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夏玉米和冬小麦近年生育期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21
1
作者 崔耀平 肖登攀 +7 位作者 刘素洁 李楠 蒋琳 石欣瑜 刘小萌 李江苏 路婧琦 秦耀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8-396,共9页
作物物候期受气候条件和人为耕作的共同影响,而水热气候条件又直接影响着人为耕作时间。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增加的趋势在近年来出现了停滞现象,针对这一新的气候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作物物候观测和气象观测的站点数据,利用经典的统计学... 作物物候期受气候条件和人为耕作的共同影响,而水热气候条件又直接影响着人为耕作时间。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增加的趋势在近年来出现了停滞现象,针对这一新的气候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作物物候观测和气象观测的站点数据,利用经典的统计学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夏玉米和冬小麦主要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及作物生育期与对应水热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夏玉米和冬小麦各主要物候期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延后,其中64%的站点显示夏玉米成熟期延后,冬小麦成熟期延后的站点数比例达78%。研究期间,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生育期历时对温度和降水变化均比较敏感,88%和64%的站点分别显示出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生育期历时与平均温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71%和77%的站点显示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历时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时段内的气温变化也不同于一般性认为的单调升温,夏玉米生育期对应的平均温度呈增加和降低趋势的站点数基本相同,但显示降水量增加的站点较多,达到总站点数的68%;而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显示冷干化趋势的站点居多,显示温度降低和降水量下降的站点数均占总站点数的60%以上。此外,本研究还用轮作站点探讨说明了可以利用年值气候数据替代生育期气候数据分析夏玉米和冬小麦轮作的物候和生育期特征。本研究通过站点数据证实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新的气候条件下我国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物候也对应产生了新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夏玉米 冬小麦 轮作 生长期 气温 降雨 增温停滞
下载PDF
郑汴洛城市化及人口和产业承载变化的评估研究
2
作者 崔耀平 李楠 +6 位作者 刘素洁 蒋琳 李江苏 邓晓晴 刘小萌 石欣瑜 都义娟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年第5期18-20,24,28,共5页
针对郑州、开封、洛阳(郑汴洛)三市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人口和产业发展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评估城市扩展及其对应人口/产业土地承载密度变化的方法,并在郑汴洛地区开展实践研究。结果显示:三市的城市用地均处于快速扩展中,且城市用地与... 针对郑州、开封、洛阳(郑汴洛)三市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人口和产业发展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评估城市扩展及其对应人口/产业土地承载密度变化的方法,并在郑汴洛地区开展实践研究。结果显示:三市的城市用地均处于快速扩展中,且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变化呈负相关,说明:城市扩展更多是以侵占周边农田为代价;三市单位城市用地的人口承载力下降(郑汴洛三市对应的趋势值分别为-0.05,-0.06,-0.08),而经济承载力上升,说明其经济城市化表现突出,而城市的人口聚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需提升单位城市用地的人口承载力,协同推进人口、产业和土地城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土地利用 人口城市化 协同度 郑州-开封-洛阳
下载PDF
河南省PPP项目与城镇化质量空间耦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明月 李江苏 +1 位作者 宋莹莹 孟琳琳 《河南科学》 2019年第6期995-1004,共10页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值-分段函数模型-熵值法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测度了2010—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质量,并结合河南省PPP项目库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表明:①河南省各地市城镇化综合质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高城镇化综...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值-分段函数模型-熵值法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测度了2010—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质量,并结合河南省PPP项目库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表明:①河南省各地市城镇化综合质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高城镇化综合质量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豫西、北区域;城镇化质量内部结构失衡现象明显.②河南省现有PPP项目存在泡沫化现象,即数量多、金额大、投资领域广,但项目落地率和开工率低.③河南省PPP项目对城镇化质量低的城市支撑不足,尤其是濮阳、鹤壁、信阳和开封市,项目数量和资金少.④河南省PPP项目对城镇化质量“短板”领域的支撑不足,过于重视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PPP项目 耦合分析 河南省
下载PDF
Sensitivity of Chinese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Reduction to Direct Input Coefficients in an Input-output Context 被引量:3
4
作者 TANG Zhipeng GONG Peiping +1 位作者 liU Weidong li jiangs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85-97,共13页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in China is increasing with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worthy of concern. The discharge is primarily relevant to the direct discharge coefficient of each sector of th...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in China is increasing with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worthy of concern. The discharge is primarily relevant to the direct discharge coefficient of each sector of the economy, its direct input coefficient and the final demand in input-output models. In this study, we calculat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eduction in the Chinese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using the direct input coeffici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rror-transmission in an input-output framework. Using input-output models, we calculated the direct and total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coefficients. Analysis of 2007 input-output data of 30 sector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of 30 provincial regions of China indicates that by lowering their direct input coefficients, the manufacturers of textiles, paper and paper products, chemical products, smelting and metal pressing,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mputers and other electronic equipment will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ir amounts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By lowering intra-provincial direct input coefficients to industrial sectors themselves of Jiangsu, Shandong and Zhejiang, there will be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for the country as a whole. Investment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improvement in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in these sectors and in these provinces can help lessen the direct input coefficients, thereby effectively achieving a reduction in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in China via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水排放 中国经济 直接输入 输入输出 敏感性 上下文 投入产出模型 废水排放系数
下载PDF
以胞间CO2为指标的光合速率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江肃 王志刚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71,共4页
本文以光合作用中常见的胞间CO2为切入点,解释了其含义、影响因素,并讨论了在不同情况下胞间CO2和光合速率的关系。
关键词 胞间CO2 气孔导度 光合速率
下载PDF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1
6
作者 李江苏 王晓蕊 李小建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认知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采用核密度方法识别核心和次核心;构建“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并进行实... 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认知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采用核密度方法识别核心和次核心;构建“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并进行实践分析。发现:①在地理格局上,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第二和第三级阶梯、年均降水量400 mm以上的区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从行政区划来看,部分省份、地级市的交界地带为传统村落的密度核心。②GWR结果显示,对于地形因素,第二阶梯海拔越低、第三阶梯海拔越高传统村落越集中;对于生态因素,在农产品主产区或生态环境保护区,既出现生态环境越好传统村落越密集特征,也出现生态环境越好传统村落越分散特征;对于人口因素,“胡焕庸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人口越密集传统村落越集中,而该线以东区域则相反;对于经济因素,中西部大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传统村落趋于聚集,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总体较高传统村落趋于分散;交通和城市因素在不同区域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亦存在两面性特征。总体看,各地理要素的回归系数存在正负值、正负值比重差异以及高低值空间差异,反映各要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方向、程度和范围均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及要素回归系数空间差异,提出了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 胡焕庸线 格网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城市活力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石晓岚 段良荣 +2 位作者 李韦华 张天娇 李江苏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3年第1期49-74,共26页
本研究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视角构建城市活力评价体系,将统计数据和遥感数据相结合,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5、2010、2015、2018年黄河流域地市的城市活力,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城市活力水平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并通过GTWR模型探究城市... 本研究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视角构建城市活力评价体系,将统计数据和遥感数据相结合,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5、2010、2015、2018年黄河流域地市的城市活力,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城市活力水平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并通过GTWR模型探究城市活力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活力提升显著,增速逐渐放缓;低水平区域不断缩减,而高、较高水平区域不断增加。高质量发展活力提升明显,生态环境保护活力较稳定,高质量发展活力逐渐赶超生态环境保护活力。城市活力空间自相关性显著。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人才培育能力对城市活力解释力最大,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次之,经济状况对城市活力解释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力 GTWR模型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三生空间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基于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 被引量:48
8
作者 李江苏 孙威 余建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85-2299,共15页
黄河流域是中国生态脆弱性较典型的国土空间范围,流域内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大,研究两者三生空间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对认知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很重要。在三生空间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测... 黄河流域是中国生态脆弱性较典型的国土空间范围,流域内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大,研究两者三生空间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对认知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很重要。在三生空间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测度了流域内两类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1)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均变化较大,生活空间上升显著,资源型城市生态空间被生活、生产空间挤压的时段更长;非资源型城市生产空间被生活、生态空间挤压的时段更长。(2)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具有空间聚集特征,三生空间的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较稳定。(3)对于影响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区域差异的要素(经济和人口)而言,经济发展更易扰动三生空间变化。在经济和人口要素的影响下,非资源型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较大,而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差异较小,其可能的原因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多样而资源型城市相对单一有关。黄河流域所有城市三生空间的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两类城市内部。资源型城市生产、生态空间的区域差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生活空间的区域差异,对黄河流域所有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产生主要影响。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管控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三生空间 区域差异 资源型城市 非资源型城市
原文传递
欠发达地区快速增长城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基于POI和问卷数据的郑州市案例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江苏 梁燕 李小建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154,共10页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欠发达地区快速增长城市郑州为例,基于POI数据,采用DBSCAN和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郑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聚集特征;结合问卷数据,探讨郑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欠发达地区快速增长城市郑州为例,基于POI数据,采用DBSCAN和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郑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聚集特征;结合问卷数据,探讨郑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分行业,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嵌套布局特征。郑州已初步形成多个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达地区一线城市类似,但是各聚集区集中于母城。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各分行业空间聚集水平区域差距明显,主要体现为市辖区差异和"母城—新城"差异。形成上述特征的原因在于: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分行业布局时,市场需求、交通条件、地价租金3项传统因素导向突出,母城这3项传统因素具有比较优势。与发达一线城市相比,欠发达地区快速增长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表现出传统要素导向,新要素的重要性尚未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快速增长城市 现代服务业 DBSCAN聚类算法 POI数据
原文传递
转移企业地方嵌入的论争与研究动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2 位作者 苗长虹 李江苏 吕可文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4-852,共9页
"嵌入"是理解转移企业与承接地集群以及全球/跨区生产网络互动耦合过程和机理的有效理论工具。自"嵌入"概念引入经济地理学以来,学界对转移企业地方嵌入意愿存在"被动"与"主动"的论争,对嵌入... "嵌入"是理解转移企业与承接地集群以及全球/跨区生产网络互动耦合过程和机理的有效理论工具。自"嵌入"概念引入经济地理学以来,学界对转移企业地方嵌入意愿存在"被动"与"主动"的论争,对嵌入效应也存在积极与负面两种不同观点。通过对转移企业地方嵌入主要动因、影响因素、演进过程、区域效应等研究的系统梳理,发现不论基于"主动"还是"被动"意愿,转移企业地方嵌入都是其在"企业—地域"关系演化中维护并强化自身竞争力的地理敏感战略;嵌入过程受承接地条件、转移企业特质的双重影响;嵌入沿着"关系培育—价值链衔接—全球与地方生产网络战略耦合"的路径,逐步实现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转移企业地方嵌入为承接地集群转型升级提供了"区位机会窗口"。转移企业地方嵌入研究今后需在四个方面加强和深化:一是构建一个以"关系—网络—演化"为主线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二是加强转移企业网络角色与绩效的定量研究;三是加强转移企业经济嵌入、技术嵌入、社会嵌入的相互影响研究;四是加强转移企业与承接地集群"双向嵌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转移企业 地方嵌入 研究动向
原文传递
中国大河流域开发与国家文明发育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雷 鲁春霞 李江苏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4年第1期1-11,共11页
水是生命之源。大河流域既是地球淡水资源的关键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发育的主要摇篮。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现代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长期的实践表明,大河流域的开发具有明显的生态效应极化特征,即在人文生态系统获取快速发育的... 水是生命之源。大河流域既是地球淡水资源的关键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发育的主要摇篮。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现代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长期的实践表明,大河流域的开发具有明显的生态效应极化特征,即在人文生态系统获取快速发育的同时,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流域自然生态的系统发育及其多样化的发展。流域开发的程度越高,这种极化效应的特征也就越明显。论文的实证分析表明,由于缺乏流域开发生态效应的正确认识和过分追求人文发展利益发育最大化,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如河水断流、水质污染、湿地萎缩和水生物种消亡。为了国家现代文明的永续发展,亟须改变目前传统的'重开发、轻保护'大河流域资源环境开发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流域 人类文明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极化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田光辉 李江苏 +1 位作者 苗长虹 杜萍萍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91,共9页
基于非期望SBM模型,文章对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6年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格局、城市类型、效率损失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水平总体不高,波动下降后有所回升,区域效率呈现东部>东... 基于非期望SBM模型,文章对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6年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格局、城市类型、效率损失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水平总体不高,波动下降后有所回升,区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态势,东北效率提升最大且提升单元具有“低投入、低产出和低污染”特点;效率沿河北至广东一线具有明显“凹陷”特征,区域内部效率变动较大。(2)环境污染、资源和资本冗余是各区域效率损失的主因,消费、财政收入和GDP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效率损失的重要期望产出因子。(3)效率领先型、协调发展型、效率突破型和绿色增长型城市是中国绿色发展效率改善的推动力量,绿色下降型、黄色增长型和黄色下降型城市的效率则亟需改善。(4)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政府干预、环境规制和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城市环境效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效率 非期望SBM模型 时空格局 投入产出分析 TOBIT模型
原文传递
中西部地区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综合效应初探
13
作者 李江苏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4年第1期80-91,共12页
本研究构建了能源开发利用正、负效应以及综合效应评价方法,对1985、1995、2005、2010年中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三种效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中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利用极化效应显著;2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极化效应处于... 本研究构建了能源开发利用正、负效应以及综合效应评价方法,对1985、1995、2005、2010年中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三种效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中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利用极化效应显著;2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极化效应处于活跃发展状态;3中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综合效应的空间差异较大,仅有青海省一直属于能源开发利用综合效应高值类区域,绝大多数省份属能源开发利用综合效应低值类区域;4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区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负效应大于正效应,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恶性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化石能源开发利用 极化效应 正负效应
原文传递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孟琳琳 李江苏 +1 位作者 李明月 宋莹莹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02-1212,共11页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日趋重要。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分析、EG指数和面板回归等方法,对2007-2017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日趋重要。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分析、EG指数和面板回归等方法,对2007-2017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集聚程度较高,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教育最低;②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其中郑州市专业化水平最高,并在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个行业表现出较强的集聚优势;③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空间集聚结构较差,发展还不成熟;④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最大,交通条件、资本支持、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集聚特征 影响因素 河南省
原文传递
基于引力模型的国家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以郑州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江苏 宋莹莹 +1 位作者 孟琳琳 李明月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第2期34-46,共13页
国家中心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采用熵值法测度引力模型中城市综合质量,运用时间和货币成本表征交通可达性,以量化引力模型中城市间的"距离",改进了引力模型;通过对引力模型结... 国家中心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采用熵值法测度引力模型中城市综合质量,运用时间和货币成本表征交通可达性,以量化引力模型中城市间的"距离",改进了引力模型;通过对引力模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自然分裂法,将郑州与其他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由强到弱分为五个等级,称其为理想情况下郑州市等级辐射区。通过对五个等级辐射区研究发现:(1)一、二级辐射区,包括郑州大都市区内城市、洛阳和北京,这些区域与郑州的交通可达性程度最高。(2)三级辐射区中,半数为河南省内城市。大部分城市距郑州市较近,少部分城市距离较远,但城市综合质量较高。(3)四级辐射区,包括河南省内个别城市和河南省周边省份的部分城市等。这些城市中,一部分与郑州市的交通可达性程度相对较高,但城市综合发展质量相对较低;另一部分则正好相反。(4)五级辐射区包含城市数量庞大,与郑州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力较低,很难成为郑州市的有效辐射范围。(5)结合现实,排除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受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辐射的城市后,郑州市辐射范围应在河南省所有城市和河南省周边省份部分城市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引力模型 辐射范围 郑州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