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基质孔隙油微观赋存及可动性定量表征——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为例
1
作者 李俊乾 宋兆京 +2 位作者 王民 张鹏飞 蔡建超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页岩基质孔隙油微观赋存特征及可动性是制约陆相页岩油高效开采的关键要素。本文针对页岩基质孔隙内不同相态油的含量、比例、分布及可动性开展定量化表征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页岩油吸附量、游离量、可动量评价模型以及吸附油占比评价模... 页岩基质孔隙油微观赋存特征及可动性是制约陆相页岩油高效开采的关键要素。本文针对页岩基质孔隙内不同相态油的含量、比例、分布及可动性开展定量化表征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页岩油吸附量、游离量、可动量评价模型以及吸附油占比评价模型(即吸附比例方程),建立了基于饱和—离心—核磁共振联合实验的孔隙油微观赋存及可动性评价方法。上述模型与方法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中进行了应用,揭示了实验条件(20℃、常压)下页岩基质孔隙中轻质油(正十二烷)微观赋存与可动性特征。结果显示:(1)富有机质页岩吸附油、游离油含量普遍大于含有机质页岩,吸/游比主体介于1~2,不同类型页岩中吸附油、游离油赋存空间具有差异性。(2)富有机质页岩吸附油平均密度(0.8331 g/cm^(3))略大于含有机质页岩(0.8067 g/cm^(3)),富有机质页岩吸附油平均厚度(1.7475 nm)约为含有机质页岩(0.5734 nm)的3倍,富有机质页岩具有更强的油—岩相互作用。(3)游离油赋存孔隙直径下限(d_(min))数值上等于吸附油平均厚度与孔隙形状因子的乘积,富有机质页岩d_(min)介于3.5~10.5 nm,开始主要富集游离油的孔隙直径约为100 nm;含有机质页岩d_(min)介于1.1~3.4 nm,开始主要富集游离油的孔隙直径约为30 nm。(4)富有机质页岩孔隙油可动性相对更好,其可动性指数(平均6.24 mg·g^(-1)·MPa^(-1))高于含有机质页岩(平均5.20 mg·g^(-1)·MPa^(-1)),孔隙油吸/游比约为1.5时具有较好可动性。(5)以油—岩相互作用为纽带,构建了页岩含油性、储集性及页岩油可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数学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寻找优质页岩油储层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孔隙油 微观赋存 可动性 定量表征 东营凹陷
下载PDF
红色文化在装饰画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君乾 蔡仰风 熊奡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8期108-110,共3页
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体现了我国过去的发展历史,同样也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为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可以将其应用到装饰画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本文首先分析了红色文化在装饰画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原则,然后将红... 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体现了我国过去的发展历史,同样也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为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可以将其应用到装饰画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本文首先分析了红色文化在装饰画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原则,然后将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地联系,融入装饰画设计与制作中,以期能够达到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装饰画设计 制作 文化传承
下载PDF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蔡仰风 李君乾 葛泰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9期73-75,共3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常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装饰设计中,不仅充分体现中国人文化自信,也给建筑装饰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当代室内...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常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装饰设计中,不仅充分体现中国人文化自信,也给建筑装饰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类型,然后分析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审美特征和应用表现,希望能够满足人们对审美、精神和生活品质的多方面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纹样 室内设计 审美特征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Mineral Wettability in Shal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被引量:1
4
作者 XIE liujuan LU Shuangfang +4 位作者 li junqian HU Yongjie ZHANG Pengfei CHEN Jianjun ZHANG 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A01期170-171,共2页
Inspired by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gas exploration in North American, multiple continental oil fields in China have vigorously put forward its evalu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hale oil. However, the out... Inspired by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gas exploration in North American, multiple continental oil fields in China have vigorously put forward its evalu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hale oil. However, the outcomes of shale oil drilling in China are not well as expected. 展开更多
下载PDF
一种抗脉冲噪声的电力线通信系统定时同步方法
5
作者 申敏 李俊强 王哲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4-229,共6页
针对电力线通信系统中的脉冲噪声造成系统定时同步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抵抗脉冲噪声且能简化定时同步计算的算法,在延时自相关阶段利用发送端前导信号峰均比与接收信号的峰均比的关系对延时自相关滑动窗设定滑动阈值过滤掉脉冲... 针对电力线通信系统中的脉冲噪声造成系统定时同步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抵抗脉冲噪声且能简化定时同步计算的算法,在延时自相关阶段利用发送端前导信号峰均比与接收信号的峰均比的关系对延时自相关滑动窗设定滑动阈值过滤掉脉冲噪声,增强了同步算法抗噪声能力;在判定数据起始位置的基础上,通过缩小互相关算法的滑动范围,简化了同步过程的相关运算。仿真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够提高定时同步算法抵抗脉冲噪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系统定时同步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线通信 脉冲噪声 峰均比 定时同步
下载PDF
湖相页岩油有利甜点区优选方法及应用——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鹏飞 卢双舫 +5 位作者 李俊乾 薛海涛 李文镖 张宇 王思远 冯文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9-1350,共12页
页岩油有利目标区既是页岩油资源甜点区、物性甜点区,又是工程甜点区,因此寻找表征页岩油资源甜点、物性甜点及工程甜点的主地质参数,是建立页岩油有利区优选方法的关键。建立了一种基于主地质参数的页岩油有利区优选综合定量评价方法:... 页岩油有利目标区既是页岩油资源甜点区、物性甜点区,又是工程甜点区,因此寻找表征页岩油资源甜点、物性甜点及工程甜点的主地质参数,是建立页岩油有利区优选方法的关键。建立了一种基于主地质参数的页岩油有利区优选综合定量评价方法:①以游离油量、渗透率和杨氏模量为主地质参数并作为评价指标,建立权重评价值函数;②以主地质参数权重评价值乘积构建综合权重因子,确定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低效层和无效层综合权重因子分布范围;③确定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系及有利区分布。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评价了27口井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层系综合权重因子,预测出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系及有利区分布范围,研究结果对东营凹陷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地质参数 游离油量 渗透率 杨氏模量 页岩油有利区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页岩油吸附与游离定量评价模型及微观赋存机制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俊乾 卢双舫 +2 位作者 张婕 张鹏飞 薛海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3-592,共10页
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影响其可动性及可采性。为了定量评价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含量(吸附量与游离量)及其比例,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初步形成了页岩油吸附与游离定量评价理论框架,可用于分析:①非饱和吸附状态(0 <p/p0<1)下单组分烃... 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影响其可动性及可采性。为了定量评价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含量(吸附量与游离量)及其比例,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初步形成了页岩油吸附与游离定量评价理论框架,可用于分析:①非饱和吸附状态(0 <p/p0<1)下单组分烃的吸附量与游离量;②饱和吸附状态(p/p0≥1)下单组分烃和混合烃(残余油)的吸附量与游离量及其比例。模型综合考虑了页岩油微观赋存特征(吸附相与游离相密度、吸附相厚度)、页岩孔隙微观结构(形态、大小、孔体积、比表面积)以及页岩储层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视密度)。基于模型并结合中国东部湖相页岩油靶区(以东营凹陷为例),初步揭示了页岩油微观赋存机制,认识到:①页岩油吸附量与游离量及其比例受多参数综合影响;②当孔径小于约50 nm时,孔隙大小对吸附油和游离油含量及其比例影响较为显著;当孔径大于约50 nm时,孔隙大小影响较弱,此时游离油量依赖于含油孔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量 游离量 微观结构 评价模型 赋存机制 页岩油 东营凹陷
下载PDF
辽东湾北部东营组同沉积断裂对沉积充填控制 被引量:5
8
作者 夏世强 林畅松 +2 位作者 杜晓峰 李俊乾 李虹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32,共14页
为了探讨东二早期同沉积断裂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利用辽东湾拗陷北部区域的岩芯分析数据、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东二下亚段层序划分、同沉积断裂活动性变化及其对轴向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沉积充填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了探讨东二早期同沉积断裂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利用辽东湾拗陷北部区域的岩芯分析数据、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东二下亚段层序划分、同沉积断裂活动性变化及其对轴向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沉积充填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二下亚段为一个三级层序,根据最大泛湖面可在内部划分为低位+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水进体系域,曲流河三角洲发育在同沉积断裂活动引起的高沉降速率阶段,断裂两侧地层厚度差异大,滑塌形成的浊积在地震上表现为强振幅、低频、高连续性特征,根据钻测井标定,测井曲线呈中高幅度齿状为主,岩性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没有明显的沉积构造。而高位域曲流河三角洲形成于同沉积断裂活动所造成的低沉降速率阶段,断裂两侧地层厚度差异小,滑塌形成的浊积在地震上表现中弱振幅蠕虫状杂乱反射特征,测井曲线呈中低幅度钟形或者漏斗形为主,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局部含砾,沉积构造以软沉积变形构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断裂 曲流河三角洲 湖底扇 东二段 辽东湾拗陷
下载PDF
陆相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以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林子智 卢双舫 +6 位作者 常象春 李俊乾 张鹏飞 周能武 张宇 王军杰 黄宏胜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为揭示陆相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应用低温氮气吸附-解吸实验,结合扫描电镜分析、有机碳测定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分析页岩有机质和矿物组成,厘清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河子组陆相页岩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石... 为揭示陆相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应用低温氮气吸附-解吸实验,结合扫描电镜分析、有机碳测定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分析页岩有机质和矿物组成,厘清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河子组陆相页岩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石英和长石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黏土矿物粒内孔、长石溶蚀孔和颗粒边缘孔,有机孔隙不发育。氮吸附曲线主要呈现为Ⅳ类吸附曲线,发育H2和H3两类迟滞回线,其中H3型比表面积较低,平均孔径较大,宏孔含量较高。页岩孔体积主要由介孔和宏孔贡献,比表面积主要由介孔贡献。孔径分布呈现双峰态,左峰约为2.7 nm,右峰分布在20~70 nm。页岩发育两段分形特征,分形维数显示H3型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及复杂性较弱。孔隙结构主要受矿物组成控制,与TOC无明显相关性,微孔含量与比表面积越高,宏孔含量与平均孔径越高,页岩孔隙结构越复杂,越不利于页岩气的运移及产出。陆相页岩因沉积环境控制下赋存的腐殖型有机质,从本质上影响了其孔隙空间、孔隙结构及页岩气富集特征,与海相页岩区别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低温氮气吸附–解吸 沙河子组 徐家围子断陷
下载PDF
基于气体扩散模型的页岩气体散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振华 周尚文 +1 位作者 李俊乾 蔡建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65,共10页
针对不同页岩损失气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差异大的问题,分析了传统单孔扩散模型的特点及不足,建立了耦合更贴近实际的时变气体扩散系数和时变岩芯边界气体浓度的修正单孔扩散模型。研究表明,原始气体浓度、气体扩散系数、岩芯边界气体浓... 针对不同页岩损失气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差异大的问题,分析了传统单孔扩散模型的特点及不足,建立了耦合更贴近实际的时变气体扩散系数和时变岩芯边界气体浓度的修正单孔扩散模型。研究表明,原始气体浓度、气体扩散系数、岩芯边界气体浓度和岩芯尺寸是影响页岩气体散失的关键参数。当气体扩散系数较大或损失时间过长时,USBM直线法对页岩损失气量的计算不够准确。与分段线性递减相比,岩芯边界气体浓度指数递减模式可能更贴近实际情况。岩芯边界气体浓度递减速率主要控制岩芯内气体扩散完成的总时长,而气体扩散系数变化速率主要影响气体扩散前期的特征。建立的修正单孔扩散模型可较好地从气体扩散角度揭示页岩的气体散失特征,但该模型仍需耦合气体在压差下的流动过程并基于实测数据优化其关键参数,进而提高页岩损失气量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含气量 损失气量 单孔扩散模型 关键参数
下载PDF
页岩气/煤层气运移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文镖 卢双舫 +6 位作者 李俊乾 魏永波 赵圣贤 张鹏飞 王子轶 李霄 王峻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9-942,共14页
从同位素分馏特征与影响因素、分馏机理与定量表征模型和地质应用等3方面对页岩气/煤层气运移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页岩气/煤层气完整产出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表现为“稳定—变轻—变重—再变轻”的4阶段特征,... 从同位素分馏特征与影响因素、分馏机理与定量表征模型和地质应用等3方面对页岩气/煤层气运移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页岩气/煤层气完整产出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表现为“稳定—变轻—变重—再变轻”的4阶段特征,这与页岩/煤层孔隙内复杂的气体运移方式密切相关。页岩/煤层内气体运移机制包括渗流、扩散和吸附/解吸,其中压差驱动的体相渗流基本不产生同位素分馏,而扩散和吸附/解吸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显著。现有的同位素分馏模型包括纯扩散分馏模型、扩散、吸附/解吸耦合模型和多尺度多机制耦合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主要受控于岩石孔隙结构、吸附能力和初始/边界条件。目前,同位素分馏模型已成功应用于评价页岩/煤岩原位含气量和吸附气/游离气比例等关键参数,同时在气井生产状态判识和产能变化趋势预测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下一步研究应重点关注:①天然气运移过程不同组分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协同演化规律;②生—排—运—聚—散全过程同位素分馏的整体表征;③复杂孔-裂隙系统内天然气运移过程同位素分馏的定量表征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煤层气 扩散分馏 吸附/解吸分馏 同位素分馏 天然气运移
下载PDF
页岩油岩心样品洗油实验效率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志昊 赵建华 +3 位作者 蒲秀刚 刘可禹 李俊乾 程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4-1312,共9页
页岩储层中的裂缝和微纳米级孔隙是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岩心样品高效无损洗油是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和页岩油赋存研究的关键,但是目前的实验方案并不统一。通过调研总结常用的洗油方法,针对现行广泛使用的浸泡抽提法、快速萃取法以及气... 页岩储层中的裂缝和微纳米级孔隙是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岩心样品高效无损洗油是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和页岩油赋存研究的关键,但是目前的实验方案并不统一。通过调研总结常用的洗油方法,针对现行广泛使用的浸泡抽提法、快速萃取法以及气驱+索氏抽提法对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块样,1 cm×1 cm×1 cm)进行洗油测试,利用Rock-Eval热解仪和气相色谱仪对洗油前后的样品以及萃取出的可溶有机质进行了实验效果对比和三种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萃取物中重烃含量逐渐增加,且低孔低渗的页岩岩心在常温常压下难以达到理想的洗油效果。升温和增压可以提高洗油效率,但长时间的高温作用会使部分重烃和吸附组分裂解,当裂解的速度大于轻烃组分被萃取的速度时,S_(1)值会出现随着洗油时间上升的现象;合适的压力条件可以有效促进洗油速率,但如果条件控制不好会造成样品破碎或者内部孔隙被破坏。建议在洗油过程中采用较低的压力、常温或者稍微加温以加快实验速度,驱替法和抽提法结合会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 岩心洗油 索氏抽提 洗油效率
下载PDF
基于扫描电镜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鹏飞 卢双舫 +3 位作者 李俊乾 薛海涛 李文镖 王思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8,共10页
根据二维高分辨率扫描电镜(2D-SEM)图像孔隙灰度阈值提取页岩孔隙分布,采用分形理论计算孔隙形态和孔径分布分形维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孔径分布模型、步长及分辨率对页岩2D-SEM孔径分布影响,并与高压压汞(MICP)和低温氮气吸附-解吸(LNA/D... 根据二维高分辨率扫描电镜(2D-SEM)图像孔隙灰度阈值提取页岩孔隙分布,采用分形理论计算孔隙形态和孔径分布分形维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孔径分布模型、步长及分辨率对页岩2D-SEM孔径分布影响,并与高压压汞(MICP)和低温氮气吸附-解吸(LNA/D)孔径分布对比。结果表明:2D-SEM孔隙提取结果能够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复杂性,孔隙形态分形维数越高,孔隙越复杂,孔径分布分形维数越高,孔径分布越复杂,微孔所占比例越高;连续型孔径分布模型能够准确表征页岩孔径分布,以1/2平均孔喉半径为步长提取的2D-SEM与MICP和LNA/D孔径分布吻合最好;2D-SEM孔径分布受分辨率和页岩非均质性双重影响,应选择代表页岩孔隙结构的高分辨率区域,或采用多张高分辨率SEM拼接图像提取孔径分布;2D-SEM图像能够精确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特征,为取心及制样困难的页岩孔隙结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分形维数 孔径分布 孔隙结构 页岩
下载PDF
泥页岩储集空间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萍 李俊乾 +1 位作者 薛海涛 张鹏飞 《河南科学》 2017年第1期128-133,共6页
泥页岩储层空间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页岩油气的赋存方式、富集能力,甚至流动方式,是页岩油气储层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泥页岩样品,利用X-ray CT三维重构、切割技术建立大量数字岩心模型,定性-定量评价泥页... 泥页岩储层空间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页岩油气的赋存方式、富集能力,甚至流动方式,是页岩油气储层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泥页岩样品,利用X-ray CT三维重构、切割技术建立大量数字岩心模型,定性-定量评价泥页岩储集空间孔裂-隙发育特征(形态、大小、孔隙度、比表面积等),研究储集空间微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1)不同储集空间发育不同的孔隙类型,具有不同的非均质性;(2)孔隙、裂隙发育的页岩(样品Y556),具有最强的微观非均质性,而对于孔隙发育的页岩(样品F41),微观非均质性最弱;(3)随储集空间非均性的增强,孔隙表面积与孔隙度的线性关系和分层性越来越弱,及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X-rayCT 储集空间 非均质性
下载PDF
黔西北可乐向斜中段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共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基瑜 李俊乾 +4 位作者 李臣臣 董磊 孙昌花 吴圣 李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4,共7页
针对黔西北(贵州毕节)可乐向斜中段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具有含煤层数多、主力煤层埋藏较深的特点,结合该区探井钻遇致密砂岩气层的实际情况,从沉积环境、储层厚度、源储配置及含气性等方面评价了该区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两气"共... 针对黔西北(贵州毕节)可乐向斜中段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具有含煤层数多、主力煤层埋藏较深的特点,结合该区探井钻遇致密砂岩气层的实际情况,从沉积环境、储层厚度、源储配置及含气性等方面评价了该区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两气"共探的勘探潜力。研究表明:可乐向斜下煤组和中煤组分别沉积于龙潭早期和晚期,这两个时期地层主要处于曲流河、河控三角洲平原等沉积相带,有利于煤岩与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龙潭组中煤组煤层和致密砂岩层分布较稳定,累积厚度分别在16 m和20 m以上;煤系中煤岩、泥岩、砂岩互层叠置出现,具备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可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根据X1井气测录井和测井结果,在煤层和致密砂岩层均显示全烃值异常,煤层段异常值最大可达78.35%,钻遇的两层致密砂岩层含气饱和度分别为39.97%和12.79%,说明煤系中有"两气"共存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乐向斜 煤层气 致密砂岩气 “两气”共探 深部煤层
下载PDF
基于过程分析法的页岩原位含气性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俊乾 卢双舫 +1 位作者 李文镖 蔡建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55,共14页
为了确定页岩中总含气量、吸附气/游离气含量及其比例,建立了一种新的页岩原位含气性定量评价方法,即过程分析法。该方法将钻井取芯及现场解析全过程拆分为5个阶段,依次评价不同阶段气体(吸附气、游离气)逸散量。在获取钻井取芯、储层... 为了确定页岩中总含气量、吸附气/游离气含量及其比例,建立了一种新的页岩原位含气性定量评价方法,即过程分析法。该方法将钻井取芯及现场解析全过程拆分为5个阶段,依次评价不同阶段气体(吸附气、游离气)逸散量。在获取钻井取芯、储层物性、吸附/扩散、气体特性及岩芯现场解析等数据之后,使用该方法可正演计算获得全过程的气体解析量,同时获得原位总含气量、吸附气/游离气含量及其比例等数据。应用该方法对焦石坝区块JY182-6井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原位含气性进行了评价。过程分析法所得总含气量是USBM直接法结果的0.8~5.4倍(平均2.0倍);两者之间的差值为-1.27~1.58 m^(3)/t(平均0.39 m^(3)/t),且随吸附气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吸附气含量及其比例主要受控于总有机碳含量(正相关),游离气含量受控于孔隙度(正相关)和含水饱和度(负相关),同时受黏土矿物含量的影响(弱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分析法 原位含气量 吸附气比例 页岩气 海相页岩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hale gas/coalbed methane migration 被引量:1
17
作者 li Wenbiao LU Shuangfang +6 位作者 li junqian WEI Yongbo ZHAO Shengxian ZHANG Pengfei WANG Ziyi li Xiao WANG J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5期1069-1084,共16页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sotopic fractio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hale gas/coalbed methane migration has been reviewed from three aspects: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mechanism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sotopic fractio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hale gas/coalbed methane migration has been reviewed from three aspects: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mechanism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model, and geological applic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sotopic fractionation during the complete production of shale gas/coalbed methane shows a four-stage characteristic of “stable-lighter-heavier-lighter agai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mplex gas migration modes in the pores of shale/coal. The gas migration mechanisms in shale/coal include seepage, diffusion, and adsorption/desorption. Among them, seepage driven by pressure difference does not induce isotopic fractionation, while diffusion and adsorption/desorption lead to significant isotope fractionation. The existing characterization models of isotopic fractionation include diffusion fractionation model, diffusion-adsorption/desorption coupled model, and multi-scale and multi-mechanism coupled model. Results of mode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isotopic fractionation during natural gas migra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pore structure,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initial/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reservoir rock. So far, the isotope fractionation model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to evaluate critical parameters, such as gas-in-place content and ratio of adsorbed/free gas in shale/coal etc. Furthermore, it has shown promising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production status identification and decline trend prediction of gas well.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1) the co-evolution of carbon and hydrogen isotope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during natural gas migration,(2)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isotopic fractionation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gas generation-expulsion-migration-accumulation-dispersion, and(3)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isotopic fractionation during natural gas migration in complex pore-fracture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coalbed methane diffusive fractionation adsorption/desorption fractionati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model natural gas migration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of microscopic pore-throats and the grading evaluation on shale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2
18
作者 LU Shuangfang li junqian +5 位作者 ZHANG Pengfei XUE Haitao WANG Guoli ZHANG Jun liU Huimin li Zh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3期452-460,共9页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copic pore-throats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by high-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 technique, a gra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and a lower limit for reserv...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copic pore-throats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by high-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 technique, a gra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and a lower limit for reservoir formation were established. Simultaneously, a new metho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hale oil flow units based on logging data was established. A new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shale oil reservoirs wa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inflection points and fractal features of mercury injection curves: microscopic pore-throats(less than 25 nm), small pore-throats(25-100 nm), medium pore-throats(100-1 000 nm) and big pore-throats(greater than 1 000 nm). Correspondingly, the shale reservoi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lasses, I, II, III and IV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microscopic pores they contain, and the average pore-throat radii corresponding to the dividing points are 150 nm, 70 nm and 10 nm respectively. By u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pore-throat radius, the permeability thresholds for the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are determined at 1.00× 10^(-3) μm^2, 0.40×10^(-3) μm^2 and 0.05×10^(-3) μm^2 respectively. By using the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same hydrodynamic flow unit, a new method was set up to evaluate the reservoir flow belt index and to identify shale oil flow units with logging data. The application in the Dongying sag shows that the standard proposed is suitable for grading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MICROSCOPIC pore-throat high 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lower limit of reservoir formation GRADING EVALUATION Bohai Bay Basin Dongying SAG
下载PDF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Heterogeneity Using Nanometer CT Technique on the Shale Reservoir 被引量:2
19
作者 ZHANG Ping li junqian +2 位作者 XIE liujuan ZHANG Pengfei CHEN Jian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A01期134-135,共2页
1 Introduction The unconventional shale oil - gas energy, with a huge resource potential, has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in the world. The occurrence, a accumulation ability and even the flow of the shale oil - gas a... 1 Introduction The unconventional shale oil - gas energy, with a huge resource potential, has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in the world. The occurrence, a accumulation ability and even the flow of the shale oil - gas are seriously affect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rvoir space. 展开更多
下载PD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Shale Oil Reservoirs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Technique 被引量:1
20
作者 ZHANG Pengfei LU Shuangfang +3 位作者 li junqian XIE liujuan CHEN Jianjun ZHANG 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A01期132-133,共2页
Nanometer-scale pores exist in the shale, causing that shale has complex reservoir spaces, which results in a poor connectivity among various pores. In addition, because of the complex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s, ther... Nanometer-scale pores exist in the shale, causing that shale has complex reservoir spaces, which results in a poor connectivity among various pores. In addition, because of the complex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s, there is a variety of fluid occurrence state in the pores of the shale, causing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do experimental research for shale. 展开更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