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多震相走时成像研究胶东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与震群孕震环境
1
作者 冀国强 雷建设 赵大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8,共16页
胶东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形成了长岛、乳山两大震群,其孕震环境与发震机理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手动拾取事件波形资料并结合观测报告共获得4903个地震的37712条Pg波、1249条PmP波、2466条Pn波、33138条Sg波、1931条SmS波和1260条Sn波共计77... 胶东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形成了长岛、乳山两大震群,其孕震环境与发震机理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手动拾取事件波形资料并结合观测报告共获得4903个地震的37712条Pg波、1249条PmP波、2466条Pn波、33138条Sg波、1931条SmS波和1260条Sn波共计77756条震相到时数据,成像反演获得了胶东地区下方深至30 km的三维地壳P波、S波速度及纵横波速度比(V_(p)/V_(s))模型.结果显示,长岛震群区下方呈现明显的高V_(p)/V_(s)结构特征,且该结构特征沿威海—蓬莱断裂带向下延伸至30 km深度处;乳山震群区呈现明显的高V_(p)/V_(s)异常特征,该特征与其西侧的五莲—烟台断裂带下方的高V_(p)/V_(s)结构相连,表明威海—蓬莱断裂带和五莲—烟台断裂带可能是深部流体上移通道.五莲—烟台断裂带作为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接触带,其下方的低速、高V_(p)/V_(s)结构特征可能是接触带剪切伸展作用与深部流体运移共同作用结果.尽管郯庐断裂带和张渤地震带分支断裂构造作用在成矿与震群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地幔转换带滞留脱水所形成的“大地幔楔”结构中的地幔湿热物质上涌所携带的流体,也促进了胶东地区广泛成矿作用,同时还改变了地下介质应力状态与断层特性、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从而触发了长岛、乳山震群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地区 多震相 地壳速度成像 长岛和乳山震群 孕震机理
下载PDF
前郭M_S5.8和松原M_S5.7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孕震环境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宇 雷建设 +12 位作者 张广伟 梁姗姗 孙长青 米琦 鲁明文 杜沫霏 张冰 田凡凡 何静 王健 吴宝峰 马晨 刘泽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59-4278,共20页
为了解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MS5.8和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S5.7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孕震环境,本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CEA固定台站、NECESSArray流动台站和五大连池WAVESArrary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 为了解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MS5.8和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S5.7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孕震环境,本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CEA固定台站、NECESSArray流动台站和五大连池WAVESArrary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这两个地震主要发生在相对高波速异常区,而震源区下方存在明显低波速异常,且该低速层呈北北东走向,并有向北延展的趋势.结果表明,震源区相对高波速异常区易于积累能量孕育地震,而震源区下方的低波速异常可能代表了流体作用.这种流体作用会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从而触发地震.这种流体作用可能和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下方的地幔转换内形成“大地幔楔”结构与动力学密切相关.在“大地幔楔”结构中,由于地幔转换带中滞留板块脱水作用和地幔角流作用,容易形成热湿物质上涌,进而导致松辽盆地中北部岩石圈物质拆沉、地幔流体入侵至中下地壳、然后作用于断裂带,从而导致了两个震源区中强度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松原地震 前郭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下载PDF
长白山火山下方地幔转换带中滞留的俯冲太平洋板块存在空缺吗? 被引量:27
3
作者 雷建设 赵大鹏 +4 位作者 徐义刚 樊祺诚 米琦 杜沫霏 鲁明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2,共10页
针对近年来长白山火山下方地幔转换带中是否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太平洋板块"空缺"而引起的不同科学认识的热烈辩论,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的体波成像结果。使用相对走时残差的远震体波成像结果显示,长白山火... 针对近年来长白山火山下方地幔转换带中是否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太平洋板块"空缺"而引起的不同科学认识的热烈辩论,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的体波成像结果。使用相对走时残差的远震体波成像结果显示,长白山火山以西地幔转换带中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太平洋板块"空缺";而使用绝对走时残差的区域成像和全球成像结果,尽管展示出长白山火山以西比以东略低的波速异常,但长白山火山以东至我国东北重力梯度带区域下方的地幔转换带均展示出明显的连续的高波速异常。在接收函数分析时,如果以全球平均值660km而非我国东北地区平均值670km作为基准,来分析660km间断面是抬升还是下沉;以全球平均值250km而非我国东北地区平均值260km作为基准,来分析地幔转换带是增厚还是减薄的话,则可以得到长白山火山以东至我国东北重力梯度带区域660km间断面下沉与地幔转换带增厚的认识。这种与绝对走时残差成像结果展示的地幔转换带为连续的高波速异常结果相一致的结果,说明太平洋板块俯冲前缘已由日本海沟抵达我国东北松辽盆地与大兴安岭交界处。结合高温高压实验、数值模拟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本文并不支持长白山火山以西的地幔转换带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板块"空缺"和地幔转换带"减薄"的认识。长白山火山的深部起源与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我国东北松辽盆地与大兴安岭交界处形成的"大地幔楔"结构动力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火山 深部起源 地震层析成像 接收函数 岩石地球化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及其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与各向异性层析成像 被引量:11
4
作者 殷伟伟 雷建设 +4 位作者 杜沫霏 杨宇 米琦 鲁明文 刘林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27-4238,共12页
本研究拾取了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2008—2016年2级以上地震事件中的27233条高质量Pn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郯庐断裂带及其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存在强烈的横向不... 本研究拾取了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2008—2016年2级以上地震事件中的27233条高质量Pn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郯庐断裂带及其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速度异常形态与区域地质构造较为吻合.太行山造山带、鲁西隆起、大别造山带、苏鲁褶皱带、胶辽隆起和华北盆地南端等隆起区表现为低波速异常,而黄海北、南部盆地、渤海湾和华北盆地北部等凹陷区均为高波速异常.壳内强震主要发生在Pn低波速异常和高低波速异常的横向过渡地带,说明强震的发生与上地幔结构的横向变化之间存在有一定关联.郯庐断裂带两侧Pn波速度以郯城地震为界其东北侧和西南侧分别分布有与断裂带近平行的低波速异常条带,而西北侧和东南侧分别分布有高波速异常条带,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近乎沿断裂带走向,可能由于上地幔热物质沿郯庐断裂带上涌形成低速异常后断裂带发生左旋平移运动所致.华北盆地内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的明显变化,反映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经历了地幔热物质上涌、莫霍面隆升以及岩石圈拆沉等复杂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波速度 各向异性 上地幔顶部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区域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被引量:3
5
作者 苗庆杰 雷建设 +4 位作者 何静 杜沫霏 殷伟伟 张志慧 石玉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24-2335,共12页
沂沭断裂带位于鲁西隆起、胶辽隆起与苏鲁褶皱带之间,是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部分,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研究对于认识沂沭断裂带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手工拾取与观测报告相结合的方法,最终... 沂沭断裂带位于鲁西隆起、胶辽隆起与苏鲁褶皱带之间,是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部分,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研究对于认识沂沭断裂带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手工拾取与观测报告相结合的方法,最终挑选出研究区域2008—2019年期间290个台站记录到的1665个地震事件的26598条Pn走时数据,通过反演获得一个新的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区域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存在显著的横向变化,华北盆地南端、太行山造山带、鲁西隆起、胶辽隆起表现为低速异常,华北盆地内部速度结构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其强高速异常表现出明显的分块现象.沂沭断裂带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其两侧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沂沭断裂带可能延深至上地幔顶部.强震多数发生在上地幔顶部具有高速和低速异常变化特征区域上方的地壳内,说明强震的孕育发生与上地幔顶部结构有关.太行山造山带、胶辽隆起区Pn波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地质构造的伸展方向趋于一致,但与SKS波分裂结果不同,说明在岩石圈形变一定深度范围可能存在局部解耦现象.南黄海盆地Pn波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暗示扬子块体北向挤压在南黄海地区形成的部分断裂的深度已达上地幔成为岩石圈尺度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波成像 速度 各向异性 上地幔顶部 沂沭断裂带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一致性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段云歌 陈天长 +3 位作者 苏金蓉 雷建设 唐淋 吴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1-257,共7页
利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2013年4月20日至6月30日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中四川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ML2.0~4.0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将主要研究区分为5个子区,分区计算震群的平均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同一时段内... 利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2013年4月20日至6月30日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中四川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ML2.0~4.0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将主要研究区分为5个子区,分区计算震群的平均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同一时段内,震后2区平均相关系数最高,达0.809,随着与该区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4区2013年6月平均相关系数最低,仅为0.524;整个研究区的总平均相关系数由0.785变至0.575。主震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子区内地震的平均相关系数均逐渐减小;随着区域应力场能量的释放,震群的震源机制一致性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0地震 余震序列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机制一致性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成像 被引量:4
7
作者 殷伟伟 雷建设 +3 位作者 黄金刚 张娜 张广伟 张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82-4395,共14页
本研究拾取了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2008—2019年期间发生在山西断陷带及邻区2级以上天然地震事件及陕西神木、府谷等3级以上非天然地震事件共25304条高质量Pn到时数据,反演了山西断陷带及邻区上地幔顶部高分辨率Pn波速度结构... 本研究拾取了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2008—2019年期间发生在山西断陷带及邻区2级以上天然地震事件及陕西神木、府谷等3级以上非天然地震事件共25304条高质量Pn到时数据,反演了山西断陷带及邻区上地幔顶部高分辨率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差异较大,大同火山及以南区域、忻定盆地、太行山造山带、华北盆地南部和吕梁山局部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低波速异常,而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北部、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北部、华北盆地北部和鄂尔多斯块体呈现明显的高波速异常.大同火山下方上地幔顶部的低波速异常与Pn快波方向呈现以火山为中心的近发散状结构特征,结合已有的远震上地幔成像结果,暗示大同火山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幔深部,岩浆的底侵或热侵蚀作用造成了该地区岩石圈的破坏以及整个华北克拉通的“活化”,这一推论符合克拉通的热-化学侵蚀破坏模型.山西断陷带上地幔顶部速度异常形态较好的对应了研究区的地质构造,Pn快波速方向与地质构造的展布方向和SKS波各向异性的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变形形式以简单剪切为主,表明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与上地幔物质运移过程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 上地幔顶部 Pn波成像 速度结构 各向异性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SKS分裂的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构与动力学 被引量:4
8
作者 鲁明文 雷建设 张贵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65-3384,共20页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东北地区2008-2016年九年时间内207个固定地震台站和127个NECESSArray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利用SKS波分裂的最小切向能量网格搜索方法获得了243个台站的有效分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研究区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基本以...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东北地区2008-2016年九年时间内207个固定地震台站和127个NECESSArray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利用SKS波分裂的最小切向能量网格搜索方法获得了243个台站的有效分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研究区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基本以NW-SE向为主,但无论是在快波方向上还是快慢波时间延迟上不同构造单元内部与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均存在着较大差别.大兴安岭造山带北部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自北向南由NNE-SSW向转变为NNW-SSE向,在中部以NW-SE向为主,而南部自北而南由NE-SW向逐渐转变为近E-W向;松辽盆地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在北部自西向东主要表现为由NNW-SSE向逐渐转变为NW-SE向,在中部自西向东由NE-SW向转变为近E-W向,而在南部既有NE-SW向又有NW-SE向;佳木斯地块各向异性方向由西部的NW-SE转变为东部的NNW-SSE,同时快慢波时间延迟逐渐变大;长白山造山带北部自北向南由NW-SE向逐渐转变为近E-W向,中部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为NNW-SSE向,且快慢波时间延迟较大,而南部以NW-SE向为主;燕山造山带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主要沿E-W向分布,基本平行于燕山造山带的走向.这些结果说明,尽管复杂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局部岩石圈拆沉和热物质上涌有关,但更重要是与"大地幔楔"中物质水平流等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也有待将来结合更多地震资料如面波不同深度的特征各向异性进行分析.在阿巴嘎火山群、哈拉哈火山群、长白山火山、龙岗火山和镜泊湖火山区及五大连池火山区等特殊构造区的周边地区,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围绕这些构造区随方位均发生明显变化,暗示了火山区下方热物质上涌可能影响了"大地幔楔"中的软流圈物质水平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S波分裂 地震各向异性 深部动力学 东北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宋晓燕 雷建设 +1 位作者 杜沫霏 何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6-268,I0001,共14页
利用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及其邻区2008-2018年期间固定台网的地震波形记录,手动拾取出高质量的Pn波到时资料,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幔顶部的Pn波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及其邻区上地幔顶部的Pn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 利用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及其邻区2008-2018年期间固定台网的地震波形记录,手动拾取出高质量的Pn波到时资料,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幔顶部的Pn波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及其邻区上地幔顶部的Pn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与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相关;研究区内平均Pn波速为8.18 km/s,鄂尔多斯地块内部表现出大范围的高速异常,阿拉善地块的高速异常体中存在低速异常现象,河套断陷带、阴山-燕山造山带、银川-吉兰泰断陷带和海原-六盘山弧形断裂带区域均表现为显著的低速异常,河套断陷带下方存在向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延伸的明显低速异常条带,大同火山群下方存在强低速异常;多数历史强震均发生在低速异常区或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上;鄂尔多斯地块内部Pn波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西部为近NE-SW向,而东部为近NW-SE向,河套断陷带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的交界带以及阴山-燕山造山带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总体均呈现为NW-SE向,而阴山-燕山造山带东部则呈NE-SW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波各向异性 地震层析成像 鄂尔多斯块体 上地幔顶部
下载PDF
Seismic tomography of the Moon 被引量:11
10
作者 ZHAO DaPeng lei jianshe LIU Luc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24期3897-3907,共11页
We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first three-dimensional P and S wave velocity and Poisson's ratio structures of the lunar crust and mantle down to 1000 km depth under the near-side of the Moon by applying seismic to... We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first three-dimensional P and S wave velocity and Poisson's ratio structures of the lunar crust and mantle down to 1000 km depth under the near-side of the Moon by applying seismic tomography to the moonquake arrival-time data recorded by the Apollo seismic network operated during 1969 to 1977.Our results show that significant lateral heterogeneities may exist in the lunar interior.Because there is no plate tectonics in the Moon,the lateral heterogeneities may be produced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Moo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and they have been preserved till today.There seems to be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deep moonquakes and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s in the lunar lower mantle,suggesting that the occurrence of deep moonquakes may be affected by the lunar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in addition to the tidal stresses.Although this is an experimental work and the result is still preliminary,it indicates that tomographic imaging of the lunar interior is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月亮 地震数据 内部构造 月震
原文传递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beneath the Yunnan region 被引量:7
11
作者 ZHA XiaoHui lei jiansh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693-702,共10页
A total of 1939 receiver func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732 teleseismic events (M〉5.0) recorded at 21 broadband portable seis- mic stations on the Tengchong, Baoshan and Simao blocks and Yangtze platform. These stati... A total of 1939 receiver func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732 teleseismic events (M〉5.0) recorded at 21 broadband portable seis- mic stations on the Tengchong, Baoshan and Simao blocks and Yangtze platform. These stations were installed by the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during 2010 and 2011. Using the H-x stacking and searching method, crustal thickness and velocity ratio beneath the stations ar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in- ferred from the velocity ratio clearly vary, and they illustrate block features in deep structures. Except for the Tengchong block crustal thickness increases from south to north along the same block and from west to east across different blocks. In the Yangtze platform, Poisson's ratio and crustal thickness show a consistent an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from south to north, possibly indicating that crustal thickening is caused mainly by lower crustal variations. In contrast, Poisson's ratio has no sig- nificant change within the Baoshan and Simao blocks. Such differences demonstrate that the Jinshajiang-Red River fault is a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The H-κ results inferred from three portable stations on the Tengchong block show high Poisson's ratios, but they vary clearly with back-azimuth, implying the existence of strong anisotropy in the crustal medium beneath the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ble seismic observations receiver function crustal thickness Poisson's ratio Yunnan reg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