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分子溶剂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中他克莫司含量 被引量:1
1
作者 谢以清 吕悦广 +2 位作者 孟宪双 雷海民 马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9-567,共9页
该文建立了血浆中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TAC)的超分子溶剂(SUPRAS)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设计对超分子溶剂组成、用量及涡旋萃取时间等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后,血浆样本以正戊醇、四氢呋喃和水形成... 该文建立了血浆中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TAC)的超分子溶剂(SUPRAS)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设计对超分子溶剂组成、用量及涡旋萃取时间等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后,血浆样本以正戊醇、四氢呋喃和水形成的超分子溶剂进行高效萃取。萃取液经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50 mm×2.1 mm,1.7μm)色谱柱分离后,在电喷雾质谱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他克莫司进行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他克莫司在0.5~3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8 6;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1、0.5 ng/mL;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n=3)为91.9%~99.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5.7%。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灵敏、稳定,适用于血浆中他克莫司的准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莫司 免疫抑制剂 超分子溶剂 血浆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我国中草药航天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卫东 崔清宇 +2 位作者 马长华 雷海民 王晶娟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3期447-451,460,共6页
我国中草药航天育种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共搭载中草药种子29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从有效成分及其相关含量、药效学、经济产量、外观性状与显微性状、植物学特性、植物生理生化变化、细胞学效应与分子标记、抗性等... 我国中草药航天育种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共搭载中草药种子29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从有效成分及其相关含量、药效学、经济产量、外观性状与显微性状、植物学特性、植物生理生化变化、细胞学效应与分子标记、抗性等方面综述了我国中草药航天育种研究进展。从加强研究力度、加强新品种选育或培育、建立航天育种协同创新平台、创新产业融合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航天育种 航天搭载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超分子溶剂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量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春 翟俊峰 +5 位作者 黄雪梅 连显会 王长海 雷海民 白桦 马强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31,99,共12页
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量的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以正辛醇、四氢呋喃和水形成的超分子溶剂为萃取剂,对食品接触材料迁移溶液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分别考察... 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量的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以正辛醇、四氢呋喃和水形成的超分子溶剂为萃取剂,对食品接触材料迁移溶液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分别考察了烷基醇的种类与用量、四氢呋喃用量、涡旋时间等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mm×50mm×1.7μm),以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种邻苯二甲酸酯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9,检出限为0.1~1.0μg/L,定量限为0.5~2.0μg/L。在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下,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平均回收率为84.8%~117.5%,相对标准偏差为2.1%~18.7%(n=6)。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溶剂 分散液液微萃取 同位素稀释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食品接触材料 邻苯二甲酸酯
下载PDF
常压直接离子化-离子迁移谱法快速筛查玩具中4种初级芳香胺 被引量:5
4
作者 陈萌 郭项雨 +5 位作者 操卫 李焘 白桦 王鹏龙 雷海民 马强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2-346,共5页
采用常压直接离子化结合离子迁移谱技术,研究并建立了蜡笔、纹身贴纸、液体玩具、手指画颜料、橡皮泥等多种玩具样品中2-萘胺、4-氯-2-甲基苯胺、4-氨基联苯和联苯胺4种初级芳香胺的现场快速筛查方法。样品无需经过繁琐的前处理过程,不... 采用常压直接离子化结合离子迁移谱技术,研究并建立了蜡笔、纹身贴纸、液体玩具、手指画颜料、橡皮泥等多种玩具样品中2-萘胺、4-氯-2-甲基苯胺、4-氨基联苯和联苯胺4种初级芳香胺的现场快速筛查方法。样品无需经过繁琐的前处理过程,不同玩具样品采用纸喷雾、纳升萃取喷雾等常压直接离子化方法,将取样、萃取、电离等步骤集成为一步实现,并在12ms内完成离子迁移谱的仪器分析检测,4种初级芳香胺的方法检出限在0.5~2mg/kg之间。对于经离子迁移谱快速筛检出的疑似阳性样品,同时还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确证方法。本方法快速便捷,适用于玩具质量安全现场快速筛查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喷雾 纳升萃取喷雾 离子迁移谱 玩具 初级芳香胺
下载PDF
化妆品中植物原料组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国萍 孟宪双 +5 位作者 马麟 陈萌 连显会 白桦 雷海民 马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16-1525,共10页
化妆品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消费品。近年来,随着人们追求天然、绿色、安全、健康的意识日益增强,以植物活性成分为主的天然化妆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与传统化妆品相比,植物中的天然物质更容易被皮肤吸收,... 化妆品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消费品。近年来,随着人们追求天然、绿色、安全、健康的意识日益增强,以植物活性成分为主的天然化妆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与传统化妆品相比,植物中的天然物质更容易被皮肤吸收,且不易在体内产生沉积。该文介绍了化妆品中已使用的植物原料组分,并对其相关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植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化妆品的检验检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植物原料组分 检测技术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化妆品中8种乙二醇醚类物质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萌 郭项雨 +6 位作者 曾婷婷 李蓉 白桦 吕庆 王鹏龙 雷海民 马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581,共6页
建立了化妆品中8种乙二醇醚类物质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提取液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外标法定量。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8种乙二醇醚类物质可实现基线分离,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 建立了化妆品中8种乙二醇醚类物质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提取液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外标法定量。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8种乙二醇醚类物质可实现基线分离,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在0.05、0.5、5 mg/kg 3个加标水平下,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2.2%~113.0%,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60%~8.5%。方法的检出限为0.10~1.00 mg/kg,定量下限为0.25~2.00 mg/kg。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化妆品中乙二醇醚类物质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化妆品 乙二醇醚类物质
下载PDF
拭子喷雾电离-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快速筛查化妆品中19种防晒剂 被引量:4
7
作者 闫萌萌 回相宜 +4 位作者 郭兴洲 陈萌 雷海民 厉欣 马强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8-188,I0003,共12页
本研究建立了拭子喷雾电离与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Q/Orbitrap HRMS)联用法快速筛查化妆品中19种防晒剂。化妆品样品无需前处理,直接用拭子蘸取样品,滴加30μL甲醇-乙腈混合溶剂(4∶1,V/V),施加5.0 kV电压,通过拭子喷雾电离方... 本研究建立了拭子喷雾电离与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Q/Orbitrap HRMS)联用法快速筛查化妆品中19种防晒剂。化妆品样品无需前处理,直接用拭子蘸取样品,滴加30μL甲醇-乙腈混合溶剂(4∶1,V/V),施加5.0 kV电压,通过拭子喷雾电离方式产生带电液滴。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采用一级全扫描与平行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9种防晒剂的方法检出限为0.01~2.0 mg/kg,方法重复性在1.4%~9.9%之间(n=6),单个样品的检测时间小于1 min。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化妆品中防晒剂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防晒剂 拭子喷雾电离 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Q/Orbitrap HRMS)
下载PDF
传统药物监管科学国际共享的重要实践
8
作者 吴函蓉 李菲菲 +5 位作者 雷海民 耿红冉 费文婷 徐新房 范玲 徐安龙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7-262,共6页
随着我国药品监管国际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中药监管已经进入全球化监管协调的新阶段,中药监管科学作为监管科学在中药监管领域应用的新兴前沿学科,在我国迅速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药物监管科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药品监管国际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中药监管已经进入全球化监管协调的新阶段,中药监管科学作为监管科学在中药监管领域应用的新兴前沿学科,在我国迅速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药物监管科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传统药物国际平台建设和合作情况进行了细致梳理,重点介绍了我国在传统药物监管科学国际共享方面的实践,指出在国际竞争新形势下积极搭建国际传统药物监管科学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可以填补该领域国际平台建设空白,推动开展传统药物监管科学领域的实质性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管理 组织与合作 国际合作 传统药物 监管科学 科技创新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原文传递
天然多糖超分子水凝胶对黄连素抑菌活性及生物膜清除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瑶芝 黄雪梅 +4 位作者 卢继辉 林晓钰 吴林颖 雷海民 王鹏龙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99-3107,共9页
本文以黄连素(berberine,BBR)为例,研究其与藕粉(Nelumbo nucifera Gaertn,lotus root starch,LRS)形成的多糖超分子水凝胶抑制金葡菌及生物膜清除能力。通过制备黄连素-藕粉超分子水凝胶(BBR@LRS gel),运用红外光谱、流变仪对其化学结... 本文以黄连素(berberine,BBR)为例,研究其与藕粉(Nelumbo nucifera Gaertn,lotus root starch,LRS)形成的多糖超分子水凝胶抑制金葡菌及生物膜清除能力。通过制备黄连素-藕粉超分子水凝胶(BBR@LRS gel),运用红外光谱、流变仪对其化学结构和流变学性质表征。观察超分子水凝胶在pH 1.2和pH 7.4的体外释放情况。采用肉汤稀释法和生物膜清除实验分别观察其抑菌和生物膜清除能力。细胞毒性实验及体外溶血实验用于初步评价其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LRS多糖水凝胶能够包封BBR,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形成的BBR@LRS gel具良好的流变学性质和生物安全性,并对BBR起到增溶和缓释作用,较BBR单体抑制金葡菌生长和生物膜清除能力加强。该研究为天然多糖超分子水凝胶影响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天然多糖 超分子 水凝胶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基于“药辅互作-成分转化”动态过程探讨甘草炮制附子的科学内涵
10
作者 赵一航 王智威 +9 位作者 杨璐平 林晓钰 谭心如 徐冉 汪志霞 张留洋 徐安琪 雷海民 王鹏龙 黄雪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6129-6137,共9页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核心理论之一,蕴含深厚的哲学、中华文化和自然科学智慧,其中“药辅共制”工艺因其独特性而备受关注。该研究通过酸性染料比色法、UPLC-Q-TOF-MS/MS、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多种技术探讨辅料甘草的引入对附子...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核心理论之一,蕴含深厚的哲学、中华文化和自然科学智慧,其中“药辅共制”工艺因其独特性而备受关注。该研究通过酸性染料比色法、UPLC-Q-TOF-MS/MS、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多种技术探讨辅料甘草的引入对附子炮制时成分转化动态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炮制过程中附子多种生物碱成分与辅料甘草中的甘草酸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弱相互作用,影响生物碱类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的转化和含量变化。该研究基于“药辅互作-成分转化”动态过程角度,揭示了甘草炮制附子的内在机制,为阐明中药辅料炮制科学内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附子 甘草酸 生物碱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甘草次酸拼合物TOGA-X4微粒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娟 赵蕊 +5 位作者 王鹏龙 范文硕 王之洋 马宏瑞 雷海民 蔡程科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02-1808,共7页
目的制备粒径均一、复水性良好的甘草次酸拼合物TOGA-X4微粒,得到稳定可靠的制剂工艺,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和复水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不锈钢膜乳化法制备抗肿瘤活性物质TOGA-X4微粒的工艺进行考察... 目的制备粒径均一、复水性良好的甘草次酸拼合物TOGA-X4微粒,得到稳定可靠的制剂工艺,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和复水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不锈钢膜乳化法制备抗肿瘤活性物质TOGA-X4微粒的工艺进行考察及优化,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粒外观形态;采用直接释药法测定TOGA-X4微粒和原粉的累积释放率,并采用不同释放模型拟合体外释药曲线,对比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优选的最佳制剂工艺为油相含TOGA-X4质量浓度5 mg/m L,水相PVA质量浓度30 mg/m L,油水比1∶1,过膜压力0.4 MPa,冻干保护剂为质量浓度50mg/m L蔗糖水溶液,固化温度为70℃。TOGA-X4微粒中TOGA-X4的释放曲线符合Logistic动力学方程,TOGA-X4原粉的释放曲线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结论不锈钢膜乳化法制备微粒工艺简单、稳定、可靠,提高了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在难溶性药物微粒的制备中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膜乳化法 甘草次酸 拼合物 微粒 体外释放 复水性 TOGA-X4 抗肿瘤 累积释放率 释药特性
原文传递
熟地黄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陈素娟 聂静 +6 位作者 张旗 张艳秋 杨芊芊 高歌 雷海民 蔡程科 李强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9期2173-2177,共5页
目的制备熟地黄饮片标准汤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以水为提取溶剂,参照标准化工艺制备了15批不同产地的熟地黄的标准汤剂,测定毛蕊花糖苷,计算出膏率,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熟地黄标准汤剂中毛蕊花糖苷的质量浓度为0.01... 目的制备熟地黄饮片标准汤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以水为提取溶剂,参照标准化工艺制备了15批不同产地的熟地黄的标准汤剂,测定毛蕊花糖苷,计算出膏率,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熟地黄标准汤剂中毛蕊花糖苷的质量浓度为0.011~0.025 mg/m L,出膏率为40.19%~60.79%。指纹图谱包含1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了2个,分别是5-羟甲基糠醛和毛蕊花糖苷,对熟地黄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评价,其相似度均大于0.9。结论本法简便,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熟地黄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研究,为熟地黄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地黄 熟地黄饮片标准汤剂 5-羟甲基糠醛 毛蕊花糖苷 指纹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基于弱键化学探究甘草-黄连药对水煎煮过程中甘草蛋白与黄连素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文 王志家 +4 位作者 刘小靖 韩娜娜 李桐 雷海民 王鹏龙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19-2126,共8页
本文旨在探究黄连甘草水煎煮过程中甘草蛋白与黄连素发生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药效的影响。本实验从甘草饮片水提丙酮沉淀得到甘草粗蛋白,发现甘草粗蛋白与黄连素共同煎煮后可形成类球形超分子颗粒,利用马尔文粒度仪和发射扫描电镜进行形... 本文旨在探究黄连甘草水煎煮过程中甘草蛋白与黄连素发生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药效的影响。本实验从甘草饮片水提丙酮沉淀得到甘草粗蛋白,发现甘草粗蛋白与黄连素共同煎煮后可形成类球形超分子颗粒,利用马尔文粒度仪和发射扫描电镜进行形态学表征,观察到该超分子颗粒为纳米级,与甘草蛋白和黄连素形态明显不同。综合紫外、红外及荧光光谱技术研究表明,该分子相互作用发生机制为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等弱键诱导。进一步通过耐药金葡菌模型评价,发现甘草蛋白-黄连素超分子粒子显著影响黄连素的抑菌活性,且与机械混合物明显不同;该研究从新的视角揭示甘草-黄连水煎剂中蛋白类等大分子物质基础的药效价值,有助于推动临床有效方药二次开发,尤其是经典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黄连素 超分子 抑菌效果 分子热力学 经典名方
原文传递
基于“干法+湿法实验”和“配位化学”探讨石膏解热配伍规律及物质基础 被引量:14
14
作者 皮雯敏 韩娜娜 +4 位作者 袁枝花 王志家 林晓钰 雷海民 王鹏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71-1482,共12页
目的整理分析含有石膏的古方,挖掘石膏在治疗热证时的配伍用药规律,并结合“有机小分子活性成分与无机金属离子”间的配位化学探究其解热的物质基础。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石膏且具有解热作用的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 目的整理分析含有石膏的古方,挖掘石膏在治疗热证时的配伍用药规律,并结合“有机小分子活性成分与无机金属离子”间的配位化学探究其解热的物质基础。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石膏且具有解热作用的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统计各中药出现频次,通过SPSS Modeler 18.0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物组合,得到核心靶点,并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以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用等温滴定量热仪滴定核心药物组合,验证其是否发生反应;梳理中药有机活性成分-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探究石膏解热物质基础。结果共纳入方剂1440首,以汤剂、散剂为主;涉及中药770味,其中与石膏配伍的高频中药29味(频次≥100),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项关联16条,其中核心药物组合“石膏-黄芩”和“石膏-甘草”的有效成分分别为43、99个,与发热的交集靶点有51、94个。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个核心药物组合很可能以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为主,同时调控白细胞介素(inter 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细胞因子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协同发挥作用。以核心药物组合“石膏-黄芩”为例,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结果显示黄芩和石膏互作强烈,而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和钙离子也发生了配位反应,证明黄芩中的活性成分和石膏中的金属离子可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梳理中药有机活性成分-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推测石膏药效的发挥与其中金属元素和配伍中药有机活性成分形成配合物密切相关。结论利用“干法+湿法实验”结合“配位化学”理念,探究石膏解热配伍规律及物质基础,石膏在自身发挥解热作用的同时,其中丰富的元素可与配伍中药中的黄酮类、蒽醌类、多糖类等有机活性成分形成配合物,从而增强生物活性,发挥协同作用,以期为石膏解热物质基础及机制的探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配位化学 解热 配伍规律 石膏-黄芩 石膏-甘草
原文传递
基于弱键诱导的超分子体系探讨甘草和合黄连“性-味-效”物质基础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文 王志家 +6 位作者 林晓钰 刘小靖 韩娜娜 皮雯敏 袁枝花 雷海民 王鹏龙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01-1908,共8页
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易出现浑浊、沉淀现象已是共识。目前,课题组对“中药汤剂多相态”成因研究发现主要是来自于中药有效成分间相互作用,其中又以酸碱类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主。例如发现甘草-黄连药对煎煮液中含有大量有效成分形成... 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易出现浑浊、沉淀现象已是共识。目前,课题组对“中药汤剂多相态”成因研究发现主要是来自于中药有效成分间相互作用,其中又以酸碱类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主。例如发现甘草-黄连药对煎煮液中含有大量有效成分形成的超分子体系(>30%),且能够在汤剂体系中稳定存在。本研究抽提超分子部位,运用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法表征超分子部位的形态,观察到该超分子体系为尺度均一、形貌规则的纳米球;采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n)对超分子部位的主要物质组成甘草酸和黄连素进行了鉴定;综合紫外、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表明,甘草-黄连配伍共煎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碰撞,分子间弱键作用诱导化学成分重排、聚集形成超分子;进一步通过小鼠腹泻模型、感官评定和抑菌活性评价发现,甘草黄连配伍共煎不仅增强黄连抑菌活性,而且与黄连单煎组和二者间隔给药组相比,配伍显著“和合”黄连“大苦大寒”之性。所有动物实验过程均经过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严格遵循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相关规定。本研究利用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方法从“药性-药效-药味”三个角度初步探讨了甘草-黄连配伍共煎“增效减毒”的科学内涵,为甘草“和合”配伍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黄连 分子互作 抑菌活性 感官评定
原文传递
基于中药超分子化学探究大黄-黄连配伍平和“苦-寒”之性物质基础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晓钰 田学浩 +2 位作者 黄雪梅 雷海民 王鹏龙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6066-6075,共10页
基于中药超分子化学探究均为苦寒之性的大黄-黄连配伍后,药性反而趋于平和的物质基础。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扫描/透射电镜表征大黄-黄连合煎液中超分子的形态学特征。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超分子部位化学成分组成及该部... 基于中药超分子化学探究均为苦寒之性的大黄-黄连配伍后,药性反而趋于平和的物质基础。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扫描/透射电镜表征大黄-黄连合煎液中超分子的形态学特征。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超分子部位化学成分组成及该部位和黄连单煎液药效成分溶解释放过程,并利用感官评价、电子舌、小鼠腹泻模型和病理指标评价大黄-黄连单煎液与配伍合煎液的“苦-寒”药性差异。大黄-黄连共煎煮时蒽醌/鞣质类成分与生物碱类成分相互作用聚集形成尺度为400 nm左右的超分子,超分子的存在延缓以小檗碱为代表的有效成分溶解释放过程;与单味药(灌胃4 g·kg^(-1))苦寒之性峻猛相比,二者配伍(灌胃8 g·kg^(-1))“苦-寒”之性得到明显缓和。大黄-黄连配伍合煎中有效成分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影响中药汤剂有效组分的溶解、释放过程进而缓和“苦寒”之性,这为揭示大黄-黄连配伍科学内涵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黄连 超分子 苦寒 药性
原文传递
基于成分分析-活性筛选-网络药理学的白花秦艽抗氧化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娜娜 王鹏龙 +7 位作者 陈红珊 皮雯敏 刘小靖 李文 娄绍岩 雷海民 陈静 米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883-5890,共8页
目的:基于成分分析-活性筛选-网络药理学多维度分析白花秦艽抗氧化物质基础。方法:利用UHPLC-Q-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对白花秦艽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同时对藏药白花秦艽的不同极性部位(水、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 目的:基于成分分析-活性筛选-网络药理学多维度分析白花秦艽抗氧化物质基础。方法:利用UHPLC-Q-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对白花秦艽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同时对藏药白花秦艽的不同极性部位(水、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利用网络药理学对其关键成分、核心靶点以及作用通路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白花秦艽19个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成分12个,萜类成分5个,香豆素类化合物2个。不同部位抗氧化能力正丁醇层>乙酸乙酯层>水层>石油醚层,同时筛选出关键成分有芹菜素、木犀草素、熊果酸、高良姜素、葛根素等化合物,与疾病交集的靶点60个,度值排名前两个是环氧合酶-2(PTGS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分子对接显示两者与各成分结合能力最强。按P值大小排列,GO富集分析前15条主要有细胞氧化还原过程调控、细胞衰老调控、细胞凋亡的调控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有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基于成分分析-活性筛选-网络药理学多维度分析得出芹菜素、木犀草素、熊果酸等成分可能是白花秦艽潜在的抗氧化物质基础,且主要影响PTGS2和TNF两个靶点及其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分析 活性筛选 网络药理学 多维度 物质基础 白花秦艽 抗氧化
原文传递
基于弱键诱导的小檗碱-黄酮苷类超分子“结构-构象-形态-活性”传导关系探讨中药配伍理论科学内涵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小靖 李桐 +5 位作者 袁枝花 皮雯敏 郭文博 王志家 雷海民 王鹏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7001-7009,共9页
目的以2种不同的超分子,即黄芩苷-小檗碱(BA-BBR NG)和汉黄芩苷-小檗碱(WOG-BBR NF)为研究对象,利用弱键化学从“结构-构象-形态-活性”相关性探讨中药配伍“驱邪不伤正”的科学内涵。方法基于2个超分子葡萄糖醛酸基团构象(A式和N式)的... 目的以2种不同的超分子,即黄芩苷-小檗碱(BA-BBR NG)和汉黄芩苷-小檗碱(WOG-BBR NF)为研究对象,利用弱键化学从“结构-构象-形态-活性”相关性探讨中药配伍“驱邪不伤正”的科学内涵。方法基于2个超分子葡萄糖醛酸基团构象(A式和N式)的不同,结合2D-NMR分析和最低能量构象研究,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对超分子进行表征,从宏观和微观现象的不同探讨这种结构和构象的差异对超分子形态的影响;同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平板划线法、细菌形态观察及生物膜清除实验评价超分子活性的差异。结果BA-BBR NG形态随浓度变化,当浓度大于成胶浓度(>10mmol/L),其形态在电镜中观察到球形超分子逐步形成“珍珠链”状超分子,而WOG-BBR NF在各浓度下均为非交联的刚性纳米纤维;BA、WOG的最优构型分别为N式和A式,但当它们各自和BBR通过弱键作用力自组装后,最优构型则转变成了A式和N式;另外,体外抑菌研究表明2个超分子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抑制作用与小檗碱相比明显不同,且超分子抑菌活性呈现“选择性”。结论中药超分子物质基础与单体成分相比具有独特性,单体成分结构和构象的不同,会导致分子间相互作用在弱键诱导下形成不同的超分子形态,进而影响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汉黄芩苷 小檗碱 构象 活性 超分子 弱键化学
原文传递
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小靖 韩娜娜 +5 位作者 李文 吴倩文 顾昱昊 徐冰 雷海民 王鹏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3821-3829,共9页
当前临床常用的肿瘤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较强的毒副作用。虽然靶向和抗体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医疗成本高昂,很多患者难以承受。在不增加医疗和药品研发成本前提下,如何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高效、... 当前临床常用的肿瘤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较强的毒副作用。虽然靶向和抗体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医疗成本高昂,很多患者难以承受。在不增加医疗和药品研发成本前提下,如何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抗肿瘤活性物质依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近年来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的天然产物进行综述,为该类药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选择性细胞毒 细胞凋亡 医疗成本 抗肿瘤
原文传递
Prepara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solid dispersion of(3, 5, 6-trimethylpyrazin-2-yl) methyl 3-methoxy-4-[(3, 5, 6-trimethylpyrazin-2-yl) methoxy] benzoate(VA-T) and polyvinylpyrrolidone 被引量:2
20
作者 CAO Sa-Li HOU Peng +8 位作者 LI Bin FU Jing YIN Xing-Bin DANG Xiao-Fang YANG Chun-Jing ZHANG Jin ZHANG Hui lei hai-min NI Jian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861-866,共6页
Ischemic brain injury is a major disease which threatens human health and safety.(3, 5, 6-trimethylpyrazin-2-yl) methyl 3-methoxy-4-[(3, 5, 6-trimethylpyrazin-2-yl) methoxy] benzoate(VA-T), a newly discovered lead com... Ischemic brain injury is a major disease which threatens human health and safety.(3, 5, 6-trimethylpyrazin-2-yl) methyl 3-methoxy-4-[(3, 5, 6-trimethylpyrazin-2-yl) methoxy] benzoate(VA-T), a newly discovered lead compound,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brain injury and its sequelae. But the poor solubility of VA-T leads to poor dissolution and limited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ssolution of VA-T, the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of solid dispersions wa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VA-T/ polyvinylpyrrolidone(PVP) solid dispersion was prepared by the solvent method. The dissolution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and solid state characterization was evaluat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infrared spectroscopy(IR), x-ray diffraction(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he dissolution rate of VA-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solid dispersion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pure drug and physical mixture. The results of DSC and XRD indicated that the VA-T solid dispersion was amorphous. The IR spectra showed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 between VA-T and PVP was the formulation of hydrogen bonding. The SEM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as no VA-T crystal observed in the solid dispersions. The ideal drug-to-PVP ratio was 1 : 5. In conclusion, the solid dispersion technique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ssolution profile of V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T Ischemic stroke Solid dispersions Dissolution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