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藻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雨 李崴 +2 位作者 王丽娟 李方巍 曾名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5-175,共11页
为了提高螺旋藻的高值化利用,本文以钝顶螺旋藻蛋白肽为实验原料,氯化亚铁为铁源,采用初步优化螺旋藻肽亚铁螯合物的螯合条件,并对螯合物通过分子量测定、氨基酸组成实验、荧光光谱、扫描电镜、量子化学计算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初... 为了提高螺旋藻的高值化利用,本文以钝顶螺旋藻蛋白肽为实验原料,氯化亚铁为铁源,采用初步优化螺旋藻肽亚铁螯合物的螯合条件,并对螯合物通过分子量测定、氨基酸组成实验、荧光光谱、扫描电镜、量子化学计算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初步合适的螯合条件为pH6、肽亚铁质量比6:1、肽液浓度1%、温度60℃、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螯合物得率为44.13%。螺旋藻蛋白肽与亚铁盐螯合反应后产生了新结构,铁主要与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羧基、精氨酸的氨基、赖氨酸的胍基结合,且镶嵌在氨基酸电负性末端形成的空腔中,形成稳定的结构,证明了螯合物的形成。研究结果将为螺旋藻补铁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蛋白肽 多肽亚铁螯合物 结构表征 量子化学计算
下载PDF
面向双层区块链的人车分离信任管理方案
2
作者 张海波 黄泓龙 +1 位作者 李方伟 徐勇军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71,共13页
针对车联网中车辆与驾驶员信任关系混乱导致的信任偏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区块链的人车分离信任管理方案,构建了由长期驾驶员信誉区块链和临时车辆信誉区块链组成的双层区块链架构,旨在降低系统存储负载并提升信任管理效率。首先,... 针对车联网中车辆与驾驶员信任关系混乱导致的信任偏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区块链的人车分离信任管理方案,构建了由长期驾驶员信誉区块链和临时车辆信誉区块链组成的双层区块链架构,旨在降低系统存储负载并提升信任管理效率。首先,设计了基于模糊提取的双重密钥人车认证方法,以建立稳定的人车信任链接关系。其次,通过综合直接交互、间接交互和信息质量评价等多维度指标,全面评估了车辆信誉。此外,设计了自适应调整组规模实用拜占庭容错(AS-PBFT)共识算法,以优化共识规模和降低共识时间。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在恶意车辆识别率和区块链共识速率性能上优于现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联网 区块链 信任管理 人车信任
下载PDF
不同时期导尿对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患儿的影响
3
作者 伍银 李方伟 +3 位作者 刘菲 李明丽 李秀妹 伍艳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期324-32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导尿对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患儿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激光中心的64例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1期)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年龄(9...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导尿对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患儿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激光中心的64例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1期)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年龄(9.3±2.8)岁,男性44例,女性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于常规术前在病房行导尿术,研究组于全麻后在手术室行导尿术。分析比较两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比较不同时期导尿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以及导尿管成功率、疼痛不适感、焦虑恐惧感、尿道损伤发生例数、麻醉复苏时躁动情况。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对照组导尿前、后收缩压[(16.10±1.96)kPa比(18.14±1.83)kPa]、舒张压[(10.10±1.70)kPa比(10.97±1.64)kPa]、心率[(98.09±1.58)次/min比(120.41±3.90)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3、2.083、30.006,均P<0.05)。研究组导尿前、后收缩压[(16.39±1.80)kPa比(16.66±2.06)kPa]、舒张压[(10.10±1.70)kPa比(10.50±1.57)kPa]、心率[(98.14±1.61)次/min比(98.93±6.43)次/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58、0.978、0.674,均P>0.05)。研究组一次性置入导尿管成功、疼痛不适感、焦虑恐惧、麻醉复苏时躁动患者分别为30、0、8、1例,对照组分别为24、26、30、2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患儿采取全麻后行导尿术的全程护理方式,能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和并发症,提高导尿舒适度,值得在护理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畸形 小耳再造术 全麻 导尿术 儿童
下载PDF
螺旋藻多酚复合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与稳定性分析
4
作者 钟秋帆 李崴 +2 位作者 孙玮鸿 李方巍 曾名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8-206,共9页
为通过微胶囊化提高螺旋藻多酚的稳定性。利用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多孔淀粉(porous starch,PS)对螺旋藻多酚(polyphenol,Phe)进行包埋,制备了螺旋藻多酚-多孔淀粉(Phe-PS),螺旋藻多酚-多孔淀粉-玉米醇溶蛋白(Phe-PS-Zein)两种微胶囊,并... 为通过微胶囊化提高螺旋藻多酚的稳定性。利用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多孔淀粉(porous starch,PS)对螺旋藻多酚(polyphenol,Phe)进行包埋,制备了螺旋藻多酚-多孔淀粉(Phe-PS),螺旋藻多酚-多孔淀粉-玉米醇溶蛋白(Phe-PS-Zein)两种微胶囊,并对Phe,Phe-PS和Phe-PS-Zein进行了微观结构和稳定性、抗氧化性及体外模拟消化性质的比较。结果表明,Phe-PS微胶囊在芯壁比1:10、温度80℃、磁力搅拌时间120 min条件下,包埋率为60.29%;Phe-PS-Zein微胶囊在芯壁比1:10、壁材比1:1、搅拌时间90 min、温度60℃和pH7时包埋率最高,达86.93%。XRD和XPS图谱结果表明,添加Zein后,晶体衍射峰强度有所降低,主要与Zein的无定型结构有关。DSC分析结果表明,蛋白做壁材改善了微胶囊热稳定性。通过对抗氧化性、稳定性以及体外缓释效果的测定发现,与游离Phe和Phe-PS相比,Phe-PS-Zein对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Fe3+的还原力提高。综上,Phe-PSZein颗粒可以作为螺旋藻多酚的有效递送载体。本研究结果有望为Phe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多酚 多孔淀粉 玉米醇溶蛋白 微胶囊 结构表征 稳定性 抗氧化活性 体外消化
下载PDF
邓稼先留美考论
5
作者 李芳薇 周程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21,共21页
2024年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的邓稼先诞辰100周年。尽管邓稼先的影响和贡献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学界对其留学美国时期的研究尚不充分。根据普渡大学新近公开的一批档案,结合相关著述与历史文献,本文对邓稼先自费... 2024年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的邓稼先诞辰100周年。尽管邓稼先的影响和贡献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学界对其留学美国时期的研究尚不充分。根据普渡大学新近公开的一批档案,结合相关著述与历史文献,本文对邓稼先自费赴美的相关细节,以及读博期间的修习科目、师承关系、学术研究及社会活动等进行挖掘和梳理,并对以往论述中遗漏和舛误之处进行补充修订,以期加深人们对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稼先 普渡大学 留学生 美国
下载PD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mechanism of removal of indoo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plants
6
作者 li fangwei CUI Long +2 位作者 CHENG Yan XUE Yonggang HUANG Yu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583-595,共13页
Background,aim,and scope Ow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isation and urbanisation,living standards have gradually improved.However,the widespread use of high-energy-consuming indoor appliances and furniture ha... Background,aim,and scope Ow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isation and urbanisation,living standards have gradually improved.However,the widespread use of high-energy-consuming indoor appliances and furniture has made indoor environments a prim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 affecting human health.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and building-related illness(BRI)have occurred,and indoor air condition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Common indoor pollutants include CO,CO_(2),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such as the formaldehyde and benzene series),NOx(NO and NO_(2)),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VOCs have replaced SO_(2)as the“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urban air quality assessment new indicators.Indoor VOCs can cause diseases such as cataract,asthma,and lung cancer.To protect human health,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several indoor air purification technologies,including adsorption,filtration,electrostatic dust removal,ozonation,and plant purification.However,each technology has drawbacks,such as high operating costs,high energy consumption,and the generation of secondary waste or toxic substances.Plant degradation of VOCs as a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cost,high efficiency,and sustainability,thereby becoming a potential green solution for improving indoor air quality.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mechanism of plant removal of indoor VOCs and provides an experimental basis and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analysing the mechanism of plant degradation of pollutants.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study reviews studies on the harm caused by indoor pollutants to human health and related sources,mainly investigating the degradation of indoor formaldehyde,BTEX(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and xylene)plant mechanisms,and research results.Results Plants can remove VOCs via stomatal and non-stomatal adsorption,interfoliar microbial,rhizosphere microbial,and growth media.Benzene,toluene,and xylene(BTX)are adsorbed by pores,hydroxylated into fumaric acid,and then removed into CO_(2) and H_(2)O by TCA.Formaldehyde enters plant leaves through the stomata and epidermal waxy substances and is adsorbed.After the two steps of enzymatic oxidation,formic acid and CO_(2) are generated.Finally,it enters the Calvin cycle and removes glucose and other nontoxic compounds.Discussion The non-stomatal degradation of VOCs can be divided into adsorption by cuticular wax and active adsorption by plant surface microorganisms.The leaf epidermal waxy matter content and the lipid composition of the epidermal membrane covering the plant surface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non-stomatal adsorption of indoor air pollutants.The leaf margin of a plant is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aining various microbial communities.The endophytic and inoculated microbiota in plant buds and leaves can remove VOCs(formaldehyde and BTEX).Formaldehyde can be directly absorbed by plant leaves and converted into organic acids,sugars,CO_(2) and H_(2)O by microbes.Bioremediation of indoor VOCs is usually inefficient,leading to plant toxicity or residual chemical substance volatilisation through leaves,followed by secondary pollution.Therefore,plants must be inocul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lant degradation of VOCs.However,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foliar microbial removal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and several microorganisms are not culturable.Therefore,methods for collecting,identifying,and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must be developed.As the leaf space is a relatively unstable environment,the degradation of VOCs by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is equally important,and formaldehyde is absorbed more by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at night.The inoculation of bacteria into the rhizosphere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plants in degrading VOCs.However,most of thes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simulation chambers.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se conclusions,the ability of plants to remove indoor air pollutants must be further verified in real situations.Conclusions Plant purification is an economical,environment-friendly,and sustainable remediation technology.This review summarises the mechanisms of VOC plant degradation and presents its limitations.Simultaneously,it briefly puts forward a plant selection schem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s,light,and specific VOCs that can be absorbed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plant species.However,some studies have denied the purification effect of plants and proposed that numerous plants are required to achieve indoor ventilation effects.Therefore,determining the ability of plants to remove indoor VOCs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realistic and simulated scenarios.Recommendations and perspectives Plants and related microorganis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indoor air quality,therefore,the effect of plants and the related microorganisms on improving indoor air quality must be studied further and the effect of plants on indoor VOCs will be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S VOCS removal mechanism indoor air purification MICROORGANISM
下载PDF
车联网中基于MEC的V2X协同缓存和资源分配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方伟 张海波 王子心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36,共11页
针对车联网的多媒体业务快速增长,大量的数据交换为移动网络带来沉重负担的问题,构建了一种车联网中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V2X协同缓存和资源分配框架。提出了V2X协同缓存与资源分配机制,实现网络内计算、缓存和通信资源的有效分配;利用图... 针对车联网的多媒体业务快速增长,大量的数据交换为移动网络带来沉重负担的问题,构建了一种车联网中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V2X协同缓存和资源分配框架。提出了V2X协同缓存与资源分配机制,实现网络内计算、缓存和通信资源的有效分配;利用图着色模型为卸载用户分配信道;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对功率与计算资源进行分配。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系统参数下,所提机制可以有效降低系统开销,减少任务完成时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联网 V2X 边缘缓存 移动边缘计算 资源分配
下载PDF
大规模MIMO-TRDMA系统中的改进SOR信号检测算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明月 李方伟 +2 位作者 景小荣 张海波 熊军洲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3-161,共9页
在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时间反演多址(MIMO-TRDMA,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time-revers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中,传统的线性最小均方误差(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算法可获得近似最佳的检测性能。但是,MMSE检... 在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时间反演多址(MIMO-TRDMA,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time-revers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中,传统的线性最小均方误差(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算法可获得近似最佳的检测性能。但是,MMSE检测算法所需的矩阵求逆计算复杂度过高,无法确保信号检测的实时处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连续超松弛(SOR,successive over-relaxation)信号检测算法。所提算法通过更新求解线性方程组,避免复杂的矩阵求逆计算;同时,采用最陡下降的思想提高SOR更新的搜索效率,以加快收敛速度和提高检测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以较少的更新次数获得与传统MMSE算法相当的近似最佳性能,而计算复杂度数量级从O(M3)降低到O(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时间反演多址接入 连续超松弛算法 最陡下降算法
下载PDF
多径环境下联合时间反演和PCA降维的阵列幅相误差校正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方伟 鲁佳文 王明月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1-119,共9页
针对多径环境下信号源相干导致阵列幅相误差校正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时间反演和主成分分析的阵列幅相误差校正算法。所提算法利用时间反演的空时同步聚焦特性获取目标的回传矩阵信号以抑制多径效应并降低信号源相干性。时间反... 针对多径环境下信号源相干导致阵列幅相误差校正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时间反演和主成分分析的阵列幅相误差校正算法。所提算法利用时间反演的空时同步聚焦特性获取目标的回传矩阵信号以抑制多径效应并降低信号源相干性。时间反演的引入使阵列接收到的回传信号矩阵维度增大,从而增加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因此借助主成分分析思想对修正后的时间反演回传矩阵进行降维重构以降低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在多径环境下,所提算法能够以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实现对阵列幅相误差的有效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径效应 时间反演 幅相误差校正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MIMO雷达中基于时间反演的移动目标检测方案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方伟 代超蓝 王明月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8-595,共8页
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中,针对运动目标所产生的信号变化易受多径效应和杂波环境的影响,导致运动目标检测性能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反演(Time Reversal,TR)的优化方案。首先,利用时间反... 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中,针对运动目标所产生的信号变化易受多径效应和杂波环境的影响,导致运动目标检测性能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反演(Time Reversal,TR)的优化方案。首先,利用时间反演的空时聚焦性,减少多径效应对目标信号的影响,同时使运动目标产生的信号能量聚焦,不易淹没在杂波环境中;其次,通过奈曼皮尔逊准则设计检测算法并计算出检测概率的近似计算公式;最后仿真结果表明:在杂波环境具有相同信噪比情况下,所提方案比传统MIMO的检测方法有较好的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多输入多输出 多径环境 时间反演
下载PDF
基于时间反演的多用户下行安全传输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方伟 汪苹 张海波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58,共7页
无线通信是开放的自由空间,窃听用户可能在通信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窃取.针对多用户下行链路的信息泄露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反演(time reversal, TR)且采用波束赋形(beam forming, BF)技术优化的安全传输方案.该方案以最大化安全容量为... 无线通信是开放的自由空间,窃听用户可能在通信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窃取.针对多用户下行链路的信息泄露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反演(time reversal, TR)且采用波束赋形(beam forming, BF)技术优化的安全传输方案.该方案以最大化安全容量为多用户通信准则,建立多输入单输出(multiple-input single-output, MISO)窃听信道模型.一方面基站采用BF技术使信号在指定方向上增强,针对期望用户发送需求信号;另一方面由于TR技术对环境是自适应的,基站的信号在发射之前都要经过TR腔,其空时聚焦性使能量聚焦在合法接收方,保密性能更优.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物理层安全方案相比,所提方案安全容量更高,误比特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泄露 时间反演(TR) 波束赋形(BF) 安全容量 空时聚焦
下载PDF
D2D网络中基于组合拍卖的无线资源分配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方伟 黄旭 +1 位作者 张海波 刘开健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1-738,共8页
针对端到端(device-to-device,D2D)用户与蜂窝用户共享频谱资源产生的干扰问题,以最大化系统中D2D链路的吞吐量为优化目标,提出一种联合功率控制和信道分配的资源分配机制。根据D2D用户的干扰门限和蜂窝用户的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 针对端到端(device-to-device,D2D)用户与蜂窝用户共享频谱资源产生的干扰问题,以最大化系统中D2D链路的吞吐量为优化目标,提出一种联合功率控制和信道分配的资源分配机制。根据D2D用户的干扰门限和蜂窝用户的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间距离的复用准则,确定D2D用户可复用的信道资源集合;在给定D2D用户复用任意资源集合的前提下,调整D2D用户的发射功率,以衡量各个D2D用户在不同信道资源集合上的吞吐量,但暂不分配功率;基于功率控制的结果,采用组合拍卖的方法为D2D链路分配信道及对应的发射功率,从而实现了联合功率控制和信道分配。因此,系统资源分配结果更为合理。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能有效抑制跨层干扰和同层干扰,提升D2D链路的吞吐量,提高用户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到端(D2D) 吞吐量 联合资源分配 注水算法 拍卖算法
下载PDF
D2D网络中信道签名和资源调度的联合设计方案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方伟 张琳琳 朱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6-487,共12页
针对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网络中蜂窝用户和D2D通信对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提出一种联合信道签名和资源调度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构建了基于时间反演的D2D信道签名模型,实现干扰消除;在博弈模型基础上,对D2D用户进行功率分... 针对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网络中蜂窝用户和D2D通信对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提出一种联合信道签名和资源调度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构建了基于时间反演的D2D信道签名模型,实现干扰消除;在博弈模型基础上,对D2D用户进行功率分配,以满足蜂窝用户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在容量增益限制区域内按照优先级大小为D2D用户分配蜂窝链路资源,并在满足资源共享参数阈值的情况下,进一步充分利用蜂窝用户的频谱资源,为空闲蜂窝用户选择对其干扰最小的D2D用户,提升D2D用户的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地抑制了D2D异构网络中蜂窝用户和D2D用户的相互干扰,提升了平均速率,同时兼顾用户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及通信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备到设备(D2D) 时间反演 功率控制 干扰管理
下载PDF
大规模MIMO网络中基于时间反演的预编码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方伟 孙晓健 张海波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5-592,共8页
针对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网络中随基站天线数目与用户终端数目增多而引发的用户间干扰(inter user interference,IUI)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大规模MIMO的时间反演(time reversal,TR)预编码抗干扰技术... 针对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网络中随基站天线数目与用户终端数目增多而引发的用户间干扰(inter user interference,IUI)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大规模MIMO的时间反演(time reversal,TR)预编码抗干扰技术。该方法在MIMO系统中先后历经信道探测、多径信道建模、干扰信道分析以及信道预编码矩阵设计,实现时间反演预编码信号在多径信道中IUI抑制传输,一方面在时间反演技术基础上进行信道优化,利用时间反演技术的时空聚焦性实现能量聚焦;另一方面利用迫零预编码技术降低大规模MIMO系统中用户间干扰与共道干扰。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基站天线数目、用户端终端数目对于大规模MIMO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证明,时间反演预编码抗干扰技术可以使平均误比特率减小,并显著提高信干噪比和大规模MIMO系统的可达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MIMO网络 预编码技术 时间反演 干扰抑制
下载PDF
结核性胸膜炎治疗过程中合并肺结核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利军 万毅新 +2 位作者 张天明 李芳伟 王虹 《甘肃医药》 2022年第4期376-378,384,共4页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治疗过程中出现肺结核瘤的临床特点,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报道1例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治疗过程中出现肺结核瘤的病例,以“肺结核瘤、胸腔积液、肺结核瘤与胸腔积液”为检索词检索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治疗过程中出现肺结核瘤的临床特点,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报道1例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治疗过程中出现肺结核瘤的病例,以“肺结核瘤、胸腔积液、肺结核瘤与胸腔积液”为检索词检索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20年9月。以“tuberculous pleurisy,pulmonary tuberculoma,pulmonary tuberculoma and Pleural effus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20年9月。结果:患者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予“HRE”方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左肺上叶前段出现新发团块状阴影,与肿瘤不能鉴别。2020年3月于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肺结核瘤,继续抗结核治疗,随访无复发。文献检索发现3篇文献(中文1篇,外文2篇),对其中17例患者加上本例18例进行分析,男性13例,女性5例。有年龄记载的4例,24~38岁,平均29岁。既往体健者16例,1例有肺结核病史,1例支气管哮喘病史。17例患者为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以上叶多见,双肺上叶11例,双肺下叶4例,右肺中叶3例,病灶最小直径2.0cm,最大直径5.0cm,8例在3cm以下。病灶边缘清楚者10例,模糊者5例。11例在肺结核瘤发生期间有低热、咳嗽、胸痛等症状,7例无明显临床症状。8例患者转外科早期手术切除治疗,其中7例随访2年无复发,本例随访7月无复发。1例经气管镜活检确诊,后继续抗结核治疗病灶吸收,随访3年无复发。2例继续抗结核治疗后,病灶消失。结论:胸腔积液治疗过程中出现肺结核瘤,易误诊,鉴别诊断困难时需获得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仍需遵循抗结核治疗原则,必要时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胸膜炎 肺结核瘤 表型药敏试验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下载PDF
高校教师“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选拔和工作建设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芳巍 刘国洋 +1 位作者 任春慧 申晶 《成才之路》 2023年第4期9-12,共4页
做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双带头人”选拔以及“党支部书记工作”建设能真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保障高校教育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在选拔和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没有发挥... 做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双带头人”选拔以及“党支部书记工作”建设能真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保障高校教育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在选拔和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没有发挥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的积极作用。高校应完善教师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训、考核机制,并通过完善组织架构设置、创新工作模式完善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以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的选拔水平以及工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党支部书记 “双带头人” 选拔 工作策略
下载PDF
D2D跨小区通信中人工噪声辅助时间反演的安全优化传输方案
17
作者 李方伟 周嘉维 张海波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58-2663,共6页
针对终端直通(D2D)用户间通信在跨小区环境下被窃听的问题,提出了人工噪声辅助时间反演(TR)的反窃听安全传输方案。首先,在跨小区信道模型下对小区间干扰进行消除;其次,通过基站发送人工噪声辅助TR技术对窃听用户窃取信息能力进行恶化;... 针对终端直通(D2D)用户间通信在跨小区环境下被窃听的问题,提出了人工噪声辅助时间反演(TR)的反窃听安全传输方案。首先,在跨小区信道模型下对小区间干扰进行消除;其次,通过基站发送人工噪声辅助TR技术对窃听用户窃取信息能力进行恶化;最后,为了满足蜂窝用户服务质量的需求和系统遍历保密速率最大化,采用凸优化的功率控制分配方案最大化D2D用户发射功率。仿真实验分析说明,与人工噪声方案相比,该方法在信噪比(SNR)一样的情况下提高了0.8 b·s^-1·Hz^-1的可达保密速率,并且随着邻近小区分布数量的增加,所提方案对可达保密速率的提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反演 终端直通通信 干扰消除 人工噪声 功率控制
下载PDF
成人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8例临床分析
18
作者 陈利军 万毅新 +3 位作者 张天明 李芳伟 李文君 王虹 《甘肃医药》 2023年第1期88-90,共3页
成人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早期诊断困难,需要与纵隔内病变相鉴别。通过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临床特点。胸部增强CT对成人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诊... 成人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早期诊断困难,需要与纵隔内病变相鉴别。通过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临床特点。胸部增强CT对成人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支气管镜、EBUS-TBNA仍是有效的获取组织病理方式,对于疑难病例纵隔镜、胸腔镜或手术是重要的补充手段,所有患者均需要正规抗结核治疗,气管镜介入治疗能增强疗效,多数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淋巴结 纵隔 成人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陈利军 万毅新 +3 位作者 张天明 武凡祺 李芳伟 王虹 《甘肃医药》 2022年第8期763-765,共3页
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容易误诊、误治。本文通过报告1例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应的文献,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关键词 结核 纵隔 淋巴结结核 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下载PDF
牦牛和犏牛睾丸CPT1a和ETHE1基因mRNA水平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方伟 黄林 +3 位作者 金素钰 雷杰雯 付伟 郑玉才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91-1897,共7页
试验旨在探索牦牛杂交雄性不育后代(犏牛)睾丸脂肪酸氧化特点及其与雄性不育的关联性,阐明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以GAPDH和18SrRNA基因为双内参,建立了牦牛和犏牛肝脏型棕榈酰肉碱转移酶1a(CPT1a)和硫双加氧酶1(ETHE1)基因mRNA水平... 试验旨在探索牦牛杂交雄性不育后代(犏牛)睾丸脂肪酸氧化特点及其与雄性不育的关联性,阐明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以GAPDH和18SrRNA基因为双内参,建立了牦牛和犏牛肝脏型棕榈酰肉碱转移酶1a(CPT1a)和硫双加氧酶1(ETHE1)基因mRNA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发现,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特异性好,扩增效率为98.5%~107.8%,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好。采集成年牦牛(n=9)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和附睾,通过常规组织切片和HE染色检测,证实犏牛睾丸和附睾中无精子,而牦牛睾丸和附睾中有精子。试验进一步从牦牛和犏牛睾丸中提取总RNA,测定睾丸中CPT1a和ETHE1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犏牛睾丸中CPT1a和ETHE1基因mRNA水平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牦牛(P<0.05;P<0.01)。CPT1a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表明犏牛睾丸中脂肪酸β-氧化能力的加强;而ETHE1基因mRNA水平的增加可促进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和脂肪酸氧化,或影响其他能量代谢通路,这两种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均有助于睾丸脂肪酸的β-氧化供能。本研究结果表明,与牦牛睾丸相比,雄性不育犏牛睾丸的脂肪酸氧化供能水平加强,可能对脂肪酸燃料分子有更多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杂交雄性不育 棕榈酰肉碱转移酶1a(CPT1a) 硫双加氧酶1(ETHE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