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某钡渣酸浸渣浮选实验
1
作者 李德伟 代文治 +2 位作者 李杰 李嘉欣 聂光华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1期207-210,共4页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钡渣为有毒固废,大量钡渣堆存严重危害环境且对国土资源造成巨大浪费。酸性浸出钡渣中酸溶钡是钡渣无害处理及回收钡最佳途径之一。论文采用浮选工艺回收富集钡渣酸浸尾渣中硫酸钡,以期实现综合回收钡...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钡渣为有毒固废,大量钡渣堆存严重危害环境且对国土资源造成巨大浪费。酸性浸出钡渣中酸溶钡是钡渣无害处理及回收钡最佳途径之一。论文采用浮选工艺回收富集钡渣酸浸尾渣中硫酸钡,以期实现综合回收钡渣中钡资源。浮选回收钡渣酸浸渣实验研究,在碳酸钠用量2000 g/t,硅酸钠用量500 g/t以及油酸钠用量3000 g/t的条件下,通过一次粗选、四次精选、两次扫选的浮选闭路流程,获得重晶石精矿品位85.38%、回收率69.35%的浮选指标,精矿产品达到工业生产碳酸钡用料重晶石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加工工程 钡渣 酸浸渣 浮选 重晶石
下载PDF
野马追的现代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
2
作者 王辰晖 姜婉茹 +2 位作者 李德伟 白晓林 李宁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19-631,661,共14页
目的 为野马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支撑和研究思路,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对野马追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整理总结。结果 系统总结了野马追的植物基源、产地、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和质量评价研究,并... 目的 为野马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支撑和研究思路,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对野马追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整理总结。结果 系统总结了野马追的植物基源、产地、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和质量评价研究,并对其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结论 野马追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但应用时间较短,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马追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临床应用 质量评价标准
下载PDF
铝电解废旧阴极酸浸液除氟回收锂工艺研究
3
作者 李德伟 汪金良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9,共7页
铝电解废旧阴极经过硫酸浸出得到了含有Na、Li、Al、F等有价元素的浸出液,具有回收价值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二次污染。采用冰晶石结晶法两次除氟,除氟后回收锂。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pH=9、n(Al):n(F)=1∶6、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90... 铝电解废旧阴极经过硫酸浸出得到了含有Na、Li、Al、F等有价元素的浸出液,具有回收价值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二次污染。采用冰晶石结晶法两次除氟,除氟后回收锂。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pH=9、n(Al):n(F)=1∶6、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90 min、晶种添加量为0.8 g/L时,溶液中残氟浓度为48 mg/L,一次除氟率为98.15%,锂除去率为1.38%;经过二次除氟后,溶液中氟的浓度为49 mg/L,二次除氟率为85.12%,锂除去率为2.13%;经过两次除氟后,氟总除去率为99.38%,锂总除去率为1.31%;制备出的Li_(2)CO_(3)纯度大于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废旧阴极 冰晶石 碳酸锂 结晶 除氟
下载PDF
Pentacam TNP在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臧馨怡 毛世兰 +4 位作者 谢晋 刘晓敏 李德卫 元静 代云海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46-650,共5页
目的:评估Pentacam系统角膜净屈光力(TNP)模式3 mm环的角膜曲率值联合SRK/T公式[简写为TNP 3 mm(SRK/T)]预测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07/2021-12 LASIK或PRK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患者3... 目的:评估Pentacam系统角膜净屈光力(TNP)模式3 mm环的角膜曲率值联合SRK/T公式[简写为TNP 3 mm(SRK/T)]预测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07/2021-12 LASIK或PRK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患者35例50眼。术前使用TNP 3 mm(SRK/T)计算IOL度数50眼,使用Barrett True-K公式计算IOL度数34眼,使用Olsen 2公式计算IOL度数41眼,每例患者术前至少使用2种公式计算IOL度数,记录患者术后3 mo实际屈光度。比较三种测算方法下IOL度数的预测误差(PE),分析PE在±0.5、±1.0 D以内的患眼比例。结果:术后3 mo,TNP 3 mm(SRK/T)、Barrett True-K、Olsen 2 PE分别为-0.02±0.63、-0.54±0.80、0.25±0.80 D(P<0.001),PE在±0.5 D内患眼分别为66%(33/50)、44%(15/34)、37%(15/41)(P<0.05);PE在±1.0 D内患眼分别为88%(44/50)、71%(24/34)、80%(33/41)(P>0.05)。结论:Pentacam TNP 3 mm(SRK/T)法操作简便,预测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IOL度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TNP SRK/T 预测误差
下载PDF
我国农田土壤微塑料和重金属污染现状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仲子文 李冰 +8 位作者 李彦 李德伟 刘延美 颜晓 刘宾绪 刘兆东 王艳芹 孙斌 薄录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5-172,共8页
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健康的农田土壤不仅是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目前关于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关于农田土壤微塑料丰度的报道差异较大。我国农田土壤重... 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健康的农田土壤不仅是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目前关于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关于农田土壤微塑料丰度的报道差异较大。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与微塑料污染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可使其产生富集效应,可能增加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重金属被吸附后可随着微塑料进行迁移转化,通过解吸作用向环境中释放,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由于农田土壤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微塑料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耦合后的毒性效应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对我国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分布和迁移规律及两者的作用关系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为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微塑料 重金属 污染防控
下载PDF
Temporal-Spatial Structure of Intraplate Uplif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21
6
作者 li de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05-134,共30页
The intraplat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ok place on the basis of breakup and assembly of the Precambrian supercontinent, and southward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of the Proto-, Paleo-, Meso- and Neo-Tethy... The intraplat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ok place on the basis of breakup and assembly of the Precambrian supercontinent, and southward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of the Proto-, Paleo-, Meso- and Neo-Tethys during the Caledonian, Indosinian, Yanshanian and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s. The intraplat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nderwent the early stage of intraplate orogeny characterized by migrational tectonic uplift,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 during 180-7 Ma, and the late stage of isostatic mountain building characterized by pulsative rapid uplift, vertical movement and geographical processes since 3.6 Ma.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intraplate orogeny with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s a regular transition from the northern part through the central part to the southern part during 180-120 Ma, 65-35 Ma, and 25-7 Ma respectively, with extensive intraplate faulting, folding, block movement, magmatism and metallogenesis. Simultaneous intraplate orogeny and basin formation resulted from crustal rheological stratification and basin-orogen coupling that was induced by lateral viscous flow in the lower crust. This continental dynamic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lateral flow of hot and soft materials within the lower crust because of slab dehydration and melted mantle upwelling above the subducted plates during the southward Tethyan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processes or asthenosphere diapirism. Intraplate orogeny and basin formation were irrelevant to plate collis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a whole was actually formed by the isostatic mountain building processes since 3.6 Ma that were characterized by crust-scale vertical movement, and integral rapid uplift of the plateau, accompanied by isostatic subsidence of peripheral basins and depressions, and great changes in topography and environment. A series of pulsative mountain building events, associated with gravity equilibrium and isostatic adjustment of crustal materials, at 3.6 Ma, 2.5 Ma, 1.8-1.2 Ma, 0.9-0.8 Ma and 0.15-0.12 Ma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omposite orogenic belt by unifying the originally relatively independent Himalayas, Gangdise, Tanghla, Longmenshan, Kunlun, Altyn Tagh, and Qilian mountain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lete Qinghai-Tibet Plateau with a unified mountain root after Miocene uplift of the plateau as a w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plate orogeny isostatic mountain building lower crust flow basin-orogen coupling tectonic evolut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Tectonic Landform of Quaternary Lak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e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3
7
作者 WANG An WANG Guocan +2 位作者 li dewei XIE Defan liU Dem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21-129,共9页
The Hohxil region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ccupied by numerous plateau lakes, which have long been inferred as being tectonic products. However, so far little evidence has been found to support this t... The Hohxil region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ccupied by numerous plateau lakes, which have long been inferred as being tectonic products. However, so far little evidence has been found to support this tentative inference. Field survey and morphotectonic analysis of TM satellite images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Hohxil region revealed that Kusai Lake and Yelusu Lake are S- shaped pull-apart basins, which were dominated by left strike-slip master faults trending WNW-ESE. The pull-apart distances of the two lakes are analyzed to be 〈15-20 km and 15 km respectively. Based on studies of the faulting rate, the initiation ages of the pull-apart basins are suggested to be approximately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The pull-apart basin tectonics is further regarded as a common mechanism for the widely distributed large lake basins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pull-apart basins and their substantial intra-block slip suggest that a sinistral shear stress,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he distinguished strike-slip faults, has been imposed on across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us, the intra-block slip may be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Plateau crustal material in accommodating the ongoing continent-continent convergence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The revelation of pull-apart tectonics within the Plateau hinterland provides field evidence and a possible style of deformation for the newly proposed continuous deformation by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measurement across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 model, with respect to systematic tectonic landform development, for pull- apart basins is finally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pull-apart basin QUATERNARY tectonic landform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不同甘蔗品种主茎与一级分蘖茎的生长表现简报
8
作者 罗亚伟 覃振强 +3 位作者 李德伟 李涛 梁阗 高轶静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3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甘蔗品种主茎与一级分蘖茎的生长表现及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影响,为甘蔗高产高糖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桂糖29号、桂糖42号、桂糖44号、桂糖49号、桂柳05136和新台糖22号新植蔗为试材,比较各品种主茎与一级分蘖茎... [目的]探讨不同甘蔗品种主茎与一级分蘖茎的生长表现及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影响,为甘蔗高产高糖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桂糖29号、桂糖42号、桂糖44号、桂糖49号、桂柳05136和新台糖22号新植蔗为试材,比较各品种主茎与一级分蘖茎伸长期株高生长量及成熟期株高、茎径、单茎重和锤度等农艺性状。[结果]不同甘蔗品种伸长期主茎株高均大于一级分蘖茎,其中桂糖42号、桂柳05136和新台糖22号前期生长较快,主茎与分蘖茎株高差异显著;桂糖29号、桂糖44号和桂糖49号主茎和一级分蘖茎伸长中期生长较快,后期与桂糖42号、桂柳05136、新台糖22号的生长差异逐渐缩小。成熟期各品种主茎株高、茎径和单茎重均大于一级分蘖茎,株高除桂柳05136、茎径除桂糖49号、单茎重除桂糖44号外,主茎与一级分蘖茎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品种主茎单茎重分别比一级分蘖茎提高了19.31%~41.73%,其中桂糖42号增幅最大,达41.73%,桂柳05136增幅最小,为19.31%;各品种主茎锤度均大于或等于一级分蘖茎,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桂糖42号、桂柳05136和新台糖22号伸长前期生长快、封行早,可适当加大下种量,确保基本苗;而桂糖29号、桂糖49号和桂糖44号生长慢、封行迟,可适当减少下种量,促早期分蘖,以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主茎 分蘖 农艺性状
下载PDF
The Discovery of Deep High-Resistivity Block and Inadequately Consolidated Magma Chambers in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9
作者 YU Nian WANG Xuben +3 位作者 HU Xiangyun li dewei DENG Fangjin CAI Xue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161-1162,共2页
Objective The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belongs to one of the main Late Yanshanian-Himalay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s in the Sanjiang... Objective The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belongs to one of the main Late Yanshanian-Himalay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s in the Sanjiang area. Many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geophysics of this region, and many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deep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of the region, especially using the magnetotelluric (MT) sounding technique. Howe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is on The Discovery of Deep High-Resistivity Block and Inadequately Consolidated Magma Chambers in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in that
下载PDF
Slit2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10
作者 田乐 李德卫 +1 位作者 谢立信 周庆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6-226,共11页
目的探讨Slit引导配体2(Slit2)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60只SPF级5~6周龄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Slit2注射组,每组20只。糖尿病模型组和Slit2... 目的探讨Slit引导配体2(Slit2)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60只SPF级5~6周龄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Slit2注射组,每组20只。糖尿病模型组和Slit2注射组小鼠采用链脲霉素腹腔内注射法建立糖尿病模型。构建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模型,Slit2注射组于造模后即刻结膜下注射Slit2重组蛋白,糖尿病模型组小鼠结膜下注射等容量PBS,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采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法观察小鼠角膜上皮缺损后24、48和72 h愈合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中Slit2及其相关受体mRNA的表达;采用角膜铺片β-tubulinⅢ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角膜神经形态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中Slit2的表达分布及修复的角膜上皮中Slit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苏氨酸蛋白激酶(AK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Ki67的表达。将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系(TKE2)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和Slit2干预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EGFR/EGFR、p-AKT/AKT、p-ERK/ERK和β-catenin的表达;取高糖培养的TKE2,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0.01、0.1和0.5μg/ml Slit2处理10 min及0.5μg/ml的Slit2处理前和处理后10、20、30、60、120 min时p-EGFR/EGFR和p-AKT/AKT的表达。原代培养各组小鼠三叉神经节(TGs)细胞,采用β-tubulinⅢ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Slit2对于TGs细胞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角膜上皮刮除后48 h和72 h,与正常对照组和Slit2注射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速度明显减慢。糖尿病模型组小鼠正常角膜上皮中Slit2及其Robo1、Robo2、Robo4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模型组损伤修复的角膜上皮中Slit2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弱于正常对照组。角膜铺片神经荧光染色显示,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角膜上皮损伤后7 d Slit2注射组角膜神经丛致密,神经纤维数量增多且分布均匀,神经末梢可见较多分支。正常对照组和Slit2注射组修复的角膜上皮中p-EGFR、p-ERK、β-catenin和Ki67荧光明显强于糖尿病模型组。高糖组TKE2细胞内p-EGFR/EGFR、p-AKT/AKT和β-catenin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Slit2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lit2处理高糖培养TKE2细胞后10 min,p-EGFR/EGFR和p-AKT/AKT的相对表达量较处理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Slit2质量浓度的增加,TKE2细胞中p-EGFR/EGFR和p-AKT/AKT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Slit2质量浓度为0.5μg/ml时对EGFR和AKT信号通路的活化作用最明显。高糖组体外培养的TGs突触长度为(40.52±5.44)μm,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的(72.14±9.48)μm和Slit2注射组的(73.04±4.6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lit2通过激活EGFR信号通路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上皮发挥保护作用,并通过增加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促进TGs细胞轴突生长,发挥神经保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 角膜上皮细胞 三叉神经节 糖尿病角膜病变
下载PDF
乐清湾贝类群落组成及其粒径谱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明智 蒋日进 +4 位作者 陈峰 李德伟 印瑞 周永东 梁静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7-788,共12页
为了解乐清湾贝类资源情况及群落稳定性特征,基于2016—2017年乐清湾定点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乐清湾贝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并首次建立乐清湾海域贝类生物量粒径谱与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结果显示:1)本次共采... 为了解乐清湾贝类资源情况及群落稳定性特征,基于2016—2017年乐清湾定点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乐清湾贝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并首次建立乐清湾海域贝类生物量粒径谱与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结果显示:1)本次共采集到贝类共计45种,隶属于12目,25科,31属。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为乐清湾绝对优势种;2)资源密度表现为夏季最高,其次为春季,秋季与冬季次之;4个季节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3.26、1.61、0.45,3种多样性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3)ABC曲线显示乐清湾贝类的生物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4)乐清湾生物量粒径谱谱型复杂,优势种控制着生物量粒径谱的峰值,且与我国其他海域的结果也存在差异;5)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的斜率范围为-1.5539—-0.7373,在我国近海海域中属于偏低水平,表明营养循环水平较低。截距范围在16.673—21.597,高于我国其他海域,说明乐清湾贝类生产力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种类组成 资源密度 粒径谱 乐清湾
下载PDF
哨兵1号的对流层湿延迟变化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秋英 黄守凯 +4 位作者 李德伟 赵耀 张立国 张海平 李国伟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203-210,共8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气水汽反演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利用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提取对流层天顶湿延迟(ZWD,简称对流层湿延迟)的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覆盖济南及周边地区的哨兵1号卫星(Sentinel-1)数据为基础,采用欧洲中...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气水汽反演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利用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提取对流层天顶湿延迟(ZWD,简称对流层湿延迟)的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覆盖济南及周边地区的哨兵1号卫星(Sentinel-1)数据为基础,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全球气候的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计算对流层干延迟分量;再利用双线性插值方法统一干延迟分量与Sentinel-1的分辨率;然后通过差分数据处理实现InSAR干涉图相位中对流层湿延迟分量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Sentinel-1数据可以在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内有效提取对流层湿延迟;InSAR技术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技术探测的天顶方向对流层湿延迟变化趋势一致,且对流层湿延迟含量逐渐升高;2种探测手段的对流层湿延迟结果平均偏差为4.45~9.03 mm,最小偏差可达0.3 mm,二者相关系数为0.79。利用InSAR技术结合Sentinel-1等数据可以提取高精度、空间连续对流层湿延迟,可为大范围、空间连续的大气水汽反演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 哨兵1号 对流层湿延迟(ZW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气象再分析资料
下载PDF
废水中重金属的选择性去除与资源化回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畅子雯 邵鹏辉 +5 位作者 陈冀陶 杨利明 方俐俐 邵家创 李德伟 罗旭彪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共13页
重金属废水兼具环境、资源双重属性。研发废水中重金属的选择性去除与资源化回收技术是解决重金属污染、实现有价金属高质循环的关键。综述了近年来重金属选择性吸附和选择性电还原沉积领域的研究进展。针对选择性吸附技术,系统阐述了... 重金属废水兼具环境、资源双重属性。研发废水中重金属的选择性去除与资源化回收技术是解决重金属污染、实现有价金属高质循环的关键。综述了近年来重金属选择性吸附和选择性电还原沉积领域的研究进展。针对选择性吸附技术,系统阐述了空腔匹配和靶向配位两种选择性吸附机制,讨论了吸附功能材料的设计策略。针对选择性电还原沉积技术,综述了直接电还原和间接电还原回收手段,并分析了这两种手段在应用中的优劣势。此外,从抗复杂背景水质干扰、吸附剂的宏观塑型以及器件化设计3个维度讨论了重金属选择性去除技术的工程应用瓶颈。最后,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吸附 电沉积 选择性 资源化
下载PDF
中国与冈比亚过洋性渔业合作风险评价——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
14
作者 葛慧 汤建华 +3 位作者 李德伟 郭爱 施金金 朱文斌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6期14-20,共7页
中国与冈比亚建交历史悠久,中国与冈比亚开展过洋性渔业合作属于资源导向型境外投资,即中国获得官方许可在冈比亚专属经济区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冈比亚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非洲国家之一,对我国拓展海洋发... 中国与冈比亚建交历史悠久,中国与冈比亚开展过洋性渔业合作属于资源导向型境外投资,即中国获得官方许可在冈比亚专属经济区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冈比亚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非洲国家之一,对我国拓展海洋发展空间、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中国与冈比亚过洋性渔业合作进行风险评价,研析合作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风险因素;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中国与冈比亚过洋性渔业合作风险预警模型,厘清风险因素的主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冈比亚过洋性渔业合作风险系数属于中等偏上,即存在较大风险;合作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主体风险因素、生产风险因素、市场风险因素、技术风险因素、政策风险因素。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中国与冈比亚过洋性渔业合作有序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地规避和防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洋性渔业 模糊综合评判法 合作风险 国际渔业合作 远洋渔业
下载PDF
尿素硝酸铵溶液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潮土氮素积累的影响
15
作者 马荣辉 薄录吉 +6 位作者 杨武杰 李德伟 李彦 董亮 郭跃升 付龙云 刘兆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86,共7页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对照(CK,不施氮肥)、尿素处理(U,纯N 240 kg/hm^(2))、尿素硝酸铵溶液处理(UAN,纯N 240 kg/hm^(2))、80%UAN处理(80%UAN,纯N 192 kg/hm^(2))和80%UAN配施双氰胺处理(80%UAN+DCD,DCD用量为12 kg/hm^(2))共5个处理,研究...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对照(CK,不施氮肥)、尿素处理(U,纯N 240 kg/hm^(2))、尿素硝酸铵溶液处理(UAN,纯N 240 kg/hm^(2))、80%UAN处理(80%UAN,纯N 192 kg/hm^(2))和80%UAN配施双氰胺处理(80%UAN+DCD,DCD用量为12 kg/hm^(2))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用量UAN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潮土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U处理和UAN各处理间玉米穗长、行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但UAN各处理株高均显著高于U处理。U及UAN各处理间玉米总吸氮量无显著差异,但U、UAN处理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显著低于80%UAN和80%UAN+DCD处理。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U>UAN>80%UAN+DCD>80%UAN。UAN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施氮处理,80%UAN+DCD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高于80%UAN处理。各施氮处理土壤铵态氮积累量为0.10~0.73 kg/hm^(2),UAN处理积累量最高,80%UAN+DCD处理最低;各施氮处理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为5.70~9.19 kg/hm^(2),U处理积累量最高,80%UAN处理最低。等氮量投入条件下,氮肥形态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无显著影响;80%UAN及添加DCD可显著提高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UAN减量及配施DCD可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迁移积累。综合农学和环境效应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UAN减量20%配施DCD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硝酸铵溶液 双氰胺 硝态氮 玉米 氮素利用率 氮素积累量
下载PDF
贵州某钡渣盐酸浸出回收钡离子实验研究
16
作者 李德伟 代文治 +2 位作者 李杰 李嘉欣 聂光华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74,共5页
大量钡渣堆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对钡渣采用盐酸浸出,能有效回收钡渣中剩余可溶性钡盐,还能大大减少钡渣对环境的危害,是一种较好的利用钡渣的方法。本文通过实验,得出了较好的钡渣盐酸浸出条件,在钡渣磨矿细度为-0.074 mm 80%,... 大量钡渣堆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对钡渣采用盐酸浸出,能有效回收钡渣中剩余可溶性钡盐,还能大大减少钡渣对环境的危害,是一种较好的利用钡渣的方法。本文通过实验,得出了较好的钡渣盐酸浸出条件,在钡渣磨矿细度为-0.074 mm 80%,盐酸浓度为3 mol/L,浸出固液比为1∶7,浸出时间为2 h,浸出温度为40℃,浸出搅拌速度480 r/min时,得到了较佳的钡离子浸出率,钡离子总浸出率达到了38.88%,仅考虑可溶性钡盐时,钡离子浸出率达到9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钡渣 浸出 钡离子 重晶石 浸出率
下载PDF
多房棘球绦虫基因组DNA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17
作者 王明坤 孜比姑·肉素 +4 位作者 李德伟 余倩 李静 张传山 王慧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875-880,886,共7页
目的综合比较95℃水浴法、碱裂解法及离心柱法提取多房棘球绦虫虫体基因组DNA的质量差异,筛选出适用于PCR鉴定多房棘球绦虫线粒体DNA分型的DNA提取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适量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Protoscoleces,PSCs)、囊壁组织样本为... 目的综合比较95℃水浴法、碱裂解法及离心柱法提取多房棘球绦虫虫体基因组DNA的质量差异,筛选出适用于PCR鉴定多房棘球绦虫线粒体DNA分型的DNA提取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适量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Protoscoleces,PSCs)、囊壁组织样本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95℃水浴法、碱裂解法及离心柱法提取虫体样本中的基因组DNA,检测其浓度与A260/A280比值,并以提取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多房棘球绦虫核基因延伸蛋白样蛋白(Ezrin/radixin/moesin-like protein,elp)和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ob)、NADH脱氢酶亚基2(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2,nad2)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cox1)的片段,综合比较3种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扩增效果。结果3种方法均可从PSCs中提取出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核酸定量结果显示离心柱法提取的基因组DNA A260/A280比值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加样模板总量一致的情况下,以离心柱法提取的PSCs DNA为模板扩增的cob、nad2和cox1基因产物电泳条带清晰、明亮,片段长度准确;而使用95℃水浴法和碱裂解法提取的PSCs基因组DNA仅有效扩增出cob基因条带。通过离心柱法提取的囊壁组织DNA为模板仅扩增出elp基因片段,小鼠组织基因组DNA未扩增出任何虫体的目的基因片段。结论使用离心柱法从多房棘球绦虫PSCs中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最佳,能够有效扩增出虫体线粒体基因片段,且无宿主来源细胞的污染,可满足后续实验室对多房棘球绦虫不同虫株的基因型鉴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原头节 囊壁 基因组DNA 提取
下载PDF
Transformer网络在大地电磁反演成像中的应用
18
作者 刘高村 王绪本 +2 位作者 袁崇鑫 李德伟 谢卓良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484-496,共13页
传统大地电磁反演通常是基于确定性梯度的迭代求解,不仅需要大量时间计算雅可比矩阵,还依赖于初始模型的输入和正则化因子等参数的设置。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引入机器学习方法以试图改善大地电磁反演,该方法不需要计算雅可比矩阵,不用输入... 传统大地电磁反演通常是基于确定性梯度的迭代求解,不仅需要大量时间计算雅可比矩阵,还依赖于初始模型的输入和正则化因子等参数的设置。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引入机器学习方法以试图改善大地电磁反演,该方法不需要计算雅可比矩阵,不用输入初始模型,训练好的网络仅需几毫秒就可实现反演成像。这里利用Google团队提出的Transformer神经网络经典框架搭建大地电磁数据和模型之间的映射网络,以9240组正演数据为样本,对Transformer网络参数进行训练。采用南非开源大地电磁数据,实现了由视电阻率图像到电阻率模型的反演成像。研究表明:①经训练后的Transformer网络可以较准确的反映出异常体位置和大小;②网络实现了简单的矩阵并行化运算,大幅度提高训练的效率,且成像效率高于传统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有限元正演 TRANSFORMER 多头注意力机制 反演成像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转辙机故障智能诊断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胜 韩承桓 +2 位作者 李孟娇 李德威 孙彤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8期113-115,118,共4页
转辙机是重要的铁路信号基础设备,在保障铁路列车运行安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采集的道岔动作电流及功率曲线数据,利用CNN(卷积神经网络)对数据故障特征提取及LSTM(长短时记忆网络)对时间序列数据处理的优势,... 转辙机是重要的铁路信号基础设备,在保障铁路列车运行安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采集的道岔动作电流及功率曲线数据,利用CNN(卷积神经网络)对数据故障特征提取及LSTM(长短时记忆网络)对时间序列数据处理的优势,建立基于CNN-LSTM的故障诊断模型。实验仿真表明,基于CNN-LSTM的故障诊断模型对转辙机的各类故障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准确率达93.32%,能有效地识别道岔故障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辙机 卷积神经网络 CNN-LSTM 故障诊断
下载PDF
日晒下不同颜色放蜂球对球内温度及螟黄赤眼蜂羽化出蜂的影响
20
作者 李德伟 罗亚伟 +2 位作者 黄杏 梁菊菊 覃振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2-1288,共7页
为明确不同颜色放蜂球在日晒条件下对球内温度及螟黄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3种不同颜色放蜂球在不同气温下日晒或蔗林遮阴对球内温度的影响,在31℃高温日晒下球内温度和赤眼蜂羽化率变化,及放蜂球颜色对其球内羽化蜂出球率的... 为明确不同颜色放蜂球在日晒条件下对球内温度及螟黄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3种不同颜色放蜂球在不同气温下日晒或蔗林遮阴对球内温度的影响,在31℃高温日晒下球内温度和赤眼蜂羽化率变化,及放蜂球颜色对其球内羽化蜂出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直晒下棕色放蜂球内温度最高,其次是红色球和白色球,球内温度均大于环境温度,在23℃~31℃的气温下日晒,球外气温均未超过38℃,球内温度5~10min后急剧上升;白色、红色、棕色放蜂球内温度分别比球外温度高0℃~11.2℃、1℃~12.5℃、1.5℃~20.2℃。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日晒时气温、放蜂球颜色及日晒时间对放蜂球内温度均具有显著影响。蔗田遮阴下白色、红色放蜂球的球内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不显著。3种颜色放蜂球在31℃下日晒5 min,球内温度可升至45℃以上,但球内赤眼蜂的羽化率与26℃室内的球内赤眼蜂羽化率相比无显著差异;日晒超过10 min时,红色、棕色球内赤眼蜂羽化率显著低于白色球的,日晒超过30 min后球内赤眼蜂羽化率显著降低;直晒超过60 min,放蜂球内的赤眼蜂羽化率为0;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高温直晒时间与放蜂球颜色对球内赤眼蜂羽化率均有显著影响。放蜂球颜色对球内羽化蜂出球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将为改良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合理确定放蜂时的气温和放蜂球颜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螟黄赤眼蜂 日晒高温 放蜂球 植保无人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