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波 李江荣 +2 位作者 郭亮娜 朱思洁 付芳伟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27-32,共6页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分,有机肥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本文总结了有机肥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分,有机肥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本文总结了有机肥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微生物 影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思洁 李江荣 +2 位作者 付芳伟 张波 郭亮娜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由于复杂特殊的生长环境,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适应特征、解剖结构特征、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 由于复杂特殊的生长环境,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适应特征、解剖结构特征、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理及间接预测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线交错带 植物 形态结构 生理生态学特性
下载PDF
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不确定奇异时滞系统的耗散性分析
3
作者 朱际铭 李江荣 +1 位作者 刘佳蕊 时娟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8-73,共6页
研究了一类具有时变时滞的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不确定奇异系统的耗散性问题。首先,考虑到隶属度函数的不确定性,利用区间二型模糊系统模型对非线性奇异系统进行建模;其次,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利用Jensen不等式方法处理二重差分求和... 研究了一类具有时变时滞的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不确定奇异系统的耗散性问题。首先,考虑到隶属度函数的不确定性,利用区间二型模糊系统模型对非线性奇异系统进行建模;其次,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利用Jensen不等式方法处理二重差分求和项,得到了保守性较小的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奇异时滞系统的耗散性的充分条件,并将这一条件进一步推广到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不确定奇异时滞系统;最后,通过数值仿真算例验证了所得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间二型模糊系统 奇异系统 时变时滞 耗散性
下载PDF
基于GIS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格局与生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江荣 卢杰 +3 位作者 郑维列 陈甲瑞 杨文凤 牛腾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5-203,222,共10页
针对近期高寒山区生态景观急剧变化、严重影响生态敏感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现象,选取大峡谷为研究区,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确定景观类型,以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聚合度指数等作为... 针对近期高寒山区生态景观急剧变化、严重影响生态敏感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现象,选取大峡谷为研究区,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确定景观类型,以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聚合度指数等作为指标,对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和分析。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最终得到10类景观类型的斑块共1761个,其中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的面积占比最大,分别为48.84%和22.68%,冰雪/冰川景观的占比为17.39%。从景观指数来看,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74,优势度指数为0.982,均匀度指数为0.597,聚合度指数为97.374。可以看出,大峡谷研究区拥有较高的多样性,单一景观优势度相对较低,不同景观空间分配情况更好,总体上该区域景观以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和冰川为主,人类活动干扰较小,并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农田和草地的转换中。综合6类影响因子对大峡谷研究区生态敏感性进行加权分析,生态敏感性主要集中在中度和高度敏感区域,占比合计95.71%。中度敏感区域集中分布于河谷周边低海拔、低坡度区域,以水域、草地、灌木林为主;高度敏感区域集中分布于山地高海拔区域,以林地景观、冰雪/冰川景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面向对象分类 生态敏感性
下载PDF
急尖长苞冷杉4种林型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江荣 高郯 +1 位作者 郑维列 卢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8-119,共12页
【目的】分析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阐明其养分循环机制,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色季拉山花楸+忍冬-冷杉林、苔癣-冷杉林、杜鹃-冷杉林和方枝柏+冷杉混交林为对象,分别设置3个30 m... 【目的】分析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阐明其养分循环机制,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色季拉山花楸+忍冬-冷杉林、苔癣-冷杉林、杜鹃-冷杉林和方枝柏+冷杉混交林为对象,分别设置3个30 m×30 m标准样地,每个样地随机挖取3个土壤剖面,按0~10、10~20、20~40、40~60、6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并计算C、N、P的化学计量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及冗余分析等方法,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对4种林型的土壤pH值和7种土壤养分元素进行研究。【结果】1)4种林型土壤pH值均小于7.0,为酸性,pH值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增加,其中,在0~10 cm与60~100 cm土层中差异显著(P<0.05)。2)4种林型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少,除杜鹃-冷杉林外,其它3种林型0~10 cm与60~10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20~100 cm各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杜鹃-冷杉林>方枝柏+冷杉林>苔藓-冷杉林>花楸+忍冬-冷杉林,土壤全氮、水解氮含量均表现为:方枝柏+冷杉林>苔藓-冷杉林>杜鹃-冷杉林>花楸+忍冬-冷杉林。4种林型土壤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不同的垂直分布特征,0~100 cm各土层中,方枝柏+冷杉混交林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林型(P>0.05);花楸+忍冬-冷杉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方枝柏+冷杉混交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最低,且两者差异显著(P<0.05)。0~100 cm各土层中,4种林型间土壤全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方枝柏+冷杉混交林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杜鹃-冷杉林土壤速效钾含量最低,且两者差异显著(P<0.05)。3)各林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无一致的规律,各林型土壤C∶N、C∶P、N∶P均高于中国陆地土壤平均值,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土壤磷、钾是急尖长苞冷杉林生长的限制性元素。4)土壤养分在低海拔阴坡高于阳坡(苔癣-冷杉林>花楸+忍冬-冷杉林),在高海拔则相反(方枝柏+冷杉>杜鹃-冷杉林)。【结论】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养分分布受海拔、林型、坡度和坡向等因素影响而呈现空间异质性,磷和钾是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的限制性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林 不同林型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冗余分析 藏东南
下载PDF
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林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江荣 高郯 +3 位作者 陈康 卢杰 郑维列 樊志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7-82,103,共7页
以色季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急尖长苞冷杉林为对象,基于2018—2019年自动观测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安培空气离子评价系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的动态变化、空气质量及影响因素。... 以色季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急尖长苞冷杉林为对象,基于2018—2019年自动观测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安培空气离子评价系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的动态变化、空气质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春、夏、秋、冬各季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14:00、14:00、12:00、11:00,日间显著高于夜间(P<0.05)。急尖长苞冷杉林NAIC月变化呈现为“N”字型,8、12月出现峰值,8、11、12月显著高于1—5月(P<0.05),其他月份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急尖长苞冷杉林NAIC在各季节表现为:夏(1577个·cm^(-3))>秋(1568个·cm^(-3))>冬(1428个·cm^(-3))>春(1217个·cm^(-3)),夏秋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湿季略高于干季,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年各月空气质量评价指数(C_(i))值均>1,空气质量属于A等级,最清洁水平。结合单极系数q值,后半年空气质量更佳。急尖长苞冷杉林NAIC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水汽压、时平均风速、时平均风向、地表温度、土壤热通量、日照时间、降水量、大气压、总辐射、紫外辐射等13个气象指标均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剔除空气湿度、时平均风向、总辐射3个指标后,水汽压、时平均风速、地表温度、土壤热通量、日照时间、降水量、大气压主要通过空气温度和紫外辐射发挥作用,剩余通径系数为0.694。急尖长苞冷杉林全年空气负离子浓度较高,空气质量较好,主要受空气温度和紫外辐射的控制,同时还需考虑除气象指标以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空气负离子浓度 动态变化 通径分析 藏东南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影响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瑞红 李江荣 潘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38-1044,共7页
为了弥补高原高山森林天然更新研究的不足,促进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种群更新和恢复,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分析了海拔与坡向、种子质量、林隙等对急尖长苞冷杉种子特性和幼苗数量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 为了弥补高原高山森林天然更新研究的不足,促进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种群更新和恢复,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分析了海拔与坡向、种子质量、林隙等对急尖长苞冷杉种子特性和幼苗数量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种子质量、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与幼苗数量的相关性等。结果表明:由于海拔与坡向的不同,急尖长苞冷杉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均存在差异性,尤其是阴坡与阳坡种子带翅长度均表现为显著差异;阴坡种子千粒重分布范围为3.32~12.86 g,阳坡为3.72~14.68 g,阳坡种子质量要优于阴坡;在海拔3 800与3 900 m处千粒重表现为显著差异,阴坡与阳坡亦然。在阴坡与阳坡,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种子千粒重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幼苗数量亦然。林隙研究结果为天然更新幼苗数量林隙>林缘>林下。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种子质量、凋落物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苔藓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可能有利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其中苔藓厚度是影响其天然更新最重要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急尖长苞冷杉 种子特征 幼苗 天然更新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瑞红 潘刚 +2 位作者 张新军 李江荣 张新建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2-658,共7页
【目的】分析影响色季拉山典型天然林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天然更新影响因子,为有效提高其天然更新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野外样方调查,分析色季拉山阴坡与阳坡5种影响因子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密度的相关... 【目的】分析影响色季拉山典型天然林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天然更新影响因子,为有效提高其天然更新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野外样方调查,分析色季拉山阴坡与阳坡5种影响因子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密度的相关性;通过通径分析找到影响其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结果】阳坡和阴坡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千粒重、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及阳坡林分郁闭度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密度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认为阳坡凋落物厚度是影响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生长的最关键因子,阳坡各影响因子对幼苗密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凋落物厚度、种子千粒重、苔藓厚度、种子带翅长度、林分郁闭度;阴坡苔藓厚度是影响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生长的最关键因子,阴坡各影响因子对幼苗密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种子千粒重、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结论】凋落物厚度是影响色季拉山阳坡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密度的最大因子,阴坡苔藓厚度是最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天然更新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色季拉山
下载PDF
关于一类多目标半无限分式规划的最优性条件 被引量:3
9
作者 严建军 李钰 +1 位作者 李江荣 杨帆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5-210,共6页
基于(C,α,ρ,d)-凸性,提出了广义(C,α,ρ,d)K,θ-凸函数、广义(C,α,ρ,d)K,θ-伪凸函数、广义(C,α,ρ,d)K,θ-拟凸函数等概念,并讨论了涉及这些新广义凸性的一类多目标半无限分式规划的最优性条件。
关键词 多目标规划 半无限规划 广义(C α ρ d)K θ-凸函数 最优性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围术期效果及长期生存率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军 任长伟 +4 位作者 阳晟 李建荣 许尚栋 孙立忠 高慧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9期938-941,共4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围术期效果与长期生存状况。方法:收集自2001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大血管中心行TEVAR治疗的复杂B型夹层患者的基本资料、围术期资料并进行随访。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 目的: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围术期效果与长期生存状况。方法:收集自2001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大血管中心行TEVAR治疗的复杂B型夹层患者的基本资料、围术期资料并进行随访。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79例患者诊断为复杂B型夹层并接受TEVAR治疗,其中男性162例(90.5%),女性17例(9.5%),平均年龄(51.3±11.6)岁。围术期死亡7例,病死率3.9%,术后肢体缺血4例(2.2%),胃肠缺血3例(1.7%),肾衰竭3例(1.7%),左上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1例(0.6%),股动脉穿刺口局限性夹层形成1例(0.6%),逆行性A型夹层形成1例(0.6%)。无围术期脑梗死、截瘫发生。TEVAR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8%,82.1%,5年,10年再次干预率分别为3.7%,5.4%。结论:本研究呈现了TEVAR在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围术期并发症及5年,10年生存与再干预情况。术后仍持续存在的灌注不良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围术期应及时识别灌注不良的症状并及时恢复灌注以减少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B型夹层 生存率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效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和平 李江荣 +1 位作者 卢杰 周晨霓 《高原农业》 2017年第1期27-32,共6页
研究森林土壤有效氮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森林生产力、营养循环和氮素的循环与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选用色季拉山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在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土层的NH_4^+-N、NO_3^--N和SMBN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 研究森林土壤有效氮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森林生产力、营养循环和氮素的循环与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选用色季拉山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在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土层的NH_4^+-N、NO_3^--N和SMBN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NH_4^+-N和NO_3^--N含量因海拔梯度和土层不同而异。高海拔区域有较高的NH_4^+-N,随着海拔的降低,NH_4^+-N含量随之降低,而NO_3^--N含量则与之相反。随着土层的加深,NH_4^+-N和NO_3^--N含量基本上是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10~20 cm之高于20~40 cm土层。SMBN在4 300 m处,SMBN达最大值,在3 700 m处,SMBN达最小值。结果说明,在西藏色季拉山东麓垂直带上,NH_4^+-N和NO_3^--N含量因海拔梯度和土层不同而异。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SMBN逐渐减少。随着土层的加深,SMBN呈递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铵态氮 硝态氮 微生物量氮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坡向土壤养分及肥力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高郯 李江荣 +4 位作者 卢杰 郑维列 陈甲瑞 王建科 段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31-1341,共11页
以色季拉山不同坡向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及内梅罗指数等方法对不同坡向0-100 cm土壤的pH和7种养分含量及肥力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的经营管理提供... 以色季拉山不同坡向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及内梅罗指数等方法对不同坡向0-100 cm土壤的pH和7种养分含量及肥力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pH<7,为酸性。0-100 cm土层中除土壤全钾含量外,其他各养分含量及变异系数的均值均表现为:阳坡<阴坡,且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除全磷、全钾含量较低外,其他指标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总体上表层与深层差异显著(P<0.05),其他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养分随土层变化规律不一致,各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阳坡各土壤化学计量比总体上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阴坡呈波动性变化,除C∶N外,阳坡C∶P、C∶K、N∶P、N∶K、P∶K均小于阴坡。(4)阴坡的土壤肥力指数(1.44)大于阳坡(1.32),不同坡向土壤肥力均属于"中等"水平。坡向通过影响多种因素使土壤理化性质具有一定差异性,阴坡的土壤养分含量及肥力状况优于阳坡,全钾是第一限制因子,全磷是第二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天然林 坡向 土壤养分 肥力指数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高郯 李江荣 +1 位作者 卢杰 郑维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68,共9页
【目的】了解西藏色季拉山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森林管理及采伐迹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地及其采伐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 【目的】了解西藏色季拉山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森林管理及采伐迹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地及其采伐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C/N、C/P、N/P)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对其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的pH和8种养分(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土壤肥力限制性因素及土壤综合肥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pH为4.35~5.70,均为酸性土壤。(2)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总体上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其他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不统一;不同养分含量在各土层间的差异性略有不同;除全磷、全钾外,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分别为57.19,2.17 g/kg和723.47,22.86,247.83,744.30 mg/kg,采伐迹地中分别为46.50,1.67 g/kg和557.80,10.55,87.87,188.03 mg/kg,均表现为急尖长苞冷杉林大于采伐迹地。(3)除土壤C/N外,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土壤C/P(101.64)和N/P(6.15)均高于采伐迹地(55.29和3.05),且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化学计量比均高于中国陆地土壤平均水平,其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0.45和0.50 g/kg,均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中的较缺水平(0.4~0.6 g/kg)。(4)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9.334%,分别为39.534%,26.347%和13.453%,依次受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缓效钾及全磷、速效磷的影响;急尖长苞冷杉林内0~10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数均值(0.552)大于采伐迹地(0.278),各土层土壤肥力指数亦均高于采伐迹地。【结论】采伐森林会对土壤肥力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采伐过后要及时进行更新恢复,全磷是其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急尖长苞冷杉 采伐迹地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
下载PDF
离散时间T-S模糊奇异时滞系统的广义耗散控制
14
作者 李江荣 乔田田 +3 位作者 马建为 刘佳蕊 朱际铭 张子菡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2-28,共7页
针对一类带有时变时滞和外部干扰的复杂非线性奇异系统,利用离散时间T-S模糊模型对其建模。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研究了离散时间T-S模糊奇异时滞系统的广义耗散容许性问题。首先,通过设计新的李雅普诺夫泛函,在证明过程中考虑以往... 针对一类带有时变时滞和外部干扰的复杂非线性奇异系统,利用离散时间T-S模糊模型对其建模。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研究了离散时间T-S模糊奇异时滞系统的广义耗散容许性问题。首先,通过设计新的李雅普诺夫泛函,在证明过程中考虑以往常被忽略的时滞项交叉项,并利用改进的互凸组合方法和最新的矩阵不等式,引进不依赖于系统状态和李雅普诺夫函数矩阵的自由权值矩阵变量来界定三重、二重差分求和项,从而得到了保守性较小的离散时间T-S模糊奇异时滞系统的广义耗散容许性充分条件;其次,由于奇异系统的特殊性,为了确保定理的条件能用MATLAB软件实现,定理的条件可转化为平方和形式;最后,通过数值仿真算例验证了本文所得结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模糊奇异系统 广义耗散 时变时滞
下载PDF
离散时间二型模糊线性时滞系统的可达集估计
15
作者 乔田田 李江荣 张子菡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3期84-89,共6页
研究了一类带有时滞和外部输入扰动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可达集估计问题。考虑系统的隶属度函数具有不确定性,利用区间二型模糊模型对非线性系统建模,通过有效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离散时间二型模糊线性时滞系统的可达集分析与估计问题,... 研究了一类带有时滞和外部输入扰动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可达集估计问题。考虑系统的隶属度函数具有不确定性,利用区间二型模糊模型对非线性系统建模,通过有效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离散时间二型模糊线性时滞系统的可达集分析与估计问题,寻求在任意初始条件下使所有系统状态收敛的可达集。首先,设计全新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在证明过程中结合区间二型模糊集性质;然后,利用新的矩阵不等式界定交叉项,从而得到了保守性较小的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时滞系统的可达集界定充分条件,定理条件可以保证系统的所有状态都收敛在一个椭圆内,而且定理的条件可由一系列线性矩阵不等式表示并用MATLAB软件实现;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和仿真结果验证所得结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间二型模糊系统 时滞 可达集估计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变动 被引量:4
16
作者 樊志颖 李江荣 +3 位作者 陈康 汪汉驹 丁慧慧 陈文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8,共9页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8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分别取其树叶、树枝、树干(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树根等组织,测定并分析其NSC含量。【结果】林线过渡带植物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充足的NSC,生长季植物NSC含量在2.74%~3.56%,非生长季NCS含量是生长季的2.85~3.84倍。生长季5种林线过渡带植物的NSC源/汇值为1.12~1.79;非生长季2种乔木NSC含量的NSC源/汇值均大于1,表明植物碳供应充足;3种灌木植物的NSC源/汇值均小于1,表现为碳供应不足。低温等不良环境是导致非生长季植物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较生长季明显升高的主要因素;非生长季林线过渡带植物可溶性糖含量是生长季的2.64~7.66倍,而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间持续的动态转化都是植物顺利过冬的保障。【结论】构成色季拉山林线的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未表现出碳供应不足的现象,“生长抑制”和“更新繁殖障碍限制”两种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林线过渡带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急尖长苞冷杉 方枝柏 色季拉山
下载PDF
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亮娜 李江荣 +2 位作者 张波 朱思洁 付芳伟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85-91,共7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源与汇,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森林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碳库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藏。了解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子可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源与汇,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森林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碳库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藏。了解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子可为全面理解土壤有机碳的特征及其关键控制因素提供帮助。为此,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温度、降水、CO_(2)浓度)、自然调控因素(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人为调控因素(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林火)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气候变化 土壤有机碳 气象要素 经营管理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层次土壤CO2浓度对短时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1 位作者 李江荣 杨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354-8363,共10页
为阐明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对短时降雨的响应,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林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分析短时降雨及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各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为阐明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对短时降雨的响应,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林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分析短时降雨及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各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60 cm层次内,土壤CO_(2)浓度随土壤层次的加深而显著增加(P<0.01),二者之间呈显著对数函数关系(R=0.9764,P<0.01);短时降雨脉冲使表层5 cm土壤CO_(2)浓度显著下降,而10 cm层次土壤CO_(2)浓度显著增加;在降雨和水分再分布阶段,5 cm与10 cm层次土壤CO_(2)浓度之间极显著负相关,10、20、40 cm和60 cm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 cm层次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0—60 cm剖面CO_(2)浓度,降雨阶段,二者之间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01),而水分再分布阶段,二者之间符合极显著幂函数负相关(P<0.001)。即降雨引起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快速增加,显著提高土壤剖面CO_(2)浓度,而降雨停止后,有利于土壤CO_(2)向土表的释放;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CO_(2)浓度的影响效应在各层次之间表现不一致,除40 cm均为正效应外,其他各层均表现为相反的影响效应。这些结果表明,短时降雨使各层次土壤含水量增加,减少土壤表面CO_(2)释放量,使下层土壤体系中CO_(2)浓度升高,在分析土壤CO_(2)通量时间变化时,应考虑短时降雨对不同层次土壤CO_(2)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短时降雨 土壤CO2浓度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色季拉山6种典型林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思颖 付芳伟 +3 位作者 李江荣 陈文盛 丁慧慧 李月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130,172,共12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分布的6种典型林型(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华山松)内... 【目的】为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分布的6种典型林型(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华山松)内设置样地,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对土壤pH值、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结果】1)6种林型土壤pH值均呈酸性,随土层加深而增大,SOC、TN含量表现为林芝云杉林>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高山栎林>华山松林>高山松林,分别为10.48~54.02 g/kg、0.49~2.57 g/kg,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2)6种林型0~10 cm土层C︰P、C︰K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而C︰N、P︰K没有随土层加深而变化;川滇高山栎林、高山松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N︰P、N︰K在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3个土层6种林型的土壤C︰N、C︰K、N︰K差异不显著,而N︰P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川滇高山栎林显著高于高山松林。3)不同林型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无一致规律,土壤SOC、TN、T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01),C︰P、C︰K、N︰K、N︰P与SOC、TN呈显著正相关(P <0.05、P <0.01、P <0.001),与TK呈显著负相关(P <0.05、P <0.01),而土壤C︰N与P︰K、N︰K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色季拉山林区,高山松林土壤SOC、TN含量较缺乏,其他5种林型土壤SOC、TN含量整体较高;6种林型土壤TP含量较低,均受到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典型林型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双输入三电平半桥DC-DC变换器及其回流功率优化控制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江荣 杨向宇 《现代电子技术》 2022年第10期99-104,共6页
在双极性直流微电网中,正负极母线之间存在电压不平衡的问题。为平衡正负极母线电压和提升母线的功率输出性能,文中提出一种适用于双极性直流母线的新型双输入三电平半桥DC-DC变换器。通过分析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在双重移相控制的基础上... 在双极性直流微电网中,正负极母线之间存在电压不平衡的问题。为平衡正负极母线电压和提升母线的功率输出性能,文中提出一种适用于双极性直流母线的新型双输入三电平半桥DC-DC变换器。通过分析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在双重移相控制的基础上建立输出功率、电压传输比与回流功率的数学模型,并提出最小回流功率追踪控制方法,降低变换器的损耗。根据双极性直流微电网的特性,在最小回流功率追踪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切换电压传输比的改进,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正负极母线电压不平衡的问题,并且进一步降低变换器的回流功率,有效地提升变换器的工作性能。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模拟并分析不同工况下变换器的工作状态,验证文中所提出的双输入三电平半桥DC-DC变换器及其回流功率优化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性 直流微电网 电压平衡 双输入 三电平半桥DC-DC变换器 数学建模 回流功率优化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