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根十字分牙法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在下颌阻生齿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杜文斌 张帅 +3 位作者 曹玮奇 姚国华 李尔涛 任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牙根十字分牙法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拔除下颌阻生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112例下颌阻生齿患者,根据患者病历号末尾奇偶数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6),对照组给予牙根十字分牙法拔牙,观... 目的:探讨牙根十字分牙法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拔除下颌阻生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112例下颌阻生齿患者,根据患者病历号末尾奇偶数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6),对照组给予牙根十字分牙法拔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观察两组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及生活质量等。结果:两组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侧口角至耳屏最下点的体表距离(Co-T)分别为(2.05±0.65)分和(10.40±0.80)mm,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张口受限程度较对照组轻(P<0.05),其0度比例为85.71%;观察组术后1周症状严重度量表(PoSSe)肿胀、疼痛和总分分别为(2.51±0.87)分、(3.12±0.97)分、(17.01±2.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龈沟液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分别为(5.50±0.84)ng/ml和(2.10±0.65)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槽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根十字分牙法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用于下颌阻生齿拔除术中有较好效果,可改善患者术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十字分牙法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 下颌阻生齿拔除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十字形分牙法对复杂下颌水平低位阻生齿拔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杜文斌 曹玮奇 +3 位作者 姚国华 张帅 李尔涛 任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128-131,共4页
目的:观察十字形分牙法对复杂下颌水平低位阻生齿拔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0年11月在笔者医院口腔门诊就诊的下颌阻生齿患者进行术前CBCT检查,选取下颌水平低位阻生且伴有牙根数目≥2或牙根膨大的定为复杂下颌水平低... 目的:观察十字形分牙法对复杂下颌水平低位阻生齿拔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0年11月在笔者医院口腔门诊就诊的下颌阻生齿患者进行术前CBCT检查,选取下颌水平低位阻生且伴有牙根数目≥2或牙根膨大的定为复杂下颌水平低位阻生齿的患者,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行常规微创拔除法,实验组行十字形分牙拔除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面部肿胀、张口度、干槽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持续时间分别为(42.18±3.11)min、(13.58±2.03)min,均短于对照组;术中VAS评分(3.73±0.68)分,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 d和术后3 d的面部肿胀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干槽症等发生率无明显差别(F=0.197)。结论:十字形分牙法对复杂下颌水平低位阻生齿拔除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损伤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水平低位阻生齿 十字形分牙法 并发症 微创拔牙法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Proton Resonant Properties in laNe via 17F+p and Its Astrophysical Implications for 14O(α,p)17F Stellar Reaction
3
作者 Hu Jun He Jianjun +34 位作者 Xu Shiwei Chen Zhiqiang Zhang Xueying Wang Jiansong Yu Xiangqing li Long Zhang liyong Yang Yanyun Ma Peng Wang Hongwei Tian Wendong Yuan Xiaohua Lu Wan Zhang Xueheng SuJun li ertao Hu Zhengguo Guo Zhongya n Xu Xing Lei Xiangguo Yu Yuhong Tang Shuwen Ye Ruiping Chen Jinda Jin Shilun Du Chengming Wang Shitao Ma Junbing liu Longxiang Bai Zhen Sun Zhiyu li Xiangqing Zhang Yuhu Zhou Xiaohong Xu Hushan 《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年报:英文版》 2009年第1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核天体物理 反应率 物理意义 恒星 共振线 质子 性质 能源生产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与Bt联用对黏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而涛 曹雅忠 +5 位作者 张帅 李克斌 李金桥 李晓峰 张海茹 尹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95-302,共8页
为明确昆虫病原线虫与Bt联用后对黏虫致病力的协同增效作用,本研究分别测定了自主分离获得的一种新嗜菌异小杆属线虫Heterorhabditis sp.(LF)和实验室保存的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线虫对黏虫的致病力;比较了两种Bt菌株(HD1... 为明确昆虫病原线虫与Bt联用后对黏虫致病力的协同增效作用,本研究分别测定了自主分离获得的一种新嗜菌异小杆属线虫Heterorhabditis sp.(LF)和实验室保存的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线虫对黏虫的致病力;比较了两种Bt菌株(HD1和G03)对黏虫的毒力差异,开展了G03对黏虫的毒力测定试验;明确了室内和田间试验条件下两种线虫(LF和Hb)与G03联用对黏虫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黏虫的死亡率随两种线虫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100 IJs/mL剂量下黏虫死亡率均达到了90%以上;Bt菌株G03对黏虫的毒力显著高于HD1,G03对黏虫的LC50为3.55×1010 cfu/mL;室内条件下LF 25 IJs/mL+G03(LC50)联用处理6 d对黏虫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单独LF线虫和G03处理死亡率分别提高了50.72和50.0百分点,Hb 25 IJs/mL+G03(LC50)联用处理6 d对黏虫的防治也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单独Hb线虫和G03处理死亡率分别提高了76.67和50.0百分点;田间小区试验表明线虫与Bt联用对黏虫的防治具有协同的加成或增效作用,其中LF线虫与G03联用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较单独LF线虫和Bt处理死亡率分别提高了47.96和46.80百分点。本研究为黏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措施,拓宽了黏虫生防研究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BT 黏虫 协同增效
下载PDF
利用^(15)N(d,p)^(16)N反应研究^(16)F低能级质子宽度
5
作者 李鑫悦 郭冰 +14 位作者 李志宏 李云居 苏俊 庞丹阳 颜胜权 樊启文 刘建成 甘林 韩治宇 李二涛 连钢 谌阳平 王友宝 曾晟 柳卫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1-396,共6页
^(16)F是质子滴线附近的奇特原子核,它的所有态均不稳定,会发生质子衰变。目前^(16)F前4个态的自旋宇称及激发能已通过实验精确测定,但能级宽度仍存在较大分歧。本工作通过^(15)N(d,p)^(16)N反应角分布的高精度测量,确定了^(16)N基态和... ^(16)F是质子滴线附近的奇特原子核,它的所有态均不稳定,会发生质子衰变。目前^(16)F前4个态的自旋宇称及激发能已通过实验精确测定,但能级宽度仍存在较大分歧。本工作通过^(15)N(d,p)^(16)N反应角分布的高精度测量,确定了^(16)N基态和前3个激发态的谱因子;进而根据镜像核的电荷对称性,用^(16)N的中子谱因子导出了^(16)F基态和前3个激发态的质子宽度分别为(29.9±4.1)keV、(108±13)keV、(5.04±0.48)keV和(14.5±1.4)keV。本工作通过一个独立的实验方法为^(16)F的质子宽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叉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反应 角分布 谱因子 质子宽度
下载PDF
2 - 30 Progress in Analyzing RIBLL1 17F+p Experimental Data
6
作者 He Jianjun Hu Jun +34 位作者 Xu Shiwei Chen Zhiqiang Zhang Xueying Wang Jiansong Yu Xiangqing li Long Zhang liyong Yang Yanyun Ma Peng Wang Hongwei Tian Wendong Zhang Xueheng Su Jun li ertao Hu Zhengguo Guo Zhongyan Xu Xing Yuan Xiaohua Lu Wan Lei Xiangguo Yu Yuhong Tang Shuwen Ye Ruiping Chen Jinda Jin Shilun Du Chengming Wang Shitao Ma Junbing liu Longxiang Bai Zhen Sun Zhiyu li Xiangqing Zhang Yuhu Zhou Xiaohong Xu Hushan 《IMP & HIRFL Annual Report》 2010年第1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英文摘要 内容介绍 编辑工作 期刊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astrophysical ^7Be(p, γ)8B reaction rates from the ^7Li(d, p)^8Li reaction
7
作者 DU XianChao GUO Bing +3 位作者 li ZhiHong PANG DanYang li ertao liU WeiPi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74-80,共7页
The ^7Be(p, γ)8B reaction plays a central role not only in the evaluation of solar neutrino fluxes but also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first stars. Study of this reaction requires the asymptotic normalization coeffici... The ^7Be(p, γ)8B reaction plays a central role not only in the evaluation of solar neutrino fluxes but also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first stars. Study of this reaction requires the asymptotic normalization coefficient (ANC) for the virtual decay ^8Bg.s. → ^7Be + p. By using the charge symmetry relation, we obtain this proton ANC with the single neutron ANC of ^8Lig.s.→^7Li + n, which is determined with the distorted wave Born approximation (DWBA) and adiabatic distorted wave approximation (ADWA) analysis of the ^7Li(d, p)^8Li angular distribution. The astrophysical S-factors and reaction rates of the direct capture process in the 7Be(p, y)SB reaction are further deduced at energies of astrophysical relevance. The astrophysical S-factor at zero energy for direct capture, S 17(0), is derived to be (19.9 ± 3.5) eV b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ost recent recommended valu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1 ^+ and 3^+ resonances to the S-factor and reaction rate are also evaluated. The present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direct capture dominates the ^7Be(p, γ)8B reaction in the whole temperature range. This work provides an independent examination to the current results of the ^7Be(p, γ)8B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Li(d p)^8Li Ed = 12 MeV DWBA analysis mirror system ^7Be(p γ)8B astrophysical S-factors and reaction rates
原文传递
张家口市民营口腔诊所急救管理现况调查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尔涛 任辉 +2 位作者 安峰 李晓刚 宋元玲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9-642,共4页
目的:调查张家口市民营口腔诊所急救管理、医生掌握急救知识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民营口腔诊所急救管理、提升医生急救能力提供建议及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19年6—10月,对张家口市64家民营口腔诊所的192名医生... 目的:调查张家口市民营口腔诊所急救管理、医生掌握急救知识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民营口腔诊所急救管理、提升医生急救能力提供建议及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19年6—10月,对张家口市64家民营口腔诊所的192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71份。调查内容包括口腔医生基本情况、急救培训情况及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诊所急救管理情况等。对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急救知识得分的单因素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张家口市民营口腔诊所医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得分为(51.8±14.6)分,其中得分≥60分的仅占19.3%。诊所医生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的比例偏低;配备有全套抢救设备的诊所仅占7.8%。参加应急演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医生的急救知识掌握得分高于未参加培训医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民营口腔诊所应定期组织诊所工作人员参加急救培训和应急演练;应制定急救应急预案、配备完备的抢救设备与急救药品;口腔医生应加强急救知识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口腔诊所 急救管理 影响因素 安全管理
原文传递
Sp1/PTEN调控口腔鳞癌放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分析
9
作者 李尔涛 杜文斌 +1 位作者 徐利华 王会宾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79-584,共6页
目的探究转录因子Sp1/磷酸酯与PTEN调控口腔鳞癌放疗敏感性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口腔鳞癌CAL-27细胞系,qRT-PCR检测CAL-27细胞中Sp1、PTEN mRNA相对表达水平,使用pcDNA质粒构建Sp1过表达(pcDNA-Sp1)以及Sp1、PTEN... 目的探究转录因子Sp1/磷酸酯与PTEN调控口腔鳞癌放疗敏感性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口腔鳞癌CAL-27细胞系,qRT-PCR检测CAL-27细胞中Sp1、PTEN mRNA相对表达水平,使用pcDNA质粒构建Sp1过表达(pcDNA-Sp1)以及Sp1、PTEN共同过表达(pcDNA-Sp1+PTEN)CAL-27细胞系,并经8 Gy剂量的X射线照射,比较不同CAL-27细胞系中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率、DNA双链断裂情况、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分布情况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结果与0Gy剂量X射线照射比较,2、4、8 Gy剂量照射后CAL-27细胞中Sp1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PTEN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 <0.05);与空白组比较,pcDNA-NC组CAL-27细胞的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率、平均尾力矩(TM)、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分布及PI3K/Akt/mTOR磷酸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cDNA-NC组比较,pcDNA-Sp1组CAL-27细胞的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率、PI3K/Akt/mTOR磷酸化水平均升高(均P<0.05),平均TM、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G2/M期比例均降低(均P<0.05),与pcDNA-Sp1组比较,pcDNA-Sp1+PTEN组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率、PI3K/Akt/mTOR磷酸化水平均降低(均P<0.05),平均TM、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G2/M期比例均升高(均P<0.05)。结论Sp1可能通过抑制PTEN促进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提高口腔鳞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减少细胞周期G2/M期阻滞从而降低放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转录因子SP1 磷酸酯与张力蛋白同源物 DNA损伤修复 放疗抵抗
原文传递
有效防治蛴螬的昆虫病原线虫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而涛 李克斌 +3 位作者 张帅 曹雅忠 陆俊姣 尹姣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8-1121,共14页
为筛选出对华北地区蛴螬具有较强致病力的昆虫病原线虫,从河北省采集的30份土样中分离线虫,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测定线虫对该地区3种蛴螬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经鉴定所分离的昆虫病原线虫为樱桃异小... 为筛选出对华北地区蛴螬具有较强致病力的昆虫病原线虫,从河北省采集的30份土样中分离线虫,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测定线虫对该地区3种蛴螬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经鉴定所分离的昆虫病原线虫为樱桃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的1个品系,将其命名为LF品系;该线虫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38℃水浴12 h后存活率达28.4%;具有较好的耐干燥能力,相对湿度50.5%处理9 h后存活率可达80.0%,在此条件下仍然具有较强的侵染能力,可使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在72 h内全部死亡;具有较强的水平运动能力,30℃处理24 h后有42.2%的个体迁移到3.6 cm外培养皿圆孔处。该线虫对蛴螬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室内试验中,在200 IJs/头剂量下对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幼虫处理7 d后,3种幼虫1龄末期幼虫死亡率均可达70.0%以上;室外盆栽试验中,5 000 IJs/盆剂量下处理7 d后,3种幼虫2龄中期幼虫死亡率均达到了80.0%以上。表明樱桃异小杆线虫LF品系对华北地区蛴螬类地下害虫生防潜能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蛴螬 昆虫病原线虫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生理生化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而涛 鲁祺晗 +2 位作者 张丹凤 孔维捷 安春菊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31-1741,共11页
为明确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理生化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选择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分别注入樱桃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和小卷蛾斯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测定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 为明确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理生化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选择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分别注入樱桃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和小卷蛾斯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测定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以及能源物质含量的变化,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线虫侵染后草地贪夜蛾幼虫中肠和脂肪体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供试2种线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均有致死作用,注射剂量为2~3条侵染期线虫(infective juveniles,IJs)/μL的樱桃异小杆线虫和小卷蛾斯式线虫24 h后,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16.67%和96.67%。注射2~3 IJs/μL线虫后,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基本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注射樱桃异小杆线虫和小卷蛾斯式线虫后各酶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注射后24 h和12 h;血浆中总蛋白含量呈波动变化,海藻糖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均逐渐降低。注射线虫后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中肠和脂肪体结构均被破坏,且小卷蛾斯式线虫引起的病变更快也更严重。表明相较于樱桃异小杆线虫,小卷蛾斯式线虫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防潜能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昆虫病原线虫 抗氧化酶 解毒酶 能源物质 组织病理学
原文传递
Determination of the ^(25)Mg(p,γ)^(26)Al resonance strength at E_(c.m.)=58 keV via shell model calculation
12
作者 li ZhiHong SU Jun +5 位作者 li YunJu GUO Bing li ertao WANG YouBao YAN ShengQuan liU WeiPi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39-42,共4页
The observation of 26Al is an useful tool for γ-ray astronomy and in studies of galactic chemical evolution. The most likely mechanism for 26Al nucleosynthesis is in the hydrogen burning MgAI cycle, and the 26Al prod... The observation of 26Al is an useful tool for γ-ray astronomy and in studies of galactic chemical evolution. The most likely mechanism for 26Al nucleosynthesis is in the hydrogen burning MgAI cycle, and the 26Al production reaction 25Mg(p, γ)26Al at the important temperature range below T = 0.2 GK is still not well known. The spectroscopic factor of 58 keV resonance level in 26Al is determined with shell model calculation and then used to deduce the resonance strength of the 25Mg(p, γ)26Al reaction. The resul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25Mg(p, γ)26Al direct measurement at Jinping underground labora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ray astronomy astrophysical reaction rate spectroscopic factor resonance strengt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