同时水体离子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丰水期各水库变化率明显大于枯水期.上述结论表明喀斯特地区河流连续筑坝后水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发生了一定程度改变,影响流域化学风化速率的估算,且影响程度随水体滞留时间延长而增大,并受气温影响.因此,今后在估算流域风化速率及探究水化学空间变化时应对筑坝作用加以考虑,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估喀斯特流域岩石风化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 水化学 滞留时间 风化速率 喀斯特
下载PDF
SPARROW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代义彬 郎赟超 +2 位作者 王铁军 李思亮 王礼春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7-404,共8页
SPARROW模型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发的一个基于流域空间属性的估算污染物负荷、浓度等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由于模型通过质量守恒来约束污染物的传输,并以统计学的方法实现变量参数的校准,因而SPARROW模型在量化污染物的传输过程中具有足... SPARROW模型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发的一个基于流域空间属性的估算污染物负荷、浓度等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由于模型通过质量守恒来约束污染物的传输,并以统计学的方法实现变量参数的校准,因而SPARROW模型在量化污染物的传输过程中具有足够高的精确度与合理性。总体来看,SPARROW模型在流域污染源及环境因子分析、水质评估与模拟、监测管理优化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的不同流域。针对SPARROW模型在不确定性分析中存在的自相关问题,贝叶斯分析的引入优化了模型在不确定性方面的评估。目前,SPARROW模型在国内流域中以估算总氮、总磷、COD等污染物负荷为主要应用。随着国内相关数据的积累以及共享程度的提高,其应用范围将会愈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RROW模型 流域统计模型 污染物分析 贝叶斯分析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的甲烷团簇同位素测定 被引量:2
6
作者 庞智勇 王欣楚 +3 位作者 李思亮 郎赟超 田有荣 鲁丽 《分析试验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37,共5页
甲烷团簇同位素中质量数为18的13CH3D和12CH2D22种同位素体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可以为甲烷成因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依托国内高分辨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HR-IRMS),调节分辨能和修正各种参数,在高分辨模式下优化测试时间及多种参... 甲烷团簇同位素中质量数为18的13CH3D和12CH2D22种同位素体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可以为甲烷成因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依托国内高分辨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HR-IRMS),调节分辨能和修正各种参数,在高分辨模式下优化测试时间及多种参数,建立了甲烷团簇同位素测试方法。基于该方法,连续分析δ13CH3D和δ12CH2D2的测试精度分别达到0.27‰和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甲烷 团簇同位素 精度
原文传递
地球系统科学观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科学 被引量:2
7
作者 郎赟超 丁虎 +2 位作者 韩晓昆 剌伟 刘丛强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6-382,共7页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受人类强烈干扰的生态系统。因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加速退化和消失正受到科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积极实施了对...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受人类强烈干扰的生态系统。因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加速退化和消失正受到科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积极实施了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研究与管理行动。但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仍存在较多方面问题,总体保护和恢复成效不足。本文建议,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功保护和修复需要在地球系统科学观的框架下进行,以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充分融合其他地球科学学科,研究受不同程度人类活动干扰下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动力学特征与演变规律,并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与滨海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最后提出有关未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科学研究的四个重要方面,对未来湿地系统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球系统科学
原文传递
In-situ cosmogenic ^(36)Cl denudation rates of carbonates in Guizhou karst area 被引量:8
8
作者 XU Sheng LIU CongQiang +5 位作者 FREEMAN Stewart lang yunchao SCHNABEL Christoph TU ChengLong WILCKEN Klaus ZHAO ZhiQ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20期2473-2479,共7页
This study quantifies surface denudation of carbonate rocks by the first application of in-situ cosmogenic36Cl in China. Concentrations of natural Cl and in-situ cosmogenic36Cl in bare carbonates from Guizhou karst ar... This study quantifies surface denudation of carbonate rocks by the first application of in-situ cosmogenic36Cl in China. Concentrations of natural Cl and in-situ cosmogenic36Cl in bare carbonates from Guizhou karst areas were measured with isotope dilution by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er. The Cl concentration varied from 16 to 206 ppm. The 36Cl concentrations were in range of (0.8-2.4)106 atom g-1 , resulting in total denudation rates of 20-50 mm ka-1 that averaged over a 104-105 a timescale. The 36Cl-denudation rates showed roughly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local mean temperature. This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may suggest the variations of proportions of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physical erosion in denudation process, depending upon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剥蚀速率 宇宙成因 碳酸盐岩 原位 贵州 加速器质谱仪 稀释浓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