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侧壁垂直度超浅铌酸锂光栅耦合器的加工工艺及耦合效率 被引量:1
1
作者 瞿敏妮 刘思琦 +4 位作者 刘民 李进喜 陈舒静 付学成 程秀兰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31-136,共6页
利用聚焦离子束(FIB)在铌酸锂(LN)表面形成100 nm及以下深度的超浅光栅耦合器结构。为了提高刻蚀侧壁垂直度、避免开口展宽效应对光栅形貌的影响,在LN表面覆盖非晶硅(α-Si)作为掩膜层,实际刻蚀深度为α-Si层厚度和LN表面目标刻蚀深度之... 利用聚焦离子束(FIB)在铌酸锂(LN)表面形成100 nm及以下深度的超浅光栅耦合器结构。为了提高刻蚀侧壁垂直度、避免开口展宽效应对光栅形貌的影响,在LN表面覆盖非晶硅(α-Si)作为掩膜层,实际刻蚀深度为α-Si层厚度和LN表面目标刻蚀深度之和,且刻蚀过程中产生的开口效应仅存在于α-Si层。通过氢氧化钾(KOH)溶液选择性地去除α-Si层,留下的LN表面结构侧壁陡直且无开口展宽效应。制备了刻蚀深度108 nm的超浅光栅耦合器,在924 nm波长处,其耦合效率为23.3%。制备了刻蚀深度70 nm的超浅光栅耦合器,在935 nm波长处,其耦合效率为14.4%。该研究为LN光栅耦合器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浅光栅耦合器 高侧壁垂直度 聚焦离子束(FIB) 铌酸锂(LN) 非晶硅(α-Si)
下载PDF
始新世中期安宁河断裂冲断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来自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的证据
2
作者 童馗 李智武 +9 位作者 刘树根 I.Tonguç UYSAL 施泽进 李金玺 Andrew TODD 武文慧 王自剑 刘升武 李轲 华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7-313,共17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缘褶皱-冲断带变形方式和时限是验证高原形成众多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端员模型的关键。近年发展起来的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技术为精确限定褶皱-冲断带变形时限提供了有效手段。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系作为伴随... 青藏高原及其周缘褶皱-冲断带变形方式和时限是验证高原形成众多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端员模型的关键。近年发展起来的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技术为精确限定褶皱-冲断带变形时限提供了有效手段。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系作为伴随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和高原物质侧向挤出过程形成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系,其变形过程可为解译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应力向东传递方式提供关键证据。本文选取安宁河断裂冕宁—西昌段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构造解析以明确其构造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研究,以期精确限定安宁河断裂脆性变形的时间。构造解析表明安宁河断裂在近EW向挤压作用下经历了冲断变形,断层带发育碎斑岩和断层泥,指示为脆性变形。安宁河断裂不同粒级断层泥样品的黏土矿物学和伊利石K-Ar定年分析揭示,随着样品粒级减小,高温2M1型伊利石含量相对低温1M/1Md型伊利石含量逐渐减少,其K-Ar年龄总体呈变年轻趋势,表明不同粒级伊利石K-Ar年龄是由碎屑2M1型和自生1M/1Md型两个多型端员组成的混合年龄。伊利石年龄分析获得自生1M/1Md型伊利石的年龄为(42.6±9.4)Ma,表明安宁河断裂经历了始新世中期的冲断变形。结合前人构造变形、沉积学、低温热年代学和古地磁等研究,我们认为始新世中期青藏高原腹地及其周缘褶皱-冲断带发生准同期的构造挤压变形,其动力学机制可能与印度-欧亚板块硬碰撞以及青藏高原地块的陆内俯冲所导致的先存构造带活化有关。始新世中期安宁河断裂发生冲断变形直接证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初期的远程应力已传递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断裂 断层泥 自生伊利石 K-Ar定年 始新世中期
下载PDF
基于法兰同轴的材料电磁脉冲屏蔽效能测试改进方法
3
作者 刘逸飞 聂鑫 +3 位作者 吴伟 陈翔 李进玺 郭景海 《现代应用物理》 2024年第1期126-132,共7页
为合理评价材料对强电磁脉冲的屏蔽效能,分析了材料对电磁波的屏蔽机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法兰同轴的材料电磁脉冲屏蔽效能改进测试方法,实现了对测试波形、材料透射波形和材料反射波形的准确监测。利用该方法测试了厚度为80,10... 为合理评价材料对强电磁脉冲的屏蔽效能,分析了材料对电磁波的屏蔽机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法兰同轴的材料电磁脉冲屏蔽效能改进测试方法,实现了对测试波形、材料透射波形和材料反射波形的准确监测。利用该方法测试了厚度为80,100,200,300μm的某石墨烯材料的时域屏蔽效能,测试结果表明,反射波形以反射损耗为主,随材料厚度的增加透射脉冲波形前沿变缓,脉宽变宽,呈现出低通滤波特性。基于测试波形,进一步计算了材料的时域峰值和能量表征的屏蔽效能,计算结果表明,变化规律与平面型材料屏蔽效能理论模型的变化规律相吻合。该方法不仅可以直观评价材料的时域电磁脉冲屏蔽效能,而且能够准确变换得到材料的频域屏蔽效能曲线,并可以得到材料的时域反射损耗等细节信息,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 屏蔽效能 法兰同轴 反射损耗 吸收损耗
下载PDF
Paleostress Reconstruction of Micangshan Anticlinorium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s,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li jinxi li Zhiwu +2 位作者 liU Shugen SUN Dong DENG B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505-518,共14页
Brittle structures in rock of different ages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n orogenic belt through paleostress calculations. Micangshan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 Brittle structures in rock of different ages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n orogenic belt through paleostress calculations. Micangshan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between the SE-trending Longmenshan fold-and-thrust belt and the arcuate Dabashan thrust-and-fold belt. Structural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dominant structures are reverse and strike-slip faults and folds with E-W and NE-SE trends. To increase knowledg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icangshan anticlinorium, faults, joints, veins, and folds were measured at more than eighty sites. On the basi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it emerged that the multiphase paleostress fields became established after the oblique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plates. The earliest stress field with N-S compression 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Micangshan uplift associated with the E-W trending faults and folds. Subsequently, a N-S extension occurred whe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collapsed. Then NW-SE compression developed, with NE trending faults and folds forming in relation to Longmenshan thrusting toward southwest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uate Dabashan orogenic belt, the compression stress orientation of the Micangshan anticlinorium altered from NE-SW to 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slip JOINT FOLD PALEOSTRESS Micangshan
下载PDF
多路并联二极管辐射场剂量均匀性研究
5
作者 李进玺 吴伟 +2 位作者 刘逸飞 赵墨 聂鑫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00-106,共7页
多路并联二极管结构是实验室获取低能量、大面积、高剂量率X射线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采用点源数值积分的方法开展了单环和五环并联结构二极管的辐射场剂量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圆环很近的平面上,辐射场主要集中于圆环在该平面的... 多路并联二极管结构是实验室获取低能量、大面积、高剂量率X射线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采用点源数值积分的方法开展了单环和五环并联结构二极管的辐射场剂量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圆环很近的平面上,辐射场主要集中于圆环在该平面的投影位置,随着距离的增大,辐射逐渐向其他区域分散;对于单环结构二极管,当距离z<15 cm时,随着距离的增大,剂量均匀性>80%的面积先增大后减小,而计算区域内的总剂量逐渐减小;综合考虑剂量均匀性和总剂量,单环结构二极管辐射场最佳实验区域为z=7~9 cm;圆环内径减小只会增强环中心投影点附近的剂量,而平面上剂量均匀性会变差,当圆环外径为10 cm时,最佳内径为8~9.5cm;相比单环,五环并联结构二极管能够大幅增强辐射剂量,明显改善辐射场剂量均匀性和显著增大有效实验区域,z为11~17 cm范围内,五环结构二极管剂量均匀性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并联二极管 辐射场 均匀性
下载PDF
SGEMP等效脉冲电流注入波形研究
6
作者 李进玺 吴伟 +3 位作者 程引会 王一雄 赵墨 郭景海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3年第10期1239-1243,共5页
采用电磁范数对系统电磁脉冲(SGEMP)脉冲电流注入(PCI)波形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研究。负载分别为高阻和低阻时,对SGEMP敏感端口响应典型波形进行电磁范数参数化表征,综合考虑等效波形的上升时间、峰值、携带的能量和电荷量与响应波形的... 采用电磁范数对系统电磁脉冲(SGEMP)脉冲电流注入(PCI)波形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研究。负载分别为高阻和低阻时,对SGEMP敏感端口响应典型波形进行电磁范数参数化表征,综合考虑等效波形的上升时间、峰值、携带的能量和电荷量与响应波形的差异情况,开展了PCI等效波形参数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方波等效波形可以很好地模拟出响应波形,等效波形与响应波形的峰值一致,频谱特征近似;等效波形的上升时间、携带的能量和电荷量等参数通过调整脉宽即可实现与响应波形一致。因此,可采用电磁范数对SGEMP响应波形进行参数化表征等效,获得的等效波形容易在实验室生成,从而为采用电流注入方法开展SGEMP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电磁脉冲 电流注入 电磁范数 波形等效
下载PDF
不同复合阳极靶轫致辐射场参数的数值模拟
7
作者 李进玺 吴伟 +1 位作者 程引会 郭景海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07-112,共6页
电子束辐照材料后发生轫致辐射可以产生脉冲X射线,轫致辐射产生X射线的能谱、转化效率等参数与电子束能量,靶材料及其结构相关。利用二极管的电压、电流波形计算了电子束参数,建立了复合靶蒙特卡罗粒子输运计算模型,模拟了电子和光子在... 电子束辐照材料后发生轫致辐射可以产生脉冲X射线,轫致辐射产生X射线的能谱、转化效率等参数与电子束能量,靶材料及其结构相关。利用二极管的电压、电流波形计算了电子束参数,建立了复合靶蒙特卡罗粒子输运计算模型,模拟了电子和光子在不同材料中的输运规律,研究了钽和有机玻璃组成的复合阳极靶对X射线辐射场的影响,结果对于产生低能、高注量、高转化效率、低透射电子能量用复合阳极靶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计算结果表明:复合阳极靶中有机玻璃具有软化电子能谱、衰减透射电子的作用;采用慢化电子靶比相同厚度薄靶产生的X射线能谱相对要硬;减小钽的厚度有利于减小平均光子能量,而增加钽的厚度有助于提高能量转化效率;选用有机玻璃2 cm、钽10μm的薄靶时,X射线平均能量为133.22 keV,光子能量转化效率为0.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输运 轫致辐射 X射线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热型地热资源构造成因模式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金玺 孙东 +6 位作者 李智武 曹楠 童馗 廖俊 张正鹏 董建兴 章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8-460,共23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叠合型沉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四川盆地具有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结构,二者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对盆地及周缘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解析盆地及周缘...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叠合型沉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四川盆地具有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结构,二者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对盆地及周缘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解析盆地及周缘地质构造,明确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样式;详细对比分析已有的地热勘查案例的异同性,提出了褶皱型、单斜型和褶皱—断裂复合型等3大类水热型地热资源的构造成因模式;认为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与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形成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1)频繁不均匀升降运动导致构造—沉积格局分异,控制着地热储盖层岩性、组合及区域展布;2)构造抬升形成的不整合面和古岩溶作用极大改善了地热储层的孔渗物性和流体输导能力,形成了优质的碳酸盐岩孔洞型热储;3)断裂可能是地下热水的补给通道和输导系统,亦或是阻隔屏障,取决于断裂类型和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4)地下热水易于沿具走滑分量断层和张性断层进行补给和输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构造样式 地热储层 地下热水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中—川西北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涛 李智武 +4 位作者 李金玺 童馗 王自剑 蔡鸿燕 袁梦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5-687,共13页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经历了桐湾、郁南、都匀、广西等多期次构造运动,于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分别形成了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重建加里东期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关联性可以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深层海相层系...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经历了桐湾、郁南、都匀、广西等多期次构造运动,于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分别形成了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重建加里东期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关联性可以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深层海相层系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已有钻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开展了不同构造区的震旦系—早古生代地层对比分析,识别出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古隆起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合的方法,重塑了川中和川西北地区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过程。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期古隆起的构造形态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初步形成,在晚志留世广西运动中经历了细微调整,古隆起在早志留世达到最大展布范围,于二叠纪沉积前定型,郁南运动和都匀运动对加里东期古隆起的变形起着重要作用;二者总体经历了“隆-凹”分异阶段(Z—∈_(1)m)、隆起定型阶段(∈_(1)q—S_(1))、联合隆升阶段(S_(2)—C)、稳定埋藏阶段(P—T_(2))等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古隆起 地震解释 形成演化 关联性
下载PDF
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东 李金玺 +5 位作者 曹楠 李智武 张志鹏 谢小国 袁梦雨 蔡鸿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206,共14页
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部位的四川盆地,是造山带环绕的多旋回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禀赋较好,但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地热条件和成热模式差异较大,严重制约地热勘探开发与利用。在四川盆地已有地热勘探开... 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部位的四川盆地,是造山带环绕的多旋回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禀赋较好,但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地热条件和成热模式差异较大,严重制约地热勘探开发与利用。在四川盆地已有地热勘探开发资料和油气勘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四川盆地的地热储层、地热流体、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场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四川盆地不同类型盆山结构区的地热储盖层组合和地热条件的异同性,指明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勘探靶区。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及周缘的大地热流值为中低热流值,地温梯度在16~30℃/km之间,地热源受活动断裂和基底构造控制明显,发育传导型水热系统,多属中低温(<90℃)地热资源;(2)四川盆地的地热资源分布主要受盆地构造、地层分布和水文条件等控制;(3)海相层系至少存在4个岩溶型热储层,陆相地层局部偶夹1~2个砂砾岩型热储层,地下水多为SO_(4)—Ca型微咸水。研究建议以中~下三叠统和中二叠统岩溶型热储为重点层系,尤其在川东和和川西地区二者勘探潜力较大,其次优选其他海相层系岩溶型热储进行勘探,而陆相碎屑岩热储层盖层、地下水补给和热源等条件较差,勘探潜力一般,开发风险高且需谨慎。该研究可为四川盆地地热勘探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 地质构造 地热资源 地热储盖层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Simulink的某起重机制动模型仿真分析
11
作者 李金玺 王云龙 曹希存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20年第5期83-84,共2页
EBS系统通过电子元件来控制制动力大小,均匀分配各轴制动力,提高整机的制动安全性。本文利用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对比具有EBS系统和具备ABS系统的起重机制动特性并进行分析,发现EBS系统制动性能优于ABS系统。
关键词 起重机 制动仿真 EBS ABS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川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蔚晶月 陶琴 +2 位作者 陈雪琴 李金禧 方海红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61-63,111,共4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川芎“异病同治”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靶点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KSP、ETCM数据库筛选出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从OMIM和DisGeNET等数据库获取RA和AS的疾病靶...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川芎“异病同治”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靶点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KSP、ETCM数据库筛选出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从OMIM和DisGeNET等数据库获取RA和AS的疾病靶点,UniPort进行标准化后利用Venny软件得出交集基因,借助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交集基因的蛋白质互作图,分析获得核心靶点。采用DAVID平台对交集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Tools软件对川芎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得到川芎嗪等活性成分对应靶点84个,疾病靶点:动脉粥样硬化4233个,类风湿关节炎3134个,以及药物成分和疾病共有基因22个,其中PPI网络主要涉及HPGDS、DPP4等核心蛋白,共有基因的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主要涉及胆固醇代谢及炎症反应等多条生物学途径和脂肪酸代谢、生物氧化等相关信号通路。川芎与AS、RA的拓扑分析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为HPGDS和DPP4,故将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川芎嗪与其进行分子对接,结合活性良好。结论:川芎可能通过HPGDS和DPP4核心靶蛋白发挥干预AS合并RA疾病,并涉及胆固醇代谢、调节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途径,初步揭示了川芎对AS合并RA异病同治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异病同治 动脉粥样硬化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川南长宁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
13
作者 公子龙 李智武 +5 位作者 李金玺 罗超 童馗 张毫生 黄瑞广 刘傲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7-267,332,共12页
通过对川南长宁区块进行详细的三维地震解释以及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底界地震构造解析,明确其构造样式,探讨其演化过程,为长宁区块页岩气构造保存的研究提供参考。长宁区块构造受双滑脱层控制,主滑脱层是基底薄弱层和中寒武统膏岩层,次滑... 通过对川南长宁区块进行详细的三维地震解释以及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底界地震构造解析,明确其构造样式,探讨其演化过程,为长宁区块页岩气构造保存的研究提供参考。长宁区块构造受双滑脱层控制,主滑脱层是基底薄弱层和中寒武统膏岩层,次滑脱层为筇竹寺组泥页岩,属厚皮构造;区块内挤压冲断构造较挤压褶皱更为强烈,冲断构造主要为逆冲断层、背冲断层、叠瓦状以及滑脱断层。燕山期以来,长宁地区至少经历了四期五幕构造变形,第一期为NW-SE向和SW-NE向联合挤压递进扩展,形成长宁背斜NW向主体构造;第二期为近S-N向挤压,可能与大娄山褶皱带向北递进扩展有关,形成近E-W向构造(长垣坝构造带、纳溪构造带等);第三期为SW-NE向挤压,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进有关,长宁背斜NW-NWW向构造得到进一步加强;第四期为NW-SE向和近E-W向挤压,可能与始新世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和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有关,同时受南川-遵义断裂和华蓥山断裂控制,形成NE向以及N-S向构造,叠加于早期构造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层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五峰组-龙马溪组 川南低陡构造带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型钢梁施工过程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14
作者 李进喜 郭伦 +2 位作者 于来晨 赵文海 李万润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3年第24期120-126,共7页
针对施工条件下的实际工程情况,提出一种颜色阈值匹配结合霍夫变换的轻量级机器视觉算法对型钢梁变形进行监测。首先,通过RGB转换HSV空间得到颜色阈值,之后进行霍夫变换识别,结合图像处理操作,可同时得到多个目标靶点的位置信息进行变... 针对施工条件下的实际工程情况,提出一种颜色阈值匹配结合霍夫变换的轻量级机器视觉算法对型钢梁变形进行监测。首先,通过RGB转换HSV空间得到颜色阈值,之后进行霍夫变换识别,结合图像处理操作,可同时得到多个目标靶点的位置信息进行变形监测。其次,现场试验验证表明,机器视觉技术可在复杂背景下取得较好效果,最终实现在温度作用下型钢梁变形位移监测。最后,数据分析表明,温度对型钢梁的变形在安全范围内,不影响施工进度,且提出算法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均可满足工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梁 监测 机器视觉 变形 颜色空间 霍夫变换
下载PDF
基于数据库挖掘皮肤黑色素瘤微环境预后生物标志物
15
作者 陈心蕊 马彦云 +4 位作者 李金喜 张诗璇 杨婧漪 徐心茗 王久存 《上海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809-823,共15页
目的 通过探索肿瘤微环境(TME)来确定与皮肤黑色素瘤(SKCM)预后生存相关基因,并进一步构建评估SKCM患者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ESTIMATE算法计算SKCM患者的免疫评分和基质评分,筛选高分组与低分组... 目的 通过探索肿瘤微环境(TME)来确定与皮肤黑色素瘤(SKCM)预后生存相关基因,并进一步构建评估SKCM患者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ESTIMATE算法计算SKCM患者的免疫评分和基质评分,筛选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进一步通过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生存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后显著相关基因,最终利用预后显著相关基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471例SKCM病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免疫评分和基质评分的中位数,将236例评分≥中位数的患者纳入高分组,235例评分<中位数的患者纳入低分组。高免疫评分组和高基质评分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显著长于低免疫评分组和低基质评分组(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免疫评分、基质评分均与SKCM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00 11、0.046)。SKCM患者中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分组和低分组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基于免疫评分的结果显示,高分组有1 257个基因上调,20个基因下调[log2差异倍数(|log2(FC)|>1.5),P<0.05];基于基质评分的结果显示,高分组有876个基因上调,42个基因下调[|log2(FC)|>1.5,P<0.05]。免疫评分和基质评分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结果显示上调基因主要富集的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传导途径、NF-κB信号传导途径等,基因本体(GO)通路为免疫学突触、细胞因子产生的负向调节和正向调节、细胞杀伤等。韦恩图显示,有728个DEG在免疫评分和基质评分的高分组中表达上调,3个DEG在免疫评分和基质评分的高分组中表达下调,即一共731个基于不同评分筛选出的共有DEG。对731个共有DEG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有DEG与免疫应答具有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共有599个(81.9%)基因的表达情况与SKCM患者的预后相关,其中596个(81.5%)基因的高表达与SKCM患者更好的预后相关(P<0.05),3个(0.4%)基因的低表达与SKCM患者更好的预后相关(P<0.05)。通过Lasso回归进一步筛选出29个候选基因,利用29个候选基因计算风险评分,并且根据风险评分将SKCM患者分为高风险组(评分≥中位数)和低风险组(评分<中位数);结果显示,低风险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高风险组(P<0.000 1),且AUC达到0.66。结论 探索SKCM患者的TME确定了29个SKCM预后相关基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患者生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黑色素瘤 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 肿瘤微环境 预后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68
16
作者 李智武 冉波 +8 位作者 肖斌1 宋金民 郑玲 李金玺 王瀚 肖斌2 叶玥豪 蔡其新 刘树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85,共27页
四川盆地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是继安岳气田发现和绵阳—长宁裂陷提出之后备受关注的另一重点勘探领域,但对其沉积-构造格局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文中基于露头剖面、地震、钻井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四川盆地北缘... 四川盆地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是继安岳气田发现和绵阳—长宁裂陷提出之后备受关注的另一重点勘探领域,但对其沉积-构造格局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文中基于露头剖面、地震、钻井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存在隆-坳并存的格局。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系—下寒武统厚度、岩相、地震反射和地球化学等指标的详细分析表明:(1)沉积-构造格局表现为隆-坳相间的特点,即自西向东依次为绵阳—长宁裂陷→汉南—米仓山隆起→万源—通江裂-坳陷→达州—开江隆起→城口—开县裂-坳陷→东安—巫溪隆起→巴东—恩施裂陷→神农架—黄陵隆起;(2)发育台地、斜坡和盆地三种沉积环境,其中斜坡环境以发育大量风暴、重力流、滑塌角砾沉积及同沉积滑移变形等为主要识别标志;(3)经历了三个"隆-坳"旋回,即陡二段末期—灯二段早期、灯二段晚期—灯四段早期、灯四段晚期—筇竹寺组晚期。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的形成受控于震旦纪基底构造薄弱带、南秦岭地幔上隆底侵和原特提斯洋壳板片拖拽三者的联合作用,与罗迪尼亚大陆裂解和冈瓦纳大陆聚合的全球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并存格局的提出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时期扬子克拉通区域沉积-构造格局和演化,也为川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川东北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控制了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发育及源储配置关系,建议首先将裂-坳陷边缘带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 早寒武世 隆-坳格局 裂陷作用 油气勘探 四川盆地 扬子克拉通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盆山系统走向差异演化的变形、隆升和沉积记录及关键构造变革期讨论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智武 宋天慧 +6 位作者 王自剑 童馗 武文慧 冉波 李金玺 邓宾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7-282,共26页
综合利用露头构造解析、地震剖面解释、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沉降-沉积等资料,对川西-龙门山盆山系统沿走向的构造变形、差异隆升-剥蚀和沉积记录进行系统梳理,探讨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走向差异演化特征及其关键构... 综合利用露头构造解析、地震剖面解释、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沉降-沉积等资料,对川西-龙门山盆山系统沿走向的构造变形、差异隆升-剥蚀和沉积记录进行系统梳理,探讨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走向差异演化特征及其关键构造变革期。受控于本身的地质结构差异及周缘多个构造带的多期交互作用,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构造、隆升和沉积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走向差异。龙门山冲断带自北向南总体上具有韧性减弱、脆性增强、构造定型时间变新的趋势,龙门山北段和盆地北部定型于燕山期,而龙门山中、南段和盆地南部定型于喜马拉雅期。中生代期间,龙门山北段隆升较快;而新生代期间,龙门山中、南段隆升较快。川西前陆盆地同样表现出南北差异隆升的特点,北部隆升较早,大约在45 Ma B.P.;而南部隆升较晚,在20~25 Ma B.P.。川西(北)前陆盆地的沉降中心经历了4次明显的迁移,即从晚三叠世的龙门山中段前缘向东北迁移,中侏罗世到大巴山-米仓山前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向西迁移至米仓山-龙门山北段前缘,于晚白垩世-新生代期间再次向南迁移到龙门山中-南段前缘。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走向差异演化表现为印支期向南递进扩展、燕山早-中期南北分异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北隆南降。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古近纪4个关键构造变革期。晚三叠世构造变革期包括龙门山水下隆起和海相前陆盆地(马鞍塘组上部至小塘子组)、龙门山局部隆升和海陆过渡相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第二至第三段)以及龙门山全面隆升和陆相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第四至第五段)三大阶段,主要受控于扬子构造域并受秦岭构造域的强烈影响。中侏罗世构造变革表现为扬子构造域向秦岭构造域的转变;早白垩世构造变革表现为秦岭构造域向青藏高原构造域的转变;古近纪构造变革表现为川西前陆盆地由沉积向剥蚀状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 隆升 沉积记录 走向差异 演化 构造变革 川西前陆盆地 龙门山冲断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11 位作者 Peter J.J.Kamp 冉波 李金玺 邓宾 王国芝 Ganqing XU Martin Daniík 杨迪 王自剑 李祥辉 刘顺 李巨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8,共28页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量沙漠沉积和膏盐沉积。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过程的理解,也将引发对青藏高原形成机制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其气候-环境-资源效应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隆升剥蚀 沉积记录 地壳加厚 中生代 古高原 若尔盖地块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差异保存条件下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演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树根 叶玥豪 +7 位作者 冉波 姜磊 李智武 李金玺 宋金民 焦堃 李泽奇 李煜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5期1-11,F0002,共12页
鉴于保存条件和页岩孔隙演化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性,对页岩气保存条件和页岩孔隙结构演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等方法对具有差异保存条件的黑色页岩开展孔隙结构特征和... 鉴于保存条件和页岩孔隙演化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性,对页岩气保存条件和页岩孔隙结构演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等方法对具有差异保存条件的黑色页岩开展孔隙结构特征和演化研究,发现不同保存条件下黑色页岩孔隙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在后期抬升过程中保存条件的差异所致,具体表现在:①保存条件好和保存条件差的黑色页岩无机孔均发育较少,原始粒间孔绝大多数被生成的烃类充填,两者之间无机孔隙特征基本相似;②两者有机质孔差异较大,保存条件较好的黑色页岩有机质孔孔径大,形状多成圆状或气泡状。保存条件遭到破坏的黑色页岩有机质孔孔径相对较小或不发育、形状多样,多成扁平状、多边形状,具有一定压扁变形的特征;③保存条件好的黑色页岩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优于保存条件遭到破坏的黑色页岩;④黑色页岩的孔隙演化受保存条件的影响,孔隙在演化过程中,页岩的岩相和成岩作用控制黑色岩原始孔隙形态和分布,也决定有机质(油)分布形态,有机质热演化(原油裂解)影响了有机质孔的存在,而后期抬升改造过程中保存条件的好坏影响了孔隙结构(形态、大小、孔隙体积分布),因此有机质孔的孔径大小、形状和孔隙度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富有机质页岩保存条件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页岩气 保存条件 孔隙结构 孔隙演化
下载PDF
负偏压功率对溅射沉积钛、铜薄膜电阻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付学成 王英 +2 位作者 沈赟靓 李进喜 权雪玲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80-984,共5页
为了研究负偏压功率对直流溅射沉积铜、钛两种金属薄膜电阻率的影响,在采用相同的工艺条件溅射沉积两种金属薄膜的同时分别加上0、50、150 W的负偏压功率,发现随着偏压功率由0增加到150 W,制备的钛薄膜厚度下降了25%,电阻率下降到原来的... 为了研究负偏压功率对直流溅射沉积铜、钛两种金属薄膜电阻率的影响,在采用相同的工艺条件溅射沉积两种金属薄膜的同时分别加上0、50、150 W的负偏压功率,发现随着偏压功率由0增加到150 W,制备的钛薄膜厚度下降了25%,电阻率下降到原来的18%,而对于铜薄膜随着偏压功率由0增加150 W,厚度下降了5%,电阻率却增加到原来的4倍。用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器分析了不同负偏压功率下制备的两种金属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和两种金属薄膜的结晶情况,并用Fuchs-Sondheimer理论和Mayadas-Shatzkes理论解释偏压功率引起两种金属电阻变化的原因。这为教学实验、真空镀膜工艺和集成电路生产领域沉积不同结构及电阻的金属薄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偏压功率 磁控溅射 钛薄膜 铜薄膜 电阻率 F-S&M-S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