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昌组沉积古环境恢复及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何雁兵 雷永昌 +3 位作者 邱欣卫 肖张波 郑仰帝 刘冬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76,共18页
文昌组为陆丰南地区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沉积古环境,探讨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选用166组文昌组泥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测试数据,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区首次详尽分析文昌期不同次洼、不同层段的古盐度、... 文昌组为陆丰南地区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沉积古环境,探讨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选用166组文昌组泥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测试数据,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区首次详尽分析文昌期不同次洼、不同层段的古盐度、古气候、古水深和古氧相的纵横向演变规律,并探讨部分钻井出现盐度异常的原因及三芳甲藻甾烷、球藻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结合TOC、古生产力和陆源输入变化研究,明确了研究区优质烃源岩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陆丰南地区始新统文昌组沉积期水体以淡水环境为主,局部层段盐度微弱增加,垂向上,从文四段向文一+二段水体盐度逐渐降低,横向上,文四段沉积期,陆丰15洼水体盐度最高,文三段—文一+二段沉积期,陆丰13东洼水体盐度较高。推测陆丰南地区文昌组水体盐度变化受到海侵影响,文四段沉积期,海侵影响主要集中在陆丰15洼,文三段沉积期,海侵影响扩大至陆丰15洼和陆丰13东洼东侧,进入文一+二段沉积期,受海侵影响程度较小。球藻及三芳甲藻甾烷在研究区不能作为水体咸化或者海侵的判别指标,球藻含量变化与古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关系密切,受古盐度变化影响有限。陆丰南地区文四段沉积期古气候温湿,古水深最大,还原性最强,进入文三段、文一+二段,气候温湿程度、水深和还原性均有所降低;文四段沉积期陆丰13东洼水深最大,其次为陆丰15洼,还原性陆丰13东洼最强,其次为陆丰13西洼。文昌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生产力和古陆源输入,其次受古气候和古水深控制,古氧相变化对有机质富集控制作用较弱,高古生产力主导着文昌组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及分布,主要发育生产力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文昌组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古环境 光面球藻 古生产力 烃源岩
下载PDF
惠陆低凸起东侧早文昌期源-汇系统分析与勘探实践
2
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3 位作者 吴琼玲 朱红涛 肖张波 李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3-428,共16页
惠陆低凸起东侧为陆丰南富生烃洼陷,为厘清该低凸起东侧物源面貌及沉积储层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恢复了古物源区面貌,描述了源-汇体系要素,预测了富砂沉积体平面分布,并探讨了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惠陆低... 惠陆低凸起东侧为陆丰南富生烃洼陷,为厘清该低凸起东侧物源面貌及沉积储层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恢复了古物源区面貌,描述了源-汇体系要素,预测了富砂沉积体平面分布,并探讨了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惠陆低凸起发育完整的受古地貌控制的源-汇系统,研究区古近纪下文昌组进一步可划分为A—H共8个凸起群单元,在古地貌恢复的基础之上,8个凸起群单元共划分出17个由独立流域和对应沉积区组成的源-汇系统。惠陆低凸起东侧发育流域1—6组成的6个独立的源-汇系统,其中流域2、4和6剥蚀范围大,基底受剥蚀能力强,水系发育数量多且相对汇聚,是主要的优势物源供给区。2号流域(陆丰13东洼缓坡中部)大的剥蚀面积、花岗岩和喷出岩母岩为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及优势储层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多个水系和平面上的优势汇聚为优质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提供了良好的发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陆低凸起 陆丰凹陷 源-汇体系 早文昌期 勘探实践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雷永昌 彭光荣 +4 位作者 何雁兵 肖张波 邱欣卫 吴琼玲 赵鹏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9,共13页
随着珠江口盆地勘探层系由浅层转向深层,古近系已成为陆丰凹陷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但储层尚存在非均质性较强、产能释放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油气勘探进程。综合运用陆丰凹陷36口古近系钻井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 随着珠江口盆地勘探层系由浅层转向深层,古近系已成为陆丰凹陷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但储层尚存在非均质性较强、产能释放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油气勘探进程。综合运用陆丰凹陷36口古近系钻井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衍射等分析化验数据,对文昌组和恩平组开展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和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古近系储层具有高石英、低长石和低岩屑含量的特征,文昌组主要发育岩屑石英砂岩,为特低-低孔隙度、超低-低渗透率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15%,平均渗透率10.93×10-3μm2;恩平组主要发育长石石英砂岩,为低-中孔隙度、特低-中渗透率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5.23%,平均渗透率为139.53×10-3μm2;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但文昌组溶蚀孔占比高。古近系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对减孔起决定性作用,胶结作用降低储层物性,溶蚀作用进一步改善储层物性。陆丰凹陷古近系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包括:(1)母岩区石英含量高,搬运距离较远,高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杂基含量低,单层砂体厚度大;(2)强流体改造改善储集空间,长石溶蚀对古近系尤其是文昌组储层改善明显,拥有良好断裂沟通源岩或临近源岩的砂岩储层溶蚀作用强;(3)凝灰质充填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低火山活动影响区更有利于优质储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优质储层 古近系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陆丰凹陷古近系不同类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及源汇特征对比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敏 雷永昌 +1 位作者 邱欣卫 石宁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37-40,共4页
陆丰凹陷古近系为断陷湖盆沉积,文昌组三角洲类型多样,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储层均获得了商业性产能,通过它们的沉积特征、储集性能的对比研究,曲流河三角洲为细粒型三角洲,前三角洲-远砂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旋回发... 陆丰凹陷古近系为断陷湖盆沉积,文昌组三角洲类型多样,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储层均获得了商业性产能,通过它们的沉积特征、储集性能的对比研究,曲流河三角洲为细粒型三角洲,前三角洲-远砂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旋回发育,具有明显的三层结构,呈S型前积反射;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均属于粗粒型三角洲,厚层河道砂岩相互叠置,而河口坝、远砂坝少见,呈斜交前积反射。曲流河三角洲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明显好于其他两类,储集性能最优。在此基础上,通过三种三角洲源汇耦合特征对比,建立了长轴-斜坡-曲流河三角洲、短轴-斜坡-辫状河三角洲和短轴-断坡-扇三角洲3种源汇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三角洲 古近系 沉积 源汇
下载PDF
转换斜坡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始新统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陶文芳 葛家旺 +2 位作者 雷永昌 李旭彪 朱筱敏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4,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始新世发育多个不同类型的转换斜坡(或称为构造转换带),位于惠州26洼和西江30洼之间的HZ25转换斜坡控制并发育了一套大型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钻(测)井、岩心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讨...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始新世发育多个不同类型的转换斜坡(或称为构造转换带),位于惠州26洼和西江30洼之间的HZ25转换斜坡控制并发育了一套大型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钻(测)井、岩心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讨论了转换斜坡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晚始新世时期气候炎热潮湿,东沙隆起通过HZ25转换斜坡向惠州26洼输送充沛的物源碎屑,发育厚层辫状河三角洲成因砂体,粒度概率曲线和C-M图显示典型牵引流态特征;砂岩以岩屑砂岩为主,岩性粒度较粗、分选差,磨圆度为棱角状-次棱角状;岩心显示多期次冲刷界面、高角度斜层理、楔状交错层理等强水流动力沉积构造及间断性正韵律。转换斜坡是物源水系主要的运输通道,辫状河三角洲向前推进距离约8 km,整体形态为向北东方向展布的坨状或朵叶状。受控于转换斜坡古地貌格局,辫状河三角洲具有水动力强、距物源较近且物源供给充足的特征,砂地比平均值约5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优质储层发育带,转换斜坡及其控制的厚层优质砂体耦合形成良好的地层-岩性圈闭,是惠州凹陷深层主要勘探对象。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整体为一套低孔、低渗储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由于泥质杂基含量低,分选改造中等,以显孔-原生孔为主,孔隙连通性较好,是下一步油气优先勘探评价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转换斜坡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东洼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贺勇 邱欣卫 +3 位作者 雷永昌 谢世文 肖张波 李敏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2,共9页
陆丰13东洼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在精细解释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陆丰13东洼的洼陷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洼陷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与研究,探讨了构造演化对圈闭形成... 陆丰13东洼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在精细解释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陆丰13东洼的洼陷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洼陷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与研究,探讨了构造演化对圈闭形成与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陆丰13东洼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中始新世断陷、晚始新世断坳转换、渐新世—第四纪区域热沉降坳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陷阶段具有完整的断陷旋回,根据断陷活动的强弱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初始期、断陷高峰期、断陷萎缩期,断陷初始期和断陷萎缩期储层较为发育,断陷高峰期烃源岩较为发育。(2)在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影响下,陆丰13东洼新生代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包括披覆背斜圈闭、断背斜圈闭、断块圈闭、断鼻圈闭、构造-地层圈闭(削截、超覆)、构造-岩性圈闭。众多的圈闭类型表明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特别是断陷阶段与断坳转换阶段沉积的文昌组和恩平组均发育大量各类型圈闭,且邻近优质烃源岩,成藏条件优越,是陆丰13东洼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平面上,南部缓坡带发育圈闭类型及数量最多,其次是中央隆起带与低凸起,均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圈闭 新生代 陆丰13东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与22洼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5
7
作者 雷永昌 赵鹏 +3 位作者 肖张波 邱欣卫 吴琼玲 何雁兵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501-515,共15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级流域单元。文昌组沉积时期,湖水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裂陷早期与晚期物源输入最强。陆丰15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轴向、缓坡,中期收缩,晚期物源整体推进,而陆丰22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缓坡、陡坡,中期收缩,晚期主要来自轴向。文昌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文四段发育湖泊相烃源岩,文三段、文五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预测文五段为有利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陆丰15洼 陆丰22洼 文昌组 源-汇系统 沉积演化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文五段低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阙晓铭 雷永昌 +2 位作者 汪旭东 贾连凯 宋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共10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五段水层在测录井响应特征上与油层十分接近,增加了流体识别难度。为明确文五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对LA-1dSa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和文五段水体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文五段地层水矿化度为5038~6944 mg...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五段水层在测录井响应特征上与油层十分接近,增加了流体识别难度。为明确文五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对LA-1dSa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和文五段水体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文五段地层水矿化度为5038~6944 mg/L,钠氯系数较低、脱硫系数小、变质系数和钙镁系数极高,源于陆相原始沉积水,表现出轻微富Ca^(2+)、贫Mg^(2+)、略微贫Na^(+)的特点,属于氯化钙IV型水,指示地层封闭性好,处于交替停滞带,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②低矿化度特征与本区裂陷湖盆演化密切相关:裂陷期陆相湖盆决定原始地层水为淡水;裂陷高峰期文四段区域性厚层泥岩的发育控制文五段地层形成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阻碍了深浅地层水的交替作用,影响水体向矿化度增大的演化进程;埋藏期文四段泥岩压实排水和黏土矿物脱水作用进一步淡化文五段地层水。受淡化程度、成岩作用及后期水体交互作用差异性影响,形成文五段现今地层水矿化度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南地区 文五段 地层水 低矿化度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红外探测器多余物的危害及预防
9
作者 雷永畅 李建林 +3 位作者 董伟 周嘉鼎 侯礼坤 钱昆伦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90-797,共8页
多余物引起航天、航空产品发生故障的案例有很多。红外探测器多余物的动态位移,会导致瞬时闪现的圆形影像故障,干扰红外弱小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或者碰撞焦平面阵列产生无效像元,影响热成像系统的最小可分辨温差和作用距离。通过分步拆... 多余物引起航天、航空产品发生故障的案例有很多。红外探测器多余物的动态位移,会导致瞬时闪现的圆形影像故障,干扰红外弱小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或者碰撞焦平面阵列产生无效像元,影响热成像系统的最小可分辨温差和作用距离。通过分步拆卸查找故障器件内的可排除宏观微粒,运用扫描电镜检测识别多余物,梳理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多余物的来源和产生过程,提出必须从生产源头预防和控制多余物的途径和方法。力学和光学分析计算表明,宏观微粒破坏成像光束在焦平面上的光强分布,它位移掠过视场的时间小于50 ms,线度小于1mm衍射现象显著,圆形影像大多发生在夫琅禾费衍射区域,线度10μm大小的多余物靠近焦平面阵列产生菲涅耳衍射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 过程方法 多余物 红外探测器 杜瓦瓶
下载PDF
岩浆底辟改造型洼陷复杂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以珠江口盆地陆丰22洼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琼玲 彭光荣 +4 位作者 肖张波 雷永昌 沈梦蓉 邱欣卫 李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48-1065,共18页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上的陆丰22洼为岩浆底辟改造型洼陷。为了明确这种洼陷的结构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残余地层厚度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还原了洼陷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22洼西斜坡和东次洼在古...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上的陆丰22洼为岩浆底辟改造型洼陷。为了明确这种洼陷的结构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残余地层厚度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还原了洼陷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22洼西斜坡和东次洼在古近纪受到3期强烈的岩浆底辟作用,其中以文昌组四段活动最活跃。岩浆底辟对洼陷结构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岩浆底辟破坏了洼陷原始构造样式,引起边界断裂弯曲变形甚至错断,在平面上分带展布;二是岩浆隆升导致地层强烈翘倾,缓坡地层大幅抬升遭受强烈剥蚀;三是岩浆底辟产生次级凸起,影响了沉积中心的位置、规模和演化,致使陆丰22洼表现出复杂的结构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岩浆底辟强烈的西斜坡和东次洼经历了断陷和坳断演化阶段,岩浆底辟较弱的西次洼、洼中隆和东斜坡则经历了完整的断陷、坳断和坳陷3个演化阶段,各构造单元具有平面分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辟 改造型洼陷 洼陷结构 构造演化 珠江口盆地 陆丰22洼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22洼岩浆活动地震响应及发育模式
11
作者 吴琼玲 肖张波 +2 位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张素芳 《华南地震》 2023年第2期20-34,共15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22洼岩浆活动频发,呈现强度大、多期次、岩性复杂等特征,一定程度影响洼陷结构、沉积充填和烃源岩的分布等。为明确低勘探程度区岩浆活动地震响应特征、发育强度和期次,利用周边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地震属性配... 珠江口盆地陆丰22洼岩浆活动频发,呈现强度大、多期次、岩性复杂等特征,一定程度影响洼陷结构、沉积充填和烃源岩的分布等。为明确低勘探程度区岩浆活动地震响应特征、发育强度和期次,利用周边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地震属性配合地震相特征进行岩浆岩三维刻画,研究岩浆活动的地震响应特征、幕次划分、时空展布和发育模式,分析岩浆活动与洼陷构造演化历史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陆丰22洼共识别出3类7种岩浆岩类型,通过井震对比建立了岩浆岩岩相的综合识别标准,不同的岩浆岩岩相具有特定的地震响应特征,共识别出陆丰22洼及周缘主要发育3期岩浆喷发和3期岩浆底辟;陆丰22洼各期次岩浆活动时间、分布位置、活动类型和活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文六段岩浆喷发规模最大,主要分布在洼陷的西侧,文六段和文四段岩浆底辟规模最大,主要分布在洼陷内部及南缘,整体呈现北东东—南西西向,与洼陷展布方向较为一致;陆丰22洼共发育4期次岩浆活动,包括3期与深大断裂伴生的以裂隙式喷发模式为主的岩浆喷发活动,3期与区域构造运动相伴生的岩浆底辟,对应陆丰地区古近系经历的4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每一期岩浆活动都与区域的构造演化联系紧密,空间上具有耦合关系。此研究成果有利于指导低勘探程度区的岩浆识别和规律研究,并为后续洼陷结构解剖、古地理格局恢复、烃源分布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地震响应 发育模式 珠江口盆地 陆丰22洼
下载PDF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杜瓦组件的热致破坏及其环境试验
12
作者 李建林 刘卓林 +3 位作者 陈晓燕 雷永畅 董伟 钱昆伦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红外探测器的环境耐受能力取决于设计和制造中完整有效的环境耐受措施,环境试验与评价验证了其在极端环境作用下能正常工作的能力。研制、生产和使用各阶段的试验目的不同,试验施加应力的大小不同,必须进行环境自然条件和诱发条件测量... 红外探测器的环境耐受能力取决于设计和制造中完整有效的环境耐受措施,环境试验与评价验证了其在极端环境作用下能正常工作的能力。研制、生产和使用各阶段的试验目的不同,试验施加应力的大小不同,必须进行环境自然条件和诱发条件测量、温度响应特性调查和试验环境分析,选择正确、合理和必要的设计与试验环境条件,以尽可能产生最适合的试验数据,保证顾客所需的质量水平和有价格竞争力的可用性。运用288×4红外焦平面杜瓦组件温度响应试验实测数据和时间常数方法,计算分析它的温度稳定时间,指出空气介质温度循环筛选或温度冲击试验,不能在红外探测器的功能部件上施加大于10℃/min的温度急剧变化应力,高温工作状态的温度变化速率大于50℃/min对冷头部分的缺陷筛选效果更好。试验结果表明,真空完好性恒定高温试验应力量值大于+90℃、2160 h。能够通过高温+71℃、低温-54℃无故障环境试验考核的产品具有全世界贮存、运输和使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适应性 可靠性 环境应力筛选 红外焦平面 杜瓦
下载PDF
多幕裂陷盆地构造 沉积响应及陆丰凹陷实例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葛家旺 朱筱敏 +1 位作者 雷永昌 于福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9,共13页
裂陷盆地常常经历了多层次、多周期的幕式沉降过程。若盆地的演化包括了两幕或以上的裂陷旋回,则称之为多幕裂陷盆地。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引起国际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 裂陷盆地常常经历了多层次、多周期的幕式沉降过程。若盆地的演化包括了两幕或以上的裂陷旋回,则称之为多幕裂陷盆地。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引起国际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动方式的转型,必然会导致物源水系、沉积物入口位置及砂体分散方式的系统性差异。前人研究表明,在第一幕裂陷或者单幕裂陷盆地中断裂经常会发生分段联接。在盆地演化的早期各个洼陷较为分散和孤立,主要以陡坡带和缓坡带水系供源为主,而在断裂发生连锁之后,轴向水系供源体系则开始占据主导。相比较第一幕裂陷,第二幕裂陷作用下盆内断裂活动方式多变化,其沉积响应十分复杂。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始新世发育两幕裂陷(Ⅰ幕和Ⅱ幕),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偏转可能诱导了主干断层的差异活动,致使裂陷中心从南向北发生迁移。研究表明陆丰凹陷两幕次裂陷旋回的构造沉积响应差异明显:(1)裂陷Ⅰ幕初始断陷阶段断层位移量相对较小,湖盆表现为“浅盆”特征,而裂陷Ⅱ幕早期阶段快速形成规模大、活动性强的边界断层,湖盆则快速进入深湖环境;(2)裂陷Ⅰ幕初始断陷阶段厚度中心小且较为分散,而裂陷Ⅱ幕早期阶段厚度中心规模大,较为统一;(3)裂陷Ⅰ幕初始强烈断陷阶段以陡坡带、转换带和缓坡带侧向水系供源为主,而裂陷Ⅱ幕早期轴向水系占据主导。在伸展应力方向偏转的多幕裂谷盆地,晚期裂陷幕往往以特定的边界断层迅速生长和复活为特征。近似垂直于新的应力场方向的先存断层则优先活动,在该地区的位移量快速达到最大,这促进了大型轴向供源体系的形成;而未复活断层控制的地区构造沉降弱,继承了早期裂陷结束时长轴水系供源的格局,具有整体“富砂”的沉积特征。以上认识对珠江口盆地及其他多幕裂陷盆地演化分析及砂体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幕裂陷 断层活动 沉积物分散 始新统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陆丰凹陷古近系构造-沉积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30
14
作者 米立军 张向涛 +3 位作者 汪旭东 雷永昌 余一欣 于福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陆丰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古近系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南北差异性影响油气成藏和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始新世陆丰凹陷沉降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其中文昌组沉积期陆丰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较强,并向北依次减弱;恩平组沉积期陆丰北... 陆丰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古近系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南北差异性影响油气成藏和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始新世陆丰凹陷沉降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其中文昌组沉积期陆丰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较强,并向北依次减弱;恩平组沉积期陆丰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最强,并向南依次减弱。陆丰凹陷沉积充填受构造演化控制也表现出平面迁移特征,从文昌组沉积期至恩平组沉积期,沉积中心由南往北迁移,陆丰南地区主要发育文昌组深湖泥岩,陆丰北地区则发育恩平期深湖泥岩。在构造-沉积作用的共同控制下,陆丰凹陷发育了旁生侧储式、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等3种典型的源储配置关系。针对陆丰凹陷构造-沉积的平面迁移特征,根据"富洼找优、差异勘探"的思路,建议在陆丰南地区深挖油区潜力,在陆丰北新区加快勘探进程,优选有利二级构造带进行整体解剖并择优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古近系 构造活动 沉积体系 油气成藏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陆丰北地区构造特征及恩平组勘探方向 被引量:11
15
作者 朱定伟 张向涛 +2 位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杨亚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3,共10页
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珠江口盆地陆丰北地区的断裂体系和洼陷结构,探讨了恩平组的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北地区断裂系统具有典型的上、下双层结构,发育伸展型和张扭型2种应力类型的断裂组合样式;... 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珠江口盆地陆丰北地区的断裂体系和洼陷结构,探讨了恩平组的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北地区断裂系统具有典型的上、下双层结构,发育伸展型和张扭型2种应力类型的断裂组合样式;文昌期发育地堑式的陆丰07洼,恩平期发育半地堑式的惠州05洼和惠州11洼,厚度和面积均较大。陆丰凹陷控洼断裂在古近纪具有“翘翘板”的特点,即从早文昌期到晚恩平期活动强度整体向北迁移;陆丰北地区恩平期物源主要来源于西北侧和东边,以长轴断槽式源 汇体系和沟谷源 汇体系为主要物源通道,其中在恩平早期广泛发育中深湖相沉积,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而恩平晚期裂陷作用减弱,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相比陆丰南勘探成熟区的恩平组具有更好的储盖组合条件;惠州05底辟构造带和洼陷区的陡坡带发育大量的断背斜、断鼻和断块,是陆丰北地区探索恩平组勘探潜力可以优先开展评价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北地区 断裂系统 洼陷结构 恩平组 勘探潜力与方向
下载PDF
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的沉积相研究——以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江宁 全志臻 +4 位作者 彭光荣 张青林 雷永昌 徐颖晶 程卫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油气勘探与开发实践表明,在少井、无井及低分辨率地震资料的海域,利用地震沉积学的方法和技术,可有效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刻画沉积体系演化规律,这是陆相断陷湖盆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油气勘探与开发实践表明,在少井、无井及低分辨率地震资料的海域,利用地震沉积学的方法和技术,可有效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刻画沉积体系演化规律,这是陆相断陷湖盆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为例,在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基于高分辨率处理地震资料,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以体系域旋回为单位,结合单井的岩性资料,利用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及定量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始新统文昌组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研究,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地层岩性与地震极性关系,并对已钻井开展岩石物理分析,最终在SQ2筛选不同时期切片,雕刻了文二段沉积时期,东、西两侧向湖盆推进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体系展布和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番禺4洼 地震沉积学 地层切片 90°相位转换
下载PDF
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在古近系复杂构造区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肖张波 张素芳 +3 位作者 雷永昌 孙阳子 贾连凯 佘清华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1-982,共12页
陆丰南古近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地层接触关系复杂,解释难度大。常规窄方位采集数据的不足,导致中深层地层的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连续性差,完全依赖重处理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目标评价的需求,如何改善古近系中深层地层的... 陆丰南古近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地层接触关系复杂,解释难度大。常规窄方位采集数据的不足,导致中深层地层的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连续性差,完全依赖重处理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目标评价的需求,如何改善古近系中深层地层的成像是目前勘探的关键。首次在南海东部针对古近系地层采用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勘探,对比分析深沉放双方位三维与常规三维地震的采集参数,明确了深拖平缆双方位资料具有丰富的低频信号及照明优势。采用双方位联合速度建模及双方位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联合成像,解决双方位速度差异问题,提高速度建模精度,实现了双方位三维地震资料的融合处理。资料成果表明,新资料低频端信息更丰富,深层断面成像更加清晰,断裂样式和交切关系更可靠;地层接触关系及砂体边界刻画改善明显。勘探实践证实: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有效改善了古近系复杂构造的成像,在精细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推动了该区的勘探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深沉放 双方位 联合成像 各向异性 复杂断裂 地层岩性圈闭
下载PDF
陆丰南地区断拗转换界面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阙晓铭 雷永昌 +1 位作者 张向涛 邱欣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43-3954,共12页
珠江口盆地经历裂陷阶段向拗陷阶段的转变,同期沉积地层记录了该构造变革和沉积演化过程,为厘定断拗转换界面提供了可能。基于地震反射、沉积旋回特征,识别出陆丰南地区恩平组内部存在全区可追踪对比的构造沉积转换面——T72界面,也是... 珠江口盆地经历裂陷阶段向拗陷阶段的转变,同期沉积地层记录了该构造变革和沉积演化过程,为厘定断拗转换界面提供了可能。基于地震反射、沉积旋回特征,识别出陆丰南地区恩平组内部存在全区可追踪对比的构造沉积转换面——T72界面,也是区分上下恩平组界面。对陆丰13洼洼间隆钻井LFA开展上下恩平组碎屑锆石U-Pb定年、重矿物组分、元素分析,提出恩平组T72界面上下地层物源体系发生转变。结合区域沉积充填特征,表明陆丰南地区T72界面为断-拗转换界面。具体表现为:下恩平组沉积期湖盆继承文昌期裂陷盆地特征,湖盆水体较深,物源主要为盆地内部的中生代基底凸起,沉积层序明显受盆内低凸起控制,在盆内低凸起四周发育一系列近源的辫状河三角洲,井区主要接受来自惠陆低凸起物源;上恩平组沉积期间,湖盆进入断拗过渡期,湖盆扩大、水体变浅,盆内低凸起四周的断裂活动减弱,沉积层序逐渐向盆内低凸起超覆,盆外太古宙—古生代物源组分供给不断加强,近源的三角洲砂体逐渐向远源的浅水三角洲砂体转化,同时发育宽广的滨浅湖环境,原供给物源的惠陆低凸起为水体淹没,井区接受了北部隆起外的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南地区 断拗转换期 锆石U-PB年龄 物源转换 沉积充填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断层封堵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超群 雷永昌 +1 位作者 邱欣卫 肖张波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1,共8页
珠江口盆地断圈构造整体勘探的成功率不高,而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断圈钻探成功率尤为重要。近年来,进展主要体现在考虑地应力因素、定量评价泥岩涂抹、考虑断面立体形态等方面。以陆丰凹陷A油田典型断圈构造为例,采用上述新的技术... 珠江口盆地断圈构造整体勘探的成功率不高,而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断圈钻探成功率尤为重要。近年来,进展主要体现在考虑地应力因素、定量评价泥岩涂抹、考虑断面立体形态等方面。以陆丰凹陷A油田典型断圈构造为例,采用上述新的技术手段,开展了断层封堵性综合评价,剖析原因认为,断面应力、断面SGR值以及断貌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断块的成败,为类似断圈的勘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堵 断面应力 SGR 泥岩涂抹 断貌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东洼文二段沉积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贺勇 张向涛 +3 位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谢世文 佘清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50,共11页
本文主要通过井壁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粒度分析,结合测录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对陆丰13东洼走向斜坡带文二段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沉积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走向斜坡控制下,文二段沉积受东部物... 本文主要通过井壁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粒度分析,结合测录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对陆丰13东洼走向斜坡带文二段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沉积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走向斜坡控制下,文二段沉积受东部物源影响最大,主要发育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相,其中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油气成藏有利位置,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与河口坝砂体,砂岩岩性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具有较高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文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席状砂常与三角洲平原泥、沼泽泥、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泥、前三角洲泥及湖相泥岩交互叠置出现,易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文二段自下而上、自东向西可划分为3个期次的前积朵叶体,而且在物源通道、沉积体系及前积作用的共同影响和控制下,沉积过程中各期次前积朵叶体的沉积主体位置不断发生着迁移和变化,进而影响每一期次砂体的展布,并最终控制油层的发育和分布。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陆丰地区古近系油气勘探的目标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13东洼 走向斜坡带 文二段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 储盖组合 油气成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