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青海祁连山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芳菲 李丽 +9 位作者 吴巩胜 袁磊 孟春林 国洪艳 周跃 马存新 高雅月 薛亚东 李迪强 代云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02-2209,共8页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日常巡护监测以及雪豹粪便、脚印等痕迹获得其分布点数据并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人为干扰等关键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青海祁连山区域雪豹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密度、降雨和海拔是影响雪豹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适宜生境总面积为13935.98 km^(2),占研究区域的37%,而大约48%的适宜生境分布在保护区外。现有功能区下雪豹保护的关键区域为位于保护区中部及西北部区域的祁连山中段疏勒南山-托勒南山区域,另有部分最适宜区位于保护区管辖范围之外的祁连县北部的沙龙滩管护站、托勒河源管护站及瓦乎斯管护站所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3S技术 生境 最大熵(MAXENT)模型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两种高寒草甸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卢慧 赵珩 +4 位作者 盛玉钰 丛微 王秀磊 李迪强 张于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080-8087,共8页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揭示青藏高原独特的微生物地理区系和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子生态网...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揭示青藏高原独特的微生物地理区系和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的土壤原核生物的群落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3145个OTUs,可分为2个古细菌类群和33个已知的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土壤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累计超过79%;高寒草甸原核生物的多样性高于高寒沼泽化草甸,两种草甸类型原核生物群落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高寒草甸网络具有较长的平均路径距离和较高的模块性,使其比高寒沼泽化草甸网络更能抵抗外界环境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分析结果均表明,土壤p H值是影响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所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变化对于评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特征在不同的高寒草甸土壤中具有显著差异,了解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能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通量测序 原核生物群落 高寒草甸
下载PDF
基于斑块尺度的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宇 李丽 +1 位作者 李迪强 吴巩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784-3791,共8页
基于斑块尺度的生境适宜性研究,可以通过物种分布的景观格局特征,推导出研究区的景观适宜性,有利于景观规划决策。研究首先分析农业用地对神农架川金丝干扰的阈值,其次采用泊松回归构建基于斑块尺度的包含植被类型、斑块特征和人为干扰... 基于斑块尺度的生境适宜性研究,可以通过物种分布的景观格局特征,推导出研究区的景观适宜性,有利于景观规划决策。研究首先分析农业用地对神农架川金丝干扰的阈值,其次采用泊松回归构建基于斑块尺度的包含植被类型、斑块特征和人为干扰特征的猴群分布模型,依据模型结果叠加道路适宜性分级图对川金丝猴适宜生境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农业用地干扰阈值为2000 m;(2)最优模型显示猴群偏好面积大、形状简单的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斑块,对农业用地具有回避性;(3)道路干扰已成为川金丝猴迁移的主要障碍,川金丝猴分布区受到的农业干扰较小,但其成为阻碍川金丝猴扩张分布区的屏障。建议神农架保护区全面开展道路与旅游景点对野生动物干扰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 斑块尺度 川金丝猴 人为干扰
下载PDF
基于卫星追踪定位技术的库姆塔格沙漠野骆驼生境利用和迁移规律 被引量:4
4
作者 薛亚东 李迪强 李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2-198,共7页
【目的】确定库姆塔格沙漠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和生境利用情况,识别野骆驼的迁移路径,为野骆驼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对策。【方法】利用卫星追踪定位技术,于2014—2016年在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对3峰野骆驼进行追踪监测,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野... 【目的】确定库姆塔格沙漠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和生境利用情况,识别野骆驼的迁移路径,为野骆驼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对策。【方法】利用卫星追踪定位技术,于2014—2016年在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对3峰野骆驼进行追踪监测,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利用内核法分析野骆驼对生境利用的情况。【结果】3峰野骆驼个体的家域面积分别为7596.44、8152.10、1162.17 km2;从季节来看,春季野骆驼平均活动范围最大,为902.79 km2,冬季次之,秋季和夏季最小;总体来说,3峰野骆驼的生境利用有所重叠,但不同个体对生境利用的主要区域有所差别;不同季节野骆驼的生境利用也有所不同,夏季均在较为凉爽的阿尔金山北麓活动,冬季并不是所有个体会聚集在温暖的阿奇克谷地活动;春、秋2季野骆驼的活动热点分布在水源点附近。野骆驼最快能在30 h内完成1次跨越库姆塔格沙漠的迁移,其迁移多数是在发情繁殖期间,尤其是末期的4月。【结论】通过对野骆驼生境利用的分析,可初步确定不同季节野骆驼集中利用的区域和迁移路线,这将为野骆驼及其生境保护管理提供依据。但本研究数据量偏少,需要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以期深入揭示野骆驼的生境需求和迁移活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生态系统 有蹄类 家域 季节性生境利用 繁殖期迁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进行索道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初步讨论
5
作者 李萍 李迪强 李广良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1期83-86,共4页
人们对到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的需求日渐强烈,国家公园的建设中也涵盖不少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览方式的选择是解决生态保护与游览的重要一环,游览索道作为游览方式之一,其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全过程管理的理念,从规划、设计、施... 人们对到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的需求日渐强烈,国家公园的建设中也涵盖不少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览方式的选择是解决生态保护与游览的重要一环,游览索道作为游览方式之一,其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全过程管理的理念,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4个阶段科学设计、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生态旅游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道建设 游览方式 全过程管理 生态保护 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人兽冲突现状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程一凡 薛亚东 +7 位作者 代云川 张宇 高雅月 周杰 李迪强 刘洪江 周跃 李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85-1393,共9页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了解国家公园内牧民对肇事野生动物的态度,为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规律、针对肇事动物制定防控措施以及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促进牧民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参...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了解国家公园内牧民对肇事野生动物的态度,为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规律、针对肇事动物制定防控措施以及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促进牧民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2014—2016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牧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和牧民对于野生动物的态度认知。调查分析发现:11月—次年3月是祁连县野生动物肇事高峰期,狼和雪豹是捕食家畜的主要动物;狼被牧民认为是肇事最严重的动物,而实际数据表明雪豹的肇事频次却要高于狼,这与两种动物生活习性以及保护等级有关,加之牧民对雪豹肇事的容忍度更高;天峻县相比祁连县,除了狼以外其棕熊肇事频次较高,牧民认为应当大力控制狼和棕熊的种群数量,因为棕熊除了捕食家畜,更会伤害牧民和破坏房屋,威胁到牧民的生活,雪豹则需要进一步保护;牧民一般会选择使用牧羊犬和强化圈舍来防止野生动物捕食家畜;羊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牧民主要经济收入,牧民对狼吃食羊无法容忍,棕熊入户直接掠食伤人现象目前频次不高,但需提前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祁连山国家公园 人兽冲突 态度和认知
下载PDF
人熊冲突缓解措施研究进展——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代云川 李迪强 +4 位作者 刘芳 张于光 张毓 姬云瑞 薛亚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310-8318,共9页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类型主要包括伤人、捕食牲畜、入侵房屋、损害庄稼、袭击蜂箱以及翻食垃圾。引发人熊冲突的原因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熊科动物种群数量上升、熊科动物生境质量下降、熊科动物自然食源周期性短缺、人类食物来源易获得性以及公众对肇事熊的容忍度下降有关。国际上已有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包括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以及政策导向性措施,然而,多数措施的制定仅停留在措施本身的技术层面上,缺乏对地方实际情况和冲突驱动因素的分析。西藏棕熊属于棕熊的一种稀有亚种,生活在靠近人类的中亚高海拔地区。在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类与西藏棕熊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协助制订有效的保育目标、解决区内人熊冲突问题,提出以下缓解建议:(1)缓解措施的制定需因地而异,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如地理环境、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2)冲突类型多样,防熊措施需持续更新与完善;(3)加强人类社会发展与熊科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熊科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4)加强棕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从棕熊生境质量、种群动态、自然食源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去深入挖掘人熊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而从根本上制定缓解措施,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熊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熊冲突 缓解措施 共存 西藏棕熊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下载PDF
人参种植对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丛微 喻海茫 +2 位作者 于晶晶 李迪强 张于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揭示人参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对防治人参连作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林地和由林地开垦耕种人参3a和4a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 揭示人参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对防治人参连作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林地和由林地开垦耕种人参3a和4a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林地和人参种植土壤微生物的主要优势类群。林地开垦种植人参后,土壤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土壤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显示不同种植a限人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Tax4Fun功能预测表明,人参种植后土壤微生物的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与信号转导功能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膜转运功能的相对丰度增加。典范对应分析(CCA)和Partial Mantel Test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全钾含量和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因此,林地开垦种植人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以及代谢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土壤速效钾、全钾含量和pH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障碍 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有机质 土壤PH 速效钾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4
9
作者 姬云瑞 余著成 +4 位作者 余杰 陈卓 童哲 李迪强 刘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18,共8页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以1 km^(2)的网格为单位放置红外相机,并在重点区域增加相机数量。最终共在89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14 906个相机日,获得独立照片4 ...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以1 km^(2)的网格为单位放置红外相机,并在重点区域增加相机数量。最终共在89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14 906个相机日,获得独立照片4 778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50种,包括19种兽类(隶属于5目12科)和31种鸟类(隶属于4目12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分别是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包括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分析结果显示,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兽类依次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鼬獾(Melogale moschata)、野猪(Sus scrof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鸟类依次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黄腹角雉、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本研究首次利用红外相机调查了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多样性,为保护区后期持续的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提供基线数据,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设计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特有种 黄腹角雉 黑麂 亚洲黑熊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片区 周边社区人熊冲突现状
10
作者 姬云瑞 张留栓 +6 位作者 黄湘元 唐建彦 刘增帅 李家华 杨维春 李迪强 刘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7-397,共11页
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与人类之间的冲突普遍存在。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熊冲突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因此研究人熊冲突现状是了解其发生机制并提出缓解冲突措施的基础。我们于2019年通过半... 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与人类之间的冲突普遍存在。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熊冲突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因此研究人熊冲突现状是了解其发生机制并提出缓解冲突措施的基础。我们于2019年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对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片区周边社区的79位居民进行了人熊冲突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亚洲黑熊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肇事类型按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破坏农作物(119起)、捕食家畜(43起)、损害蜂箱(40起)和伤人(5起)。亚洲黑熊造成受访者经济损失最多的肇事类型是捕食家畜(799200元),之后依次为损害蜂箱(309300元)和破坏农作物(298790元)。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周边社区亚洲黑熊肇事的高峰期是每年的7—9月。在高黎贡山东西两侧亚洲黑熊肇事特征明显不同:东坡以破坏农作物为主,而损害蜂箱在西坡最常见。居住在高黎贡山西坡的村民比在东坡的村民对亚洲黑熊持有更为消极的态度,但消极的态度没有导致他们对黑熊进行报复性捕杀。此外,在高黎贡山周边社区72.0%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当地有偷猎黑熊的事件,98.6%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熊产品交易事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未来也没有使用熊产品的意愿。本文分析了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片区周边社区人熊冲突的现状,探讨了人熊冲突的空间和时间格局,为在高黎贡山开展缓解人熊冲突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黑熊 损害 时空格局 态度 偷猎 半结构式访谈
下载PDF
Activity patterns and resource partitioning: seven species at watering sites in the Altun Mountains, China 被引量:4
11
作者 XUE Yadong li Jia +3 位作者 SAGEN Guli ZHANG Yu DAI Yunchuan li diqi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6期959-967,共9页
As part of a larger project to examine the richness and distribution of wildlife in Kumtag Desert area, we conducted camera trapping surveys during the period 2010–2012 at seven watering sites in an arid region of th... As part of a larger project to examine the richness and distribution of wildlife in Kumtag Desert area, we conducted camera trapping surveys during the period 2010–2012 at seven watering sites in an arid region of the Altun Mountains in western China. Information on activity patterns of the wild bactrian camel (Camelus ferus), kiang (Equus kiang), goitered gazelle (Gazella subgutturosa), argali (Ovis ammon), blue sheep (Pseudois nayaur), red fox (Vulpes vulpes), and wolf (Canis lupus) was obtained. We found that the wild camel, kiang, goitered gazelle, argali, and blue sheep were predominantly diurnal at watering sites, whereas red fox and wolf were nocturnal. Five herbivores partitioned the use of watering sites in a temporal manner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predation by carnivores. The wild camel was the dominant herbivorous species at the watering sites. The kiang, goitered gazelle, argali, and blue sheep displayed adaptive water use by altering spatial or temporal patterns based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wild camel,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interspecific strife. These results are suggestive of the differences in activity patterns that might modulate water partitioning by different species, and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integrated species and decisions regarding water development in the Altun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ra trapping COMPETITION desert animal interaction watering site niche partitioning
下载PDF
The diversity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the alpine meadow soil of Sanjiangyuan natural reserve in Tibet Plateau 被引量:4
12
作者 ZHANG Yuguang li diqiang +2 位作者 WANG Huimin XIAO Qiming liU Xued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0期1245-1254,共10页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o describe the diversity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Sanjiangyuan natural reserve in Tibet Plateau by investigating the molecular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irK and nosZ genes usi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o describe the diversity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Sanjiangyuan natural reserve in Tibet Plateau by investigating the molecular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irK and nosZ genes using PCR-RFLP and sequencing. Four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lpine meadow communities from over an altitude of 4600 m which had different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For the genes fragment of nirK and nosZ, the diverse PCR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lon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alysis and sequenced. A total of 253 nirK clones and 283 nosZ clones were received in four samples, and 78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of nirK and 120 OTUs of nosZ by the restriction enzymes MspI and RsaI digested.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owed that altitude and C/N ratio in soil may be the key factors to the denitrifying bacteria community. 36 nirK clones and 17 nosZ clones were sequenced, and their levels of nucleotide identity were from 69% to 98% and 57% to 97%, respectively. The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Clustal W and Mega softwares, and all the sequenced clones could be subdivided into 4 groups. Some of clone sequences were related to the nirK and nosZ genes belonging to three phylogenetic subdivisions (α-, β- and γ subclasses of the Proteobacteria), while most of the clon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s of the uncultured bacteria. The sequence distributions were not clear relating to the sample sites in the t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草甸 脱氮细菌 多样性 土壤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西藏高原
原文传递
Study on Habitat Forest Type and Plant Diversity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in Shennongji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13
作者 li Guangliang Xue Yadong +4 位作者 Zhang Yuguang Su Xiujiang Yan Jingyuan Wang Xiulei li diqiang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第3期32-33,共2页
The experimental plots in representative areas of the Shennongjia Nature Reserve were established.The forest communities in Shennongjia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WINSPAN.The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se plots were inv... The experimental plots in representative areas of the Shennongjia Nature Reserve were established.The forest communities in Shennongjia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WINSPAN.The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se plots were investigated to discern the pattern of species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Theα-diversity andβ- diversity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data collected. Theα-diversity of the tree layer peaked in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zone at low-elevation, theα-diversity of the shrub layer increased gradually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while theα-diversity of the herb layer peaked in mid-altitude.Theβ-diversity peaked at mid-elevations where the composition of edificatory species changed.The transition zone wa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ecies turn-over rate.The overall species richness peaked in mid-altitude.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 sound basis for reserv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as well as preservation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in this rese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HABITAT community structure Shennongji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